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确保教学过程有效有序。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一
猜拳跨步。
1、锻炼幼儿下肢力量及灵活性,培养幼儿合作精神。
2、教会幼儿跨大步的传统玩法,培养幼儿竞争意识。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0米场地、起跑线、终点线。
一、带幼儿入场地。
二、讲解游戏玩法,认识起跑线、终点线。
三、教师与幼儿做示范。
1、两个幼儿猜拳分胜负,胜者同伴向前跨越(步数提前讲好)。
2、哪组幼儿提前到终点为获胜方。
3、以后依次进行,直到幼儿全部跨越完毕。
四、幼儿游戏、教师随场指导。
五、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二
1、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的能力。
3、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标志,主要认识:当心触电、当心中毒、禁止烟火。
4、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知道发生火灾以后简单的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6、能说出不易玩耍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三
本次活动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以层层递进的提问为主线,关注幼儿的经验,以猜想、讨论的方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相信本次活动后,幼儿在共用生活用品、同吃一根糖时会有很多的顾虑,将会避免很多不卫生的现象发生。本活动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保护自己、预防感冒,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高,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情感体验,实现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活动中,突破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让幼儿观察,讲述。幼儿参与很积极,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讲述主动、讨论交流很踊跃。达到了预期效果。
小游戏“我来做,你来猜”,预期目标是希望快乐的游戏气氛在幼儿注意力即将分散时,又一次抓住孩子的心。让幼儿更形象地感知感冒的症状,使得活动流畅自然。活动中,这一环节火候不够,但目标实现还不错。
引导幼儿讨论“预防感冒的方法”这一环节中设计的小奖品,充分激发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幼儿纷纷根据生活经验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争先恐后、气氛热烈,说出了很多方法,目标实现较好。
一次活动的目标实现好坏不仅仅限于本次活动的结束,道理孩子们是明白了,但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因此,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督促幼儿,使目标更好、更深入的实现。
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孩子的有些回答做出的回应和评价还不够及时、准确,师幼互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四
通过该活动,我觉得孩子的收获是很大的,以下是孩子的声音:
a、知道迷路后寻找家长的方法,和与家长出门要紧跟家长或拉着家长的手。
b、先在原地等一会儿,不要慌张,也许爸爸妈妈就在不远处。
c、如果走失的地方在商场或公园,可以找到公园的广播室,告诉工作人员你和爸爸妈妈的姓名,联络电话等,让工作人员帮忙广播寻找自己的父母。
d、要乖乖地听工作人员的话,和他们一起等自己的父母来接你。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五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参与语言,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教育至关重要。人在三至六岁时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在幼儿园的期间。在中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语言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沿着探索汉语儿童早期语言规律的基本思路,立足于对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识,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观念、目标、活动类型与活动设计组织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籍此提高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质量,为培养良好素质的21世纪人才服务。
1、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幼儿能基本认识生字,指读课文。
2、通过教学让幼儿了解集体的的含义。
3、通过认识集体,培养幼儿的对班集体的关心和热爱。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对生字的认读,并有感情的指读全文。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友谊使者。今天我带来了一首很美的诗歌,讲的就是我们小朋友之间的事情,想听吗?”
出示诗歌《结成集体乐融融》。
(1)拍手跟读一遍。
师及时表扬并提出新要求。
(2)指读挂图一遍。
注意指字的正确并进行常规教学。
逐个出示生字并组词:
亮(亮光、明亮)孤(孤独、孤单)零(孤零零、零分)喜(喜欢、喜庆)盈(喜盈盈)融(融化、乐融融)。
(2)文字搬家。
反复敲打交织照应生字,并把生字分发给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3)文字回家。
字宝宝和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可它们想回家了,孩子们能找到字宝宝回家的'路吗?
