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对自己的阅读品味和理解能力进行反思和提升。读后感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的思考过程和结论。以下是一些引人思考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对书籍背后深层次的意义的思考。
桃花李读后感篇一
读过《桃花源记》之后,不禁拍手叫好。那美丽的景色使我也想要去寻访桃花源,想要去探寻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丽、和谐之地。
文中提到南阳刘子骥这位品德高尚之士,在巡访桃花源之后,暴病而终,“遂无人问津。”更是显得缥缈,神圣不可侵犯,好像蒙着面纱。这无疑是在突出桃花源与昏暗现实的差距。《桃花源诗》更是再三提出作者想要乘着美丽而轻盈的风飞向桃花源,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细细想好像与西方的《奥茨国》系列童话很像,同是缥缈美轮美奂的仙境,志趣相投的人。看来每个人都实行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那就是他自己的桃花源、奥茨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地。
想到这,再去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我的桃花源,似乎就清晰多了,不再那样缥缈,在依稀之间可以看见了他美丽的轮廓:一轮旭日在东方升起,在一切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将晨雾驱除,普照大地。美丽的桃花在微风的吹动下,微微颤动。我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界,这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权贵与卑微,没有权利与金钱,这里有的仅仅是这片林,这条河,这座山,这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仅仅只有这些,就构成了这个活生生的整个世界。
同时,我认为我们只有自己努力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先申明下,我是转的,不过希望对你有用,西西~~)。
桃花李读后感篇二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某处有一群阿米什人,他们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仅仅凭着自身的劳作自给自足生活下去,为此我感触颇深。
首先,这些人们是德国人的后裔。而德国人的品质人尽皆知:专注,认真,坚强。这些都完美地体现在阿迷什人身上。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征和品质,我们应该尊重,并取长舍短,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品质得到完善。
最后我还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政府竟然能允许阿米什人脱离其统治,维持他们的现状。如果政府不允许这样的事件发生,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吗?我觉得,充满着民主,自由的社会才是人民们心中的最高追求,就像美国这样,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让人民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到了那一天,世上那个再也不需要什么世外桃源的美好憧憬了。因为,这整个世界已然变成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了吧!
桃花李读后感篇三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诗歌前四句是叙事,说自己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地区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生活的写照,这四句通过顶的手法,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
次四句描述了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的执著正是对生命极度珍视的表现。
下面四句直接点出自己的生活愿望:不愿三下四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尽管富者有车尘马足的乐趣,贫者自可与酒盏和花枝结缘。通过对比,写出了贫者与富者两种不同的`人生乐趣。
接下去四句是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者车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如果以车马劳顿的富贵来换取贫者的闲适自在,作者认为是不可取的,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人人追求富贵的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的睿智选择,与富贵相连的必然是劳顿,钱可以买来享受却买不来闲适、诗意的人生,尽管贫穷却不失人生的乐趣、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写照。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这首诗写于公元15(弘治十八年),这一年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桃花李读后感篇四
《桃花源记》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读完后,细细品味,感触很深。
故事的开头,“忽逢桃花林”,这时眼前一亮,又往下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暗暗感叹桃林的美丽,如果能一饱眼福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渔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生活展现在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源中的人见渔人有好奇、惊异却不害怕,反而热情的招待他。听完渔人的讲述,源中人送渔人离开,却叫他不要与外人讲他们的事。当然,渔人没有承诺,可在他寻找时却迷失了方向。后来名叫刘子骥的人也寻桃花源,最终却寻病终。
我想,桃花源中的人为何不愿外人知道他们的事呢?而渔人又为何违背诺言呢?原来这一切皆因渔人的“具言所闻“”。那时苛捐杂税繁重,连年战事不断,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说起严苛的捐税和残暴的统治并不是那时才有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见一妇人,因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被老虎咬死而痛哭,他问妇人为啥不搬走,结果妇人却说无苛政,原来残暴的统治,严苛的捐税远比老虎要可怕。
桃花源的生活是和平安逸,没有战争,并且环境优美。所以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意有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可谁又不向往这样美好悠闲的生活呢?于是渔人回去便告诉了太守,也想与桃花园中的人同往。
因此,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蒂固的维护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无阻,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李读后感篇五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桃花心木,这是一种美丽的树。作者在文中说,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这是一种美丽的树,作者在文中说,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人,这种主宰一切的高等生物,生存的法则其实和桃花心木一模一样。只有拥有了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心的人,学会了在不确定的土壤中拼命扎根,寻找生命之源的人,才可以在社会中占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才可以在世界上存活的更精彩,更长久。
生活中,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想桃花心木一样,将无法预料的磨难与坎坷转化为推动自己生长的正能量。比如乐圣贝多芬,他28岁左右失聪,成了一个聋子,这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真是天大的灾难!可他依旧坚强不屈,还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绝不屈服。在他耳聋后,他依然写下了许多扣人心弦的世界名曲。
读了《桃花心木》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
桃花李读后感篇六
《桃花庵歌》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字伯虎)的经典诗作。《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下面是桃花庵歌原文解释,请参考!
