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在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使用简明的语言和逻辑的组织来传递信息。这些报告范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报告。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一
x县现有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外出务工年均6.5万人左右。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的影响,沿海及发达城市一些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的企业陆续停产或倒闭,在外务工人员就业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成为影响我县当前发展与稳定的重要问题。近期,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就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于发达城市企业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倒闭,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而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三是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四是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资源限制,我县农业经济的现状不能容纳,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同时就业;二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县许多农民从高山搬迁到城镇、社区集中居住,原耕地无法耕种,为这一部分群众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三是我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完工,原本就近务工的农民必须寻求新的就业岗位。
(三)农民工就地创业人员增多。调查表明,部分返乡农民工不愿再外出,希望在本县经济发展中寻找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不想再务农,由于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想在家乡自主创业,搞一些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各镇涌现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种、养殖的农民工,以传统养殖业养猪、鸡、羊为主,也有部分从事梅花鹿、孔雀、野猪等特色养殖,这部分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积极关注市场和信息,具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期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多给予扶持。
二、目前我县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面对复杂就业形势,我县采取多项举措,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已初见成效。
(一)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劳务合作和交流,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强化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举办大型专场劳务招聘洽谈会、启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组织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县共举办8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6500个,1580名求职人员与企业和用工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就业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县内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返乡人员就业。借助“十大工程”、狮子山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高潮的机遇,搞好本县企业和用工单位与农民工供需对接,农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与农民工供需对接,以项目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目前,就地转移就业近1.3万人。
(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按照“新增劳动力一个不少”、“返乡人员一个不闲”的要求,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解决目前岗位需求和劳动力技能不相匹配的问题,优化劳务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气焊、电动缝纫、风味小吃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2236人。
(三)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提供项目推荐、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在资金、场地、证照办理、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县上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健全县、乡、村三级创业就业和劳务经济组织领导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从项目论证、项目孵化、项目落实、开业指导等各个方面搞好服务,指导、帮助返乡农民工选好、选准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今年全县已累计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615万元,扶持创业423户。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节后返城、返厂的时间都比较规律,但近两年不少返乡农民工对节后出行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还处于观望状态。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有所扩大,但农民工的工资需求与就业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务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乡。
(二)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有技术的人员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对小,即使失业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术单一或无一技之长的人只能回家观望。从我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人掌握部分专业技能。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竞争中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农村劳动力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返乡农民工对政府给予就业方面的支持表现出较高的期待。通过走访调查,在就业问题上,一是农民工期望政府在就业门路上予以帮助,特别是提供就业岗位。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农民工更希望得到来自政府及有关部门权威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更直接的就业帮助。二是在自主创业上提供支持,特别是资金扶持。调查显示,考虑返乡留在本地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期望“提供信贷资金优惠和支持”和“提供创业服务指导”是农民工自主创业时最希望政府能给予的帮助。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上级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技术操作规程简便、资金周转较快等特点,对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安政发(20__)9号〕,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从20__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1000万元、每县不少于4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以不少于当年新增地方财力的10%逐年补充,到20__年年度预算达到1亿元以上,并从财政贴息、项目扶持、融资担保、税费优惠、用地保障、培训补助、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来抓,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
(二)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切实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意识,有效缓解产业升级与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就业困局,才是应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培训方向,丰富培训内容,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农民工转移、转岗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就业技能,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一是对技术水平不高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回炉培训,提升新一轮输出人员择业竞争力;二是组织没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主择业,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三是对有志于回归创业和有一定创业基础的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对有意继续从事农业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不愿再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展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科技种养增收。
(三)深挖市场,拓宽农村转移就业渠道。一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增加输出数量、扩大输出规模。二靠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作用,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三靠政府推动,构建农民工输出转移平台。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劳务输出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跨区域协作,为劳务输出寻求新的途径,引导返乡农民工实现跨区域转岗转业。四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水利、生态移民、新农村、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就近就地转移一批。五是支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规范化的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切实为农民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六是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配合,及时沟通农民工就业和返乡信息,为农民工提供更为周到的就业服务。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依托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区、城市建立劳务信息服务站,广泛收集、筛选和发布劳务信息。积极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短信等媒体向农民工传播劳务信息,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农民工自主创业,这将是今后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关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投资的吸引力;二是要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帮助他们把企业办成、办好;三是要贴近服务,及时为创业农民工提供生产技术、致富门道、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积极帮助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要典型引路,发掘和报道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好典型,激励返乡农民工勇于创业。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转换思路,利用他们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立足本地资源,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和发展各类经济实体,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引导他们创办养殖业、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服务业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转移就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解决融资、招工和行政审批等问题,统筹规划安排,优化自主创业的环境。
(五)营造全社会关心返乡农民工、支持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从思想上、组织上、经济建设上、文化建设上以及社会综合治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统筹部署,加强指导,多角度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党政领导、司法服务、劳动保障、农林水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农民工在返乡潮中实现良性回归。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二
班级:姓名:学号:
上个学期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次课外作业,在暑假进行一次课外实践调查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选择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的调查”这个主题,而这次实践调查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广东东莞沙田镇一家大型出口玩具厂,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工业化程度高,大小工厂众多,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情况。同时,我本人也在这里进行暑期工活动,一边工作一边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为期一个半月。
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特有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农民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解决他们的问题有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该工业镇农民工就业环境和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部分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1、多项措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与克扣问题。如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缴纳农民工工薪预留金的规定》,要求建筑中标的工程项目,首先到劳动保障部门申报,按工程造价中工资总额的20%收取农民工工薪预留金,如果建设单位或建筑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则直接从预留金中支付。
2、农民工维权意识进一步提高。为帮助农民工提高维权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农民工务工前法律培训,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借助新闻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为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如民田镇政府不但组织当地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还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7.3%;仅有5.5%的农民工购买了失业保险,其中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的仅占4.4%。
会先押工人几个月的工作,春节后才把上年的工资结清,据了解,多数农民工工资历来是1个月压1个月发放的。全市给个体打工的农民工中,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克扣或拖欠过工资现象。
3、依然存在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现象。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用人单位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或签定了损害自己利益的合同。我调查的30名农民工中有20%的人员没有和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其中6%的人竟不知道要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4、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子女教育问题是已婚的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多数农民工把孩子放在乡下由双方父母或妻子监护,但由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都落在乡下父母或妻子身上,造成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精力严重不足。对于跟着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由于城市高昂的择校费被挡在校门之外。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子女学习成绩较差者居多,还有个别孩子十四五岁就辍学在家。
5、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农民工在城市找工作主要渠道是靠定居在本地的亲属、朋友和同样是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和家乡政府组织等途径找工作的农民工很少。据调查,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找工作的原因是存在乱收费现象,有些甚至交了钱却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三、相关建议。
1、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为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制定科学的转移规划,使增加农民收入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引导和管理,做好跟踪服务,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有效地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2、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法律培训,让他们自觉的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和劳动。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避免误入歧途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充分发挥本地职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素质。
4、提高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劳动力资源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综上所述,农民工进城务工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仍然要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同时这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捷径,也是我们建设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经之路,而且这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保证。还是以我们家乡为例,这些年,我们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外打工的那些人基本上都盖上了楼房,现在在村子里面已经鲜见瓦房了。生活上的改观更是显而易见,吃、喝、穿、都比以前上档次了。以前上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现在人们隔三岔五的就上街消遣。所以我们更应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次的实践活动收获很多,在整个活动调查中,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同时整个过程虽然是艰辛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多实践,关心的身边的人或事。之所以说这次活动是格外有意义的是: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亲挣钱的艰辛与不容易,我会好好努力学习,让父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沙田镇农民工是我国广大进城务工农民工情况的一个缩影,他们不是为养家糊口到城市打工的“过客”,更加渴望融入城市、扎根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然而,身处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他们也有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希望更多人走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触摸他们的“进城”梦。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三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__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__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__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__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__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__——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__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在十月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宁城渔业、绿林牧野养貂公司及建筑企业多方联系,转移劳动力60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资1000元~2200元,仅此一项年可增纯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430元。高安村发挥亲缘优势,主攻对韩劳务输出,村委会为出国农民统一办理各种手续,全村500名劳动力已赴韩350多人,年纯收入高达400多万元。制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方案及考核办法,放宽户籍管理,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办理城镇户口;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小额贷款,三岔口镇20__年落实农贷资金万元,其中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达320万元,占总额16%。
二、主要成效及影响。
1、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20__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5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7%,占全年人均纯收入30%以上,劳务收入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三岔口镇4个朝鲜族村60%的劳动力长期在俄、韩、日从事跨国劳务,今年该镇又通过边贸公司向俄输出劳动力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依托能人带动向韩国输出劳动力400多人、向日本输出1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5~15万元。高安村农民权仁培在俄罗斯承包了120亩菜田和5000平方米棚室,带动本村80余名农民到境外出劳务,年收入达130万元;当地农民金吉男承包了赴俄务农村民留下的200亩土地,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年收入近10万元,实现了境外土地开发和村域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今年该村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成为依靠境外输出致富的新亮点。
2、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县4.3万亩耕地流转,有效盘活了农村人力资源,推动了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地产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一批专业村、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带动发展黑木耳、烤烟、果菜、优质米、特色养殖等生产基地30.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13.5万亩;木耳专业村发展到98个,占行政村总数96%,辐射农户1.5万户,吸纳农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绥阳镇绥西、三道河子和大肚川镇石门子村黑木耳示范区摆放规模分别达到1200、1500、1600万袋,纯收入实现1162、1329和2080万元。三岔口镇幸福村农民王会仁,通过合理流转土地,从45户外出农户手中承包了330亩土地种植圆葱,总产达1300吨,纯收入超过50万元。
