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变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10:45:17
我会变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2 10:45:17     小编:书香墨

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和能力水平,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组织,以及如何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会变教案篇一

2开动脑筋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的。

3根据圆形特点学会创编儿歌。

音乐《圆圈圈》彩色卡片油笔。

以音乐圆圈圈开始,教师与幼儿一听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1刚才小朋友和老师跳了舞,有谁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吗?

2那你们有没有见过圆圈圈呢?

3刚才歌曲里面爸爸把圆圈圈变成了什么?

4那妈妈把圆圈圈变成了什么了?

5最后宝宝把圆圈圈变了什么了?其实圆圈圈就是圆形。

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了?

2你们想把圆圈圈变成什么了?

如:幼儿说可以变成西瓜,西瓜是什么颜色的,就画在相同的颜色上。

刚才我们把所有的圆圈圈都变好了,但是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是把我们变的圆形编成一首儿歌,其实编儿歌一点都不难,现在你们先听老师编一句。

变太阳红艳艳。

变气球飞上天。

变西瓜大又甜。

变花朵香又香。

变足球滚呀滚。

变苹果圆又圆。

变闹钟向叮咚。

变糖果甜又甜。

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读,今天这首儿歌小朋友编得很棒,回家的时候让爸爸妈妈想一想圆圈圈还能变成什么。

最后我们在把前面学舞蹈在跳一遍,在舞蹈中自然结束。

我会变教案篇二

1.感知物体的可变性,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2.体验想象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

没吹气的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气球、木耳、雨伞、胖大海、扇子,课件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玩具了?(出示没吹的气球)

第一部分: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

1.你们想玩吗?你能让气球变大吗?(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

2.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没能让气球变大,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吹以外,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往气球里面充水、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大胆表达自己“变大”或“变小”的愿望。

5.你们相变吗?当你变成很小很小的小人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发表意见。

6.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小人,咱们看一看他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播放课件)

《我会变》选自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下册主题三中的《变大变小》。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出示孩子最喜欢的气球让孩子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变化,孩子的兴趣高、探索欲望极强。在孩子知道了物体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大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继而通过玩气球——变魔术——变小人等一系列游戏活动,在和孩子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中让孩子了解了同一种物体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我会变教案篇三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我会变教案篇四

2、引导幼儿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故事挂图《谁多谁少》,动物卡片,花朵卡片,数字卡片,符号卡片,胡萝卜卡片,兔子卡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符号卡片。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做“蝴蝶蜜蜂飞”的游戏。游戏玩法:

当教师说三只蝴蝶飞呀飞的时候三位幼儿就学着蝴蝶的样子飞来飞去,当教师说,4四只蜜蜂飞呀飞的时候,四位幼儿就学着蜜蜂的样子飞来飞去。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区分蜜蜂和蝴蝶抖动翅膀方法的'不同。

老师让小朋友们做了什么事情?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

(2)教师引导幼儿比较蜜蜂和蝴蝶的数量及数字7和数字5的大小。

教师:蜜蜂和蝴蝶比,哪个多?哪个少?

那么数字7和数字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并能理解的含义。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符号,可以表示数字7比数字5大呢?

“=”是什么意思?

3、教师出示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告诉幼儿“”的名称。教师:大于号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

大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

4、教师将卡片放在数字机7和数字5之间,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并说出7大于5。

5、教师引导幼儿认识。

(1)教师出示花朵卡片,引导幼儿说出数量并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那么数字4和数字6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

7、教师出示“。

小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8、教师将“。

9、教师通过三阶段教学法加深幼儿对“”和“。

(1)命名:教师出示“”和“”告诉幼儿:“这是大于号”;指着“。

(2)辨别;教师:“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大于号在哪里?小于号在哪里?

(1)教师启发幼儿找出“”和“。

(2)教师引导幼儿复习大于号小于号儿歌。

11、教师创设情景,让幼儿尝试变不等式为等式。

(1)教师出示胡萝卜卡片引导幼儿点数。

(2)教师出示兔子卡片请幼儿点数。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兔子和胡萝卜的数量,并让幼儿选择相应的符号。

三、操作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将水果卡片进行比较,并用符号卡片连接起来。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与幼儿一起玩抓豆游戏。

游戏玩法:两位幼儿一组,每位幼儿抓一把豆子,看看谁抓的多谁抓的少?并在两组豆子之间放上相应的符号。

(2)教师引导幼儿玩扑克游戏。

游戏玩法:两位幼儿一组,每位幼儿抽一张牌比较大小,并选择相应的符号。

(3)教师带领幼儿玩表演游戏学做“”“。

(4)园内完成操作册第3,4页。

2.家庭延伸。

(2)家庭完成亲子册第3,4页。

我会变教案篇五

《我会变》选自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下册主题三中的《变大变小》。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出示孩子最喜欢的气球让孩子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变化,孩子的兴趣高、探索欲望极强。在孩子知道了物体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大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继而通过玩气球——变魔术——变小人等一系列游戏活动,在和孩子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中让孩子了解了同一种物体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感知物体的可变性,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2.体验想象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

