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模板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4:53:33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模板24篇)
时间:2023-12-04 04:53:33     小编:HT书生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给出的相关范例。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

教学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

1.讨论交流。

(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

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如何验证呢?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5.“拉一拉”游戏。

(拉成长方形)这是什么形?为什么是长方形?

(拉成梯形)这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是?怎样做就变成长方形了?请你来试一试。

(拉成长方形)怎样把它变成正方形呢?谁能来试一试?

(拉成正方形)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设计意图: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选一选(课件展示)。

(2)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吗?

(分层要求:可以在方格中画,也可以在空白的作业纸中画)。

(3)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课后4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组长记录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几号图形拼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五、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

2.你有什么收获呢?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和阅读经验,提高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审视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正、长方形卡纸、钉子板。

教学流程:

一绘本阅读,感知特征。

同学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本绘本《谁是四边形王国的王子》,相信在阅读中我们也能感受阅读的快乐,数学的乐趣!

1.阅读绘本《四边形王国的王子》。

在遥远的北方有一个四边国,四边国里住着许多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它们快乐的生活着。

一天四边国里贴出了一张告示:“告示寡人已老,将在四边国内选拔人才,顺利通过所有考试的国民将成为王子并继承王位。国王”

第二天,粉色、黄色、紫色、蓝色、绿色、红色6个四边形的兴致勃勃来到皇宫脚下参加选拔比赛。士兵告诉它们:考试要过4扇门,顺利进入最后一扇门才能成为王子。(出示图形)。

第一扇门,“上下一样宽的四边形才能通过这扇门。”守门的士兵宣布,粉色四边形被淘汰了。

第二扇门,“不仅上下要一样宽,左右也要一样宽的图形才能进。”士兵们上下量量,左右量量,黄色四边形又伤心的`离开了。

第三扇门,守门的士兵又宣布“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才能通过。”这次,紫色和蓝色四边形也被挡在了门外。

终于到了最后一扇门,绿色和红色四边形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扇门要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才才能进入。”看,红色四边形脸上了开了花,而绿色四边形伤心的掉下了眼泪。

结果不说我们也知道,红色四边形见到了四边国的国王,国王宣布它就是四边国的王子—正方形。最后,正方形继承了王位,成为了四边国的国王。

2.揭题: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正方形能成为王子,长方形能来到了最后一关,都是因为它们的边和角具有了一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讨论,探究特征。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具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边角)。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独立思考:利用学具卡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卡片上做简要记录。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和方法。

(3)准备发言:小组代表要先在组内说一说,说清楚本组发现了哪些特点?怎么发现的?

2.小组操作探究。

3.交流反馈。

a长方形的有什么特点?你怎么知道的?(板书:4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b正方形呢?(板书: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

4.说练:a不看黑板内容,拿起你们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同桌互相说说它们的特征。

b再回过头看看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变式呈现,理解长、宽。

思考:如果要知道长方形4条边的长度,要量几条边的长度?为什么?正方形呢?

揭示:长方形两组对边中,通常把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长、宽、边长)。

指认:长、宽。

得出:长方形的长、宽和边的位置没关。

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说一说,量一量,填一填。

四辨析深入,梳理关系。

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长方形或正方形?

分:“4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四边图形进入“家”。

生辨析,对图形分类。

质疑:这是长方形的家,为什么正方形也能进入呢?

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建立集合圈:但正方形还是有别于长方形的,怎么办呢?

五动手创造,巩固新知(机动)。

现在我们来检验我们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拼一拼:(1)“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3.画一画:“想想做做”第7题。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标出各。

边的长度。

说一说:你画了一个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六梳理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回顾知识: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边王国中两个重要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回顾一下,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三

这一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基础上,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直观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为基础,用学生喜爱的搭积木作为活动的开始,通过描一描,从体上“分离”出面。学生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出三种基本的平面图形,通过分析和比较,将平面图形和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对应,学生感受了面与体的联系。通过这一环节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把物体的面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名称。接下来让学生来分别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三个形体的特征及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下来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这些形状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分清体和面。通过交流、纠正让学生了解今天研究的是物体的一个面。引导学生在举例时能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此环节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中,又通过围一围、画一画和涂一涂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三种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活动中人人参与,在活动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积累了对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后,学生先通过猜想,判断能否围成圆,在动手进行验证,让他们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时,有同学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个多边形,说围出了圆。这时,我就要告诉学生这不是圆,把多边形放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不是圆。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当然本课有些地方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掌握学情不够,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草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改进自身的不足。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58—60页。

