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1:44:03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2-04 11:44:03     小编:GZ才子

总结是回顾过去、规划未来的关键环节。总结的目的在于归纳和概括,要注意言简意赅,不偏离主题。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开阔思维,增加见识,使我们对总结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一

财务管理权责不明企业的财务管理责任不明确,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觉性越来越差,即使企业本身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况且也没有监督部门来确认管理人员是否符合规章制度在工作,这样就使得财务管理的责权不分明,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找不到专门的人对此负责,并且财务管理人员的惰性也会导致其办事效率地低下,执行能力较差。

为了使财务会计制度更加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创新:

(一)调整管理职能。

在我们针对当前企业财务会计加以改进的工作中,必须要进一步强调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借助政府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的调控,可以合理建设财务会计今后的前行方向,精确的了解会计行为的切实方向。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于采取会计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改进,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秩序化开展,同时对于企业财务行为做好相应的监督与管理。要想达到财务管理法制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企业,在进行财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的选择运用多样化的合理措施,满足企业财会工作的法制化开展需求。同时确保它能够和当前企业发展多元化的趋势特点相符合,持续改进和财会体制所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另外还要一步一步的组织建设和企业发展模式相适宜的财务管理体系。要想确保会计管理体制能够和企业本身的切实需求更为吻合,就要号召企业和财务工作者充分的参加到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去,从而最大可能的展示出企业财会体系的法制化、合理化以及系统化特征。

(二)进一步增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与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因此作为企业,要选择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去实现对财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实现培训渠道的多样化,同时还要针对财务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内容,针对性的增强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让财务工作者能够拥有热爱工作岗位,为企业所奉献的精神,从而确保财务工作者其本身的服务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企业来说,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健全财务工作者的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组织与建设起一只高素质的财务人才队伍,并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以改革,以确保更好的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建设并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监督管理体制。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想要降低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性,就必须要拥有科学系统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实际发展规划,组织建设起完善的财务会计监督管理体制。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多元化的市场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实践的发展,为了能够使财务会计与市场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态势想契合,我们应坚持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通过对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和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财务人员意识的增强,相信财务会计制度也会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二

打破高校校园的空间束缚,打造开放式会计专业教学平台,该平台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主导,以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为参与者,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四方实行信息资源共享,进行教学资源更高层次的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使得高校和其他三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替代传统的高校和其他三方的“点对点”的临时性合作方式。其实质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各自职能的重新定义,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我国高校会计教学出现崭新的、可喜的变化,不断向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看齐,而且也符合四方各自的利益,根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的著名的三螺旋理论,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完全可以做到互相作用、互动融合、互利共赢。

二、建立政产学研联盟的会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松散型的合作方式无法形成合力,一般地方高校不同于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其定位主要是教学型大学,首要任务是进行应用型研究和应用型成果开发,而这些应用型成果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当地政府在政策和信息层面强大的支持,也离不开和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当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科研能力的支撑及人力资源的培育。

(二)是服务企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比较封闭,校企合作很少,即使有合作也基本是临时性的,从而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脱离实际,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要去企业工作的,对会计专业学生尤其如此,满足市场需求是普通高校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和企业保持热线联系,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企业量身定制实用型会计人才。

(三)是创新会计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学生被动听课,基本没有互动,这种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师生都很累,因而事倍功半。而实行政产学研合作的会计教学模式,由于政府会计专家和企业资深会计人员的参与,不仅为教学输入新鲜血液,而且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会计课程教学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案例如何,而案例质量则取决于案例是否来源于实践,由于企业本身的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选用的案例来源于企业的实务工作,比用书本上的习题、作业编案例更真实、生动和形象,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与会计实务工作紧密相连的案例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拉近了高校和企业的距离。2.建立校企会计学科建设定期会商制度,邀请企业会计人员等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建设中。高校不能闭门造车制定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应在对企业各会计岗位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尽可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也使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有用武之地。3.邀请企业会计人员参与一些实践类课程的指导。首先因为企业会计人员有实践经验,对于基础会计实验课、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课和其他专业会计实验课等实验课程,由他们带这些课程比较得心应手,可以充分发挥其专长,教学效果会更好。其次,还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是实践类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会计软件,结合学校的实验室条件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会计实验室的最优配置。4.在企业建立必要的校外会计实训基地,校内各门实验课毕竟是一种模拟和仿真练习,和真正的企业会计实务工作还是不完全一样,而有了校外会计实训基地,就可让学生分批去熟悉一下会计环境,实地接触一下各类会计资料,参观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让学生对每个会计岗位及相关业务有一个感性认识,对将来的工作有大致的了解。5.轮流组织会计专业老师到企业去顶岗。这样就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让教师了解并掌握企业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及工作内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务水平,反过来就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为了方便,平时可以长期聘任一些校外的会计学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校内专业教师,重点指导青年教师,让他们快速成长。6.把学校优秀的师资资源介绍给企业,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全面和研究能力较强的优势,通过给企业会计人员作一些前瞻性的讲座等,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真正做到校企互利共赢。

(二)发挥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1.提供会计政策法规等咨询服务。在这四位一体中,只有政府是非盈利性的,因此,政府应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工作,如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解读、税法的宣传、会计职业道德的宣讲等。2.为企业、学校和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沟通信息,创造三方良好的合作环境。我国由于公共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各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政府掌握了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各自大量的信息,而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不了解对方的信息,这就造成三者各自为阵、无的放矢的局面,从而也影响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平台,让产学研三方尽量充分掌握相关信息,这样各方就不会造成无谓的重复和浪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就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科研的有效性。

首先,鉴于高校的考核目标的驱使,高校相当一部分科研只具有学术价值,而缺乏市场价值,无法转化为经济价值,很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因此,高校科研应加强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求,应面向会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实现会计行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互相渗透,把研究成果和解决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把科研是否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效益、是否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其次,高校相当一部分科研基本与教学相脱节,科研成果无法用于教学,对教学的直接帮助作用不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科研完全不等同于科研机构的科研,高校科研要有意识和教学相结合,科研要有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科研对会计教学来讲才是真正有效的。另外,高校一般比较重视纵向课题,但纵向课题往往实用性不高,且与教学关联度不强,就会计专业而言,由于其对实践性要求较高,所以要重视与教学关联度较强的横向课题。

(四)不断改进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做到了高校教师和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不仅整合了校内资源,而且整合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为创新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可采用真正的案例教学模式,因为有社会和企业现成的活生生的案例,就可以把会计理论教学和会计实务工作相结合,使得会计课程不再枯燥乏味。其次,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会计专家参与到教学中,可以做到教学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并组织课堂讨论,讨论时要采取一些办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的总结有教师来进行,教师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要善于发现并充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会计学这样的人文学科,有些原理和方法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回味无穷,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以政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支撑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并且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需要找到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共同点,满足各自的利益和需求,才能保证这项教学改革长久的生命力。随着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将会使高校会计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三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这个实体的存在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财活动。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总目标。企业是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经营目标。企业一旦成立,就要面临竞争,并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可能获利,而只有发展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企业的目标可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其中获利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的终极目标。

资本提供者出资办企业的动机尽管在事实上未必都是为了盈利,但“企业以营利为目标”的这一基本经济学假定,通常情况下确是符合实际的。否则,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而也违背了企业的基本属性。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基本假定,将资本提供者视为“经济人”,那么,它所决定的企业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盈利。企业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控制系统,财务管理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必须服从系统的整体效益。目标整体性要求协调整体目标与子系统目标的关系,以实现整体目标的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与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是统一的。

最大化指标。

财务管理的总目标虽与企业管理目标基本一致,但如何将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定位得更准确、更具操作性,应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出发点之一。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然而,企业的不同财务主体在企业的财力分配与配置上会有不同的预期。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产权高度分化,财产的所有权与财产的占有权、经营权发生了分离。同时,现代企业制度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财产取得了两种形式和两重主体:其一是以价值形式存在和运动的投资者的股票或股权,这是由股东掌握的资产所有权,它的归属主体是出资者;其二是以实物形式存在和运动的企业资产,由经营者掌握和运用、行使经营权,它的占有主体是企业法人。因此,从产权分离的角度来看,理财主体可分为出资者财务主体和经营者财务主体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查看。作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必定存在着差异。出资者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投出资本的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关心企业的稳定发展和长远利益,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则可能为经理效用(利益)的最大化,获取更高的报酬。“内部人控制”就是源于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不一致。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代理冲突、利益冲突在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不可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妥善地处置代理冲突,势必发生一些代理成本,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控,这些代理成本会成为企业价值的抵减因素,企业价值的下降必然会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在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中,为了防止利益冲突和非均衡性,并使二者目标保持一致,应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设计一套科学的方案,使出资者利益、经营者利益与企业价值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与统一。笔者认为,在满足企业盈利这一企业总目标下,通过财务管理目标的界定,对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进行协调,这一职能应内含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订过程是各利益关系方之间的博弈过程,最终制定的结果是一个能满足各利益集团要求的折衷,各利益集团都可以借助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自身的最终目的。