没吹气的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气球、木耳、雨伞、胖大海、扇子,课件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玩具了?(出示没吹的气球)

第一部分: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

1.你们想玩吗?你能让气球变大吗?(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

2.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没能让气球变大,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吹以外,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往气球里面充水、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大胆表达自己“变大”或“变小”的愿望。

5.你们相变吗?当你变成很小很小的小人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发表意见。

6.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小人,咱们看一看他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播放课件)

我会变教案篇六

3、发展想象力,体验图形创造的乐趣。

2、幼儿操作材料:小鸡示范卡一张、青蛙示范卡一张、相应拼图块若。

1、游戏导入

找图形。教师用半圆行、长方形、三角行、圆形、正方形等卡片在黑板上拼出房子、卡车图行。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它做了房子(卡车)的什么部分?请幼儿找一找,说一说。如:我发现了三角形,它做了房子的房顶。

2、拼图形

(1)送礼物。教师以送礼物的方式把小鸡的拼图块和青蛙拼图送到每个幼儿手中,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手中拿的是什么图形。

(2)神奇的魔术师。教师把装有小鸡和青蛙示范卡的魔术盒拿出来,并告诉幼儿“有个神奇的魔术师,他藏在这个魔术盒里,他说如果小朋友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字,然后把这些图形放到这个魔术盒里面,他就能将这些图形变出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教师依次请幼儿们上来说出图形的名称,如:我手里拿的是三角形。并把图形放到魔术盒中,然后请幼儿猜猜魔术师会把他们变出什么动物呢?请幼儿自由表达。教师“原来魔术师把他们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鸡。”教师从魔术盒中拿出小鸡示范卡。

(3)小鸡拼图。教师“魔术师真是太神奇了,他是怎么样变出小鸡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小鸡示范卡,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小鸡由哪些部分组成(头、眼睛、嘴巴、身体、翅膀),这些部分由什么图形变成。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依次把小鸡的拼图块排序在黑板上。

教师“魔术盒是怎么把这些图形变成小鸡的呢”请个别幼儿上黑板尝试拼图,师幼共同评价,总结方法:观察动物示范卡—观察拼图块——对比、确认示范卡和拼图之间的关联(即什么图形做什么,放在什么位置,谁放在谁的上面。。。。。。)—边观察示范卡边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4)青蛙拼图。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说出了很多图形的名称并都把它们放到魔术盒里了,它已经把一些图形变成了小鸡,那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魔术师除了把这些图形变成了小鸡,还有没有变出其他的小动物。”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出示青蛙卡片,引导幼儿观察青蛙示范,并进行拼图,边示范边总结拼图方法。

3、我是小小魔术师

(1)给幼儿发放操作材料,讲解操作要求并进行示范。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活动延伸

(1)观看动画光碟《猜猜我会变什么》巩固重叠、拼接的方法。

(2)鼓励幼儿拼出不同形态的小鸡和青蛙。

我会变教案篇七

1.感受故事中“变”带来的快乐。

2.尝试用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

音乐、教学挂图、故事视频、多种动物的卡片。

1.提问:我们怎样可以把身体缩到最小?想象一下自己真的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情?(播放音乐,让幼儿想一想)

2.出示教学挂图,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我会变》。

(3)咱们来看看小女孩的第三和第四个梦,猜一猜小女孩变小之后又会在哪里?(小女孩的图像、找几个地方用小纸条遮起来)教师帮幼儿打开纸条验证。在姐姐的娃娃家里干什么?猜猜小女孩又在干什么?变小之后有什么好处。

4.教师为幼儿出示故事视频,让幼儿完整的欣赏一遍故事。

游戏1:按教师指令让幼儿的手变大变小。

游戏2:教师为幼儿准备许多动物的卡片(大小很明显的动物)放在教室的各个位置,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去找出相应的动物卡片。(找一找比小狗大的动物,比小狗小的动物。)

6.看看小朋友找的对不对,之后把大动物贴在黑板上的一个位置,把小动物贴在黑板上的一个位置。一起来说一说大动物都有什么,小动物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动物大有动物大的好处,动物小有动物小的好处,比如:蚊子小可以不易被人发现,老鼠小可以易于躲藏,身体也可以更加的灵活,小的动物吃的东西也少,不容易饿。

7.小动物长的小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梦见你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回家也可以问一问你的爸爸妈妈。

我会变教案篇八

1、欣赏各种面具,初步感受面具的丰富多样和装饰特征。

2、尝试运用绘画、粘贴等方式制作属于自己的面具。

3、体验制作面具以及运用面具游戏的快乐。

1、面具欣赏ppt,面具实物若干,背景音乐。

2、幼儿进行过装饰画学习,有运用水粉作画以及运用粘贴材料进行制作活动的经验。

3、不同造型的面具底板,各种易粘贴辅助材料及半成品材料(如纸环、纸卷等),颜料、水粉笔、油画棒、勾线笔等。

一、谈话导入:幼儿交流对面具的了解。你们知道面具吗?你还见过或玩过哪些面具?