[教学目标]: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三角尺人手一副、长方形、正方形纸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他是谁”的游戏。

教师描述某生的外貌特征,学生猜。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生答(略)。

小结:对呀,这就是他的特征,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形式轻松自然地导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况投入到整堂课中,同时对“特征”有了客观形象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

演示:如果把刚才找到的物体,沿着边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电脑出示长方形)。

1、猜测:

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可能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2、验证:

操作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同桌合作,动手验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

你们找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量的同学用折的方法,折的同学用量的方法再次验证。

相机介绍:对边。

4、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结: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生可能猜测: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自主验证:

师:现在你们想像刚才那样,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五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级上册第83~86页。

2.1知识与技能:

2.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生活种的数感。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3.1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2教学难点:

3.3考点分析:

4.1课程标准的要求:

(1)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的作用。

4.2教材分析: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角、线段、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再一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他们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同时又为后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做好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这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了知识经验。

4.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长度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因此学习这些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学习难点。老师应关注的是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把动手操作和动态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探究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各种公式。

(1)选取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来学习几何知识,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境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提升——总结。

多媒体课件。

8.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看这张照片,老师想给他镶上边框,那样会更漂亮。到底需要多长的边框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该怎么办?(课件出示照片)。

生1:量出每一条边多长。

生2:两处四条边一共多长。

生3:可以用线围一圈。

量出这个长方形照片四条边一共有多长,也就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总和。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周长”。(板书: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出使物体,让学生感知它们的周长)。

8.2新知探究。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作这个。

长方形照片的边框,谁来指出他的.周长。怎么就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先量再算)。

师:同过测量得出了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一下,并记录下你们小组的算法。

生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方法: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即6+4+6+4=20.

生2:我们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了两个宽。方法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6×2+4×2=20.

生3:我是先算了长加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一组邻边的长。因为有两组相等的邻边,所以再乘以2,即(6+4)×2=20(厘米)。

师追问:长+宽×2这样写行吗?为什么?(不行)。

师:比较一下着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这道题。学生算完,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你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算?(算法优化)。

生汇报算法:

生1:我们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5+5+5+5=20(厘米)。

生2:把正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5+5)×2=20(厘米)。

生3: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5×4=20(厘米)。

师:在这几种方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8.3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8.4总结本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6+4+6+4=20(厘米)5+5+5+5=20(厘米)。

6×2+4×2=20(厘米)(5+5)×2=20(厘米)。

(6+4)×2=20(厘米)5×4=20(厘米)。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3、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1、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2、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3、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4、出示例题3。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2、生独立完成p79页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七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八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和结果,使学生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算,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一起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

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4、本人在这节课教学中,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中,学生喜欢用4条边的和求周长,不习惯用(长+宽)×2=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听课老师也认为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我也不十分强调采用这公式,这就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九

在教学这一课时后,我对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1、通过“摸”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平面和曲面。

2、通过“画”表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是从“体”上剥离出来的。

3、通过“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进一步识别新认识的图形,体会“形”和“体”紧密联系。

4、通过“找”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培养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同时体会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5、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

6、通过“数”图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7、通过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拼”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总之,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比较理想的,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一)是学生在“摸”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时,能够一下子体会“平”的和“弯曲”的面的不同,因为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了有目的性地问,如“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弯曲的?”而不是问:“这个面是什么感觉?”以免学生的思考、回答没有方向性。

(二)是在长方体上“找”长方形时,长方体保持不动,学生能根据方位说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因为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如果长方体转动,就很难数清一共有几个长方形了。

(三)在“找”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时,学生能发现“隐藏”的图形,如:书签中的小孔是圆的,手绢中有许多正方形的图案;能发现教室前面墙上的国旗是长方形的,教室门上的锁眼是圆,田字格是正方形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当然,这是在共同研究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发现问题后加以改进的,我觉得这种“一课多上”形式非常好,能使教师通过共同的讨论发现问题,并研究怎样解决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时,有同学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个多边形,说围出了圆。看上去挺像圆的,这时,不应教师告诉学生这不是圆,应利用实物投影仪把那个多边形放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不是圆。除了在钉子板上围图形,还可以提供小棒“搭一搭”,通过更多的动手实践方式使学生加深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相信通过自己动手搭图形,学生可以体验到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搭成正方形,用两根长的两根短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形,搭不成圆。

(二)由于语言不够精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而这一环节我个人认为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展开讨论交流,发展学生的能力。

今后要在课堂语言上下工夫,教学设计要更紧凑,随着学生认识的层层深入,更细化“提问”和“操作”的目的性,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2.小组合作运用不同方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张贴一张“寻亲启事”。

师:前来认亲的图形有: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五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ppt出示)大家都说“我才是王子”“我和国王长得最像”。

师:这时,士兵走了过来,对大家说:“想要见国王和王后,你们需要经过几次筛选”。

师:同学们,想一想筛选的条件是什么?

