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案(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10:25:22
赠刘景文教案(通用20篇)
时间:2023-12-02 10:25:22     小编:飞雪

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整合,注重知识点的串联和扩展。教案的编写还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教学触觉,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编写教案时,可以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赠刘景文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赠刘景文教案篇二

课题4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材分析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朗读感悟。

教具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学生自己先提出疑问,师生交流共商解决办法。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找出证据,说明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学文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并即使进行反馈表扬。

布置作业a、1、查找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并抄在日积月累里。

2、给其中一首诗配上插图。

b、(优生完成)找杜牧的古诗读一读,并背一至两首。

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认:径斜枫于。

我会写:于枫。

课后小结我班的学生对《山行》这首诗较熟,学起来特别快,有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读过了。这首诗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老爱写成“座位”的“座”,为了加深他们印象,我不停强调,“诗人是坐下来看枫林,并不断地训练,让他们尽量不再出错。

《赠刘景文》这首诗中的字较难认,学生中基本没人提前学过,所以读起来并不顺,花了较多时间,才让他们背下来。

赠刘景文教案篇三

生:枫树的叶子红了,一大片的非常漂亮。

生:我看到了那一片黄色的是菊花。

生:我觉得那一片红色的不是枫叶,应该是桃花,我看过桃花开了,就是这样一大片,红红的,很漂亮。

生:我看到了一片的荷花,开得红红的。

生:我也觉得不是枫叶,不过我觉得那是梅花,老师讲过,梅花开了也是红色的。

生:我知道枫叶到了秋天就变红,我们在识字1的学过。

师:真好,会用学过的知识。

生:我知道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我知道荷花是夏天开的,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夏夜多美,里面讲的。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

生:我知道梅花是冬天开的。

生:菊花是秋天开的,我学识字1时找过一个词叫春兰秋菊,我想菊花是秋天开的。

师:说得真好,能学以致用。

师:现在你们观察一个黑板上的板书,再根据你们刚才说的,这一片红色的植物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是枫叶,因为菊花是秋天开的,说明这是秋天的景物,桃花、荷花、梅花都不是秋天开的,只有枫叶在秋天的时候变红。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你都同意他说的吗?

生齐答:同意!

师: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了,靠自己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师: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到了秋天,秋天不但藏在图中,而且也躲在了诗中,请你们读一读苏轼写的这一首诗《赠刘景文》,找一找诗中什么地方还能找到秋天?有疑问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生自读诗文)。

师:谁能说说?

生:荷尽是说荷花开尽了,就说明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了。

生:我知道,应该是指深秋,我从“菊残”这里知道的,菊残是指菊花快开完了,谢了,说明秋天快过去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

生: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挡雨的盖子?

生:我认为应该是指挡雨的伞。

师:准确的说是指托住雨珠的叶子,诗中比喻荷叶,盖是伞的意思。

生:傲霜枝怎么解释?

生:不怕风霜的枝叶。

师:看来小朋友们懂得可真不少!

生:橙黄橘绿是不是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师:可以这么解释。

生:这也可以看出是秋天。前几天,我妈妈买了橘子给我们吃,就是绿色的。现在正好是秋天。

师:喔,你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在诗人眼中,这是个什么样的秋天?

生:很美的秋天,因为诗中写到好景。

生:丰收的秋天,橙子橘子都熟了。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个很美的秋天,有黄色的,有绿色,如果有枫叶是红色,那就更漂亮了!

师:是啊,虽然花都谢了,但果子的树上,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在诗人的眼中,这是个丰收的,美丽的秋天。

……。

赠刘景文教案篇四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教案篇五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8、学生自由体会读。

9、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10、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四、课内延伸。

1、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生:好!(声音响亮)。

3、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赠刘景文教案篇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的苏轼用简短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再好也有终了的时候。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想: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它暗示着一种人,原本把企业做的很好,但是却见利忘义,像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副总经理王玉良、副总经理杭志奇、原奶事业部经理吴聚生等四名高层一样,好好做奶粉去呗,非加点三氯氢氨害人害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它告诉人们:你不要以为冬天是万物都会死的季节,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他的几个儿子都早早逝去了,只剩刘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年近花甲。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勉励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教案篇七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重、难点1、重点是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是通过反复朗读,能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案导案。