从根本上讲,作为一个以盈利为最高目标的法人,企业的终极目标在于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为股东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惟其如此,才有可能使包括员工和其他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而在衡量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时,看到的不应该只是会计利润,而是经济附加值eva。

经济附加值(economicvalueadded)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赢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

eva的定义式为:eva=税后营运利润(nopat)一用金额表示的税后资本成本;

或,eva=税后营运利润(nopat)一用百分比表示的税后资本成本率×占用成本。

这里,税后营运利润=营运利润(含应付利息)×(1一税率)。

由此可见,eva是经济利润而非传统会计利润的概念,它必须在传统会计利润上减去投入的所有资本的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股东股本金所包含的机会成本)。在众多国际性大公司中,eva取代传统会计业绩评价指标,成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标准(makelanen,1998)。eva不仅可以准确衡量企业获得的实际营运收益,而且在帮助企业管理者经营资产、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方面也成效显著。

eva是能将所有者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紧密衔接的一条纽带。对于经营者而言,所有者采用以eva为基础的红利激励计划,使得经营者必须在提高eva的压力下想尽办法提高资本运营管理的能力。同时,经营者也必须更有效地使用留存收益,提高融资效率,因为eva使他们认识到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有代价的。运用eva为基础的红利计划时,并不只根据正或负的eva进行奖罚,而主要是根据eva的增长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在eva系统下,通过设置将红利报酬与红利支付分割开的红利银行,可防止经营者操纵eva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给具有高业绩的诚实经理提供很大的激励。对于股东、所有者而言,eva开发了企业四个方面的潜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节省税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利润增加;提高资本营运管理的能力,通过对资产的重组提高利用效率;追求健康的、有经济利润的增长,只要新项目、新产业和新规模能给投资者带来比机会成本更高的回报率,就授予基层经理们更大的灵活机动权和更大的责任压力,从而使管理更加科学;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由此可见,eva有利于将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协调一致,维护股东权益,eva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权衡了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衡量股本财富的一个标准,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常用评价指标每股市价或股票价格相比,eva的进步之处在于:

营者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扭转经营者的投融资观念,提高资金运营效果,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

eva。据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表明,eva与股票市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eva增加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涨和股东财富一定程度的增长。一个公司如采用eva来评价经营业绩,经营者必然尽量降低资本成本并努力增加营运利润,这会很大程度地改善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增加公司的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eva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是一种科学而现实的选择。eva真正地将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了经营者与股东的代理冲突,使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的终极目标。同时,采用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为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国企扭亏提供了可操作的一个方案,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四

会计人员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成本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凭证、会计账目、会计报告以及产品生产流转单进行成本确认,确定其成本的数据归属。erp成本会计应当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知识、熟悉会计核算,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方法,尤其是收入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重要性原则等基本会计原则。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包括基本理论、专业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成本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同时成本会计人员应当了解同行业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为企业制定中远期计划,核算当期费用,统计经济发展数据,编制内部报表,进行规划等。

成本会计人员是综合性很强的会计核算,涉及本行业、本企业产品整个工艺流程的全过程,成本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与成本核算事项相关的行业知识。如作为出版社的成本核算人员,要懂得出版、印刷和发行的相关结算知识,既要了解编前的核算项目,明白各项流程的运转及成本归集方式,根据项目的立项标准,核定编辑加工环节的成本归属,也要了解印前、印中、印后的工艺过程,根据图书的工艺要求,逐笔核定成本事项。另一方面,还要成为“杂家”,具备通用型、复合型的综合知识。

erp成本会计人员应熟练掌握erp系统的相关操作,对成本事项流程清楚,明白任何一个节点的工作要求成本会计人员面对大量的原始数据时,只有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才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工作,完成好工作优秀的成本会计人员应当具有成本项目的全局观念和任劳任怨的品格,有明确的管理核算思路,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处理,直到每次成本核算完毕。

成本是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准确分清哪些应由产品成本负担,并按照erp成本核算流程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各类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要求成本会计要熟悉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掌握本产品分工序的计价原则及核算要求。数据超出正常的范围,要及时提出质疑,改进工作,加强管理。要根据各个节点的操作要求,反馈到管理层,加强监管,达到管理目的。其实,成本会计核算过程就是了解生产、熟悉生产、跟踪生产的过程。erp成本核算能力需要会计人员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可为。

做好成本综合分析研究,就是要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汇集统计,在企业定期不定期的成本分析中,查明费用预算和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挖掘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潜力。优秀的成本会计应当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发现的问题和数据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提高管理水平。

沟通协调贯穿于整个erp成本核算工作的全过程。在erp系统中,数据集成采取在产品结构和工艺线路的基础上,采用自底部向上累加成本的计算方法。作为最终的成本会计,任何前期的操作问题,集成到这个节点时,就无法继续工作,要退回到前期各自的节点上,在核准每层数据,监控数据的正确与否的过程中,查找问题的关键,反复推敲、认定。如是系统问题,找技术支持部门解决;如是操作人员的差错,找具体人员解决;如是成本项目残缺,及时通知相关业务人员,确定成本支付时限;如是物流人员的操作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上述过程要反反复复、上下多次才能解决,这就需要成本会计人员不仅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应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信息化平台下,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无法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如果出现计算机系统的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发生错误核算,最终将影响整个核算数据的真实可靠。成本会计只有熟练运用计算机核算手段,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才能提高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并在计算机系统核算方面成为行家里手。在erp系统中,成本归集实际上是信息集成的过程。erp的效益是人用出来的,只有成本会计具备相关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才能用好erp系统,才能胜任和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确保erp成本会计人员具备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有三种途径。

在当今信息时代,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需要。作为成本会计人员还要积极参与管理,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本行业、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erp各个节点的设计要求,学习erp系统关于数据集成知识,清楚在产品结构与工艺线路为基础的自底层向上累计的成本计算方法,明白标准成本、实际成本以及分析成本差异的方法,要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要不断积累,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业务技能,勇攀知识高峰。

培训是成本会计人员更新知识和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每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相关的新政策、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还要参加单位组织的业务理论培训、计算机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成本会计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成本会计的业务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其实说到底会计岗位就是实践的岗位,任何书本和校园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化成真正的财富,才能化知识为力量,才能真正实现erp管理的精髓。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五

研究目的:

目前,租赁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租赁具有多种功能,租赁行为覆盖面广,涉及金融、贸易、法律等多学科,而我国租赁业务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租赁会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租赁业的迅速发展,本文力图通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新颁布的租赁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关租赁业务的一些会计问题,结合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解决中国融资租赁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租赁会计行为。

研究意义:关于租赁会计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界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探讨,推动和促进《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完善和发展;从实践意义上讲,可以对《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从而使租赁会计准则更加具有操作性,更有效地指导会计人员的操作。

1.1租赁的定义。

1.2租赁的特点。

1.3与租赁会计相关的概念。

2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2.1租赁类型的确认与计量。

2.2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特点。

2.3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

3租赁会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租赁会计现状。

3.2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3.3我国租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关于租赁会计整改的一些建议。

4.1租赁交易界定标准不统一的改进。

4.2租赁资产入账价值规定的改进。

4.3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处理的改进。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对于租赁会计问题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企业租赁业务的现状的分析;二是对租赁会计准则和实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三是对如何完善租赁业务寻找对策。

纵观大多数学者对租赁会计的研究,他们定义了租赁的概念,并对租赁种类进行严谨分类,各租赁研究专家及其他有关人员不断撰文对租赁实务的若干问题提出有用的建议,积极推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并对会计准则的推广做出了卓著贡献。

上海理工大学的张萍萍在20xx年04期的商业经济中发表《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浅析》。她认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缺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租赁管理专业人才,以及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等。我国政府应从建立健全融资租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在融资租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全国租赁业协会,实现行业规范化管理;建立租赁业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入手,发展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同时租赁公司还要重视对租赁从业人员的培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王毅在20xx年第9期财会月刊中发表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特色研究》中,他指出,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对租赁的划分在定性和定量上都给出了较好的说明,租赁标准中把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租赁会计准则采用的资产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我国在缺乏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情况下,用账面价值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体现了会计的本国化。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强调了融资租赁收益的分配结果应使租赁的投资净额有一个固定的投资回报率,这种方法就是实际利率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比较合理,分摊也较准确。而租金逾期未能收回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我国规定: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的租金,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我国承租人拖欠租金已成为制约租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严重影响了出租人的资产质量,为真实反映出租人的经营成果,根据谨慎性原则,应对此作出相应规定,这才体现了我国国情。

王世玉、申军学在中国证券期货的20xx年08期《租赁会计准则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对新会计准则应用中的几点不足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关于新的准则对于融资租赁标准的界定,建议准则制定部门进一步细化划分标准,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分类时严格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简化未担保余值减值的会计处理,在发生减值时,不再重新计算内含利率,同时根据一致性的原则,可采用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同时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宣传,规范租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也对加强租赁业的风险防范和培育租赁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情况:

