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当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参考和借鉴。每个教案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要素,通过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一
【自读导言】。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二
执教:郴州市第八完小谭丹霞。
一、教材分析。
《幸福鸟》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旺嘉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幸福鸟,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动人的西藏民间故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懂得要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得到幸福的道理。课文用三件事情来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明这个道理,为此课文中还符有形象生动的插图,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加深学生对课文道理理解。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小组之间进行多样化的比赛,进而促进他们在学习上的成长。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层次,了解旺嘉为寻找幸福鸟所经历的困难。
2、懂得要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得到幸福的道理。
3、培养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了解旺嘉为寻找幸福鸟所经历的困难。
2、明白叙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前因后果,懂得要不畏艰险,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才能得到幸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堂堂网在线课堂。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对比分析,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然后仔细的想一想:旺嘉的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排比句的学习与运用:“……没有……没有……也没有……”
3、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探究。
关?怎样克服的?结果怎样?
2、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填写表格。
3、集体探讨第一关。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分析,旺嘉第一关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学生展示表格,教师点拨。通过第一关体现旺嘉什么精神。
4、合作探讨第二关、第三关。
(五)交流小结、领悟中心。
1、旺嘉会对幸福鸟说什么?
2、你想对旺嘉说什么?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七)板书设计:
乱石滩(勇敢)。
盼望幸福大沙漠(坚强)幸福鸟。
得到幸福大雪山(坚持不懈)。
书应该在课中边讲边写,而不是课前写好。2、措辞不得当,过渡语言太生硬。3、提问要精简,语言要精练。4、时间没设置好,内容没授完。5、主次不得当,次要内容花费时间太多。6、堂堂网使用还不够熟练。7、实战经验不足,还有一些紧张。以上是试教时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多听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自己正式的授课能给予大家最大的惊喜!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三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亘古不变的探究话题。在课改教学过程中,我校创建的“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它减负增效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面结合自己在“三高”课堂汇报课的活动中做的《伤仲永》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几大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高”课堂首要环节就是要公布教学目标,体现课堂的重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和翻译。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翻译的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二,实施分步教学,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分步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步骤一,检查预习环节,首先扫除同学们认读方面的字词障碍。步骤二,让同学们试读课文,寻找句中停顿的规律。步骤三,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常见的一些文言现象,总结翻译文言文的规律。步骤四,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反馈。步骤五,留体验、创新式作业。这样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几部分,分散了重难点,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即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点。
第三,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识点。“三高”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个环节都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自学环节中,学生人人参与;在讨论环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识点,并在反馈环节中,很快地巩固了知识点,达到了高参与率、高效率和高达标率的教学目的。
第四,教规律和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语文阅读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如何让学生以课文为例子,达到举一反三,“老师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规律、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围绕教学目标,我引领学生总结了教学规律。朗读时读准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句中停顿部分,要注意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意思;无实在意义的词在句首时,常常要停顿;句中表停顿的词后面也要停顿;三个字的句子不要再划分停顿。翻译课文时,一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二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三要注意会运用“六字法”直译课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掌握了阅读规律和阅读方法,善于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就能为学生高效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第五,紧扣目标,进行知识反馈。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又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此环节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达到了学习地高效率。
第六,留体验创新式作业,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维、现代语言改写伤仲永的故事,这样使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完全和课文的内容相反,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和现代人交流。重新改写他的历史,进行人物的再塑造。学生在完成此作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鉴和指南的作用。这样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为学生在人生成长的经历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犹如十八中学沃土里绽开一株奇葩,尽管还很稚嫩,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它,但它绽开的美丽与芳香,已预示它前景无限。它为我们教师减负增效的进行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模式,并引领我们教师阔步践行,在教育改革的领域里再书壮美的篇章。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四
活动名称:长城谣(语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长城。
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
二、欣赏童谣。
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
2、提问:。
三、童谣对唱。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长城谣。
长城长城长长。
筑起一道城墙。
长城长城高高。
山上一道脊梁。
多么高?顶天高,。
多么长,万里长。
要问长城是谁造?