3、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并购房落户,去年以来已有1900名农民变“市民”,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入城安家置业。部分外出打工者致富不忘家乡,纷纷返乡回城投资创业,又反哺了“打工经济”发展。进城、返乡农民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主体,助推了城镇第三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三岔口镇农民金圣范赴韩务工多年,回乡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一流的韩式餐馆,雇工20多人,带动全镇发展餐饮服务业170余家。绥阳镇红旗村农民董玉臣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厂,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6人、下岗职工15人,吸纳周边县(市)民工31人。__镇大城子村民毕希铭打工致富后不忘乡亲,多方筹措资金48万元修建长642米的便民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三、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土创业,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甚至回流,给资源合理利用、调精做强产业增添了压力。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还占少数,近90%的农村劳动力均为初中以下文化,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也较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后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更难向新兴产业转移,制约了就业结构调整,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劣势。
三是除对外输出劳务趋于有序外,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大多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限于“亲靠亲”、“邻帮邻”,制约了劳务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一些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准、管理不细,重利益、轻服务,影响农民合法权益等现象。
四是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民工的容纳能力没能有效提升,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具体操作部门受职能、权限等掣肘,仍限于抓引导、拢情况、报数字,综合管理、协调力度不够。
四、对策及建议。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着眼创建全省重要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吸纳基地,牢固树立“抓调整就是促增收”理念,坚持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不动摇,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打造外埠农民吸纳平台。稳定、有序扩张黑木耳生产,力争发展袋栽木耳3.5亿袋,建成国家级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创建全国黑木耳菌种生产管理规范化示范县为契机,组建世界上首个黑木耳dna标准指纹图谱和数据库,强化菌种研发和系列食品精深加工,争取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将__建成黑木耳生产、加工、销售、效益的全国第一县,仅此一项产业年承载埠内外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精准化,统筹发展烤烟、果菜、特色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国家级苹果梨示范区、万头优质马鹿核心群基地建设,合理扩张发展规模,兴建绿林牧野裘皮加工厂、__对俄出口果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加工、储运龙头,壮大龙型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强势载体。
2、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打造劳务经济强品牌。深度发掘口岸中转功能和现实潜力,突出境外市场信息与地产农产品、域外资本与地利条件、国外丰富土地资源与县内富余劳动力三项整合,迅速将向境外输出劳务这块“蛋糕”做大,促进农民成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建成全省最大的劳务中转基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模式,推进对俄劳务输出产业化,发挥外贸企业对俄市场开拓的先发优势,吸引联合香港、江浙名企、名牌,共赴俄建企兴业,创办境外实体群、创业园,带动埠内外农村劳动力批量输出;扩大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夯实农业种植、养殖,拓展轻工产品加工、家电装配、建筑承包、矿产开发等优势及新兴领域,为农村劳动力境外就业构筑适宜平台。广借跨国企业、驻外机构、海外亲属等媒介联络接洽,对口输出高素质“产业工人”,树立国际信誉,叫响__劳务输出品牌,促使更多农民走出国门。
3、着力发展非农产业,开辟转移吸纳新渠道。将培植壮大非农产业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效转移的重要抓手,活商兴工强企,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支撑。倾力推进中俄__——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建设,运营中方一侧商品交易中心,鼓励吸引两国企业相对投资,促成中俄对应建设、对等开放,建成以加工为主的特色互贸区,形成巨大的跨国商流、人流、物流,带动周边运输、餐饮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最大限度扩展农村劳动力的承载空间。着眼创建沿边重要的轻工产品、进口木材、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推进“工业兴县”,整合在建“一区五园”,规划建设带状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型跨国连锁加工园区,促进项目集聚、企业簇群,形成特色块状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容量。发挥民营化程度高、原始积累雄厚的优势,引导全民创业,壮大民本经济,扶强做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结合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与区域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商贸、饮食服务、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可靠的职业转移。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四
20xx年4月初至5月上旬,根据团市委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方案的安排,团市委调研组一行先后赴迎江区、桐城市、怀宁县三个区县就外出务工返乡青年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总体情况。
团市委调研组由团市委党组成员童宏葵同志带队,团市委农青部主任科员陈付青、团市委城青部副主任科员程亮两位同志随同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深入机关、区县、乡镇等详细了解了我市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有益探索。分别在迎江区、怀宁县、桐城市召开了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工作座谈会,重点围绕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及如何引导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与基层各级团干部、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代表进行了工作座谈和深入探讨。
二、现状及原因。
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现有劳动力300多万人,每年有110万外出务工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40%。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深受影响,许多中小私营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裁员。导致了农民工就业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困难,部分提前回乡。我市作为劳务输出农民工的提前返乡加大了我市的就业压力并带来了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外出务工青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广东的东莞、深圳人数最多,行业多,大多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餐饮业;在东北的主要是建筑业;在北京的主要是建筑业和饮食业;在浙江和西安主要为服装业;手机配件业分布零散而且边远。外出务工青年返乡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因金融风暴返乡。这是调研的重点,按比例推算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5%左右。
2、因季节性等因素返乡。因为气候原因如在东北等从事建筑行业的提前返乡,按比例推算,因季节返乡的占15%左右。
3、受中央惠农政策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青年返乡具有吸引力。因此返乡的约占2%。
4、回乡创业。外出务工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资金的积累,很多都想回乡创业。改革开放30年,但真正大量外出务工是90年代中后期,资金的'积累并没完成,所以很多人想,真正创业的大约只占3%左右。
5、自身技能。有些务工青年因文化素质过低,不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些人因为结婚、盖房,或赡养老人、照顾子女,或解决夫妻分居,或不习惯外地生活、思念亲人、心理成本大等原因而选择回乡,约占5%。
三、机遇和挑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金融危机,工厂倒闭或裁员返乡的青年只占15%,但另一方面受访者很多都表示企业减薪了,自行创业的收入也有影响。当问及来年的打算,很多青年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家更好,这与当前的惠农政策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有关,也与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提速有关。
更多的返乡青年或不愿在外务工的青年,他们经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他们带回了或多或少的资金,是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他们不再两地分居,孩子不再留守,这是和谐家庭的机遇。
但挑战远大于机遇,更多的青年在当地就业,这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开发并提供更多的岗位;而新农村建设也不是青年农民重新回到一亩三分地那样的简单;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又何来和谐。
四、对策及建议。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返乡青年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生力军,如何加以正确引导,是当前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各级团组织要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后备军的作用,积极应对,主动解决青年返乡问题,努力把各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做出贡献。
1、引导服务。各级团组织要对当前大部分务工返乡青年现象和情况必须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工作,履行好职能,宣传政策法规;二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改水改厕宣传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三是推动农村青年健身活动,举办娱乐活动,丰富返乡青年的精神生活;四是结合扶贫慰问工作、志愿服务工作、三下乡工作真情服务返乡青年;五是尽自身所能,努力为返乡青年排忧解难,把他们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使用好,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2、培训服务。提高青年农民的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一是利用团组织指导成立的15家农村青年培训基地以及各县市区青年中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二是要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紧密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做到使农民的素质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结合起来,使有限的农村教育投入能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提高返乡青年的致富能力、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就业服务。整合发挥团组织的网络优势,与市劳动就业局、市农委加强联系和协作,共同打造用工信息共享平台。一是为对务工青年提供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同时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二是合理引导返乡青年到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就业;三是充分发挥团属各类职介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四是与市劳动就业局、市农委联合举办返乡青年专场招聘会。
4、创业服务。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返乡青年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一是宣传返乡创业青年的典型事例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引导、鼓励、帮助外出务工返乡青年自主创业;二是举办青年创业项目设计大赛,提高创业技能;三是市青企协拟邀请专家及创业成功的青年企业家,组成青年创业指导团,开展创业知识讲座,增强外出务工返乡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四是积极推动农村青年小额信贷项目,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为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五
促进农民增收,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从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升华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县情的泽州县,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要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历来就是事关全县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的山区乡镇来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那么,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先后五次深入到所包乡镇xx乡,对该乡发展打工经济促农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所见所闻令人深切感到:xx乡坚持把外出打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乡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约3500多人,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xx乡位于泽州县西南部山区,全乡总面积62.9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劳动人口约4560人。多年来,面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劳务富民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多途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裕达小康道路,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今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完成65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6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8元。
从调查情况看,xx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xx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3000-3500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餐饮业2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7%;商业100多人,占3.3%;殡葬300多人,占10%;运输400多人,占13.3%;打零工1500多人,占外出务工50%;其他人员500多人,占16.7%。以村为来看,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李河、安岭、白背三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全村总劳力的比重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务工,其中以干零工和其他较多;安岭村有234人,仅搓背就有44人,占全村劳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务工。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计算,总收入超过1500万。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xx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xx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xx的发展。白背村农民白海廷曾在市内艺海广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攒了一定资金,他针对家乡沿沁河一带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多年来一直处在无人问津状态的实际,率先成立了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公司,经济效益可观,由此带动了东磨滩村家家户户搞旅游开发,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磨滩风景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安庄村农民崔大要曾在市内朝阳市场开了家小饭店,经过几年的经营,手头有了一定的积余。家乡发展“黄梨产业”的战略,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回乡后,他投资近万元发展黄梨产业,开始了“二次”创业,目前已发展梨园20多亩。
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xx这种“打工经济”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做法?调研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调动。xx乡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对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在全乡营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乡里制定出台了相关务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外出务工人员专题会议,年初针对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年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评选,表彰一批对家乡贡献大、勤劳致富、成绩明显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还要召开xx乡在外人士座谈会,恳请他们为本乡农民工寻找、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这些举措,都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齐下。就是因人而异,合理引导,积极优化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努力为广大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亲投亲、无亲靠友”的自发状态,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大组织力度,通过乡村两级组织,通过xx在外工作人员,托关系、找门路,为广大农民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现任乡党委书记李晋中,经常通过亲朋好友为xx农民联系就业岗位。三年多来,经他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多达30余人。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农民,通过乡镇、村组织介绍的有500多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15%;经在外工作人员介绍的有800多人,占总外出人数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务工项目,缺少致富资金,以及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等一些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积极与乡农村信用社联系协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小额贷款,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各村组织人员进行帮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谋求更快、更大发展。
xx的实践充分证明,打工经济是山区乡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它给全县的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山区乡镇的农民增收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应该说,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在我县广大山区乡镇形成了共识,大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来看,打工经济对全县来讲,规模还不是太大,还没有成为促进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结合xx的实际,借鉴我县其他乡镇以及外地的成功经验,做强做大全县打工经济,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做强做大打工经济,首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从xx以及其他乡镇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尽管“搓澡的、卖饭的、出租摩托车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但大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空间很狭小,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民需要知识,需要技术的迫切心情,以及无一技之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在这方面,我县的一些乡镇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如李寨乡的素质教育,柳口镇的农民夜校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聘请专业教师,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农广校资源,在农闲、春节等时节组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积极和用工单位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走得远、站得住、能致富,实现农民工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二,成立中介组织,畅通外出途径。目前,就外出务工的渠道来看,大多农民还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从xx的情况来看,农民自发外出务工的占到总人数的75%以上。农民工的自发、无序、盲目流动,会产生就业难、权益得不到保证等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县的一些乡村两级组织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对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县、乡、村三级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主组长的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特别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程序,在县乡成立劳务输出组织,一方面对农民工加以统一管理和培训,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时协调农民工的各种劳务关系,从而畅通农民外出务工途径,让外出务工农民实现由自发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创业。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资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难,让外出务工农民走得放心,干得安心,赚得尽心。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县乡两级要尽快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积极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年都要对劳务输出先进单位、对外出务工先进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外出创业。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六