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成立后的七八年时间中,fasb花费了它的将近一半的人力资源来研究租赁会计问题。1976年,fasb出台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租赁会计,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然而,虽然fasb后来还制定了9个补充公告,6个解释公告,12个技术公告,以及大量的紧急事项处理意见,fasbno.13依然被公认为没有能够达到其所陈述的目标,因此依然需要对no.13进行重新考虑。作为对sfasno.13重新考虑的成果,fasb和其他g4+l成员组织共同推出了租赁会计的两份特别报告。这两份报告提出了租赁会计的新观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新观点不再区分资本租赁和经营租赁,而是要求承租人将所有租赁引起的权利和义务都确认为资产和负债。两份报告推出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可以说代表了未来租赁会计的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都花费了很多精力来研究和完善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而在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现行的租赁会计准则仍然暴露了很多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租赁业务也越来越复杂,租赁会计也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本课题就租赁业务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做了深入研究。

1.分析我国企业租赁业务的现状。

2.研究租赁会计现行规定内容和实务上存在的问题。

3.完善租赁业务管理的措施。

研究思路:

首先介绍租赁会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其次诠释了新准则中承租人和出租人租赁的判断标准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以及承租人和出租人租赁的会计处理,并就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新准则达到向上推动的作用;最后提出如何有效进行租赁会计业务管理和处理的相关对策。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借助图书馆、期刊资料室、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和经济类网站及政府信息网等,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

比较分析法:通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对我国新租赁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关租赁业务的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完善企业租赁会计的措施。

实践观察法:利用实习机会,多实践、多观察、多思考,从实践中汲取智慧。

1、第20周(20xx年1月7日-1月11日)选题;。

2、第1周(20xx年3月4日-3月8日)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

3、第2-10周(20xx年3月9日-5月10日)完成论文一稿;。

4、第11周(20xx年5月13日-5月17日)完成论文二稿;。

5、第13周(20xx年5月27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

6、第14周(20xx年6月3日-6月7日)论文定稿;。

7、第15周(20xx年6月10日-6月14日)准备论文答辩;。

8、第16周(20xx年6月17日-6月21日)论文答辩和毕业鉴定。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六

如今对学生而言,按照规定不得不写毕业论文。接下来我搜集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职业院校进行成本核算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力成本和试算、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大修费用核算、费用成本核算等,面对如此复杂的成本核算问题,高等院校可以以管理会计理论作为指导,对职业院校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合理制定,促进职业院校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本文对管理会计理论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育业慢慢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把管理会计引入职业院校的经济活动之中,通过管理会计理论对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职业院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职业院校的财务风险,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2.1应用管理会计理论是加强我国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需要。

管理会计理论能够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和细化学校的教育成本,编制出科学的职业院校发展预算,同时可以在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下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在职业院校更新或者购置各种教学设备时进行相应的监督与控制,这样能够指导职业院校的管理层进行更加合理的发展决策。

2.2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对学校进行财务管理是增强我国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在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把职业院校的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充分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校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外报告会计,针对的对象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而管理会计指的是对内报告会计,主要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内部的管理层,为职业院校的领导者提供各种决策依据。职业院校在完成会计核算之后,可以充分运用管理会计理论衡量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帮助职业院校更加顺利的实现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规划。职业院校运用管理会计理论还可以促进各种教学设备的更新,充分调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1建立以管理为理念的.财务管理框架。

从现实中来看,管理会计理论实际上更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如果职业院校想在财务管理中融入管理会计理论,那么就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适当的改进与完善,使管理会计理论更加符合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使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理论充分结合,建立起建立以管理为理念的财务管理框架。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所以很多职业院校之间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职业院校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需要根据各个高等院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我国职业院校要推进财务管理改革,使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从“报账型”向“决策型”转变,在进行财务管理之前加强预算和决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在财务管理事后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估,促进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3.2建立数字化的报销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职业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以充分借助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平台的建设对学校的财务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管理会计理论加强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在学校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报销平台,改善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使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职业院校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使学校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和交换,提高财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业务之间的协同。为了使学校的财务人员更好地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学校要积极引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到学校的财务部门,加快学校财务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校的财务信息查询提供方便,比如学校的领导、老师与学生都可以提供财务信息平台查询开通课题的经费、教职工公积金查询、网上业务预约、学生缴费查询等,提高学校信息的共享程度。学校还可以为师生构建一个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校师生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在网络平台得到快速、满意的解决。此外,学校还要推进“无现金结算”“校园一卡通”等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学校的报销人员能够足不出户便能够实现资金的收支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3.3在职业院校开展成本核算。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进行办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都希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教育需求,我国职业院校出现在校人数急剧膨胀、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仅靠国家拨款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很多高等院校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资金筹措完成之后,学校需要了解资金的利用效率,相关的投资人也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投资效益,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成本意识,开展成本核算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可以把学校的各个系、部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然后再把每一个系部进行专业和年级的划分,把核算对象进行细化,方便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随着成本核算的成熟,可以慢慢过渡到以每个班级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对象,对学校每个月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每一个会计期间完成一次会计核算,促进学校财务管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慧晶,吴高波,赵东辉.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xx(2).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七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自然符合商业银行是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这一特点,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范围极广,最能全面的反映银行的基本特征。以前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身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双重职能,既要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又要办理商业性信贷业务,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不断推进,它的弊端也日益暴漏,身负两任,职能模糊,业务界线不明晰,风险责任不明确,这使得国有专业银行难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金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难以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会计改革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政府提出的银行业的开发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银行会计正从业务核算型向业务管理型转变,会计管理质量关系到银行的服务水平,服务效能和风险防范能力。因此会计管理在银行经营地位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是银行竞争机制的重要环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攒在缺陷,出资人缺位与越位并存,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独资银行,没有人来代表出资人对其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国务院委派的监事会与银行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出资人缺位。政府的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出资人越位。造成政企不分,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股权不合理。国家是银行的唯一股东,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制约机制。

经营管理落后资本金不足,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资产快速增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不良贷款比重过高与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的严重冲突。经营效益低下。账面上的文章只是掩盖虚盈实亏的本质。劳动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分支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人员庞杂且素质混杂,经营管理费用高。内部缺乏控制力。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服务质量比较低,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犯罪案件比较多。这些问题既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内部管理长期积弊的表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体制影响。

体制的滞后与缺陷必然带来一些列的问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模式基本停留在财务会计阶段,是一种重反映,轻监督,重财务。轻管理的记账式会计。监督职能被人为削弱,为结算服务的职能没有被充分认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会计模式,研究和探讨新的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会计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加强经营管理,控制经营活动,实现记账式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为结算服务的职能,促进安全和效益两大目标的圆满实现。会计工作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严肃结算纪律,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遇到很多新问题,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不严,具有内部约束性质的基本规定未认真执行。二是财务支出随意性较大行为不够规范。三是会计监督不到位。四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分析水平还有待提高。制度建设落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思想认识有偏差,会计人员不充足,制度缺乏系统性,事后监督不得力。

根据财务部会计负责人刘玉廷博士的研究,中国金融会计改革的目标是:1,是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完善稳健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到商业银行就是要推进和适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清晰产权,分明权责,科学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3,适应wto的要求,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方便我国的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会计标准国际化与银行业内部会计标准的统一如前所述,中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业内部统一会计标准,摒弃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在会计标准国际化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科学计算资本充足率。(2)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3)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研究资本充足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4)按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政策。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5)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6)对国内尚未发生过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型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今后相同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趋势二:会计大集中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工具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银行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趋势三:管理会计的应用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基础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体包括:

