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9:28:19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2 09:28:19     小编:温柔雨

总结让我们明白过往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在总结中,我们可以体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也要保持客观和中立。这里有一些优秀学子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相信会对写总结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一

“伯明是1966年在新屯乡金星村出生的,在家排行老二,打小儿就聪明懂事,可以说是6个孩子中学习最好的。”提起儿子,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一脸的骄傲。

刘志生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比较困难,伯明在假期里不但帮家里上山放猪,还到砖厂打过工以贴补家用。“他在依安县一中读书时,学校离家有20多里地,许多乡下的学生为了方便学习都在学校住宿。但懂事的伯明为了省住宿费和餐费,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得比别的孩子早起两三个钟头!”

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市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共和国长子”的一重集团和“掌上明珠”北满特钢,及有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称的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众多装备工业企业。这座“钢铁机械城”展示出的顽强的英雄筋骨,正是翟志刚、刘伯明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农家娃成长为一名航天员的真实写照,那就是:意志磨练得堪比钢铁。

在刘伯珍的记忆中,弟弟伯明是个勤奋刻苦的人。“他上高中时,每天天不亮就上学去,晚上披着星星回来。那时候,家里经常停电,他就点蜡烛学习,头一天晚上燃掉半根蜡烛后睡觉,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接着点蜡烛学习。说起来,当时一根蜡烛得花1毛多钱,一天用掉一根蜡烛还是挺贵的。”

张福林是刘伯明在依安县一中念高三时的班主任。他告诉记者,伯明上高中时是班级里最能吃苦的。虽然家与学校很远,可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从家里到学校20多里地的路程大概得用40多分钟。尤其到了冬天,骑到学校时,棉帽子和棉袄后面全挂满了霜,整个人就像‘雪人’一样,看了都让人心疼。”

“他平时话不多,但好学好问,学习比较有方法,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在前两名。”张福林非常肯定地说:“即使不考‘飞’,伯明也能考上大学。可以说,是他这种顽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让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走上了‘航天路’。”

自古以来,齐齐哈尔市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抗击沙俄侵略的寿山将军、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在全国叫响的马恒昌小组、殉职的养鹤姑娘徐秀娟……在齐齐哈尔市历史画卷上续写下了一页页辉煌。这种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所凝聚的英雄情结,无形中也在影响着翟志刚、刘伯明的人生轨迹:生在英雄的城市,更要拥有远大的理想,要踏着英雄的步伐向前迈进。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二

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航天员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飞船飞向太空。

再度飞天的刘伯明或许会想起,1月5日作为第一批航天员来到航天员大队,面对鲜红的国旗庄严宣誓的时刻——“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光荣的背后是漫漫“长征路”

刘伯明家中兄妹6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改变命运,唯有苦读。高中时刘伯明就读的学校,距离家有9公里。他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走读。

黑龙江的冬天格外长也特别冷,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骑车非常困难,刘伯明经常是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艰难求学路,成了他的训练场,磨砺了他顽强的性格。

1985年3月,空军到刘伯明就读的依安县一中招飞。全县仅刘伯明入选。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空军某训练基地,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后,他光荣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凡是动脑筋的事刘伯明都爱“掺和”。进入航天员队伍后,刘伯明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个刁钻的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并获得了“小诸葛”的绰号。

在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没被选入任务梯队的刘伯明,为了弥补差距,把进入航天员大队以来所有的专业书籍都找出来,进行复习回顾、系统梳理,写下了六七十万字的心得体会,为后续飞行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的刘伯明再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代表祖国出征太空,光荣的背后一定是汗水浇灌的‘长征路’。”刘伯明说,“只有认真总结提高,更加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早日圆梦。”

忠勇者无畏。

刘伯明入选神舟七号任务乘组。9月25日他与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一起奔向太空。

探索太空,是勇敢者的事业。

在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中,应该有这样一段记录:

2008年9月27日,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那次“太空漫步”,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开启舱门时,翟志刚用力拉了几下,舱门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驶出测控区,必须尽快打开舱门。这时,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在刘伯明的协助下,翟志刚使用辅助工具终于打开了舱门。

