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莫言小说读后感(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7:14:08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2-04 07:14:08     小编:QJ墨客

读后感是对作品的综合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品质的读后感呢?写读后感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仔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然后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思考和表达。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描写细节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读后感时要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用精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读后感时要尽量避免抄袭和模仿,要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法的使用和表达的流畅性,要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的清晰性,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写读后感时要注意审美的追求和个性的表达,要用独特的角度和观点来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一

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瞬间刮起了”莫言风”。原来,我几乎没有接触过莫言的作品,这个暑假我终于有时间来品读一下莫言的文章.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必然成为我的阅读首选。

《红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我觉得这篇小说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奇作,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不仅如此,《红高粱》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莫言的“红高粱”所着力表现和强化的生命意识,侧重于对性与爱这一生命自然性的发掘。作者激情洋溢地渲染描绘着由那种毫无遮掩的生命欲望和原始本能冲动所释放出的强悍狂浪的生命能量、生命元气和生命强力,绘制出一幅幅故土高密东北乡人事景物的生命图画,弹奏着北方农民蓬勃生力的热情礼赞,以此来鄙弃一切传统文化的文明的伪饰,呼唤和激励着在传统理性禁束下与现代生存困扰中逐渐衰弱的广大国民感性生命力的复活。

我很欣赏莫言的语言和他看事情的角度,他的语言大刀阔斧,有北方汉子的气派,而且是大碗饮酒,大块吃肉的那种。在他的高粱地里,红树林里,充满着真正男子汉的豪情。这种语言比起那种细腻温柔的文字,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读着更痛快。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二

《莫言。

散文。

》表现了富有感性化的风格,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莫言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若对莫言那样的大作家评头论足,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又想,莫言是位大作家,众多作品是要人读的,我就是读者之一,发点“读后感”似不为过。当然,假若莫言先生从此剥夺我作为他的读者的权利,我也无所谓——又不自量力了,人家对咱哪屑一顾。

因了张艺谋一部电影,才返回头去看莫言的小说,感觉平平。那天去书店,看到他的散文集《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封面设计、纸张、字体都是我喜欢的那种,便买了来。

名作家的书似不需要序的,谁有资格为其作序呢?文人相轻么,要序也是自己序。这本散文集就没有序。全书共108篇文章,其中48篇是序或跋,多是为别人所写——以次也或证明莫言名人的身份。

莫言先后几次去过日本,对日本“朋友”不乏溢美之词,对日本似有特别感情,其实也正常。但作为一个遭到日本屠杀过的民族的后人,心里除了不舒服,还是不舒服——但愿是我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作祟。对胡兰成的汉奸行为,我是深恶痛绝的,即便他是风流才子,即便连张爱玲都甘愿为他“低到尘埃里去”。

昨天,到日本开始“暖春之旅”。“暖春”是我们的初衷,至于日本方面怎么想,有待观察。日本这个民族,自有其可恨之处,比如,一旦强大起来,就有可能伺机向外扩张。对此,希望国人,包括莫言,千万不要盲目乐观。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三

说到《红高粱》,首先想到的就是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那时,并不知道《红高粱》的作者是谁,只是觉得电影不错,一直到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才知道《红高粱》是他的作品。这才找来书,仔细的读了一遍。现在,电视剧版《红高粱》也在热播中。为了使同学们更加了解莫言的这部作品,小编整理了《红高粱》读后感,同学们可以参考写作关于《红高粱》的读后感。

关于莫言。

一部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那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莫言吧。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四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之所以取名“蛙”,并不是因为文中充满对蛙声的描写,而是因为它的谐音“娃”,突出了主题——生命的歌颂。

在文中,姑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两面的:送子娘娘和杀人妖魔。

姑姑首先是一位乡村医生,人称“送子娘娘”;她也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们称她为“杀人狂魔”。对于她来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痛苦之中。

读《蛙》其实会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的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莫言的书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就是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脚下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又如曾国藩所说:人生在世,应该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无敬畏,则行无所止,于是胆大妄为,伤天害理,所以必自取灭亡。

心存敬畏,常怀悲悯,我们的情感将更加丰富沉淀,我们的心灵将更加美好丰盈,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从容不迫。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五

