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提炼和归纳文章或书籍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亮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同时结合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主题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其次,我们可以引用作者的名言或者关键语句来强调书中的观点,同时加以评论和自己的见解,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读后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看完《“大语文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心中有一点窃喜: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基本吻合,虽然做得不彻底和不深入、不全面,但还是按着那样的理念去做的,看官可别以为我自吹自擂哦!(给我一点面子哦!)“大语文教育”走过的今天虽然和昨天一脉相承,但有了诸多了突破、发展和延伸,一如一个人照着自己的目标和设计的轨迹往前走,走过了一些弯路,在弯路的困难和挫折中获得了新的有指导意义的启迪,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完善预设的目标,心情越来越好,目标越来越接近。
譬如理念的修正,从“一体两翼”的“两翼”昨天理解为并列关系,而今天则理解修正为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
这正应证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语文教育”既经得起应试教育的检验,有经得起素质教育的考验,张孝纯老先生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但这个语文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众多的语文教师通过实践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的。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实施得不错,也收到喜人的成效,但在语文活动方面,特别是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结合方面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进行拓展。
我们要牢记“大语文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一、每一件善行都不会被忽视,每一点努力都会有所收获。
“回忆一下我们的父辈,再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虽然我们已为人父母,但无不对孩提时代父辈们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行和努力记忆犹新。种下好的品质,他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收获。”亲爱的家长们,这段文字我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深深的回忆及思索,生长在一个充满爱和善的家庭的孩子,您怎么会担心孩子变坏长歪,就像我们种一棵树,播一粒子,我们带着爱和希望,带着努力和汗水,那么收获,是一定的。我曾经和一位家长聊天。她说小时候她带着小孩坐公交车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她都给别人让座,自己都很艰难还经常资助一些贫困的人。孩子记在心里并在作文里多次写到他有一位伟大的妈妈。她很不好意思的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呀,为什么孩子总这么写我,言语之间流露出自豪和喜悦。所以我们不必跟孩子说善行有多么重要,只要去做就好了,孩子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二、走进孩子内心的十二张卡片。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一只老鼠来,吓你一大跳。”
我觉得这十二张卡片的设计太巧妙了。我们平时经常不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不知道怎么沟通效果会更好,但这十二张卡片的游戏,我想会把问题轻松地解决,谁会拒绝玩游戏呢?这样在快乐的玩耍中就可以轻松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内心的秘密,帮他解决心里的困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妨去试试啊!这十二个问题可以是:
三、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经过数年来的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是孩子们在被动地学习,学校里的知识只是主要以传授为主,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机械的理解背诵记忆为主,以应试为目的。这种教育无疑使孩子的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爱学习的孩子大部分是那些能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并且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孩子。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无法享受这种优待。所以学校生活不一定是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所以家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我想到那时家长们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所以我想也许我们没能让孩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没能给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路,但我想给孩子带去一些快乐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让我们努力去尝试吧。
四、坏环境毁掉孩子,好环境成就孩子。
书中这样说道:
他们不求回报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去做,并视为荣誉。
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率直、坦诚,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撒谎。
他们善于谅解,他们的孩子就学会了宽容。
他们经常对生活中细小的善行充满感激,他们的孩子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各种失败、不幸,他们的孩子也会同样顽强的去生活。
他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振奋……。
他们对各种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们的孩子也会一点一点地去吸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环境对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
有时间读一读此书吧,哪怕只有点滴的收获,对孩子都将是一生的福佑。希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教育格言吧:
教育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从一头输进的是苦水,从另一端流出的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严厉、呵斥带来的是厌倦。
指责的回报是――反感、厌恶、憎恨。
野外运动是快乐的,与身体和情绪直接有关,效果神奇。
教育应该在厌倦之前结束。过度教育剥夺孩子体能运动,伤害身体!