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中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atm、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助性银行业务的运用。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三是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四是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五是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银行会计管理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核算与管理并重过的原则,银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要讲求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为企业记好帐,为客户服务好无可厚非,但从财务核算上做文章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对经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内部核算与外部核算并重的原则,银行会计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核算银行本身的业务活动,包括金融资产,负债,权益的增减变化,同时由于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是由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引起的,这就决定了银行还要核算反映和监督国民经i各部门,各企业的活动状况,为其提供各项支付结算活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搞好内部核算的同时,加强外部核算的控制,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运营安全。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并重的原则。事前规划是银行对未来的会计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与筹划,事中控制是银行对日常会计活动进行严密的监控和跟踪,按照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加强对财务核算,支付结算等整个会计活动过程的控制,以及发现并消除事故,风险和隐患。事后监督是银行对已完成的会计业务进行检查,复核和把关。通过事后监督可以发现和纠正会计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从而实现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化解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会计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针对此,有如下对策与建议(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管理一是提高银行领导对银行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职能调整即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后,充分认清会计基础工作不仅在于切实履行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职责,防范资金风险,而且在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提高广大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会计部门是危及资金安全,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因此,会计人员不能有丝毫松懈,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会计工作无小事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优化岗位组合一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通过以会代训、看光盘等方式将新业务、新知识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辅导,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处理业务的技能,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五型会计队伍。二是积极开展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大家知法、懂法、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正确树立依法办事的理念,自觉抵制“钱、权”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进一步优化岗位组合。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充实会计人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参照商业银行的柜员制,将岗位重新组合,或者将会计国库人员岗位相互交叉管理进行业务操作,这样能够解决县支行一部分人力、财力、物力,更主要的是集中了会计人员的精力,使他们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从事金融会计的调查研究,充分行使中央银行会计监督管理的职能,使会计管理能较好地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内部控制一是尽快对当前各业务部门会计业务制度进行整合,形成一套连续、完整的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使会计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方便、快捷地查找各项制度,规范地处理会计业务。二是随着会计业务的发展变化,对原有的不相适应的制度重新修订和完善,尽快明确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一些制度,如《会计辅导员制度》、《会计人员奖惩制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套会计核算资料传输系统,解决事后监督时滞问题。二是注重风险监督,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把会计风险进行分类和预警,逐步实现由核算型监督向风险型监督转变。三是充实事后监督人员,扩大监督范围,对一些重大事项资金的流向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达到全面监督,适时监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企业,后银行。现在,历史走到了一个让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的看待商业银行改革战略选择的时刻。而会计管理模式的转变也要紧跟会计改革。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迎合社会需求。与时俱进的推进银行会计改革强化银行会计管理。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初学《会计学原理》中遇到的困惑,提出了两种简单易懂、可行性高的教学方法,即应用“左右记账法”和会计的语言学解释,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会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应用“左右记账法”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判断账户方向,通过会计的语言学解释可以使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会计学专业术语及相互之间的勾稽关系。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教学方法、左右记账法、语言学解释。

一、引言。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也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相关课程的敲门砖,它教给学生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笔者结合在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有很多困惑和难解的地方,针对学生的困惑之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两种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反响良好。现给出两种教学方法供同行们相互参考,共同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两种教学方法。

(一)应用“左右记账法”

现有的绝大部分教材都是根据会计恒等式以及复式记账规则推导出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仍然依据教材的思路进行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方面推导过程不是很好理解,另一方面推导结论不容易记忆,甚至经常混淆。学生只有通过无数的练习,强硬的接受并记忆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记账方向已经不知所以然了,将来学到难度更高的课程时接触到更多的账户还是无法面对。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应用汪致正《记账的规律》中的“左右记账法”帮助初学者理解判断账户记账方向。

2009年2月,独立研究学者汪致正指出“借/贷”应当改为“左/右”。同年10月,汪一凡提出“中国流复式簿记方案”。其外在特点是改用“左/右”为记账符号,可简称为左右记账法。所谓“中国流复式簿记”,实质是将原有的增减思想作为复式簿记之魂,有助于轻松判断业务所涉及账户金额的增减,加上左右配合,运用助记口诀或左手定则,下意识地快速确定记账方向。而现行会计学中使用debit、credit和“借、贷”,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如果原本没有使用这类符号,会计学中就不会存在令人困惑的情形。汪一凡认为,“记账符号”的原意只是指明方位,而不是指其他含义。

在《记账的规律》里,他还原了使用“方位词”作为“记账符号”来指明账户方位的原意。而会计学中,表明方位用过“收付、增减、借贷”等等,几乎都是“动词”。

记账的规律是“左左、右右”。具体解释如下:“左左”指的是会计等式左方的科目,增加额记在账户左方;“右右”指的是会计等式右方的科目,增加额记在账户右方。

通过这简单的四个字、两个词就可以涵盖复式记账法的基本记账方法。以上口诀中的左右时针对等式而言的,即等式左边的账户增加额记在账户的左方,等式右边的账户增加额记在账户的右方,要分清账户的记账方向,只需记住两个等式即可。而对会计等式的推导和理解是非常容易的,会计等式包括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扩展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只要能够分析出账户的性质即可推断出记账方向,简单易懂。结合现有教材中的借贷记账法,将左右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进行一一对应,左边用“借”这个符号表示,右边用“贷”这个符号表示,就可以将左右记账法还原为借贷记账法,并对应于教材中的讲解。

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在账户的借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在账户的贷方。学生只要清楚账户的性质就可以根据左右记账规则分析判断出相应账户的增减变动方向,这种判断方法解决了初学者对记账方向判断的困扰。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很快溢满了学生们的大脑,在短时间内很难分清这许多的专业术语,以及专业术语之间的关系和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现将《会计学原理》中的几个主要专业术语与语言学的术语相对应,帮助初学者消化理解这许多的陌生专业术语。大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有十二个年头了,对于语言学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

对语言学的基本术语掌握得已经非常透彻。会计学本身也是一门商业语言,所以,会计学的学习与汉语和英语的学习之间有某些共通之处,借鉴熟悉的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会计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会计学中的专业术语与语言学的对应关系是:会计学中的会计科目、记账规则、会计账户、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分别与语言学中的单词、语法、带语法的'单词、句子、句群和文章相互对应。

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具体分类的基础上,对会计要素再进一步分析、整理、平衡,最后确定的会计对象具体项目。设置会计科目时,要为每一具体的类别规定一个科目名称,并且限定在该科目名称下包括的内容。会计对象具体项目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整个会计学体系的起点,也是最基本的元素,有了会计科目才有了建立会计账户的基础。所以,会计科目和语言中的单词在语言体系中起着类似的作用、具有共同的地位,二者可以类比。

2、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所有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都是基于此规则,后续的账务处理以及报表的编制都要依据此规则,所以,记账规则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法,只有有了语法的规定才能进行后续的造句、写文章等工作。

会计科目通常被认为是账户的名称,账户除了有名称(会计科目)外,还应当有结构、方向、用途等。利用记账规则将会计科目赋予一定的结构和用途就是会计账户,所以基于会计科目和记账规则与语言中的单词和语法的对应关系,会计学中的会计账户自然就成了语言中带有语法的单词,反过来就是带有用法的单词可以与会计学中的会计账户相对应。

是指表示一项经济业务所记入账户的名称、借贷方向和金额的形式。简单地讲,会计分录就是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语言将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描述,一笔经济业务就可以用一个会计分录或多个会计分录进行会计语言的描述。反过来就是一个会计分录可以表示一笔经济业务。在会计分录中有会计科目结合记账规则对经济业务进行描述,也就对应于语言学中用单词结合语法造句子,所以会计分录对应于句子。会计分录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属于零散的句子。

是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账页所组成,并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会计账簿能够连续、系统、完整反映和监督一个经济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但是一个账簿只能反映某一个会计账户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增减变动情况,而句群也只能描述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以会计账簿只能与语言学中的句群相对应。

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会计报表描述的是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根据账簿记录所编制的综合性文件,相当于语言学中将句群进行整合后形成一篇文章,所以会计报表相当于语言学中的文章。

有了以上的6个对应关系,学生就可以根据已有的语言学印象来映射会计学中的6个基本元素,这6个基本元素在整个会计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就不言而喻了,理解起来也就顺畅得多,对会计学的整体体系也就有了最基本的理解。

在这6对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这些会计学基本元素的时候就有了参考对象,会计学基本元素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可以直接对应语言学的这几个基本元素在整个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学生对这些基本元素的理解就更直观,也就对这些元素在学科中的勾稽关系更容易理解。

三、结束语。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可能还有些许不恰当之处,但是通过笔者多次实践证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用最简单最熟悉的方法引导初学者步入会计学深奥的殿堂,轻松理解《会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对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也显得得心应手,激发了学生们学好这门课的热情。希望本论文能够为同行们在工作中提供一点启示。《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同行们继续研究探讨,将此门课程讲解得更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并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对税收的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税收筹划;会计教学。

本文将对新会计准则的含义与其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分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建议。

会计准则是我国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国家企业经济活动中关于财务核算的标准。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使实务会计与会计理论产生新的变化,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会计准则在许多规定上进行了创新,并推进了会计资讯化程序,强化了会计资讯的实用性。

一xxx新会计准则的含义。

通过将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较,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和报告目标更加明确,相关规定更为详细和具体,整体来说更具科学性。新会计准则在原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新规定,有效地减少了税款的流失。例如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调整,规定企业在核查资产的周期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定,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能进行估计,加强了企业资讯的真实性。并且新会计准则也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在资讯记录的过程中更具有实用性,并强化了税收调整的内容,有利于保障企业依法纳税。

二xxx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使得企业会计执行系统更加完善,会计资讯更为真实可靠,并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程序,促进了全球金融投资和企业财产的透明化。并且新会计准则在实行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企业会计的标准资讯质量,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活力,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会加强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有利于企业选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并且企业决策也能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制定出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策略。企业能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了上市公司的经济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更为复杂。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家会计管理对企业进行资本控制,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从而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随着企业对于新会计准则变化内容的适应,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会计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务出现了许多变化,以企业税收筹划为例,会计作为税收的基础,在会计实践的过程中会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而企业的税收环节也从会计账务处理进行展开,企业不同的账务处理,会对企业税收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加以分析,明确新会计准则为企业税收带来的重要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选择出企业最优纳税方案。