二、观察欣赏面具范例,感受面具的多样和特别的装饰。

1、欣赏面具视频,引导幼儿感受面具的特别之处。

2、进一步观察欣赏不同类型的面具图片和实物面具,引导幼儿从面具的色彩、装饰特点进行观察。

3、幼儿戴上面具,体验变脸后心里产生的变化。

三、共同探讨面具的装饰方法与制作步骤。

1、引导幼儿观察范例面具的装饰方法,探讨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教师介绍提供的面具底板材料(平面、立体、半面、自制)和辅助材料。

四、幼儿创作自己的面具,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了解工具材料的操作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面具创作。

2、教师观察幼儿在创作中的表现,引导幼儿解决遇到的困难;关注幼儿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

五、幼儿跟随音乐。体验戴上自制面具变换角色进行游戏的快乐。

我会变教案篇九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拨和富有儿童情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而《我会变》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拨、节奏感强的幼儿喜欢表现自我的教材,它通过创编水果造型来体现的是人的丰富形象的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教法学法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音乐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创造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优美的动作,对于音乐活动的愉快体验主动与老师沟通,吸取经验,并获得教师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学习者。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音乐游戏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动机兴趣,充分体验到音乐游戏所表达的快乐,让幼儿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为此,我为《我会变》这一活动确定了以下的目标:

1、跟着音乐愉快地做动作,喜欢参与活动。

2、尝试用身体创造性地表现各种水果的造型。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都定位于:让幼儿尝试用身体创造性地表现各种水果的造型。对于小班幼儿,他们认识是具体的、直观的,只能根据外部的特征来区别事物,水果中的不同最直观的便是造型,幼儿对此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模仿到自创的肢体动作,与相似的水果联系起来,使活动呈现了趣味性,同时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1、魔术帽一顶,魔术棒一根。

2、水果娃娃卡片5张(苹果、梨、香蕉、龙眼、西瓜)。

3、五角星贴贴若干。

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卡片上的形象的水果图案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由难变易,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采用演示法是因为能引导幼儿有目地的、仔细的观察教师的动作,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将看到的具体形象和肢体动作联系在一起,是解决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互相学习等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器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卡片了解水果娃娃的不同造型。

相互学习法是幼儿在结合了水果娃娃不同造型的基础上,扮演自己喜欢的水果造型的动作或相互学习表演不同形态的水果造型的动作。

我采用环环相扣的程序为本次活动设计的流程如下:

1、观察水果娃娃的不同造型。小班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在活动开始,充分利用孩子的这段有意、注意时间,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水果的不同之处,并鼓励他们讲述不同之处。

2、尝试用身体创造性地表现各种水果造型。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学习的认识很大的程度都依赖于行动,那么鼓励幼儿当“水果人”扮演自己最喜欢的水果造型既能满足幼儿的天性,又能在音乐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快乐。在幼儿扮演自己的水果造型的同时也让幼儿相互学习到同伴表演的不同形态的水果造型。

3、玩音乐游戏《我会变》。老师当魔术师,幼儿扮演水果人,带领幼儿用《我会变》的曲调将动作和魔术师的咒语引入仿编的歌词进行游戏表演。如:(边做动作边唱)我们都是水果人,我们都是水果人,我会变,我会变――(魔术师念咒语)哧哧哧,哧哧哧,(幼儿即变成指定的水果)我会变成xx人(西瓜)。

4颁奖活动。由幼儿推选出最具有创意的水果造型,并为其幼儿进行颁奖,奖励五角星小贴贴。

活动结束,我们还不能马上告一段落,教师可以为幼儿扮演的水果造型照相留影,放入表演区,相信幼儿会对水果产生持续的兴趣,或许还可以从中产生一些更有价值的活动。

幼儿园活动实录:按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大班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

近几年,随着房产的升温和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都买了新房子,忙着搬新家。在幼儿园里幼儿也时常谈论着自己的新家,新家的小区名字他们也能记得请清楚楚,最近的游戏中也十分热衷和同伴一起玩模仿搬新家的角色游戏。

幼儿园新《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二大点――科学领域的目标的第三点指出:理解生活中的简单的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大班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设计了这个活动――按物品的共同用途整理物品。教师为创设搬家后的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生活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分类这一数学知识来解决活动中遇到的矛盾。围绕着清理杂乱物品的过程,通过比较――归纳――推理三个步骤,启发幼儿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一步步地明白如何把物品按共同的用途进行分类、并说出给物品分类的依据。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领略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分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2、理解分类的实际意义和了解如何按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