中华民族好儿郎。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五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朗读、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启下(过渡句)。
(3)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齐读。
六、默读(1)(2)段,说说这两段的表达方式。
——记叙。
七、学习第(3)段。
(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5)齐读第(3)段。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课后练习四。
十一、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大家)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重、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朗读。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
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
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
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三、熟记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指导文言文读法。
3.学生练读。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
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以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
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
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
专心致志的意识。)。
四、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五、作业设计。
1、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2、用“/”为以上三句标停顿,“.”标重音。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八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这一学期里,我们备课组积极服从学校安排,认真及时制定教学计划,按时进行集体备课,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积极落实各级各类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常规工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材教学。
备课组的成员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做到精心备好每堂课。由于我组成员较少,所教班级较多,教学任务较重,我们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机会,大家共同分析每单元、每一颗甚至每一框题的教学重、难点,通过个人谈想法,讲教法,其他人提建议,互相间交流研讨,互通有无,最终确定每单元具体内容的授课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学习。
由于我组成员少,任务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互相合作,互帮互助。无论哪位教师在网上或其他渠道得到有用的教学资料,大家都能做到资源共享,这就大大提高了我组备课效率,从而为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其次,我们还坚持组内相互听课、评课,为同组成员提出中肯的建议。另外,我们还利用课余的点滴时间互相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排除教学中的困惑,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4、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听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法,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听本组成员的公开课,还跨区、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去听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极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参加此类活动,让我们不至于坐井观天,及时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各种原因,参加科研活动的深度不够,忽视教学反思、教学体会的撰写。
2、教学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堂上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教法,给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时间、空间机会不多;平时对思品题目的训练和学法教法的指导不够,对学生应试指导不够,高分低能现象依然存在。
三、今后的努力。
1、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不满足于小小进步,做到“没有,只有更好”。
2、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氛围再浓厚一点,消除本组成员的惰性,鼓励本组成员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多看多写,注重教学反思,积极写体会心得和教学论文。提升本组成员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
面对课改,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将始终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不断创新,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布置学生搜整信息资料,做好课前后指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人生当自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强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知道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知道对待生活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明白人在天分上有高低之分,但发展和成功却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顽强的意志,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品演绎,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下,逐步认识到自强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从名人到自己身边的“小名人”,他们都是怎样走向自强的?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如何在日常生活逐步走向自强。
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习“心灵导航”,从理性的层面理解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要学会自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明白个体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体会自立自强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进一步培养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养成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如何培养自立精神。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活动法、讨论法、解析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关于学生个人,名人自强的故事,并作好小品的表演准备。
教学过程:
知道对待生活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明白人要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精神。
一、声情并茂,采用flash,达到视听的效果(本环节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说出自强的含义):
(生思考,言语中尽是疑惑)。
