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编写中应该注重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以便提高教学连贯性。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数学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一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钉子板、直尺。
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出示)5、求篱笆的长:(出示)。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二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长方形纸一张,磁性小棒20根,10根作为长方形的长,10根作为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纸一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重社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导入课题。
出示课本例3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熟悉这个生活情景吗(篮球场)?今天我们先要研究一道和篮球场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情境图,便于他们联系篮球场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读题并理解题意。
师: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要求周长是多少厘米、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
师:你们找得真仔细,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8米,哪条边是15米?(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贴在黑板上)。篮球场的两条。
长对应这个长方形的哪两条边(课件上篮球场的两条长闪烁)?
生:上下两条边。(教师拿表示长的磁性小棒摆在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上,并写上28米)。
师:那两条宽呢?(课件上篮球场的两条宽闪烁)。
生:左右两条边。(请学生上台拿表示宽的小棒摆到长方形上去,并写上15米)。
师: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其实也就是求这个形的`……(周长)。
师: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此时教师下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让其把他的答案写在磁性小黑板贴上,然后请他带着自己的方法上台)。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还可以借助老师的小棒解释。)。
预设1:
长
宽
宽
长
(1)28+15+28+15=86(米)。
86。
30。
56。
宽
宽
长
长
预设2:(。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56+30=86(米)。
43。
43。
长
宽
长
宽
预设3:(4)28+15=43(米)。
43×2=86(米)。
师:这四种方法都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生:第四种。
师:为什么?
生:只需两步计算。
师:这也是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候经常采用的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3)“练一练”。
那我们就用刚才的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前两道)。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集体纠正。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果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课件出示“试一试”)。
师:请你们自己读题,并独立解决。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1:25×4=100(米)。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吗?(对)这里为什么要乘“4”?
生: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四边相等。
预设2:50+50+50+50=100(米)。
师:这样做对吗?(对)。
生:这样做太麻烦了。
师: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二个知识。(补充课题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学习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又相对容易,这里就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解决,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完成“试一试“后再出示一个一般的正方形,帮助学生归纳计算正方形的公式,加深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比较归纳。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相同:都是求四条边的和。
三、练习巩固。
1、快速抢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课件依次出示:
长方形:长6米,宽3米,周长()米。
正方形:边长12分米,周长()分米。
师:下面我们再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开课本第42页,自己独立完成第3、4两题,同时指名两位同学黑板板演。
(教师下面巡视,有必要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完成“想想做做“第3、4两题。
学生完成后。
(1)课件出示第3题。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吗?哪里告诉你是算这个长方形周长的?
生:跑一圈。(课件将“一圈“一词圈出)。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以后我们要注意这一类词语。
(1)课件出示第4题。
师:哪里告诉你是算这个正方形周长的?
生:边框。(课件将“边框“一词圈出)。
师:你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由于课本上这两题的难度不大,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两道简单的实际问题没有难度,所以这里放手让学生自主在课本上解答,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解题的能力,学生完成后,在校对过程中总结以后会经常出现一类求周长的词语,如:一圈、边框、四周等词语。
3、拓展提升。
师:老师这边还有一道和长方形周长有关的问题,你们敢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第4题:4、一个长方形的池塘,长126米,宽74米,小明每天早上绕着它跑两圈,小明每天跑了多少米?)。
师:这道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生:池塘的长是126米,宽74米,小明每天绕着它跑两圈,问题:小明每天跑多少米?(课件依次标出这些信息)。
师:题目大家都清楚了,但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有点困难了,请四人小组讨论,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学生完成后,小组代表发言。
师:以后在做题时一定要报题目的意思弄清楚了在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导入新课,进而把它抽象成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三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四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正方形,并了解和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长度,了解一些测量单位,对周长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的教学又为学生今后学习计算其它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奠定了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从联系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法,从中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推理,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总结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推理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投影仪、每小组木棒4支(长、宽各一对)。
(一)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周长”概念为探索“周长的计算”的活动予做准备。
2、让学生分小组摆出一个长方形。
3、教师提出探索活动的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师:你能求出所摆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是我们师生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二)分级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提出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再通过不同的方法算出它的周长,请小组的记录员做好记录。
意图: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2、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意见:
(1)长+宽+长+宽。
(2)长×2+宽×2。
(3)(长+宽)×2。
意图: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得出探索结果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1、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通过投影仪,说自己小组探索结果(教师边板书上来)。
2、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聚合思念能力。
学生在所发练习纸上做练习。
(1)长方形长12厘米,宽8厘米。
(2)长方形长10厘米,宽4厘米。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认识,初步形成能力。
(四)自我探究,扩展认识。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探求正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
边长6厘米(图略)。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探求结果,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将课题补充完整)。
意图: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同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五)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意图: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中深化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灵活训练,发展思维。
比较下面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用投影仪)。
意图: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五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概括和抽象出长(正)方形周长公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进行了一场竞走比赛,他们为这事争论不休,请看大屏幕:猫和老鼠各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跑一圈,他们谁跑的路线长?喜羊羊和灰太狼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猫和老鼠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摆一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生上台摆)。
生:四条边的长度之的和。
师: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放在黑板上,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量出哪些长度?