推开舱门,航天员们的耳机里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的报警声。

轨道舱内的刘伯明和返回舱内的景海鹏第一时间检查了所有设备,并且判断此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

“那个时候,我和志刚目光对视,彼此心领神会。他毫不犹豫地出舱,我也果断调整舱外活动计划,先将一面五星红旗递到他手中。”刘伯明回忆说。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刘伯明说,“就算再也无法重返地球,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正是因为秉持着这一坚定的信念,刘伯明在一次次挑战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中保持坚强,在面临一系列考验和挫折中义无反顾作出选择。

“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送上了太空”

12月,刘伯明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次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任务更加复杂、艰难,挑战和考验也不会缺席。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刘伯明说。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刻苦的训练。

“每次训练完,吃饭连拿筷子都感到困难,困得吃不下饭,只想睡觉。”刘伯明说,但训练之后,还不能放松,要一遍一遍在脑子里过“电影”地熟悉程序。

面对考验,刘伯明总会想起读书时通往学校的那9公里无数次“摔倒又爬起来”的求学路。

“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铺就了飞天之路,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送上了太空。”刘伯明说,“我期待亿万国人随我们一起体验,我心飞翔!”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

此刻,在被誉为人类探索宇宙“前哨站”的空间站中,刘伯明或许正遥望着更深邃的太空。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三

前往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学习的前一天,父母和老师都去车站为刘伯明送行。张福林对他说:“努力,只要你按照念高中时的坚强继续努力下去,以后不会错的[]。进步了就给我写信,落后了就别写了。”

后来,每当取得进步,刘伯明都会给他尊敬的老师写一封信。

张福林说,刘伯明的信通常挺长。信中他提到过训练艰苦,但是每次都会接一句:“训练时很苦,但是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您相信我。”

父亲刘志生说,刘伯明刚到部队,每天早晨要跑1万米锻炼身体。刘伯明曾对他说过有时候中途真的不想再跑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养成了习惯,如果哪天不跑万米,还觉得不习惯。

1991年,他开始单飞,并独立驾驶歼八。,他和翟志刚等一起被选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艰苦训练: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

刘伯明出舱后发表讲话。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刘伯明出舱后发表讲话:

“我们刚才进行了重力返回再适应,并进行医监医保检测,身体状况都正常,相信中国航天员是最棒的,请祖国人民放心,感谢祖国人民。”

英雄航天员月7日上午10点,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刘伯明同志“英雄航天员”。胡锦涛亲自为刘伯明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证书。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四

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航天员刘伯明携同汤洪波,一起执行舱外活动,完成指定的任务。

相对于,航天员翟志刚单人出舱活动,此次出舱有着明显的不同。当年翟志刚作为我国首次出舱的航天员,其更多的是收集出舱数据,为将来我国空间站的航天员出舱活动做准备。

红圈部分为当时神舟7号上的撬棍。

翟志刚作为我国首次出舱的宇航员,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可以说是危险重重,当时由于泄压不彻底,导致舱门打不开,最后是利用撬棍,撬开神舟七号的舱门,完成首次出舱任务。

而此次天和号核心舱的出舱活动,吸取了上次翟志刚出舱时的经验,从两名航天员携带的相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名航天员顺利出舱,相互配合,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舱执行太空任务。

并且此次出舱与上次出舱,还有最大的一点不同,那就是航天员聂海胜在舱内控制机械臂,刘伯明站在聂海胜控制的机械臂上,非常灵巧方便的在空间站外,快速完成工作。

别人站在机械臂上的场景,我国也有了。

这个在影视剧和国际空间站视频中出现的场景,也在我国航天人一步步的努力下,已经全部实现。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五

196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刘志生为他起名刘伯明。

刘伯明兄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1983年,刘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读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已经深感乏力。

