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写教案前,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教案样本,帮助大家提高备课质量。
认识口的教案篇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认识“手”字以及手的发散字,引起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
2、通过感受知道“手”是很灵活的、引起幼儿发散思维。
“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你们喜欢吗?”谜语:一棵树十个叉,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小朋友抢着回答说:“这是手。”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有很多用处,你们看看老师两只手在做什么?(老师做手影游戏:小鸟飞,小朋友愉快的'跟着老师一起做)。
做手影游戏真有趣,以后有机会我们在做好吗?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小袋子,袋子里面有许多小东西,请小朋友把手伸进去摸一样东西,先讲出这是什么东西,然后在摸出来看看是不是这样东西。(小朋友争着上来摸出了喜乐瓶、小铃铛、铅笔等等物品)为什么我们的手一摸就知道是什么东西呢?小朋友说:“那是因为我们的手很灵活,很敏感。”
老师出示手的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出示汉字手字)那么,这个手字是怎么么写的呢?为什么手要这样写呀。(有一个小朋友说,因为手字很象一个手)(当老师拿出一个“拿”字)为什么这个字下面有一个手字?(小朋友抢着说,拿东西要用手,所以拿下面有一个手字底)
老师相继出示“打、扶、扔”教小朋友认这几个汉字,然后问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朋友说旁边都有一个提手旁,然后请小朋友做“打、扶、扔”的动作。问:为什么都用提手旁,小朋友说:因为这些字都是手的动作。为什么提手旁是这样写的呀,胡启浩小朋友说的真好,他说提手旁就是一个手字少了一撇,这些动作都是用手做的,所以就用了这个提手旁。
接下来老师又出示了“拇、指”两个拼字,问,你们认识吗?这就是我们的大拇指、小拇指的拇指两个字,他们是用提手旁和母旨的发音合并成一个字。然后出示提手旁的若干拼字,谁认识这些字,请小朋友自己读,不认识老师教。使小朋友看出这就是拼字。小朋友很高兴想拼字。
我们还有许多提手旁的字,以后在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学拼字好吗?
由于应用了猜迷语,手摸物品,运用手的感觉猜出物品名称和手影游戏的综合手段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引起了幼儿的学习趣兴。通过手的形象和手的动作,理解提手旁字的意义。老师运用形象的拼字游戏,激发小朋友学习汉字趣兴和拼字的积极性。通过游戏使幼儿快速的认识许多汉字。
认识口的教案篇二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计数器、方块图。
1.数数。
1)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的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拨珠,写数并说说他们的组成。
480、620、790、910。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千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几百几十几)。
1.出示例题方块图。
1)指名学生完整的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有几个几?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
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问:现在增加了多少?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指名完整的说四百五十的组成。
5)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四百五十应该怎样写呢?(指名生说)。
2.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拨珠,其他人根据拨的情况写出这个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它的组成。
2)一个一个的数,从597数到612。(学生自己边拨边读,遇到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4)小结: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5)生把要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学生看图,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千以内数的写法,强调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写法。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完成。
2)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3)讨论:从练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每张照片中的数字。
2)指名结合照片说一句话。
3)在身边找一找,说说类似的带有数字的一句话。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在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指名读每组中已经写出的三个数,再想想每组有什么规律。
2)生独立完成。
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认识口的教案篇三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8、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时。
课件和配套光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填写后,出示答案,全班订正,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2.教学例2。
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教材第87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5元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说一说:0.5、0.4、1.2、3.5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么?
师:那这些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教师随机报出一些小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0.61.8380145.2。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注意收集错误的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0.6○2.2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口的教案篇四
1、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小手,乐意用语言表达。
2、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手图片一张;字卡片(手背、手心、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橘子
一、引出主题
1、师:快来,快来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啦!
2、(放音乐)做游戏。教师边讲边做动作
3、师:刚才我们一起做游戏了,是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呀?
二、游戏:认识小手
1、师:看看我们手上都什么?
2、师:有几个手指啊,来数一数?
3、师:你认识他们吗?
指导:(1)我们一起来拉拉勾,拉勾的手指叫什么?
(3)宝宝们真聪明,看看我用了哪根手指?
(4)我们把小手拿出来看看谁最高啊?它旁边各有几根手指啊?所以它叫中指,在中间的。
(5)还有一跟手指真可怜没人踩它,它没有名字,所以叫无名指。
4、出示手图片,图字相结合
小结:边说边出示字
三、游戏“变魔术”
1、师:我们的小手会变魔术:小手小手变魔术,变出小鸡叽叽叽。
2、幼儿变魔术
3、教师用儿歌总结出来。
四、能干的小手
1、师:我们的小手除了变魔术外,还可以干吗?
