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指导。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情绪。教案的优化和调整,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进行。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使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其特征。
3、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索,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初步学会画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圆是一种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在图形的比较中,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3、列举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圆,知道圆是一种平面图形。
(课的一开始,安排了一个猜谜活动,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比较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认识圆。接着从两方面来认识圆,首先是让学生把圆和以往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知道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其次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明白我们所说的圆是指物体的某一面,圆是一个平面图形。)。
二、学习画圆的方法。
1、学生尝试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
2、谈谈画圆的体会。
3、教师示范画圆。
4、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5、同桌比较所画圆的不同。
(圆的画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整堂课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画圆,这个环节是第一层次,学会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在这里我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画圆中发现问题,并发挥同伴的力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的。)。
三、动手探究,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特点。
1、给固定点取名字。
2、学生动手操作,证明这个固定点就是圆的中心。
3、半径、直径概念的教学。
4、半径、直径特点及关系的探究。
(在给固定点取名字时大部分学生的意思都在说这个点是圆的中心,因此在这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点就是圆的中心,学生会通过圆心画一些线段,用尺量一量他们到圆心的距离等等的一些操作,那么在这些操作中,其实就蕴涵了学生在画圆的半径、直径;学生量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其实也蕴涵着半径、直径的一些特点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探究。)。
四、理解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是由圆心和半径所决定的。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是由圆心和半径所决定的。
2、画一个固定大小的圆。
(在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再来理解为什么羊吃草最后形成的图形是圆就比较的简单了,然后在这样一个情境中,通过两个问题羊吃草的范围再大点,该怎么办?想要换个地方吃草又该怎么办?使学生理解圆心能决定圆的位置,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知道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后,接下来就进行画圆的第二层次教学:画一个定圆。)。
五、深化练习,运用圆。
(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全课总结。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二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电化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四、画一画,想一想。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三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和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的分析。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基本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外放内圆”“外圆内方”的设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生欣赏完后)师提问:这些图片美吗?(生:美)。
师:这些图片的设计中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生: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师:这些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在一起能构成精美的图案,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说明我们的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会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教师出示例3的两幅图并出示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
(1)上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有什么关系?
(3)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的半部分的面积吗?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9—70页的内容,独立思考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若有困难可以小组内讨论。(自学时间:4分钟)。
三、师生联动,合作探究1、汇报交流,师生互动。
生汇报问题(1):这两幅图都是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左图是外圆内方,右图是外方内圆。
生汇报问题(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相等。
(1/2×2×1)×2=2(m2)3、14×12=3、14(m2)3、14—2=1、14(m2)。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我又有问题了,若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生派代表回答:
左图;(2r2)—3、14r2=0、86r2。
答: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面积是0、86m、右图中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1、14m。
四、总结引导,知识生成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顺便对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我们为人处事,必须能屈能伸,可方可圆,外在大度圆融,内在正直公正。
五、科学训练,提高能力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2、完成教材p72第9题。
六、堂清作业。
七、作业布置p73第10、11、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
2、完成教材p72第9题。
板书。
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左图:s正=2×2=4(m2)右图:(1/2×2×1)×2=2(m2)。
s圆=3、14×12=3、14(m2)3、14×12=3、14(m2)。
4—3、14=0、86(m2)3、14—2=1、14(m2)。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四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提问: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已知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
3、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促进学生对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理解,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l)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4)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5)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学生回笞后,明确: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6)出示例7后两幅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明确。
(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兀倍。
3、教学例8。
(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3)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6)在集体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一长×宽。
(9)追问: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4、教学例9。
(1)出示例9,提问: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器?
(2)想象一下自动*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的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集体交流。
5、教学例10。
(1)请同学读题,解读题意。
(2)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
(3)分析解题过程。
(4)明确各个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l)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列式后用计算器计算。
(2)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指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要根据周长求出半径。
5、作业:练习十五第2、5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五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一、回顾圆的特征。
经过昨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呢?
你能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吗?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二、巩固延伸。
1、练习十七第3题。
(1)学生读题。并量出半径是多少毫米。
(2)理解题目意思:在这个圆内以o点为圆心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明确:所画的圆要满足以下条件:以o点为圆心,在原来的圆内,且大小不同。
(3)量一量所画圆的半径是多少?
(4)交流:三个圆的有什么联系?它们的半径有什么不同?
(5)小结:这三个圆是同心圆。这样的同心圆可以画无数个。
2、练习十七第4题。
(1)读题,出示图形,并以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正方形内画一个圆。
(2)小组讨论:谁画的圆大?说说是怎样比的?
