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教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思维。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教案的编写要领和注意事项。请大家务必认真参考。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一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ppt课件,图片。视频、音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前江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师背诵)。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个别读、齐读诗句。【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雾凇的美与奇特】。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一番---------雾凇。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吉林雾凇是罕见、神奇、美丽的景观,文中用了一个词儿,称它是一个——“奇观”,(板书:奇观)【突出主题,突出主线。】(出示:雾凇图片,师配以解说)。
3.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1).从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等词来读、感悟雾凇的色彩、光泽美及其壮观。
a:洁白晶莹:白得发亮,没有一丝杂质,晶莹剔透。指导读词,放进句子中再读,齐读。颜色多美啊!(板书:色美)。
b:银光闪烁: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像许多小星星在顽皮地眨眼睛,像走进了童话世界。指导读词或句,闪着亮晶晶的光泽(板书:泽)。
谁再来?看得出来,你自己都陶醉在这美妙的图景中了。
出示词,指导读词===4人读句子、评===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丽。齐读。
提要求:边看边想雾凇是什么样的?
(1)瞧瞧,这些雾凇像什么呀?你可以挑一幅图说,也可以选择几幅图讲。
(2)大家想象的翅膀都飞了起来,那么多的形态,各不一样,用书中的词说,就是——(千姿百态)。
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这些哪还是冬日里黑森森的树啊,它们分明是用晶莹的玉石雕刻成的——“琼枝玉树”,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啊!雾凇的姿态真多啊!
(板书:姿态美)。
4、背诵。
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一定想永远把它记在脑海里。给大家两分钟,尽情地读一读,记一记。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配乐)。
配乐齐背。
5、小结:老师都在大家的朗诵中陶醉了,这样壮观美丽,而又罕见的吉林雾凇景观可真称得上是一大“奇观”。
6、.难怪作者要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及时总结,又次突出主线】(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指导朗读。
过度:欣赏了这么多神奇而又美丽的的雾凇,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1、学生说。出示问题:思考(1)形成雾凇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3、集体交流;。
a、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预留:你能发现什么吗?)形成雾凇需要哪两个条件?说出后板书显示红字: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读一读体会。理解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那么吉林这里有这样的条件吗?
(4)这些水汽哪里来?学生回答后,问丰满水库有多大呢?
出示:丰满水电站资料:
(5)有饱和的水汽吗?从哪看出?出示:“这样,松花江流经-------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引导学生从哪些词(弥漫、涌、笼罩、淹没)可看出,指导朗读。分别交流理解、读出感受。
你能读好吗?自练,指名一生读,(谁来读一读,让听课老师也仿佛看到这神奇的雾。指名朗读,齐读,(点:把水汽过于饱和的情景读得太妙了,使我好象在腾云驾雾一样。)齐读。
b、引导了解雾凇形成的第二个条件。(遇冷)。
过渡:夜渐渐深了,松花江两岸的温度越来越低,这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开始慢慢凝结成雾凇。.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
(1)、(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柳枝镀上了白银。
用心读这句话,你读懂这一句话吗?谁来给我们说说自己的理解。重点指导: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一层地的作用。
(2)正是由于雾凇是慢慢形成的,出示:最初-----逐渐------最后(引读)。
指导读预留::练习造句。
4、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是怎么形成了吗?预留(出示)引读。
5、小结:雾凇乘着夜的翅膀无声无息地来了,一点一点挪移着碎步来了,仿佛是夜间人们在做梦时天公给人间悄悄送来了一分神奇美丽的礼物,难怪早在宋代,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就称雾凇为“梦送”,多么有诗意的称呼啊!这雾凇的形成过程又怎么能不是一个奇特的景观呢!难怪说这真是------奇观。(板书:形成奇)。
6、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走进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神奇过程吧:(齐读)“每当……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师引读。
1、3小节:(引读)所以,清晨,我们就看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美丽动人。”
所以,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花。”
(看视频)看,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那样闪烁,十里长堤,一夜皆白,杨柳若玉枝垂挂,松针似银菊怒放,一片晶莹。