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决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而是跑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白山”自行车,供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近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好天气时走路都吃力,遇到下雨天就变成黑泥水,连下脚都难。冬天路面结冰,非常滑。刘志生说,高中3年,刘伯明每天三四点钟起床,走时天不亮,回家天又黑了,两头不见太阳。“瞅着挺遭罪,但是没办法,家里就这个条件。”

刘伯明高三时的班主任、现任依安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张福林说,冬天的依安可劲儿冷,即使不下雪,刘伯明骑到学校时也是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了白霜,衣服都是湿的,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但是无论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

父亲刘志生说,虽然每天骑车往返20公里很辛苦,但是刘伯明高中3年从未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张福林说,高中3年,锻炼了刘伯明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他日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严格的身体素质标准使很多报名者在第一关就遭淘汰。而刘伯明,轻松地就过关了。中考英语曾得零分。

刘伯明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伯明的成绩一直非常好,当时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个,他就是其中之一。但张述和也透露,中考时刘伯明的英语是零分。原来,刘伯明初中就读的农村学校,当时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英语老师,所有学生在中考时都被英语拉了分。但即使是在一门没有分的情况下,刘伯明也考入了县里的一中。

刘伯明进入高中后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工夫。父亲刘志生说:“他连走道、干活时,都在背单词。”在航天员队伍中,刘伯明的英语是最出色的。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刘伯明事后表示。

1985年,在通过苛刻的招飞体检之后,刘伯明又毫无悬念地通过了文化课考试,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

从长春飞行学院到牡丹江初教机场,再到锦州飞行大队,1991年,他开始单飞,并独立驾驶歼八。1998年,他和翟志刚等一起被选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

一如20多年前那个在家乡泥泞道路上顶着风雪骑车往返的坚毅少年,刘伯明用当年的那股韧劲面对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并取得骄人成绩。他已经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

1985年,空军招飞在县城初试时,刘伯明的父亲才知道儿子悄悄报了军校,父亲记得儿子说过:“家里的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儿子的懂事,父亲感到骄傲。那一年,经过重重考试,刘伯明成为学校几年来招飞唯一被选上的学生。1990年,刘伯明真正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那几年,刘伯明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在飞速进步。

刘伯明号称“小诸葛”,除了学习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掺和。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他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在连续“考问”刘伯明十多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后,也被他的对答如流所“震慑”,从此对他实行“免提”政策。

对于“神六”飞天,父亲刘志生认为,即使这次不能上天,儿子能入围大名单,已是非常优秀了。他只希望儿子能够踏踏实实训练,毕竟以后还有许多次机会。

20__年10月,曾协助翟志刚完成出舱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已晋升少将军衔。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六

196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刘志生为他起名刘伯明。

刘伯明兄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1983年,刘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读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已经深感乏力。

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决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而是跑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白山”自行车,供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近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好天气时走路都吃力,遇到下雨天就变成黑泥水,连下脚都难。冬天路面结冰,非常滑。刘志生说,高中3年,刘伯明每天三四点钟起床,走时天不亮,回家天又黑了,两头不见太阳。“瞅着挺遭罪,但是没办法,家里就这个条件。”

刘伯明高三时的班主任、现任依安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张福林说,冬天的依安可劲儿冷,即使不下雪,刘伯明骑到学校时也是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了白霜,衣服都是湿的,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但是无论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

父亲刘志生说,虽然每天骑车往返20公里很辛苦,但是刘伯明高中3年从未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张福林说,高中3年,锻炼了刘伯明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他日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严格的身体素质标准使很多报名者在第一关就遭淘汰。而刘伯明,轻松地就过关了。中考英语曾得零分。

刘伯明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伯明的成绩一直非常好,当时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个,他就是其中之一。但张述和也透露,中考时刘伯明的英语是零分。原来,刘伯明初中就读的农村学校,当时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英语老师,所有学生在中考时都被英语拉了分。但即使是在一门没有分的情况下,刘伯明也考入了县里的一中。

刘伯明进入高中后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工夫。父亲刘志生说:“他连走道、干活时,都在背单词。”在航天员队伍中,刘伯明的英语是最出色的。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刘伯明事后表示。