说到桃花庵,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唐伯虎当年在苏州看上了一处房子,是别人废弃的别墅,“长久未有人别业”。苏州还有个地名,就叫桃花坞。据记载,唐伯虎在决定买房时,因为没有钱,只好用自己的部分藏书作抵押,向京城一位当官的朋友借的钱。后来,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努力写字画画卖钱,才还清了购房款。
桃花庵歌。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原文解释。
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
日复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只希望在赏花饮酒中度日死去。
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花枝。
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
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
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桃花李读后感篇七
历史总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代时的大梁皇帝朱温以及明太宗朱棣,两人同属阴谋篡位,然许石林先生称“朱温称帝,行盗贼之法,以至于国灭惨死……百代以下,仍称其为贼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夺位登基,大行王道……百代以下,犹追誉其功德,越宗而祖。”同样的开端,同样的成事,千差万别的人生终局。纵观这两位帝王,他们帝业的巩固和发展壮大,皆与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关系!——读着许石林先生对“成王败寇的真正含义”的评论时,不由得让人心生凛然!
许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见他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将,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遍及各个历史朝代,仿佛穿越到过去作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轻松自然,这样信手拈来,便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历史时代的三纲五常、社会情状。他说这些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如此说事。他博古通今,说前朝历史诸事,论当今社会各种情状,端了一颗悲悯之心写就这些历史小评论。又见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让人读时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把一本正经的历史文化评论小书写出了诸般趣味。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许石林先生说到古代医患关系,举有明一朝皇帝来评论。明朝皇帝普遍性格暴躁,如此太医们给他们看病如履薄冰,造成医患紧张,于是开的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药——但求无险,不求治愈。最终朱元璋看出端倪,下令充分信任太医,由此,太医都端起责任之心给他们看病!古今同源!看现代医患的紧张关系,亦非一日之寒。病人需要医生的宅心仁厚,医生更需要病人的尊重理解。若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多相互理解,多包容,彼此多信任一些,那么患者对医生恶语相向,无礼行凶的可怕现象一定会减少很多!其实何止是患者和医生之间,就是普通人和人之间,都是要多些理解尊重和信任,那么这人间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清明!
这是一些添加了评论的历史往事“大杂烩”,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点化人心向正,人心向善!