3、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感受和同伴共同完成合作的快乐和自信。

重点难点:

把物品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并能大胆的说出分类的理由。

活动准备:

1、大箱子一个、中号整理箱4只,活动前把物品的标签事先贴在整理箱子上。

2、书籍、碗、筷子、汤勺、锅、锅铲、砧板、菜刀、鞋子、漏勺、碟子衣服、裤子、袜子、球、积木、玩具车若干。

3、幼儿操作图和各种物品图片各4套、“服饰用品”、“玩具”“厨房用具”、“书报”、字卡一套、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实录:

一、情景表演――找袜子。鼓励幼儿运用生活常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幼:帮她找、把东西放好、把东西分类…。

师:是个好办法,我们就试一试把东西分类整理这个办法吧。

(评析:以生活事件为切入点,抛出生活中的矛盾激起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二、鼓励幼儿尝试把物品图片进行分类和了解类别名称。

(一)引导幼儿分组把物品的图片进行分类。

1、师:在分物品之前,请你们先把物品的图片分类,请你们把有共同用处的东西放在一起。

2、师出示裤子与衣服的图片:它们有共同的用处吗?它们的共同用处是什么?

幼:有,它们都是拿来穿的。

3、师提出操作的要求:同一小组的孩子要互相商量,商量后再把有共同用处的东西贴在同一个格子里,图片背后有双面胶,我们撕下小纸片后,把小纸片防到小框子里,保持清洁。

4、幼儿自由选择“西瓜”组、“雪梨”组、“香蕉”组、“苹果”组操作。

(评析: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的机会,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共同合作完成。操作时,教师使用的是物品的喷绘图片,图片逼真、形象,教师对幼儿操作时行为习惯的要求到位。但在此环节里,教师说得太多,没能给幼儿更多思考、探索、总结的机会。)。

(二)操作结束后,幼儿分别说出自己小组分的类别以及理由。

1、苹果组幼儿发表自己的办法及理由。

苹果组幼:我们把球、小车、电动玩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玩的。

师:哦,都是给我们玩的。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幼:玩的东西、玩具…。

师:对,这些物品的共同名称叫做玩具,苹果组你真行。

2、雪梨组幼儿发表自己的办法及理由。

雪梨组幼:我们在格子里放了衣服、裤子、鞋子…,它们都是用来穿的。

师:哦,这些东西都是穿戴在我们身上的物品,它们有个共同的名称,想一想叫什么?

幼:衣服、穿的、衣裤…。

师:我们通常把穿戴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叫做服饰用品。

3、香蕉组幼儿发表自己的办法及理由。

香蕉组幼:我们把碗、锅、砧板、电磁炉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用来做饭和吃饭的。

师:平时在家里我们会把它们放在什么地方?

幼:厨房。

师:它们的共同名称叫做什么?

幼:煮饭用具、炊具、碗具…。

师:这些东西平时都放在厨房里,通常大家把它们叫做厨房用具。

4、西瓜组幼儿发表自己的办法及理由。

师:西瓜组的小朋友在这个格子里放了什么?

西瓜组幼:书、报纸、字典…。

师:请你们说一说把他们放在一起的理由。

西瓜组幼:因为它们都是用来看的。

师:哦,都是给人们阅读的,这是它们的共同用处,这些东西的共同名称是什么?

幼:书籍、读物…。

师:大家通常把这些东西称为书报。

5、教师与幼儿共同给物品归纳类别的名称。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把物品按照共同的用途来分类,都有那些名称?

幼:玩具、服饰用品、书报、厨房用具。

(在这个环节里,幼儿操作结束后,教师通过提问与幼儿互动,给幼儿有一个交流表达机会,幼儿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分类的理由,教师是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的,不仅肯定了幼儿的想法,而且在幼儿原由的知识层面上作了提升。遗憾的是教师急于想得到答案,没有能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在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上做得不太够。)。

三、幼儿分组整理凌乱的实物。

(一)教师为幼儿提供4种用途不同的物品实物,鼓励幼儿把它们按照共同的用途分别放入贴有相应类别标签的箱子里。

师:请把有共同用处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箱子里。

(二)操作结束后,幼儿互相检查整理物品的结果。

(评析: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实物,让幼儿分组进行分类,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操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评价环节,教师运用同伴评价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遗憾的是实物大体与刚分过的图片一致,如能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相联系提供给幼儿不同于前面图片的实物,为幼儿提供一个提升探索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四、结束部分。

1、凌老师在幼儿整理好的服饰用品箱子里快速地找到了袜子。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把物品按共同的用途进行分类,分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好方便啊。

(评析:教师对本次活动做了一个提升和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应让幼儿自己说出分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对于本次活动的综合评析:

一、关于选材。

本次活动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纲要》用“身边事物和现象”“周围环境”“生活经验”等词句明确了数学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适应幼儿的实际水平。教师选择幼儿较为熟悉的生活――“搬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会。