师:或许你们看完下面这则flash,会有所启发。(多媒体播放flash《男儿当自强》)。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生:男儿当自强!
生:该!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男儿当自强”,而是“人生当自强”。
师:我们从古至今在说自强,从小到大也说自强,可是,你们知道“自强”的含义吗?如若不大明白,你们可以适当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走到生中间引导)。
(生经过讨论后,能比较正确的阐释“自强”的含义:自强,意味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意味着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二、小品演绎,妙趣横生(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下,逐步认识到自强的重要性):
(学生演绎三则小品,每演绎完一个小品,都要求在场的学生进行评价)。
小品一:甲乙丙三人一起做作业,丙先把作业做好了,约甲乙二人一起去打篮球。但甲乙二人作业都还未完成,于是丙将作业借给了甲乙吵。面对着“做作业就不能打篮球”和“抄作业后就可以打篮球”的考验,甲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学生们的评价:假如不能在难题面前坚持到底,对自己的学习是会有所影响的。)。
小品二:甲乙二人要一起去上海打工,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听到了这番对话:上海人好精明,连问路都要收问路费。甲乙听到这番话后,反应截然不同。甲认为上海遍地是黄金,连问路费都可以收,是个挣钱的好地方,决定迎难而上;乙认为上海人太精明,怕被榨光血汗钱,选择回家种田。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设想一下甲乙两人的将来会怎么样。学生们兴致很高,但他们的设想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甲将来会是一个成功的人,乙却一辈子只能在家务农。因此,他们能够清楚的明白,在困难面前是否能够知难而进,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和人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本小品采用故事续编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位外交家,你会怎么做?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学生说要忍住,要表现出强国的风范;有的学生说,这样有损中国的形象,建议跑到洗手间用肥皂洗手;有的学生又争辩说那样的话人家外交家又看不到,应该“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深”;还有的学生说那样还不够,我们可以擦完手之后,把纸巾扔到垃圾桶……)。
(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么一点:一个国家不自强,就会有损国家的荣誉。)。
师总结:所以,大家应该清楚的看到:自强师做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大动力!因此,自强重不重要?(生回答)我们应不应该培养自强精神?(生回答)。
三、贴切实际,案例分析:从名人到自己身边的“小名人”,他们都是怎样走向自强的?(本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如何在日常生活逐步走向自强)。
1、多媒体播放名人画像:爱迪生、霍金、桑兰、杨利伟、中国女排,每播放一张画像,要求学生评价这些人是不是“自强不息”的人,为什么他们是自强不息的呢?)。
(学生在评价时,都肯定这些人是自强不息的人,并分析了原因。爱迪生:为了能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试验了上千次,也失败了上千次,但最终由于他的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获得了成功;霍金:为了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科学,他比医生预计的时间多活了41年,现在成为了世界上的科学巨人;桑兰: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她成了残疾人。可是她身残志不残,抓紧时间学习,虽然拿不到跳马金牌了,可是她想拿学习上的金牌,而且她成功了;杨利伟,为了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在北京航空基地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最终,他成功登上了太空;中国女排,为了拿金牌,在去年的那场奥运决赛局,表现出了坚强的毅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最终她们为中国拿到了久违了20年的奥运冠军。)。
学生在分析时,对一些人物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我加了适当的引导。
(相片播放出来后,引起了一场轰动。学生们对自己的本班同学出现在多媒体上表现出了好奇,也开始在讨论这些人是不是自强不息的人。学生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小名人”都能够在学习上奋发图强,迎难而上。)。
师:我们来现场采访一下这些“小名人”,看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奋发图强”呢?
(采访了4位同学,他们都说他们的奋发图强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比如“将来能过得好一点”、“当个科学家”、“当个文学家”等)。
3、分析总结:
(生开始讨论,师走到学生中间引导他们接近答案,3分钟后,要求生上来回答。学生的回答是很准确的:他们说道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志存高远”;这些人碰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勇往直前”;这些人还能够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这些分析的结果,其实就是“如何走向自强”的答案,也是本课的重点和中心。)。
师:现在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了,“自强不息”是不是名人的专利?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身边的同学也做到了“自强不息”
师:所以,他们可以做到,你们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
师:那你们会怎么做?
(生陷入沉思中)。
师:怎样培养自强精神。
1、志存高远。
2、用语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四、课外延伸(作业):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如何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坐起,逐步走向自立自强的讲稿,在同学中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一、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1、自强的含义。
2、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3、自强不息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二、培养自强精神。
1、志存高远。
2、用语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九
活动目标:
学习用不同的语速语调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学习的欲望。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1.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树。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树呢?
幼:秋天的树。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秋天的树?
幼:树叶黄了,树叶落下来了。
师:你们见过小树叶飘落吗?
幼:见过。
师:小树叶是怎么飘落的呢?(请个别幼儿学学)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尝试表现。
2.小树叶飘落的动作很轻很美,像蝴蝶在跳舞,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这些小树叶会飘到什么地方呢?
4.好,我们看看这些树叶到底飘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们把漂亮的树叶当做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观察图片,学习诗歌。
1.教师逐一演示图片,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2.欣赏诗歌(老师把刚才我们看到漂亮的图片编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歌,我们一起安静的欣赏一遍,听听诗歌里在说什么?)。
3.提问:
师:好听吗?你们听到那些话语?(幼儿回答)。
师:老师看到你们亮亮的眼睛知道你们很想学习这首诗歌,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学吧!