(3)你能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吗?试试看。
(4)交流:画的最大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它的半径是多少?
(5)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十七第5题。
(1)读题。学生尝试做。
(2)交流:你是怎么比较两个圆的大小的?
(3)小结: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比较直径或比半径。
4、练习十七第6题。
(1)用数对表示每个圆圆心的位置。
(2)完成第二个填空题,并交流比较o1和o2的圆心位置。
(3)平移圆o3,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标出圆心。说说是怎样操作的。
(4)圆的位置于什么有关?
(5)小结: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练习十七第7题。
(1)指出图中圆里的线段哪一条是直径。
(2)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3)按照图中要求动手做一做,怎样可以量出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怎样确定圆的圆心?
(4)选一种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
6、练习十七第8题。小组讨论,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元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借助实物或图形做进一步说明。
三、欣赏:你知道吗?
小结: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六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一、创设情境: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七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
(一)圆的形成过程。
2、教师提问。
(1)明明拉着绳子围着教师走动,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你知道吗?(明明和教师的距离没有变化)。
(2)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引出圆心)。
(二)联系实际。
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处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三)画圆。
1、介绍圆规的历史。
2、教师介绍画圆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3、教师强调。
(1)圆规两脚距离不能变;
(2)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
(3)起点和终点要重合。
4、学生练习。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画圆。
(2)学生自己练习画圆。
(3)学生按要求画圆(两脚间距离为3厘米)。
(四)认识半径、直径和两者间的关系。
1、认识半径:教师在圆内画一条线段,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
(1)教师说明: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3)学生反馈:你画了几条?长度呢?如果还有时间你还能画多少条?
(4)教师小结并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追问:你圆中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为什么不相等呢?
(5)补充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认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
(1)观察:什么叫直径?直径有多少条?长度呢?
(2)教师小结并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用字母d表示。
3、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出示图片:练习)。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
2.能用三个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
3.愉快参与活动,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人物卡三张;《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两个人比高矮,哪种方法是公平、正确的?哪种方法是不公平、不正确的?
(3)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3.排序。
(1)三人比高矮。
爸爸、妈妈、小明三个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学说爸爸最高,小明最矮。)拓展----师幼三人比高矮;人、物比高矮。
(2)三个排序。
爸爸、妈妈、小明要像小朋友一样排队,个子矮的排前面,个子高的排后面。排在哪儿呢?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
4.幼儿做相关练习。
(1)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2)鼓励幼儿相互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
1.培养幼儿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2.能对两种颜色的同一物体进行规律排序,能对4以内差异较明显的物体进行规律排序。
活动准备。
1.课件:趣味练习。
2.教学具:胡萝卜、红萝卜各种图形卡片若干。
教学具图片。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游戏《接龙》,自然导入主题。
教师出示接龙粘帖图,请幼儿讲出规律并按规律继续排下去。
二、展开。
1.对两种颜色的同一种物体进行排序。
(1)游戏《可爱的小猫》。
出示:小猫、公鸡、小猫、公鸡……的规律排序图。
提问:小猫,公鸡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幼儿说出规律)。
小结:按照小猫公鸡的规律排列的。
2.请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胡萝卜和红萝卜进行规律排序。
(幼儿相互检查、教师检查)。
提示语:小兔子拔了许多萝卜,请小朋友们把红萝卜和胡萝卜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规律进行排序。
3.对4以内差异较明显的物体进行排序。
指导语:小兔子非常感谢小朋友,它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好看的图片呢,看看有什么?
