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回响,是对作品和自己思考的一种交流。读后感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但要注意把握好情感态度的平衡和适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共鸣和讨论。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作者埃德加·斯诺以记者的身份,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革命根据地,与领导人进行谈话,也真正领略到了信仰的力量。
在书中,斯诺对国民党进行狠狠的驳斥,驳斥了他们一直对外宣传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对毛泽东进行了大大的赞赏,毛泽东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战无不胜的林彪,还有左权、朱德、洛浦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他们用铁一般的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旧瘤。
我们现在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妨好好想想,是什么条件下才让我们过上了这充满阳光与微笑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他们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下,使中国慢慢走向光明的道路。
信仰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忠心,像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的意识。身为领导人,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他们那颗爱国之心,不为功名与利禄,只为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
八十年后的今天,也正如书上所说,一颗红星照耀了中国,用自己的信仰,创造了这一个奇www.迹。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二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摸着那一张张薄薄的纸,去想象当时那般暗无天日的生活。可在此事中,我却不自觉地跟着一双无形的大手走进了书中,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跟随着埃德加?斯诺的步伐,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毛泽东毛主席。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钱读书,所以成为书记、主席后,才会废寝忘食地工作、读书。但我错了。原来,毛主席从小就爱看书,并且上学习字,自己赶去离家50里的地方,只为念到书,只为获得更多的知识。他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听信别人的谗言。更令我欣赏他的是:他很谦虚。在谈论自己时,他不自觉地就谈论到了他的好战友,总是将自己置于一个集体中,不骄不躁,平易近人,让人感觉非常的亲切。
不只是我们的毛主席啊!从上到下,从总司令朱德,又到彭德怀,还有张学良,再到那些不知姓名的士兵……他们谁不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谁不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谁不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们,都是。
他们闯过了一道道险关;他们受伤时咬紧牙关;他们永远都将伤口留给自己,笑脸迎给我们。
那时的红星十分耀眼,夺目;今日的红星更加夺目,更加美丽!
这是美国人眼中的红军,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今日的我们,一定要守护我们的红星,呵护好我们的中国!
红星,是什么?
请记住这样一句话: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三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深深体会到什么叫生而无畏。
书中30岁的斯诺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命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之旅,只为寻求真相。他用冷眼旁观看的冷静,客观细腻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在他的笔下,一个个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
回顾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时间的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长征精神体现了党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之路红军转战大半中国,跨越4个省份沿途千里,承受着自然的任意肆虐。“过草地,爬雪山,强渡大渡河”,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英雄事迹,成就了长征历史的不朽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红军战士们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在恶劣的环境中转出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概。
传承星闪闪放光芒,党旗飘飘指方向。
历史的接力棒传入我们新一代人手中。我也曾在繁重的作业里挣扎抱怨。而《红星照耀中国》仿佛试一把热情的火焰,将我的斗志激起!
红星从一代代人手中传过,此刻我用双手接过他,以此紧握时代的接力棒!青春似火,志向如刚,我们要珍惜眼前机遇,勇挑时代重任,在新时代中努力绽放砥砺前行!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四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在“红小鬼”身上,一句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建党xx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五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与作者重温了伟大的红色之旅,感受到了红色中国的美丽与强大,更感受到了红色中国人民精神的不朽与伟大!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红军那十万八千里长征。
长征,多么令人震撼的长征,多美令人触目惊心的长征!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翻大雪山,夺泸定桥……哪一段故事不触目惊心?然而,红军战士却毫不畏惧,在这段艰难而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来!在最困难的时候,战士们甚至吃皮带,煮皮包,扒树皮……但他们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深深地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红色革命为作文什么会胜利?红军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他们被受压迫,苦大仇深他们在兵力,武器,粮食而且在国外势力援助方面都不如国民党,可是他们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也就是他们最后能够胜利的原因--民心。
因为红军战士们都明白,想要被解放,想要过上小康生活,就必须去战斗,为人民战斗,为红色中国的解放而战斗!