4.教师演示图片,和幼儿一起学习诗歌。
5.这首诗歌太美啦,小朋友你们来给这首诗歌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1.完整地欣赏一遍诗歌,请小朋友听听老师哪儿读的轻哪儿读的哪儿重,哪儿读的比较快,哪儿读的比较慢,让我们一起静静的来欣赏。
2.提问:
师:你觉得那一句话读的比较重?(每一句话都让幼儿学一学)。
师:你觉得那一句读的比较轻?
师:你觉得那一句读的比较快?
师:你觉得那一句读的比较慢?
2.幼儿加动作边朗诵边表演。(要求幼儿既要加动作又要注意语速语调)表演两次。
四、结束。
小朋友,老师带你们到院子里看看落叶,我们也捡几片落叶看看能把它当做什么?和客人老师再见。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蒙”,“约”。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谜,形声记忆等方法识字,抓住重点词、句,有感情朗读,结合图画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和山的秀丽,体会作者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会认12生字,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了解日月潭的形状特点与一天景色的多变,感受祖国河山的秀丽。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日月潭风光图片、
学生:在课前查找日月潭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讲课文读熟。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日月潭事态中附近的高山上的一个大湖。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优选光寺,玄奘寺,慈恩塔,文武庙等许多名胜古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日月潭》,领略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三、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篇课文。(学生自由练习读文,老师巡视,并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以及字词的学习情况)。
2.出示生字卡片,学习12个生字。
3.讨论:“辰”和“晨”有什么区别?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碧”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忆。
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晰”的字形要注意,它是“日”部,不要写成“目”,请学生比较了解形旁表义的作用,要注意“蒙”和“约”的字音。
四、把课文读熟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几同学的方式解决。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熟读课文。
继续查阅日月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一、概括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日月潭的环境,日月潭的得名,日月潭的清晨与中午、下雨时的景色)。
二、阅读指导。
1.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日月潭环境的段落读一读。
(1)请几个同学做“群山”,大家一同做一个“环绕”的动作。
(2)介绍名胜古迹。
2.读课文,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比较句子:北边的叫日潭,南边的叫月潭。
被变得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的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2)根据文中的描写,想象日月潭的形状,画出来。
(3)出事日月潭的实景拍摄图片,评价学生的画,重点指导“岛”的含义说明日潭,月潭的位置(知名读)。
3.请同学读课文,体会清晨与中午,下雨时的日月潭。
的美丽。
(指名读第3自然段,突出“隐隐约约”)。
(2)日月潭的清晨是怎样的?(安静的)。
板书:日月潭的清晨雾气荡漾。
(3)观看图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课文时语气要轻柔。
(4)对比图片,日月潭的中午景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是“清晰”,景物清晰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日月潭的.中午清晰明丽。
板书:日月潭的雨景一片朦胧。
(7)对比图片,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中没有介绍日月潭傍晚的景色,你能想象当时的景色吗?
(8)请同学读这段文字,一同欣赏。
板书:日月潭的傍晚金碧辉煌。
三、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日月潭还有“双潭映月”的奇景,看板书说一说你的感受。
带着向往、赞美和自豪的语气气度“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
这么美丽的地方就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听到这句话,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四、布置作业。
查找台湾其他名胜的资料,召开“走进报道——台湾”的主题交流会。
板书设计:
日月潭的清晨雾气荡漾。
日月潭的中午清晰明朗风光秀丽。
日月潭的傍晚金碧辉煌。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请学生表演动作,理解并积累语言。
训练学生说丰富具体的句子。
图文结合,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人生以来的第一次校级教研所选的课文便是《金子》。说实话,起初听倪老师说将《金子》作为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时,我心底有些慌张,毕竟以前教过三年级,对每一篇课文都有些熟悉,金子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曲折,其蕴含的道理深刻,反复读,每一遍都能读出不同的感悟,因而更难以掌控课堂,因为孩子是有个性化认知的人体,一篇文章如果能多方面多角度解读也就意味着课堂上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生成,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而我也很清楚,这样一堂大组教研课对于新教师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历练,在这个过程中,难度越大,于新教师而言成长得越快,我们会在反复地备课、研讨、试教、反思的过程中收获很多,于是我摆正心态,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教材。