(1)出示图卡,请幼儿仔细观察。
提问:图片上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各是什么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互说、互发言)。
4.游戏《看谁记的对又快》,复习巩固。
教师拿走图卡,请幼儿说出排序的规律。
5.游戏《小小设计师》,复习巩固练习排序规律,教师巡回指导。
方法:为幼儿提供不同颜色的雪花片和图形卡片,小动物图片若干,
请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进行规律排序,并把自己的结果展示给同伴看,大家互相检查。
三、结束。
1.参观作品并讲评:组织幼儿相互参观,并讲述自己作品的排序规律。
2.从幼儿参与性和正确性方面进行总结,师生共同收拾学具,活动自然结束。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一
1、通过观察、尝试,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特定的规律,并对4种以内颜色进行排序。
2、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探险精神。
活动准备。
1、魔术师道具一套,黑布一块。
2、红、黄、蓝、绿的大卡纸各两张。
3、桌子上摆放插板、颜色卡、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入场游戏:
老师戴尖顶帽子,孩子头上戴各种颜色王冠头饰,穿过第一道门,进入“魔术王国”(进场入座)。
(二)闯关游戏(请幼儿进入魔术王国):
2、幼儿观察,找出卡纸颜色出现的规律,要求幼儿用规范的语言说明颜色规律的变化。
3、游戏开始:将幼儿分成2组,每个幼儿挂一块颜色牌(或头上帽子的颜色),按照卡纸颜色出现的规律,对应自己的颜色牌或帽子颜色,按规律排队。
先请第1组排队,第二组观看,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再交换。
教师简单小结。
竞赛:
分2组,每组8个人,分别挂颜色牌进行变颜色排队魔术。要求幼儿之间商量后决定颜色的排列方法,哪组的方法多(教师在数学板上记录),哪组先闯入第三关(要求用4种颜色变,但不能与闯第二关时的方法相同),顺利闯过第三关。
寻找宝物---坐上“魔法列车”,到达桌子上各自的位置(魔术房间):
每张桌子上有个魔术盒(盒内有许多卡片如:“红-红-绿-白-蓝”,“红-红-绿-蓝-白”),每个幼儿在盒内摸出“魔术卡”,在插板上根据作业单的提示,按规律插出棋子来。在限定的时间内谁的办法多,谁先进入宝藏室夺取宝物。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二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课件。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71例1、例2。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一、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预设: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这个近似三角形的两条边其实都是圆的半径。
师:如果我们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了。同学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开始吧!
预设:
学生利用这种近似三角形拼组图形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鼓励学生拼出自己想象中的图形,又要引导他们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图形(如图五、图六、图七)。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四
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五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规律给四种不同的物体进行“二”向系列排序。
2.发展幼儿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排序图纸一张,磁性黑板一个。
2.磁性教具小鱼、小鸟、小兔、小鸭各四只。
3.幼儿每人排序图纸和填空图纸各一张。
4.塑料小动物每人四种,每种四个。
活动过程:
1.幼儿做律动,稳定幼儿的情绪。
2.出示排序图纸,告诉幼儿这是小动物们新盖的房子,这幢楼房共有四层,每层4个房间。在这幢楼房里,要求住4种小动物各4只,并要按一定的'顺序往下排。
3.在排序过程中,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必须是4种不同的小动物,不允许有重复。小朋友用手中的材料试一试,看到底怎样排。
4.幼儿用动物学具在排序图纸上进行探索活动,教师重点指导能力差的幼儿。
5.教师在此版的排序纸上,将幼儿讲述的操作结果排列出来,组织幼儿检查、验证是否正确。
6.让正确排序的幼儿说己的操作经验:
(1)、每次拿出4种不同的小动物各一个进行有效的分房;
(2)、第一次先给4个小动物分别编上1.2.3.4号。按号码横着或竖着排成一行;
(3)、接下来每次排序时都遵循这个顺序进行接龙,如1-2、2-3、3-4、4-1一直排满为止,最后检查是否正确。
7、填空练习:每人一张填空图纸按规律在空格里填画图形。
8、引导幼儿操作幼儿用书中的有关排序内容。
9、幼儿随音乐走出户外,进行有关排序的练习。
活动结束。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六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草稿纸。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七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和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的分析。
多媒体课件,各种基本图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外放内圆”“外圆内方”的设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生欣赏完后)师提问:这些图片美吗?(生:美)。
师:这些图片的设计中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生: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1、教师出示例3的两幅图并出示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
(1)上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有什么关系?
(3)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的半部分的面积吗?