他们为了建立一个自由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不惧生死,奋战到底,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精神深深的感染着我,让我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必须珍惜眼前的一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富国强民而奋斗!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六
很不容易啊,让一个人对抗战时期的中国产生热爱。
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外国人呢。
那是一段艰难无比的时光,共产党员被无故的谣言捏造成土匪,却仍在默默地为革命奉献。人们对红军的闭口不谈,也成为了无声的保护,但,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来到这里采访的外国记者,就成了让红军形象外流的重要渠道。他们需要有人做出最真实的报道,不论什么样的历史,都应该被记载。
这个世界不公平,但,总会有人站出来为公平做斗争。_,周恩来等人,就是这样一批发起共产主义的人,他们在中国掀起一股新的革命潮流,是正确且艰难的举动。他们用短短的一生做了无数事情,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新的道路,走向了解放的道路。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七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地与作者完了伟大的红色之路。感受到红色中国的美丽、强大。更钦佩于红色中国人民精神的不朽和伟大!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那红军十万八千里长征,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从1930年起开始对根据地进行围剿。1933年五月,蒋介石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采取错误的路线和军事战略,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在这之后中国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过草地,爬雪山,与生死决斗。
在最困难的时刻,大家甚至吃皮带,扒树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伟大的共产党人仍旧用战士们的血肉拼杀出飞夺泸定桥、四度赤水河的光辉战绩!读后感·在来,他感受到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他认为红军是中国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道:“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以为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
这就红军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心连心,令一种却是把自己与士兵们做了不仅仅是等级上的区分,更是生与死的差别。
红军的长征是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但在所有人心中却又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八
周恩来是中国人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父母皆是两位深爱阅读的人,从而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但在19的学生运动中,周恩来做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如此年轻的他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尽管他是那样的年轻,却又是如此的好强,他简直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搭了进去啊!
因为他未受过正规的军训练,在工人阶级的很少干活,所以他到上海的时候唯一的武装是他革命的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之后他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等装备对付作为敌人后缓的大城市的全部财力。而他的这一切努力都仅仅是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它没有海诺,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民铁的意志来代替。
更令我吃惊的是斯诺竟称他为“狂热”分子。他背弃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苦的能力,无私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敢不挠精神。
在斯诺与周恩来漫步在乡间的时候,他显得轻松愉快,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在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的时候,他好似返朴归真了,给人的不是一往常态的领导风范,他仿佛在逐渐拉拢他与乡下人们的距离。而那一刻在斯诺看来,他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不过仔细一品味他的动作,也真是如此。
也许正是这份轻松的精神才是他能够依然理智和微笑着去面对各种困难局势的吧!
这样的周恩来似乎又使我的心中对他燃起了几分敬畏。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峥嵘岁月几多秋,漫漫征程不倦求。”曾评价建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而我生长在和平安稳的年代,对革命先烈抛洒鲜血、筚路蓝缕的事迹只能心驰神往,却知之甚少,直到我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才有了较多了解。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从北平出发,途经西安历经艰险,来到陕甘宁边区的历程。他一路都在寻求关于红军、关于革命的问题的解答,他一边了解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经历,一边亲眼见证红军的组织与活动,最终为红军的品质所折服,最后不舍地离开了陕甘宁边区。
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要属《长征》这一章节。它蕴含了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心潮澎湃,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曾经遇到过一道难题,当时的我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不得,就放弃了。后来知道了答案,也只是囫囵吞枣,胡乱抄进作业本应付了事。可在几天后的一次测试中,我竟遇到了相似的题目,结果令我懊悔不已。再想到红军长征的精神,我只觉得面红耳赤,芒刺在背。我想,红军精神在现在也很有意义——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我们都要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因此我坚定地告诉自己,以后遇到难题时不能轻易地放弃,应认真思考,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灯下,《红星照耀中国》的书页已经合上,但它带给我的红色精神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十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基础,完成了本书的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的记者,斯诺站在一个公平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1936年,斯诺孤身一人前往当时中国革命战争最危险、最凶猛的时期,长途跋涉来到西北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
在这本书里,感受到斯诺笔下的毛主席是多么和蔼可亲,宽厚大度,勇敢无畏,让我感受到毛主席爱人民,爱社会的感情,为祖国强大起来做出巨大贡献。红军的军队是铁打的,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红军的兵官,从不把自己当做领导,不端起领导的架子,以身作则,把自己与士兵放在同一个位置,与士兵心连心。红军的长征就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惊险万分,无论是四渡赤水,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都显示出红军的有勇有谋。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让我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知。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里一名美国记者——斯诺,给我们讲述了他在中国时发生的事情。他跋山涉水,找到了毛主席,并且打听了红军在这里的名声,同时听毛主席讲述了他生平的伟大事迹,斯诺知道了,红军的由来,长征的控股和艰难与国民党打仗时的战术与手段。斯诺在红军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同时对红军有了深刻的印象,开始简单的留念这里。