一xxx政策选择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使得企业会计在进行某项业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多个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对这些不同会计政策的处理也会使得该项业务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并影响到企业的税收情况。例如对存货计价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在原有规定上进行了相应拓展,企业不同的经济情况,也会导致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这些会计政策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不同的经济后果。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应指标加以细化,对企业的折旧费用和利润带来影响,企业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税收意义的所得。

二xxx处理方法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所得税会计和收益计量等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全面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展示性差异的概念,通过适应税率计量来确认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能够通过对暂时性差异的贯彻,来全面确认所得税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税收的实用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核算任务量的增加也会出现更多的暂时性差异,而新会计准则中对处理方法的调整,能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资讯的实用性,也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无论在内容、方法还是理念方面都进行了较大改革,这也使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发生了变化,新会计准则中的内容增多,并实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并且创新了原有会计理念和内容,这些变化也将改进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而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xxx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教学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会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提出相关要求,新会计准则中包含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也使得教师不能只熟悉原来的工商企业知识,还应熟悉其他行业知识,并加强新会计准则下的系统化知识的学习。新会计准则也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定带来影响,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要认清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会计科目设定等方面的差异,也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教学需要全新的思维,因此教师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并强化学生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实践能力。

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从多个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并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高校应当安排针对新会计制度、会计实务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研讨会,并组织相关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讲座,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明确认识到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及相关问题。高职院校还应当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定进行改进,克服专业课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并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加强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转换和应用。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需要会计教师及时查阅最新资料,并通过集体备课制定出讲授内容,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中,企业会计的实务工作产生了许多变化,也促进了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策略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这对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工作也应当针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建设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强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冠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税收筹划策略[j].,20xx,xxx6xxx.

[2]张玉霞.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以及税收筹划[j].经营管理者,20xx,xxx9xxx.

[3]高永华.新会计准则对税收的影响及税收筹划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xx,xxx10xxx.

[4]陈礼忠.刍议中小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xx,xxx9xxx.

[5]郑丹丹.新会计准则之稳健性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xx.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

摘要: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有着连接与纽带的作用,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要求具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内部控制与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管理的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分析会计信息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当前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

作为一种从企业的内部向企业外部传送信号的关键媒介,会计信息是实现财务转移和利益分配的关键基础。而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则是值得关注的一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其对于经济体制的公正公平性以及企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为此,在当前的企业经济活动中,如何做好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真实属性。会计信息的前提就是真实性,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可能无法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会计信息必须要能够将所要反映的事物体现出来,即体现出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活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而言的,其主要是由于在会计信息在经济会计反映的领域中,会计信息反映和会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并且受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影响。第二,及时属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指的是必须进行有效而及时的编制,并且要进行会计报表报送。由于体现企业会计业务开展情况的会计信息是变化的,所以企业需要定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业务始终开展是高效而全面的。第三,相关属性。相关属性主要指的是企业会计信息应当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及要求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能够始终满足企业外部与内部各方面的实际需求。第四,可比性属性。可比性属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横向可比性,即为了充分保证企业决策时可以进行科学分析与比较,在同一使其内开展的经济业务应当尽量选择同一会计信息管理方法;其二是纵向可比性。即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选择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注重对会计信息的对比。

二、会计信息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

企业开展经营与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创造出经济效益和实际的价值,而创造价值则需要有具体的策略和战略性目标作为支持,最终的成绩则应当通过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才能体现,而效果和效率或价值在创造的过程中应当通过财务信息来体现,因而可以说企业价值的创造需要依靠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才能确保其顺利实现。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价值的记录,从而就形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主要依附于会计核算系统之中,会计核算系统则往往依附于于内部控制体系之中。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科学的设计、实行及完善,对于生成会计信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基础较为薄弱。

当前,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有很多亟待改善的缺陷:第一,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基础。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增加了数据管理、系统维护以及操作管理等全新的岗位,这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企业必须尽快构建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从我国当前的企业会计信息内控建设现状而言,其并没有能够针对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也没能制定出科学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制度。[1]第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合理性与规范性。从当前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现状而言,我国企业在开展会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企业的认识,从而使得系统的建立通常都是从市场上购置一套财务软件,然后在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简单培训之后投入应用,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培训直接进行应用,正是由于缺乏对系统运行的科学认识,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产生错误。不仅如此,由于当前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时未能结合企业实际业务的发展需求,从而造成企业最终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际应用价值不高,为此部分企业不得不将现行的系统和原来的旧系统合并使用,进一步加大了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二)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复合型人才比较稀缺。

当前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难以对会计业务的流程及活动情况进行准确把握,造成其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关键点缺乏足够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督与制约效应。[2]部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虽然对于内部控制的关键内容有所了解,但如何在实际的会计信息管理内控过程中对这些关键内容进行制约与监督,对于其来说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会计信息管理开放性特征加大内部控制的风险。

会计信息管理内部风险方面,其不仅表现在财务软件与计算机等风险,并且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或计算机系统产生问题时,企业的整个会计信息都可能会面临丢失的风险。除此之外,由于凭证审核及制单等环节在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逐渐减少,甚至逐渐出现了无痕化的会计处理。[3]由于企业内部稽核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没有操作流程及操作人员的记录,从而要想将责任追究到人存在很大的难度。在会计信息管理外部风险方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设置方面有所缺陷,在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导致信息泄露、篡改及截获的几率增加,最终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产生巨大的威胁。除此之外,潜在的计算机病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控制。

第一,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可持续性。所谓的应用可持续性指的是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满足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开展的需求,在开发与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当从分结合企业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可持续性,就应当切实做好对前期的分析与研究,对系统的功能使用、权限设置、模块划分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要求与规划,从而对购置财务软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第二,切实做好系统维护与控制。[4]对系统进行科学维护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对系统中的相关设置作出合理的变动与调整,保证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得以更加准确有效地开展,从而将企业的业务活动发展状态清晰展现出来。

(二)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内部组织控制。

在岗位设置与组织结构设计方面,应当依据全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设置,依据业务流程开展的不同阶段对数据分析与录入以及数据维护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依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设置出系统维护员、会计信息审核员、记账员及会计主管等岗位,不但要充分保证会计审核与记账、数据审核与录入、数据录入与信息管理等岗位的分离,还应当贯彻落实授权体系,使不同岗位的责任与授权能够相互匹配,从而促生会计信息管理内部组织控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会计信息管理内控人员培训方面,企业应当使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使其能对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流程进行掌握,准确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及技巧。[5]企业可以针对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新情况、新业务开展专项的学习与培训,从而确保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通过自身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知识加强会计信息内部控制,逐步提升该项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风险的预测与评估。

风险指的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对于内控风险的评估应当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重要程度以及应对策略。在对内部会计控制风险评估的期间,通过风险较大的项目可以对可能出现徇私舞*及经营失败的项目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关键控制点,同时构建出适当的风险预警机制。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注重内部控制风险的事前控制,尽可能降低因各类因素变化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五、结语。

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在当前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应当构建出科学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制度,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探索与分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参考文献: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一

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引起的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没有债务就不存在财务风险。

而广义上的财务风险则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融资、投资和资金使用等)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者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各种风险。它是从企业理财活动的全过程和财务的整体观念透视财务本质来界定财务风险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所有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从财务风险预警的角度看,企业财务风险不仅限于筹资活动产生的风险,不当的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分配活动同样可能导致企业面临风险。

因此,本文认为,广义的财务风险体现了财务的本质,能真正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关系的全貌,这种定义更加科学合理。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从资金来源划分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回笼风险。(1)筹资风险。我国房地产开发其主要动因是资金驱动型。在现行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一般较低,主要用于解决土地成本问题,而对于后期开发,则较多的是通过各种融资手段和前期销售款回收予以解决。

因此,银行资金是地产企业资金链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房地产企业不顾高负债水平带来的高额资金成本以及到期不能偿本付息的风险,盲目、大规模地筹集资本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债务规模过大、利率过高而导致的筹资成本费用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造成债务到期过分集中,或由于自有资金不足或销售计划未能按时完成而导致财务危机,在极端情况下,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样就产生了筹资风险。(2)投资风险。在房地产较长的开发周期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它们对开发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房地产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即为投资风险。在现实情况中,多数房地产企业过多地注重大量筹集资金、上大项目、追求高收益,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忽略了对市场以及项目等的可行性分析评价,从而表现为:投资项目在技术上不可行或尚不成熟;市场调研有误,产品上市后滞销、落后;投资项目规划过大或过小,行业过度扩张或无力控制管理;负债率过高造成债务负担沉重;技术、市场等情况发生变化导致企业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差过大等,时间上的跨度与空间上的广度必然给财务活动与未来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3)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又一财务风险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在房地产开发产品达到可出售状态后,由于政策因素或自身销售手段的失误,使得销售状况欠佳导致回款缓慢,因企业本身资产负债水平高,若资金回收不能与资金需求同步,就会造成企业的偿债能力急剧下降,现金支出压力陡升,进而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破产。

