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优秀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9:37:1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优秀21篇)
时间:2023-12-04 09:37:12     小编:JQ文豪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教师编写教案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分享。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分析性智力:1、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如何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写10的方法,掌握10的组成。

3、知道如何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4、明确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理。

创造性智力:能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性智力:1、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会读写10。

4、能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5、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第六课时: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投影、10的卡片、点子图、小棒;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复习已学过的数,比9大一的数是10。

1、谈话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9的数,我们不仅能够正确的数这些数,还能读写,知道他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

师:图书同学们在干什么?大家数一数一共去了几个同学?老师呢?一共去了多少人?(10人)是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介绍你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几个几个数,发现只要有次序,不遗漏重复数的结果都是10)。

(2)数一数:

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教师示范数出10根小棒,并用皮筋捆好,问:这一捆里有几个1根?也就是几根?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找找自己身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3)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点子图。看书上的计数器的图,让学生感受9颗后面再加一颗就是10颗。

看书上的直尺图,你能说出10以内的数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小结:明确9加上1是10,10去掉1是9,10排在9的后面。

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再抽象出数轴,明确10以内的数序。填空:书上p67页,第1、2两题。反馈第1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2题呢。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9和10。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10比哪些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5)区别10和第10。

自己画一画表示10的物体:画o,画好后请同桌同学数一数校对。师拿出学生刚才画的圆oooooooooo,给左起第10个o画上黑色和右起第10个o画上红色。

(6)10的书写:教师范写一学生练习,说说写10与以前写的数有什么特别?

三、10的组成。

l、10的组成。

(1)同桌合作,学习10的组成,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归纳10的组成。

(2)10的组成有几种?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可用手指强化记忆。

2、练习巩固:

(1)击掌组成10。

(2)说数组成10。

(3)连线:p65做一做。

(4)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如套圈活动:练习九第3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如,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观察、比较、概括、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通过看录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2.对人民币你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处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识别人民币。

2.说说识别方法。

3.分类。

(1)纸币、硬币各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元币、角币、分币的币种?介绍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

4.和电脑娃娃比赛,看谁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5.例2:购物游戏。

6.独立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7.例3。

9.实践应用。

1元钱能买什么?

10元钱能买什么?

三、拓展创新。

1.每个书包35元。

(1)我的钱正好买一个,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面值十元的?

(2)如果付的钱全是面值十元的,你猜猜我付了多少张?

2.谈话升华。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练习检查自己学习的情况。比比谁学的好!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第1题,排个队伍来学习,报数,小红排在第几个?

2、看图写出算式:出示课本练习十三第2题的鸽子图。师:从这副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在草稿本上列式。

反馈: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3、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545?

9

5+4=94+5=99-5=4。

4、第3题,列式计算,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求的是…用算式…来计算。)。

三、独立计算练习。

1、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练习第4、5两题。

四、综合活动:

1、先独立观察,书上第6题的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观察小鸟在干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做什么游戏?我们也去参加。你如果知道就帮动物说出答案,写在书上。

2、小火车计算比赛:选出3名裁判,其余的5人一组,由老师给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听老师发令+1或+2或-2,往下开,比比那组同学最团结,最能干。

五、练习小结:宣布获得优胜的小组,发给红苹果。小结这节课表现进步的同学,并结合9+2=?8+3=?等题,延伸到下节课的教学。

六、课后小记。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共一课时,实在学生认识0~2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试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在4次教学3次走班教学,我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反思这次教学活动一下几点: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认钟表的经验。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过钟表,但在钟表却是随处可见,平时上学的时间、晚饭的时间、看动画片的时间……学生有一些了解,这就是本课的一个知识基础。在课前,我曾有意识的询问过孩子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有的知道整时,有的知道几时几分,知道几时差一点儿。貌似闲谈如同聊天,但作为老师就可把这几句“闲话”记在心里,作为下一课数学学习的知识基础。除了“课前聊天”,老师还可以在课上留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回答的每一次问题,在短时间内了解。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1)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是感性的、点滴的,老师需要通过一节课把这些点滴有条理有层次地串联起来,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在这节课中,我以猜谜揭示课题,而后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三步走。认识钟面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钟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介绍更为有针对性把提问变成“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手中的闹钟很容易回答。在学生拨钟也让学生自由的拨出一些整时并说说在这一时刻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段的认识就能联系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1~12各个数上。在“两个10时”这一环节,让学根据生活经验充分的讨论两个10时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导学生会照样子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时从数学角度提醒学生在平时说话时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这样说起来就更清楚明白。钟面、整时和大约几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