第一次试教时,我围绕“‘真金’是什么?”这个问题展开,然而试教下来发现问题过大,高估了三年级孩子掌握文本的能力,我有些沮丧,然而听课的倪老师、王老师、徐老师却给予我充分地肯定与鼓励,让我又燃起了与之一搏的斗志。我的师父倪老师下班后留下来向我中肯地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带着我一步步地钻研教材,细细挖掘。原本我以为第二段中“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这样的劳动是白费的,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当倪老师引导我与第四段中“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这段文字联系起来解读的时候,我惊觉,原来,有些劳动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日子久了,自然会看到回报。倪老师解读文本的精巧让我折服,我们常常拿到一篇课文粗略的了解课文大意后,总是去寻找既有的专业文本解读,却忘了自己才是课堂真正的主导者。其实,只有自己真正地研读文章中的文字,反复推敲,才能发现更多令人侧目的解读点。随大流、盲从一般解读的教者永远不能发觉汉字的奥秘,也难以让课堂有更多新奇的闪光之处。
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发现,每堂课中都有一些未曾预设到的内容,这样的试教不仅让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更让我较深刻地了解这一课的教学可能会出现哪些棘手的难题,以生为本,提前预设,如何回应孩子们的每一次精彩的发言,孩子们冷场无法解答老师的问题时又该如何引导……这些都是教学艺术,需要教者慢慢学习探索。好的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主阵地,而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当然,一堂教研课教完,我收获了太多,也让我体会到教学的魅力。在感谢三年级每位语文老师的同时,更要激励自己在教学的路上奋发前行,戒骄戒躁,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三年后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这节课我从音乐听觉感受入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打秋千》是讫佬族民歌,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是一首小的合唱曲,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学生在学唱第一声部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问题,只是在结束句的休止符的处理上有些拖沓,经过老师的示范、指挥,学生掌握的不错。但在两个声部的学唱、配合中,遇到了一些在合唱学习中的习惯性问题。
合唱,要想唱好,需要很好的音高概念,很好的声音掌握能力,更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学生刚开始演唱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当两个声部配合到一起时,学生的节奏感完全没有了,同时我还发现为了能唱好,有些声部的学生捂住了耳朵,我纠正他们这种不好的习惯,告诉他们合唱的要领,给他们信心,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很强,经我的示范与点拨,学生唱的越来越好,我又趁热打铁找些学生到台前听,指出缺点与好的地方,学生的演唱热情也越来越高。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只要老师用心教学,学生也会用心学习。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他们,给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找出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定会学得达到满意的效果。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生词卡片、挂图、录音、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设计的不理想,教学单一呆板。短短的一首歌曲,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教唱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听音乐自学第一声部,而我不仅没给机会让学生自学,还犯了“填鸭”式的教学大忌;其次两个声部教学太杂乱,老在高声部、低声部中游走,高声部还没巩固好,就教学低声部,以致在和声时学生根本不能将两声部和谐演唱下来。所以这节课没能达到主要目标。没能将歌曲的情绪很好的传达于学生。
这首歌的优美之处没能应用资源很好的展现出来。一节课下来就是我教,学生跟唱,我也没有范唱过,以至于学生没能好好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提示语不明确。在听音视唱部分,我出示的简谱上没有蜻蜓,却让学生猜出是那只蜻蜓在唱歌,导致学生和听课老师不知所指,以致学生回答不出。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体现的意境优美。
2、能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歌,对树叶大胆的展开联想、进行仿编。
3、感受万物和谐、融洽的状态,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幼儿、教师走进大自然,组织秋游,感受秋天的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以及植物的影响。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中落叶图片等相关内容)。拍摄相关幼儿秋游照片。落叶有关资料。音乐等。
三、活动过程。
1、课件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有关秋游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引起幼儿兴趣。鼓励幼儿大胆说自己观察到了秋天的变化。引出秋天落叶的变化。
2、图片支持,理解诗歌内容。
(1)讲述诗歌开始部分,运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情境。出示图片“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提问:“你觉得小叶子们都会随着秋风飘到哪里?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3)教师依次播放树叶落在沟里,小蚂蚁爬过来;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落在院子里,小燕子飞过来等。
3、诗歌欣赏,感受作品优美。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朗诵诗歌引导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4、幼儿分组加动作朗诵诗歌。师幼共同朗诵诗歌。
5、创设情境,体验仿编乐趣。
引导幼儿想一想树叶还会落到哪里?又会遇到谁?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说一说。
设立红树叶组、黄树叶组,两组队伍挑战。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创编、纺编诗歌。
