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起到了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作用。教案的设计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以下是一些关于教案编写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
师说教案教案篇一
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作者当时的身份。“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讨论。
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
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
4、什么是“始料未及”?
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
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
二、总结课文。
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决定:初出茅庐采访。
准备:扎进寻觅吮吸迫不及待。
采访: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收获:获奖座右铭。
师说教案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扣纽扣的方法。
2、在操作过程中发展幼儿手指肌肉活动,使幼儿两手互相配合协调。
一、活动准备:
大娃娃若干,每个娃娃穿一件背心,在幼儿学解纽扣的基础上进行。
二、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带娃娃到公园去玩玩,但是带娃娃到公园去先要帮他把衣服穿好。
(二)教幼儿帮娃娃穿衣服:
1、老师讲解示范:
先给娃娃穿上衣服(将娃娃的手伸进袖口)然后把衣服对整齐。一只手的食拇指那着纽扣,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伸进纽扣洞,由食指帮忙,将纽扣塞进纽洞。这样一个纽扣便扣好了。(老师先后示范扣三粒纽扣)。
2、幼儿操作:
(1)让幼儿学习先扣最下面的一粒纽扣,再找旁边的纽洞。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3、老师检查娃娃衣服上的纽扣是否都扣整齐了。
(三)带娃娃外出散步。
师说教案教案篇三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见人教社“教参”第139页),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见215 页),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211页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213页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212页“……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215页—216页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210页—212页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夏俞(《药》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见人教社1991年1月第1版高中第三册教参第146—148页,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害和《药》的创作”以及补充资料五“关于《药》的素材”)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见高潮部分217—218页)。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212页和215页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141页。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见教参144页),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 部分答案见教参143页)。
揭示主题。(见教参138页)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师说教案教案篇四
师:我们来一个复习生字小游戏,听音取卡片(老师读生字的音,学生手举相应的卡片)。
滑玻璃碎攒封歉箱顿。
师:再来读读几组词语。
(出示)玻璃兔子打招呼。
光滑破碎继续。
开心害怕不自在一阵轻松。
(学生读词语)。
师:先读第一行词语,
生:(认读后发现最后一个字读轻声)。
师:再读第二行词语。
生:(读后发现这些词语的两个字都近义词)。
师:读第三行词语。
生:(读后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
师:说得好,这些词语表现了男孩的心情变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男孩看到石头像子弹一样废除,心里很开心。后来心情怎么又变化了呢?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3---5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到心情变化的句子。
二、品读课文,走进内心。
(一)整体感知。
师:把你们找到的表现男孩心里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生:“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他知道是我干的。”
生:“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
生:“一直等到天黑……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二)走进男孩内心。
师:我们先看前两个句子,它们在同一个自然段中。
(出示: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他知道是我干的。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他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担心害怕。
师:当我吃晚饭的时候,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生:心里特别紧张。
师:当我躺到床上想睡觉的时候,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生:担心得睡不着,迷迷糊糊还做恶梦。
出示:
第一天,我看见老奶奶,她和往常一样和我打招呼,我想“————”。
第二天,我路过老奶奶房前,她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想“————”。第三天,老奶奶和往常一样微笑的和我打招呼,我想“————。”
第四天……。
生:第一天,我看见老奶奶,她和往常一样和我打招呼,我想:“还好还好,老奶奶没有发现玻璃是我打碎的,是知道了,多不好意思啊!
生:第二天,我路过老奶奶房前,她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想:虽然老奶奶还是微笑着,但是我觉得特别难受,我不该欺骗奶奶的还是告诉她吧!
生:第三天,我给老奶奶送报纸,老奶奶还是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心里难受极了,干了坏事一定要改正,心里才会舒服的`。
生:第四天,老奶奶还是和往常一样朝我微笑着,我心里很不自在,还是跟老奶奶承认错误吧!
师:你们都已经懂得小男孩的心了,真了不起啊!一定能读好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后指名多位学生朗读)。
师:你们说得对还是向老奶奶承认错误吧。我邀请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男孩子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同学分段读课文)。
生:便条上要写事情的经过,还要写自己真诚的道歉。
师:我们就替男孩把便条补充完整吧!