近期,x县调查队组织人员就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对涧沟、炎刘、小甸、大顺等乡镇部分行政村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外出从业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工资水平显著提升,还乡人员甚少。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x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县,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据重要位次,成为农民增收关键支撑。近年来,x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与劳务品牌建设,强化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及经商人员近4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1/3。20__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岗位增多,工资水平显著提升,我县外出从业人口总体保持逐年上涨态势。据走访涧沟镇蒋庙村了解,该村现有农户804户,总人口3573人,劳动力1853人,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32人,占该村总人口的31.7%,同比增长约5.0%。具体来看,我县农民外出从业大体有如下特点:
1、青壮年农民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115人,30周岁以下75人,占外出人口总数的65.2%,青壮年特别是“80、90后”逐渐成为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2、从业地区及行业分布相对集中,“还巢”现象雏显。x县农民工外出从业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呈现“分布较广,相对集中”态势,以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和广东、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导,全国范围内分散分布。如受访的大顺镇余埠村、炎刘镇李桥村、涧沟镇蒋庙村、小甸镇马集村,农民外出务工大多集中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一带。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农民工外出以省外居多,并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共计96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83.5%,其中,上海67人,占58.3%;江苏22人,占19.1%;浙江6人,占5.2%。农民工省内转移依然较小,但“还巢”现象雏现,115个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县外就业19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16.5%,同比增长11.8%。安徽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省份之一,伴随着合肥经济圈的迅猛发展,省内就业形势大好,用工需求逐步扩大,农民工回流已成必然之势。从行业分布来看,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不高等特点,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从业人数分别为35人、20人、14人和18人,合计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5.7%。
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以自发组织为主。农民外出务工,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等关系自发组织向外转移,而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组织的转移甚少。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二季度,115个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方式中,中介组织介绍3人,占2.6%;亲朋好友介绍68人,占59.1%;自发组织44人,占38.3%。
4、务农农民的季节性务工呈逐年上涨趋势。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普及,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而且剩闲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农忙季节则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其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兼业人数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兼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5、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1-6月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85.1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2.3元,增长27.5%。其中,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199.6元,同比增长1.48%;外出从业得到收入1232.17元,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77.7%,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为28.9%,同比增长31.3%。外出务工收入牢牢占据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外出务工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外出务工平均工资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115人,工资性总收入98.03万元,同比增长35.9%,人均月工资2837.8元,同比增长26.6%。据对部分乡镇部分村调查了解,当前外出人员返乡很少。如小甸镇马集村,全村人口4860人,劳动力3254人,外出务工2150人,今年以来,还乡15人左右,约占外出务工总数的0.7%。据访问的4个村反映,今年夏收夏种期间家中劳力缺乏的外出人员家庭中存在回乡的现象,但基本上是暂居,农忙结束后,又返回原务工地。如涧沟镇蒋庙村,前期夏收夏种农忙期间还乡16人,绝大多数因为家庭农忙期间缺乏劳力而返回,逗留时间较短,一般7-10天左右又返回务工地。少数返乡农民工不准备继续外出,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上,不准备继续外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牵挂较多,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带孩子上学;二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外出从事行业工资不高,且生活开支较大;三是回乡准备种田,农闲时可以打散工。
三、农民工转移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但从一开始就伴生着一系列的问题。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在政策、制度上存在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将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从微观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就业难度大。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少。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外出务工115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99人,占比达到86.1%;高中及中专学历9人,占比7.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人,仅占6.1%。而且大多数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技能低,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成为制约其转移就业的“瓶颈”。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的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将越来越窄。
2、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乡镇一级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盲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场所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信息网络建设、就业培训等正常支出缺乏资金支持,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农村有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企业却出现招工难,除企业工资待遇偏低、用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外,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劳动力就业整体形势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越发突出。
4、农民工社会保障力度仍需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也持续向好,据被访村反映,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方面总体要好于以前,但保障力度依然不够。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农民工115人,全部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3人,占比达到98.3%;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仅2人,占比仅为1.7%。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5人,参保率达91.3%。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97人,占参保人数的92.4%;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2人,占1.7%;参加商业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的6人,占5.2%。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率显著提升,但绝大多数只享受农民社保,农民工工人职业农民保障的现象依然存在,保障力度显著较低。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民工培训体系建设。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增加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农民工培训范围与内容,完善城乡就业培训网络,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一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服务业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广开门路。二是要抓好招商引资,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企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特别是季节性务工人员,有效解决好农村“4050”等中年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问题。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通过创新户籍登记制度,改变农民工身份转变滞后于职业转变的现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等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的配套制度;加大对用工企业的劳动督查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大力查处企业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着重解决企业拖欠工资和劳动条件差等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劳动和保障政策,按常住地原则将外地民工纳入城市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七
近期,我们按照县统计局的安排部署,对我镇_______村。
20__年1-9月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____村同位___库区,发展水产养殖和边贸经济具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版图面积___亩,耕地___亩,总人口2714人,实际从业人员为1457人,占两村总人口的53.68%。其中:在本乡镇从业人员634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43.51%,同比减少2.42%;外出务工人员823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56.49%,同比增长2.42%。外出返乡人员46人。其中选择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占返乡再就业人员的34.78%;再次外出就业30人,占返乡在就业人员的65.22%。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具有特点:。
1、省外就业人员比重高于省内就业比重。从两村调查结果看,省内就业的有293人,占35.6%;省外就业的有530人,占64.4%。从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看,镇外县内的有40人,占4.86%;县外省内的有253人,占30.74%;省外的有530人,占64.4%。
2、外出务工人员以东部发达地区向中部转移。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到东部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287人,占34.87%,同比减少23.75%;到中部务工人员有477人,占57.96%,同比增长32.03%;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58人,仅占7.05%。
3、外出务工农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影响以中低收入为主。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有367人,占44.59%;2001-3000元的有420人,占51.03%;3000元以上的只有36人,仅占4.38%。
4、再次外出就业人员多。从两村返乡再就业调查情况看:。
外出务工返乡46人。返乡再就业46人。其中再次外出就业30人;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
50-60岁年龄段为辅,60岁以上的也有;外出务工人员以亲友帮带自发为主,企业招为辅,收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介绍的很少;外出务工人员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从事第二产业为辅,技术水平低,劳动强度大。
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少数人无事生非,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许多人成为用工单位技术能手,不少人打工回乡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农村外出务工户收入是无外出务工户收入的三倍以上,且外出务工户消费水平也高于无外出务工户两倍左右,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消费档次,缩小了城乡差别,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以下不可护送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两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6%,而高中以上的只有34%,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9%。由于打工者少知识、缺技术,使得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纯体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职业。
2、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社会福利。农民工往往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3、农业发展还是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已制约农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留守农村的弱势群体因受思想观念、体力等因素的制约,在科技推广、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上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力量,产生农村新技术新信息推广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农村社会面貌改变慢的系列问题。
4、农村工作还是难。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都是年轻劳动力,留在家的大多是“38”“61”“99”弱势群体,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给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压力。同时衍生出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教育和身心健康、公益事业发展等诸多问题。
5、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相对来说还是低。由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有限,受农资价格等因素影响农业投入大,回报低。尖角村姓周老人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他种了6亩田,每亩一年两季毛收入1500元,刨掉种子、农药、化肥、耕地等投入每亩在1000元以上,年成好每亩一年可以纯赚500元,6亩一年好的话搞3000元,仅相当外出务工人员两个月的收入,相当机关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工资。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条件成熟可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增加职业培训基地,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三是按照市场需求,突出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从业收入。
2、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交流,保证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联系畅通。一是随时掌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了解外出人员数量、分布地区、工作状况等方面情况,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和沟通;二是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及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信息。
3、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外出人员自身的维权意识;二是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当地政府维权部门的联系,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4、坚持“送出去”与“请回来”并重。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回来”,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和关心,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
5、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决好生产生活的困难,可适当成立生产“互助组”,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八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__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__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__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__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__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__——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__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在十月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宁城渔业、绿林牧野养貂公司及建筑企业多方联系,转移劳动力60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资1000元~2200元,仅此一项年可增纯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430元。高安村发挥亲缘优势,主攻对韩劳务输出,村委会为出国农民统一办理各种手续,全村500名劳动力已赴韩350多人,年纯收入高达400多万元。制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方案及考核办法,放宽户籍管理,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办理城镇户口;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小额贷款,三岔口镇20__年落实农贷资金2010万元,其中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达320万元,占总额16%。
二、主要成效及影响。
1、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20__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5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7%,占全年人均纯收入30%以上,劳务收入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三岔口镇4个朝鲜族村60%的劳动力长期在俄、韩、日从事跨国劳务,今年该镇又通过边贸公司向俄输出劳动力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依托能人带动向韩国输出劳动力400多人、向日本输出1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5~15万元。高安村农民权仁培在俄罗斯承包了120亩菜田和5000平方米棚室,带动本村80余名农民到境外出劳务,年收入达130万元;当地农民金吉男承包了赴俄务农村民留下的200亩土地,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年收入近10万元,实现了境外土地开发和村域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今年该村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成为依靠境外输出致富的新亮点。
2、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县4.3万亩耕地流转,有效盘活了农村人力资源,推动了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地产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一批专业村、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带动发展黑木耳、烤烟、果菜、优质米、特色养殖等生产基地30.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13.5万亩;木耳专业村发展到98个,占行政村总数96%,辐射农户1.5万户,吸纳农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绥阳镇绥西、三道河子和大肚川镇石门子村黑木耳示范区摆放规模分别达到1200、1500、1600万袋,纯收入实现1162、1329和2080万元。三岔口镇幸福村农民王会仁,通过合理流转土地,从45户外出农户手中承包了330亩土地种植圆葱,总产达1300吨,纯收入超过50万元。
3、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并购房落户,去年以来已有1900名农民变“市民”,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入城安家置业。部分外出打工者致富不忘家乡,纷纷返乡回城投资创业,又反哺了“打工经济”发展。进城、返乡农民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主体,助推了城镇第三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三岔口镇农民金圣范赴韩务工多年,回乡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一流的韩式餐馆,雇工20多人,带动全镇发展餐饮服务业170余家。绥阳镇红旗村农民董玉臣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厂,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6人、下岗职工15人,吸纳周边县(市)民工31人。__镇大城子村民毕希铭打工致富后不忘乡亲,多方筹措资金48万元修建长642米的便民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三、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土创业,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甚至回流,给资源合理利用、调精做强产业增添了压力。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还占少数,近90%的农村劳动力均为初中以下文化,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也较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后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更难向新兴产业转移,制约了就业结构调整,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劣势。
三是除对外输出劳务趋于有序外,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大多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限于“亲靠亲”、“邻帮邻”,制约了劳务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一些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准、管理不细,重利益、轻服务,影响农民合法权益等现象。