2、是啊,如果此时你就在观赏这一奇观,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的雾凇的奇,从视屏上看到的雾凇的壮观,真想发表自己的感慨,此时给学生一个抒发自己感慨的平台,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真是太神奇了,一夜之间让我们进入了童话里,真的如梦如幻。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难怪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见到吉林的同志,又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是呀,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绝妙的奇观——雾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感受了“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出示:这就是----------奇观。读【又一次突出文中的中心,又一次突出主题,一个“奇”字贯穿全文。】其实啊,自然奇观还很多,与吉林雾凇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
欣赏图片。看了这些有什么说的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所以老师留给同学们一点任务:出示作业。
1、课后搜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的资料。
2、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整体上把握住了教材,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感知、评议、朗读、欣赏体会雾凇的“奇特”。全过程抓住“奇”来进行教学,创造舒缓而美的氛围。在研读文本基础上能打破教材结构,从雾凇的色泽、姿态和形成两大块让学生边读边悟,感受雾凇的奇特,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朗读指导能指导学生谈感悟,抓住关键词先理解通过读感受语言之美,感悟雾凇景观之美进行有效教学,并注重双基训练,感知学习文中好词好句的运用。指导学生用好词说好话。雾凇的形成抓住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同时,注意了课件的有效运用,让学生直观感受,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重点达到如下效果:
一、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指导朗读体会。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一、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双基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再让学生读好“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进一步感受雾凇形成的奇特。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课堂还是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时的说话练习,学生说的干巴巴的,完全体现不了雾凇的形态美。在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第二小节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学生感悟不到位。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想一想,作者把吉林的雾凇,赞为怎样的景象?
怎样的景象,才称得上“奇观”?
二、学习第一段。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呢?
1、打开书指名朗读,思考。
2、交流,品读“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等词语。
3、指导朗读,齐读第2句。
4、小结: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在松花江畔十里年长堤上,所有的树上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这怎么能不说它是一个奇观呢?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这奇特的景观。
5、看了这么奇特的雾凇,你心情怎么样?
6、同学们都被雾凇的美丽所吸引,想一想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呢?
老师再送给同学们一些描写雾凇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美丽奇特、银光闪烁、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请你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二段,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6、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欣赏这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欣赏图片。
2、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那样闪烁,十里长堤,一夜皆白,杨柳若玉枝垂挂,松针似银菊怒放,垂柳一片晶莹。作者是怎么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呢?请大家读一读,找出有关的词语。
3、学习第3句。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1)多媒体出示,学生自读。
(4)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4、齐读。
五、总结。
1.“待到中午赏落花”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3、1990年,爷爷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见到吉林的同志,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4、是呀,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绝妙的奇观——雾凇。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2、收集吉林雾凇或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开展一次争当优秀小导游的活动,把具有地大物博、景象奇美的祖国风光介绍给大家。
板书:
十里长堤 缀满霜花。
雾凇 逐渐形成 银松雪柳 由衷赞叹。
奇观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三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奇观是哪种解释呢?(第一种)那么,课文中哪里能够看出他的雄伟、美丽、不同寻常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1、提问:哪里能看出呢?