出示便条: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用石头把您家的玻璃砸打碎了。心里很不自在。我要向您道歉心里才轻松。
师:你写明了事情的经过,也写了自己真诚的道歉,把心情也写上去了,真好。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碎了,心里很难受,向您道歉,我送报纸的钱积起来有七美元,给您修理窗户。
师:你写得更好,把自己积攒钱的事情也写上去了。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碎了,我要向您真诚地道歉。我把三个星期以来送报纸的七美元钱给您,您把玻璃修修好,我心里就轻松了。
师:越写越棒。我们拿起小便条,好好地读一读,还可以把别人写得好的句子也用进去。
123下一页(三)朗读最后两个段落,体会老奶奶的品格。
师:你们喜欢这个男孩吗?
生:喜欢。
师:老奶奶也喜欢这样的男孩。我们自己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老奶奶对男孩的喜欢。
(一学生朗读后)。
师:从哪里看出老奶奶喜欢男孩呢?
生:我把报纸给奶奶时,还微笑着给男孩一袋饼干。
生:老奶奶把钱还给了小男孩,便条上写着:我为你骄傲。
师:出示:(我为你骄傲)我们把老奶奶的心里话说。
出来吧!
生:我为你知错就改而骄傲。
生:我为你用自己的送报纸的钱改正自己的错误而骄傲。
生:我为你的懂事,知道了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承担而感到骄傲。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结实了一位始终朝男孩微笑的宽容的老奶奶和知错就改很负责任的小男孩,还根据男孩的做法想象他心里怎么想的,我们学得非常好。
师说教案教案篇五
课题《错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
生活的情感。
教具录音机 小黑板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简介诗歌,导入 :
1、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新婉约,绮思无穷。今天我们学习的《错误》也是如此,它以江南的小城为背景,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的正的婉约的美学特点。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中国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放教学录音)。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
跫音 春闱 窗扉。
4、逐节讲析并评价: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容颜憔悴如斯。同时亦有自“君去后、首如飞蓬”之意,女为悦己者容,相思之人不在眼前,哪有心思,“日晚倦梳头”。更为妙绝的是“留在季节里”,一个“留”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妇目光所及,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在这一点上,《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开落的莲花的容颜”,“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紧掩”的心,以及“达达的马蹄”所带来的那种欣喜,这一切也都是作者所想的,以“你对我的思念之苦”,来写我对你的思念之切,构思精巧。
解析: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少年时代随当国民党军官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此诗写于1954年,作者正20岁,远离大陆,故土之思自会油然而生。而诗人之名郑愁予,正是采用了辛弃疾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而辛弃疾此词抒发的正是故国、故土之思,作者以此为名,深意不言自明。
诗中思妇思念游子,实则是游子思念思妇,游子是作者。思妇是故土、故乡,抒发对故国之思是合情合理的,认为此诗是乡愁诗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介绍海子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
海子是一位很有特色的孤独的理想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显示了诗人充满灵性、纯真的创作风格。
读来给人一种清新温暖的感觉。
二、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品读诗作,体会诗作表达的情绪。
提示:本诗语言质朴明朗,而又隽永清新,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
三、学生自由发言,探讨诗人的情绪和诗作的内涵。
福的日常生活都是诗人拟想的产物,’幻想和现实构成了诗人两难的境地。
世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
错误。
郑愁予。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教后记。
师说教案教案篇六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师说教案教案篇七
录自“语文报杯”教学大赛。
安徽南陵一中汤国来主讲 辽宁开原高级中学李莹王玉忠笔录。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那李白怎样饮?
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a:什么心情?
