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学分网 > 体裁作文 > 叙事 >

第五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1-04-29 19:01:23
第五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
时间:2021-04-29 19:01:23     小编:ZYY

第五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他们常常以家风的形式传承。以下是学分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五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第五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一

几滴春雨,下在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地方,点在那“欲断魂”的节气中,而我的思绪飘在那更远更远的空中,犹如断线的风筝,终究会落在不知是什么地方的地方。

从小,清明节在我的心中就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节日,应该说是不熟悉,什么时候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去了也不知道,真的像烟雨一般,飘过则过,涣散则散,不会触到我内心的任何角落。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彩色气球、没有欢笑的节日。鲜花的美丽不是让我们观赏的,它们将飞向很远很远的地方,飞到爷爷奶奶飞到的地方。

烟火,打开了人世间的另一扇门,那些话语那些泪水,都走进了那扇门。这扇门啊,多少年前我们看着那些此时令我们缅怀的人都走了进去,是缓慢的,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要让火焰亲自打开这扇门,没有人的进出,只有那些被我们拿去祭奠的事物消失在其中。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宇宙中的黑洞,且不论两者能否做比喻,至少它们有着同样的行路方向,多么宽广深远的路,永远只会是单行道。

十岁那年,我第一次在清明时分去做了这个节应做的事情,我第一次去了爷爷奶奶的墓园。记得墓碑旁的一株迎春花开得格外灿烂,挂满金黄色花朵的枝条在园中变得分外诡异,此时似乎已经不是生的权力使花朵开得这样亮丽,而是死的意念,使它绽放。

一个穿着黑大衣的人,黑色的袖管衬托着一双白皙而修长的手,这手中有一束这样金色的迎春花,看不清他的眼睛,他呼吸的声音是没有呼吸的声音。这是他手中的迎春花,此时艳然绽放在我的身边。我看着他,沉默。无话可说的风静得像我与花之间空气的静,我与花同时都是这个世上还在呼吸的生灵,我却感觉这花并非来自人间。

满山的墓碑,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满山的松柏,人的生命是这样森严;满山未融化的雪,人的生命是这般凄凉。

清明,十岁的清明节。清——明,清如同那天的天空,明如同那天天地间的一切光亮刺眼。这两者貌似格外的不匹配,就像墓园中的墓碑与花朵,但它们确乎命定在一起。

我的思绪就这样飘飞。从小就很少有放风筝的习惯,更没有在清明时节放风筝的经历了,而真正放飞过的几次中有一次风筝就很美丽地自由了。我在清明节的思绪就如同那放飞了却永不归回的风筝。

在这“欲断魂”的节气中,思念是永不熄灭的灯火,而怀恋是那个黑衣人手中永不凋谢的花朵,那样使人心碎。

第五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二

我有一个简单但是温馨的家,外公外婆慈祥勤劳,也十分疼爱我们。妈妈为了我的成长,辛勤工作;对长辈孝顺,体贴。我呢,是家里的小鬼精,活泼而不失温顺。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因亲人的相互为对方付出而感到温暖幸福。

外公外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给我们的爱却是无涯的。小时候,外公外婆还住在乡下,经济条件不好,但每次去外公外婆那里时,外公外婆就会杀鸡宰鸭给我们吃。我们一去,外婆就会在厨房里匆匆忙碌,洗菜、切菜、炒菜,忙得不亦乐乎。一大桌菜弄好了,我们都上桌吃了,外婆的身影还在油烟中晃动。妈妈在一旁催外婆吃饭,外婆却总说,快了,快了,就一个菜了......因此,妈妈总是心痛的说外婆,但外婆却老乐呵呵地说:“哎呀,没事,看着你们吃,我就高兴。”外公外婆在乡下种了许多菜,蔬菜成熟了,外公经常骑着自行车给我们送蔬菜来,妈妈心疼外公辛苦,叫他别送,说大老远的,送点蔬菜来,万一累坏身体,不值得。可外公外婆却说,不辛苦,什么城里生活成本高,要为我家减轻点负担,还说自家种的蔬菜,环保,即使辛苦点值得。现在外公外婆搬到城里来住了,不再种菜了,可现在我还能记起我的外公汗流浃背的为我们送蔬菜来的情景。记得小时候,外公外婆在乡下种了棵柚子树,每年柚子结果子了,舍不得拿到集市上卖,给我们全摘下来放着,瞅着个周末,就给我们送一大口袋来,我很少见外公外婆吃。有一次,我问外婆,外婆为什么不吃。外婆说,她老了,牙不好。咦?吃柚子甜甜的味道,又不硬,怎么会跟牙好不好扯上关系呢?所以,妈妈每次吃外公外婆爷爷婆婆送来的蔬菜水果时,总爱说,来,尝尝,尝尝爱的味道吧!