判断孩子愚蠢的最大好处,是自己没有责任了。
教育效果应以孩子愉快、兴奋否作为标准。
做正确的事,得到错误的评价,下次就很自然去做错误的事。
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应更多地关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
摧毁自信和杀害生命一样,是最大的罪恶,只是有形和无形之分。
当他失败时,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他遇到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当他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他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爱的教育》读后感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目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湿润。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教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流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似乎完美的小说所蕴含散发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感情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感情,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份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接地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克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比达的爱重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这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是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一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地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感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斯里克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悟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鲜血,帮助希望工程……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爱。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有一个学生,它曾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他只不过初二的知识水平,但却走上电视,给上万人将国学。着就是《圣贤教育》第一集演讲人:胡斌。
他现在也仅仅二十二岁,但他走上演讲者的舞台,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时,他崇尚西方价值观。与父母、老师讲民主、讲平等……,从小不叫“爸爸、妈妈”,直接叫名字。在学校,老师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后一排睡觉。但他睡不着,左顾右盼。有时鼓动全班一半学生逃课,他吸烟,骂老师,打架……,母亲不停的给他换学校,但不到一个月,半个月,又开除了。
母亲知道这样不行,就让他读“只养不教,父母之过,后悔已晚,全家之祸”。就让他到北京学点技术,临走时给了他费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钱挥霍了。
母亲来接他,他才十分艰难的喊了一声“妈——”。
他开始学习“弟子规”,学完后,他大彻大悟。母亲让他去敬老院做义工,可他却不想这么做,但为了推翻母亲的理论,他去了。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原来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儿女常年在外,没有精力照顾父母,所以来到敬老院。每当儿女来看他们,他们都会把这位很棒的小伙子介绍给自己的儿女,就这样,工作自己找上门。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难凶灾,恶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五
读过此书,我被这种种高尚的爱感动着,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来自关于“爱”的本身,而是来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爱的教育。
书中的安利柯是一个活泼、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儿,他的健康成长得益于父母、老师、舅舅等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而作为安利柯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安利柯的成长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他们总是善于发现安利柯身上微不足道的问题,及时地从正面以最好的做事经验和自己的身体力行教授给孩子,让自己的崇高的品行和博学影响着孩子,以生动、富有哲理的话语去引导、教育、感染孩子,使安利柯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着爱的营养,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我相信读过《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家长,都会象我一样,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想成为安利柯父母那样优秀的家长。所以,让我们跟着这本书,向安利柯的父母学习一下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六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七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匪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八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禅”本是一个佛教语,是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禅”和“生活”相联系,不仅赋予了远离尘世的禅宗以全新意义,而且给人们的平凡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即人们追求的生活(也可称之为生命)质量更加坦然、理性、圆满、高雅。而把“生活禅”和“教育”联系起来,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的学校教育倒像远离尘世的“禅”,玄而又玄,人云亦云,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又像一些政治和经济机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都充斥着“功利化”和“行政化”。教育的真实面目似乎被厚厚的“尘土”遮掩了。教育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教育。本书作者把文字定位为: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诠释教育。并力求把《教育生活禅》打造成“一根鸡毛掸子”,不断地去掸除那层蒙着的“尘土”,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书中《段村教育故事》中的白老师让我敬佩。她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让孩子当老师,其方法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兵教练”,即让班里15名左右的.学困生和15名左右的优秀生自由结对子,“一帮一”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再就是“分组学习”,按座位划分小组,每组4人,组长一般都是学习最优者,一学期变动一次。这两种互补达到了“全天侯”的学习效果,小组形式提升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结对子又强化了课余时间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结对子”的学习方式白老师评价说“好得没法儿”,“结对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管是“帮人”还是“被帮”,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他们做起来都非常认真。
另外段村教育,激励教育已成为标志性的亮点,白老师根据农村孩子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发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送《喜报》。无论哪个学生有了进步,就给该生送一张《喜报》,小小的喜报被学生奉为“至宝”,他们不仅互相比赛者《喜报》的数量,而且还认真加以收藏。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多么值得我去学啊!