(2)在逐步、具体的构建知识框架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结实“框架”。

所谓“框架”就是一节课纲要,在教学环节中的小结总结,可以是老师帮助学生建立,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建立。本课的纲要就整时和大约几时。在这一课里,在认识整时、拨出整时的经验下出示三个整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共同特点然后小结,就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课学习一条“框架”。在有了经验之后,教学大约几时,在两次拨出接近7时后,学生自己就会建立又一条“框架”:接近几时,可以说大约几时。

三、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以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联系生活的看图说几时、说说起床和睡觉时间等变式练习效果还可以,但是仔细回顾,如果能把一系列情景贯穿起来,就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四、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把点滴生活经验变成系统数学知识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课堂上一些与生活相连的习题更好体会知识的还是生活本生。因此,我觉得还可以适时适度的给孩子一些后续积累性练习,如记录一下一周每天起床的时间,设计一份假日的时间安排表。这些练习不是一日一时能做完,也许眼前所学的知识还不够,但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是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去了解生活,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其乐无穷。

“颇具匠心”--让课堂生动起来。

课难免会有收获,从指导老师那,从其他老师那。是的,我体会到学校帮助我们安排师徒结对是多么明智的决定,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是多么有必要。

这次是“认识钟表”。《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受颇深。

在(2)班是自己试上,因为预设和生成截然不同,整个课有点不知所措。开头出示钟面,问看到什么时刻,就没有人说两根针,由于我不够机灵,头没带好,开始的不顺导致后来处理问题都有些生涩,所以自我感觉是很失败的。

课后急忙找指导老师指点,一颗心悬着。吴校长给我鼓励也给我建议,也是因为他的又一次指点,我豁然开朗。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把练习也重新按层次设计了一下,整理后我心理塌实多了。

那我课堂上的问题在哪里呢?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首先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我预设的很多,可是现在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课上定能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肯定会出现好多你预设不到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的把握课堂。随机的处理一切课堂上发生的异常情况。新课标提倡课堂生成,我明知这个理论,可是却没有做到真正应用,反之,恰导致自己语言生涩。要清楚教案虽然是预先设计好的,但课堂是绝对生成的。

第二是课堂常规方面。“怎样使低年级学生学会倾听”还真是个难题,一直捆绕着我,一节课总有那么部分学生游离。这方面,我准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于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牢记了以上几点,结果是“上得蛮好的”--知道老师这样说。我的心也放下些。跟着学生的思路,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含义,处理练习也注意了层次,合作学习时也不流于形式了,让学生先思考后交流,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与内容衔接过渡的语言组织上没有精心设计准备,语言显得过为直接,这样学生就易乏,少闪光眼神的出现。比如在教授完整时进而不如授新知大约几时的时候,我便能够意识到自己语言的仓促性,直接说:下面我们怎么怎么样……这样很明显就欠缺了语言连接的紧密性和连贯性,课后听课老师也这样反应道。假如在语言设计上更锤炼些,那么转换的层次分明性与生的接受效果应该会更理想些。

其次,由于我对新课标教材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看、会写钟表上的时刻,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

再次,低年级学生由于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活动,因而在小组活动中不听指挥,从探索到语言表达,能力显差。例如分辨时针、分针没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结果交流得不好。

最后,也是课结束时本可以按自己所设想画自己喜欢的时刻,把钟面印发给学生,但是由于课前疏忽,居然没有准备好,故而要求画钟面就稍显困难。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才为真呐!