四是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民工的容纳能力没能有效提升,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具体操作部门受职能、权限等掣肘,仍限于抓引导、拢情况、报数字,综合管理、协调力度不够。
四、对策及建议。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着眼创建全省重要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吸纳基地,牢固树立“抓调整就是促增收”理念,坚持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不动摇,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打造外埠农民吸纳平台。稳定、有序扩张黑木耳生产,力争2005年发展袋栽木耳3.5亿袋,建成国家级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创建全国黑木耳菌种生产管理规范化示范县为契机,组建世界上首个黑木耳dna标准指纹图谱和数据库,强化菌种研发和系列食品精深加工,争取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将__建成黑木耳生产、加工、销售、效益的全国第一县,仅此一项产业年承载埠内外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精准化,统筹发展烤烟、果菜、特色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国家级苹果梨示范区、万头优质马鹿核心群基地建设,合理扩张发展规模,兴建绿林牧野裘皮加工厂、__对俄出口果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加工、储运龙头,壮大龙型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强势载体。
2、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打造劳务经济强品牌。深度发掘口岸中转功能和现实潜力,突出境外市场信息与地产农产品、域外资本与地利条件、国外丰富土地资源与县内富余劳动力三项整合,迅速将向境外输出劳务这块“蛋糕”做大,促进农民成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建成全省最大的劳务中转基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模式,推进对俄劳务输出产业化,发挥外贸企业对俄市场开拓的先发优势,吸引联合香港、江浙名企、名牌,共赴俄建企兴业,创办境外实体群、创业园,带动埠内外农村劳动力批量输出;扩大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夯实农业种植、养殖,拓展轻工产品加工、家电装配、建筑承包、矿产开发等优势及新兴领域,为农村劳动力境外就业构筑适宜平台。广借跨国企业、驻外机构、海外亲属等媒介联络接洽,对口输出高素质“产业工人”,树立国际信誉,叫响__劳务输出品牌,促使更多农民走出国门。
3、着力发展非农产业,开辟转移吸纳新渠道。将培植壮大非农产业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效转移的重要抓手,活商兴工强企,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支撑。倾力推进中俄__——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建设,运营中方一侧商品交易中心,鼓励吸引两国企业相对投资,促成中俄对应建设、对等开放,建成以加工为主的特色互贸区,形成巨大的跨国商流、人流、物流,带动周边运输、餐饮等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最大限度扩展农村劳动力的承载空间。着眼创建沿边重要的轻工产品、进口木材、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推进“工业兴县”,整合在建“一区五园”,规划建设带状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型跨国连锁加工园区,促进项目集聚、企业簇群,形成特色块状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容量。发挥民营化程度高、原始积累雄厚的优势,引导全民创业,壮大民本经济,扶强做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结合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与区域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商贸、饮食服务、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可靠的职业转移。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的全部内容,阅读了这么多,我想你一定收获了很多。本站一直关注范文分享,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本站。
2021个人季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九
近期,我们按照县统计局的安排部署,对我镇xxxxxxx村。
xxxx村同位xxx库区,发展水产养殖和边贸经济具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版图面积xxx亩,耕地xxx亩,总人口2714人,实际从业人员为1457人,占两村总人口的53.68%。其中:在本乡镇从业人员634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43.51%,同比减少2.42%;外出务工人员823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56.49%,同比增长2.42%。外出返乡人员46人。其中选择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占返乡再就业人员的34.78%;再次外出就业30人,占返乡在就业人员的65.22%。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具有特点:。
1、省外就业人员比重高于省内就业比重。
从两村调查结果看,省内就业的有293人,占35、6%;省外就业的有530人,占64.4%。从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看,镇外县内的有40人,占4.86%;县外省内的有253人,占30.74%;省外的有530人,占64.4%。
2、外出务工人员以东部发达地区向中部转移。
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到东部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287人,占34.87%,同比减少23.75%;到中部务工人员有477人,占57.96%,同比增长32.03%;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58人,仅占7.05%。
3、外出务工农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影响以中低收入为主。
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有367人,占44.59%;2001-3000元的有420人,占51.03%;3000元以上的只有36人,仅占4.38%。
4、再次外出就业人员多。从两村返乡再就业调查情况看:。
外出务工返乡46人。返乡再就业46人。其中再次外出就业30人;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外出务工人员以xx-50岁青壮年为主,50-60岁年龄段为辅,60岁以上的也有;外出务工人员以亲友帮带自发为主,企业招为辅,收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介绍的很少;外出务工人员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从事第二产业为辅,技术水平低,劳动强度大。
农民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少数人无事生非,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许多人成为用工单位技术能手,不少人打工回乡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农村外出务工户收入是无外出务工户收入的三倍以上,且外出务工户消费水平也高于无外出务工户两倍左右,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消费档次,缩小了城乡差别,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以下不可护送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两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6%,而高中以上的只有34%,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9%。由于打工者少知识、缺技术,使得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纯体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职业。
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社会福利。农民工往往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3、农业发展还是慢。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已制约农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留守农村的弱势群体因受思想观念、体力等因素的制约,在科技推广、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上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力量,产生农村新技术新信息推广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农村社会面貌改变慢的系列问题。
4、农村工作还是难。
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都是年轻劳动力,留在家的大多是“38”“61”“99”弱势群体,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给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压力。同时衍生出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老人赡养、留守儿童教育和身心健康、公益事业发展等诸多问题。
5、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相对来说还是低。
由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有限,受农资价格等因素影响农业投入大,回报低。尖角村姓周老人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他种了6亩田,每亩一年两季毛收入xx00元,刨掉种子、农药、化肥、耕地等投入每亩在1000元以上,年成好每亩一年可以纯赚500元,6亩一年好的话搞3000元,仅相当外出务工人员两个月的收入,相当机关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工资。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二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增加职业培训基地,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
三是按照市场需求,突出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从业收入。
2、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交流,保证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联系畅通。
二是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及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信息。
3、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外出人员自身的维权意识;。
二是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当地政府维权部门的联系,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4、坚持“送出去”与“请回来”并重。
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回来”,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和关心,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
5、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决好生产生活的困难,可适当成立生产“互助组”,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
**乡位于泽州县西南部山区,全乡总面积62.9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劳动人口约4560人。多年来,面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劳务富民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多途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裕达小康道路,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今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完成65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6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8元。
从调查情况看,**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3000-3500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餐饮业2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7%;商业100多人,占3.3%;殡葬300多人,占10%;运输400多人,占13.3%;打零工1500多人,占外出务工50%;其他人员500多人,占16.7%。以村为来看,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李河、安岭、白背三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全村总劳力的比重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务工,其中以干零工和其他较多;安岭村有234人,仅搓背就有44人,占全村劳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务工。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计算,总收入超过1500万。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的发展。白背村农民白海廷曾在市内艺海广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攒了一定资金,他针对家乡沿沁河一带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多年来一直处在无人问津状态的实际,率先成立了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公司,经济效益可观,由此带动了东磨滩村家家户户搞旅游开发,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磨滩风景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安庄村农民崔大要曾在市内朝阳市场开了家小饭店,经过几年的经营,手头有了一定的积余。家乡发展“黄梨产业”的战略,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回乡后,他投资近万元发展黄梨产业,开始了“二次”创业,目前已发展梨园20多亩。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比如,现年57岁的武城村农民张廷红,1987年就开始进城打工,从事饮食业多年,已由刚进城时的夜市经营地摊,发展到现在50多平方米的小餐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每年都向工商、税务部门缴纳几千元,而且自己盈利也相当可观。曹河村农民李广东,进城打工15年,从在某公司站柜台开始,到开办摩托车维修部,再到荣做北京华麟润滑油晋城总代理,实现了“三级跳”。如今,昔日的打工仔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老板。东风村农民张永军14岁时就只身一人来到城里,看过自行车,卖过冰棍、澡票,后来从事搓澡按摩,一干几十年。靠搓澡娶了媳妇,购买了房子,去年又花十多万元购置了小汽车,跑起了出租生意。同时,经他介绍在市区从事搓澡的**人就有100多人。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这种“打工经济”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做法?调研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调动。**乡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对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在全乡营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乡里制定出台了相关务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外出务工人员专题会议,年初针对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年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评选,表彰一批对家乡贡献大、勤劳致富、成绩明显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还要召开**乡在外人士座谈会,恳请他们为本乡农民工寻找、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这些举措,都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齐下。就是因人而异,合理引导,积极优化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努力为广大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亲投亲、无亲靠友”的自发状态,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大组织力度,通过乡村两级组织,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托关系、找门路,为广大农民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现任乡党委书记李晋中,经常通过亲朋好友为**农民联系就业岗位。三年多来,经他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多达30余人。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农民,通过乡镇、村组织介绍的有500多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15%;经在外工作人员介绍的有800多人,占总外出人数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务工项目,缺少致富资金,以及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等一些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积极与乡农村信用社联系协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小额贷款,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各村组织人员进行帮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谋求更快、更大发展。
三、几点建议。
**的实践充分证明,打工经济是山区乡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它给全县的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山区乡镇的农民增收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应该说,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在我县广大山区乡镇形成了共识,大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来看,打工经济对全县来讲,规模还不是太大,还没有成为促进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结合**的实际,借鉴我县其他乡镇以及外地的成功经验,做强做大全县打工经济,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做强做大打工经济,首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从**以及其他乡镇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尽管“搓澡的、卖饭的、出租摩托车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但大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空间很狭小,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民需要知识,需要技术的迫切心情,以及无一技之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在这方面,我县的一些乡镇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如李寨乡的素质教育,柳口镇的农民夜校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聘请专业教师,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农广校资源,在农闲、春节等时节组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积极和用工单位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走得远、站得住、能致富,实现农民工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二,成立中介组织,畅通外出途径。目前,就外出务工的渠道来看,大多农民还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从**的情况来看,农民自发外出务工的占到总人数的75%以上。农民工的自发、无序、盲目流动,会产生就业难、权益得不到保证等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县的一些乡村两级组织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对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县、乡、村三级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主组长的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特别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程序,在县乡成立劳务输出组织,一方面对农民工加以统一管理和培训,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时协调农民工的各种劳务关系,从而畅通农民外出务工途径,让外出务工农民实现由自发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创业。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资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难,让外出务工农民走得放心,干得安心,赚得尽心。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县乡两级要尽快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积极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年都要对劳务输出先进单位、对外出务工先进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外出创业。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一
市政协常委**。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市农村农民外出务工也极为普遍,全市约47万多名,年收入大约在20亿元以上,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均5000元以上,这已成为我市多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贫穷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民离乡进城务工的状况还将继续下去。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可能全家进城,家中未成年的尚在读书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代为照看,稍大一点的孩子,干脆让他们自己打点自己的生活,甚至还要照看年幼的弟妹。
这些农村“留守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其教育和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现状如何?有何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我市固镇县农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及方法。
按照民盟省委、市委要求,由民盟市委妇女委员会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小组”,我们一行七人于6月17日前往固镇县石湖中学和石湖小学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采取听取校方介绍有关情况,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召集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及部分教师参加座谈会,还深入班级与部分留守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调查,我们对两校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我们认为,两校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现状。
二、石湖中学的基本情况。
石湖中学是固镇县的一所市级示范中学,现有初中和高中学生3000多名,教师135名。学校为配合调研做了材料准备,由校方提供的数据反映,全校五个年级中(初中三个年级,高中二个年级,高三已离校),单亲外出务工的学生为295人,双亲外出务工的为159人,二者占学生总数的15.1%。另外还有10%的高、初中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干脆辍学放弃了上学。
但据校方介绍,石湖中学的“留守孩子”现象还不算最严重的,有些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孩子”的比例高达40%以上,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下表为石湖中学在校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表。
年级。
总人数。
单亲外出。
双亲外出。
占年级人数的比例(%)。
初一。
749。
121。
51。
23。
初二。
670。
75。
39。
17。
初三。
535。
46。
27。
13.6。
高一。
480。
39。
26。
13.5。
高二。
389。
14。
16。
7.7。
由此表可见,初一的学生年龄最小,而父母外出务工的比例却最高。在此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最差,是最需要父母双亲呵护和家庭温暖的,而恰恰此时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温暖,这将给孩子们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三、调查问卷的情况。