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无不体现出“爱”字,她的心里溢满了对孩子深深的爱,爱使她和孩子的心走的那么近,她的每个教育故事都那么感人成功。
如作者所言:“静下心来,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教育,那些曾经纠结着的问题就会大彻大悟。”
教育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上的一节课,和同事的一次研讨,和学生讨论的一道题,和孩子的一次谈话,自己的一次反思等等吧。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九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篇二: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
与“新教育”的不解之缘源于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这段时间再次翻读了这本书。当我细读了这本《新教育》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也深深体会到这份情有独钟其实就是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第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第三,四种精神: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第四,五大理念: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第五,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第六,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
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己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己,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自己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爱的教育》一书是爷爷在我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买的。可是,我翻了几页便没再往下看。心想:太无聊了吧?都是咱们平常生活的事。于是,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一放就是3年,一直都没有动。直到去年寒假才被迫拿起书来读。
一开始只是看看情节好写读书报告,后来我才发现这真是本好书。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好书呢?一是本书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受人爱戴的卡罗纳,令人佩服的德罗西,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从《宽宏大量的品德》一章中就可以看出卡罗纳是一个勇敢和宽宏大量的人。他勇于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并且让老师饶恕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从《我的同学科列帝》中则可看出科列帝是一个勤奋能干的人。他一边替父亲料理店里的事物一边学习,还要照顾母亲。文中的.德罗西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是一位善良的人,从《7号犯人》这一章的第二段便可看出。像卡罗纳、科列帝和德罗西这样善良、能干、正直的人在文中有不少。
但是,作者在书中也塑造了不少性格不好的人物。如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和有些虚荣心沃提尼。其中弗朗蒂很是不知好歹,最后搞得被学校开除了;他的母亲来学校为他求情,他还在一旁不知廉耻的笑;那个人要是倒了霉他就幸灾乐祸。这样的人在文中与那些善良正直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咱们做了一次反面教材。
文章通过学校和社会上的小事教会咱们爱。“爱”是什么?是爱父母,爱国家,爱身边所有的人: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因为有人骂了他的祖国,宁可挨饿,也不要骂他祖国的那些人的钱;伦巴第的小哨兵为了观察形势而牺牲;《达达的看护人》中的无名少年队医院里一个重病人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菲鲁其奥为了救自己的外婆,而死去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非常佩服作者亚米契斯他没有用普通人常用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来教育咱们。而使用一个一个日常的小故事来教会咱们爱。读完《爱的教育》我才发现其实爱就在咱们的身边,只是很少有人会去发现。其实爱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门前妈妈替我围上围巾;从外面回来父母递上一杯水;考试没考好是父母鼓励我;学习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老师提醒咱们等等,其实外就在咱们生活中。只有善于发现“爱”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读完这篇爱的,同学们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陆军学校毕业后参军服役。在军中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意大利军报上,广受读者的欢迎。爱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热爱。所以,这本书在意大利成了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全书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内外生活,其中有老师。家长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他们有缺点有毛病,如不守记律爱虚荣有嫉妒心有的还欺负弱小同学,但孩子们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品德,这可是小说极力赞颂的地方,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日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细心描写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亲曾给安利柯写过一封信。这里面包括了对安利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献身的决心。因此,我觉得这不但是讲给安利柯听的,也是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进行了一种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这一段:我们意大利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那时你们每个少年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你们应付的使命。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你们就要立志做个好少年。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拿他们做榜样,各个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
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啊,他给了上千万的读者一个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们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品德。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爱这本书!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三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一、终身学习。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四
走进新教育,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怎么做,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又需要担当什么角色,一堆疑问在心头。
读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才明白了,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启一段新的教育实验,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敏感的心灵,重新塑造他们的精神蓝图。