b: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
b: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b:“暂且”“姑且”
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
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
b:“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b:政治上。
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b:“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
b: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
b:难过、悲凉、逃避。
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
b: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
b:元丹丘。
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a: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p: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b:……。
a:齐读。
------------------------------------------------------------”
师说教案教案篇八
3.深深思索每一位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知识分析:
1.《断章》分析。
1.1了解作者。
1.2认识作品。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2.《风雨》。
2.1了解作者。
2.2认识作品。
3.1了解作者。
3.2认识作品。
4.《回旋舞》。
4.1了解作者。
4.2认识作品。
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5.《在一个地铁站》。
5.1了解作者。
5.2认识作品。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典型例题】 。
1.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 。
我寻找你 。
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 。
小路上 。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 。
我找到了你 。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2.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 。
鞭儿在后。 。
那喘吁吁的耕牛, 。
正担着犁鸢, 。
古着白眼, 。
带水拖泥。 。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
“呼——呼——” 。
“牛,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 。
我把草儿给你”。 。
“呼——呼——” 。
“牛,快犁快犁。 。
你还要叹气, 。
我把鞭儿抽你”。 。
牛呵! 。
人呵! 。
草儿在前, 。
鞭儿在后。 。
答案:d。
3.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
下流干了; 。
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 。
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答案:a。
【模拟试题】。
1.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必竟 呕吐 好征兆 令人咋舌。
b.谛造 暴躁 大路货 独出新裁。
c.荏冉 山冈 刹那间 满目创痍。
d.浩翰 函养 棉制品 半身不随。
2.下列作家、年代(或国籍)、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卞之琳——现代——《断章》。
保尔福尔——法国——《回旋舞》。
b.郑愁予——当代——《错误》。
庞德——英国——《在一个地铁站》。
c.芦荻——当代——《风雨》。
毛泽东——现代——《沁园春 长沙》。
d.艾青——现代——《我爱这土地》。
余光中——当代——《乡愁》 。
3.下列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b.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c.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d.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4.下面对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断章》完成下列题目。
5.诗句中出现四个“你”,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同一人?为什么?
7.对沙白的《红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8.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于上海。
9.对下面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d.两首诗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成年人的孤寂与忧伤。
【试题答案】。
1.b 2.b 3.d 4.c。
7.c 作者在这里是将绿色与流血、奋斗、牺牲联系起来。
9.b 此说与诗的题旨不符。
师说教案教案篇九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高度的鉴赏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呢?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诗中用了一个小倒装句,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诗意盎然。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莲花、柳絮______、_______、东风”等意象,其中“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结构上看,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出光彩。
b.“美丽的错误”是一个病句,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美丽,同样,美丽也不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这一句值得商榷。
c.本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d.这首诗语言清新,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23.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字以内)(3分)。
19.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0.马蹄 春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1.比喻 倦守空闺的女子,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22.b。
23.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
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8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这部作品。
2、交流有关沈从文的材料,谈谈沈从文、他的作品及创作特点。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湘西,属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这里是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散发不束髻,大襟开在左边)的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经济文化落后。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六岁进私塾,因讨厌那里的毫无生气的教育方式和来历的体罚制度,经常逃学,流连于湘西的自然山色之中,童年时有趣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917年8月他以预备兵名义入伍。此后五年多时间,沈辗流落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三千里的沅水流域,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些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及许多奇特古怪人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生活至关重要。他见惯了边地的征战与剿杀,也见惯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欢愉,对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中民主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倾向。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民俗的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二三十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柏子》写卖身于老船长的水手柏子与吊脚楼妓女之间粗野而不无真诚的爱。作品着意展现的是柏子那种既充满生命气息又麻木蒙昧的生命状态。至于畸形恋爱后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则不是兴致所在。
作者在赞美纯朴民俗品格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都市人生的道德堕落和人性沦丧。《八骏图》反映教授学者们的虚伪、怯懦与自私。《有学问的人》勾引友妻等等,他用毫不留情的犀利之笔,撕下了城里人的道德面纱——荒唐可笑。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这是沈从文的独特之处。出于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和厌倦,沈从文创造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边城》就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3、了解《边城》全篇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母亲故事)。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鲁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小说以几个端午节将几个生活片断联结起来,表现翠翠的爱情发展过程。十五岁的那个端午,龙舟下水预订的鼓声把翠翠带到了两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见了傩送。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优美,正如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小说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发生在翠翠十五岁的那个夏天。课文开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这既与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关,又与边城封闭的环境有关。日渐成熟的生命与长时间缺少变化的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惆怅与悲哀应当被视为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课文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这是一种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5、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孤独。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孤独而单纯的翠翠。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生l:端午节的时候,妇女和小孩们穿了新衣服,还在头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一天还可以吃鱼吃肉。
为什么要用雄黄蘸。
酒画个王字呢?
是为了辟邪,传说雄黄酒可以除病去灾。
师: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还有些什么风俗?
生:赛龙舟。
师:好像有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争相回答)屈原!
师:对。那么我们看看在这里,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生:(继续看书后有人回答)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
生:(有人补充)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师:翠翠也去赛龙舟吗?
