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要注意时效性,及时适应教学的要求和变化。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教案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一
看算式编故事,然后说说计算的顺序。
3+4+2=7-3-2=。
师:小朋友看着这两个算式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可以说说你身边的事。(请学生自由说,如:森林里3只小鹿在找食物,没过多久跑来了4只,后来又跑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鹿?)让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在7-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题说故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实际接轨。同时还让学生说计算的步骤这样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与湖水,天鹅们快乐嬉戏。
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二
教师: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口诀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按顺序排列4的乘法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同组讨论,再交流。
教师:你能按规律去记住这些口诀吗?用2分时间,看谁记得快。学生独立记口诀。
教师:我们来对口令,看谁的口诀记得好。
师生间、生生间按顺序和随意抽的形式对口令记口诀。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三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四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意义和计算方法,对于需要两步才能计算出结果的算式,基本上已经掌握要先计算第一步的得数,再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进行第二步计算。本节课的加减混合,也需要进行两步计算。有了前一节的基础,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知识的学习。但还是不能忽视加减混合计算的另一个难点-----由于前后两例题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学时非常有必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的意义。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五
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材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六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七
加减混合在教科书75页。它安排在连加连减之后,与之采用了同样的编排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能联系连加连减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安排的生动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八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一会变成()。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风来时万物的变化。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会写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学生:预习课文,自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谜语激趣,谈话引入。1、孩子们,今天天气不错,咱们来猜个谜语吧!(出示:云儿见它让路,苗儿见它弯腰。树儿点它点头,花儿见它微笑。)(生猜)2、你们真棒,一下就能猜出这谜底是“风”,板书:风3、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们都是从哪些地方看见过风呀?(孩子们自己说)4、是呀,我们生活中,风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爷爷的《风》,去看看风到底在哪里?(补全课题:14、风)生读课题。二、 初步感知,认读生字。1、教师范读,生轻声跟读。2、生自读,对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次。3、生再读,勾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4、同桌借助自制卡片,玩找字游戏。(如:问:用用用,你在哪里?答:用用用,我在这里。)5、检查生字学习。a、将生字板书黑板,让生上来问,其余生作答。b、让全班生找字卡,师说问句,生答,并读。c、开火车读生字。d、齐读。三、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将生字送进课文,再次读文,边读边思考:风都到过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生自读。3、交流:风到过“树叶、林木、河水”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理解:颤动)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4、讨论:为什么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时我们知道风在哪了?5、交流6、指导生读。四、 课堂小结。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风使周围事物发生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
第二课时一、 巩固生字,导入新课。1、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2、为生字找朋友组词。3、在上节课,咱们知道了风在树叶、在林木、在河水,还有哪些呢,让我们从生活中来看看吧!二、 画风延伸,背诵全文。1、让生讨论: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风?2、交流。3、用画将你所看到的风画下来。4、介绍自己画的风。要求:说出风在哪儿?你凭什么说风在这儿呢?(生介绍时补全板书)5、带领生将补充的内容送入课文中,再读课文。6、借助板书,背诵全文。三、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2、让生认读,并说出各个字的记忆方法。3、指导书写。a、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哪些字应提醒小朋友别写错了?b、重点指导:见、正、道4、学生练习写生字,师巡视指导。5、集体评议,提高写字质量。四、 总结全文。大自然中的现象有很多,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亲身走进大自然,探索其他的秘密。板书:
14、风风。
树叶 林木 河水 ……。
颤动 点头 起波。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
1、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
2、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湖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波、游、戏”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在微风吹动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养成仔细观察和敢于想象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谜语:水见它皱眉,花见它点头,树见它弯腰,云见它溜走。
2、引导感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可是,我刚进教室,它却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瞧,它正和红旗打招呼呢!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听,呼呼呼,它和风车玩起了转圈圈的游戏。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风。;;;(板书:风);齐读课题。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感受风的调皮、可爱,确立朗读基调)。
3、教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读读课文,和它交朋友吧。
1、(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用熟悉的符号画出生字,同位互读。
3、师: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教师适时指导书写。
7、小组比赛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
三、情境导读、体会风的特点。
2、风娃娃已经躲在课文里了,可是它说要十分细心的小朋友才找得到它,你们有信心吗?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拿笔勾出从哪些地方找出了风娃娃?等老师读完课文,你再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3、同桌交流。
4、自由汇报。
教师适时板书(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
指导朗读;(分小节读、男女生轮读、齐读全文)。
5、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背背课文!
四、拓展练习。
1、请同学也来当小诗人,自己仿照课文说一说,写一写。
2、如果你喜欢画,就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风藏在哪?