生1:要有4条边。

生2:要有4个直角。

生3:4条边相等。

二、观察异同点。

师:同学们说的真准确,士兵首先叫有四条边的图形向前迈一步。

师:有哪几个(序号)?

师:被淘汰的图形很沮丧的离开了。

师:士兵又说道:“现在进行第二次筛选,谁的身上有4个直角?”

师: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4个直角的图形有:。

师:剩下的两个图形里,谁才是正方形国王的儿子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到底如何,大家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三、实践验证,汇报交流。

1.验证猜想。

师:拿出剩下的两个图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找找它们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

(1).学生介绍长方形的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和四个直角,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折一折的办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用三角尺验证直角。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有四个直角,这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及长方形特征)。

(2).学生介绍正方形的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且有四个直角,这样的图形叫正方形。用折一折的办法验证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不能只进行横竖对折,还要进行对角对折来说明邻边相等),用三角尺验证直角。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四个直角。(板书:正方形及正方形特征)。

(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帮助国王找到了儿子,国王和王后可高兴了!为了庆祝小王子的归来,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舞会。

师:前来认亲的图形都进入了舞会,舞会上国王隆重的介绍了小王子。为了让大家不把正方形和长方形弄混淆,国王把正方形小王子四条边都叫作:边,长方形长度相等的一组边分别叫作:长、宽。(指名学生来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通过测量可以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是一次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值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比起量的方法,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推理性,特别是用折的方法验证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时,受长方形对边相等验证方法的负迁移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分别沿着两条边对折就可以了。学生学习出现的错误,恰恰是教师应给予指导的地方。于是,教师提问:“怎么能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沿着对角线斜着对折。其实,再斜着对折一次已经能说明正方形的四边相等了,但教师还继续引导学生把四条边重合在一起,完成更为细致、周密的推理,使数学的本质得以体现。

四、应用特征,深入认识。

1.辨一辨。

(出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菱形、长方形)。

师:下图中,有属于正方形家族的图形吗?(说说理由)。

2.变一变。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谁能介绍这个长方形长几厘米,宽几厘米?老师觉得这个长方形太瘦了,想把它变得胖一些,你打算怎么拉?用手势比划一下。(慢慢拉成正方形―――继续拉成长方形)。

3.画一画。

师:给舞会上的小王子和长方形画一张画像吧(给出点子图)。

先同桌之间讨论画法再画,画完以后提醒学生对照长、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检查。

4.猜一猜。

师:舞会的最后,出现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猜一猜它是谁呢?

(ppt做效果灯光投射,只能看见图形的两个直角)。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节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1.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计算图形周长;

2.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对计量单位有系统的认识,熟记周长公式并会应用。

难点:能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1.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1)分一分。(出示一组图形,见教材第79页例1)。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板书: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1.教材第110页第2题。

(1)尝试求出两幅组合图形的周长。

(2)评价学生作业。

(3)反馈算理。

教材第113页第11、12、16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作业。

3.说说思路。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页——79页。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能力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试验、操作、 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猜想、分析、验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习题纸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2)、 测量面积时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是如何规定的?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并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先猜测,再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验证,完成后同位交流方法。

学生独立验证,教师巡视。完成后同位先交流,再集体汇报。

生1:第一行摆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第二行也摆了5个,摆了3行,一共摆了5×3=15(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生2:沿着长摆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5×3=15(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对比两位同学的摆法,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3:我是测出长5厘米,宽3厘米,再用5×3=15(平方厘米)

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边摆边记录。

对照表格汇报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说出长、宽、面积,发现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师: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发现数字背后隐含的规律,面积都是长和宽的乘积。

师:有没有同学得出的面积不是长乘宽的?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计算面积?生:长是几,每行就能摆几个,宽是几,就能摆几行。长乘宽求出的是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有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你能猜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都叫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