二、关于目标的定位。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能意识到从知识技能转到关注“三维目标”达成。即关注幼儿认知、能力、情感三方的发展。目标定位符合大班幼儿年龄水平。目标明确了行为的主体是幼儿,陈述的是幼儿学习的结果。但在数学情感与能力的目标表述方面过于宽泛,活动落脚点不够明确。

三、关于数学情景的创设。

教师立足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充实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家”,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教师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了可亲身体验的生活时间,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体现了一个数学内容就是一个情境、一个事件、一个情节的展开,把教材变成幼儿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实践活动。

四、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应从直接传授为主转向引导发现,以幼儿的直接体验为主,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与参与性。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提供给幼儿两个大的操作时机,让幼儿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探究与发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五、关于幼儿的操作练习。

本次活动的操作体现出教师新观念,操作练习亦能体现“生活化”。教师紧密联系生活,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促使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活动感兴趣。本次活动选取生活中的实物供幼儿摆弄,注重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自己感悟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六、关于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处理。

从活动中得以看出,教师的观念开始有所转变,努力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让幼儿面对生活,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探索和自己与客观事物的真实接触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教条。《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数学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本次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把生活中知识恰到好处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情境并能及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活动中,教师的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探究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本次教学活动带来的思考。

(一)在数学活动中应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的关系?

(三)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让幼儿有更多思考、探索、总结的机会?

(四)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如何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相联系?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我会变教案篇十

1.欣赏各种会变的动作,初步感受身体动作的多样变化和特征。

2.尝试运用绘画方式画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动作造型。

1.人物动态赏析画3幅、粉笔。

2.幼儿画纸、记号笔、油画棒。

1.你们的身体能做出哪些动作?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看法,大胆尝试将身体变化出各种动作造型,也可以两两合作。

1.教师听取幼儿的意见,对幼儿做出的动作给予肯定。

2.请一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这种姿势后,教师与幼儿共同以绘画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出该动作。

3.在幼儿想象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赏析画中的图案加以引导(如我会变做操一样、举重一样、跑步一样、跳绳一样的动作)。

4.鼓励幼儿想象出更多不同的动作,以记录的方式在黑板上做标记。

5.结合已了解的一些动作,进一步感知手脚的多变。

1.教师说清楚绘画要求:应运用圆形(表示头)、长方形(表示手和脚)进行作画。

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对个别想象思维有创新的幼儿给与表扬,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与鼓励和帮助。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画面内容,并将作品自豪地张贴在“我会变”主题墙上。

我们班的孩子们特爱表现,一提到用身体表现各种动作,个个都千姿百态地摆起来了,从而也捕捉到了很多特别精彩的身体动态,为他们绘画“我会变”埋下了伏笔。在绘画中,很多孩子一边绘画一边念念有词,有的还不时地摆一下要画的造型,很是投入。由于画技还不够,画面显得简单,但都是孩子们大胆想象表现出来的,他们还喜欢评论画面,乐得自我欣赏。

本次活动我运用的是幼儿自由想象画画法,老师几乎不给任何范例,但有几幅精彩的人物变化动态赏析画我给孩子们做了详细的有趣的点评,由此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地创作,幼儿的画面很丰富,但是画的效果从审美角度看不算理想,主要是画人技法不够,画的人物形像较简单,虽然动态很多,但色彩、图案的装饰等有些简单。作为大班幼儿了,我想画技很重要,对孩子能否表现一幅好的画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训练幼儿的画技应该是我近阶段美术课的一个重点目标了。

我会变教案篇十一

1、在幼儿初步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创作,续编歌曲。

2、激发幼儿愿意表现、敢于表现的欲望。

重点与难点

1、用身体各部位表现丰富多样的事物。

2、根据身体表现的事物编唱歌曲。

材料及环境创设

1、录有歌曲旋律的录音磁带一盘。

2、为幼儿提供能自由结伴的较宽松的空间。

1、活动前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初步学会歌曲,并对身体变出的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2、欣赏重现

(1)教师用语言引出歌曲,幼儿随伴奏齐唱歌曲。

说明:唤起幼儿已有经验,将歌曲再现。

(2)欣赏个别幼儿变出的机器人。

说明: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机器人的动作,请个别幼儿上前表演,主要是为幼儿提供尝试表现的机会。

(3)引导幼儿变出各种不同本领的机器人,然后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说明:音乐结束,请机器人保持自己的动作姿态。教师随机地请几位机器人介绍自己的本领。这样又能多给幼儿提供一次互相交流的机会。

3、联想创作

(1)启发幼儿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身体还可以变什么?

