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同时也欢迎你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注释译文。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二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片精读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从生活出发,以情动人,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与诗文相吻合的意境,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埋下伏笔、(这个导入是否合适,有待商确)。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经验,我们怎样来学古诗的?
b、归纳学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巩固合理的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让学生善问.。
(二)、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必让学生必须把古诗意思说出来,只要理解就可以。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学习古诗不能专搞语法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不说,还使得学生忽略了重要的古诗文内涵,又占用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消灭了学习的兴趣,又消灭了学到知识的可能性。古诗学习应该做到“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读背诵。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大胆改革,即对古诗进行改写,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方法来学习课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继续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什么吗?就一个字。(引导生答是爱。)是啊,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生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进“人间真情”这一单元的学习。第二十课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板书:)。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3.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大量的前期工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习。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五)、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情操在爱中得到升华。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六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七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八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在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江油县)。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镇街意见。
个人意见。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来。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点评: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点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七、复习巩固,背诵古诗。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八、探索规律,交流其他送别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点评: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九、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十、拓展思路,进行练笔。
2、练笔。
3、交流。
点评:情感迁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
目送酒送。
情深意长。
点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情感,突出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问题探讨:
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2、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盛开,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说道,孟浩然说:“我等你办完事再去扬州,葡萄都晒成葡萄干了。”李白笑道:“哈哈,晒成了葡萄干,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对李白说:“我在扬州等你。”李白回应:“好,等我办完事马上来找你。”船慢慢开始划动,孟浩然又说道:“你办完事可别忘了来扬州找我啊!”李白说:“放心,我不会忘的。等我到了扬州,我们痛快的喝上几杯。”孟浩然说:“好。”船越行越远,孟浩然似乎要说什么,却已经听不见了,李白无法把孟浩然送到扬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应经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愣愣的站在那,一声鸟鸣,他才回过神。挥笔写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玄宗开元(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之首,相传有一道士在此跨鹤升天,故而崔颢曾题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一
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翻译2。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二
本站:作者用自己的语言结合古诗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水天一色的场景,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跃然纸上,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大地早已脱去厚厚的白衣,换上了薄薄的春穿,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李白和孟浩然相约来到黄鹤楼,酒桌前,两人静静地坐着,谁都没有说话。李白拿起酒壶给自己和孟浩然斟酒。他缓缓举起酒杯,对着孟浩然做了一个“请”的动作,眼眶微红地说道:“孟兄,此次黄鹤楼之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了。”孟浩然也端起酒杯,不争气的泪水已夺眶而出,他声音有些哽咽,“是啊!贤弟,此次一番别离,不知再过多少岁月才能再见了。“说罢,他们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时,船夫上来说道:”客官,时辰不早了,趁着天还亮,赶快起程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怎么伤心,始终也是要分开的。“船夫说完,孟浩然才缓缓起身向停在江边的小船走去。孟浩然上了船,此时岸上的李白已是泣不成声了,他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对着孟浩然说:”孟兄,保重!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的。“”贤弟,你也保重,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遥远。“孟浩然摆了摆手,船开了。
孟兄啊,想从前,我们春天喝酒吟诗,夏天赏花观景,秋日泛舟江上,冬日踏雪而行。而如今这已然都是回忆了。李白轻叹了一声,缓缓离去,为了排解心中的离愁别绪,提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三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四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7.广陵:即扬州。
8.天际:天边。
9.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五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四十岁以前,除了偶尔出游外,基本上隐栖乡里,过着诗酒田园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其后一度在张九龄身边作过幕僚,最后还是归隐家乡。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六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几句诗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没错,这首诗正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11岁。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如花似锦、春光灿烂的三月,诗人和他的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老朋友坐在木头做的小船顺流直往扬州驶去。船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远方澄净的天空中,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这一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最后两句表面是写景,却写出了惜别之情。世人目送老朋友的那条孤船远去时的专注眼神,这是蕴含着多么深挚的友谊啊!
当我的老朋友要离去的时候,我总会把她送到车站,当她上车之后,我还会时不时地向她挥挥手,祝她一路平安,这时候,心里总是还有许多话想要对她说,但是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挥手祝福。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好受一些。看,这是我们俩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读书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读的东西越多,知识就越多,当你不能用某种事物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时,书就是我们最佳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忧愁等,让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篇十八
从家里出来,李白与孟浩然一直默默无语,心照不宣.黄鹤楼下,李白知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他把包袱沉重地递给孟浩然.说:“孟兄,不知今日一别,何年再叙.”说着,他把柳枝递给孟浩然说:“古人以柳枝结义,今日我赠与你,望你记住昔日的结拜之日.”孟浩然递过柳枝,望着长江尽头,白浪翻滚;黄鹤楼下,芳草萋萋,说:“李兄,我跟你的情谊,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绵绵小草,接连不断啊!今朝一别,何年再叙呀!”李白与孟浩然拱手作礼.
孟浩然说:“天下无不散宴席,今日,我与你就此拜别吧!”孟浩然踏上小舟远航了.回头望着李白,然后毅然地转头,乘舟而去.望着孟浩然顺江下到扬州,舟渐渐消失在绿水蓝天的地方,李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处于千丈绝壁,万倾波涛的黄鹤楼亭下,李白摆了小桌.望着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李白借酒消愁,但愁更愁.李白内心百感交集.
冷风飕飕,黄昏降临.海鸥熬于蓝天,酊酩大醉的李白挥手写下了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1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