(1)合理实施财务预算。由于财务预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致使房地产企业在开发经营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这直接关系了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也给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应该把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当成前提条件,合理具体的安排好企业资金的投资项目、收支比例、利润获取及资金调整。在日常工作管理方面,可采取月度考核、季度审查、年度小结等各种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的财务职能。

(2)实施资金流动性管理。房地产企业的开发项目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结束,由于开发周期长这一特点常常会给企业的资金使用带来困难,若资金链条在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就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在财务收支中要进行严格的估算与审查,对资金调度合理安排,以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运营和营销资金满足具体需要。还要不断加快支出资金的周转,优化库存结构,尽可能减少存货资金的数额,让企业在经济方面的支付能力得到加强,促进企业信誉度不断增加,给下次融资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现资金结构的优化。房地产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资金结构,对于负债经营适当控制,在充分估算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合法途径筹集到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在采用传统方式筹集资金时可以按照融资渠道多样式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外部多的储备资金,在协调资本权益比率方面要保证比例的有效性,将资产负债率降至最小,这样能够避免企业在资金筹备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大大降低财务风险。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预售房款、银行回款等传统的融资渠道加强管理,还要确保资金的回收能按时到位,避免资金的浪费;企业还可以利用股票、债券、合作经营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资金储备,让企业的运营规模得到扩大,使更多投资者与企业实现合作交流,不断扩展投资者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对于降低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修养。通过经验和自身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同时,还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率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改变过去重视楼盘销售轻视财务管理的陈旧管理方式。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管意识,督促财会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综上所述,由于房地产企业自身投资金额大、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回笼较慢的特殊性,其投资收益容易受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从而使房地产投资成为高风险的经济活动。而房地产行业同时又是高风险行业,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必然伴随着投资风险。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前,应当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谨慎的风险分析,对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预测,判断项目投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总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综合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任书芳,高树岭,张行贵.当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现状及管理建议.时代金融,20xx,(4).

[2]李晓梅.浅析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财会研究,20xx,(1).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对信息处理最为快捷有效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在会计这门学科中,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信息处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internet出现后,全球信息处理网络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单机工作系统的不足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网络会计应运而生,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本文将就网络会计的产生和特点,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冲击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会计的产生、特点和它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的产生及特点。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更好的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网络会计就产生了。

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特别是intranet,它利用了internet的一系列技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络的衔接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这就使网络会计信息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线反馈功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每一项变动都可以实时予以反映。

2、全面反映功能。通过在线访问,信息需求者可以获得网上所有企业开放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3、实时分析比较功能。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了网上所有企业信息。企业内财务人员可在此基础上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正确地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在以信息为中心的国际技术浪潮影响下,使人们加强了对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工具的研究,在会计领域,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发展与普及。它相对于手工处理会计信息方式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使得数据载体处理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处理的质量。

但在网络信息时代,以单机工作的会计电算化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数据传送时间长,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换不畅,信息使用者查看数据资料不方便等。而网络会计弥补了这些不足,具有以下优点:

1、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本机资料,还可以任意使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内的资料。

2、设备共享。网络化以后,网络上的计算机可共享服务器的各种硬、软件,特别是一些贵重设施,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通信方便、快捷。连人网络之后,信息可利用网络上各部门的计算机快捷通讯。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在会计基本理论中会计四项假设是最为重要的,但随着网络会计的产生,四项假设中三项假设有变动和改变,只有货币计量假设没有很大变动,只是更趋于实际。

首先,会计主体假设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会计工作的单位,如果该假设不能成立,以下几项假设均不能成立,会计工作也无法开展。但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virtualcorporation)是一个虚拟公司,所以它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很难确定会计主体。因此需要我们转换概念,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才可以明确该会计任务完成的职能。

其次,持续经营假设由干网络会计的产生而不能成立,继之而起的应是面临解散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在传统会计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估计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分析财产估价和费用问题。而且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

再次,会计分期假设也由传统的划分方式变为了适用于网络会计的划分。它的产生是因为在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下,由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技术受到限制,系统加工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划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可实现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由于高科技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采用,网络公司的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立即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变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我们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核算工作是依照一定范围进行的,但是网络会计的出现使会计中原有些原则受到冲击,有的原则丧失意义,有的原则应进行修改,这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它的作用主要是限定期间内费用和收人的分配,而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同题,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础,另一种方法现金收付制则更适用于网络会计。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如前所述,网络公司是个临时性组织,它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更合理。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

4、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对核算、监督职能均有要求,尤其是会计监督职能。由于其组合方各自利益不同,按时间划分,会计监督在网络会计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分为交易前监督,交易中监督,交易后监督。严格执行这些监督即可保证网络会计工作安全有效的运作。随着时代的演进,会计已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网络会计的出现对会计管理产生了影响。如:网络会计的运作,诸多信息千变万化,要高速传递而不能产生半分差错,就要求会计管理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对会计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会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一)网络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l、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得以传递,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鉴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所以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真实。财务信息被截取、篡改、泄露财务机密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上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获得其他计算机的信息资源,所以企业在网上进行贸易时,也易处于风险之中。主要是一些非法操作,如网上的恶意攻击等、病毒也是网络安全的一大劲敌,要采取适当的防病毒措施。

(二)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会计带来的优势,保证信息数据质量和安全,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会计需要,确保网络安全有效地传递信息。

在输入系统前数据都要经过检验,输人工作也应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代码等进行必要的校检,以保证其合法性和真实性;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和网络系统的特点,可以把同类凭证按凭证号顺序分成几组进行输人。

2、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是由网络服务器统一对各数据库进行管理,服务器将这些数据传送到各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分别在本站处理各自的业务。每天结束,各个工作站都将当天新处理的业务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由服务器集中进行序时处理,并加人相应的数据库中。授权式是当工作站有业务需要访问网络服务器中的数据时,服务器可以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允许访问,若闲则可授权访同,否则不允许。

(三)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研究内容。

2、安全管理体制。它的重点是存取控制,就是把计算机用户对信息的读写或修改控制在一定级别范围之内,其基本途径是身份认证、权限和记录日志。在网络中通常设置三级权限,其他用户的权限由系统管理员授予。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物理意义开放的同时,挺高了安全防范能力,保证网络系统的可靠运行,增加了网络的“免疫”能力。

四、结论。

总之,随着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的不断发展,网络会计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网络会计将会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成为当代会计学中最有潜力的新领域。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三

电算化会计系统能显着提升会计办公效率,减少因人为疏忽造成的失误与损失。极大的提高了会计核准的精确性等问题。当然,电算化会计系统也存在着其他问题,也形成了由于在电算化会计管理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确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同时,建立一套适应电算化管理特征的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规范对于减少因电算化会计系统造成的新问题是十分必要也十分有用的。

实施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目的在于实现会计工作的准确、有效,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与其配套相关的内部控制则是要贯彻我国的会计法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性法律法规,确保能使企业或单位的资产安全。并通过会计管理的升级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因此,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简化了传统会计的内部控制作用。

在传统会计内部控制系统中,企业的会计部门内部之间彼此分工明确,没人具有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从而形成一个由会计人员组成的网络式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个体系对于内部控制十分的严密,虽然在效率上没有电算化效率高,但是在防止舞弊纰漏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其自身特有的弊病。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是首先将企业或单位的数据整合,将所有的信息集中在进行的会计工作中。使得传统的会计人员分工形成的内部控制的模式无法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电算化会计形成了数据处理环节分组的方法,形成对于数据的收集、编审、处理、管理、系统维护等链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在自身的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复杂性的特征。

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与传统会计模式也截然不同。这种性质决定了对于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方式也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其内部控制的广度与深度范围也扩大了。例如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上,避免不了的存在着开发过程中的会计控制问题。以及在对于数据编码的控制,这些都将增加对于内部控制的工作难度。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模式造成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控制风险加大。

从形式上而言,传统的控制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的需要,但是新的工作模式又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与弊病。在控制手段和方式上,应当将传统的控制模式与新的问题结合起来看,既要保留传统控制模式中的有用手段,又要增设相应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控制手段。这样从侧面反映了电算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特征。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是通过财务软件实现其目的的,而往往这些由于不同公司开发的电算化的财务软件之间缺乏数据的内在衔接。造成在具体工作当中的效率不高的问题。而管理性软件的开发难度更高,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多。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会计信息是以数据的形式集中储存的,即使是通过加密等各种现代安全措施进行保存,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会计数据的安全性保障难如人意。

(三)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综合能力不足,在逐步实现电算化会计管理的今天,单一只能完成会计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其工作需要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维护以及深度会计电算化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高级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多。

(四)由于目前处于电算化会计管理的起步阶段,往往出现秩序混乱、责任不明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健全的相关管理制度。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极大的提高了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但是存在着数据处理中随意篡改而不易被察觉的漏洞;以及电子数据的天敌,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会对企业会计信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电算化管理的首要方面是健全会计授权的制度以及对于数据处理的安全性检查。

