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教材,制定教案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案的编写应该严谨细致,包括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和准备。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编写教案的准则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枚金币教案篇一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放课件、师范读。
3.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
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一枚金币教案篇二
王玲玲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的很容易,于是出现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因此老师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回顾王老师的整节课,我做了一些小小的总结,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所要阐述的道理却不一定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同身受。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产生共鸣,才能激起四年级学生对金钱观的正确认识。因此,王老师巧妙地拎住了文章的主线,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体会因为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心情作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伤心气愤的“受不了”。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老师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学生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这样简单而有效地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借鉴与学习。
(二)扎扎实实促发展。
这次教研活动,主要关注的是语文文本的朗读,这堂课就充分地关注了文本朗读。这堂课以“读”为主线,我大体概括了一下,王老师的朗读教学分为了“三步曲”。首先是指名读或是自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体会到的人物的心情,最后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再读文章。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梯度以及循序渐进,又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可谓一箭双雕。在学习描写第三枚金币的环节中,我们发现王老师出示了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人物心情,反复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描写前两枚金币的片段以后,此时出示学习方法,既是对前文学习的一种总结,也是对后文学习的一种引导,从“扶”到“放”,不露痕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走进文本,品析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用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从而达到了在读中学习、体味情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最后的环节中,老师出示了关于金钱的格言。细读了这几条格言,我个人认为与学生的理解有些差距,如果选用一些比较通俗好懂的是否更好?比如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托里安的“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不过,因为北师大版的四年级我从未教过,因此提出的想法也许不够成熟,不妥之处,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一枚金币教案篇三
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一枚金币教案篇四
1.课件出示生字词,巩固认读。
2.自主阅读。
3.再次阅读,先读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老人的儿子是什么样子?他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正面和侧面形容老人和儿子的词语,进行对比,突出儿子的品质——花钱如流水、懒惰、懒鬼)。
5.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6.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二次母亲不让儿子真的去干活挣钱?(目的让学生理解母亲爱子心切,而且母亲和儿子开始都没有理解老人的用心,从而突出并激发学生思考老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8.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9.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儿子面对父亲的行为,相应的三次反应是什么。(抓住前两次的“笑”)然后提问:“儿子为什么两次都笑了?”(让学生意识到他在父亲面前,内心感到不好意思)重点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上。让学生阅读倒数3、4自然段,找同学模仿当时儿子说话的口气,体会当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在一旁作阅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10.课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场对话中,父亲、母亲和儿子的态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教师总结:文中对话极多,父亲、母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不一样,人物的情绪也不一样,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与感情,才能读出这种变化。通过分析课文,同学们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现在让我们再分角色读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几次读的更有味道,更能表达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阅读。
三、总结。
一枚金币教案篇五
现在的学生,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疼爱,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身上的零用钱从不缺少,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1.朗读并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学习要认识和要写的生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
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什么?
2.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生字,不会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思考。
4.这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把它简单完整地说出来吗?
(三)学习课文。
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教师指导朗读。
(四)讨论。
1.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
2.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课外延伸。
快到新年了,长辈又要给你们压岁钱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压岁钱?你们是怎样支配压岁钱的?布置学生课后分组调查访问,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
一枚金币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体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3.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重点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认识多音字。
b指导书写。
c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b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创设导入揭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4.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5.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1.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2.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3.指导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文中的老人或儿子,你会怎么办?
3.你珍惜压岁钱吗?为什么?
