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秋的名家散文字篇一
夜幕降临,我原本要和家人一起边吃月饼边观赏月圆的。可是今晚的天气非要和我作对,把天弄得阴阴的,害得我们看不成月圆,只能单调地吃着月饼。
“不如我们搞个家庭活动吧?”我提议,“每人出一个节目,内容形式不限,只要与月有关就行。”一家人纷纷赞同。
我首先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赢得了大家的一阵掌声。
接着爸爸朗诵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妈妈也不甘示弱,朗诵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爷爷奶奶则讲起了月饼的传说。月饼象征团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蒙古人,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今年的中秋节,虽无明月相伴,但我真的感到好高兴,好幸福,因为我们全家人度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
中秋的名家散文字篇二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中秋的名家散文字篇三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中秋节总是被称为“八月十五”。曾祖母是这样叫的,祖母也是这样叫的,到后来,就连生活在城里的父亲、母亲也是这样叫的。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八月十五”就比“中秋节”亲切的多。虽然,它们指的是同一天,同一个节日,可我总是觉得“中秋节”是属于所有人的,而“八月十五”是真真属于我们自己的。
过去的庄稼人不会说什么是中秋节,也不会问“八月十五”为什么要放假,倒不是他们不懂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在农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表达有他们自己的方式。
所以,我们小时候根本不会听到有人说放中秋节假或是国庆节假,老师说放假也只是说放“农忙假”。是的,在过去的农村,农人一年四季有着干不完的活,尤其是到秋季,地里的玉米熟了,树上的苹果红了,田里的小麦该播种了。
农活是繁重的,可“八月十五”必须是得过的,白天自然是忙碌的,可到了晚上等大家都吃过了饭,这时,就真的到了人们闲暇的时间。男人们都披上外衣拿起茶杯去门外的槐树底下下棋,女人们收拾完厨房就急着叫自己的孩子回家给他们分配任务,而这也是孩子们乐意做的。
我们家种的苹果最多,奶奶分配给我的任务自然是去给村里没有种苹果的人挨家挨户的送苹果,奶奶挑着又大又红的苹果放入一个箩筐中,还不时地给我吩咐:“你三爷爷家就你三爷爷和三奶奶,苹果也不大能吃得动,就把这几个给他们吧,你二叔家孩子多,你看着到你大伯家让你大伯给他们自己留一些,剩下的全给你二叔家吧。”我貌似专注地听着奶奶的安排,可两只眼睛却直勾勾的盯着的苹果看,口水早是咽了又咽。奶奶觉察出了我的馋样,在屁股上拍了我一下:“快去,要不人家都睡了。”
我快速的完成了奶奶安排的任务,同时也“换来”了不少新的水果:三爷爷家的紫葡萄,大伯家黄软梨,二叔家的大青枣。装满苹果的筐子,绕着村子转了一圈回来后还是一筐子,嘿!这种事情也许只属于那个年代了。
满筐子去,满筐子来,肯定是要挨奶奶说的,可我早已管不了那么多了,像猴似的跳出了门,去找爷爷,正好,下棋的人都散了,我急忙奔到爷爷面前:“爷爷,爷爷,快,献月亮了。”爷爷刚从棋中回过神来,被我一喊,猛地抱起我来用他那硬渣渣的胡子扎我的脸蛋:“好,回家献月亮喽,献完月亮吃月饼。”
家乡的传统,只有先敬过月亮的那些个水果才是允许被我们吃的,而爷爷所说的月饼,也就是现在最普通不过的点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