要求孩子能把字卡放回挂图的相应文字上面。
(1)分发课本,孩子正确指读全文,遇到困难及时帮助。
(2)欣赏图片。
“孩子们今天的表现真是棒极了,会指会念还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为了表扬大家,我还有一份礼物哦。只要你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字宝宝就会跟着小朋友回家了。”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过程中,语言教育目标从纵向可分为终期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每一次语言教育活动中,都含载着一定的教育目标要求,而每一次活动教育目标的完成,都向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的完成迈进一步。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的慢慢往往爬,想要一下爬到顶峰,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中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言,在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之后,中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研究,将继续沿着更符合儿童发展规律,更适合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方向进一步深入进行。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六
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让幼儿了解一些危险因素,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设计这个活动时,我首先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将目标定位为:了解行人在马路上应该遵守的一些交通规则,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为此,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几个场景,教育幼儿不在马路上玩耍,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认识红等、绿灯及其作用。
2、情感目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简单的交通规则,增强幼儿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3、技能目标:幼儿知道过马路时一定要走斑马线,注意安全。
重点难点。
1、让幼儿初步认识红等、绿灯及其作用。
2、让幼儿知道,过马路时一定要走斑马线,注意安全。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简单的交通规则,增强幼儿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活动准备。
1、红、绿色的实物材料。
2、交通挂图一幅。
3、儿歌《过马路》录音磁带及挂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出示红、绿色实物,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颜色?那是什么颜色?”
2、教师引入颜色话题,并让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些颜色?”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很漂亮的画,想不想看一下呀!不过在看得时候,一定要仔细的看,老师会有问题问你们。”
2、教师出示交通挂图。
(1)教师:“这幅画漂亮吗?这上面都有什么呀?”
(2)教师:“这上面都有哪些颜色呀?”
(3)教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在十字路口,为什么有的车子停下来了,有的车子正在过马路呢?”(因为红绿灯。)。
3、教师总结:“红绿灯是来管理交通的。在十字路口,亮绿灯,车就能行走;亮红灯,车就要停止行走。”
4、教师提示幼儿观看挂图中的人。
(1)教师:“那行人过马路时应该怎么走呢?”(走斑马线。)。
(2)教师:“行人过马路也要看红绿灯,绿灯亮了,行人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红灯亮了,行人必须在马路边等候。”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教幼儿读儿歌。
2、幼儿熟悉歌词后,教师与幼儿一起玩游戏。教师让幼儿在活动室随意走动,教师念儿歌,当念到“红灯亮了等一等”时,幼儿赶忙跑到一边停下来;当念到“绿灯亮了赶紧走”时,幼儿继续行走。
3、活动结束。
四、活动延伸:
1、教师建议幼儿的父母带领幼儿认识红绿灯。
2、教师可让幼儿看《幼儿用书.健康、社会与艺术》中的“过马路”,同伴之间大声读儿歌。
附:儿歌。
过马路。
过马路别慌张,
注意行人和车辆。
红灯亮了等一等,
绿灯亮了赶紧走,
斑马线上别停留。
幼儿对交通安全有一定的认知,通过活动,巩固幼儿对交通规则的认识,引导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知道不能乱穿马路,增强了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在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对于自己比较了解的事情,语言条理性较强。由此可见,知识经验的积累对幼儿的思维、语言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有趣的游戏幼儿非常喜欢,因此活动中他们的情绪一直很高,特别是第三环节“幼儿熟悉歌词后,与教师一起玩游戏”时,个别幼儿在活动场地兴奋地奔跑。我及时介入转移其行为,让他看清红绿灯。整个活动始终充满着自然流畅、轻松温馨的情感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的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步加强对机动车、非机动车特点的了解。
2.认识机动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其排放废气对人们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
3.愿意向大家宣传环保知识,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
4.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图片3张。
2.自行车、卡车、轿车、摩托车、公共汽车、三轮车、拖拉机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小狐狸车店。
师:小狐狸车店里有什么车?