主人公福贵自小生活富足,但活得糜烂。他输掉了祖上积下的全部家财后才慢慢开始懂得活着的意义,因此即使每次祸病降临生离死别,他都流着泪咬着牙努力地活下去。

最有趣的是福贵从屠宰场“救”回来的那头老牛也叫福贵,这头牛就是福贵晚年的缩影,他(它)幸运地从死神手上逃脱,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上了年纪又无后侍奉,七老八十还不得不下田干活,福贵欺骗老牛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和苦根都在和他一起干活,这何不是福贵自我安慰家人陪在身边,这就是他活着的寄托和念想啊。

感谢这十本书给我带来的宁静。只有在褪去浮躁的时候,才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该怎么做。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六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万心姑姑是一位双手沾满鲜血的妇产科医生,经她之手来到世界的孩子不计其数。她响应国家的号召,高举计划生育的大旗,在万人咒骂和乱棍之下,也是她亲手毁了那些即将诞生的生命。她是天使还是恶魔?她只是那个特定时代推动历史前进的小齿轮。故事中远不止她一个典型人物。

本书名写蛙,实写娃。阐述了时代浮沉里孩子的出生、成长和经历,又写了政策对生育的影响,反应劳苦大众对生育后代的观念,孩子的存亡对各个人物和家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真实的素材,接地气的言语,经莫言先生之手,烹调出一顿可口的饕餮盛宴。细细咀嚼,意犹未尽。

主人公福贵自小生活富足,但活得糜烂。他输掉了祖上积下的全部家财后才慢慢开始懂得活着的意义,因此即使每次祸病降临生离死别,他都流着泪咬着牙努力地活下去。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有趣的是福贵从屠宰场“救”回来的那头老牛也叫福贵,这头牛就是福贵晚年的缩影,他(它)幸运地从死神手上逃脱,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上了年纪又无后侍奉,七老八十还不得不下田干活,福贵欺骗老牛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和苦根都在和他一起干活,这何不是福贵自我安慰家人陪在身边,这就是他活着的寄托和念想啊。

感谢这十本书给我带来的宁静。只有在褪去浮躁的时候,才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该怎么做。,希望能帮助您!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七

暑假里本人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本书《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有三点:

第一、语言平实有趣,个人语言口味浓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个人特色。比如:“王肝与王胆是一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这里把双胞胎说成一卵双胎,虽然不是很雅致,但听起来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刚懂事的小孩子一听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实性强,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赖可击,描绘起来是那么地贴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畅。比如“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第二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于老师讲课一边吃煤。我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穷苦,孩子都是饿着肚子上课的,连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实的描绘下就显得很真实,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关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小说里面没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个人看法,未能领引读者向更高更宽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声,但没有在更高更深远地去看待计划生育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莫言的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计划生育好坏参半那样,显得平淡奇。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八

近期读了莫言先生的《蛙》。虽然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奖是2012年的事情了,但是对我而言,《蛙》是我读的莫言先生的第一本作品。

这本书由两大结构组成,前面部门是以书信的方式展开的,最后通过话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了升华。通过讲述人“万小跑”以书信的形式,讲述自己和姑姑“万心”的故事。故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人多力量大”、革命时期、计划生育时期。以姑姑“万心”这个乡村医生在不同时期,做的事情,记录了计划生育下,高密乡村的生活场景,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书中,姑姑的一生坎坷起伏。作为烈士子女,白求恩医生徒弟的孩子,姑姑是骄傲的,甚至当时与国民党的飞机师谈恋爱;飞机师架机逃到台湾,姑姑被怀疑,恸哭之后划清界限,回到医生岗位,为周围乡村孕妇接生;革命,被人批斗,无端栽赃,坚持了下来;听国家号召的医生,从一个为村里人接生,“送子娘娘”存在一般的人,转而变成了一个“围追堵截”偷生妇女的“活阎王”;原本用来接生的双手,却也拿走了两千多孩子的生命,也导致向王仁美、王胆等人的难产而死。她有错吗?响应国家政策,认真执行,对于不理解的乡亲,痛心疾首告诉他们控制人口的好处,不要偷生,这有什么错?她没错吗?王仁美的死、张拳老婆的死,陈鼻老婆的死,为了一个生命,赔上一条命,如果没错,为什么姑姑在晚年家里捏了那么多的泥娃娃,并且记得每一只娃娃投生到谁的家里呢?是真的精神错乱,亦或是执念这样想着好减轻自己的痛苦呢。正如莫言先生所写“娃娃娲哇,声声令我泪欲下。姑姑孤苦,心中之事对谁语?”