在地主阶级和剥削者眼里,红军就是无乐不作的坏人,天天坏着他们的“好事”,在农民和普通老眼里,红军就像整个世界的就行,不断帮助他们,为他们的生活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眼中对红军也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在坏人眼里,红军是坏人,在好人眼里,黄金是好人,这就突出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红军的帮助下,人们会越来越好,不断完善自己,但是红军的帮助在坏人眼中变成了压迫自己的势力的力量,于是自己变得越来越差,最终接受了制裁。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十二
他们生在受压迫,受奴役的战争年代。
这些红小鬼,大多数是从人口过多,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家逃出来的流浪儿,有些曾做过奴隶,有些是逃亡的学徒。在许多国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和平的年代,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他们要为了活命,被奴役,被压迫。他们自愿加入红军。有许多人参加过实际的战争,甚至是用刺刀的肉搏战。他们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在各种艰难困苦中抗争。而他们的年龄只有十几岁。
加入红军成为他们不幸命运中的幸运。
斯诺笔下,帽子下的小号兵,玫瑰色的脸庞,明亮闪光的眼睛,看似一个需要温情和朋友的流浪儿,想念妈妈的孩子,却是十一岁参加红军,走过长征,当了四年红军的“老练红军”。喜欢红军的理由是:“红军给他们田地,赶走地主,收税官,放债人”“红军用自己的手替他们做鞋,缝军衣,侦察敌军。每个人家都送子弟入红军。”
红军里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少年,他们在红军里当传令兵,伙夫,号兵,侦探,无线电收发员,挑水夫,宣传员,演员,马夫,看护,书记,甚至是教员!他们大多数所穿军服太大,袖子垂到膝头,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一天洗三次脸,但老是肮脏不堪,他们常用衣服来揩抹,显出一副怪相。但世界依旧是他们的。
少年先锋队员,之所以喜欢红军,大概因为他们在红军里,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们的食住像人的食住,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平等,他们有自己活动的自由,有保护他们自己的组织。他们练习竞技和游戏,受着初步教育,他们获得一种简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口号的意义不过是帮助别人打地主和学徒的主人。这些比在主人的工作台,一天十四小时的工作,侍奉主人要好。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艰苦恶劣的环境里,他们没有抱怨,却以乐观,坚忍的心态,接受了一切。还想方设法的去寻找和创造着改变命运的行动。在红军里,他们的精神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的愉快和乐观,感染着大人们,为了他们的未来战斗。这些英勇的少年,是在不幸年代里找到幸福和快乐的幸运的红小鬼。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十三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布满层层迷雾,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进入那里,去看清迷雾后的真相。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经过访问与调查,迷雾背后的真相终于向外界揭开,他将在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红军革命人物,有精力过人、一丝不苟的毛泽东,也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有让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也有吃苦耐劳、真诚坦率的彭德怀,有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朱德,也有尽职尽责、认真传授知识的徐特立,有极其真诚、四肢灵活的徐海东……这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共同构成了这个红色中国的颗颗红星,在革命的夜空中闪闪发光。
这些优秀的革命人物都有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曾或经历或目睹了劳动人民遭遇的各种不幸与艰难,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遭遇不幸,他们共同选择了革命道路!他们都出身平凡,却都有救国救民的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苏区的劳动人民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从不摆架子,不为名利,只为解放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
朱德相貌平平,长得不高,却十分结实,身子像铁打的一样。他天性温和,而且沉默谦虚,作为红军的总司令,而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像亲兄弟一样,从不摆架子。他也常和兄弟们坐在一起,向兄弟们讲话都要脱下帽子,和他们讲故事,一起打球。他吃苦耐劳,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闲下来时也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日常生活中像是没有脾气,但对待工作的时候却认真严苛,尽职尽责。他可以说是红军中非常优秀的一位领导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生命。”朱德是一个深受爱戴的人,他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的名字已被历史所铭记。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十四
生命旅程,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
《红星照耀中国》,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传神而又立体的影像,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作品没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写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趣味,读来轻松愉快,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传奇。或许他们十分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闪发光。时间会印证真相,功过有后人评判。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把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这种时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是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尤其受此书影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奔赴中国战场)。正如夏明翰诗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政党。
而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胜利,从某个角度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争取解放,支持独立的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遗忘及背叛!
心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十五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红军长征辞典,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百科全书,是一部记载着毛泽东时代中国革命共产党人光辉历程的历史文献。它的作者埃德加斯诺采访了众多长征英雄,他把最真实、最传奇的故事和人介绍给全世界的读者。
20世纪初,硝烟四起,烽火连天,各处都是战争的痕迹。人民被地主阶级和军阀剥削到极致,苦不堪言。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诞生了。它纪律严明、关心群众,它为了农民阶级拼搏,它的战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革命军队领导人,与战士、百姓们同甘共苦,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当时中国的老百姓们能够过上幸福又安康的生活。
这本书中有一位“异于常人”的统导者――毛泽东,他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的意识。斯诺访问了毛泽东,记录了他的过往。他原本因母亲信佛,随着各种思想的涌入,他的思想不断变化着。后来他入学湖南师范大学,了解到了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加入红军,之后,他也组织了两万八千里长征,那个被誉为世界奇迹的战略转移。
红军在长征中屡创奇迹:敌人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面对湍急的金沙江时,红军巧渡金沙江;在敌人撤掉桥上木板,离凶猛的江水几十米高的锁链的时候,红军不畏生死,英勇无畏的向前冲锋,最终到达对岸;在无边无际、人迹罕至且粮食稀少的大草原上,红军艰难前行,伤员在这里与病痛作斗争。
合上书本,远看天边,一颗熠熠生辉的红星,正照耀着世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0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