1.优化健全组织结构,使会计人员职责与权能明确。严格管理会计处理信息的`授权职能范围,将能有力确保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对于数据的可控性操作。

2.重视对于会计人员的网络安全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对于网络安全预防能力,使会计人员不仅懂得会计业务,同时还要能够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管理与维护。

(二)严格执行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职能管控,将阻碍电算化信息处理的不能融合的职责与管理制度进行重新的优化配置,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在实际操作中的监督与检查能够防止错误的发生以及查漏补缺。

1.从结构上对数据信息处理部门与用户之间的职责相关联的分工问题,对于产生原始数据在不兼容的情况下分离其职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从职权范围上对于会计人员的职责发挥进行可控性管理,能有效平衡部门之间的权责制约现象。使之在后台操作中通过进销存方面业务在财务入账中体现制约与监督作用。

电算化会计系统通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日常工作当中,通过实现电子报账、记账、核算等步骤,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会计工作步骤,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办公方式。社会的高速发展也需要会计工作从原来的方式中解脱出来,这不仅仅是节约了劳动成本,也是企业发展中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需要和其进行会计数据分析对于企业进行决策管理的高效能力的发掘。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从过去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以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竞争。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完善会计内控体系,推行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是农行内部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主动应对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必然要求。

本文中围绕以提高执行力为抓手,坚持不懈地以“严、细、实、恒”为标准,按照“科学管理、突出重点、讲究方法”的原则,加强以会计工作为重点的基础管理,着力从制度建设、系统建设、队伍建设和监督机制上构建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扎实有效地抓好制度、措施、机制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在会计内控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控制逐步成为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会计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状况和会计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以“细”作为基础,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都建立起一套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实践中的重点在落实,并且将财务管理的范围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经营领域,充分行使财务监督职能,以便拓展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无死角,发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是很复杂,只是要细中求精。“精细”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行为: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财务管理精细化是围绕已经确定的财务目标,组织、整合每一个控制环节中的单个行为单元,然后形成步调一致的合,以确保目标实现的过程。工作中,要求必须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为主线,并谋求“滴水见太阳”的管理效果,即从点滴中梳理出一整套旨在强化企业对财务的控制管理,以提高企业理财水平的管理手段。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俗语有云:“当家理财,柴米油盐”.理财,重点在“梳理”,成功于“精细”--把财务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便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详细、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个是对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一直是广大财务人员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个企业挖掘增效空间、减少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从管理行为的效用性方面来看,财务管理精细化可以促进财务人员对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熟悉,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做更好地服务;可以带动全体员工加入到到财务管理中来,对财务目标的执行可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效果;可以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便为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形成合力;可以梳理管理行为,把企业的价值观深入到管理全过程,实现管理行为的升华。

二、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成果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规避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不仅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规范,而且对会计监督和内审控制职能进行了明确,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行为合法、合规,从根源处杜绝会计舞弊的现象发生。建立会计内控制度为企业构建完善、科学的财务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需求,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董事会、监事会等职能机构难以切实发挥各自监督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而建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可以从强化企业资产管理入手,做好资产核算、清查、盘点、保管等各项工作,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进而有利于防范资产流失,杜绝出现xx等违法违纪行为。

(三)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并控制经营中的突发风险,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对于资金风险而言,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命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所以资金风险管理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建立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明确企业各部门资金风险管理责任,将企业经营目标与各部门经济责任相结合起来,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从而降低资金风险。

(四)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利用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能够从财务活动的角度强化成本费用支出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并利用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好财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反馈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强化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大多数银行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成本控制和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比较淡薄和感性,在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等方面还持保留态度,此外,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源于部分管理层重发展轻制度,重经营轻管理,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银行在内控制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表面上制订的制度是完善的,但是缺乏执行力,使制度总是停留在“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得不到真正的发挥。由于对内控工作缺乏执行力,在经营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就无法准确的识别和计量更无法及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三、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会计工作机构,明确会计监督职能。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会计工作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工作机构,配备高素质专职会计人员,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以及会计机构的工作职责。会计工作机构内部应当依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等业务处理流程,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切实发挥。

(二)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企业在对组织结构进行确定及完善时,应本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这里所谓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指某些由个人或是单个部门所担任的职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很容易发生弄虚作假和徇私舞bi的现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则,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出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具体可对以下岗位进行分离:会计与出纳应当分离、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和会计记录应当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应当分离、稽核检查应与业务主办相分离等等。通过以上岗位的分离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徇私舞bi、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建立会计账务处理制度。

会计财务处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确保财会报告编写的真实性,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企业应当对所有会计记录的格式、内容以及填制方法等进行统一,并对外来凭证与自制凭证的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对于原始凭证的签发、传递、汇集和反馈等相关程序都要指定相关人员负责,以此来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性、可靠性及完整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按照银行结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对银行账户进行设置,并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使用,确保登记到会计账簿中的资料正确无误。

(四)建立资产控制制度。

首先,为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实物资产控制制度,以此来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财产,如现金、库存、有价证券以及银行存款等等,这些财产除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其次,建立实物资产清查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的具体数量与账面情况相相符,若在清查过程中发现账实不符,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再次,可通过建立资产控制制度加强对以下环节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审批采购管理、材料及易耗品管理、入库验收管理、报废处理管理以及物资领用管理等等,从而使上述环节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增强可操作性外,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涉及的范围既广又杂,为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台账,并做好定期盘点工作。

(五)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

在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基本都会涉及成本费用,该费用在大部分关键环节中也均有体现。为此,通过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控制不仅能够使企业减亏增盈,而且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最终要求。首先,应当对成本费用的构成要素及具体开支范围加以明确,并在各项费用的支出过程中遵循节约、合理以及需要的基本原则进行使用,对于差旅费、水电费、医疗费、办公费等管理费用也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对审批人员及其权限加以明确;其次,应当定期对企业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借此来为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此外,应正确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成本核算过程中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各期一致,严禁随意更改。

(六)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为了评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够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二,能够对企业资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三,能够对员工起到督促作用,使其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其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几点作用,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内审人员都是直接向董事或者经理负责,加之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而想要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让内审人员从财会人员中脱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此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七)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离不开人,可以说人是观念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之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同时企业还应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具体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这样能够进一步调动起人员的学习热情,不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必须结合实际会计工作需求,加快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要求单位各部门严格执行会计内控机制规范,从思想上提高会计内控的重视程度,将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进而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浦瑛瑛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浦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浦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浦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刘良清。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xx(22)。

[2]陈勇。关于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考[j].广西电业。20xx(8)。

[3]高新红。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xx(23)。

[4]李艳彬。贯彻新会计准则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j].冶金财会。20xx(5)。

[5]陈晓红。浅议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j].财经界(学术)。20xx(6)。

[6]陈爱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的优化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xx(19)。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五

[1]王更峰.20xx年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变化亮点与企业应对的浅思[j].会计师.20xx(08)。

[2]王梦环.我国合营安排会计准则与ifrs11的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xx(08)。

[3]崔明娟.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和权益法[j].现代经济信息.20xx(07)。

[4]陈博,林泓睿.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j].商业经济.20xx(04)。

[5]鲍金柱,冯研.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xx(03)。

[6]崔江涛.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xx(01)。

[7]谌小红,邹德军.共同经营会计核算探讨[j].财会月刊.20xx(01)。

[8]汪祥耀,吴心驰.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和完善建议[j].会计之友.20xx(26)。

[9]张立火.我国合营安排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1的比较及建议[j].财会月刊.20xx(16)。

[10]梁瀚文.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及对策[j].现代商业.20xx(29)。

[11]思文良,史海菊.博弈论视角下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09)。

[12]高晟星.解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xx(05)。

[13]赵彦锋.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监管新规思考[j].财会通讯.20xx(10)。

[14]张志康,刘枫.关于合并财务报告的思考--基于国际财务报告修改的解读[j].会计之友.20xx(04)。

[15]张晶晶.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xx(04)。

[16]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xx(10)。

[17]黄平.联营、合营企业内部交易损益之处理方法[j].财会月刊.20xx(28)。

[18]顾先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的难点解析[j].财务与会计.20xx(09)。

[19]乔元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j].新会计.20xx(08)。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六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xx(08)。

[2]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xx(02)。

[3]纪绍洁.论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和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23)。

[4]张翼.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完整性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20xx(05)。

[5]陈永华,胥兴军,邝才忠.关于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xx(11)。

[6]胡玉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财会通讯.20xx(01)。

[7]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j].财会通讯.20xx(10)。

[8]余绪缨.半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新世纪发展的展望[j].财会通讯.20xx(01)。

[9]林文雄,吴安妮.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j].会计研究.(08)。

[10]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2)。

[11]王钊.试论日本企业管理会计的特点[j].日本问题研究.1995(02)。

[12]李天民.论管理会计的前景[j].会计研究.1988(05)。

[13]岳宁花.管理会计规范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xx。

[14]丁建中.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xx。

[15]王利方.管理会计在中小型制造企业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xx。

[16]曹洁.管理会计边界问题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xx。

[17]洪刚.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xx。

[18]钱峥翔.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创造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xx。