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数学,爱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素材很少,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这一规律应用得比较少,但考虑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可能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现数学内在的规律美,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技巧,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将课本中出现的装修墙面和地面的主题图大胆进行改革,把其中的一幅主题图改为明明设计的图案,另一幅图改编成四种颜色的卡片花放到闯关题中去。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形式多样,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第三关的第2题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没有及时发现指导。课中的小游戏意图是想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但从新课程标准“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这一要求来看,不是让学生发现而是在探索规律,对教材的把握深度有余,而宽度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深入领会其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正如李科长所说的,新的课程目标是方向,路就在课堂教学中。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好!

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才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培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认识钟面及整时。

教具准备:钟面模型、学生学具钟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么,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生1:我喜欢美洋洋,因为它可爱。

生2:我喜欢灰太狼,因为他永不放弃。

生3:我喜欢喜洋洋,因为它机智勇敢。

师: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像美洋洋那样可爱、美丽,在学习中像喜洋洋那样聪明、机智、善于动脑。这节课让我们看看谁更像喜洋洋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像灰太狼永不放弃。好!上课!(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一)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你们猜猜它是谁?师说谜语:(有个好朋友……)。

师:谁猜到了?(生可能说:闹钟)。

1、师:闹钟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想)好,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形形色色不同的钟表)。

2、师:像这样挂在墙上的钟叫挂钟,像这样的叫电子表。

3、师:要想和这些钟表交朋友,了解钟表的秘密,首先要学会认识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结构。

1、师:请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

(1)仔细观察两根指针: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说分针长,时针短)。

(2)钟面上还有什么?(有12个数)一起按顺序数一数这些数字朋友。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请指着钟表学具和同桌说说:哪根针是分针,哪根针是时针?有什么区别?开始吧。

3、介绍顺时针。

师:分针、时针都是顺着箭头方向不停地旋转。把它称为顺时针转动。

(二)教学整时。

师过度:同学们,你们认识时间吗?(生:认识)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那么现在我们就试着认一认时间。

生说:这是早上7点,妈妈在叫孩子起床。

师:你从哪看出是7点?7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语是7时,谁会说7时?(指名学生说)。

师:谁能说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生答:……)。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

师说明: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谁能像老师这样说。(指名学生说)。

2、板书7时,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叫中文表示法。第二种是电子计时法.1个数字加上冒号再写两0,7时也可以写作7:00。

3、请同学们再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下面3个钟面上的时间。

生说时间(……)。

师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谁能像老师这样说。(指名小组说)。

师: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就是认识钟面整时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一)、学习拨钟表。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拨钟小能手。

1、师:请同学们分小组按我说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1)第一组请拨3时。

(2)第二组请拨6时。

(3)第三组请拨8时。

(4)第四组请拨9时。

过渡:刚才同学们把时间拔得又快又准,真是太棒了!

2、介绍“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

教师明确:像这样分针快指向12,时针指向8,我们把它叫做快8时了,请同学们读“快8时了”;像这样分针超过12一点儿,时针指向8,我们把它叫做8时过一点儿,请同学们读“8时过一点儿”。

3、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小明,你们欢迎他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85页,让我们走进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的一天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说“小明几时在做什么”小明几时在做什么。)。

4、请你快速写出图上的时间。(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每组选代表展示书写时间)。

(1)汇报出示:(先出示电子表表示法,再出示中文表示法,两种方法都可以)。

(2)特殊钟面12时,6时。

提问:12时为什么只有一根针,是表坏了吗?(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就只能看到一根指针)。

师:6时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两根指针在一条直线上)。

师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

(4)小明9时在做什么?9时出现了两次,为什么做的事完全不同?(原来一天时针要转两圈,有上午的9时,经过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9时。因此,有时为了准确表达时刻前面还会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词语。)。

师:那就表扬自己一下吧。

(三)第三关:找朋友。(出示课件)。

1、第一关:找朋友,连一连。

2、第二关:说出此时钟面上的时间,再说说过1小时是几时?