120年前教育家雷迪创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学校,那是一个新的起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是兴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的教育,不在注重分数,从前的单项教育,片面教育,漠视人的心灵成长教育不复存在。从教六年,作为年轻教师,仍然要坚持探讨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年轻教师,经常有所谓的公开课,从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新教育告诉我们,公开课不是一节表演课,而是每堂课都能呈现活力,每堂课都有公开课的课堂话语,不再仅限于对某节课反复演练打造,而是所有的全部的都能公开。至此想到从前每次听课培训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哇,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执教,原来过渡语可以这样表达,原来表扬学生可以那样鼓掌......种种细节让人收获满满,也幻想着自己执教某节课的时候可以自然洒脱,沉稳大气。后来每次都会练习使用课堂话语,练习自然微笑,练习不紧张,无生课堂,有生课堂,收获的都是经验感悟。
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场合,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不次于学校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母。都需要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教育一书当中还提出了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国民素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信仰,父母的发展对孩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长远的影响。实现新教育,共同努力。新教育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任我们走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五
暑假即将来临,在毋校长的组织、领导下,我校成立了读书会。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内心十分高兴。因为可以多读一些好书,并从中获益。
假期里,学校对读书会成员做如下安排:第一个月阅读《新教育》这本书,并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后感,8月1日返校时交流;第二个月阅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也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读后感,开学后交流。
对于“新教育”,我并不陌生。前几年已在山阳区扎根、发芽,经过几年的成长,已有些可喜的收获。更庆幸的是我也参加了新教育,并亲自到新教育实验的基地学校——江苏宝应实验小学(新教育小学)学习过,获益匪浅。暑假里,在我阅读《新教育》这本书时,心里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这本书是由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所撰写的。他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他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园地,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对朱永新更加敬佩,对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
“新教育”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新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新教育》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句话说的太有道理了!有些人说中国教育目前是比较落后的,我也承认这一点,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也是正在努力拼搏的;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不去讨论什么素质与应试的'区别于联系,我们的责任知识“教育”!教育在我心中是这样的:公平,合理,有素质的教育和受教育!
公平:太难做了,我想几乎每个老师都喜欢优等生和中等生,而对不上进的学生总是“偏爱不够”,有时甚至是“恨铁不成钢”!我想这就是不公平!学生其实特别注重公平,一个老师如果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他就非常棒!但是,我们做不到,至少是我,我的公平度也只有80%左右,我是比较平衡的去发展学生的关系,尽量避免很多矛盾。
合理:事事合理那不现实,事事不合理那说明你是不行的。合理,该怎么去理解,是非常巧妙的。有的时候你可以编一个真实的的谎言,去表达一个合理的事实,也许,这个在教育方面的事情真的就没有太多的名与暗了!
我重点要说的是有素质的教育和受教育!我觉得“有素质”和“素质”是不一样的!素质只是一种名称,素质的概念很大;但是有素质是一种表现,是能够被检测的;“有素质的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换句话说:教师的的教育应该是“有素质的”,我们经常说没素质,对一般人而言是比较淡忘的,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素质被梵反映在多方面,还是那句话——“教育的根本是爱与责任。”我理解的素质是爱和责任,我们平常说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教学事件可以理解为责任,而就是这些责任让我们很多老师觉得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忽视了对学生的爱,爱。爱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爱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很感谢毋校长推荐的这本书,让我有如此多的收获!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六
我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后心有所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的等待,而“反思”就是帮助教师主动成长的最好方法。查阅一下“反思”一词的相关解释,“思”字,由“田”和“心”组成,它形象的告诉我们,思考就是在耕种一块田,但这块田不是用力在耕种,而是用“心”在耕种。收获的多少与我们用心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我更要说作为教师反思教育就是用心教育。
八十八篇一线教师用心撰写的人生教育、教育理念、学生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反思,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温暖,如逢故交。读这八十八篇教育反思,心情总是特别放松且愉悦的。因为书中这些老师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教研田野里最普通也最执着的农民。
读罢这本书让我不能不再次想起李镇西老师的叮嘱——“青年教师是完全可以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的,因为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是“小题大做”,教师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而且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反思是源源不断的。。
回归全书的主题,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教学质量就没有生存力;没有校园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生产力。而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和实践。没有反思的生活就像没有整理过的花园,没有反思的教育就是不用心的教育,没有主动地反思就换不来教育的成功。
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读再读,一写再写,在不断地学习中渐渐领悟这些如阳光下璀璨绽放的美丽的文字,在教育实践中去践行那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要努力提升自己。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七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己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习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八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咨询的发育和发展、阅历的扩大、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学习上面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咨询问题,重视对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教育,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共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是师资,未来教育的成效主要看教师的质量。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也不能例外。