(三)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机动车的危害(四)出示车辆图卡,引导幼儿分析、比较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优点和不足总结:与幼儿一起总结非机动车的优点是没有污染,缺陷是费时费力;机动车的优点是便利、快捷,缺陷是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污染较大。通过电动车的导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求知欲。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几种减轻机动车污染问题的方法,上课时与大家一起分享。
故事:森林车店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狐狸开了一家车店。车店里的车可多了,有自行车、摩托车,还有最新产品:小狐狸牌省力机动车。
一天,聪明的小狐狸在树林里贴了一张广告:“小狐狸牌省力机动车体积小,速度快,省时、省力、省油,价格便宜”。消息传开,乌龟爷爷驮着小乌龟赶来了,袋鼠妈妈抱着小袋鼠赶来了,胖胖的熊猫奶奶和年迈的山羊公公也拄着拐杖来了。大家争着购买小狐狸牌省力机动车,它们觉得有了机动车方便极了。
从这以后,森林里到处回响着机动车“突突突”的声音,弥漫着机动车冒出的一股股黑烟。
没多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树林里的树叶没以前那么绿了,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生病的动物也越来越多,咳嗽的,流鼻涕的,喉咙痛的,严重的还住进了医院。狮王很着急,命令黑猫警长进行调查。
黑猫警长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仍未查出原因。小朋友,你们能帮助黑猫警长查出原因吗?
活动反思:
本活动虽然是一堂探险课,但在探险的过程中体现了极大地趣味性。自设的场景和装备既使用又简单,如过河用的桥墩(塑料垫)这些简单的道具,给我们整堂课带来很大的趣味性,所以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虽然在创新和趣味性方面做得不错,但通过实际教学,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因为本课,模拟的是一次野外探险活动,所以在组织上有很大的挑战,实际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在教学教法上,语言指导和激励方面还不够准确,我的表情和情绪不是完完全全地和学生能打为一片。评价时,语言不够简练,不能一点到位,缺乏激励性评价。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及在课的内容、教法、组织、情感、目标、评价、运动量等诸多方面得到启发。(通过课堂教学,我要考虑所选的内容到底适不适合大班幼儿练习,能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同时在规定了课堂内容后,我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来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以及合理的运动量,来达到孩子们在认知、技能和情感上的发展目标)。
最后写一下这次活动我的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一堂成功的体育教学游戏就必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即:给孩子们一个探索、合作、创新、表演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八
1、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1、依据诗歌内容,编排一个情境表演。
2、表演用的道具:
(1) 画有蚂蚁的小图片若干,并用绳子系上。
(2) 用黄色绉纸剪成碎片作黄米饭,用绿色绉纸剪出长条作青菜。
(3) 一双筷子,一只用油泥做成的碗。
3、幼儿操作材料“逗蚂蚁”。
1、借助幼儿操作材料,先让幼儿猜猜“老师要请谁到班上来做客”。再请三四个幼儿扮作小蚂蚁,老师做招呼的人。
2、请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
3、请幼儿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
(1)师:你们看见谁来了?我是怎么招呼它们的?
(2)小蚂蚁来了以后,对我说了些什么?
(3)我给它们准备的食物太多了,小蚂蚁吃不完怎么办?
4、让幼儿再次观看情境表演,然后学说其中的对话部分。
5、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对话部分的内容。
(1)师:如果你请小蚂蚁吃饭请它吃什么饭?
(2)什么菜?
(3)用什么筷?
(4)用什么碗?
