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6:51:19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3 06:51:19     小编:飞雪

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坚持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总结要注重归纳和概括,避免过多的细节。以下是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可以给大家启发。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一

二、过程: 。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

b、题目什么意思? 。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

可以引导的是: 。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

朗读总结。 。

朗读次段。 。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

1)、险(过、缘、斫、焚) 。

2)、高(皆在衽席之下) 。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

板书: 。

众山------------------------恒惴栗 。

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体会作者在游西山时达到的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比较与《赤壁赋》的异同。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到作者在游西山时达到的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

教法:点拨法和提问法相结合。

学法:反复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

柳宗元。

游众山:异态:幽泉怪石醉而思归。

对比。

数州壬壤,皆在衽席之下。

游西山:特怪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醉而忘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三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句子:。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

(1)感到惊奇(2)从前。

2.是:这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四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五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

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险之处,就像初识某人,一眼看去并没什么引人注目之处。此时,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抑郁之情中不能自拔―――――“倾壶而醉”,借酒浇愁,哪会凝神静观西山呢?故而对西山是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二、看山不是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作者“望西山”,登西山,此时“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细观西山,这才惊呼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作者看出了西山的特立独行,孤高直耸的不同凡俗的形象,他的感受为之一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睦;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哪里是观山,这是作者在与西山对话,他与西山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西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位思想超群,精神卓尔不群的高人,在指点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这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高出一重。作者在佩服西山的“怪特”的同时,欣喜不已。

三、看山还是山。作者在感受西山怪特之后,禁不住“颓然就醉”,他是沉浸在看山的美妙感受之中去了。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知音,是西山让他忘记了世俗的争端,忘记了自己的被贬,忘记了生活的多难。蓦然回想,不觉惊醒,其实以前并没见到西山的真模样,到此时山虽然还是山,但这时的.山已赋予了新的意蕴,已有了新的内涵。

“观山则情满于山”。普普通通的西山经作者挖掘出了它的美的特质,竟让观赏者激动不已。作者观山前后心态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而置作业。

1.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探究活动。

――“而”字的作用。

“而”在两个词语之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而”字在本文出现了15次之多,意思不尽相同,请一一例举出来,并逐一加以解释。

参考:

施施而行(表修饰关系)。

漫漫而游(表修饰关系)。

披草而坐(表承接关系)。

倾壶而醉(表承接关系)。

卧而梦(表承接关系)。

觉而起(表承接关系)。

起而归(表承接关系)。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关系)。

穷山之高而止(表承接关系)。

攀援而登(表修饰关系)。

箕踞而遨(表修饰关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表并列关系,理解为表转折关系也有道理)。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表并列关系,理解为表转折关系也有道理)。

自远而至(表修饰关系)。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转折关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处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堘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评析: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永州八记”,能以巧夺化工、穷微入妙的笔触,描绘出一处处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入胜,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样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借鉴的。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我认为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自余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结束。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直接写游览西山。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杀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是”,指代词,此,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隟”,空隙,闲下,空闲。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入”,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披”,分开,把草拨开。“倾壶”,把壶中酒倒光。“更”,更加,进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所以说“更”。“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趋”。“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上句尾与下句头用的是同一个字)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以为凡是,皆我有也。”这是对第1段课文的总结。“以为”,认为。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内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2段课文。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现在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1段没有从正面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1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八

原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聚集在一起。

蹙:紧缩在一起。

累积:堆积。

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特别突出。

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就:接近,进入。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向:以前。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于是:从这里。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志:记载下来。

是岁:这一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

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十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十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处境如何?(用原文回答)。

3.文章开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词语是什么?

4.第二段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的所见所闻,其中写登高眺望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因王叔文事件遭贬谪,经常忧郁进一步的迫害)。

2.怪特。

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柳宗元有改良政治的大志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特对西山的怪特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特立不群的品格的自我表现。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十二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聚集在一起。

蹙:紧缩在一起。

累积:堆积。

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特别突出。

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就:接近,进入。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向:以前。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于是:从这里。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志:记载下来。

是岁:这一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2、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xx:259.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十三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处境如何?(用原文回答)。

3.文章开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词语是什么?

4.第二段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的所见所闻,其中写登高眺望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因王叔文事件遭贬谪,经常忧郁进一步的迫害)。

2.怪特。

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柳宗元有改良政治的大志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特对西山的怪特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特立不群的品格的自我表现。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十四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十五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二、学法引导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谪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末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晨。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摘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柳宗元(唐)。

一、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概写——铺垫)。

二、西山之怪特(特立):

(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特写)。

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课稿篇十六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地情感。

而且本专题是由三部分组成: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个板块是相为应答的。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中的感悟自然系列的,是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时的感悟,所以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板块的指向和柳宗元个人的志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在备课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引导这个主旨问题的解决。其中在设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始”字的理解和西山的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466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