读完整本书,心情很沉重,对于这样的事情,有一种无力感,没有办法去说谁对谁错。何况,细想现在,已经“放开二胎”了,但是生育率和结婚率仍然下滑,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阶段,人们偷着生、罚着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计划生育了解太少,没有什么见解或思考。但这本书真的值得推荐,去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九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十

前几天一个朋友送我一本莫言的《檀香刑》,昨天事情不多,一个晚上把他给速读了一边,读过之后感觉不坏,但是没有想象的好,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对于我这种读者来说在理解的层面上有点困难。

这本书获奖很多,首届“鼎钧文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获得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榜眼。在同朋友对这本书交流中我得知,作者这本书上是在创新,其实作者在后记中已经明确表明了“《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作为著名的当代中国作家,作者或许正在尝试突破禁锢,或者说以退为进,还魂小说本来的面目,就像作者说的读这本书“这是一种用耳朵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

我喜欢读小说,一直以来这么认为:小说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个人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回顾这几年来,小说真的有点烂了,或许是由于我们的物质充裕、效率越来越高,小说的制造更加方便了;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写小说的、看小说的越来越多了;读者多起来,小说的范围以及题材越来越大,一些非主流的小说开始上路了,甚至开始修路了,这条路能通到那里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能看到的现状是很多小说是消磨时间的快餐,看完一遍就可以扔的远远的,还有的小说就不值得购买,甚至有的小说从印刷成册后就成为垃圾,论斤叫卖,我不会翻,更不会买,买了之后浪费自己空间、时间,卖废纸还嫌麻烦。还好,现在一个“猫腔”(猫腔是《檀香刑》中的旋律)一个《秦腔》(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我买了,刚开始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多看几遍。

《檀香刑》这本书我仅仅过了一遍,但是书中流畅的猫腔,让我感觉很棒,那是一种浅的可以一眼看到底的韵文,但是又是那么精准的刻画当时的情景,甚至我有这种感觉,看过一遍这本书后,猫腔就在耳边浮现,尽管我从来没有听过那种腔调。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真的值得一看。

以上基本都是在瞎胡扯,最近一段时间听朋友说小说的发展,再加上自己的感悟随心记录,只怕时间长了忘掉了,留待自己回头看。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十一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师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蛙》。

小说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我似乎真切的和他们存在过一样。我难过,我愤怒,我鄙视,但是这都不能让我离开这本书半途丢掉,因为她同样牵扯着我的心。每一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坚持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坚持着,本来这应该是一副越来越好的生活蓝图,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临死前的撒娇是多么让人心疼,忘不了王胆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无所畏惧,忘不了张拳老婆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虽然她们违反政策,但那确实是鲜活的.人命啊还是两条啊!

他们活该被流产,这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话,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价。我感到恐慌,人民还是通情理的人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让我难过。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工作没有宣传到位,人民思想觉悟不高,综合导致事情的发生,但是没有人坐下来研究一下文明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生在和平、和谐的新时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传统的。我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太多好感,总认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实行初期,大家还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万心来,她是多么的忠于党的事业才会有如此强的斗志和动力,不得不说她是伟大的,是忠诚的。

人的真诚不是伪装的,比较而言我最喜欢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对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从不退缩,不会避而远之,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而非虚情假意。

我还是幼稚着,总以为会有理想状态,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我问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会像万足一样吧!老公说:不会有那个意外的,我们会好好地过一辈子的。被我逼问急了,就说:我不会像他那样的。心里虽然知道男人遇到这事儿都会再娶的,但是听到老公这句话还是会感动的一塌糊涂。人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好啊!!!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十三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后感受颇多。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莫言蛙读后感,欢迎阅读!