3、师:看看小橘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小橘子,圆又圆,剥开橘皮露橘瓤,爸爸妈妈吃了甜到心里面。
在活动结束时,我示意幼儿挥挥小手,用小手给客人老师再见,引领幼儿走出活动室。既能和活动开始部分相呼应,又能再次引发幼儿探索小手的兴趣,使幼儿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自然的结束活动。
认识口的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1.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与其它图形区分开来。
2.能正确寻找周围生活中类似的圆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
1.自制的圆形蛋糕,小兔、小猪、小猫的头饰图片各一张,各种图形的饼干若干。
2.教室的四周摆放各种圆形的物品。
活动流程。
一、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1.今天小兔要过生日,有两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向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猪和小猫来啦。
2.朋友们送来了一个蛋糕还有各种美味的饼干。出示自制的圆形蛋糕和饼干。(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宝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蛋糕吗?可以提问个别幼儿。回答圆形。然后讲解圆形的特征:边不是直的,没有角,摸一摸是光滑的。
2.因为小兔喜欢吃圆形的蛋糕。看看美味的饼干里有没有圆形,小兔还喜欢吃圆形的饼干。请幼儿在各种形状的饼干里找到圆形的饼干,并检查幼儿是否拿对。
3.现在宝宝们来告诉老师小兔、小猪、小猫的哪个部位是圆形。
4.请宝宝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苹果,西瓜,篮球,碗,盆等)。
活动结束。
认识口的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认识口的教案篇七
小班《认识圆形》的教学反思《认识圆形》这节课在开始部分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抛皮球的游戏,然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什么物体和这个球的形状一样的呢?借助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孩子们给小兔送生日礼物的办法了解,圆形的特征,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并且在动手将圆形的物体从许多物体中拿出来,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紧接着提供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橡皮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幼儿不受任何的限制。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给了幼儿一个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再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了经验。学会了自主的学习。
认识口的教案篇八
1.了解竹笋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与竹子的关系。
2.能大胆说出自己对竹笋的观察结果,并乐于将想法与同伴分享。
3.学剥笋壳,并在尝试玩笋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了解竹笋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与竹子的关系。
能大胆说出自己对竹笋的观察结果,并乐于将想法与同伴分享。
1.竹林图片若干。
2.竹笋每人一根。
一、以谜语引出主题。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猜吧!
一头尖,一头圆。身穿多件棕色衣,真像一枚小火箭。脱去十七件外衣,露出嫩黄黄的肉。(谜底:竹笋)。
2.你们见过竹笋吗?在哪里见过呢?竹笋长的怎么样的?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二、认识竹笋。
(一)观察竹笋的外形。
1.竹笋是什么颜色的?形状看起来像什么?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3.你会剥竹笋吗?请你来试一试,剥开以后的笋宝宝跟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
(二)剥竹笋。
请幼儿自己动手剥一剥,发现竹笋里面与外面的不同。
(三)好吃的竹笋。
1.你吃过竹笋吗?妈妈是怎么烧来吃的?你觉得味道怎么样?
2.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菜,让幼儿说一说。
3.竹笋有什么营养?
(四)了解竹笋与竹子的关系。
1.出示竹子图片,竹笋长大了会变成什么?(竹笋宝宝长大变成竹林,竹妈妈小时候是笋宝宝)。
2.竹子有什么用?
三、品尝竹笋。
1.教师小结竹笋的特点,竹笋的营养价值,竹子的用途。
2.大家一起品尝美味的竹笋。
认识口的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学会用尺子画角.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问:平常大家喜不喜欢看熊出没?今天上课光头强带了借个东西过来()课件展示图形)
3.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请大家一起来读学法指导。
请大家以学法指导为方向,以你们的提前预习为基础。三人为一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完成你们手中的小组探究合作卡。
展1:探究一:认一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展2:探究二:画一画角。
展3: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种角。
展4: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探究五: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展6: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探究七:想一想红角的蓝角相等吗?