3、第三关:找规律。

四、统计夺红旗结果。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总结本课知识点)。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七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八

单元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新授。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练习。

1、完成p78“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78“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79练习十九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四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从三个层次入手。第一层: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第二层: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第三层:教学百分数的读写。三个层次,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显。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上,并及时与分数做了比较,教学结构较为严谨。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四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直接说出得数,并从每组中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四1。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学生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方法很多,以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2。

1)出示第2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有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求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

2)“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

(蜻蜓比蝴蝶少多少只?)。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集体口答。

2.练习四3。

1)出示第3题,说题意。(妈妈牙齿有32颗,我的乳牙有20颗,我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

2)“求找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还可以怎么说?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集体口答.

3.练习四3。

1)出示第4题,说图意。(小兔子运走18个萝卜,还剩10个,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集体口答.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练习四(1)。

四.教学后记:课堂气氛,不活跃.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

2.了解4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4以内数的大小,掌握4的组成.。

3.初步建立“序数”概念,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4的含义,掌握4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4的组成.。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数字娃娃,你们看,谁来了?

演示动画“3的组成”

生:1来了.。

问:1的后面应该是几?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师:对!现在2也来了.谁说说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2的后面是谁呢?

师:对!是3,看3也来了.。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几和几组成3?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你们知道3的后面是谁吗?

师:对!就是数字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建立4的概念。

出示图片“4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3辆拖拉机在收割,后来又开来1辆,一共是4辆.。

我还看到有4位农民伯伯.。

师:4台拖拉机、4位农民等,它们的数量都是4,都可以用4来表示.(出示“4”)。

师:这就是印刷体的“4”.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请你试一试.。

请你用掌声表示4.。

问:谁愿意模仿小动物叫4声?

4里面有几个1?几个1是4?

2.了解4以内的数序。

演示:先拨3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现在一共拨了几颗珠子?

问:3添上1是几?4去掉1是几?(再拨去1颗珠子)。

出示图片:点子图.。

问:3的后面是几?4的前面是几?

让学生从1数到4,再从4数到1.。

3.比较大小。

出示图片:方块图。

问:左边的图可以用几来表示?右边的呢?

比较3和4的大小用怎样的符号连接?为什么?(板书:3<4=)。

问:由“3<4”你能想到什么?(板书:4>3)。

4.教学4的组成。

学生摆学具:将4个小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总结出:

师生对口令,练习4的组成.。

5.建立“序数”概念。

演示动画“序数”

问:这些人在干什么?

师:他们多有秩序啊!

问:谁排在第一个?小朋友排在了第几个?

师:听口令:这一行第4个同学起立,前4个同学起立……。

6.指导书写。

演示动画“4的写法”:学生练习描红,然后独立写一行4.。

巩固练习。

1.填空。

2.按顺序摆出1、2、3、4的数字卡片.。

3.划掉任意4个圆。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共一课时,实在学生认识0~2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试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在4次教学3次走班教学,我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反思这次教学活动一下几点: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认钟表的经验。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过钟表,但在钟表却是随处可见,平时上学的时间、晚饭的时间、看动画片的时间……学生有一些了解,这就是本课的一个知识基础。在课前,我曾有意识的询问过孩子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有的知道整时,有的知道几时几分,知道几时差一点儿。貌似闲谈如同聊天,但作为老师就可把这几句“闲话”记在心里,作为下一课数学学习的知识基础。除了“课前聊天”,老师还可以在课上留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回答的每一次问题,在短时间内了解。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1)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是感性的、点滴的,老师需要通过一节课把这些点滴有条理有层次地串联起来,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在这节课中,我以猜谜揭示课题,而后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三步走。认识钟面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钟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介绍更为有针对性把提问变成“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手中的闹钟很容易回答。在学生拨钟也让学生自由的拨出一些整时并说说在这一时刻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段的认识就能联系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1~12各个数上。在“两个10时”这一环节,让学根据生活经验充分的讨论两个10时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导学生会照样子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时从数学角度提醒学生在平时说话时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这样说起来就更清楚明白。钟面、整时和大约几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

