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文档,它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教案的编写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们分享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一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理解词意。
领悟词的意境。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二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三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新授课。
八年级学生。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四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五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六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一)激情导入:
教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养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5、多种形式的诵读练习。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七
悠悠的歌声从那遥远的地方传来,和着柔和的风。揭开那层层面纱,我望见了那如珍珠一般珍贵回忆。如一场梦。
――题记。
窗外的天气渐渐变得晴朗起来,刚下的小雨把万物打湿,被雨水洗涤过的大地焕发勃勃生机。我坐在车上,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发呆。回故乡的路竟是如此漫长,让我不明的思绪有了飘忽不定的时间。窗外的景色匆匆而过,大片大片的浓绿映入眼帘,未到眼底又被收回。有多久没有回故乡了?竟是不知,而是对着这路上的景色有了莫名的陌生感。
故乡似乎变得亲近起来,那久别重逢的隔膜逐渐变得浅了些。有纱揭开,露出旧日熟知的模样。
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圃上。湿润的泥土使我感觉到了松软的感觉。抬目远眺,那眉眼如画的青山,树木挺拔林立。风轻轻吹拂,那小山一如既往,满山的树叶被这风吹得微微晃动,似开心地笑着。故乡的天仍那般湛蓝,白云轻飘。这似梦一般的情境。
往昔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倒叫我有些说不清了,只记得这山清水秀令我魂牵梦绕。昔日那珍贵的回忆,再次为我揭开了一层面纱。那是故乡,我独一无二的根源。而我却怎么早已忘记它的容貌,忘记它于我的欢声笑语,忘记它陪伴我的童年时光。
远处的青山如黛,湛蓝的天色似乎要把这融化,融入到它的怀抱。白雾缭绕,拂过我。它在笑着,仿佛欣慰的母亲一般。
好像听见有遥遥的歌声传来,那是风的讯息,哼着一首如梦令。时隔多年我终于明白,那于我最珍贵的,最无法比拟的价值是什么――是故乡。它陪伴着我,与我成长,目送我远去。我却忘记了它,忘记了那我最珍贵的回忆,忘记了故乡。
不远处有一泓湖水,被雨后的阳光粼粼折射,照的这青山绿水愈发的动人起来。如梦一般。风仍在吟唱,吟唱着那回忆过往,似一首如梦令,承载了多少我思乡的情绪。
那眼前的面纱层层揭落。我看见了那于我最闪闪发光的回忆,那关于故乡的记忆。它是比钻石更有价值的东西。
静听,远方似有歌声,唱着不知名的小令。这回忆如梦,却又那般真实。踏上归程,怀揣着那珍贵的回忆,别了那令我难以忘怀的故乡。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八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九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诗词得教学总是和作者的了解紧密联系,因为很多的诗词和作者得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情趣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只有走近作者,才会为课搭建起丰厚得文化平台,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厚度和力度。
《如梦令》教学反思:在学习这首词前,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两天时间充分预习一下,特别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的经历等作一下了解。星期一早读课,当我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发现孩子们的书上都写得密密麻麻的:对作者的一些介绍、字词的解释、词的意思(这些大都是从《课课通》上抄来的)。看着这一切,我对他们说:“看来你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了,相信今天学习这首词会很轻松。”“是!”同学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对作者李清照的了解,很多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然后我话锋一转:“那你知道在这首词里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画面呢?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或想象的画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的手明显比刚才少了,有几个虽然说了一点,但语言不流畅,也没有条理。(显然,学生在预习时没有充分、投入去读词。)于是,我再让他们去读这首词,静心思考。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的手逐渐举起来了,感受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藕花深处”的清幽、“一滩鸥鹭”的惊慌,感受到了作者李清照“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景,以及她极度愉悦的心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进入情境。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作者: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近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切。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适当加以指导,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夏日绝句》吗?(齐背)。
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情况。
3、出示幻灯,简介李清照。
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4、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表现形式上哪儿不一样?
5.简介词的特点。
词起与唐,盛于宋。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
二、初读全词,理解诗意。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自由读,指名读读,齐读。
3、默读思考,圈画出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词的大意。
同桌交流。
4、交流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来的路。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5、明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全词的大意:
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6、朗读体会全词的意思。
三.美读全词,领悟意境。
1.请大家细细读几遍完成以下的问题。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教学“藕”字)。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会误入?
