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说课稿(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6:18:29
行路难说课稿(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3 06:18:29     小编:字海

成功需要勤奋和毅力,付出总有回报。如何将科技创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行路难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 、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行路难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行路难说课稿篇三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导入。

活动2【讲授】。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活动3【活动】。

三、学生自学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1、自由朗读诗文。

2、完成下列问题。

羞:通“馐”,食物。直:通“值”,价值。箸:筷子。

顾:望。安:哪里。济:渡。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赛读)。

3、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通过朗读理解诗文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问题:

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的性格。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7、“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活动4【活动】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活动5【讲授】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活动6【活动】六、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行路难说课稿篇四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导入。

活动2【讲授】。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活动3【活动】。

三、学生自学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1、自由朗读诗文。

2、完成下列问题。

羞:通“馐”,食物。直:通“值”,价值。箸:筷子。

顾:望。安:哪里。济:渡。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赛读)。

3、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通过朗读理解诗文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问题:

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的性格。

3.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4.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5.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8、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9、“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活动4【活动】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活动5【讲授】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活动6【活动】六、背诵这首诗。

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行路难说课稿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语文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个环节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本课板书的设计简明、概括,让学生更直观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行路难说课稿篇六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行路难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语文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个环节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本课板书的设计简明、概括,让学生更直观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行路难说课稿篇八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

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

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关键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1、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2、《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3、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

4、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种说法)。

教学具体过程。

一、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明确: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一段叹高难行。二段叹险可畏。三段叹战祸之烈。

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1、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2、蜀道高峻(具体描写)。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

一段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五丁开山)神秘浪漫。

蜀道高峻点面结合、想象夸张。

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想象千山之旅”。

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写作练习,实质上更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意境的另一种方式的鉴赏体会。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要求学生结合千山的风景图片,想象登山之旅,并描绘出来,这其中,可以借用、化用《蜀道难》或者改造蜀道难中部分诗句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样,学生将会对原诗再次进行赏读,对诗句进行更为细腻的揣摩,甚至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赏读效果!这一环节也是落实了本单元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水仿写:

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

行路难说课稿篇九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附:板书。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学生朗读)。

(屏显2)。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学生思考,批注)。

(学生举手)。

师:谢谢你。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谢谢你。

(学生举手)。

师:谢谢。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请做记录:。

(屏显5)。

课中微型讲座(一)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

(屏显7)。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谢谢。

师:嗯,很好。谢谢你的演讲。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

课中微型讲座(二)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10)。

(学生齐读)。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学生齐声背读。

师: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屏显12)。

教学结语。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生:老师再见!

【点评】。

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

二、精致的对话。

三、诗意的讲析。

且看本课中余老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丰富的积累。

本课中,学生的积累主要有:。

在知晓关键词语的意义后,学生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实现了对诗歌美句的欣赏和对难句的理解;。

在聆听课文的微型讲座之中,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警句”和“用典”的知识;。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一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谈谈他读了本诗之后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以及诗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绪。我会对学生的感知进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再次播放音频,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文章是从三个部分来写蜀道之难的。分别是: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再次朗诵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

诗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学生经过朗诵课文第二部分,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接着,诗人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并提问: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并设置问题: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某生来回答。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于作者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诗人反复感叹,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同时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并思考本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经过小组讨论,代表来回答。随后,我会通过播放蜀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谈谈他对蜀地历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课下后学习李白的古风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它和《蜀道难》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三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

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

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关键 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3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

2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3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种说法)

教学具体过程

一 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 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一段叹高难行。二段叹险可畏。三段叹战祸之烈

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1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2蜀道高峻(具体描写)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

一段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五丁开山)神秘浪漫

蜀道高峻 点面结合、想象夸张

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想象千山之旅”。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水仿写:

2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四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略。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五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六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其一)》,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略。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七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谈谈他读了本诗之后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以及诗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绪。我会对学生的感知进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再次播放音频,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文章是从三个部分来写蜀道之难的。分别是: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再次朗诵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诗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学生经过朗诵课文第二部分,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接着,诗人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并提问: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并设置问题: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某生来回答。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于作者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诗人反复感叹,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同时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并思考本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经过小组讨论,代表来回答。随后,我会通过播放蜀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谈谈他对蜀地历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课下后学习李白的古风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它和《蜀道难》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八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板块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课题作者。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说安居之难。

总结: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行路难说课稿篇十九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_________诗句,因为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_________。

我看到了_________。

我感受到了_________。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396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