(2)在逐步、具体的构建知识框架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结实“框架”。

所谓“框架”就是一节课纲要,在教学环节中的小结总结,可以是老师帮助学生建立,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建立。本课的纲要就整时和大约几时。在这一课里,在认识整时、拨出整时的经验下出示三个整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共同特点然后小结,就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课学习一条“框架”。在有了经验之后,教学大约几时,在两次拨出接近7时后,学生自己就会建立又一条“框架”:接近几时,可以说大约几时。

三、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以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联系生活的看图说几时、说说起床和睡觉时间等变式练习效果还可以,但是仔细回顾,如果能把一系列情景贯穿起来,就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四、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把点滴生活经验变成系统数学知识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课堂上一些与生活相连的习题更好体会知识的还是生活本生。因此,我觉得还可以适时适度的给孩子一些后续积累性练习,如记录一下一周每天起床的时间,设计一份假日的时间安排表。这些练习不是一日一时能做完,也许眼前所学的知识还不够,但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是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去了解生活,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其乐无穷。

“颇具匠心”--让课堂生动起来。

课难免会有收获,从指导老师那,从其他老师那。是的,我体会到学校帮助我们安排师徒结对是多么明智的决定,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是多么有必要。

这次是“认识钟表”。《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受颇深。

在(2)班是自己试上,因为预设和生成截然不同,整个课有点不知所措。开头出示钟面,问看到什么时刻,就没有人说两根针,由于我不够机灵,头没带好,开始的不顺导致后来处理问题都有些生涩,所以自我感觉是很失败的。

课后急忙找指导老师指点,一颗心悬着。吴校长给我鼓励也给我建议,也是因为他的又一次指点,我豁然开朗。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把练习也重新按层次设计了一下,整理后我心理塌实多了。

那我课堂上的问题在哪里呢?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首先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我预设的很多,可是现在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课上定能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肯定会出现好多你预设不到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的把握课堂。随机的处理一切课堂上发生的异常情况。新课标提倡课堂生成,我明知这个理论,可是却没有做到真正应用,反之,恰导致自己语言生涩。要清楚教案虽然是预先设计好的,但课堂是绝对生成的。

第二是课堂常规方面。“怎样使低年级学生学会倾听”还真是个难题,一直捆绕着我,一节课总有那么部分学生游离。这方面,我准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于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牢记了以上几点,结果是“上得蛮好的”--知道老师这样说。我的心也放下些。跟着学生的思路,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含义,处理练习也注意了层次,合作学习时也不流于形式了,让学生先思考后交流,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与内容衔接过渡的语言组织上没有精心设计准备,语言显得过为直接,这样学生就易乏,少闪光眼神的出现。比如在教授完整时进而不如授新知大约几时的时候,我便能够意识到自己语言的仓促性,直接说:下面我们怎么怎么样……这样很明显就欠缺了语言连接的紧密性和连贯性,课后听课老师也这样反应道。假如在语言设计上更锤炼些,那么转换的层次分明性与生的接受效果应该会更理想些。

其次,由于我对新课标教材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看、会写钟表上的时刻,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

再次,低年级学生由于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活动,因而在小组活动中不听指挥,从探索到语言表达,能力显差。例如分辨时针、分针没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结果交流得不好。

最后,也是课结束时本可以按自己所设想画自己喜欢的时刻,把钟面印发给学生,但是由于课前疏忽,居然没有准备好,故而要求画钟面就稍显困难。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才为真呐!