生: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为什么不量出4条边的长度?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所摆小棒的长度。追问:现在可以求出它的周长了吗?
3.用小棒来与同桌说明你的算法。
反馈:1生。
4.反馈交流算法。
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用小棒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谁来说说他的算法,你理解了吗?)。
5.交流讨论,优化算法。
小组交流讨论:
(1)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
(2)有什么不同点?
(3)你喜欢哪种算法?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六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正方形,并了解和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长度,了解一些测量单位,对周长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的教学又为学生今后学习计算其它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奠定了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从联系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法,从中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推理,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总结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推理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投影仪、每小组木棒4支(长、宽各一对)。
(一)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周长”概念为探索“周长的计算”的活动予做准备。
2、让学生分小组摆出一个长方形。
3、教师提出探索活动的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师:你能求出所摆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是我们师生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二)分级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提出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再通过不同的方法算出它的周长,请小组的记录员做好记录。
意图: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2、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意见:
(1)长+宽+长+宽。
(2)长×2+宽×2。
(3)(长+宽)×2。
意图: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得出探索结果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1、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通过投影仪,说自己小组探索结果(教师边板书上来)。
2、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聚合思念能力。
练一练:
学生在所发练习纸上做练习。
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图略)。
(1)长方形长12厘米,宽8厘米。
(2)长方形长10厘米,宽4厘米。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认识,初步形成能力。
(四)自我探究,扩展认识。
边长6厘米(图略)。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探求结果,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将课题补充完整)。
意图: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同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五)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意图: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中深化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灵活训练,发展思维。
比较下面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用投影仪)。
意图: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板书设计:
正方长周长=(长+宽)×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周长的计算,
理解图形的拼剪引起的周长的变化。
一、梳理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谁能说说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你能整理成下列这张表吗?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边
角
四条边关系。
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
正方形。
师:用手指一指课桌面和长方形纸(学生人手一张)的周长。(学生用手指周长。)。
二、引导探究,质疑拓展。
1、要知道这张长方形纸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教师出示板书长25cm,宽20cm。)。
在纸上计算周长。
一学生板演,完成后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做?
2、谁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找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说说理由。(学生操作)。
为什么用宽边去比?
3、教师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贴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师:剪下的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求?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两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板演,再交流方法。)。
6、仔细观察原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1)为什么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一个图形的周长要长呢?(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2)假如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巩固深化,应用延伸。
1、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考考你。
多种方法分别请学生上来板演,讲解思考过程。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八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概括和抽象出长(正)方形周长公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进行了一场竞走比赛,他们为这事争论不休,请看大屏幕:猫和老鼠各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跑一圈,他们谁跑的路线长?喜羊羊和灰太狼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猫和老鼠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二、探索新知:
(一)摆小棒,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摆一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生上台摆)。
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生:四条边的长度之的和。
师: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放在黑板上,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量出哪些长度?