6、参与游戏,重温诗歌意境。
在音乐中,教师带领幼儿开启小火车观看落叶的旅行,并且扮演落叶落到了屋顶上,花丛里,山上的动作等等。进一步欣赏落叶的变化。感受诗歌所体验的意境美。
7、活动延伸,拓展学习空间。
1、鼓励幼儿回家收集各种落叶,并且和自己的家长制作精美的落叶粘贴画,投入各个活动区。
2、语言区里进行诗歌再创编,引导幼儿从树叶到瓜果再到气候,层层递进,激发创作欲望。
3、表演区里用树叶制作服饰,幼儿随音乐在表演区大胆表演翩翩起舞。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一、教学年级:
三年级下册。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打秋千》,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
2、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引导学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体验和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和二声部的和声美。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歌曲《打秋千》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趣》。这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给学生的童年的生活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也想通过本课歌曲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打秋千》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歌曲的第二声部具有伴唱性质。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为了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两个声部的旋律,更好的完成歌曲的合唱。我从让学生用“lu”模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唱第二声部,并掌握其节奏。然后再进入第一声部的教学。在第一声部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二声部的和声美,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及所表现的情景。在教唱歌曲第一声部歌词时,通过“让学生想像自己荡着秋千从高处飞下来的感觉”来理解并唱好“下滑音”。让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在教学中贯穿双声部合唱。
合唱,要想唱好,需要很好的音高概念,很好的声音掌握能力,更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音乐课程也要求不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最后进行合唱时,我要求学生不但要唱准自己的声部,不要喊唱、抢唱,还要注意倾听别的声部,在合唱中能相互配合。
五、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合唱中能相互配合,倾听另一声部,唱准自己的声部。
六、教学用具。
钢琴、串铃若干、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律动:
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音乐课,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来吧!(放音乐,带领学生跳起来)。
二、发声练习。
(一)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非常好听的旋律,想请同学们用“lu”来哼唱。我们先来找一下“lu”的声音位置,听老师来唱(范唱)。“lu”的声音是不是从脑门上发出来的?跟着老师来唱一唱。
(二)师:听老师配上旋律唱一唱,是什么感觉?(多媒体出示旋律,生:很有弹性,像跳起来一样等)。你们在唱时也要唱的像拍皮球一样有弹性。(带领学生用lu模唱旋律。)。
(三)师:同学们唱得真棒,老师特别高兴,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就在你们的板凳下面。(学生拿出串铃)。串铃发出什么声音呀?(生:叮叮当当的声音)。我们就用串铃的“叮当”声来表现这段旋律。先听听老师是怎样唱的。(老师范唱,再让学生拿起串铃,边唱边伴奏。老师指导学生唱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以表现铃铛的清脆。)。
(一)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经常到公园玩儿,那时候,我最喜欢打秋千了,坐在上面上下晃动特别高兴,特别自在,感觉自己像飞起来一样,美极了。同学们,你们打过秋千吗?打秋千时是什么样子的?(生:上下晃动,越荡越高……)如果在秋千上或我们的衣服上系上串铃,那么它就会随着秋千的晃动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叮当”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合唱歌曲《打秋千》,歌曲的第二声部就是刚才我们唱的“叮当当叮当”的旋律。我们来听一遍歌曲,竖起你的小耳朵,比比谁的耳朵最灵敏,能听出歌曲的第二声部来。
(二)播放歌曲范唱,听完让学生说说是否听出第二声部来。(由于第二声部具有伴唱性质,所以音量较弱)。若一次学生听不出来,可再放一遍范唱,老师可同时随音乐唱第二声部歌词,帮助学生听辨。
(三)再次播放歌曲,听完让学生说说歌曲的速度、情绪。(速度是中速稍快,情绪是高兴的、快乐的等)。
(四)带领学生用“lu”哼唱欢快的旋律。
(五)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注意看歌词,听歌中的小朋友是如何打秋千的?(听完学生答,如在秋千上晃来晃去,忽高忽低,像春燕飞上天……)。师小结:歌曲共三段,最后一段唱完有个结束句。歌中把兄弟、姐妹和伙伴们都邀请来打秋千,旋律充满了跳跃感,起伏也较大,咱们就来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
(六)老师教唱第一段歌词,让学生想像“自己荡着秋千从高处飞下来的感觉”来理解并唱好“下滑音”。注意在“ˇ”换气记号处马上换口气再唱下一拍。最后的“哎依呀”要轻声唱,“呀”字不要占休止符的节拍,并指导学生唱出秋千上下晃动的动感和起伏感。
(七)让学生看第一段最后一句歌词:“来来去去响叮当”唱出了打秋千时发出的“叮当”声,我们就把“叮当”声加到歌曲中来。(一组学生唱第一声部最后一句歌词,另一组配上第二声部“叮当当叮当”的旋律,先分组练唱,再合唱。)。
(八)老师大声唱第二段歌词,学生轻声跟唱。
(九)让学生自己跟琴唱第三段,唱错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
(十)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让学生想想自己打秋千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的、高兴的、兴奋的……),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要求学生注意听前奏,嘴巴上下张开,面带微笑,声音唱到脑门上。
(十一)播放一段小朋友打秋千的录象,然后让学生想象教室就是游乐场,创编打秋千的动作,然后边唱歌曲边随音乐表演。