(1)长18米,宽10米的长方形。

(2)边长9米的正方形。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

数学书长约( )厘米,宽约( )厘米,面积约是( )平方厘米。

1、第一次在工作室讲课,比较紧张,对学生的评价和提升不到位,自己感觉上得不自然,总的来说是教学基本功不过硬,不能熟练地驾于课堂,这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磨练。

2、对学生的要求要简洁明了。在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环节,发现有一些孩子只是摆,没有及时记录,跟我开始的要求有一定关系,应强调:摆一个长方形就记录一次。

3、课后练习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在学习面积公式的第一课时不应该出现知道面积、长求宽的逆向思维题目,可以在以后学生熟练运用公式的基础上再练习。

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出现比较突然,还是应该让学生先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后,再将长和宽变化成相等的,引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了,容易理解,计算也不容易出错。

5、当学生出现正方形面积公式是“边长×4”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该让同学们思考,作出判断,同时引导学生对比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分别求的是什么。

6、对面积公式的引出不够自然,当学生说出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5×3=15时,应该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引出对应关系,长是几厘米,就表示每行摆几个,宽是几,就能摆几行,由此得出,它们的乘积是求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汇报。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意见。

(学生可以用直尺量、把长方形对折、用三角尺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上下两条相对的边、左右两条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课件演示)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用直角三角尺比一比)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b: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你能将手中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板书: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边也相等。

师: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课件演示)

在钉子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画出的图形为什么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后再次电脑演示)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拼摆图形。

动手测量。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展示部分学生的图形后,然后全班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的图形,并回答它的长宽或边长各是多少。

师生总结,共同评价。提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首先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先猜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分小组活动:用学具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猜想、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

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

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课件出示面积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小结方法)

3、提问:要想知道黑板、教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游泳池、菜地、森林、操场、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板书)

1、计算78页“做一做”

3、告诉茶几面积,猜长和宽(出示课件)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四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概括和抽象出长(正)方形周长公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吗?今天,进行了一场竞走比赛,他们为这事争论不休,请看大屏幕:猫和老鼠各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跑一圈,他们谁跑的路线长?喜羊羊和灰太狼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猫和老鼠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

二、探索新知:

(一)摆小棒,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摆一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生上台摆)。

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部分?

生:四条边的长度之的和。

师: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放在黑板上,求黑板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量出哪些长度?

生: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为什么不量出4条边的长度?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板书所摆小棒的长度。追问:现在可以求出它的周长了吗?

2.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3.用小棒来与同桌说明你的算法。

反馈:1生。

4.反馈交流算法。

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用小棒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谁来说说他的算法,你理解了吗?)。

5.交流讨论,优化算法.

小组交流讨论:

(1)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

(2)有什么不同点?

(3)你喜欢哪种算法?

6.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x2。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五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4课时。

2、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从特殊图形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一、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信封,里面藏着一个“四边形”,你猜可能是什么图形?

师:同意他们的观点吗?都有可能,不能确定。

2、老师提供信息“这个四边形有四个直角”,谁来猜一猜?

预设:

生1:我猜信封里的图形是长方形;

生2:我猜信封里的图形是正方形;

生3:我猜信封里的图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3、师追问:判断的理由。

生:如果对边相等就是长方形,如果四条边都相等就是正方形。

(师课件出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思维敏捷,条理清楚,说的是有理有据。

4、教师信封中到底是什么图形?师出示,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它的名称并说出它的特征。

预设:

……。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愿意到前面来指出它们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看清起点,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测、感悟的过程,唤醒学生的思维,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学生在用手比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同时,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二、问题引领,导入课题。

课件: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预设。

生1:长方形的周长长;

生2:正方形的周长长;

生3: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你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把周长算出来再比一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

2、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3、根据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4、展示交流。(结合图形,说一说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预设:

生1:6+4+6+4或4+6+4+6(运用我们学的周长的概念)。

生2:6+6+4+4(把数据分类,长、宽各一类)。

生3:6×2+4×2(他在数据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高一级的加工,先求出两条长的长度,再求两条宽的长度,最后合起来)。

生4:(6+4)×2(谁懂他,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他不仅学会分类,还运用了长方形的特征,采用分组法。)。

5、比较优化,得出结论。

(1)师:想一想为什么这些方法的算式不同,却都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算式都是计算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

(2)全班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

预设: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种方法的要两步,其他的要3步。

6、归纳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1、出示自学提示,自主探究。

通过长方形周长的探究,你能否很快算出正方形的周长?请你自己试试看。

2、结合图形说一说,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一比,找出最简便的方法?