课前预习:

1.把古诗读熟。

2.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识记生字并组词。

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了解苏东坡: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

2.师: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古诗《赠刘景文》,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熟。不会认的字借助课文下面的生字注音认读,并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三、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2.点名认读词语,并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3、指名读古诗。

三、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词义。

4.小组质疑: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

四、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一)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

3.小组汇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4.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6.多种方式朗读。

(二)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范写: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4、学生练习: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六、智慧冒险岛——拓展学习。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检测案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课堂练习册。

课堂小结《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要下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才有效果。

赠刘景文教案篇八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1、会写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结合图理解诗意。

2、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篇九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一、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3、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生齐读)。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下雨了,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a坚强不屈的样子b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1)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2)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2)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一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古诗,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

(3).学习书写“刘 首 枝 记”

2.自由读,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提出自己不懂得词语,前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诗中指荷花凋谢。

(2).残:菊花已经开败。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说说你读懂了那句就说哪句。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说说你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启发思考。

1.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何尽                橙黄。

好景             君须记。

菊残                橘绿。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二

教案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课型。

新授。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  点。

学  难。

重  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画,磁带。

苏轼。

荷尽      无 擎雨盖。

菊残      有 傲霜枝。

爱秋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5)。

初读古诗(10)。

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

引出生字教学:,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生字。

自由谈论。

背诵知道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学习生字:赠、刘。

生自由读3~4遍。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

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齐读,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练读词。

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谈话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细读品味,学习古诗(18)。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

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适时指导朗读。

师作意境的渲染,一边进行简笔画,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生评价老师。

生齐读。

模仿读。

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

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书写指导(7)。

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放古典的轻音乐)。

多种形式的朗读。

诵读。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作评价、展示。

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

生自由练背。

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

学生认读。

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练习。

采用激励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作业布置。

背熟古诗。

积累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三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四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

3.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

4.改进措施: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六

这首诗里描写的秋天非常独特,用枯萎的荷梗和残败的菊花,衬托出秋天的凄凉之美;又用金黄的橙子和青绿的橘子,把秋天丰收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秋天是美丽的,有洁白如云朵一般的棉花,有金灿灿如黄金一般的稻谷,有火红火红咧嘴微笑的石榴,还有像胖娃娃一样调皮可爱的大南瓜......春天只有微风、红花,绿草,秋天更加丰富多彩,因为丰收的喜悦让人们的心情更好!所以我更加喜欢绚丽多彩的秋天!一年好景君须记,经过了春天的生长,夏天的炎热,才能迎来秋天的丰收,一定要好好珍惜时光!

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无论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一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努力向着梦想前进,一定能收获美好和幸福!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引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八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拓展升华。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赠刘景文教案篇十九

古诗课很难上,对低年级的孩子更难上了,特别是二年级的孩子上三年级的课,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上课之前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更是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做了很多研究。

上课开始,在导入上下了小心思;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刚刚收麦,而且取得了大丰收,这也和秋季的丰收有区别也有相似。

《赠刘景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第二课时,本诗中需要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生字学习任务较重。但是语文的学习就是生字、和文章的学习。学习语文就是解决生字、理解课文的过程,再者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多读,在读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秋景“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色描写,赞美了秋天,更表达了对刘景文乐观向上的期望。异常难懂,所以在理解诗意上我抓住了两点,利用图片和注释。让孩子们理解古诗义,从“背景”及重点字词,如“傲霜枝”等让孩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所以我设计过程如下:

1、先看图片,如“夏季荷花盛开图”、“秋季荷花枯败图”,两图对比,先说图意,理解了本诗第一句。引导说出感受,并带着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以诵读再体会诗意。

2、多读,读出感情,读出诗义,读出诗情。

3、在学习到“橙黄橘绿”时,引导孩子通过图片看到景色,看到丰收,看到更多的希望。橙和橘是南方的水果,引导孩子联想到北方的水果“柿和梨”等换成了,“最是柿红梨黄时”,再来理解本诗更容易一些。

语文教学不是只是教给孩子生字,教会读书,更重要的是引领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语文,理解语言背后的美景深情,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学习更深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适合孩子的方法,最生动灵活的方法,引领孩子走进魅力文字、美丽画卷中去。

赠刘景文教案篇二十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837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