生:她是去看。
师:看龙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当然很多,课文里说“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师:嗯,看来端午节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师: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师:好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开始的印象不好。“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然后还骂了傩送,而且文中还有这样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师:接下来的变化是什么?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我认为她很淳朴、也很可爱。她不愿意别人把她看成那种唱歌的女子,同时,在她错怪了别人的时候她感到很难为情。
师:是的,正是好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这就是翠翠,一个很单纯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们继续看下去,就是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阅读第五部分的内容,把这方面的内容找出来。
生1:“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听祖父和喽罗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
师:(笑)看来翠翠开始为二老而伤神了。(生笑)不仅如此,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又有相关的描写。说说看。
生:当爷爷提起当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这时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一时间答不上来)„„。
生:当她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我理解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
师:(笑)是向往结婚吗?
生:应该是。
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或许翠翠心里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实、可爱。
师: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生1:(笑)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师:你是说那个替爷爷撑船的人吗?
生1:是的。
师: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爷爷有点老糊涂了。(众生笑。)。
师:(笑)看来这个爷爷也是有些老顽童的脾气。(生笑。)。
生1:不过,爷爷后来还是认错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生2:不对。这是因为翠翠挂念傩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爷爷的感情没有关系。从其他情节来看,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和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都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师: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师:很好。可见,虽然这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很多时候这祖孙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啊!(生笑。)。
【学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请大家自由发言吧。
生:应该是在翠翠爱恋傩送这件事上。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
师:(鼓励)你的阅读非常仔细,很好!这么说,在这件事上,爷爷有点“自以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师: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翠翠与爷爷之问的亲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情美。在这种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学生讨论。】。
生1: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
师:“世外桃源”,我认为你的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老师向往这里的一个原因啊。(生笑。)。
生2: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师:你说得很好!不过,我替你补充一点,爷爷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宽裕?
生2:不是。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厚道。
师: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学生边听边点头。】。
生3: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顺顺这种品格?
生3:第三部分说“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师:也就是说,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多好的人,多好的边城啊!(生会意地笑了起来,不时有人在议论着)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民风的善良、淳朴。
生4:我觉得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安详。
师:安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呢?
生4:这里的人除互相帮助外,还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活,在这里没有那种尖锐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连翠翠的那条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认为这正是受淳朴民风的影响所致。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学生若有所思,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赞叹。)。
[课堂小结]。
师: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一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二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他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着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三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转)。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2、检查生字。
照亮、阿妈、洒满、香味、灰白色、抱着、运载、温暖。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听课文朗读录音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生谈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很温暖;太美丽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我感受到了快乐……)嗯,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有的同学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在柔和的月光下,这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谁第一个带我们去感悟它的美?(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
生: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
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
生:声音应洪亮,大点声。
师:是需要大声读吗?
生: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
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多美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3)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
(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
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
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
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生:白天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还和妈妈一起去走月亮,很快乐)。
三、小结。
这诗情画意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满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课文吧!(学生配乐读全文,指名读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呀?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妈妈我们之间的母子情最深……)。