1985年,在通过苛刻的招飞体检之后,刘伯明又毫无悬念地通过了文化课考试,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

从长春飞行学院到牡丹江初教机场,再到锦州飞行大队,1991年,他开始单飞,并独立驾驶歼八。,他和翟志刚等一起被选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

一如20多年前那个在家乡泥泞道路上顶着风雪骑车往返的坚毅少年,刘伯明用当年的那股韧劲面对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并取得骄人成绩。他已经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

1985年,空军招飞在县城初试时,刘伯明的父亲才知道儿子悄悄报了军校,父亲记得儿子说过:“家里的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儿子的懂事,父亲感到骄傲。那一年,经过重重考试,刘伯明成为学校几年来招飞唯一被选上的学生。1990年,刘伯明真正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那几年,刘伯明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在飞速进步。

刘伯明号称“小诸葛”,除了学习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掺和。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他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在连续“考问”刘伯明十多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后,也被他的对答如流所“震慑”,从此对他实行“免提”政策。

对于“神六”飞天,父亲刘志生认为,即使这次不能上天,儿子能入围大名单,已是非常优秀了。他只希望儿子能够踏踏实实训练,毕竟以后还有许多次机会。

10月,曾协助翟志刚完成出舱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已晋升少将军衔。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七

北京时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了约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经过密切配合协作,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的全部任务,2名离开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时隔13年后,再度成功完成出舱活动,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员首次从空间站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未来空间站建设完成后,航天员常驻其中执行各项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出舱活动,两名航天员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以及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位置,任务都是地面无法处理,需要航天员在天空出舱完成的工作,可谓十分重要。另外,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驻守的3个月里,将还有执行一次出舱任务,目前时间定在下个月。

其实早在20__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时,中国航天员就曾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出舱活动,并完成太空行走。此次的出舱活动,之所以被称为“首次”,主要是因为其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出舱,正处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阶段。

此次出舱活动的航天员刘伯明,其实早在上次出舱活动时,就有参与。当时他是搭档航天员翟志刚。而就在此次出舱活动顺利完成的当天,一段关于“神七”飞船出舱活动时,突然遭遇险情的事迹再度于网络上受到热烈关注。

据刘伯明在采访中叙述称,20__年,在“神七”执行中国航天有史以来首次出舱任务时,航天员翟志刚和他本人准备就绪后,拉门出舱时意外发生,舱门不知是何原因,在他们两人使出全力的情况下却纹丝不动。当第二次在拉门时,虽然拉开了一点缝隙,但很快又被吸了回去。

最终为了保证出舱任务的成功完成,航天员刘伯明直接找到一根撬棍,随后两人将舱门直接撬开。故事到这里本来以为险情就结束了,但随后意外再度到来,当航天员翟志刚准备出舱时,结果舱内突然响起火灾报警声。

看过科幻片的人应该都很熟悉,在太空中一旦发生火灾,很大可能就会引发爆炸,最终造成特大安全事故。面对这一险情和紧要关头,他们商量后毅然决然继续执行出舱任务,甚至为了将中国人的足迹留在太空,还调整了出舱后的动作顺序,将挥舞国旗从后面排到了第一位。因此我们看到,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第一时间就是拿着国旗在太空中挥舞。

但当时他们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甚至于生死考验。刘伯明在其后的采访中就明确表示,他当时甚至都已做好牺牲的准备。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八

2007年,刘伯明入选神舟七号任务乘组。2008年9月25日,他与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一起奔向太空。

探索太空,是勇敢者的事业。

在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中,应该有这样一段记录:

2008年9月27日,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那次“太空漫步”,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开启舱门时,翟志刚用力拉了几下,舱门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驶出测控区,必须尽快打开舱门。这时,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在刘伯明的协助下,翟志刚使用辅助工具终于打开了舱门。

推开舱门,航天员们的耳机里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的报警声。

轨道舱内的刘伯明和返回舱内的景海鹏第一时间检查了所有设备,并且判断此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