四、两声部合唱。
(一)师:《打秋千》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仔细听歌曲两个声部是如何配合的。(再次播放歌曲范唱)。
(二)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练唱两个声部。
(三)指挥学生试着合唱歌曲第一段。让高声部的同学在演唱时声音稍微收一点,达到两个声部的和谐。
(三)放歌曲伴奏,老师指挥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要求学生不要喊唱、抢唱,注意倾听别的声部。
五、拓展。
我们再来听另外一首合唱歌曲,也叫《打秋千》,和刚才我们唱的《打秋千》是一样的旋律、一样的歌词,但是合唱的处理形式不同,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另一首合唱曲《打秋千》,听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师小结:相同的歌曲,不同的合唱形式,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使我们感受到了合唱丰富的表现力和无穷的.魅力)。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合唱歌曲《打秋千》,聆听着同学们的歌声,使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忆起自己小时侯打秋千时的快乐情景。《打秋千》是一首仡佬族民歌,仡佬族是我国云贵高原中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民歌,他们的生活也几乎时时刻刻伴随着音乐。如果大家对这个民族感兴趣,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可以从网上查一查有关这个少数民族的资料。下课!
《打秋千》是首讫佬族民歌,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曲。如何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互相配合完成二声部的合唱,并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标。由于第二声部具有伴唱性质,所以音量较弱,学生不易听出旋律来,也就不能感受两声部的和谐美。我就让学生从模唱第二声部旋律入手,使他们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唱会了第二声部。然后再进入第一声部的教学。课中我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学唱第一声部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问题,只是在结束句的换气记号处有些慢,经过老师的示范、指挥,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在两个声部的配合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当学生两个声部第一次配合时,学生的节奏感完全没有了。尤其是第二声部越唱越快。同时我还发现为了能唱好,有些声部的学生还使劲喊唱、抢拍唱。我纠正了他们这种不好的习惯,告诉他们合唱的要领,给他们信心。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很强,经我的示范与点拨,学生唱得越来越好。
总之,这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一些不足。如有些地方处理地不够细致、鼓励性语言有些少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多鼓励学生,给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七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课堂上,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我先请学生划出描写逃难人们的语句,这里包括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只有一句,“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引导学生仔细读此刻引导学生练读两人的对话部分,最有助于体会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质,所以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结果,孩子们体会的很深刻。故事中,这个年轻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由于,这的教学处理得当,后面的那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是,在让学生讲述身边有关“尊严”的实例时,他们却有些牵强,讲的不是很到位。
因此,在总结全文时,我又讲了一个《嗟来之食》的故事,这对理解“尊严”有益处。同时,我还把孟子的几句名言写在黑板上: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这样,加深对“尊严”的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伙伴打秋千的亲切咏唱,使学生领悟“仡佬族”儿童的快乐生活。
2、指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的表现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歌唱。
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感情来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
2、准确掌握结束句的唱法。
教学方法:听唱法、教唱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钢琴。
学生自备:报纸、塑料袋、矿泉水瓶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开场音乐,设置鲜艳背景,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激发兴趣)。
三、导入练习: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大家来考虑一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你能不能用你的手势或是手中的小道具把它拍出来?(播放四拍子的歌曲,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道具拍出四拍子的节奏型。)。
同学们做的真好,老师这还有一首儿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好学生、要做到、上课时、不吵闹、敢发言、勤动脑、认真听、习惯好。要求同学们用三拍子的节奏读出这首儿歌。(1—2名学生,然后学生拍手齐读。)。
四、揭示课题:
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令老师高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朋友打秋千的场景,然后仡佬族小朋友的可爱形象徐徐进入屏幕),同学们说他们在干什么?(打秋千)。
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是《打秋千》。(课件出示课题)。