4.你自己曾凭劳动赚过钱吗?这样的钱你珍惜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
2.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一次逛笑。
第二次跑扔笑劳动所得来之不易珍惜。
第三次挣抓。
一枚金币教案篇七
本学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这次活动中我听了许多老师的课,从中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杨丽娜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
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
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教师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如:教师在检查作业这一环节时。先指名填表,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说: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这一点非常好。教给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教师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五)词句的积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在阅读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读过课文后,请学生谈对“钱”的认识,使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主题相联系,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本节课是很成功的,教师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对教材的理解很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在杨丽娜老师的身上,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
一枚金币教案篇八
1、课件出示生字词,巩固认读。
2、自主阅读。
3、再次阅读,先读3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老人的儿子是什么样子?他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正面和侧面形容老人和儿子的词语,进行对比,突出儿子的品质——花钱如流水、懒惰、懒鬼)。
5、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6、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二次母亲不让儿子真的去干活挣钱?(目的让学生理解母亲爱子心切,而且母亲和儿子开始都没有理解老人的用心,从而突出并激发学生思考老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8、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9、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儿子面对父亲的行为,相应的三次反应是什么。(抓住前两次的“笑”)然后提问:“儿子为什么两次都笑了?”(让学生意识到他在父亲面前,内心感到不好意思)重点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上。让学生阅读倒数3、4自然段,找同学模仿当时儿子说话的口气,体会当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在一旁作阅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
10、课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场对话中,父亲、母亲和儿子的态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文中对话极多,父亲、母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不一样,人物的情绪也不一样,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与感情,才能读出这种变化。通过分析课文,同学们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现在让我们再分角色读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几次读的更有味道,更能表达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阅读。
一枚金币教案篇九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一枚金币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一
《一枚金币》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朱老师以其高深的语文素养,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三维目标为架构,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语文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开放而厚实,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一堂高质量的语文公开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印象和思考:
教学中朱老师神情专注,充满激情。她的语言是简明的但又充满启发性,是生动的但又很实在。她的教学语言在充分预设和随机生成之间自然游走,发挥了方法引导、培养思维、点拨提高、评价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导入环节(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深入课文环节(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拓展延伸(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的呢?)。在教学中,朱老师启发引导学生:为什么前两次儿子笑着走开了,第三次却受不了?在学生汇报交流后,她深情引读,进行了总结。这节课,朱老师激情有力的语言有效的落实了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朱老师根据本文的特点,高屋建瓴,把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重点字词、概述课文内容等自然的导入新课;深入课文,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梳理儿子三次“挣”钱的过程,剖析儿子受不了的原因;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学以致用:写劳动经历,写出感受,写对话,写出人物性格。四大板块互为联系,层层推进,简明流畅。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和最重要的目标。朱老师结合本文对话多的语言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在剖析儿子受不了的原因时,朱老师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中把金币抓出来。”为让学生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巧妙地出示了两个句子,把抓换成“拿”与抓字对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读,很快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词语运用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学生带着这份情感,带着对一枚金币的再认识,自然流畅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一枚金币的认识。
另外,朱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采访父亲、母亲等,把学生带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对语言的内涵有了丰富而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从而生成了丰实、灵动的语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还将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课堂更加厚实、高效、精彩。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二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t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痹诮萄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
然后,多媒体展示几位富豪父亲对待儿子和金钱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老人和着几位父亲一样,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扔、又扔、仍然扔。
儿子——笑、又笑、受不了。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4、说教学方法。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儿子。
扔笑。
又扔又笑。
仍然扔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四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国产优秀影片《八十一枚金币》,主要讲的是一个留守儿童丫丫非常渴望妈妈能回到自己的身边的故事。
影片里面的小女孩丫丫的妈妈出去打工了,让丫丫和奶奶住在了一起,早上起床看到妈妈都走了,丫丫就跑出去追妈妈,非常舍不得让妈妈走。后来丫丫的奶奶给丫丫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只要你收集81枚金币(5角钱)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于是她就每天不停地在捡空饮料瓶换钱,有一次她为两个人带路,有一个人给丫丫和她的伙伴丫丫了10块,可丫丫不要钱,只要空瓶子,于是那两个人把空瓶子都给了丫丫,丫丫不要别人给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捡来的。她把捡空瓶子的钱让奶奶缝个小包装了起来,她已经有了八十枚金币,她打算到城里捡空瓶子,可她捡了几个瓶子就被一个小男孩给抢走了,后来她还把小包给弄掉了,有两个小女孩帮她找了回来。最后丫丫终于攒够了金币,就站在村口等妈妈,可是丫丫的妈妈还是没有回来。
动画片花木兰观后感动画片别惹蚂蚁观后感动画片家庭教师观后感。
一枚金币教案篇十五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说课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一枚金币》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3、说设计理。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儿子。
扔笑。
又扔又笑。
仍然扔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2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