桃花李读后感篇八
桃花心木,它是一种漂亮的树。作者在文中说,它树型幽美,伟岸而挺直。它是一种漂亮的树,作者在文中说,在不确定中找寻水资源,拼了命扎根的树,成长为近百年的树木就不是问题了。
人,这类修罗神一切的高微生物,存活的规律实际上和桃花心木一模一样。仅有有着了单独、独立、顽强、勇敢的心的人,学会了在不确定的“土壤层”中拼了命扎根,找寻生命的起源的人,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归属于自身的一席之地,才能够当今世界生存的更精彩纷呈,更长期。
生活中,在历史上,也是有很多人想桃花心木一样,将没法意料的艰难困苦与艰辛转换为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社会正能量。例如“乐圣”贝多芬,他27岁上下耳朵失聪,变成一个耳朵聋了,这针对一个音乐家而言简直很大的灾祸!可他依然不屈不挠,也要“扼住运势的咽喉,决不妥协”。在他失聪后,他仍然写出了很多波澜起伏的世界名曲。
读过《桃花心木》后,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同甘共苦与艰辛,是磨炼人格特质的最大名校。”
桃花李读后感篇九
初识桃花源,那时笑容明亮,眼神清明,心中丘壑初建。少年情怀,文人诗意,如三月盛开的桃花一样美好。
缘溪而行,桃林自现:中无杂树,纯得让人心醉,落英缤纷,纷纷扬扬,桃花雨之浪漫,喷薄而出。几番行走探索,始现桃花源,别有天地:平地齐屋,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一切与外界一样,又都不一样。
陶渊明笔下构筑的桃花源,成为藏在我心中的一个梦,埋在心里的一首诗,时间得宜,入梦时分,是桃花源模样;失意得意,所咏之诗,仍是桃花源。
年岁大些,对桃花源的喜爱程度倒减弱了些,反而对桃花源中人多了几分艳羡。
善良、热情、好客·,是桃花源中人的标签。见渔人,大吃一惊——毕竟几百年不曾有外人进入,就像唐僧师徒路过女儿国,女儿们的惊异一样。而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拿出家中珍藏款待客人。小农经济下的桃花源人,民风淳朴,人民朴实。桃花源范围应不大所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之后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林美好娴静,而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是质朴自然的。没有压迫,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任何人,如此平和,如此诚恳。
桃花源中人拥有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所以他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来查根究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高在上、互相攻杀的统治集团,他们避开了统治者,同时,统治者的名册里再也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已经成了统治者眼里的`亡人。我想,大多数人会向往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的原因便是如此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有所依,小有所养,平等自有,不受羁绊......
多美好的地方,多么让人神往。
现实多少血泪,多少无奈,多少伤感,在桃花源,都成为尘土,微风一吹,便身形聚散。所以多少人,必胜只为寻一桃花源,踏破铁鞋,翻山越岭而最终,和刘子骥一样结局,无法实现,独自哀叹,直至老去死去。
多少次在梦中,我也曾试图寻找桃花源,只是,渔人尚可“寻向所志”,而我,连狭窄洞口也找不到。
毕竟,现实要求我们一定要入世,这入世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但它又出示了两个选项——积极和消极。我想陶公一开始也是选择入世的吧,他也需要养家糊口,可能也希望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所以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陶公最终还是回味“五斗米”而入世,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一系列官。纵然最后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官,真正过上隐居生活,我们不能否认自由的陶公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逸高人,是一个不轻易向权贵低头的铮铮铁汉,我们也不能否认,陶公曾经是想“入世”的。
所以后来年岁渐长的我们,开始明白所需,构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一个在心中,那便是更加美化的陶公所描绘的桃花源;一个在现实,如果不能避开入世的现实,你那就迎上去,让自己的入世之花,开得更为绚烂。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
这首诗的赏析还是与唐伯虎的个人背景相关。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唐伯虎这个名字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唐伯虎的形象向以风流倜傥和潇洒不羁为其标准的民间定式,各种版本的唐伯虎故事所突出表现的也大抵不外他恃才傲物、游戏人间的才子本色,无论是明人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还是当代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间一脉相传的无不是唐才子对传统道德的藐视和对世俗规范的颠覆,他的'所作所为既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大相径庭,而他的风流韵事却又为一般大众所艳羡和津津乐道,其微妙之处的确耐人寻味。
唐伯虎虽然在诗中以“桃花庵里桃花仙”自命,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的旷达胸怀和一种诗酒逍遥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终还是将时间看做了衡量人类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结局也仍然不免要归结到虚无,归结到一个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
唐伯虎资料介绍:
唐寅,唐伯虎,才气放,武夷游,洞庭荡;称才子,风流样,隐苏州,装颠狂。传画艺,名声响,孤骜图,意清朗;松声图,雄伟壮,松与泉,合声唱。
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以上这篇唐伯虎诗词桃花庵歌全文及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名人名诗尽在:诗句大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一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能够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构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能够眼不见为净。虽然我明白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学习了课文《桃花心木》,这是一篇借树喻人的课文。