五、讲授新课:
1、欣赏录音范唱。
3、学生模唱:用“噜”来模唱。
4、按照节奏拍手读歌词。问题:通过读歌词,你能不能说说仡佬族小朋友打秋千的形象?可以用歌词当中的词语来说。(美丽、可爱、蹦蹦跳跳、像风一样、淘气)。
5、学生随范唱跟唱。
六、歌曲处理:
1、这首歌曲,老师这里有几种唱法,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哪种唱法比较好听,同学们要做出选择,并且要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2、既然我们已经分析了歌曲的演唱情绪,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加上感情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学生带上感情来演唱歌曲。(老师用录音机录音)。
圆周角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
3、情感目标: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
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设计。
教具准备: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彩笔、作业本等绘图用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启发讨论式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确实如此,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看大屏幕。(演示教学课件)。
(一)、标志的含义:
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些标志可以看出,每个标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因此可以说:标志是人们用来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象征性视觉符号,具有识别、象征、审美和凝聚的功能。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标志的种类。
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标志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种类?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类别及图例)。
标志的类别繁多,使用广泛。例如:
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用于团体标志的共青团团徽,团旗,少先队的星星火炬。
用于商品上标志称商标,如李宁牌商标、轿车标志;。
用于会议上标志,如奥运会标志,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
用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称交通标志;。
指示人们注意安全的安全标志;。
标明街道的路标等。
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体育运动标志、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
(三)、标志的组合形式。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1、图形组合方式。如奥运五环标志,党徽标志、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等等。
2、文字组合方式。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第一汽车制造厂标志等等。
3、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组合方式。例如:运用中国古钱和"中"字构成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国铁路的"工人"标志、中国工商银行标志等等。
(四)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结合课件欣赏中外优秀标志作品的构思与创意。如奥运会标志、北京奥申委会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1、奥运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5个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整个造形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而努力。
2、北京奥申委会徽。该标志图运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整体形象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以此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3、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设计“禁止吸烟”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制作过程。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2、构思。怎样突出标志设计的特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4、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5、着色。设色单纯、醍目,或用对比色彩。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六)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强调设计过程中要注意)。
简:设计简洁,一目了然,易识别。(采用美国百氏可乐饮料公司标志的五次变革来说明标志设计从繁到简的过程)。
准:图文组合清晰,意向表达准确。(中国银行标志)。
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采用几幅典型的标志图说明)。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情感,注意使用场合。
四、作业要求:(任选其一)。
1、运动会临近,请设计一幅运动会上具有本班特色的标志;。
2、请给学校的音乐会、艺术节、演讲比赛、家长会、书画比赛、校庆等活动设计一个标志,要求形象鲜明,传递信息准确、独特、美观。
五、学生设计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丰富思维方法,如:怎样将语言概括地用符号来表现,怎样表达得明确,又有独特的形象。发现有独特设计的作业可以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六、课堂小结:
展示设计较好的作业,巩固标志设计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知识内容。可让学生以谈设计的构思过程来说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2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