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蛙》。该文讲述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曾经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导致无数未出生的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生,甚至母子俱丧,全家遭受灭顶之灾。到了晚年,姑姑回想自己的罪过,无限悔恨,只得以捏泥人来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作为每个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并不仅仅是个封建残余的理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权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动物界,生存也是最高法则,为了繁衍生息,有的雌性动物甚至把雄性吃掉,繁衍需求显然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生存权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是中。

国学。

者对付外国学者的一个利器,成就了不少中国学者。但是,在计划生育的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儿,喝药不夺瓶儿”,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作为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她自叹双手“沾满了腥臭的鲜血”。

尤其是在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计划生育制度存在残酷性的同时还充满了欺骗性。一开始宣传说:没有孩子不要紧,国家给你养老送终。后来,又说:养老不能单靠国家,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再后来又说:养老金缺口太大,要延长退休年龄。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道理都在你那里。人民群众哪有说理的地方。现在看看,过度严厉的一对夫妇一个孩的政策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空巢家庭、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等等社会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多少年来,舆论一直在呼吁官员的官员的财产公示制度,但都是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可见舆论的要求、群众的福祉、社会的责任在一些掌权者的脑海里实在是无足轻重。这一段时间cctv一直在做是否幸福的调查,问莫言是否幸福,莫言说:“我现在是忧虑重重,怎么可能幸福呢?”这种感受可能全国绝大多数都是感同身受吧。750万元的诺贝尔奖,在北京仅仅能买个120平方的房子,还可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泡汤,诺贝尔奖获得者尚且如此,我们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儿、土里刨食的普通老百姓自然只能是望洋兴叹了。怪不得cctv记者问到一个老者是否幸福的时候,他似乎耳聋,说:“我姓曾。”

幸福可能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不如意总是如影随形,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个人,但愿这样的不如意越来越少些吧!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是乡土中国六、七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并以作者姑姑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并通过“蝌蚪”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

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为抗日时期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日本驻军地,而后因男友叛逃到中国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年轻时她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或者说是代孕却睁只眼闭只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而后却成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在那场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中,结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张拳的老婆死去,或许陈鼻老婆王胆的死与她没有根本关系,但是也与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她是珍视、敬畏生命的,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被蛙吓着。在她看来蛙声是那些被她堕掉的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那些蛙是回来索命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与后悔,而自己也因为蛙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艺人结婚,到最后有些精神疯癫,而小说最后那句台词“万心,你不得好死!”是对她生命意义的一种拷问和问责!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而后来却因为姑姑的劝说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对象“小狮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名义上是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还说什么对王仁美有多爱,真的是多么的可笑。后来到了五十出头的时候又因为代孕更体现出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是小狮子背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后发现是个儿子后那个喜悦与前面的愤怒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实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一种拷问!特别是对蝌蚪这一知识分子的不屑与讥讽嘲笑。

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张拳老婆、陈眉,前者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里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点生下来,然而却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陈眉的出生就预示着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母亲日思夜想想替陈鼻生一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生下陈眉后便逝去。而她父亲沉痛在她母亲死去的悲痛中将其遗弃给姑姑抚养,即使以后被父亲接回去抚养后也逃不过父亲的痛骂与折磨,长大后与姐姐在工厂里打工却遭遇大火毁容并失去姐姐,最后沦落到为别人代孕的地步,这是多么地惨痛。其实小说中那些近似疯癫的人比如晚年的陈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种社会畸形的代表,他们用疯癫的方式来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小说中出现的代孕现象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因为目前社会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什么地下卵子市场等,这都说明那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剔除干净,这是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的反应,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以及唤醒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小说从始至终都一直贯彻的一条线就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历程的困难和考验,闪耀着母爱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琢磨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莫言的《蛙》应该是去年深秋就要读的,当时朋友推荐给我,我正忙着读毕飞宇的《推拿》,就耽搁下了,要不是莫言获诺奖,我也许还想不起要去读它,现在再读,就有点追风的嫌疑了。大概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我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里,竟然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了。

合起书来,想想初读印象,大概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吧:一个人、一段情、一场梦。

一个人。

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一段情。

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一场梦。

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在我的记忆里模模糊糊若隐若现,书中许多描写,使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些事情,就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梦。比如吃,虽然我没有吃煤块的经历,但是,小时候关于吃的记忆,我还是很清晰的。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至于传单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小孩子吹避孕套当气球玩,哪个女人子宫下垂到体外等等这些记忆都被唤醒。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我的表嫂,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的思想浅陋贫乏,文笔生涩干巴,罢了,咱又不去争诺奖,在乎那些干什么呢,自娱自乐吧。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篇十四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067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