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现代化,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水平,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队伍。学生健康心理咨询的形成绝非一因一果的单线联系,它是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教师心理咨询品质的优劣、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竞争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中,要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了解自己,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中小学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给我们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指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定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主要内容,也指出了一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工作,所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设心理咨询健康选修课、心理咨询知识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加强师生交流。“要把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渠道”。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指导家长营造家庭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环境,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良好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孩子。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十九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这段话是摘自台湾着名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靠自己成功》是刘墉作为一位成功父亲,为女儿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个警醒,这是对女儿的期盼;是对女儿的鼓励;更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我也为人女,看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规划,对我崇敬的作家――刘墉有了新的认识。刘墉,说他是画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广大读者所痴迷的文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于是,“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头衔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人们对于刘墉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请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对引号,这表明,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机构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刘墉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书;他的女儿刘倚帆擅长绘画、小提琴,曾获得“布什总统奖”。可见,刘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样是位资深“家庭教育家”。在这方面他也一定怀揣绝技。《靠自己去成功》一书正是从侧面揭开了这“绝招“的神秘面纱……本书中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刘墉懂得“避而后谈”。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刘墉懂得“换位思考”。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二十
寒假里,借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看到中篇的时候,被一个标题叫做“控制好你的情绪”所震撼到。
曾几何时,我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学科老师,在控制班级或者教学环节中,常常因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失态,不控制自己的情绪。
罗伯.怀特说过:“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拔钉子的寓意故事:有个孩子经常发脾气,爸爸就告诉他,每次发完脾气就往墙上钉一个钉子,后来当男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开始慢慢的拔掉墙上的钉子时,爸爸指着墙上的钉告诉他:“你看,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别人的身体,然后拔出来,无论如何弥补,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二十一
生活教育读后感: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实施陶行知思想的时候,重要的是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也同时是川大附小的“平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
一、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因此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要紧依生活的母亲,进行生活的教育。师德教育读后感:我含着泪水又一次看完《因持守而美丽一记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这个案例。她的事迹感动着我,不仅是因为她舍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一生代表着我们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在岗教师。在05年3月31日壮烈的举动之前,殷雪梅就是我们千万小学教师中平凡的一员,是一位执教29年的平凡、朴实、善良的普通教师。29年来,都没有什么特别光辉的大事,更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她知道,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她对待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她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把交给她的任何班级带好;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正是我们教师的职业本质特点吗!也是我们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我们在岗一天,就该绑紧这弦。教师,有多多少少这样的教师在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车祸是偶然的,教师的爱和责任是真切的,在危急关头,教师的舍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殷雪梅做到了,重庆市开县教师群体做到了,还有更多的教师也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把爱献给学生”,“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老师在,学生在”,“在危险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有爱,我们有责任。殷雪梅用她的壮举写完了她一个人民教师的爱与责任。今日我们追随她的魂。因为她的伟大是寓于平凡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难怪周济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让我们全体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二十二
干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不是一本刻意写成的书,它是干国祥这十几年对教育的思考和教育行走经历的总结和概括。对于为什么给书起这个名字?干国祥在书中这样说道“和神话一样,在童话、民间传说和寓言以及小说、电影等人类创作的文本中,都蕴涵着人的心灵的密码,以及千年未解的教育之谜……所谓‘破译教育的密码’以及此名下的这组文章,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正在进行时,一种刚刚开始的尝试,一个有待以更长的时间去献祭、去修炼此种失传的‘巫术’的初始阶段。”——这第一句真是深得我心,在各种人类创作的文本中其实都藏着教育的密码,教育无处不在,遍布于许多学科。但奇妙的是,他却从神话、电影、电视剧、小说、漫画等许多方面开拓了新的途径,重新“发现”了许多我们所忽略的教育问题。在这本书中,类似《内心的神殿》、《不听话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解读亚当偷食禁果的神话》、《一场青春的`宿命--从“帕里斯的金苹果”看早恋问题》、《电影中的教育元素》这些篇章都是令人叹服的精品,揭示了一个我们以前从未留意过的迷人世界。他立足于哲学、心理学和神话学,这种立足点是很有意思的,他在于透过现象探询问题的本质。