为了方便调查,针对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列出了30个问题,它们涵盖了年龄、性别、父母外出情况、父母联系情况、个人学习、生活、思想及课外活动情况,以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及希望等。
在校方的协助下,在石湖中学我们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收回了180份。石湖小学,我们发放了50份,收回了50份。
事后,我们对这230份调查问卷逐项进行了认真地统计和分析、归类。
我们认为,两校接受调查的学生们的回答是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它们基本上可反映“留守孩子”的当前生活学习及思想心理等有关情况。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生活行为失范、心理健康障碍、学习课业困难、违纪违规行为趋多。其中,以下列问题尤为普遍和严重。
四、“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1、普遍“不同意”,产生孤独、寂寞感。
在石湖中学,180人中有129人不同意父母外出,同意的为32人,其余19人无所谓。
大多数“留守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外出务工。父母的外出,使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和抚慰,因此,非常想念在外的父母亲,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为伴,自己就有一种寂寞和孤独感。
很明显,父母外出务工违背了大多数孩子们的心愿,使他们从小就被迫生活在无奈、无助和无望之中。调查显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渴望同父母在一起,父母外出务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小就蒙上了孤独的阴影,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留守孩子”大多表现为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和沟通。
2、失去了家,普遍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家,“留守孩子”放学归来,没有家的感觉,他们失去了家,产生失落感,普遍感到安全没有保障,尤其女孩子更是如此。
石湖中学,180个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5人表示没有安全感,其中女孩子为64人,她们经常处在担惊受怕与戒备之中。多数“留守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了安全,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一般都显得胆小谨慎,以致心理不健全,从而影响到他们正确的认识社会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因而也影响到他们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打工能挣钱,让学习受到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或多或少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打工,照样能挣钱”的思想。在教育孩子上也往往流露出“上不了学,大一点跟爸妈一起打工去”的倾向。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留守孩子”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这样,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往往不能接受学校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学习上没有目标和动力,缺乏刻苦认真的劲头,学习成绩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程度。由于没有父母的督促,一些成绩本来很好的孩子,也会日渐退步,甚至沦为“问题学生”。在我们的调查中,石湖小学49人中,学习成绩堪称优秀的仅1人,多数为中等偏下。在石湖中学,辍学的或现学习成绩排名偏后的学生,不少原来都是班级的前几名的学生,后因父母外出打工影响,迅速退步所致。学习成绩不好,又进一步加大了“留守孩子”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和学校的关心和帮助,极易“破罐子破摔”,引发出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
4、心理失调,行为极易失控。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和父母交流、沟通。苦恼时得不到安慰,高兴时得不到赞同,进步时得不到表扬,失败时得不到鼓励,彷徨时得不到指引。当“留守孩子”出现某些异常苗头时,学校老师也难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尤其在放学离校之后的时间内,“留守孩子”多数处在无人监控的状况中,因此对自控、辨别能力不强的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往往会行为失控。吸烟、打架、迷恋上网,甚至出现欺诈、行窃、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
在我们调查的两所学校中,虽然尚未发现严重犯罪的极端事例,但一些苗头还是存在的。如有些“留守孩子”乱花父母给他们的钱,无节制的上网,不恰当地消费,钱花完后互相乱借,从而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打架、斗殴,想歪门邪道等现象时有发生。校方对此也深感忧虑。
五、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留守孩子”是当今我国青少年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呵护和关爱的群体。现有的.种种迹象都已表明,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对我们要将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宏伟目标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对此,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给以高度关注。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使留守孩子同全国青少年一样能健康茁壮的成长,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我们建议:
1、各级政府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不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来协调、统筹多方面的力量,上下联动,共同做好这件事情。
2、尽快建立我市“留守孩子”的资料库。
由教育、共青团、妇委、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学校具体操办,全面摸清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有关情况,尽快建立起相应的档案资料,并注意经常更新。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各类“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更加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3、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孩子”远离父母,没有爱的呵护,失去家庭温暖,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情绪和行为失控及心理上的障碍。问卷中明显反映出部分“留守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他们感到孤独、寂寞,出现社交行为上的自闭。因学习困难、考试压力而导致学习障碍。心理上恐惧和焦虑,又进而产生厌学和逃学。因此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在座谈会上石湖中学的校长,德育主任和老师也提出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辅导、咨询的想法。鉴于目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学校可采取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利用电视专栏节目,学校校园网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教育。(我们还有一种希望,学校老师不要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处理)。
4、开通“留守孩子”的电话热线。
为了使“留守孩子”能够有人、有地方倾诉自己的苦闷和渲泄自己的情绪,学校和有关部门可考虑开通专供“留守孩子”免费使用的电话热线,安排专人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让每个“留守孩子”都清楚,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老师和全社会都会随时随地地聆听他们的心声,并伸出援助之手。
5、帮助“留守孩子”和父母交流沟通。
“留守孩子”和自己父母的交流沟通是必需的,不可取代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留守孩子”却很难与在外的父母交流。因此应帮助这部分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建立起正常畅通的交流渠道。
学校应督促外出家长定期给自己的孩子联系、交流,也应督促“留守孩子”采取电话或书信方式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
调查中我们得知石湖中学为“留守孩子”和他们父母之间建立了电话联系制度,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留守孩子和父母之间互相了解、交流和沟通。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6、帮助学习困难生,树立信心。
因为种种原因,“留守孩子”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学习困难生,课堂不能安心听课,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考试成绩下降,渐渐地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学校应想法设法帮助他们,石湖中学有的班级采取老师分人包干,学生成立课外互学帮困小组,已经初见成效。
7、尽可能的丰富“留守孩子”的课外活动。
“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尽管各异,但总的特点都是在课外时间倍感孤独、寂寞,缺乏交流对象,此时特别渴望父母关爱。对“留守孩子”来说,如何度过每天的课外时间就特别关键。因此,学校或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做好这个时间段的工作。比如,学校可以成立、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吸收组织“留守孩子”参与,并配有专门的辅导老师,和他们一起活动,使“留守孩子”的课外时间充实起来,以转移和减轻由于对父母的思念而产生的各种思想情绪,把思想和兴趣集中到健康有趣的课外活动中来。
8、“留守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许多事关“留守孩子”的工作,对学校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但应该看到“留守孩子”问题决不是学校一方努力就能完全解决的。学校存在着一些仅靠自身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如财力、人力的问题。我们调查中知,象石湖中学为给“留守孩子”提供同他们父母通电话的机会,负担了不少的长途电话费用,长期下去恐难以维持。还有,若全面担负起“留守孩子”课外时间的监管工作,学校的人力也明显不足,如此等等。因此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应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承担的工作。学校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都来支持,都来贡献自己的一份爱,问题才会有效的解决。如经费问题,就可以多方筹集,政府,学校及家长各方都出一点,集中保管,专款专用;制定相关政策,使外出务工的子女与当地子女可以平等就学,尽量不造成孩子“留守”;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优先照顾未成年孩子的农民父母就近务工,尽量减少外出务工等等。
总之,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是“留守孩子”们的希望与期待!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1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加290万人,增长2.8%。
(二)农民工总量增速继续回落。
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详见下图)。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0、0.5、1.5和0.5个百分点。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1、0.4、1.3和0.4个百分点。近三年本地农民工人数增速也在逐年回落,但增长速度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
农民工总量增长速度。
(三)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快于其他地区。
按输出地分,东部地区农民工10664万人,比上年增加210万人,增长2.0%,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8.9%;中部地区农民工9446万人,比上年增加111万人,增长1.2%,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4.5%;西部地区农民工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180万人,增长2.5%,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26.6%。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长速度分别比东部、中部地区高出0.5和1.3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六成以上为男性农民工。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7.0%,女性占33.0%。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5.1%,女性占34.9%。
(二)年轻农民工比重逐年下降。
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3.5%,21-30岁占30.2%,31-40岁占22.8%,41-50岁占26.4%,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由2010年的65.9%下降到2014年的56.5%,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5.5岁上升到38.3岁。
(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
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23.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四)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提高。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性别看,男性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6.4%,女性占31.4%。分年龄看,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例均有提高。
(一)西部地区吸纳能力继续增强。
在全部农民工中,16425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6%;5793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6%;5105万人在西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154万人,增长3.1%。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增速较快,主要由于就近就地转移加快。与上年相比,西部地区本地农民工增长了4.1%。
(二)跨省流动农民工比重有所提高。
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867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增长1.7%,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18.3%跨省流动,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外出农民工62.8%跨省流动,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53.9%跨省流动,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三)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上升。
在外出农民工中,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10885万人,占64.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8.1%流入直辖市,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22.4%流入省会城市,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34.2%流入地级市,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跨省流动农民工77%流入地级以上大城市,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省内流动农民工53.9%流入地级以上大城市,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四、农民工就业。
(一)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提高。
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从业比重提高明显。
中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主要是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占13.2%,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占6.5%,分别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占8.7%,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占8.3%,分别比上年提高0.5和0.2个百分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三
(一)所谓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相当地困难,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现在,在许多城市,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农民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从地位上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值得重视和探讨。笔者就目前农民工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自**年以来,大量农民拥入城市,在不同行业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工资却最低,同时分布在建筑业,工厂,一些服务业当中,从此,农民工遍布了大江南北。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农村,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打工的。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1、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3、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4、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5、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问题。
(一)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
农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线',为他们提供岗位;靠运气,不要因生大病、受重伤而失去工作。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靠积蓄,或向他人借钱,或是贷款、卖血,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农村老家,重操旧业。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失业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绝大部分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买商品经济房的。有些农民工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一间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摊几块钱,铺地铺,雇佣某家属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有些建筑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卫生情况不言而论。在保险方面,据了解,很多工厂对农民工只有工伤保险,但有年龄限制,如18岁以下50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即指童工和超龄老龄农民工不在保险范围内。童工和超龄工的工资比其他农民工工资低,而他们却干着同样的活,建筑承包公司等以更廉价的方式剥取他们的劳动力。这使得农民工也分了层次,童工与超龄工的处境更是困难,他们属于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护之内,但他们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特别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从50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家里几乎有两三个孩子,至少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钱来得快,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据了解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的访谈以及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1、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这个特殊社会地位,户口是关键。虽然政府已经取消了原来旧的户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镇职工只是临时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这种过渡性的结构状态还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实施保障,这便使得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没有相应明文规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条例的出现,农民工就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许多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得到落实。通过我对市人才市场的调查与观察,没有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人才市场,严格地说,是没有一个为农民工提供合法程序,签署正式雇佣关系的契约机构。只有农民工自发形成的'农民工市场'在公路旁边,在小卖摊旁边等待雇主,随时还要遭受城管的驱赶,据说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市容,给争创文明城市抹黑。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法律保障缺乏正确的认识,隐瞒企业受保人员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拖欠农民工工资,强行对农民工实施暴力,危害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增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曾问过一位农民工,为什么不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他说大学生太天真,太学生气了,社会很复杂,能有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农民工团体意识较差,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色彩,怕'闹事',眼光短浅,只要用人单位给某些领头农民工一点好处,利益诱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调查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任重而道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十七大的召开,将给我们更高的启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方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农民工的疾苦,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献言献策。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强农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用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二)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住在xx一带的小李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李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这里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李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而且,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调查建议: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其次,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农民工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中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中国网4月27日讯国家统计局网站27日公布20**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
一、农民工总体规模。
(一)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总量达25278万人。
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