我的妈妈是老师,虽然平时工作忙,对家里的长辈也特别关心。谁要是有个什么不舒服呀,准又是她在那跑上跑下的忙碌。她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爱老人,不能等。记得有一次,爷爷生病了,要住院。当时,妈妈的身体也不好,隔三岔五的往医院跑,还要赶回来上班。爷爷生病的那段日子,妈妈上午上完课,中午又要急匆匆地赶到成都去看爷爷。奶奶对妈妈说,你身体都不好,就别折腾了吧。可妈妈说,要去,去了爷爷心里踏实些,病会好得快些。周末妈妈带着

我一起去医院看爷爷,当时爷爷刚做了手术不久,很虚弱,脸蜡黄,嘴唇干干的。妈妈就在旁边用棉签蘸了盐水,慢慢的涂到爷爷的嘴唇上,一点一点地涂,是那样的轻柔,好像害怕弄疼了爷爷。然后,用小勺一点一点的喂爷爷糖水。同病房的病友看了,羡慕地对爷爷说,你家女儿多好啊。爷爷脸上堆满了笑,用微弱的声音说,不是女儿,是儿媳妇。哟,你家儿媳妇真是比女儿还好呢,你老人家好福气。病友们又是一阵羡慕。

妈妈对外公外婆也好。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给她们买衣服,每次去看他们也要买一大袋水果。每逢假期,妈妈也都会想方设法带外公外婆去旅游。外公外婆非常节约,最舍不得花钱,老说妈妈现在挣钱不容易,把钱攒着,供孩子读书。每当这时,妈妈就会劝说他们,钱是慢慢挣来的,可是孝敬他们不能等,要趁他们现在身体还硬朗时,带他们出去玩,不然以后,走不动了,想去都没有机会了。

我呢,是家里的小鬼精,有时候会在长辈面前撒撒娇,耍下赖。可在妈妈的熏陶下,我也学会了体贴、关心家人。小时候,奶奶生病了,妈妈就叫我给奶奶倒水,端药,给奶奶捶背。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晚上九点多了,我跑到药店去给妈妈买药。虽然有点晚了,心里有些害怕,但想到妈妈,我还是鼓足勇气,克服了恐惧心理,独自一人把药给妈妈买了回来。

妈妈说的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能只接受长辈的爱,要对父母好,对父母孝顺,要爱家里的人,要让这家风代代传扬下去。

第五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三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和气为贵??这些最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小时候总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是看着白发增多却是无能为力,总是说要让父母以后更好的过日子。可是到大了,却又很多人忘记了小时候的承诺。都说孩子是父母心头一把刀。儿时的调皮,少年的叛逆,青年的奔波,何时才能让父母省心呢?只有人到中年,自己有了孩子,才能感知父母当年的恩情。而此时的父母已过花甲之年,身体大不如前,还能陪伴我们多少年呢?因此孝顺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这种现象,使子女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

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 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见面,每天只是电话的问候,足矣让他们安睡一晚。周末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说说话。外出旅游时尽量带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时,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时间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儿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

现在,家风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家风是个古老话题,对家庭成员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种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说,做儿女的,在好的家风熏陶下,会用好的家风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五以上就是学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届清明时节话家风微家书征文300字,更多模板范文请看学分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