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注意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理论的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案的设计和内容。请大家浏览下面这些精选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高一钠教案篇一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多媒体辅助。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物质。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1mol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变化。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标准状况:0℃,101kpa。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个o2。
5.在同温同压下,32go2与2gh2所占的体积相同。
6.在同温同压下,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高一钠教案篇二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预习检查。
1、焦点在x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4、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和离心率,则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二、问题探究。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已知双曲线经过,且与另一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2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左焦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该双曲线的虚轴长的,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三、思维训练。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经过它的右焦点,作一条直线,使直线与双曲线恰好有一个交点,则设直线的斜率是.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4、(理)设是双曲线上一点,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则.
四、知识巩固。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过一点(0,1),作一直线,使与双曲线无交点,则直线的斜率的集合是.
2、设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两条渐近线交于两点,相应的焦点为,若以为直径的圆恰好过点,则离心率为.
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值为.
4、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5、(理)双曲线的焦距为,直线过点和,且点(1,0)到直线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的距离之和.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高一钠教案篇三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老师编辑了:数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上述提供的:数列希望能够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高一钠教案篇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
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高一钠教案篇五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钠教案篇六
开学两个月以来,学生初步感受到了高中生活的紧张和快节奏,大部分学生对高中生活表现出不适应,但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在这样一个新的开始就掉队,同学们都很努力,班级已经形成积极向上的气氛,可是考到我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他们身上的习惯非常不好,所以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
1、通过“新的起点”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高中第一步要迈在严守规范、高效率学习、融入集体这三点上,同时使学生能初步认识自身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为高中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深刻理解高中生活“开头难”,而解决开头难的金钥匙是“开头严”无论是在规范做人、学习、还是在融入集体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理解高中生活的新起点同时也是人生的新起点,要好好把握;
1、组织学生学习《教育管理手册》、《中学生道德操行手册》,据此由全班制定班规,讨论通过。
2、第一次月考之后每一个学生与家长一起对试卷进行了分析;组织班中本次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总结自己两月来的学习方法。
3、请全班学生参与,每人以“新的起点”为题,完成一件作品与全班同学共勉。
4、通过竞选产生新的班委会,由新班委通过与全班同学讨论通过新的规章制度;由团支部准备向全班同学寄语。
1、主持人致词,班会开始
2、班委会发言(生活委员、科代表、团支部、体育委员)
3、学习方法、经验、教训交流
4、学生代表发言,展示“新的起点”作品,与全班共勉
5、值日班主任发言
6、班主任发言
7、宣誓
首先,从班会背景和设计看,高一的德育主题应以“适应”为支点,为同学从初中到高中“转弯”“爬坡”的心理适应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开学两个月以来,我所带普通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高中生活的紧张和快节奏,绝大部分学生对高中生活表现出不适应:由于对高中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有的学生总是紧张不起来,松松垮垮,想学又学不进去;有的学生对新集体不能尽快适应,不能融入集体;由于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努力,但成绩却没有进步,第一次月考失利,甚至几门不及格,表现出困惑与迷惘;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养成了依赖心理,班中作业交不齐、忘记写、忘记带、甚至抄作业、上课睡觉的现象都时常发生。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更有的放矢,我进行了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不愿意在这样一个新的开始就掉队,同学们都很努力,这样,无论从家长还是学生,班级已经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高中与初中的区别不甚了解。面对第一次月考的失败,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不知所措。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决定召开“新的起点”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确高中的第一步应该怎样走。
通过连续几年带高一学生的实践以及对高一规律的摸索,我深深知道,高中的第一步不是直走,而是转弯;不是走坦途,而是爬高坡。高中的学习知识点密度大,知识难度深,课程进度快;高中的社会活动多,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考到我校的学生之所以分数低,并非智商有问题,而主要是情商上的缺陷。因此我认为指导我校学生迈好高中的第一步应该着重在三点上:
3、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参与集体活动,发展自身特长,展示才能,确立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恰当位置。最后,还要通过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班会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高中生活“开头难”,而解决开头难的金钥匙是“开头严”无论是在规范做人、学习、还是在融入集体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为了召开好班会必须围绕主题做充分的准备,并且许多准备都不是刻意的,不是为了做一节班会去准备,而是为达到教育目标实施教育行为,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班会只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教师在其中的引导和组织工作非常重要。我做了以下准备:
1、要让学生守规范,必须先让学生知道规范是什么。为此我利用两节班会组织学生以主要是讲解辅之以讨论的形式学习了《中教育管理手册》、《东城区中学生道德操行手册》,据此由班主任制定各项班级规章制度,由全班同学讨论修改通过。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赏罚分明。
2、事先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3、第一次月考之后,设计详尽的成绩通知单。要求每一个学生与家长一起对试卷进行分析,分析学生高中一个月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下一步学习的方案。此外,我又组织班中本次考试单科成绩较好和均衡发展的学生总结自己两月来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向各科任老师及家长询问,同时参考一些指导学习方法的书籍写成文。
4、抓住学校教育活动的契机,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利用学校运动会的契机,要求每个学生为班级设计一枚班徽,并为班级入场式想一句口号;请全班学生参与,每人以“新的起点”为题,完成一件作品与全班同学共勉(文章、诗歌、书法、绘画、摄影都可以,节目也可以)。
5、为班会招聘主持人、摄影师、总策划、礼仪接待。
6、通过竞选产生新的班委会,由新班委通过与全班同学讨论通过新的规章制度(包括生活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科代表);并由团支部准备向全班同学寄语。
最后,通过这次展示班会,我的收获颇多。
第一,班会上宣誓时,每个学生手握右拳,庄严宣誓,我感到整齐有力的声音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振颤,连平时好开玩笑的学生、“没型”的学生都是那样严肃认真,这使我也深受触动。
我进一步认识到分数不是评价学生的标准,学生都是要强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并且学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真心的去爱学生、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你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那样精彩,那样可爱。当学生从尊重中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们会地发挥主体参与性,出色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采用的全部是激励的方法。我感谢并称赞所有学生做过的一切工作,称赞学生有责任感,感谢学生为我们集体倾心付出,鼓励学生第一次创作,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对确实懒惰不关心集体的学生也激励:“相信你也很热爱这个班集体,抽出一点时间,你能完成的很好”;对没有信心的学生更要鼓励。因为我了解到很多考到我校的外校学生初中三年竟然没开过一次班会,一位北京市的优秀干部没制定过任何规章制度。我鼓励他们树立自信,自己去做,相信他们一定会发现一个以前不曾了解的自己。当然,我也及时给予学生的帮助,比如对于生活常规的制定,我帮助生活委员一起修改了四遍。结果学生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班会工作完成得顺利圆满。而不像我以前的班会,有的学生会把班会准备工作当成额外的任务而不愿意完成。老师的责备更会使班会活动变得不愉快,从而使班会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通过这次班会使班级的凝聚力更加强了。