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数学,爱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素材很少,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这一规律应用得比较少,但考虑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可能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现数学内在的规律美,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技巧,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将课本中出现的装修墙面和地面的主题图大胆进行改革,把其中的一幅主题图改为明明设计的图案,另一幅图改编成四种颜色的卡片花放到闯关题中去。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形式多样,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第三关的第2题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没有及时发现指导。课中的小游戏意图是想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但从新课程标准“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这一要求来看,不是让学生发现而是在探索规律,对教材的把握深度有余,而宽度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深入领会其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正如李科长所说的,新的课程目标是方向,路就在课堂教学中。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好!

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才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二

1、能准确、熟练的认出半时,包括认电子表。

2、进一步巩固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3、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能准确、熟练的认出半时。

时间的读法。

一个实物钟,一个钟面模型。

每人一个实物钟。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也学会了认时间,你能介绍一下,你早上起床的时间吗?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时吗?今天,我们要继续来认识时间。

二、教学新课:

1、学会认半时及书写方法。

(1)你是怎么知道这是7点半的呢?(时针在7和8之间,分针在6这里)谁听明白了?

(2)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谁来说?

(3)这个7点半,比较规范的读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同时板书书写方法。7时半)。

(4)除了这种书写方法,还可以怎么写呢?(7:30)。

2、出示2时半的.钟面模型。

(1)知道时什么时候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为什么不是3时半呢?

(2)请你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3)反馈书写方法。

3、看来大家都已经会认半时了,那么这个时间你能认吗?(出示一个刻度不全的表,认9时半。)。

4、练习认时间及书写。p93做一做。

(1)你能看懂这位小朋友上学的时间吗,请你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反馈,表扬书写。

(2)这四个时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你认半时能认得那么快呢?

(3):对分针指着6,就表示半时。这时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

5、机动:p95第4题。

三、:

1、师所学内容。

2、游戏:拨钟。

师说一个时间,学生拨时间。

同桌合作拨钟。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三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左右的相对性。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四

一、我会填。

(1)一支铅笔大约长15。

(2)教学楼的高度大约是9()。

(3)毛巾长约60(),教室的'门高大约是2()。

二、比一比。

1.在里填上“”“”或“”。

23厘米32厘米1米99厘米。

200厘米2米2米40厘米50厘米。

2.把下列的长度按照从小到大排列。

5厘米2米1米20厘米5米。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厘米+9厘米=()厘米14米-9米=()米。

1米=()厘米300厘米=()米。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2()127()3()10()。

五、想一想。

米是一个很常用的长度单位,生活当中应用也很广泛,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一米呢?抓紧写下来吧。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程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67+56+58+36+67+68+47+48+87+7。

2.听算。

8+39+69+57+58+2。

9+48+76+410+87+3。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子。

1.放合唱录音。

好听吗?这是我们学校的校歌,是合唱队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合唱,我们一起去看看。

2.报影出示例子,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告诉全班同学。

(乐队有5人,合唱的有9人)。

3.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人?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

(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乐队5人和合唱的9人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板书:9+5)。

师:那到底一共有几个人呢?

学生想计算方法.

师:可以用喜欢的圆片摆摆看。

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法。

5.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说一说。

师:这两种方法都好,先分一个数,再用凑十法来计算,你们也是这样计算的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做一做。

2.报影出示“学生搬南瓜”图。

2.小组合作,要求。

a.观察图,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记录下来。

b.要求什么?记录下来.

c.怎样列式?

d.怎样计算?有几种方法?

(2)计算比赛,完成练习十八第2、3题。

四: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校书设计:

用数学。

9+5=149+5=14。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渗透相对性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投影机、纽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质疑:那么有什么方法玩这个游戏才能正确知道答案一定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入要把数分解。

2、动手分一分:教师出示4个圆片,把4个圆片作为一个整体,把它分成两份,每份都有圆片,有哪些分法呢?(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摆一摆,边摆边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动动脑:说说自己还有什么方法来分数(如用手势、用事物表示等)。

5、引导学生将图片抽象成数字,4可以由几和几组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6、再一次玩刚才的游戏,指名回答。(答案有多种,体现学法多样化)。