十里长堤、缀满:这些词语说明了雾凇的雄伟壮观。
(绵延十里,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请你读一读。)。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些词说明了雾凇的美丽。
(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银色的长廊。请你读一读。)。
闻名全国:这个词说明了雾凇是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
(因为这是我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吉林雾凇奇观,所以才会——齐读:闻名全国。)。
2、观赏雾凇图片,进一步感悟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朗读感悟。把雾凇的美读出来。
1、过渡: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多美啊,多奇啊!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预设: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小结: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也就是雾气。那个词具体表示水汽的饱和?(弥漫)。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指名读,齐读。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这句话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____的过程)[十分缓慢]。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一缓慢的过程?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指名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雾凇逐渐形成的过程)。
7、小结: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视频及文字。
1、过渡: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说些什么呢?(相机理解:情不自禁)。
2、交流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
师描述: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作者的妙笔生花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
(出示)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
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2、学生试写,师巡视指导。
3、选择一两名学生写的片段交流。
雄伟。
22、雾凇奇观美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罕见。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四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的雾凇。
这就是()的雾松,这就是(()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板书:指导淞的写法)齐读课题。老师这儿有几个词,大家自由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寒风吹拂、银松雪柳、雾气缭绕、琼枝玉树。
生:自由读。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
生:说。
生:说。
第一段。
师: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词语,真是了不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吉林雾凇和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成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课文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说出了这一点(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为什么被称为奇观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生:自豪。指名读。齐读。
师:“这”(红字凸显)到底指的是什么?到第一自然段中找找看。
生: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阳光闪烁,美丽动人。(出示此句)。
师:你们真会读书,找得非常准确。读读看,这些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出示填空:这真是__________的雾凇啊!)。
生:汇报(美丽、壮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相机指导朗读。
师:大家说得真好。
第二段。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松花江吉林市流域的示意图(出示流域图,结合图示进行讲解:绿色闪动的流域为松花江上游,冬季冰层厚度达到1米以上——找一个头较小的学生比较1米高度,人们可以在上面开车、游玩、凿开冰层捕鱼——出小图;蓝色闪动区域为松花江丰满电站拦腰截断的下游,经过发电机轮组,温度可以达到4℃左右,形成层层雾气)。
师:刚才老师介绍了松花江流域冬季的情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看一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的。
生:自读。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们尝试着复述一下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出示填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生:指名2人复述填空。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课文学得比较透彻,如果能读出感情来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生:指名两人读。
师:刚才同学的朗读,抓住了要突出的地方,读出了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真不简单。
师:课文学到这,我想考考大家,雾凇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用最简单的话回答。
生:答。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我们通过一个动画短片再来加深对雾凇成因的了解吧。(出示:动画)。
师:正是因为如此复杂的成因,所以,吉林雾凇才被称为天下奇观。你能对吉林雾凇称赞几句吗?(出示:雾凇真是_________!)。
生:说。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第三段。
师: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一夜过去,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样的美景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答。
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奇观吧。(出示图集)。
师: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说感受。
师:从你们的表达中,老师感受到了雾凇的无比美丽。前爷爷看到如此的美景以后也写出了“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这样的佳句(出示)。同学们,你们能为如此美丽的吉林雾凇写一首小诗,或是一句话,也可以为它设计一个广告语。试试吧。
生:汇报。
师:咱们班同学真是太了不起了。课后将雾凇介绍给家长,也可以去了解一些其它的自然景观,咱们下节课开一个自然景观的交流会。
美丽壮观。
成因奇特。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七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与方法。
1、复习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这里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异的景观。那就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雾凇很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奇妙的雾凇世界.
(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
是呀!同学们都特别的喜爱雾凇。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美丽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
1、学习第一段。
(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齐读这句话,理解“奇观”后,出示雾凇美景图,欣赏奇观。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体现出了这个奇观?
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2、学习第三段。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1)、观赏着这美景,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美呢?用你最喜爱的、最美的词或你最熟悉的词说。(板书千枝百态琼枝玉树)。
(2)、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过很多诗,能吟诵一两句描写雾凇的吗?
(3)、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来赞美它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第三自然段。
(4)、生答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品这句诗。想表达一下你的情感吗?再读这句诗。
(5)、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诗中的“梨花”原来指的是什么?
(6)、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你们觉得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雾凇和雪花一样,都是洁白的,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结:看来作者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是最好的了。我们也用这句诗来赞美一下吉林的雾凇。吉林的雾凇就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习第二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问题)。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所必需的条件?