(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42.7%;中部地区农民工7942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4.2%,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1.4%;西部地区农民工6546万人,比上年增加409万人,增长6.7%,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25.9%。
二、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
(一)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农民工的就业地区来看,20**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增长8.1%,占农民工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0万人,增长9.6%,占农民工总量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分省看,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这4个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
(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8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3%,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072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增长0.1%,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数量和增幅均明显低于上年水平。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3.1%和2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0.8个百分点。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三)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
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四)外出农民工仍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3%,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0.5%,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3.9%,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状况。
(一)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
分性别看,男性农民工占65.9%,女性占34.1%;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21-30岁占32.7%,31-40岁占22.7%,41-50岁占24.0%,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30.0%上升到20**年的38.3%,三年中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6岁。尽管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主要会加入到农民工的行列中,但农民工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说明农民工的“无限供给”状况在改变。
(二)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农民工中已婚者占73.4%,其中,本地农民工已婚者占90.2%,远高于外出农民工已婚者58.2%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高出外出农民工12岁,本地农民工中40岁以上的占60.4%,而外出农民工40岁以上仅占18.2%。这反映了已婚、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就近就地转移,大龄农民工不仅外出缺少竞争力,而且需要照顾家庭,这使得他们的外出积极性减弱。
(三)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青年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8.4%和93.8%。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最高,也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工群体。
(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更倾向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6.2%,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8.8%。青年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年长的农民工;与此相反,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年龄层次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这说明青年农民工正逐渐丧失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
四、农民工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从事建筑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在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13.8%上升到17.7%,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则趋于下降。
(二)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制造业为主,但比重下降。
从农民工的从业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占44.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3.0%和15.4%,比上年上升0.6和0.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就业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
(三)受雇人员的增长快于自营人员的增长,自营比重下降。
在外出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94.8%,自营人员占5.2%;在本地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71.9%,自营人员占28.1%。自营人员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占39.2%;其次是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17.8%。近几年,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中自营人员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年,本地受雇人员和外出受雇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4.4%,本地自营和外出自营分别比上年减少2.1%和11.8%。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
在外出农民工中,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26.7岁。从事现职的平均时间为2.7年,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43.1%,3-5年的占20.9%,5年以上的占13.3%。从不同年龄组来看,16-20岁年龄组中从事现职5年以上的占1.3%,21-30岁的占7.6%,31-40岁的占22.3%,41-50岁的占24.5%,50岁以上的占21.9%,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稳定性也提高。从从事的工作种类看,企业管理人员、个体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职累计时间在5年以上的比重要明显高于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四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不过,自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和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0个、0.5个、1.5个和0.5个百分点。
分年龄段看,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民工的主力群体。数据显示,21岁至40岁的农民工占53%,41岁至50岁占26.4%,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不过,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由20的65.9%下降到2014年的56.5%,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5.5岁上升到38.3岁。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4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的下降。
“未来40岁以下农民工比重可能会继续下降,对于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尽量避免对廉价劳动力形成依赖。”李佐军说。
从农民工的流向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吸纳能力继续增强。“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佐军分析说,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一大批产业企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将使中西部地区增加就业岗位,也会吸引一部分农民工流向西部,这有利于扩大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对城镇化的发展形成支撑。
报告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工的能力增强,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李佐军表示,当前,三产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强于二产,这也导致了更多农民工流向第三产。
报告还显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长9.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行业农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长,但农民工工资拖欠额上升较多,“五险一金”参保率仍然有待提高。2014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为9511元,比上年增加1392元,增长17.1%。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五
量,他们在创建着巨大的社会财富。我是一名农村来的学生,有时总在想缺少了劳动力的农活怎么干,农民工的孩子有谁来管教?调查时间:2008年8月20日-2008年8月30日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指导老师:
一对“留守孩子”的关注。
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抚养,这部分老人不仅年龄大,而且文化程度低,严重欠缺教育孙辈的能力,他们简单的认为养孩子就是给让孩子吃饱穿暖,有时还扭曲了孩子的教育。
现在读二年级的李加,是一个典型的叛逆男孩,其父母在无锡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他身体强健,第一眼看上去就是很顽皮,很霸气。他是唯一的孙子,被奉为掌上明珠,这很自然地导致了他性格的放纵,蛮横。周围小朋友都怕他,家里家外是小霸王。听奶奶说加加去年出去玩的时候欺负别人,对方也不甘示弱就打了起来,慌乱中被对方手中的金属钉刺伤眼球,后经检查右眼已失明。后来虽然也做了眼球移植,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在村里除父母都外出打工外,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现象占有很大比例,这就是新型的“单亲家庭”现象。
岁了,虽然不像他的哥哥那样每天迷电视,就是太贪玩,玩的不知道吃饭,每次就是你把从外边拉回来他就随便吃几口,就又跑了,他们兄弟两个吃饭都是那么费劲。吃不好饭当然身体也不会怎么沾光,总是爱感冒,提起这来你两个孩子,姐夫总是觉得力不从心!
在外出打工的父母中,把子女托付给亲戚照管也占有很大比例,即寄人篱下。由于寄人篱下,不少孩子往往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甚至自暴自弃。他们往往自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波林今年10岁,爸妈外出打工后和姑姑生活在一起。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放学一回家就帮姑姑做家务。但波林有时候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波林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上课经常走神,这一切都让姑姑很担心,但姑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试着和他沟通一下,波林说他不喜欢上学,认为学习是件很头疼的事,感觉枯燥无味,在学校也不愿与别人交往,总觉得背后有人议论他,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虽然姑姑待自己很好,但很想爸爸妈妈。
二对“留守老人”的关怀。
我们中国人都讲究孝顺,其实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有这么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绝对不可以把他当朋友去处。但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大家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的青壮年抛下父母孩子走进了繁华的大城市。于是,留守老人的问题就显现了。
8月25日我来到了村里的王大爷家。一进门就看到王大爷躺在小床上,两眼微闭,脸色也不怎么好。我轻声叫了声王大爷,他慢慢地睁开了眼,从其话语中我得知,他生病了,发烧感冒,女儿昨天来过了,无奈家中也有一大堆的活要干,帮忙买了点药就回去了。父母都操劳一辈子了,到了晚年还得看孩子,下地干活,连生病了都没有个人在身边照顾,真是很凄凉。
三个人总结。
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隔代教育”导致的性格缺陷的孩子而惋惜,为“单亲家庭”中孩子的艰苦生活而深深牵挂着,为“寄人篱下”导致心理疾病的孩子而担忧着,为孤苦无依的老人而无奈。
对社会来说,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政府有责任担负起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样,“留守孩子”才有可能来到父母身边,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也便于接受亲情教育,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家庭来说,父母要常回家看看,经常和孩子保持电话和书信联系,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让他们重回父母温暖怀抱,让孩子生活在爱的阳光下,才能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个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伸出一只手,牵着留守孩子走,关心照顾他们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体会社会的真情,人间的温暖。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拥有一样的童年,一样的世界。
留守老人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思索的,为人子女让自己的父母安度晚年时应尽的义务,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父母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享受,要得是儿女的悉心照顾,要得是孤苦无依时的陪伴,我真切地期望广大外出打工的大哥大姐们能够早日意识到这个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六
在全部农民工中,16425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6%;5793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6%;5105万人在西部地区务工,比上年增加154万人,增长3.1%。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增速较快,主要由于就近就地转移加快。与上年相比,西部地区本地农民工增长了4.1%。
(二)跨省流动农民工比重有所提高。
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867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增长1.7%,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18.3%跨省流动,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外出农民工62.8%跨省流动,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53.9%跨省流动,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三)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上升。
在外出农民工中,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10885万人,占64.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8.1%流入直辖市,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22.4%流入省会城市,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34.2%流入地级市,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跨省流动农民工77%流入地级以上大城市,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省内流动农民工53.9%流入地级以上大城市,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四、农民工就业。
(一)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提高。
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从业比重提高明显。
中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主要是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占13.2%,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占6.5%,分别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占8.7%,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占8.3%,分别比上年提高0.5和0.2个百分点。
(三)自营方式就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
2014年,受雇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83%,自营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自营就业农民工比重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五、农民工收入。
(一)各行业农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长。
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长9.8%。分行业看,各行业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均保持增长,增长较快的是制造业、建筑业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二)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收入增长较快。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加273元,增长10.2%;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761元,比上年增加227元,增长9%;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797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长9.6%。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速分别比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高1.2和0.6个百分点。
(一)农民工在外务工生活消费支出增长。
外出农民工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944元,比上年增加52元,增长5.8%。外出农民工月均居住支出人均445元,比上年减少1.8%,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7.1%,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
(二)工地工棚和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外出农民工中,在单位宿舍居住的占28.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在工地工棚和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17.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租赁住房的占36.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乡外从业回家居住的农民工占13.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务工地自购房的农民工占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自购房农民工比例提高,主要是在小城镇自购住房的农民工增加。在自购房农民工中,在小城镇购房的农民工占49.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三)从雇主或单位得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增加。
外出农民工中,从雇主或单位得到免费住宿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6.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从雇主或单位得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8.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的比重为44.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七、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超时劳动和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变化不明显。
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5.3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8个小时,较上年变化不大。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40.8%,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4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38%,与上年基本一致。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七
“出现农民工返乡潮?可能吗?我们这里还缺工!”记者来到位于珠三角的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叶振鑫对“返乡潮”的说法感到不可理解。他对记者说,年初惠州缺工达到10万,他们上下努力经过几个月的外引内调,目前各地报上来的数据显示缺工数字下降到了3万,总算松了口气。叶振鑫表示,无论从用工规模、用工缺口,还是农民工社保医保退保情况等各方面看,“返乡潮”在惠州并不存在。
仲恺高新区是惠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区之一,区内2000多家企业,总用工规模达到20万左右。该区社会事务局副局长李海景表示,今年春节前后开工时,企业报来的缺工人数高达3万,到年中总算平稳了。进入生产旺季后,企业曾出现季节性缺工,这期间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及技校组织的实习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工现象。
与惠州毗邻的东莞市,是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最为聚集的地区,用工估计达到千万,但从该地区的现状看,虽然有不少外来工在找工作,但也有企业反映招不到工人,找工与招工都很难的现象显示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适应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对短缺。
记者从广东智通人才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企业反馈的信息显示,目前广东并没有大规模的裁员现象,一些企业生产线有所压缩,反映在招聘上就是储备性招聘在减少,急缺岗位才招工。如果有大规模裁员潮,可能意味着很多普工找不到工作,或者人力市场上有很多人在流动,但目前并没有这个现象。
广铁集团介绍说,从7月1日—7月31日,广铁共发送旅客2287.3万人,同比增长4.79%,但以旅游客流及学生客流为主,特别是长沙、广州等高校集中的城市,学生客流增幅明显。从铁路运行来看,未见有外来务工人员大规模返乡的迹象。
记者从广东移动、广东电信等通讯公司了解到,今年1—7月,各公司业务运行平稳,外来务工人员偏好使用的手机资费套餐用户并未出现明显变化。
不过,在某些行业如建筑行业,的确有裁员情况。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末与上年末相比,广东建筑从业人员减少4.12万人,下降4.4%。专家表示,建筑业从业人员下滑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关,但这只是珠三角用工的一个小的侧面,不影响整体用工趋势。
近日,记者来到浙江杭州最大的外来务工市场杭州市人才资源市场,发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正在寻找适合的岗位。“这半年来,用工市场很平稳,没有感觉到异样情况。”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一处处长向明华说。据统计,今年1—6月份,该市场推荐用工785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2%。
在中国轻纺城所在的浙江绍兴,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纺织企业,均未出现因用工减少而裁员的'情况。在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打工的江西小伙子吴美荣告诉记者:“下半年,回老家的人特别多,连爸妈都打电话来问我是不是快回家了。但这段时间哪有人回家?”