“那个时候,我和志刚目光对视,彼此心领神会。他毫不犹豫地出舱,我也果断调整舱外活动计划,先将一面五星红旗递到他手中。”刘伯明回忆说。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刘伯明说,“就算再也无法重返地球,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正是因为秉持着这一坚定的信念,刘伯明在一次次挑战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中保持坚强,在面临一系列考验和挫折中义无反顾作出选择。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九

以神七航天员之一的身份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参与策划太空授课脚本。

自神七飞天返回之后,低调的刘伯明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神九、神十任务,他主要参与一些技术支持工作。前段时间,他还参与了神十太空授课专家组,与其他成员一起讨论策划太空授课的脚本。“毕竟我上过太空,可以就失重情况给他们一些建议。”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

9月25日21时10分,初中生刘倩婷紧张地守在电视机前,看着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轰——”,橘红色的烈焰喷涌而起,神舟七号正以惊人的速度升入太空,此次神舟七号飞船上搭载了三名飞行员,其中一名就是刘倩婷的爸爸——刘伯明。

那是刘伯明成为航天员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第一次进入太空。在之前的十年里,他曾两次错过升空的机会。

第一次是神舟五号的首飞任务,,由于表现出色,刘伯明顺利入选了神舟五号备选梯队,但在发射筹备期间,他却因不小心扭伤了脚而错失良机。

就在养病期间,刘伯明又遭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老家突然传来消息,称刘伯明的母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刘伯明火速请假回家奔丧,当看到母亲墓碑的那一幕,刘伯明悲恸大哭。

在外飞行多年,刘伯明陪伴家人的时间那是少之又少,对自小疼爱他的母亲,他感到十分亏欠。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刘伯明一度意志消沉,足足花了半年多时间才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因此也失去了首飞的机会。

等到神州六号发射时,刘伯明依旧没有得到升空的机会,而是入选了备份乘组,在地面上陪着他的两位队友顺利完成了任务。

虽然两次都没有入选,但刘伯明丝毫没有气馁,他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此后的训练、学习中,他更加用心,还整理了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十年磨一剑,20,刘伯明终于如愿以偿升入了太空。9月28号,在完成了为期三天的航天飞行任务之后,刘伯明顺利返回了地球。下午6点20分,随着一阵电视中主持人兴奋地解说,“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刘伯明和其余两位航天员景海鹏、翟志刚一起走出了返回舱。

在这次飞行中,刘伯明不仅实现了太空行走,还和景海鹏、翟志刚一起将中国国旗插在了月球上,他的脚步踏在了偶像阿姆斯特朗曾踏过的月球上,同时他实现了自己梦想,成为了一名和阿姆斯特朗一样伟大的航天员。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一

12月,刘伯明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次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任务更加复杂、艰难,挑战和考验也不会缺席。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刘伯明说。

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刻苦的训练。

“每次训练完,吃饭连拿筷子都感到困难,困得吃不下饭,只想睡觉。”刘伯明说,但训练之后,还不能放松,要一遍一遍在脑子里过“电影”地熟悉程序。

面对考验,刘伯明总会想起读书时通往学校的那9公里无数次“摔倒又爬起来”的求学路。

“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铺就了飞天之路,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送上了太空。”刘伯明说,“我期待亿万国人随我们一起体验,我心飞翔!”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

此刻,在被誉为人类探索宇宙“前哨站”的空间站中,刘伯明或许正遥望着更深邃的太空。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二

1988年3月,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他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家中条件不太好,勉强有口饭吃。

不幸的是,在刘秀祥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天塌了。

母亲因受不了打击,精神出现问题,一家人眼看就要没饭吃了,刘秀祥的姐姐和哥哥决定辍学回来干活,只让弟弟一个人坚持上学。

姐姐后来对刘秀祥说:“无论生活再苦,都要坚持读书,并且要出人头地。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好好学习。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背景来说,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

刘秀祥将这一句话铭记在心,开始努力学习,可现实并不会因为你不认输就轻易放过你,等待刘秀祥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刘秀祥11岁那年,突来的大冰雹把田里的庄稼全毁了,一家四口顿时陷入绝境.