通过班会后的调查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因成功的体验而更加喜欢自己所在的这个班集体,他们通过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对自己有了一层新的认识,并通过老师的鼓励认识到组成班集体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关心这个集体的,从而更加形成喜爱集体的心理定势,我的每一次肯定与鼓励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心理定势的体验。班级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
第三,要充分调动家长的资源,一定要与家长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次班会我安排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分析月考的结果。并且邀请了一位同学的家长,不仅参加我们的班会,而且还认真准备了发言。这些对学生触动很大。学生认识到家长与老师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可以信赖的人,从而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满信心。信任使学生愿意与我们沟通,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教育。
高一钠教案篇七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1.新课导入。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2.讲授新课。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p,q,r,s,……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对于给出“若p则q”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p和结论q.。
3.巩固新课。
(1)5;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ab=0,则a=0.。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高一钠教案篇八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钠教案篇九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一、知识归纳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二、例题讨论
一)利用方向角构造三角形
四)测量角度问题
例4、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北偏东。
高一钠教案篇十
1.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3.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4.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5.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注音。
塌败取缔伛翳骷髅绷滞笨愧怍。
(2)释义。
塌败滞笨取缔愧怍。
2.学生所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听读中发挥想像,头脑中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归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3.学生分段诵读课文,概括要点,列出提纲。
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归结:课文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险。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讨论解疑,教师点拨、明确:
(1)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作”。
(2)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3)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以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下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送他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你还能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吗?(参见课后练习)。
6.说话训练。
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写作指导。
1.教师讲解: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勾勒人物形象。
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
(1)确定写作对象。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有影响,和自己有交往,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他某一方面特征的人。
(2)选好了写作对象后,根据你的了解,想一想哪些事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思考从你们的交往过程中,也就是从你准备选用的事例中,抽出共性的东西。这一共性,恰是要突出表现的中心思想。当确定了中心后,再从多件事例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
比如文中老王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最能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
(3)第三步,为了有效地突出中心,想一想哪个事例应当详写,哪些事例可以略写。
(4)第四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安排这些事例,先写哪个,后写哪个。从哪个角度人手,怎样收束全文,这几个事例以什么为线索将其串连起来。考虑基本成熟,可以简要列出提纲。如本文段落的有序安排。
(5)下笔成文。书写时,头脑中浮现出人物的形象和事情的经过,要带着情感去回忆,力求一气呵成。成文后,改换欣赏者的身份默读此文,进行修改、润饰。
2.投影显示以下文题,请学生任选其中一题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想。
(1)我的——(爸爸、妈妈、老师、好友……)。
(2)他(她)是一个——的人(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生活、乐观、充满爱心……”)。
(3)我逐渐了解了他(她)。
(4)其他:童年的伙伴、挚友、手足情深……。
四、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分发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朋友给我讲了一件真事。
说有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这时,牛的眼睛里已是满是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子。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牛的眼睛里泪如雨水。屠户从事宰业已十多年,倒在刀下的牛不计其数,牛在临死前掉泪他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然后,对牛剥皮开膛。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咣当落地——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头小牛犊。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啊!
1.文中的“犊”读作xxxxx,文中“震撼”一词的近义词是xxxxx。
2.当屠户向牛举起屠刀时,泪如雨下的牛的两条前腿为什么跪下?(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4.请为本文拟一个小标题xxxxxxxxxxxxx。
5.本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请你用课外积累的一个词语或一个诗句概括回答。
6.本文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那么,对杨绛的这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闪动着人性人道光芒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如何避免把课上得枯燥乏味,这是我在上公开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教学难点确定为: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教学过程设计为三大板块:
(一)说老王。
先通过播放出示明星图片和弱势群体的图片对比,突出要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插图初步感知老王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然后,以“可以用哪两个字准确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紧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搜索、筛选信息,达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赏析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这一片段。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情景演出,对语言进行赏析评价,达到读文悟道的目的。
(二)说作者。
先用多媒体展示杨绛当时的境况,让学生知道她当时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再设计的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为什么愧疚?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本文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说自己。
设计的问题是: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的图片,在看的过程中,我对一些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让学生写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话、一首诗、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说出心愿。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最后展示弱势群体组图时,应该由学生读的文字改为自己读;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句练习改为课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
高一钠教案篇十一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钠教案篇十二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理解和分析。
启发引导式。
(一)引入新课。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一钠教案篇十三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论文精选。
高一钠教案篇十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高一钠教案篇十五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
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
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
高一钠教案篇十六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4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