生汇报问题(1):这两幅图都是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左图是外圆内方,右图是外方内圆。
(1/2×2×1)×2=2(m2)3.14×12=3.14(m2)3.14-2=1.14(m2)。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我又有问题了,若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生派代表回答:
左图;(2r)-3.14r=0.86r。
答: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面积是0、86m、右图中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1.14m。
四、总结引导,知识生成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p73第10、11、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
2、完成教材p72第9题。
板书。
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左图:s正=2×2=4(m2)右图:(1/2×2×1)×2=2(m2)。
s圆=3.14×12=3.14(m2)3.14×12=3.14(m2)。
4-3.14=0.86(m2)3.14-2=1.14(m2)。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八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似的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这为本节课问题的探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追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整节课围绕测量物体高度这个问题展开,按照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出发,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磋商,并发表意见。
(二)学法分析。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力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判断两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1)定义:2)定理(平行法):。
3)判定定理一(边边边):。
4)判定定理二(边角边):。
5)判定定理三(角角):。
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解决问题储备理论依据。)。
二、情境导入。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实课题出发,为学生提供较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景。同时,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三、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练习——测量河宽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分析:设河宽ab长为xm,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即《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四、巩固练习。
五、回顾小结。
一)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
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
二)测高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的比例”的原理解决。
三)测距的方法。
测量不能到达两点间的距离,常构造相似三角形求解。
(落实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六、拓展提高。
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七、作业。
课本习题27.210题、11题。
【教学设计说明】。
相似应用最广泛的是测量学中的应用,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高度、宽度时,关键是要构造和实物所在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而且要能测量已知三角形的各条线段的长,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求解。鉴于这一点,我设计整节课围绕测量物体高度这个问题展开,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从而学会设计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会构造与实物相似的三角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以“探究交流为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圆的课件圆的数学教案篇十九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学生是在三上册已经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直边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为下节圆的面积以及下册圆柱表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中受到启发受有教育。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一个高度,知识的累积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操作理解与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思维深度不够,个性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精心操作、细心观察、准确归纳、同时多关注个性化思维展示。
依据本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圆周率,并通过测量与计算理解圆周率,最后讨论归纳,推导园的周长公式。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通过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充足的展示平台,提高学生合作、操作、观察等方面能力,从而体现教学课堂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
3、在合作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个性魅力的独特,以及科学知识无穷的奥妙与吸引力。从而做到教学课堂育人的实质。
一节教学是否成功的知识基础,就是要看是否突破难点,突出了重点。学习圆的周长,就要先让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然后由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再推导圆周长的公式。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周率的理解,重点是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并能计算圆的周长。
要突破这个难点,突出这个重点,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去操作、去感受,让学生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测量、计算、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关系。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合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去理解圆周率,再归纳推导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体现了教学课堂就是: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总结归纳这一本质。
由于本节知识可操作性强,而且高段学生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所以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总结归纳,就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就要齐心、观察就要细心、测量尽量准确、总结力求完整。
课堂教学的一切理念与方法,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尽量做到新颖、合理、符合学生实际。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所以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接着再让学生检查自己书和学具是否准备好,以告诉学生教学课堂必须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设情景。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关于圆的知识,而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就采用大家都熟悉的月亮,课件出示:一轮满月高挂夜空,静静的水面没有一波纹,这样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在课间烦躁的心情得以慢慢平静,思维回到课堂。一轮圆月让学生想到了教学上的“圆”,从而引出新知。数学用于生活源于生活。
接着课件出示一组直边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让学生观察“圆”的与众不同即复习了旧知,同时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3、新知识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安排4个主要环节。
周长学生已有了解,但是圆是曲线图形,它的周长到底是什么?在圆的什么位置?这个概念较抽象。所以我先用课件出示:乌龟赛跑,并演示跑一圈就是圆的周长。
再让学生摸手中的圆形纸片一周,就是圆的周长,从而得出周长的概念。
(2)、思考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要突破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上节内容来猜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合作的空间,为下一个操作环节做知识与思维的辅垫。
(3)实践操作(认识圆周率)。
先猜想,再操作,用实践来验证猜想并在验证过程发现新的规律。本节课如果抓难点,重点也就是不攻自破。圆周率是我们祖先几年前就利用原始的工具,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验证得来的。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操作、讨论、分析,学生势在必行的,于是我安排让学生测量周长,接着再计算,得出数据,并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在测量圆周长时我安排了一个先独立猜想,再讨论,最后展示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圆的周长可以测量得到,但是测量很麻烦,而且有局限性,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操作找一个规律能很快、很准确得到圆周长的方法,让知识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去发挥去创新、去思考、去总结。最后在教师提供的学具下,学生通过测量与计算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然后教师课件出示:“祖冲之”,让学生自学阅读,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流程的重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
(4)、总结公式。
当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知道了圆周率实际上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一个比值,我便及时安排学生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接着便设计2道例题与3道巩固练习,以加强对新知识巩固和理解,最后做全堂总结,整个教学流程我把握住让学生先观察再体验、先猜测、后实践、最后总结、归纳,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体验,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的体现,展示了一节课关键词,重点和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先板书了圆周长的概念,加强学生记意,接着板书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式,以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板书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板书简练、有序、重难点突出,为学生知识积累做了一直观的补充。
教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一个自查,查漏补缺,然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的测量时教师意识重要的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测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误差太大,得不出想要的结果,另一个就是在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得出圆周率后,一定要及时引导后学生仔细观察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了计算简单计算是方便取近似值3.14,它实际比3.14要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9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