师适时地给以表扬说到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么的温馨、幸福和快乐。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或者是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两部式题。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两部式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小学数学教案《两部式题》。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8-8+410-4+2。
10-8+510-7-33+5+1。
2+7+16-3+73+5-6。
2.2+2+2+2+2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四
1、认读3个字。
2、浏览课文,了解心理实验的起因、经过、结论。
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
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重点。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难点。
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要求: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走过独木桥吗?什么时候走过?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小伙伴们在走独木桥后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放慢速度多读几次。
2。交流初步感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三、细读体会。
(一)默读课文,结合表格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口头填表。自学后,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实验次数桥下状况学生表现实验结论。
(二)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的词语“很快穿过、异常小心、战战兢兢、慢慢爬过、心有余悸”进行指导体会。
四、情感升华。
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写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五
活动教师:海绵宝宝。
活动科目:数学。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的概念。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宝宝1,并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
2.了解1和许多及其关系。
3.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
活动重点:认识数字宝宝1,并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
活动难点:了解1和许多及其关系。
活动准备:数字宝宝1、幻灯片、图片、各种糖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儿歌:1、1、1像铅笔细又长,1、1、1、一个房子大又大,1、1、1、里面住着一个人。
二、基本部分。
(一)刚才的儿歌里我们说到了数字宝宝1,我们一起来认。
识一下数字宝宝1。
(二)手口一致点数1。
1.从百宝箱中拿出糖果,让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并且放在另外一个容器里。
2.把各种糖果放在一起,尝试让幼儿说出这是“许多糖果”。
3.再从容器里取出糖果。
教师小结:一个一个的糖果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许多糖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糖果。
(三)出示幻灯片。
1种物体的图片和许多物体的图片。
(四)游戏:
区别1和许多。
三、结束部分。
分享糖果。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配合的很好,目标也基本达到,由于自己的紧张语速有点快,教具没也能充分利用,最后结尾规则没有讲清楚,导致一放下糖幼儿就开始吃,最后结尾不太完美。在今后的活动中自己能够有所提升、更加完美。
侯瑞。
薛家湾第十一幼儿园。
20xx年10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儿歌:1、1、1像铅笔细又长,一个房子大又大,里面住着一个人。
二、基本部分。
(一)刚才的儿歌里我们说到了数字宝宝1,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字宝宝1。
(二)手口一致点数1。
1.从百宝箱中拿出各种水果,让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并且放在另外一个容器里。
2.把各种水果放在一起,尝试让幼儿说出这是“许多水果”。
3.再从容器里取出水果。
教师小结:一个一个的水果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许多水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水果。
(三)出示幻灯片。
1种物体的图片和许多物体的图片。
(四)游戏:
区别1和许多。
三、结束部分。
分享水果。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六
1、感受儿歌的语流节奏和韵脚的重复,体验儿歌的节奏美。
2、通过想想、试试,说说,学习儿歌,利用诗句的重复仿编儿歌。
3、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1、幼儿玩过手的动作变化,手形的各种图片(兔子、剪刀、螃蟹、小花)。
2、手影图片若干,展板。
一、导入,教师与幼儿打招呼。
1、伸出一只手与小朋友打招呼。(嗨,小朋友好!)老师用几只手与你们打招呼?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5个)。
2、嗨,大家好!我现在用几只手与你们打招呼?(两只手)两只手我们还可以说一双手,(出示一双手的图片)。
3、你们也有一双手,数数看一双手有几个手指头?(10个)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教师边带领幼儿做手的动作边学习语句: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
(评析:教师亲切的用手与小朋友打招呼,一下子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在与小朋友问好的互动中自然地将主题转向手,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在说说、数数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了数学)。
二、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手的变化。
1、小手它还会变魔术呢!你们看伸出一个手指头,变成什么了?(虫子)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示范语句:变成小虫爬爬爬。
2、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说一说。让幼儿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评析:幼儿对“小虫”非常感兴趣,纷纷模仿起来,情绪马上被提升了)。
3、那你的小手会变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变一变,然后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手的变化。)。
(评析:让幼儿的小手试一试,变一变,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玩玩、想想、讲讲,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幼儿边想边说的过程,也是自己构思诗歌的过程。)。
4、提问:你是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
幼1:我是这样变的,(做动作)。
师:变成了什么?(小兔子)教师及时出示小兔子的图片。变成小兔怎么样?
幼:跳跳跳。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变成小兔跳跳跳)。
你又是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请2-3个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有意识的将诗歌中有的图片螃蟹贴出来,并及时的加以引导,变成螃蟹怎么样了?再引导他们一起来学一学)。
(评析: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使幼儿体验到变手游戏的快乐,而且为后面的学习诗歌做了铺垫,幼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5、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念儿歌第一段。(结合刚才贴出的图片)。
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变成小兔跳跳跳,变成螃蟹爬爬爬。
6、我有一双小小手,(贴出小手图片)那它还会变成什么呢?用好听的话该怎么说(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儿歌中相应的图片:变成剪刀剪剪剪,变成小花转转转。
(评析:在这里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在对第一段诗歌的理解下,教师适当的将要求提高,让幼儿尝试用诗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手的变化,有效的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感受儿歌的语流节奏和韵脚的重复,体验儿歌的节奏美)。
三、结合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2、教师带领幼儿结合图片念儿歌,即: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变成小兔跳跳跳,变成螃蟹爬爬爬,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变成剪刀剪剪剪,变成小花转转转。
(评析: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幼儿的视觉体验,也为幼儿学习诗歌提供了方便,孩子们大胆的用动作和语言尽情的表现着)。
3、小朋友说的真好,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边说边做吧。(幼儿站起来自由做。)。
(评析:在第一遍学习诗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二遍诗歌教学,虽然还是学习诗歌,但在这里,活动氛围更宽松了,有的三五成群的与好朋友边说边做,有的与老师边说边用动作表现,他们自由的边走边说,使学习不枯燥,充分发挥每一遍念诗歌的效益,真正做到了在玩乐中学习)。
四、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教师做两个手的变化动作。小手变成了什么?