生: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为什么不量出4条边的长度?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所摆小棒的长度。追问:现在可以求出它的周长了吗?
2、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3.用小棒来与同桌说明你的算法。
反馈:1生。
4、反馈交流算法。
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用小棒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谁来说说他的算法,你理解了吗?)。
5、交流讨论,优化算法。
小组交流讨论:
(1)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
(2)有什么不同点?
(3)你喜欢哪种算法?
长方形周长=(长+宽)x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九
《长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并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测量长、正方形的周长,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摸课本,课桌等面的边线,量长、正方形纸的各边,发现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长正方形生日卡片、尺子。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日卡片,要求给四周装上花边。
2、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
3、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长方形插图。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3、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4、理解并比较计算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4条边长加起来。
3+3+3+3=12(厘米)。
方法二:4条边都是3厘米,边长乘4就可以了。
3×4=12(厘米)。
4、比较,选择最简方法。
三、巩固练习:
2、再次拿出生日卡片,让生量一量,再算出各图形的周长。见证课前到底谁猜对了。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学生可能只想出一种方法,教师予以点拨。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3、4题。
5+3+5+3=16(厘米)。
3+3+3+3=12(厘米)。
5×2+3×2=16(厘米)。
3×4=12(厘米)。
(5+3)×2=16(厘米)。
《长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一定的测量方法,并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测量长、正方形的周长,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联系班级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生3、两张的花边一样长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个不停,这样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长、正方形的周长概念时,通过让学生摸课本,课桌等面的边线,量长、正方形纸的各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在其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知识,并为求周长作铺垫。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多种方法的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现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三、紧扣教学目标,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教材并没有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真正掌握了求周长的方法。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课堂上学生的信息反馈来看,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清晰,不够流畅,可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要求不严,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另外,测量、探讨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时,用时过多,以至于忘记测量、计算生日卡片的周长这一活动环节,没有做到首尾呼应。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一
认知目标:
使学生能运用周长定义、长方形特征计算长方形周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积极的情感。
心理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习惯。
课前准备:发给每桌一张长方形纸;准备好点子图;学生尺。
(一)复习铺垫,回忆旧知。
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预想:x长方形特征。
x“长”“宽”
x周长定义。
(学生回忆时,要求展开具体说,没回忆到的由教师提示。)。
(二)创造情境,主动探究。
师:“今天老师请你们帮自己一个忙,好不好?”
师:“元旦快到了,搞联欢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教室布置一下,其中有一项就是装饰黑板,要把黑板的四周围上彩带,如果既不想浪费,还要围满,那需要买多长呢?现在你们就帮自己这个忙,提前预算一下,好不好?”
1、自由结组(个别组,教师帮忙分配)。
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思路(组内同学可以补充)。
预想:x可以用绳量。
x可以用尺转圈量。
x可以计算一下黑板四条边的长度。
明确黑板是一个长方形,刚才这些方法最后的结果求得都是黑板即长方形周长。
师:“如果老师既没绳又没尺,那我们只能采用哪种方法来求?”
(计算的方法)。
需要知道:长?宽?或者四边各是多少?
(在“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节中已经知道黑板长4米,宽1米)。
3、动笔算一算(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求)。
4、全班交流。
预想:x4+1+4+1。
x4+4+1+1。
x(4+1)×2。
x4×2=81×2=28+2=10。
x4×2+1×2。
5、针对算式提问。
预想:x(4+1)×2中,“4+1”求得是什么?
为什么还要乘以2?
如果没人提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
直观演示:x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感知长方形包含两个“长+宽”
x出示教具长方形框架,可以沿对角线拿开,再次感知长方形包含两个“长+宽”
6、评价与交流。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好理解?”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
师:“解题时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好不好?”
(三)质疑问难,交流收获。
师:“关于长方形你知道了什么?”