(4)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2.其实整首诗就围绕着两个字来写,哪两个字?(板书:沉醉)。
3.词人因何而醉?(板书:美酒)。
词中强调喝酒的地点是(溪亭),所以要读重音。
词中强调喝酒的时间是(日暮),所以要读重音。
词中强调喝酒后的状态是(沉醉),所以要读重音。
师强调:读重音不是单纯的加重读音,而是用它把前后的词语意思都凝聚起来(个人读,齐读)。
4.作者喝着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醉到哪种程度呢?
(视觉上,余霞、荷叶、花、鸥鹭。关注色彩:绿、红、白、金黄)。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嗅觉上,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荷花淡淡的清香)。
6.哪你说让作者沉醉的除了美酒还有什么?(板书:美景)。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板书:美好的心情)。
7.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四.对比赏读读,延伸拓展。
对照比读两首《如梦令》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对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适当加以指导,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夏日绝句》吗?(齐背)。
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情况。
3、出示幻灯,简介李清照。
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4、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表现形式上哪儿不一样?
5、简介词的特点。
(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
二、初读全词,理解诗意。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自由读,指名读读,齐读。
3、默读思考,圈画出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词的大意。
同桌交流。
4、交流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来的路。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5、明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全词的大意:
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6、朗读体会全词的意思。
三、美读全词,领悟意境。
1、请大家细细读几遍完成以下的问题。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教学“藕”字)。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会误入?
(4)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2、其实整首诗就围绕着两个字来写,哪两个字?(板书:沉醉)。
3、词人因何而醉?(板书:美酒)。
词中强调喝酒的地点是(溪亭),所以要读重音。
词中强调喝酒的`时间是(日暮),所以要读重音。
词中强调喝酒后的状态是(沉醉),所以要读重音。
师强调:读重音不是单纯的加重读音,而是用它把前后的词语意思都凝聚起来(个人读,齐读)。
4、作者喝着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醉到哪种程度呢?
(视觉上,余霞、荷叶、荷花、鸥鹭。关注色彩:绿、红、白、金黄)。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嗅觉上,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荷花淡淡的清香)。
6、哪你说让作者沉醉的除了美酒还有什么?(板书:美景)。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板书:美好的心情)。
7、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四、对比赏读读,延伸拓展。
对照比读两首《如梦令》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对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自由发言,略。)。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想象画面,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3.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1.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例中学。
(一)初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下面对子同学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试着画出这首词的节奏。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吧!
(二)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借助注释,在小组内说说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2.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理解?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2.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浅吟低唱)。
(三)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二、实践悟,群词阅读。
1.师:同学们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喜爱之情,你们看(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师:连眠卧在沙滩的鸥鹭也埋怨词人抛下这无穷好的美丽景色,早早归去。多么快乐的一次郊游啊!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生读)。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4.到李清照43岁这一年,金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宋朝政府软弱无能,一味退缩。李清照夫妇只好流亡在外。行至乌江镇,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清照奋笔写下了那首豪迈、激昂的《夏日绝句》,(生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容颜憔悴,害怕见人。倒不如偷偷地,从帘子底下,静听人家欢歌笑语。此时的李清照,如果想到了那首《如梦令》,只能带着怀念之情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6.由于四处漂泊,李清照病倒了。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大献殷勤,后来他们就结婚了。张汝舟是个势利小人,他娶李清照是为了侵吞她的财产和文物,财产到手,便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李清照只好向官府申诉,好不容易才离婚。在这首《声声慢》中我们可以读出她的悲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是的,李清照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破家亡,丈夫早逝,文物丧失,再婚受辱,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但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继续编修《金石录》,一直活到了72岁!
8.那朵朵蹁跹的荷花仿若摇曳了千年的记忆,让我们不禁遥想,温婉多情的济南才女李清照寄予水中的该是怎样一断缠绵的情缘,溪水叮咚,柳河相向,似在低吟浅唱,那久远的牵挂,那穿越千年的佳句经典。让我们永远常记那美丽善良的、和谐安详的传世之作——《如梦令》。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七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的教案设计篇十八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如梦令
酒
沉醉 景 快乐
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5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