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读,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作者同样也产生了迷惑:不定期浇水竟是种树人的良苦用心:种树人用模仿老天爷下雨的方式给小树苗浇水,为小树苗创设了一种自然环境来“教给”它们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的本领。如果每天定时定量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枯萎,但遇到了大风大雨就会倒下一片,一旦种树人停止浇水,树苗也会难以存活。
树是这样,人何曾不是呢?生活中一些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和磨难,不就是桃花心木不确定的水源吗?只有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长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尝试着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替爸妈分担家务、一人独自在家时学会照顾自己、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在不确定中学会把很少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健康、快乐地成长,因为只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才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四
我和孩子一起读《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时,我体会了作者林清玄在写和种树人的对话中,得到了许多启发。虽然中树人简洁而朴实的话语,但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是有适应性的,环境可以锻炼人,也可以造就人,一个人去经受艰苦的磨难,从中可以锻炼自己对失败的承受力,逐步培养自己独立的品格。
其实,种树和育人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他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和开拓的精神。反之,在不确定环境生活的人,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孟子有句古训;“天将降大任子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事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一个能担当大任之才,必须要有顽强的耐挫能力、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换到何种地步,都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要达到期望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呢?因为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过惯独立生活的环境,他们没有半点依赖家长的心,他们就像桃花心木中的树苗一样,靠自己找到他们必须拥有的水源和养分,本能地生活下来。
因此,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要学做像桃花心木中的那位种树人一样,在今后的生活中里,给孩子这颗小树苗创造更多的不确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磨练机会,教育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在逆境中生活,使其生长处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根基,扎根祖国大地肥沃的土壤之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养分,茁壮成长。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五
五年级上学期,我学了一篇借一种树喻育人,蕴含了深刻道理的课文—《桃花心木》。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桃花心木是一种树,长得很直、很高,总以为只要每天定时定量地浇水,它就会长成百年大树。但是,读了课文以后,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种树不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精心的浇灌,然后经过几星期就可以收成。种树是百年基业,要经历风霜雨雪。所以,树要自己学会生存,要学会自己在土里找水源,人们浇水只是仿佛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小树苗这才必须在这种不确定中学会生存。如果它无法再土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树苗自然就枯萎。但是,只要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树苗,就可以长大、长高,乃至长成百年的大树。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历过挫折、磨难,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因为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就像华罗庚一样,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努力学习,刻苦专研,成为我国伟大是我数学家。
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像桃花心木那样的参天大树,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经历种种困难种种挫择,使我们意志更加坚强,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六
我被吸到了漩涡里,发现这里的景色与梦里的不想上下。我手里拿着鱼杆,在银河里钓起鱼来。不久,一条小金鱼被钓了上来,我很高兴,真想把小伙伴们叫来一起玩耍。
直到小金鱼开口说话,我才知道,这里的鱼就是地球上那些被养在鱼缸里的鱼。而这条小金鱼,就是我家的那条宝贝,怪不得我觉得很面熟呢。
哎!我真想回家。因为,妈妈一定会着急。小金鱼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我可以帮助你,但是回家后,我会消失,你不要对外人说。话音刚落,可爱鱼变成了一块陨石。
我坐在陨石上,回想着在太空的第一次冒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回家后,我不仅要告诉爸爸、妈妈,!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七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不常给桃花心木浇水,有时每三天一次,有时每五天一次;浇水的量不一定,有时多,有时少。作者看到了,非常奇怪。他问他,“中暑是一个百年的基础。你不能每天给它浇水,所以让它自己生长吧。”如果你每天喝水,你会变得依赖别人。一旦你停止浇水,他就会枯萎。即使他还活着,风暴也会刮下来。"。