6、请每位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预先放好的蚂蚁图片,戴在脖子上,表演儿歌,念到最后两句“吃不了,往回搬,哼哟哼哟搬得欢”时,小朋友做出搬米或搬菜,或搬运其他食物的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夸张一些。
最后以一句“我们把食物都搬回家吧!”结束表演。
《逗蚂蚁》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 蚂蚁来呀来”。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 ”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试上时,情况并不乐观,出现幼儿对儿歌感兴趣,但是一到游戏环节出现混乱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儿不知道哪些是问哪些是答。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带着“哪些是问的”这一问题听儿歌。并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用“请”的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小小的一个手势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因此我设计了让沈老师带领参与,教师的参与起着一种示范,又能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由于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此作为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后跟好朋友、家长进行互动。
由于是精选的活动,因此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优化(如:我引用了“蚂蚁老师”逗得台下一片欢笑声。课后,师傅说原话可以改为“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来当蚂蚁”更恰当)。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九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理解“细腻、骚动、小心翼翼、伏案疾书、悄无声息”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模仿课文第五小节的写法,结合生活中的小镜头对人物的活动进行细节描写。
4、通过图书馆里不同的小镜头,感受图书馆中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自身的读书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人们“爱读书”的热情。
1.板书“馆”,读读这个字,“馆”一般指进行文化活动的地方。
2.板书:图书馆,图书馆就是提供图书资料供大家阅览参考的机构。
2.在同学们眼里图书馆是怎么样的呢?
3.作者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中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充满了敏锐的观察力,而且他更偏爱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前往图书馆,通过一个个小镜头,一览此处的美丽。板书:里的小镜头(生齐读完整课题)。
4.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2、3、5小节,说说你通过作者的描写,你看到了图书馆里怎样的镜头呢?(出示句式:我偏爱的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在,人们。)。
二、研读理解人们“爱读书”的劲头。
1.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写出了他们身份各不相同?
2.你怎么看出这些读者是“各式各样”的人呢?请你快速默读2、3小节,边看边完成填空,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告诉我们。把相关答案写在句子旁。
4.画面是定格的,用你的话语让镜头活起来吧,告诉大家,镜头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些什么呢?(生交流:发型、鞋子、眼睛、手)。
5.这里所指的“各种各样的人”指的都是哪些人?
师:注意啊,这些人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知识水平也有区别,但来的目的却只有一个——读书,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进入图书馆时的样子吧。
师:是爱读书的人让图书馆显得拥挤了,所以并不矛盾。
7.师:在读好这些短句的时候要语速快些,富有节奏感,好比跳动的音符,试试看!
(生再读第2节,读出节奏感)。
8.师: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在书架前各取所需呢。(引读课文)。
师:找到自己心仪的书,还不欣喜地取下来,于是(引读课文)。
师:人们是怎么选书的?
(出示: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封闭”和“清新”显红)。
9.师:看到这里,你又有什么疑问吗?
小结:作者通过局部的特征描写,以小见大,描绘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读书人形象,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深深体会到了人们“爱读书”的劲头。(板书:局部描写)。
三、情景体验人们“爱读书”的专注。
师:沉醉的意思是。
2.师:第5小节中,作者就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身上。你们觉得哪一个人物的那几处描写最能打动你,让你感受到人们沉醉书海的呢?特别注意的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读读品品,说说你的理由。
生自由读,圈画重点词语,小组合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师巡视辅导。
3.师:来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爱读书的人?
小结:作者正是抓住了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上适当想象,通过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将人们沉醉书海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的。分角色来有感情地读读第五小节,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最惟妙惟肖。
过渡:师:每个人都那么专注在自己的书本上,沉醉其间,让作者看了不忍打扰任何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
四、练笔延续人们“爱读书”的样子。
1.师: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在图书馆的——(指读板书)看到了几组小镜头,他们有的是抓住人物的——进行特写,让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人都进入了图书馆。而有的镜头则抓住了具体人物的动作细节来描写,生动了体现了人们读书的专注。
出示: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生交流。
3.师:原来,作者抓住了这些小镜头就是要让我们感受到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4.师:看看老师在上海书城拍摄的这些小镜头,这里也有许多爱读书的人们,(出示图片)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镜头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并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模仿课文,可以用局部描写的方式,也可以抓住细节展开描写。
生写后交流。
5.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和作者一起通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看到了一群爱读书的人们,还学会了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把生活中精彩的镜头描述下来,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持一颗敏锐的心,我手写我心,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吧!