浙江桐庐分水镇被称为“中国制笔之乡”,有800多家低小散的中小企业,对外贸依赖度高达80%。该镇制笔科创服务中心主任汪敏接受采访时说:“年初大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现在订单减少了些,全镇的用工人数从‘紧俏’变为了‘差不多’,部分企业用工量的减少缓解了整体性的用工短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江不少外贸企业没有出现员工过剩,还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现在工人的流动性太大,基本上是‘进’‘出’平衡,我们平均每个月缺50人左右”,绍兴七色彩虹针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禹海霞说。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显示,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数处于历年同期最好水平。部分小微企业遇到一些困难,采取临时性减员的手段,但从全国监测情况看,并不具有普遍性,没有出现大批农民工被裁员、返乡的情况。
疑问二:外贸企业生存艰难?
【调查】增速放缓,利润率下降,但大面积倒闭现象未出现。
“订单变少,利润率下降,辛苦而赚不到钱。”这是眼下浙江不少外贸企业主最直接的感受。外受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内受资源要素成本上涨的困扰,浙江外贸企业正在遭受考验。来自杭州海关的统计显示,浙江外贸增速正在放缓。1—6月,浙江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496.5亿美元,同比增长3.5%,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2%,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
外贸是广东经济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今年上半年,广东进出口贸易总值为4572.2亿美元,同比增长5%,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4.9%。其中,出口增长6.8%;进口增长2.7%。
面对增速放缓的形势,有人担心:我国外贸企业是否已出现生存危机?
“目前来看,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外贸不可能永远保持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率,浙江的低增速属于正常的调整阶段。”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顾国达教授说。他指出,浙江外贸出口以日用品等小商品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即使大环境不景气,但相比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要稳定。
记者从绍兴县经信局了解到,上半年该县纺织业出口的各项主要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减少了15%左右,企业效益下降,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现象并没有出现,大部分企业仍以稳定生产经营为主。分水镇制笔企业协会会长濮跃林也告诉记者:“虽然分水的订单量减少了将近20%,小部分企业出现了停产的情况,但绝大部分都还能过。”
受欧债危机影响,今年上半年,广东对欧盟进出口降幅继续扩大,进出口下降5.3%;但同一时间,广东对香港和美国进出口总值分别达到1018.2亿美元和506.8亿美元,分别增长9.2%和4.5%,美国市场增长对广东外贸回暖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广东对非洲的进出口增长势头良好,进出口总值为221.3亿美元,增长62.8%。广东省外经贸厅近期对302家重点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57.5%的外贸企业出口订单充足;出口订单数量增加的企业占31.1%,持平的占34.8%,减少的占34.1%,这些数据对下半年广东外贸走势带来了不确定性。
疑问三:外贸企业如何解困?
【调查】开拓新兴市场,及时转型升级。
面对出口不振的局面,外贸企业如何应对?
“浙江外贸正在经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拼价格拼不过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拼高端又完全被发达国家打压。”浙江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认为,靠价格优势和数量扩张的传统外贸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浙江外贸将进入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爬坡阶段。
“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目前,中东、南美等已经成为中国外贸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型升级,加快创新,摆脱低端化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还应积极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尽量避免贸易风险,增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谈到企业的应对之道,顾国达说。
在张汉东看来,虽然眼前低迷的国际经济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未来的经济形势还是审慎乐观的,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让企业主对世界经济有一个客观的判断。“一定要让企业主坚定信心,坚守外贸阵地不动摇。”张汉东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让外贸企业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轻装上阵”,“政府应在出口信用保险、申请境外商标和专利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减轻负担。”
在疲软的经济大气候下,也有部分外贸企业突出重围,迎来发展。绍兴七色彩虹针织有限公司几年前砍掉了低端化生产,大力进行高科技面料的开发,如今,公司外贸部经理谢开安自信满满:“天晴了大家都好,但天阴了和我们关系也不大。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夏天。”
“这是一个外贸行业洗牌的过程。未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将越发明显。”顾国达表示。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八
(一)农民工总量增加,增速继续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20和20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个百分点。
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二)本地农民工增长较快,占比提高。
从农民工构成看,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快于其他地区。
从输出地看,中部地区农民工9609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人,增长1.7%,占农民工总量的34.6%;东部地区农民工10760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增长0.9%,占农民工总量的38.8%;西部地区农民工7378万人,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3%,占农民工总量的26.6%。中部地区农民工增长速度分别比东部、西部地区高0.8和0.4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农民工比例有所提高。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8%,女性占31.2%;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4.1%,女性占35.9%。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在农民工总量中占比提高,而本地农民工女性比例较高所致。
(二)青壮年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从平均年龄看,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8.6岁,比上年提高0.3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5.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9%,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6%,提高1.2个百分点。
(一)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提高。
从输入地看,在中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977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3.2%,占农民工总量的21.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东部地区务工农民工1648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增长0.4%,占农民工总量的59.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209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增长2%,占农民工总量的18.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跨省流动农民工比上年减少。
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745万人,比上年减少122万人,下降1.5%,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5.9%,比上年减少0.9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17.3%跨省流动,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外出农民工61.1%跨省流动,下降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53.5%跨省流动,下降0.4个百分点。
(三)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上升。
在外出农民工中,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1119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8.6%流入直辖市,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2.6%流入省会城市,提高0.2个百分点;35.1%流入地级市,提高0.9个百分点。跨省流动农民工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省内流动农民工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提高0.7个百分点。
四、农民工就业。
(一)在第三产业就业农民工比例提高。
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5.1%,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1.1%,下降0.2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1.1%,下降1.2个百分点。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44.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9%,提高0.5个百分点;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0.6%,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在中西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较快。
在中、西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分别比上年提高1.9和3.1个百分点,主要是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其中,在中部地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占13.9%,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占11.5%,分别比上年提高0.7和0.6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占14.8%,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占12.9%,分别比上年提高1.7和1.1个百分点。
(三)本地农民工从事制造业比重上升,从事建筑业比重下降明显。
本地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9.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占27.7%,提高0.2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占19.4%,下降1.3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为60.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4.4%,下降0.6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占22.8%,下降0.9个百分点。
(四)受雇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上升。
受雇方式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83.4%,自营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6.6%,受雇就业农民工比重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中受雇就业的比重为72.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中受雇就业的比重为94.1%,提高0.2个百分点。
五、农民工收入。
(一)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比上年增加208元,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6.7、4.4、2.2和4.1个百分点。
(二)在东部地区的农民工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213元,比上年增加247元,增长8.3%;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918元,比上年增加157元,增长5.7%;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964元,比上年增加167元,增长6%。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高2.6和2.4个百分点。
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359元,比上年增加251元,增长8.1%;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2781元,比上年增加175元,增长6.7%。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比本地务工农民工高578元,增速比本地务工农民工高1.4个百分点。
外出农民工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012元,比上年增加68元,增长7.2%,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居住支出人均475元,比上年增加30元,增长6.7%;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快于中部地区,且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居住支出增长最快。
(二)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分城市类型看,外出农民工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务工的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1106元,比上年增长8.4%;在地级市务工的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043元,增长7.7%;在小城镇务工的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892元,增长4.5%。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外来农民工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小城镇务工的外来农民工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三)独立租房、购房、早出晚归农民工比重上升。
外出农民工中,在单位宿舍居住的占28.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工地工棚居住的占11.1%,下降0.6个百分点;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4.8%,下降0.7个百分点;与他人合租的占18.1%,下降0.3个百分点;独立租赁居住的占18.9%,提高0.4个百分点;乡外从业回家居住的占14%,提高0.7个百分点;在务工地自购住房的农民工比例为1.3%,提高0.3个百分点。
(四)得到雇主(或单位)提供免费宿舍或住房补贴的农民工减少。
外出农民工中,从雇主或单位得到免费住宿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6.1%,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从雇主或单位得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7.9%,下降0.7个百分点;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的比重为46%,提高1.4个百分点。
七、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超时劳动情况有所改善。
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1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外出农民工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5.2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7个小时,均较上年略有下降。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39.1%,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分别比上年下降1.7和0.4个百分点。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分别为39.7%和31.7%,分别比上年下降1.7和1.6个百分点。农民工签订一年以下短期劳动合同的情况有所改善,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三)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提高。
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0.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1.5%,提高0.3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1.3%,提高0.2个百分点。
2015年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2%,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农民工集中的行业。制造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0.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0.7%,提高0.2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均为0.3%,与上年持平。其他行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四)人均被拖欠工资有所上升。
2015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为9788元,比上年增加277元,增长2.9%。其中,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为10692元,比上年增加79元,增长0.7%;被拖欠工资的本地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为8667元,比上年增加519元,增长6.4%。
附注。
为准确反映全国农民工规模、流向、分布等情况,国家统计局20建立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在农民工输出地开展监测调查。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域,在1527个调查县(区)抽选了8906个村和23.6万名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入户访问调查的形式,按季度进行调查。
2.主要指标解释。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
3.说明。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在农民工输出地(农村地域)开展的农民工监测调查。该调查是以农村住户为调查对象,通过访问农村住户中的户主或了解情况的家庭成员获得农民工的有关情况,能准确反映农民工的总量及流向分布;但对于外出农民工本人在外工作及生活的各种情况的反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为准确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现状,2015年国家统计局在城镇地域范围开展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该调查是以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内容,直接向农民工调查相关情况。有关农民工参加社保的情况,将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结果一起发布。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十九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县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对加快我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青年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着力做好做实”劳务输出”这篇特色文章,景宁团县委通过召开回乡探亲、过春节的青年座谈会,赶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了解情况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县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流动现状。
1、总体流动规模。全县总人口17.6万人,劳动力总数为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3.4%。截止xx年10月底止,全县17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实现跨县、市和跨盛市流动就业的达23574人,占流动总人数的74%。在外出务工青年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为最多,达19331人,占总数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064人,占总数的13%。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北京从业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温州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3、流动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青年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10%。二是流动周期长。在我县青年劳务人员中,90%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达2500多人,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县青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缅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丽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丽水市内(除本县外)流动的劳务人员约xx人,温州市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约4000余人。除此之外,宁波、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劳务人员。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县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县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县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青年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县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信息反流,既让”山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促进我县地方产品的市场开发,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青年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据统计,xx年我县实现劳务总收入7022万元。其中农村青年的劳务收入为5902万元,占总劳务收入的84.3%,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的11%,人均劳务收入2312元,仅此一项为农村人均增收58元。而一些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劳务收入比例则更高。如渤海镇,全镇劳务输出半年以上的达451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1%;实现劳务收入1612.5万元,占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4%,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570元。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大顺乡徐洋村,总劳动力不过399人,而长年在温州等地务工的劳务人员却多达279人,占全村总劳动力总数的69.9%,年实现的劳务收入达62.59万元。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二十