(2)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在变之前转个圈儿,边转边说“转个圈儿变成xxx”。

(3)游戏“开火车”——幼儿随音乐逐个用身体和造型姿态创造和表现。

活跃思维,为创编歌曲作内容上的准备。

(4)教师引导幼儿编唱歌曲。

说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反应,即兴和幼儿编唱歌曲,将新创作为内容编唱到歌曲中。

(5)幼儿合作编唱歌曲。

说明:幼儿自由结伴,找空位坐下,合作创编;教师在旁轻声播放歌曲旋律,幼儿随音乐联想,创作新歌曲。

4、展现交流

(1)请几组幼儿展现交流。

说明:对幼儿编唱的歌曲,教师及时地给予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

(2)教师伴奏,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编唱的歌曲,体验成功的喜悦。

丰富多彩从音乐活动“创编歌曲《我会变》”想到的……

——关于创造力培养

“创编歌曲《变》”,是荷花池幼儿园黄颖岚老师在“上海市幼儿园教学模式研讨会”上展示的一堂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它的活动目标是:

1.在幼儿初步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创作、编唱歌曲。

2.激发幼儿愿意表现,敢于表现的欲望。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此活动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经验探索求知,想象、表现各种有趣的手指游戏,并鼓励幼儿将自己创作的手指游戏大胆地编唱和表现出来。

这一活动归属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表现型模式,它与孩子的想象、创造相一致。由此使我想到: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教育日益引起人的重视。

一.树立创造力教育观

创造力教育观,涉及到幼儿园教师对创造教育的职能和如何开展创造教育等问题的观点与看法。我们倡导的创造力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尊重、宽容、期待。

1.尊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创造型的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选择这一教学内容很能满足具有这些品质的小男孩们创造欲望,变老虎、变机器人、变恐龙怪兽,分腿弓背搭南浦大桥,几人组合成宇宙飞船。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还非常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不管是小小的变化,还是不怎么样美的组合,都以鼓励、赞扬的口吻,为幼儿的创造力品质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打下了基础。

2.宽容:心理学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儿童也会如此。因此,教师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的“与众不同”,鼓励幻想,鼓励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始终鼓励孩子的不同想象和创造。如:以接龙游戏的形式想象“手会变出什么?”时教师就要求孩子与别人的想象不同,不重复。当孩子想象出的物体已经有人说过又一时想不出新的物体时,教师又允许孩子“再想一想”,“等一会儿再回答!”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这又与教学的民主性原则异曲同工。

3.期待:先前谈到的教师允许孩子去“想一想”,这也就是期待的观念。教师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机会去想象、创造。对幼儿来说,想象、创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期待的观念表现在对事情的处理态度上,同时还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是有巨大的个性差异的。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幼儿要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期待。

是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时机,遵循教学的四性原则,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实施有效的策略,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创造力发展的策略亦可概括为六个字:激发、创设、鼓励。

二.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1.激发:主要指激发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在创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调节功能。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整个心理活动尚处于无意识为主的阶段、目的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差。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使他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的要求。儿童的创造动机可以以培养“问题意识”着手,教师可以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由此,可以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

2.创设,是指创设环境。除了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还需一定的物质环境。例如: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美术、游戏、制作等活动,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此外,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教师还可以专门设计一些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开发创造力的目的。

3.鼓励,指鼓励儿童去创造。教师应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多一点创造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应该多给幼儿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们从现实需要出发,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从未来的需要出发,多憧憬“异想天开”的创造。至于儿童的作品。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我会变教案篇十二

1.学会用各种不同动作表现歌词,并学会演唱,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2.体验与教师、同伴活动的乐趣,增强同伴间、教师与幼儿的交流。

3.借助图谱和教师动作的提示,记忆歌词。

1.知识准备:幼儿之前对于机器人的了解。

2.物质准备:图谱和录音磁带、钢琴伴奏。

1.幼儿迁移原有经验,表现机器人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见过机器人吗?

幼:有_

师:你们看过的机器人都有哪些动作呀!?你们可以来模仿机器人也来做一做那些动作。

幼:_

要求: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的表现,用肢体、姿态来变化动作造型。

2.幼儿一边欣赏歌曲,熟悉旋律,一边做“机器人”的造型,并学习唱《我会变》

1)教师演唱歌曲,并借助图谱帮助幼儿感受体验音乐的节奏,做机器人的造型。

3.幼儿边走边唱,学习在歌曲的“…”时,变化机器人的造型,并不许动。

师:你们知道机器人是怎么走路的吗?现在请你们站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走走看,或者你们也可以想想机器人还会怎么走,自己走一走。

幼:_

师:现在让我们也来当当机器人,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一会儿请你们跟着音乐模仿机器人走路,要注意的是你们要仔细地听音乐哦,当听到“哧哧哧”时,请你们转个圈变成***,摆好机器人的造型,不许动。记住是哪里的时候就不能动了。

幼:_

师:老师现在想请两个小朋友来表演动作,其余的小朋友来唱歌曲部分…

幼:_

师:刚才,我们是在哪个地方摆造型,变动作的呢?