附板书:
27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门口进馆争先恐后。
局部描写。
架前选书小心翼翼。
桌前看书沉醉其间细节描写。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选自二期课改新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
课文以写实的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通过对这些小镜头聚焦,如实地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对知识的渴求,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精神风貌。文章虽没有幽默的故事情节,然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一、以读为本,理解课文内容。
自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伊始,我要求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全文找出图书馆里的小镜头究竟在哪里,人们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初读时首先在头脑中有了对课文的感知。接着,在指导学生逐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又安排了快速默读,节奏读,引读,通过读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一目了然。然后,学生在交流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如何写得生动形象时,通过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让学生来细细品读,采用个人读,做动作读,示范读,男女生轮流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学生在读中逐步深入文本,渐渐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二、读写链接,渗透写作指导。
阅读课上不但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什么”、“为何写”,而且要重视“怎样写”的指导,渗透写作知识,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法进行“读写链接”训练。
课文的“样本”作用不容忽视,这种示范作用除了可以使学生见识文章思想精神的高度,还可以欣赏汉语表达技巧艺术感染力,感受汉语表达艺术的极致高度,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一个发展平台。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模仿遣词造句技巧的佳篇范文。我充分利用教材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学习作者是从局部或细节去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是通过“点面结合”对人物形象塑造来突出主题的。通过读写结合,点化学法,仿中求新,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利用“说些双通道”等形式读写对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点面结合”方法描写“超市里的小镜头”、“菜场里的小镜头”、“运动会上的小镜头”、“课间教室小镜头”等素材。
我想,为了学生的会写而教,为了学生的乐写而领,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用笔说话,以文字传情达意的本领,从而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传承与发扬下去,语文教师的职责莫过于此了吧。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十
本课是一篇散文,讲爸爸昨天上夜班,工作到天亮才回家。“我”和妈妈轻轻地穿衣、走路、开门、说话,怕影响爸爸的休息。课文用多个“轻轻地”营造出一个恬静、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课文内容贴近生活,感情真实,渗透亲情教育,学生阅读后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力求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悬念疑团,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儿童的语言积累,训练及培养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5个生字,会用“轻轻地”说一句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轻轻地”一词特有的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一个懂得关心、爱护他人的人。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懂得要关心父母的道理。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妈妈看着我,我看着妈妈,轻轻地笑了)。
四、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刚入学十四周的学生,年龄刚满6周岁,刚形成较有序的课堂常规,但在听讲习惯上,在坐姿上要加强。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记忆了生字、词,学写了生字,能读通课文。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一册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
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谁能说说课文中出现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用“—”画出来。
3、反馈交流:谁轻轻地做事情?什么时候?
“我”和妈妈轻轻地干了些什么?用“——-”画出来。
4、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5、指导朗读:范读,练读,赛读,评读。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做事情呢?
(三)精读品悟,体验情感。
a、精读第三自然段,体验、交流。
1、爸爸昨天上夜班是什么时候回家的?说明什么?
2、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
3、指导朗读:练读,赛读,评读。
b、精读第四自然段,体验、交流。
2、“我”和妈妈为什么轻轻地笑了?“我”和妈妈此时内心是什么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四)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1、生自由阅读《阅读材料》第46至48页。
2、说说自己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
3、把自己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五)归纳总结。
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和照顾,我们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关心、体贴他人,尽量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后做一些关心、体贴家人的事,然后选一件写下来。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1、建立初步的分工意识,尝试事情分着做。
2、知道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匹配的事。
“肯德基餐厅”的游戏材料。
1、组织幼儿到角色游戏区“肯德基”。
2、启发幼儿想一想:我们马上要玩“肯德基”游戏了,请你和朋友商量你们准备怎么玩?