在这本书中,干国祥用了五个关键词来概括他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理解:主题、可写、互文、对话、存在。这五个关键词并不陌生,现在几乎是教育界的流行词语,但是能够真正透彻地理解这些理论并且在课堂上清晰呈现的却不多。这本书中收录的《成为课程开发者--教师专业化之思考》、《两种阅读态度:“只读”与“可写”》,都是极有份量的理论文章。更难得的是,干国祥将他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化为实践,书中收录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丑小鸭〉课堂实录(第一教时)》就清晰地呈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干国祥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强烈的,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教育行走得更理性更理想的同时,我们热切地期待着他对教育密码的新的“破译”。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二十三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是在某个学校的宣传条幅上,当时不甚了解其意。后来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才知道它的出处,原来是朱永新教授在谈新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的观点。这句话应该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应该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终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应该解读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讲一个故事:1536年瑞士的钟表大师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入狱后就被安排做钟表,在那样一个没有欢乐和自由的环境中,无论狱方采用什么高压手段,他都无法做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整天乐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钟表的日误差低于1/100秒。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他后来越狱成功后总结为是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个钟表师的创作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环境,那我们祖国花朵的学习与成长呢?
他们整天处在一个“唯分数是图”的环境下,整天除了中规中矩的接受式学习,刻板式训练,分数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赞扬,分数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种氛围,这样的一种心境,孩子们的心情能够放松?禁锢和压抑已经使孩子们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甚至会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上学是一种负担。更有甚者,就连该让孩子们动起来的体育课上,由于安全问题的禁锢,孩子们连最起码的“随意奔跑”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何其可悲!
叹其可悲的同时,多羡慕《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向往的巴学园,在小豆豆的心里,巴学园是个充满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里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为了闯祸而遭到批评,当然你得给自己闯的祸用自己的力量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在那样的环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觉得在这里到处都能让他学得开心快乐,让他充满斗志,让他怀着感恩的心和尝试的勇气。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这么一画,就能让孩子们在小林宗作所创建的那样的巴学园里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充满激情与成就的学校生活。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这样的光环下,我们的教师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后顾无忧去辞职不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尝试过一种幸福快乐的教育职业生活。快乐的心境是一切创作的源泉,当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工作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这时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快乐的心情可以让教师精力充沛,思维缜密,想象丰富。
另外,我们的学校也要为我们的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驾护航,不要再用那种亘古不变的制度来压抑教师的成长,应该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致管理,让我们教师的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用快乐的心境,专业化的心态,端正的态度点亮每一个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时的每一盏灯。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这是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构想,我们的教育领导机构、学校、教师能紧贴这样的旋律,在顶层设计,在制度构建,在氛围营造等诸方面形成一种环境,唱响音符。这样,专家、学者所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触手可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会成为望梅止渴的一种奢望,摇篮里的教育永远也体会不到驰骋在草原上骏马的风采!
教育是慢的教育读后感篇二十四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这段话是摘自台湾着名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靠自己成功》是刘墉作为一位成功父亲,为女儿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个警醒,这是对女儿的期盼;是对女儿的鼓励;更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我也为人女,看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规划,对我崇敬的作家――刘墉有了新的认识。刘墉,说他是画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广大读者所痴迷的文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于是,“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头衔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人们对于刘墉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请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对引号,这表明,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机构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刘墉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书;他的女儿刘倚帆擅长绘画、小提琴,曾获得“布什总统奖”。可见,刘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样是位资深“家庭教育家”。在这方面他也一定怀揣绝技。《靠自己去成功》一书正是从侧面揭开了这“绝招“的神秘面纱……本书中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刘墉懂得“避而后谈”。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刘墉懂得“换位思考”。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7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