幼:_

4.幼儿完整地演唱歌曲,表演动作,结束活动。

可以将图谱放在音乐区,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一步表演,也可以回家表演给家人看。

我会变教案篇十三

幼儿视美术活动为游戏。画笔、颜料和纸张就是他们的玩具,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或因其造型、色彩带来新的变化,或因这个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而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也会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所以"睁大眼睛看世界、闭上眼睛想世界,拿起笔来画出童心世界!"是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本次活动我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身体轮廓的勾画、内部的装饰、背景的印画,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在创作中,我围绕"我会变"这一线索,通过观察、想象、讲述,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绘画技能,更培养了幼儿爱观察、有思想、敢创造、会表现的能力,并通过分组操作给了他们协商、合作的机会。

1.勾画不同的身体姿势,运用线描的方式进行装饰,并用拓印的方法为作品创作背景。

2.尝试多种角度欣赏作品,产生不同感受,并能用语言完整讲述。

3.会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合作完成作品。

4.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知识准备:已学习《行走和停止》的律动。2、已有线描画的基础。

物质准备:音乐《行走和停止》;2、1k白纸5张,勾线笔;3、彩色颜料及各种印画材料。

活动过程:

一、和节奏、摆姿势,感受动作的多样。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行走与停止》的游戏吧!

教师:你们的身体做出了哪些动作呢?(请幼儿将自己的动作用身体表现出来。)二、摆姿态、画线描,表现身体的形态。

1.介绍不同画法,激发兴趣小朋友用身体变化出了很多动作,今天黄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大大的画纸,请一个小朋友躺在纸上摆出各种姿势,其他小朋友用笔沿着他的身体的轮廓勾画,画好轮廓后用线条装饰轮廓的内部。

2.交代绘画要求,进行协商(1)个别示范讲解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看。(动作一)看一看,他现在的姿势像什么?(动作二)再看看又像什么了?讲解要求:摆好姿势后,不能移动,其他小朋友就可以画轮廓了。

(2)讲解操作要求今天我们要进行分组合作,一共分成五组,四个小朋友一组,大家协商一下,一个小朋友在纸上摆姿势,其他三个小朋友把他的身体动作画下来。

(3)自由结对协商3.摆出各种姿势,描画轮廓。

4.分块面画线描,装饰身体。

"小朋友,轮廓画好了吗?我们要进行装饰了,一个小朋友先把头部轮廓勾出来,画上五官,其它小朋友把身体部分分成几个大块面,再用各种线条、花纹进行装饰。"幼儿自由选择进行装饰。

5.小结初步作品,交代要求评价两个方面:(1)线条和花纹;(2)人体的各种姿态变化。

小结:"作为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我们看看还缺了些什么?"(背景)三、选材料,画背景,完成作品装饰。

1.交代背景画法2.幼儿添画背景四、展作品,赏作品,评价本次活动。

"小朋友,我们的作品完成了。谁来说说,现在画上的人又给你什么感觉呢?"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动静交替,层层递进。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致比较高,较好的实现了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了幼儿的联想,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此活动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经验探索求知,想象、表现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鼓励幼儿将自己动作一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绘画技能,更培养了幼儿爱观察、有思想、敢创造、会表现的能力。

我会变教案篇十四

1、感受故事中“变”带来的快乐。

2、尝试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

《我变小了》语言cd、《比大小》课件等。

1、小朋友来看老师的眼睛(老师瞪大眼睛),老师的眼睛怎么了?(变大了)。

老师的眼睛变大了表示老师的心情怎样?(生气了)小朋友想个什么办法让老师的变回去?(小朋友坐好了,老师笑一笑,眼睛就变小了)。

2、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变大变小?(手、眼、嘴、脸、胳膊、腿、肚子等)。

3、看课件(图片大鸡和小鸡、大狗和小狗、大熊猫和小熊猫、大脚和小脚)。

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个小)。

小动物都会慢慢变大,我们也会慢慢长大,变成大人。

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图片(图片一),图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再欣赏图片二,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5、看图片欣赏故事。

宝宝变小了发生了什么事?

你觉得变小了好吗?

请幼儿用语言表达“有一天,我梦见我变小了……”

6、如果变大了会发生什么事?

1.感受故事中“变”带来的快乐。

2.尝试用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

音乐、教学挂图、故事视频、多种动物的卡片。

1.提问:我们怎样可以把身体缩到最小?想象一下自己真的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情?(播放音乐,让幼儿想一想)。

2.出示教学挂图,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我会变》。

(3)咱们来看看小女孩的第三和第四个梦,猜一猜小女孩变小之后又会在哪里?(小女孩的图像、找几个地方用小纸条遮起来)教师帮幼儿打开纸条验证。在姐姐的娃娃家里干什么?猜猜小女孩又在干什么?变小之后有什么好处。

4.教师为幼儿出示故事视频,让幼儿完整的欣赏一遍故事。

游戏1:按教师指令让幼儿的手变大变小。

游戏2:教师为幼儿准备许多动物的`卡片(大小很明显的动物)放在教室的各个位置,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去找出相应的动物卡片。(找一找比小狗大的动物,比小狗小的动物。)。