[20]聂巧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信息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xx。

[21]肖玲利.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变更影响因素的权变分析[d].重庆大学20xx。

[22]王鑫.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会计实施与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xx。

[23]黄杰.资源外包、组织结构变革与管理会计的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xx。

[24]邱芳.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xx。

[25]谭键维.战略成本导向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d].湖南大学20xx。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七

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是本科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该系列课程一般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三门课程组成,三者之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工与协作。在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对三门课程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

按照信息系统论的观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其中,财务会计亦称“对外报告会计”,它以主体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与事项中的财务数据作为输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将有助于决策和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输出给主体外部的使用者。由于财务会计以财务报表作为对外报告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笔者认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设计应立足于财务报表,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不同环节,“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解决从凭证到报表的记录这一环节的问题,而“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应解决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三个环节的问题。

具体而言,“基础会计”实质为初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基础,其重点在会计记录这一环节,以掌握簿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兼顾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级财务会计”以法人企业(非金融企业)的常规业务为依托,其重点是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掌握通用性的确认标准、计量规则及报表编制方法为核心;“高级财务会计”实质为特殊财务会计,以非法人企业或者法人企业的非常规业务为背景,主要由特殊主体会计(如集团合并报表会计、总分支机构会计等)、特殊业务会计(如衍生工具会计、重整和清算会计等)和特殊呈报会计(如分部报告、中期报告等)等三项内容组成,其核心是特殊情形下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一)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导向。

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具体地说是由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在我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笔者认为,给学生讲授最新的会计知识是“与时俱进”思维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反映,“理论导向型”或“实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本科阶段的财务会计教学并不恰当,其目标定位应是“准则导向”。

事实上,“理论导向型”和“实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本质上都是将会计准则视为纯粹的技术规范:前者就会计论会计,试图从理论上演绎出最优会计准则;后者侧重于如何具体应用会计准则;而“准则导向”的目标定位不仅将会计准则视为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考虑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只有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这一内涵特征,才能真正实现会计教育的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目标。

1.“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科人门指导”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本科生知道大学四年应该学习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拓展知识结构等问题,帮助他们及早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思维(刘海生,20xx)。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应作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人门课程而非专业人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尤其是要让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程序的记录环节,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财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为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奠定基础。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学生应在学习“基础会计”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及计量规则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和编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法人企业的通用类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日后从事企业日常财务舍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务会计本质上是以财务报表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对外报告会计,其知识体系的核心是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中基础会计”课程主要针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记录;“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分别针对通用性和非通用性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按照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不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一)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是一门融理论性、方法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独立学科,以准则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丰厚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师资大多数是走出校门后直接进入课堂,缺乏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与沟通。这样的师资来源有两点不足:一是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实践应用而略显生涩,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二是没有会计实践经验,对准则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对其经济后果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一段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务,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二是会计教师应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中,会计教师可以接触到实际的会计案例并将其加以总结,只有经过自己实际体会与总结的会计案例,在课堂上讲授起来才会是丰富多彩的。三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无疑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材建设。

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材予以支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仍沿袭着“理论阐述+规范(准则、制度)解释+会计处理举例”的套路来编写,形式刻板,体裁单一;另一方面,缺乏对教材提及的会计学关联知识的阐述和解释,内容过于集中、单薄。会计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门类,必然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认同这一教育理念,就会统一财务会计教材的指导思想,使教材内容朝着稳定性方向发展,更多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精髓,教学内容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以提高职业判断力为核心,推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革新。

新会计准则在其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同时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从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建立在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市场环境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推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革新应以提高职业判断力为核心。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思想意识上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它给各相关利益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第二,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基本保证。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推行“读、写、议”教学法。将文科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转为“读、写、议”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内容去读一些课外资料,并在课堂上对所阅读的资料结合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又在课堂外结合阅读与教师讲述的理论写一些灵活运用的文章,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郁笑春,20xx)。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将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财务会计学科动态,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真正转变成能力。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八

1.2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2章文献综述。

2.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演进。

2.2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维度。

2.3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衡量方法。

2.4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第3章承担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3.1企业生态系统理论。

3.2利益相关者理论。

3.3竞争优势理论。

第4章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制度背景。

4.2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4.3所有权性质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分析。

第5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设计。

5.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2变量设计。

5.3模型构建。

第6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6.1描述性分析。

6.2相关性分析。

6.3回归结果分析。

6.4稳定性检验。

第7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7.1研究结论。

7.2对策及建议。

7.3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结论。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发展,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回顾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理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我国经济制度背景,分析不同所有权性质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构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根据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对其进行细分的基础层、市场层、环境层战略性企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影响的假设,并得到了实证结果的证实.实证结果表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为企业带来及时的效益的同时,还能使效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基础层与市场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后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相对于同期有所减弱,但履行环境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后期财务绩效的影响要显著于同期.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和企业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企业对生态系统各成员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企业生态环境反影响于企业,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第二,本文结合经济制度背景,在第一个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财务绩效的正向积极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会计业绩的促进作用,但对市场绩效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后的稳定性检验又证实了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会计业绩以及市场绩效的促进作用.结果反映,国有企业在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会偏向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对成本效益、经济目标实现方面的问题考虑较少,在经济价值增值方面的动机弱.而非国有企业在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时比国有企业更偏向企业经济价值的增值.

第三,由于本文实证模型中检验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后一期的财务绩效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显示,除环境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外,对后一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的显著性明显弱于同期的财务绩效的影响.说明对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并非一劳永逸,而需要不断做出努力,才能促使社会价值与企业经济价值同步增长.

会计类论文会计类的论文篇十九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金制,所有收进和用度的确认均以现金流进和现金流出为标准,即只有收到现金的收进才能确以为实现的收进,只有付出现金的用度才能确以为实际发生的用度。国家征收所得税的目的是公平征税,而且税法夸大“有支付能力”原则。所以,税法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这种计量基础尽管不能将收进与用度恰当地配比起来,但在会计和治理上较权责发生制简便而客观。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制,所有收进和用度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己经发生为标准,即一项收进只有当期享有了该项收进的权利才能确以为实现的收进,一项用度只有当期承担该项用度的责任才能确以为实际发生的用度。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所以,从净收益的计量及其结果来看,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较之收付实现制会计提供的净收益信息更为公平而公道。

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采用的是全面分摊法。

(一)部分分摊法。

部分分摊法是指仅对一次性非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作跨期所得税分摊,而对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则不作跨期分摊。对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来说,当旧的差异转回时,又有新的暂时性差异发生将其转回,而使原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永远不需要支付或不可抵减,会计确认以后不能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是毫无意义的,故可以不作跨期摊配。主张部分分摊法的人以为,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负债是一种远远无期的负债,通常不会产生现金流出,不需要跨期分摊。因此,采用部分分摊法时,只对那些预期在将来能够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全面分摊法。

全面分摊法是指对所有的暂时性差异无论是否重复发生都要作跨期分摊,以反映他们对所得税的全部影响过程。主张全面分摊法者以为,根据暂时性差异的定义可知,既然它是暂时性的就不会是永久性的,每一种暂时性差异总是要转回的,这是由持续经营的假设决定的。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用度(或收益),本准则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除外。这正是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采用全面分摊法的体现。

三、可抵扣的亏损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按税法规定能够结转后期的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于抵扣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定,假如不能,企业不应确以为所得税资产。

另外,新会计准则中还有以下几种变化。

(一)减值确认的变化,旧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对“递延税款”账户借项计提减值预备。新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计提减值预备。现行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假如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二)企业亏损处理的变化,经营亏损的处理由前溯和后转两种方法。我们国家采用的是后转。旧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以接转以后期间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即以后结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称之为当期确认法。按照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有足够的利润来抵扣进行判定,假如不能取得足够的利润来抵扣亏损,则不应当确认。

(三)报表附注表露的变化,旧会计准则只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中表露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表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下列信息:所得税用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会计利润的关系说明等等。固然表露的内容更加具体,加大会计工作量。但是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四)所得税项目列报和表露的变化,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清楚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旧准则规定损益项目仅包括企业本期所得税用度,具体是在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项目下设置“减:所得税”项目,以反映企业本期所得税用度;而新准则规定,损益类科目不仅包括企业当期所得税用度,还包括递延所得税用度。新准则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所得税用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进权益项目相关确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等项目单独表露,内容方面的列报和表露,新准则更详尽、完整、规范。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取向、新的企业所得税制的基本框架应该是:同一的纳税义务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一的税率,推进所得税制的国际化;同一的税基,实施中心与地方同源共享的分税方式,解决好企业所得税的隶属关系题目。因此企业所得税的题目要从理论上加以明确,以保证企业所得税的顺利实施;要进行考虑,制定完善的法规体系;建立透明的信息表露机制,增加企业所得税的透明度通过会计和税法的规范处理和监视,才能使我国企业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往。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654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