7、读一读:4的分解式,边读边做手势(想一想,如果先说部分,再说整体应该怎么说?)。

9、自学5的分解式: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按照学习4的分解过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学习。

10、汇报学习情况:要求每组都要说一说。

三、练习:

1、师生拍手说数的组成,同桌两人做这样的拍手练习。

2、课本做一做及练习二第8题,再指名回答。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三、认识锐角、钝角。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五、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十九

1、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地关系。

2、培养观察操作、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自学能力。

二、预计教学时间:1节。

三、教学重难点。

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三、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

1、前面我们学习了那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数一数。顺着数,从小数到大;倒着数,从大数到小。

2、复习比较大小。

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游戏,小组学习5的组成。

(1)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格分小棒的游戏。请准备5根小棒,看谁的动作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2份,看谁的方法多。分完后,请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展示。

请不同分法的同学展示。

(3)全部同学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4)小结: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请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读一读5的分解。

2、游戏:

(1)老师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同学们玩一个猜数的游戏,喜欢吗?

(2)(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身后,左手出示2个)猜一猜,右手有几个?

(3)右手藏1个。

(4)右手藏2个。

(5)老师想问问你们:是怎样猜锝这么准的?

3、巩固5的分解,抢答:对5的口令。

4、小组自学4、3、2的分解。

(1)刚才我们通过跟小棒编出了5的分解,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2的分解。

(2)汇报板书。

(3)小结:4、3、2的分解,并组织全班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完成书第19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2、书第20页“做一做”

3、同桌玩5以内的猜豆子游戏。

4、请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

5、哪两个数合起来是5,请用线连起来。

1、填一填。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二十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时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算钱、付钱的技能,发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体验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人民币的单位。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1元以内的纸币、硬币若干;铅笔、橡皮、尺子、羽毛球、邮票等。

谈话: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人民币)。

揭题: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币,每张人民币面值大小不一,有几元的,有几角的,有几分的。为了了解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2、根据教师的统一要求拿出相应的人民币。

要求:下面请每个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

板书:1元。(教师把1元纸币、硬币都贴在黑板上,纸币正面朝上)。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课件展示1元以内的纸币。归纳:纸币上都印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一面都印有劳动人民的头像、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面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3、练一练。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1、谈话: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妈妈买的一件黄颜色的新衣服,放学后豆豆来到了一家玩具店。(课件展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1)玩具店里有钢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2)还有两个小朋友在买东西。

(3)钢笔的价钱是5元,计算器的价钱是20元,练习本的价钱是1元等。

让学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给小朋友看,几个小朋友在讲台前站一排,可以是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1个1元的等等。

引导: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们来看看豆豆怎样付这1元的。

(课件展示,豆豆说:“我付10角可以吗?”)。

提问:小朋友,你们说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图)板书:1元=10角。

2、引导:根据1元=10角,请你再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出示图)板书:1角=10分(学生齐读一遍)。

3、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把不同的取币方法都展示出来,并追问: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教师用1元分别和不同的学生换5角、2角、1角的零钱。

填空:1张1元可以换()张5角;

()张2角可以换1张1元;

1张1元可以换()张1角。

2、同桌互相换零钱,活动1分钟。(教师辅导)。

3、引导:换完了零钱,我的商店开张了。看一看我卖的有哪些东西?

课件呈现: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铅笔4角,自动铅笔7角,尺子3角,邮票8角。

提问:你想买什么?

谁想买邮票?你打算怎样付这8角钱?有谁和他的付钱方法不一样?

几名学生上台买邮票,一手拿邮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钱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4、招聘营业员,学生互相购物。

谈话:我当了经理后,想招聘一名营业员,条件是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对账。其余的小朋友准备好1元人民币来买你想买的东西。

学生活动2分钟,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表扬。

5、延伸练习。

小组讨论:1元钱可以买哪2样东西?如果买3样东西,可以怎样买?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帮助妈妈买一样东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认识一的教案篇二十一

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2.图形卡片。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二、操作感知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383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