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增长3.4%,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比上年增加50万人,增长0.3%,增速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88.2%。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85万人,比上年减少157万人,下降1.1%。
(二)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最快,吸纳能力逐步增强。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4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万人,增长1%,占农民工总量的36.9%;中部地区农民工9279万人,比上年增加105万人,增长1.1%,占农民工总量的32.9%;西部地区农民工7563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增长2.5%,占农民工总量的26.9%;东北地区农民工929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3.8%,占农民工总量的3.3%。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43.6%。
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务工农民工15960万人,比上年减少48万人,下降0.3%,占农民工总量的56.7%;在中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746万人,比上年增加147万人,增长2.6%,占农民工总量的20.4%;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484万人,比上年增加275万人,增长5.3%,占农民工总量的19.5%;在东北地区务工农民工904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长5.2%,占农民工总量的3.2%。
(三)外出农民工增速继续回落,跨省流动农民工继续减少。
-20,外出农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趋势,增速分别为3.4%、3%、1.7%、1.3%、0.4%和0.3%。外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也由20的62.8%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60.1%。
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666万人,比上年减少79万人,下降1%,占外出农民工的45.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52.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22.9%,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农民工占比继续提高,有配偶的占比提高。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5%,女性占34.5%。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3%,女性占31.7%;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2.8%,女性占37.2%。农民工中女性占比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在农民工总量中占比继续提高,而本地女性农民工占比较高所致。
全部农民工中,未婚的占19.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有配偶的占7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有配偶的占64.8%,比本地农民工低25.4个百分点,但占比提高较快。
(二)农民工年龄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近五成。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从平均年龄看,2016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岁,比上年提高0.4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3.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3%。
(三)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四)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小幅下降。
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7%,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8.7%,均与上年持平;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就业。
(一)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明显。
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2.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0.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7%,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6.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2.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农民工月均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203元,增长6.6%,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除制造业收入增速较上年提高,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与上年持平以外,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5、1.9、1.5和0.7个百分点。
(三)本地和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较快。
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572元,比上年增加213元,增长6.3%;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2985元,比上年增加204元,增长7.3%。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比外出务工农民工低587元,但增速比外出务工农民工高1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454元,比上年增加238元,增长7.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132元,比上年增加224元,增长7.7%;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117元,比上年增加153元,增长5.2%;在东北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063元,比上年减少42元,下降1.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务工的农民工高0.3、2.5和9.1个百分点。
四、农民工权益保障。
(一)超时劳动情况有所改善。
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4.9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5个小时,均与上年持平。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64.4%,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78.4%,分别比上年下降0.4和1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日工作超过8小时和周工作超过44小时的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1.8和0.6个百分点,超时劳动情况改善比较明显。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2016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35.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为38.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为31.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三)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2016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人数为236.9万人,比上年减少38.9万人,下降14.1%。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为0.84%,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以来,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均在1%以下,但是年度之间有波动。-2015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分别为1%、0.76%和0.99%。其中,2015年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情况反弹,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比提高0.23个百分点。
2016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人均拖欠11433元,比上年增加1645元,增长16.8%。其中,被拖欠工资的外出农民工人均拖欠11941元,比上年增加1249元,增长11.7%;被拖欠工资的本地农民工人均拖欠10518元,比上年增加1851元,增长21.4%。2016年被拖欠的工资总额为270.9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增长0.3%;与2015年被拖欠的工资总额增长35.8%相比,拖欠情况出现好转。
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几个行业看,2016年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分别为0.6%、1.8%、0.2%和0.4%,分别比上年下降0.2、0.2、0.1和0.3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有所上升,2016年为0.6%,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五、进城农民工居住状况。
(一)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提高。
在进城农民工中,租房居住的农民工占62.4%,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私房的农民工占61%,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购房的农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购买商品房的农民工占16.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单位或雇主提供住房的农民工占13.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以其他方式解决居住问题的农民工占6.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购买保障性住房和租赁公租房的农民工不足3%。
(二)居住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占比下降。
进城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为19.4平方米,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人均住房面积在5平方米及以下居住困难的农民工户占6%,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在6-1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37.4%,在16-2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25.5%,均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26-35平方米的农民工户占12.6%,在36平方米以上的农民工户占18.5%,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0.9个百分点。
(三)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总体有所改善。
农民工户住房配备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比重分别为57.2%和55.4%,分别比上年提高2.9和3.8个百分点;86.5%的农民工户住房有自来水,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77.9%的农民工户住房有洗澡设施,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69.6%的农民工户住房有独用厕所,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85.5%的农民工户能上网(计算机或手机),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18.6%的农民工户拥有汽车(生活和经营用车),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六、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情况。
(一)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有待丰富。
在城市生活中,除家人外,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人际交往时,老乡占35.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当地朋友占24.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同事占2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占3.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基本不和他人来往占12.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休息,分别占45.8%、33.7%和29.1%。其中,选择上网和休息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7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比重分别为6.3%和3.7%,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0.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学习培训的比重仅为1.3%,与上年持平。
(二)权益受损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的进城农民工占比显著提高。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62.4%的进城农民工想到的是找家人、亲戚帮忙,找老乡的占28.9%,找本地朋友的占24.7%,找单位领导或同事的占11.7%,找工会、妇联和政府部门的占6.8%,找社区的占2.3%。找家人、亲戚帮忙,找老乡和找本地朋友帮忙的农民工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7、1.1和1.4个百分点。当权益受损时,进城农民工选择解决途径依次是:36.8%与对方协商解决,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0.1%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27.2%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三)已就业进城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占比提高。
从对工会组织的知晓情况看,已就业进城农民工中20.8%知道所在企业或单位有工会组织,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59.6%知道所在单位和企业没有工会组织,19.6%不知道自己所在企业或单位是否有工会组织。在知道自己所在企业或单位有工会组织的农民工中,53.8%的农民工加入了工会,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加入工会的进城农民工占已就业的进城农民工的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加入工会的农民工中,经常参加工会活动的占21.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偶尔参加的占62.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没参加过的占1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附注。
1.调查简介。
农民工监测调查:为准确反映全国农民工规模、流向、分布等情况,国家统计局建立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在农民工输出地开展监测调查。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域,在1527个调查县(区)抽选了8906个村和23.7万名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入户访问调查的形式,按季度进行调查。
农民工市民化调查:为准确反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居住状况和社会融合等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2015年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监测调查制度。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地域,随机抽取了4.08万户进城农民工样本,由调查员使用手持电子采集终端(pda),直接入户面访的形式,每年10月开展年度调查。
2.主要指标解释。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指居住在城镇地域内的农民工。城镇地域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区域,与计算人口城镇化率的地域范围相一致。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二十一
虽然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在苏州打工的阳谷农民郝庆栾却提前回家了。“这阵子没活干,单位放了几天假。”8月31日,郝庆栾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以前他总在秋收的时候请假才能回来,像今年放假的情况是他打工十来年的第一次。
郝庆栾还只是暂时放假几天,吴磊夫妇却是长久地回去了,“单位倒也没辞退我们,可一个月块钱的工资真的没法再干了,孩子上学加上房租和生活,每个月都紧巴巴的。”
由于回家后没有了其他收入来源,吴磊打算秋收后把承包出去的土地收回来,“总得吃饭吧。”
其实,像吴磊这样返乡的民工并不是个例。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年国内经济不景气,农民工赚钱难。很多进城农民工,由于找不到活干或者收入太低,选择了返乡。虽然部分人回乡后选择了创业,但大多数人还是要靠种地为生,一些此前流转出去的土地开始回流。
把租出去的土地收回来。
郝庆栾说,他工作的企业主要生产石油矿业开采相关产品,受国际油价影响较大。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致使行业不景气,薪水待遇不如往年,“原来一个月一般都能拿到7000多元,现在也就5000元多点。”郝庆栾说。
由于郝庆栾是自己在外打工,即便每个月少收入2000元,省吃俭用每个月还能有3000余元的结余。吴磊夫妇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我们好的时候一个月差不多4000元,两人近8000元,带着孩子在城市生活也过得去,现在4000元工资支撑一家三口也就勉强够用。”吴磊说,城市物价越来越贵,企业却没有好转迹象,“老板虽说没辞人,但工资越来越低,现在每月只有2000元,逼得你自己就走了。”
人回来了,没有收入怎么办?吴磊决计把承包出去的土地要回来,“说起来也不太好意思,当时说的是5年,现在才过了3年就要过来,这也是没办法,要不咋吃饭。”
“前几年大家出去打工,争着往外租地,现在在外面挣不到钱了,回来也没啥活好干,很多人都要回了自己的地。”种植大户修勇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今年他租种的土地就有三户收了回去,“当初都是口头约定,再说乡里乡亲的,也不好不给。”
吴磊因为回家要拿回土地,郝庆栾也打算明年到期后把租出去的土地收回来。“现在种地有补贴不说,耕种起来也不太费劲。”郝庆栾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现在耕种和收获都是机械化,日常管理也不需要费太大力气,“以前浇地,家里没有壮劳力根本不可能完成,现在的小农水工程很是便利,卡一刷地就浇了。”
促使郝庆栾收回土地的另一原因是土地出让金的降低。“原来一亩地1000元/年,现在600元。”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俊忠表示:“以往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或根本没有签合同的.现象并不少见。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农民工返乡生计压力的加大使得他们更加关注土地问题。”
虽然返乡农民增多,但农民工数量仍然增长。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20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率1.3%。
不过,从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至2015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0、0.5、1.5、0.5、0.6个百分点。同期,本地农民工人数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速,显示农民工留在本地打工的人数增长速度比外出打工要快。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十三五”时期每年还会有近300万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农民工返乡带来新的就业需求和创业需求。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近年来,返乡农民工成为农民工创业主体。如201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达到242万,共创办26.07万家小微企业。截至2015年底,创业的农民工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2505万个、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企业40多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147.9万家。这其中,有70%是由返乡农民工创办的。
虽然返乡创业增多,不过,近两年经济下行、工业不景气、传统小农经济效益不高、三四线城市扩张降速等因素,都对农民工就近就业有负面影响。“基本上在家闲着,偶尔打一些零散的小工。”修勇这样形容大多数返乡农民工的现状。
“返乡农民工收回土地是出于对生计的担忧,他们对于收回土地后重新务农的积极性并不太高,要是有机会他们还是会继续回城找工作。”修勇认为,农民工重新就业是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这有利于让众多创业创新主体、资源参与发展,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利用农闲时间充分就业。同时,也改变了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增强了经济弹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8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