预想:x特征;长方形的周长含义;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x小黑板出示例7(以练习形式完成,不写答句)。
x量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每桌一张)(单位可以是“…厘米…毫米”也可以是“…厘米”还可以是“…毫米”)。
(五)作业。
在家里或教室里找到三件长方形物品,量出它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写在作业本上(或仿照例题、练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出题也可以)。
格式:
物品名称:
长宽。
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二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李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李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李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李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哪几条为什么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李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李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李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李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李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哪几条为什么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三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五册图形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除了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热烈地开展了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首先,教师准备充分,设计的课件精美而不嫌花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又不会因漂亮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学生课前自学有效。学生在快乐自学中已经基本掌握了部分方法,这样在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时看出了成效。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达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
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四
1.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
2.正确计算.
理解简便方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活动投影片、钉子板、尺子.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520+70430×2 1600÷8 430-60。
880÷4 3100×3380+40 500×6。
4200÷7800-50400÷5 2000×4。
2.复习.
(1)6×4表示什么?
a.表示6的4倍是多少;b.表示4个6相加,用另一种算式表示是6+6+6+6.
(2)乘法和加法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
(3)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1.例3、例4,建立周长的概念.
投影出示例3、例4这两幅图.
问题:围成像图中这样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分别要用多少厘米长的线,该怎么求?
(1)学生按要求自己解决.
要求:请同学们在各自的钉子板上用线围成图中那样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用尺子量出它们每条边的长度,然后算一算围成这两个图形分别用多长的线.
提示:以厘米为单位,如果每条边的长不是整厘米数,看和哪个整厘米数接近,就算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之后,要求学生按操作的过程组织语言,用“先、再、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词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深入学困生中,帮助他们准确测量.
(2)学生汇报对两个图形的测量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这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三条边一共长12厘米,围成这个三角形要用12厘米长的线.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是2厘米,四条边一共长8厘米,围成这个正方形一共要用8厘米长的线.
(3)说明: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2.例5.
教师口述题目: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
(2)让学生自己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将两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第一种:第二种:
2+2+2+2=8(厘米)2×4=8(厘米)。
教师通过学生口述第二种算法时,板书:边长×4。
(3)重点讲解“边长×4”的道理.
教师利用投影把计算公式与几何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作法是投影出示正方形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各边长,然后把四个边长在一条线上拉直合并起来,就得到.
启发学生明白其理:依据正方形的特点,想一想为什么用边长×4?
因为正方形的四个边长相等,有四个同样大小的边长,所以,用公式表示,就是“边长×4”.
(4)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在以前的中,我们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数字小时用加法算还容易些,数字大了,用加法计算就非常麻烦,所以,用“边长×4”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用这种简便算法,求一个.投影出示:
(6)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3.小结:怎样求最简便?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量一量同桌同学为你准备的七巧板块,算出其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板块的周长.以整厘米为准.
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间拼成的大小不一)交给同桌,讨论:怎样测量,就可以算出这个拼成的,说说为什么.
3.学校操场前面要建一个正方形的升旗台,边长是20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
1.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桌面,边长是8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是60厘米,边长多少米?
边长×4。
例5。
2×4=8(厘米)。
游戏目的。
2.使学生的头脑灵活,增强观察能力.
游戏过程。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五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六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王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课堂开始王老师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特点作为铺垫,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知识,还有就是知道周长的定义,为后面计算周长买下伏笔。
设计了一个十字绣的图,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计算给十字绣装边框需要多长边框,从而引出问题,开始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探究新知时候,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根据刚开始的知识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解释方法,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通过摆小棒重复解释了公式的含义,学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最后总结概况周长公式。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两条课堂的建议,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也不是的鼓励和反馈学生的回答,聆听别人的建议等等。提示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小括号时,也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印象深刻。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中还有一种2个长和2个宽的计算方法也需要给学生渗透一下,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
2、练习题的设计跳跃性较大,最后一个题难度较大,建议可以拆分成几个题逐步渗透思想和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七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八
徐春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为帮老师想办法解决需要多长的丝带入手,引入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长方形以后,徐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边的长度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徐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徐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加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这是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十九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并了解平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篇二十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
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哪几条为什么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
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哪几条为什么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7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