预设:

生1:5+5+5+5=20(厘米)。

生2:5×4=20(厘米)。

3、归纳总结: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4、说一说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四、练习巩固。

(一)基础应用。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边长20分米的正方形桌布,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二)问题解决。

(三)思维拓展。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三角形、八边形)。

2、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3、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之和是20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知识掌握不但牢固,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具有超强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梳理总结,巩固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七

2、使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多媒体课件、个数不等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1、猜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出示3幅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案。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为什么形状不一样,而面积却都是8平方厘米呢?

小结:看来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1、出示一个长方形。

(1)估一估长方形的面积。

(2)验证估计的对不对,动手量一量。一位学生上台摆,其余在学习单上摆。

提问:这个长方形里一共摆了几个?你是怎么数的?

小结:小正方形的个数=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2、再出示一个稍大的长方形。

(1)用刚才的`量法,量出它的面积。

(2)小正方形不够用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面积的?

小结:长里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长就是几厘米,

宽里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宽就是几厘米。

出示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

1、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自学课本知道字母公式。

2、一起总结字母公式。

思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揭示课题)。

2、拓展。

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八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58—60页。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课件一套、三角尺人手一副、长方形、正方形纸人手一份。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他是谁”的游戏。

教师描述某生的外貌特征,学生猜。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生答(略)。

小结:对呀,这就是他的特征,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形式轻松自然地导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况投入到整堂课中,同时对“特征”有了客观形象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

演示:如果把刚才找到的物体,沿着边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电脑出示长方形)。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测:

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可能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2、验证:

操作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同桌合作,动手验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

你们找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量的同学用折的方法,折的同学用量的方法再次验证。

相机介绍:对边。

4、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结: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生可能猜测: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自主验证:

师:现在你们想像刚才那样,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十九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利用信息媒体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信息输入和传递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这节课力求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会灵活计算与应用,解决数学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重点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理解,为了突出重点,老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课件,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师提出的研究提示语,学生进行拼摆长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长宽得出面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运用多媒体学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节课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电脑课件的操作,学习新知识。通过数形结合,实际操作,突破知识重难点,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电脑中进行动手操作,根据出示的'图形进行拼摆测量填写完整的表格,再根据表格中填写的数据研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面积单位拼摆或用尺子测量,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的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服务。在练习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问题不仅可以求助于教师,还可以求助于同学帮助解决。这样的设计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在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随时可以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学习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充分的自主与教师有效的指导相结合。

授课环境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分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学习课件。

教师课件,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通过数面积单位个数并求面积,为新知识做好准备。新授中教师机出现的研究提示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导航。学生课件,突出自主学习的特点。在新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学生机上动手操作,根据出示的图形进行拼摆或测量,填写完整的表格,再根据表格中填写的数据进行归纳,研究长方形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练习部分,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电脑对学生计算的结果进行判断,实现人机对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

1、复习新知:

师引语,让学生说一说前面学习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答有关知识。

(3)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准备。

2、引入新知:

师:这节课你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教师引入:有的同学想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生1:我还想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生2:我想知道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生3: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

生4:……。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入新知识。

3、探究新知:

师:请看图形,你能很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吗?

生1:数小方格方法数出面积。

生2:计算出来的。

生3:……。

通过学生数面积单位个数认识面积的大小为新知识作铺垫。

(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上机操作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活动要求: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身边的同学帮助解决。学生上机操作摆图形的面积。

1给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随机摆出3个长方形计算出面积。

2用尺子动手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两种方法自选)。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件将原来抽象的内容通过数形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师研究提示语:

(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排有几个面积单位,长就是几,摆了这样的几排,宽就是几,也就是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和宽的数的乘积。电脑出示:长4厘米,宽2厘米,求面积长是5厘米,宽3厘米,求面积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摆的过程。

(1)学习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谈谈自己的本节课的收获。

(4)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反思小结,体会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二十

1、通过实际测量,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2、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索交流,让学生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一)提出问题,测量相关数据。

1、谈话: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还是从黑板说起。同学们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工人师傅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给黑板一周加铝合金边。

2、指一指:你知道我们教室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谁能来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这块黑板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其实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这块黑板面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知道黑板的长和宽,)。

4、测量:请个同学跟老师合作一起测量。

(测量之前先提问:你需要测量几条长几条宽?为什么呢?)。

(量得数据并板书:长大约4米,宽大约1米)。

(二)试求黑板一周铝合金边的长。

1、测量好了长和宽,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长吗?