2.根据大家的收获,在几何王国中还有这样一首儿歌,请你们看一看。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培养初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强形象感,直观感。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对学生整体照顾的不够,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环节。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另外教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认识口的教案篇十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认识口的教案篇十一
1、通过观察梳子的外形,使幼儿正确地认识汉字笔划“|”,巩固复习已认识的汉字。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从上往下连点描画“|”的技能,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前书写活动的兴趣。
3、教幼儿学会正确的握笔,逐步培养幼儿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
4、体会做事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长毛绒玩具狗一只,梳子一把,幼儿描画练习纸每人一张,彩笔人手一支,幼儿已认识的汉字卡片若干张。
1、教师讲述故事“送你一把梳子”,激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想象出送一把梳子给长毛狗的好主意。
接着,教师出示梳子,引导幼儿一起观察讨论,知道梳子有把和齿,齿是一根一根的,直直地排列得很整齐。
2、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教师在黑板上写“|”,然后与幼儿一起讨论,认识竖的名称,了解其特点,扩展幼儿的想象。
提问:1这是汉字笔划竖的符号,请小朋友看看它像梳子上的什么?2它还像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过像这个符号的东西?(筷子、牙签、铅笔等)3请大家仔细看看,竖是什么样子的?使幼儿知道竖是从上往下的一条直线。
3、围绕阅读重点活动。
教师组织找找竖线在哪里的活动,出示已认识的汉字,请幼儿仔细观察并找出含有笔划“|”的汉字。
出示“中、上、下、大、人、牛、羊”,请幼儿交流讨论,并说出来。
4、归纳阅读内容。
(1)教师出示梳子画面,示范从上往下地连点添画梳子的齿,进行竖线描画练习,为幼儿独立活动提供样板。
(2)幼儿人手一张描画练习纸,让幼儿进行画竖线做梳子送给长毛狗的活动。
(3)教师用一把真的梳子,为长毛狗梳头,并以长毛狗的口吻对大家说:“谢谢你们送给我梳子,你们瞧!现在我的头发很整齐了,谢谢小三班的小朋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笔顺规则,提高了写字兴趣,激发了写好字的欲望,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和写字姿势,学会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的是幼儿正确的坐姿和写字姿势坚持时间太短,一不注意就坐歪了。相似的笔画写着写着就写错了。
认识口的教案篇十二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通过“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活动,直观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角。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师:数学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好朋友,好帮手。你能在数学课本上找到角吗?(生上台指角,纠正学生指角的动作)
师:大家真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角。
(板书:认识角)
二、 合作研究,探索新知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幻灯片出示三幅图)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它们是什么?
(剪刀、钟表、红领巾)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角藏在哪里?
(生汇报完后,幻灯片演示由三幅图抽象出的角)
2.直观认识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三角板,来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
师: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尖尖的点叫做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师同时演示摸角的过程)
师:你摸到的角有什么样的感觉?
(1.尖尖的,很扎手2.边直直的)
3.画角
(板书画角)
(板书:角1 ∠1)
4.指一指
师:下面的图形中有很多角,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并将它们标出来。
三、课堂活动
1.活动角
师:活动角在活动的过程中,角有什么样的变化?
(变大变小)
师:那角怎样变大,怎样变小?
(张开的时候变大,合住时变小。老师要提醒是两条边张开或合住)
小结:因此,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师:现在请大家完全展开活动角的两条边,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比一比
师:现在大家把手中的活动角固定住,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
师: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和同桌比较大小的?
小结:我们在比较角的大小时,不仅要让两个角的顶点重合,而且要其中的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张口大,这个角就大。
师:下面就按照我们刚刚讨论出来的方法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吧。
四、回归生活,总结认识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学会了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角,看看哪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能找到它们。
在本节课堂上,经过课下自己的反省和思考,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个优点和不足,优点是:相较于过去,我的课堂组织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我会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通过与各位教师的集体教研以及个人反思,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2.耳麦声音有些大,造成课堂气氛稍显嘈杂,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3.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没有眼神的交流,孩子得不到老师眼睛的反馈。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意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去调整自我,更好地吸收知识;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更加温和亲切,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亲切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孩子充分调动全身机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上课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自己,同时老师也能从学生的眼睛中得到教学反馈,有助于促进课堂和谐共进。
认识口的教案篇十三
知道9的形成及能手口一致点数9以内数量的.物体。
我说1,我对1,一根手指就是1;我说2,我对2,1添上1就是2;
我说3,我对3,2添上1就是3;我说4,我对4,3添上1就是4;
我说5,我对5,4添上1就是5;我说6,我对6,5添上1就是6;
我说7,我对7,6添上1就是7;我说8,我对8,7添上1就是8;
我说9,我对9,8添上1就是9。
1、《拔萝卜》拔出9,知道9在8的后面。
2、用橡皮泥制作9宝宝。
1、故事《排节目》的形成。
2、给9宝宝印画。
小结:看一看谁印得好,老师给小朋友贴在墙上。
今天我们学到了新本领,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好吗?
认识口的教案篇十四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5以内的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将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此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
(一)激情引趣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出示:大象1只、犀牛2头、长颈鹿3只、小鸟4只……)
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那一种?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二)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 摆一摆。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 拨一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
找一位同学到前面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3、 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书上(描红),从1写到5,一个数写一个,看谁写得最好。写完后,小组内相互评价,最后老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
(三)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2.猜数游戏。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认识了1、2、3、4、5,并且会写它们了,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出色,希望做作业时更加认真,看谁写的最好!
认识口的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师说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4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