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登教案(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9:04:13
最新古诗登教案(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4 09:04:13     小编:MJ笔神

教案的编写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思。小编整理了一些编写教案的技巧和经验,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古诗登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蚕妇。

养蚕人罗绮者。

伤心落泪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古诗登教案篇二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登教案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古诗登教案篇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忄、木、矢、攵、尸”五个新偏旁。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

4、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自己热爱春天的情感。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磁带、录音机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看图学古诗

二 课 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画: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2、老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春晓)

3、师解题:“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4、过渡:理解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师:上学期我们都已经把这首诗背下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自读《春晓》。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感悟欣赏

(想象画面,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读后评议)

3、师指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现在,让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吧!

四、学习生字“春、知、少、处”。

1、师范写,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师:课下,请大家再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在下一节课上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春晓》。

2、全班背诵。

3、教师导言:春天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不仅我们喜欢春天,古代的诗人也喜欢,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优美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好景象的古诗。

4、板书课题:村居(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题意:村(农村)居(居住)。

二、认识生字,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从诗句中圈出生字。

2、学生汇报,教师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练习读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村居 杨柳 春烟 儿童 散学 放纸鸢

(4)引导学生结合挂图,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5)分句指名读诗句。

(6)全班齐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读懂古诗

1、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认真看图想象图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说说你读懂了哪几行诗句?

3、学生反馈,练习朗读相对应的诗句。

4、指名将各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想象,读好古诗

1、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这首诗中哪几行诗句是写景的,哪几行是写人的?

2、指名学生反馈,指导朗读。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抽读生字:放、忙、居、村

2、练习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逐字仿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把本课的两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1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登教案篇五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登教案篇六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登教案篇七

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

古诗登教案篇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两课时。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登教案篇九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登教案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古诗登教案篇十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登教案篇十二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练习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登教案篇十三

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各两首古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课文。

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朗读古诗:

1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遗民泪尽胡尖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提问:

(1)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要点:

一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

飞将在。

出塞不教。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

迎凉有感南望。

2读句子,练习能正确地读出古诗中的意境。

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齐读四首古诗。

2思考;

(1)画出每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每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全班讨论。

板书:

(惜别之情)。

(思乡之情)。

(爱国之情)。

(忧国忧民,爱国之情)。

板书: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惜别之情)。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思乡之情)。

飞将在。

出塞不教(爱国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泪尽(忧国忧民)。

迎凉有感南望(爱国之情)。

古诗登教案篇十四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十一古古一居亡一忙因一烟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对一树一村睡一眠闪一问一间一闻屋一居。

醒一醉亲一童外一处岁一多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春晓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chu村san。

首sh6u醉zui。

处shi散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闻啼鸟。(3)花落()()少。

(2)夜来风雨()。(4)()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登教案篇十五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一课时。

1、公元1210年元月,中国农历年的腊月,在浙江杭州,这个南宋王朝的都城里,到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因为一年中最浓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忙着喝酒、送礼、看歌舞,但在离杭州不远的山阴的一所房子里,一位85岁的老人躺在床上,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他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宝剑,唤来儿孙,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出示《示儿》配图陆游)。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学习书写“宋”“翁”

【陆游资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自大家”。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朱自清称赞其为我国古代最爱国的诗人。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指名回答,古诗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牵挂和叮咛?

1、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默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画出有困难的地方。(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学生说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2.出示南北宋版图对比,帮助理解“北定”。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解了吗?

诗陆人游在临终之前未了的心事是——不见九州同。

他临终前仍然在期盼的是——北定中原日。

4.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了陆游此时此刻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

2、出示清明上河图。

感受九州统一时的北宋繁荣安定的生活。

3、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范读思考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感受被禁并统治的大宋百姓受尽屈辱的生活。体会陆游的悲痛。

再读全诗。

4.出示《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中原河山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的西湖边朝廷权贵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这些情感胶着在一起再读:《示儿》。

师过渡:这样的朝廷做不了什么,但是诗人绝望了吗?从哪句诗可以感受到。

1、指导读好三四句。

2.出示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多媒体出示,并引读:

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板书:听不到还要听,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爱国至死不渝。

3.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出陆游心中的期盼:诵读《示儿》。

清末梁启超对陆游这样写道:

(多媒体出示)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

此时此刻你想对陆游、对自己、对大家说些什么?

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范成大、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作业:搜集爱国诗篇,制作爱国诗集,或者开朗诵会。

示儿。

南宋悲。

陆游爱。

放翁盼。

古诗登教案篇十六

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课时。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291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