命运虽然残忍,但刘秀祥不肯低头,他把家里的田地全租出去,换来每年500斤的粮食,勉强够自己和母亲吃。

每逢周末,他还跟着村里人上山挖药材卖,用赚来的钱买油盐,还有母亲要吃的药,就这样过了两年,小学毕业的时候,刘秀祥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成绩足够优异,考虑到刘秀祥家的困难,学校决定让他免费入学。

为了照顾母亲,刘秀祥把她一起带到学校所在的县城,因为身上没钱,租不起房子,他就在附近的山坡上搭了个草棚,便成了母子俩临时的家。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刘秀祥一下课就去捡废品,每个月能挣20块钱,这一点钱根本不够用,他们能活下来的惟一法宝就是省。

刘秀祥和母亲每天吃的都是白开水泡饭,有时候他会去菜市场捡一些别人丢掉的烂菜叶,这就算是“加餐”,猪肉?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刘秀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当地最好的高中,还攒了600块钱。

去高中学校报到时,刘秀祥依旧带着母亲,此时学校附近没有了供他搭草棚的山坡,他就花200块一年的价钱,租了一个农户家里不用的猪圈,这就成他与母亲的住所。

刘秀祥的日子依旧过得很苦,他学习的时间比别人少,但成绩依旧名列前茅,按照他的成绩,考上大学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因为压力过大,考前一周他生病了。

刘秀祥想过放弃,但他无意中看到自己在日记中曾写过的一段话:“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是啊,刘秀祥起码还有个妈妈,他还有家,于是他重整旗鼓,准备再考一次,再难再苦都不能将他打倒。

苍天不负有心人,20__年,刘秀祥如愿以偿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他依旧带着自己的母亲去上学。

而他“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及多家中央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感动了无数人。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三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四

刘伯明1966年出生在黑龙江,家中有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为此周围的人也以老二称呼他。

在那个年代,由于家中小孩太多,作为农民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带这么多的小孩,所以一般都是大带小,也就是作为哥哥姐姐,要分担父母的一部分负担,来带弟弟妹妹们。

也正是这段带弟弟妹妹的经历,让刘伯明比同龄人有更多的责任感,也正是这份责任的存在,间接促成了那段辍学的经历。

刘伯明从小就贪玩,调皮,也爱动脑子,但是在学习上,他却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平时四处疯玩,也没见他怎么学习,但是每次考试的时候,却考得很好,霸占班里前几名的位置。

上世纪7.、80年代都是这样的学校

后来刘伯明当上航天员后,也延续了爱动脑子的习惯,每次智力竞赛,他都会积极参与,并且会取得好名次,哪怕教官提出一些刁钻和费脑细胞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由于他的优异表现,在此后对他进行类似竞赛的时候,对他实行了“免提”,也就是不用提问,直接过。

虽然刘伯明爱动脑子,学习上也有一套方法,却在初中中考的时候翻车了,原因是当地的师资力量有限,在读初中的时候,只学习了半年的英语,到中考的时候,考了个零分。

即使英语考了零分,但是刘伯明还是靠其他学科的优异成绩,进入到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上学,其彪悍的实力可见一斑。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五

在刘伯明被飞行学员选中后,他的命运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随着国家的发展,对于刘伯明个人来说,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进步,才能一步一步飞往外太空之中。

作为个人来说,能力很重要,选择和机遇也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国家这个大平台,只有这个平台发展足够大,足够好的时候,才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个人的能力才能发挥出来。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六

24日下午17时30分,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亮相。他们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42岁;他们有着相似的体重,相近的身高,甚至他们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今晚21∶07至22∶27,他们将携手飞天。

此次入选神七航天员乘组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同为1966年出生,同为1985年入伍。翟志刚、刘伯明还是黑龙江老乡,他们从空军招飞体检时起就相识,两人从航校到飞行部队一直在一起,甚至结婚也在同一天。