6.看看小朋友找的对不对,之后把大动物贴在黑板上的一个位置,把小动物贴在黑板上的一个位置。一起来说一说大动物都有什么,小动物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动物大有动物大的好处,动物小有动物小的好处,比如:蚊子小可以不易被人发现,老鼠小可以易于躲藏,身体也可以更加的灵活,小的动物吃的东西也少,不容易饿。

7.小动物长的小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梦见你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回家也可以问一问你的爸爸妈妈。

我会变教案篇十五

1.感受和理解歌曲内容,并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根据想象替换歌词,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3.尝试与同伴合作创编各种动作,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点:

感知旋律,学唱歌曲

活动难点:

根据想象替换歌词,体验创编的乐趣

1.音乐磁带

2.自制魔棒一个,魔棒上贴有节奏图卡(×××i×××i×××i×-i)

3.幼儿座位呈半圆形摆放

一、模仿各种物品进入场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我会变》的音乐伴奏声中,师幼自由想象,模仿各种物品轻松进入场地。

师:音乐真好听,让我们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进去玩一玩吧。

二、结合游戏,初步感知念白处的节奏和歌曲内容

师:小朋友,我知道你们都喜欢玩变魔术的游戏,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玩变魔术,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玩一玩吧。

(出示魔术棒)教师以神秘的口吻说:“这是一根魔术棒,咦,魔术棒上还有魔语呢,在变魔术之前得先把这些魔语学会了(将贴在魔术棒上的节奏图卡取下来贴在黑板上×××i×××i×××i×-i)

1. 引导幼儿观察节奏图卡并学打节拍(如:边打节拍边念嗨,重点练×××i×-i)

3.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游戏(如教师用魔棒指向全体小朋友,全体幼儿根据想象自由回答,如:变成一个大太阳、变成一个机器人等。教师用魔棒指向一幼儿,一幼儿根据想象自由回答)

三、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

师:老师把刚才的游戏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会变》,一起来听听吧

1.欣赏歌曲录音一遍,提问

(1)这首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

(2)这首歌听起来和我们学过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歌曲中有唱有念白)

2.教师清唱歌曲一遍,提问

你在歌里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有意识地用歌词加以小结)

四、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情趣

1.听歌曲录音一遍,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打节拍,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2.跟着琴声学唱歌曲(2-3遍)

3.再次随音乐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引导幼儿用相应的动作表现,并唱出歌曲中的变化,如歌曲的前半段稍快、轻松地,念白处有力度、神气地)

五、替换歌词,感受创编与表现的乐趣

1.幼儿根据替换的歌词,自由想象动作,并在音乐伴奏下边唱边表演。

2.幼儿自由组合,想象歌词并用肢体动作合作表现某一物品。(如幼儿用动作表现一片树林或一座跨海大桥等)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表演给托班的弟弟妹妹看吧!

我会变教案篇十六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大灰狼”就是“可怕”的源泉,而他们又总是最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小兔子”这一可爱又可怜的弱者形象,因此,“小兔子与大灰狼”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永不褪色的经典游戏。而当“小兔子”遇到“大灰狼”时,出于本能,他们除了逃就是打。于是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借助“百变小精灵”这一会变的智者形象,引导“小兔子”通过创造性地装扮自己、改变自己的形象来达到智斗的效果,从而学会在遇到困难时能动脑筋,勇敢的战胜困难,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1、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接触中创造性地装扮自己,战胜大灰狼。

2、在情境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培养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1、提供幼儿自主选择装扮自己的各种材料。

2、小兔子胸饰、百变小精灵形象、录音机、磁带。

3、课前讲述故事《百变小精灵》。

一、以兔姐姐的身份组织幼儿进入情境活动,为活动主题作铺垫。

“我是兔姐姐,你们是我的弟弟妹妹。今天,兔姐姐带你们到百变小精灵家去做客。”

1、兔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出发。

2、随着恐怖的音乐声出现,发现周围有大灰狼的身影,感到害怕。

3、“前面就是百变小精灵的家,我们赶紧躲到百变小精灵的家里去想办法吧。”

二、在百变小精灵家“变一变” 。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接触中动手动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出示“百变小精灵”,与幼儿对话。从对话中得知百变小精灵因为很会“变”而不怕大灰狼。

2、百变小精灵将自己“变”的宝贝送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并装扮自己。

3、以百变小精灵的身份进行小结,肯定幼儿的大胆表现。

三、在回家的路上师生共同体验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1、在音乐声中神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2、来了一只大灰狼,但大灰狼已认不出眼前装扮过的小兔子。

3、大家拍手庆祝,活动结束。

孩子们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好多危险的行为引不起注意。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接近幼儿生活,结合游戏设计了这次教育活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867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