从幼儿的回答中教师梳理出:角色分工。
3、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讨论:肯德基餐厅里有谁?他们会做哪些事?
经过讨论得出:肯德基餐厅里有收银员、服务员、顾客等。游戏时大家把事情分着做,有的收钱,有的服务,有的去买食物,这样很有意思。我们喜欢做什么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去做好。
4、幼儿自由选择,并挂上相应的挂牌。教师帮助幼儿挂牌时提醒:想一想,你要做些什么?帮助幼儿形成游戏目的。
5、幼儿自主展开游戏。教师以“服务员”的身份参与游戏,一边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同时指导幼儿准确、热情地当好“服务员”,使用“欢迎光临”、“你要什么?”、“再见”等礼貌用语;注意顾客在餐厅吃“肯德基”的情况,鼓励他们大方地说出所需要的“食物”,建议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各自的“食物”,会使用“谢谢、再见”等。
6、简单评价:你做了什么?你怎么做的.?
在制订角色游戏《肯德基》计划前,我就考虑到我班孩子有初步的游戏经验,但只是因为肯德基餐厅是他们去过的、感兴趣的地方,那些吸引人的食物是他们的最爱,而愿意去参与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几乎都会沉浸在游戏中,但实质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自在游戏,有时也交流,但尚未建立真正的协商合作关系。所以,我就把这学期的角色游戏目标定位在“建立初步的协商分工意识上”,这主要基于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对帮助他们由平行游戏向高一层次水平的发展做过渡很有必要。
游戏开始时,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让他们自由挑选。为避免“一窝蜂”现象,我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商量“肯德基”里的角色分工,然后再自由选择角色。在帮助他们挂牌时又再次强调:事情分着做很有意思,但要认真去做相应的事,明确各个角色的一些主要职责。我觉得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去回忆生活已有经验,然后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去当什么角色,对游戏的开展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孩子游戏时的观察更重要,我在这一点上没有全程坚持。虽然有参与扮演“服务员”这一角色,但也只是引导扮演同一角色的幼儿使用一些“欢迎光临”这些礼貌用语,并没有实质性的观察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交流、交往情况。其实对孩子们来说,能够和同伴(角色与角色之间)“交流”,这就是“创举”,教师要用“极其欣赏的”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游戏中的孩子们,并给予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能真正的去创造性的反映生活。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有关知识。
2、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3、自防自救的知识,深化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孩子了解自防自救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4、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课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文。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文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课前准备的,但是课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课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课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笔者想,这就是课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来的小散文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文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来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来,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来,这些意象在文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当然,此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点评……俗话说,教学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与修正,在这条路上,我会让缺憾越来越少。
对与错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
2、能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此诗。
3、理解并能解说诗歌的意思。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5、启发学生像本诗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课入题,揭示目标。
1、解题:观,看。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
二、简介作者。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二)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
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
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
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三)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生字词的.意思。
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译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登临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多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大水波升腾,向上冒。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运行好像其,指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极点来。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
(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动景山岛耸立静景实。
草木丰茂静景洪波涌起动景景。
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想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幻灯片展示的时代背景。
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和乌桓,八月取得北伐的胜利,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现在,已统一了北方,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千古传诵的壮丽诗篇。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此时,曹操一统天下了吗?没有。所以,这一统天下是他的抱负,是他的远大理想。同学们有没有远大理想?你的远大理想是什么?找个时间,我们师生一起来说说,好不好?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学生五读)有感情地齐诵一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探讨一下它的写法。(明确“怎么写的”)。
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全诗14句。3-12句是写景。据此,该诗的层次也就明晰了。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同学们的慧眼能不能发现此诗的诗眼?)。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首乐府诗借写所观之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诗言志”。这首诗所言之志是作者想要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课内巩固:
试背此诗。展示绘画作品。
比比谁记得快!
谁来朗诵这首诗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8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