教员们对刘伯明的评价是,爱思考,爱钻研。在航天员队伍里,绰号“小诸葛”的他曾因流利地回答一名教官10多个刁钻的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问”。

泥泞求学路每天往返20公里。

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农民家庭。刘伯明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高中时代。他家离县城9公里,高中三年,刘伯明每天奔波在这条9公里的路上,颠簸不平的道路成为他永远的记忆。日晒雨淋,刘伯明已记不得有多少次,没有替换的衣服,硬是用体温把湿衣服“烤”干。

难以想象,当时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每天在这泥泞的道路上跑着,往返近20公里,风雨无阻。

那一段艰苦的求学生涯,让刘伯明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格,令他受益至今。他在空军部队的体育达标评比中,曾取得引体向上37个的傲人成绩,至今无人启及。

“从小到大,我心中形象最高大的就是母亲。东北的冬天,别人都不吃早饭,而母亲每天比我提前两小时起床,然后生炉子,给我做饭。”

“我母亲觉得当航天员光荣。选航天员时,她对我说,都说在飞行员身上投入的黄金和飞行员的体重差不多,国家选你,你要争取上去。”

刘伯明结婚时就跟妻子商量,等条件好一些后,在北京,哪怕是周边地区给父母买一套房子,让父母来住几年,报答一下父母。然而,这已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

刘伯明的母亲几年前去世了,那时正值神五发射前夕,航天员即将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场人船箭地大型演练。领导得知消息后,决定让刘伯明回家看看。然而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即将执行,作为航天员不能因此缺席训练。他强忍悲痛,只在家待了3天就踏上归程,奔赴发射场。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七

2021年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航天员刘伯明携同汤洪波,一起执行舱外活动,完成指定的任务。

相对于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单人出舱活动,此次出舱有着明显的不同。当年翟志刚作为我国首次出舱的航天员,其更多的是收集出舱数据,为将来我国空间站的航天员出舱活动做准备。

红圈部分为当时神舟7号上的撬棍

翟志刚作为我国首次出舱的宇航员,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可以说是危险重重,当时由于泄压不彻底,导致舱门打不开,最后是利用撬棍,撬开神舟七号的舱门,完成首次出舱任务。

而此次天和号核心舱的出舱活动,吸取了上次翟志刚出舱时的经验,从两名航天员携带的相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名航天员顺利出舱,相互配合,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舱执行太空任务。

并且此次出舱与上次出舱,还有最大的一点不同,那就是航天员聂海胜在舱内控制机械臂,刘伯明站在聂海胜控制的机械臂上,非常灵巧方便的在空间站外,快速完成工作。

别人站在机械臂上的场景,我国也有了

这个在影视剧和国际空间站视频中出现的场景,也在我国航天人一步步的努力下,已经全部实现。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八

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据央视新闻消息,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随后,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刘伯明55岁的生日。他说:“这个生日,我终生难忘。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

前天,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二号,在太空中遨游了92天后,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在太空“出差”的英雄航天员们,终于回家了。

航天员刘伯明今年55岁,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曾经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而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齐齐哈尔这是一座“查无此人”的城市。

其实并不是,这是一座很厉害的城市,神舟七号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翟志刚,东京奥运会第34金王曼昱,演员沈腾、张翰,歌手吴莫愁等也来自齐齐哈尔。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篇十九

在进入高中后,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作为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要同时供养6个儿女上学,压力非常大,日子也过得异常的艰苦。

作为老二的刘伯明,身上的责任感让他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以及想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们。

在高一的时候,他选择了辍学,跑到当地一个砖瓦厂,搬砖和拉板车,那些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当时还未成年的刘伯明,却坚持了下来。

搬砖的少年

如果剧情如此发展下去,那么世间将少了一个航天英雄,而某处却多出了一位搬砖和拉板车的工人。

在父母的劝说下,刘伯明体会到搬砖的辛苦,以及未来的渺茫,他决定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他结束了砖瓦厂搬砖的工作,重返学校上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703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