这位植树者的话不仅讲述了中暑的方法,也讲述了作为一个人的真相。
如果一棵树想生长,它必须学会在土地上寻找水,并努力生根。只有这样,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一个人想活下去,他必须学会克服许多困难,变得坚强不屈。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这个真理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学习中也同样重要。平时,我的父母总是检查我的作业,但是一旦我考试了,我就不知所措了。我父母都来学校帮你检查你是否做错了什么吗?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桃花心木的文字。因此,我决定检查我的作业,不要变得依赖他人。
文章“桃花心木”中解释的事实对我一生都很有用。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八
重新再读,已是中年。一番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
依然是那些文字,可是读着读着,突然没来由地泪湿了双眼。在两千年前,作者就在乱世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美丽的幻境,令人留恋。这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文字,言简义丰,用了最浅显的文字,最自在的形式,讲童话故事似的,没有任何说教,一点点地掰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时间是“晋太元中”,地点是武陵,人物出场了,谁呢?是“武陵人”,他干嘛的呢,“捕鱼为业”,就像我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赖以糊口的职业。大概这武陵人日复一日地捕鱼,也会厌倦,但也无奈,还要养活家人,这是一个当时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缩影,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辛苦又忙碌。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以一个普通人——渔夫的角度,很客观很写实地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文章先简述了这个人,然后接着说,他“缘溪行”,想那捕鱼的人是离不了水的,这片水里鱼少了,就再换个地方,就像北方牧民放牧一样,这片草地被牛羊啃光了,就拆了蒙古包,举家搬迁,换个地方再放牧,又是一段冗长的放牧时光。只是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武陵人沿着小溪走着走着,只是呢,走得太专心了,捕鱼太投入了,却“忘路之远近”。“忘”是这个武陵人发生故事的关键字,究竟要走多远才会迷路呢?就像我们出门旅行,结伴走,走一段时间,往往会问到哪儿啦?快到了吧?即使是到了风光宜人的景点,在走马观花的游览中,心中也是时刻提醒着自己下个景点是什么,这儿大致会有多长时间,接下来的时间去哪儿,在哪儿就餐在哪儿住宿,这些,都会在脑里,边看风景边早就做好了计划啦。可是,这个武陵人捕鱼时竟然“忘”了!迷路了!怎么办呢?估计那会儿他应该是焦虑的,忐忑的。
作者接着写“忽逢桃花林,”惊喜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降临了!沉醉于“缘溪行”的武陵人,就这样遇到了奇迹,事情出现了转机,正在不知所措之时,桃花林忽然出现了!生命中美丽的意境,灿烂芬芳的桃花林一眼望不到尽头。珍奇总是出现在勇敢探访人的世界中,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就在他茫然不觉中,在他忘记了走得太熟的老路,命运会出现转机,格外地垂青这个孤独的探索者,桃花林出现在视野中,与他深情对望,于是,所有的感官被它包围。他留恋沉醉,焦虑不安的情绪飞快地消失,心中狂喜,这是一种珍贵的发现。
既来之,则安之,武陵渔人稳定下自己的思绪,既然冥冥中迷路,就索性安住于当下这最美好的时刻,把现实中的一切束缚暂且忘掉,此时的自己,应该是没有任何标签,不是谁的丈夫或妻子,不是谁的儿或女,生命中回归水天一色的清静状态,没有任何现实羁绊,我只是我,我就是我。真正地进入到自己的本真世界,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一片花海中,他的心灵悄悄地被作者打开了。
桃花李读后感篇十九
我懂得了很多。弱不禁风的小树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不仅仅是靠别人给他浇水,更重要的是他要学会自我找水源,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拼命扎根,生存下来;可是树苗一但构成了一种依靠,那么它的根就会在地表,一遇到狂风暴雨,就会被连根拔起,这多像是我们,没有自主成长的本事,有了依靠别人的心理,所以,这样会害了自我。
其实树木和人都是一样的,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挫折和苦难。懦弱的人会向困难低头,会向挫折屈服,仅有坚强的人会顶着风浪,逆风飞翔,他们挑战困难,战胜困难!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以往学习过的《乌塔》,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德国小女孩独自游遍整个欧洲的情景,我佩服她的大胆,崇尚他的独立自主本事,她的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社会中,可是处处都有竞争,我们必须要做到,独立自主,应对一切。
桃花李读后感篇二十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林清玄的一篇文章《桃花心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看到种树苗的人,他的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原因是他浇水老的天数没有规律、浇水的量也不一定作者终于忍不住想要问问种树苗的人为什么这么没有规律,种树人告诉作者,他这么做是想让桃花心木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在这种不确定中学会汲水生长。
种树人的这番话是想让作者明白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
不可预料的困难、危险、挫折、坎坷只有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才能成为成功的人、坚强的人。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又一次做数学巩固,那页题并不难,难就难在计算难,我就把妈妈叫来让妈妈帮我算,可妈妈不打不来,还让我自己算,妈妈说:现在我帮你算对你没有好处,难道到了考试时,我坐在你的旁边帮你算?听了妈妈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大家要明白: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遇到危险时不要退缩、遇到挫折时不要伤心、遇到坎坷时要勇往直前。
桃花李读后感篇二十一
“报着长不大”这五个字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奥的道理。“不经一番寒彻苦,那得梅香扑鼻来”,如果一个人养尊处优,从未经受过生活的考验,当他被生活所打败时,他所承受的痛苦将是平常人的许多倍。