幼1:小狗。
幼2:青蛙。
师:谁能用儿歌里的话说一说。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做动作,用自己的动作仿编儿歌。
3、小朋友真能干。你们看小手变变变,都变到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学着变一变,然后想一想用儿歌里的话怎么说?(幼儿分成3组自由观看,教师重点引导幼儿用“变成某某怎么样”的句式说)。
4、提问:告诉我你看到的小手变成了什么?(幼儿用“变成某某怎么样”的句式回答,仿编儿歌)。
我们一起来跟着他说一说。另外两组的教学方法同上。
5、那我们把自己编的儿歌一起来说一说吧!(教师带领幼儿看看、走走、说说、变变)。
6、现在我们一起来跟着老师把这些图片说一说。
(评析:利用手影图片,给予了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帮助了幼儿调动了生活经验,也为创编诗歌提供了便利。同时孩子分三组,更是让幼儿的创编更具针对性,使他们充分运用多种感官,看看、说说、做做,人人动手动脑动嘴,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2。小朋友们边走边看边说,就像在看动画片一样,他们创编的很轻松和愉快。)。
5、延伸活动。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手在太阳底下变魔术,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那我们一起到太阳底下去玩一玩,变一变吧!
(评析:承上启下,将问题直抛幼儿,使活动自然地过度到延伸环节,也激发了的探索能力,让他们一起来获得关于“手”快乐又新奇的体验!)。
《会变的小手》这首儿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整个活动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了他们的动作表现力。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尽情的用动作表现手的变化,并及时的加以引导,使他们在相对自由、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在玩乐中学习诗歌。孩子们人人参与,特别是在看手影图片进行创编活动时,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大胆的模仿手影的动作,到活动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
6、中班语言教案《小手开花》含反思。
我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发现幼儿对手的了解不是很多,面对中班的幼儿来说,手都知道,可是手指、手掌、手背、手心掌握的.却不是很好,所以,设计此活动,就是为了加深幼儿对手的比较全面的了解。
1、学会儿歌“小手开花”,并能加入动作。
2、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能分清手指、手掌、手心、手背。
3、愿意与同伴交流。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1、学会儿歌“小手开花”,并能加入动作。
2、了解自己的手上的名称。
卡片、白纸笔。
一、开始部分。
1、课前小游戏。
头发肩膀膝盖脚,膝盖脚,膝盖脚。头发肩膀膝盖脚,眼睛耳朵鼻子嘴。
2、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出示卡片——手。
二、基本环节。
1、师:你们都认识他吗?见过他吗?是在哪里见过他的?
2、介绍“我的小手”
(1)自己想想,应该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手。
(2)两人一组互相介绍。
(3)指名上前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手。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共有十个手指头,还有手掌手心和手背。
4、听儿歌。
(1)小朋友,你们想听关于手的儿歌吗?现在我们就快快来听听吧!
(2)放儿歌,幼儿听。
5、学习儿歌。
师:你们想学这首儿歌吗?
引导幼儿跟老师一起做动作,并分句跟读,学习儿歌三四遍。
(1)听儿歌,做动作。
老师念,幼儿做动作。
(2)看动作,念儿歌。
老师做动作,幼儿说儿歌。
6、念儿歌。
让幼儿两两相对,师领读,幼儿边念边做动作。
三、结束环节。
游戏“小手开花”
师:我的小手会开花,开了几瓣花?
幼:开了(5……10)瓣花。
四、活动延伸。
幼儿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小手。
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学习儿歌的兴趣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融入动作后,幼儿学习儿歌的欲望更加高涨,手是大家都有的,但是关于儿歌幼儿学习的是比较少的,通过这次活动的学习,让幼儿能够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手,总体上来说,这次活动时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结束的。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七
郑愁予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多媒体教室。
: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 ,课外扩展:
1、 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说教案教案篇十八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生:不了解。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生:1900年5月26日。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 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生:不知道。
生:四万多件。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败。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生:无奈。
生:后者。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生:没有。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0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