(3)、(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4)、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告诉我你的发现。(板书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5)、请同学们观看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播放雾凇形成的过程),看后谁来再说一说这个过程。
(6)、吉林的松花江边有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请同学们再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看,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来。汇报交流。
(7)、老师明白了,在吉林的松花江边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能形成美丽的雾淞。不知道形成过程怎样?同学们试着用波浪线画一画它的形成过程。
想想看这个过程怎样?我们交流一下。
(8)、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的感觉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试着把这些词语圈出来,相互交流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引读,指导朗读。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人们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清脆朗读声中,再次欣赏雾凇的娇美身姿,感受祖国的美丽。(播放视屏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画面)。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奇观。
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xx。
六、交流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九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课文语言美、意境美。“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体会雾凇的美。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出话题: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期间,我使用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当然,语文课堂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为此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充满激情,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让学生充满热地学习。当然品读课文,得抓重点词语感悟,比如这一小节中的“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接着再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
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的雾凇。
这就是()的雾松,这就是()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十二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1、复习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这里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异的景观。那就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雾凇很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奇妙的雾凇世界.
(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
(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
是呀!同学们都特别的喜爱雾凇。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美丽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
1、学习第一段。
(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齐读这句话,理解“奇观”后,出示雾凇美景图,欣赏奇观。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体现出了这个奇观?
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2、学习第三段。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1)、观赏着这美景,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美呢?用你最喜爱的、最美的词或你最熟悉的词说。(板书千枝百态琼枝玉树)。
(2)、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过很多诗,能吟诵一两句描写雾凇的吗?
(3)、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来赞美它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第三自然段。
(4)、生答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品这句诗。想表达一下你的情感吗?再读这句诗。
(5)、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诗中的“梨花”原来指的是什么?
(6)、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你们觉得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雾凇和雪花一样,都是洁白的,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结:看来作者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是最好的了。我们也用这句诗来赞美一下吉林的雾凇。吉林的雾凇就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习第二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问题)。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所必需的条件?
(3)、(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4)、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告诉我你的发现。(板书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5)、请同学们观看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播放雾凇形成的过程),看后谁来再说一说这个过程。
(6)、吉林的松花江边有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请同学们再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看,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来。汇报交流。
(7)、老师明白了,在吉林的松花江边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能形成美丽的雾淞。不知道形成过程怎样?同学们试着用波浪线画一画它的形成过程。
想想看这个过程怎样?我们交流一下。
(8)、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的感觉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试着把这些词语圈出来,相互交流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引读,指导朗读。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人们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清脆朗读声中,再次欣赏雾凇的娇美身姿,感受祖国的美丽。(播放视屏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画面)。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奇观。
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十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
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
齐说: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配乐感情朗读)。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谈谈你的体会。
指名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
朗读课文,观察插图,说说自身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象(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练习读准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五、指导赏读背诵。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六、评“最佳小导游”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假如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板书设计。
22雾凇(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和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色通道里的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言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欣赏雾凇图片,师:在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课件出示)。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了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作者是怎样形容雾凇的?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从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等词来感悟雾凇的美。(2).指导朗读。
难怪作者要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板书:奇观),引导理解“奇观”。3.齐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相机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出示):每当„„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弥漫”“涌”“笼罩”“淹没”等词感受水汽的多,浓。指导朗读。(板书:饱和的水汽)4.引导了解雾凇形成的第二个条件。(遇冷凝结)。
5.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
6.那么,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欣赏图片)。
5.(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6.齐读课文第三段。五.总结。
其实,和雾凇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欣赏图片)。
七.作业.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板书设计:
奇观。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说课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等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谈话揭示课题: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接着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这样壮美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饱和的水汽怎样形成的?要有怎样的条件?孩子们在讨论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悟雾凇形成的特点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感受它形成的特点、原因,也有的感悟到它特殊的地理原因“松花江流经市区”,还有的孩子从“慢慢地”、“轻轻地”,从“银线”变“银条”到“银松雪柳”感受到那缓慢、无声无息、慢慢形成的过程,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学到和深深感受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还想再观赏美丽的雾凇吗?让学生通过观赏来更深地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人们都有什么表现?对,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课件)我也请学生自己赞叹一下。让学生一吐为快。第三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继续欣赏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的景观.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写一种自然现象,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奇观。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文雾凇的教案篇十五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2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