“不经历风雨,那能见彩虹。”一些在不确定环境中生活的人,他们的心已被生活打磨成一个独立的人,他们能接受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痛苦。
有一篇文章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的名字是《桃花心木》。它讲述了一个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看了,去问种树人,种树人说应该让桃花心木自己从泥土里找水分。作者听后,认为在不确定生活中生活的人,能经历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个独立的心。
“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一朵温室的树苗长不成参天大树;一个养尊处优的人不可能成为生活中的胜者;一只被人喂养的小鹰,永远不能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只有那些经历过生活考验,失败后还敢于面队的人,才是生活中的胜者。
曾有一对夫妇,丈夫英年早逝,留下了6个月的婴儿和他的妻子。幸好他的妻子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他们不至于饿死。而他的妻子为了弥补缺少的父爱,千方百计地疼爱着他的儿子。
转眼间,17年过去了,一直在温室蜜罐里养着的男孩,到现在,连衣服都不会穿,做什么事都得让母亲包办。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的母亲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做了检查,发现了得了癌症晚期。他的母亲在寒风中撕碎了化验单,他要让儿子短时间内成熟起来。她回家对她的儿子大发雷霆,她的儿子与她争吵起来,最后,她向她的儿子扔去5000元钱,让他到外面闯出一番事业,她儿子捡起钱,摔门而去。
几年后,她的儿子在外闯出了一番事业,他决定向他妈妈道歉,当他回到家时,迎接他的只有同情他的邻居,他妈妈的骨灰盒,他妈妈的癌症化验单,这时,他懂得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他泪如泉涌。
“不要总待在温室里,要亲自去经历世界上的各种新鲜事,从中锻炼自己,在困难中悟出真理。”生活就像一件打磨你的器物,如果你不去考验生活,不经历他的打磨,你将永远成不了一个成熟的人,只能作为被生活所打败的人。
桃花李读后感篇二十二
今天我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讲述了一位打渔人误入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安康幸福,渔人出洞后试图去找桃花源踪迹不见,从此再没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安宁富裕的理想社会图景。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代表当地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们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严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变成一处处垃圾场。而且有些过分的游客,乱摘花草,踩踏草坪,这样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长久?就像我的家乡,听爸爸说以前就是他们的桃花源。在那里你能亲身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亲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与农民亲身对话,验证“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爸爸小时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儿真实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里,品尝鲜笋质朴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发现鱼儿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回归自然。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到处建起了工业区,浓烟滚滚,弥漫在空气里的尽是令人窒息的灰尘,蒙蔽着你的眼睛。竹子开始黄了,河水开始黑了,空气中飘满尘土,就连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也慢慢凋谢。如果陶渊明看到此情此景他会想什么呢?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快速污染就会使一处处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我多希望中国的未来到处是桃花源,但未来还会有桃花源吗?
桃花李读后感篇二十三
《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学习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
学习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非常优雅自在。一开始,我就认为,桃花心木一定非常美丽,需要人工精心培养,可是到了后来,我完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文章中说到:老天下雨是说不准的,所以桃花心木自己就要在土地里找水源,如果它们自己不能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如果找到水源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是啊!所有的事物,只有经历挫折、磨难,才会变得坚强、勇敢,变得自强不息。
桃花心木之所以能长成百年的大树,是因为它们从刚开始就面临着种种威胁,要自己去土地里找水源,它们只要找到一点养分就会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时间久了,它们就不用再去依赖种树人给它们浇水。我们人也是一样,文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到: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往往在逆境中生活的人,能担当责任,遇到困难会勇往直前,而在顺境中生活的人,遇到困难只会退缩。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我们应该脱离父母温暖而坚实的臂膀了,我们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再让父母替我们做了,我们更不要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如果来上一点挫折、困难,你就会不战而败!
法国作家蒙田说过:“胜利是属于自强不息的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一个坚强、勇敢的人,遇到困难我们要迎风而上,这样我们一定会成为胜利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8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