2、交流算法:说说自己的方法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a、4+4+1+1=10(米)。

b、4+1+4+1=10(米)。

c、4×2=8(米)1×2=2(米)8+2=10(米)。

d、4+1=5(米)5×2=10(米)。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片篮球场,看图:指一指什么是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

1、独立解决。

2、交流方法。

二、探索交流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有下列算法:

a、25+25+25+25=100(厘米)。

b、25×4=100(厘米)。

(3)比较: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也通过学生拼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观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较容易。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掌握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2)每人15个边长1厘米的卡片、每2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

(3)每4人一张表格。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

1.讨论交流。

(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

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如何验证呢?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5.“拉一拉”游戏。

(拉成长方形)这是什么形?为什么是长方形?

(拉成梯形)这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是?怎样做就变成长方形了?请你来试一试。

(拉成长方形)怎样把它变成正方形呢?谁能来试一试?

(拉成正方形)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设计意图: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选一选(课件展示)。

(2)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吗?

(分层要求:可以在方格中画,也可以在空白的作业纸中画)。

(3)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课后4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组长记录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几号图形拼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五、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

2.你有什么收获呢?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3.通过“拉一拉”等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安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认识,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想一想使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本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试图把抽象的知识活动化、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具准备: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三角尺、直尺、剪刀等;装有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及边角料的若干信封。

(一)复习导入。

(生很容易就找出来。)。

师:这些朋友我们以前只是认识,想不想深入地了解它们呢?

生:想。

师: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它们,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谁最愿意开动脑筋。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及一些边角料的信封。

1.探索二者的特征。

师:让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内先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然后进行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非常认真、热烈,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研究得非常认真,相信一定有了结果,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们小组是用尺子量的,量的结果是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我们可以说……。

生2:(抢着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

生3:我们小组采用了“折一折”的方法。

师:你能上来边说边演示吗?

生3:(大声)能!

生3:先把正方形沿中间这条斜着的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横着对折,上下重叠,竖着对折,左右重叠,这说明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师:你的方法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4:笑笑在用三角尺量角,我们也用三角尺量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出示“填一填”的内容,学生一起填,大声说出来。)。

(反思课堂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既有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又有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小组合作,又要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自己思索、自己探究,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游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同桌合作,一个说图形的名称,一个蒙住眼睛在信封里摸图形,然后同桌互换。

(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做游戏。)。

3.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下面请大家用一些边角料做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的作品合格吗?我们怎么检验一下?

生1:用三角尺量一量四个角是不是直角。

生2:我觉着不用量,折折就行了。

生3:(非常着急)不行,如果角不是直角,只折是检查不出来的。

生4: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准确。我们既要量,也要折。量一量角,折一折边。

师:你能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

(反思巩固练习,立足于基础,力求变化。通过游戏、小制作,使学生在创造性的练习中内化新知,培养空间观念以及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4.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信封里装着一张彩色纸,你猜是什么形状的?

师:到底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请仔细观察。

(师把彩色纸拉出一部分。性急的同学喊道:长方形。师继续拉。)。

(师继续慢慢拉,学生的答案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徘徊。师把彩纸全部拉出。)。

生:(齐声高呼)长方形。

生:不对!正方形中有长方形。

(学生争论起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长方形的特点是……。

生:对边相等。

师:那么,正方形是不是对边相等呢?

(学生若有所思:是这样的。)。

师:所以呀,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通过生动活泼又简单的小游戏,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三)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机会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材料,精心组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足与困惑。

(1)课堂中,学生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教师未能及时纠正与说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需不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呢?比如:本节课中,学生把对角线说成中间斜着的线。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对于学生精彩的表现,教师未能及时给予充满鼓励的评价,只是蜻蜓点水。

(3)这样的课,适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但操作起来比较耽误时间,还要达到教学目的,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该如何把握,我一直在思索。

本节课,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教师能够充分提供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大胆的汇报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使得课堂真正做到活动化、自主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预设轨道、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弊端。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篇二十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挂图,有生活的实例引入周长。

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

二、感悟周长。

教学例2摸一摸、说一说。

用手沿课本的'封面的四周摸一摸。

举一举生活中的周长。

三、量一量。

逐一摸索量事物周长的方法。

用软尺量。

先用线量、再量出线的长度。

定义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课堂活动。

1、议一议:那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框的周长。

学生观察,并所出为什么?

2、独立测量作业本的周长。

五、课堂作业。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七1、2、3题。

2、4题设下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759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