3、如果你喜欢读,你就读有关风的诗。读完后,你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
春风春风,忙东忙西。去化积雪,去溶冰河。
去发绿叶,去吹风筝。看它没影,听它有声。
《咏柳》。
碧玉壮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风》。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
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象盆火。
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
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
;
;
板书设计:
树叶 颤动。
河水 起波。
;
教后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这节课上学生画的起风时的景象有:风儿把小朋友手中的风筝送上天;细细的雨丝被风吹得东歪歪、西斜斜。红旗飘扬;风车转动图……他们自己写的诗也让我欣喜。如:尘土飞扬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赶路了;小草跳舞,花儿招手的时候,那是风在和他们拥抱……;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会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风的喜爱之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了这一课,我更深地感受到,课堂要充满活力,师生的创造是很重要的。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二
《风》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风是什么样子的呢?谁也没有见过。它没有形状,也没有气味,可是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到来。作者通过向我们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向大家展示了风的轻柔、风的顽皮。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需要我们留心才能观察到、去思考才能捕捉到的,风也是如此。诗歌由三节组成,三节之间句式整齐,意思相近。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亲切、自然。回头望这节课的背影,在该诗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两个环节,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课文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适当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想,不用一种解释限制住学生的思维。
这首诗歌的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为“但是树叶沙沙响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唱歌了”、“但是树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不能理解,为此,对于第一节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通过阅读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2这一节是说我们知道风在干什么了?3作者是怎么知道的?4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树叶沙沙响是风在唱歌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扎扎实实的下来,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但学生理解的层次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教师不要追求统一标准。课上有的学生理解为“树叶沙沙作响,好象是风在唱歌”,有的理解为“树叶沙沙响有声音,唱歌也会有声音”,有的理解为“树叶沙沙响,是被风刮的,是风发出来的声音,所以说风在唱歌”。答案很多,我都给以了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顺利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理解诗人是在借树木、河水等景物写风。
二、课外拓展阶段。
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我也要当小作家”的活动,把学生的的思维引向纵深,进而续写诗歌。在这有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办法:第一步,提问,风能让东西发出声音,象是在唱歌;风能让东西摇摆,象是在跳舞,那么有哪个细心的小朋友发现过以上的情况,也来象诗人那样写一写吧!第二步,提问,还有什么时候我们能知道“风在唱歌”、“风在跳舞”、“风在游戏”?第三步,提问,我们知道了风象我们一样会唱歌、跳舞、作游戏,风肯定也象我们一样会玩耍、说话、甚至还会生气,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当小作家吧!这样一个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下来,学生们觉得有兴趣,而且比较容易。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迸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刘永光同学就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张天宇同学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狂风大作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生气了”许多同学都写出了我意想不到的甚至大人都写不出来的东西。
新课程标准的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内容应让学生有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一定要做好领路人。
一、追求教学优美。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富有童真童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如何把诗歌中蕴含的优美传递给学生呢?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读,想象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赏诗句,渐入诗境,生发诗情,进入一个灵动可爱的“风”的世界,真切感受风的淘气可爱。诗歌如此优美,教学寓美于教,这本是我追求的和谐共生的理想课堂。
二、追求学生灵气。
语文课是灵性的,这种灵性潜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也是朴素的,文字常常显得那么的宁静,只有当人们阅读思考,它才显现丰富的内涵。我想把学生引入自然的树林,小河,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诱发学生学习的灵气,本想在诗歌创编中让学生出闪现智慧的光芒,如“当时当红领巾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这样的句子等。让“风”走近学生的心灵、展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自由的翱翔,使得师生享受语文学习的灵性和诗意。
三、追求教学扎实。
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扎实有效呢?我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把“认字学词”和“朗读感受”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教学流程清晰:(1)积累词语,导入新课。(2)认读字词,感知课文。(3)师生交流,指导朗读。(4)发展想象,创编诗歌。(5)布置作业,阅读延伸。所有环节,由浅入深,突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正是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课教学的难点,尤其是诗歌,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2、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调节?
低年级儿童,只有6、7岁,注意力难坚持40分钟。我想:如果在课堂中适时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得以放松,同时又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这样可能更有效地进行后半节课的教学。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三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海水变淡水;去海底打猎;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导入的时候就调动学生平时听说的或者在电视上书上对大海的了解,提问: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海水为什么要变淡水,在其中穿插海水淡水知识的了解,并用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淡水的重要,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学习本诗歌的重难点,浪花像什么?为什么说像稻穗?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它串起来,散散的感觉,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看浪花》是一首充满童趣、充满想像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其中2、3、4小节是重点。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本文在描写浪花时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浪花比作问号、稻穗、马鬃等,对于不是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于是我在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你知道的大海是怎样的?然后播放大海上浪花不同姿态的幻灯片,由此让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强烈的亲近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孩子想什么”这个问题切入,由此理解诗歌每段的前两句,难点理解“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教学过程种穿插多张图片,让学生体会海水的美丽。然后用“哗哗”一词引入后两句的学习。以像稻穗为重点,让学生感受稻田里的稻穗如大海中的浪花那么的无边无际,并且重点指导学生去读出这样的感觉。在这样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我自己也感觉到了内容的零碎,问题的琐碎,缺少一根主线把零散的部件串起来,整首诗歌学起来就少了那样整体的美了。
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便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而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激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我在整节课中时时注意到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充分地发表个人想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感悟第一个孩子的“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的美好愿望时,我出示了多张干旱的图片,创设情境:听听小禾苗它在说什么?听听这位农民伯伯的话,他在呼喊些什么?学生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照片,都能有感而发:“谁来救救我吧?”“我的小禾苗要枯死了,水啊!你快来吧!”此时,我趁热打铁:“现在你就是这些小浪花,你最想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第二段的教学就有了深度。在最后一小节的学习中,我也创设了情境:“听,妈妈在叫我们快回家呢!大家赶紧穿好鞋子,跟浪花说再见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特别开心,也体会到了文中小孩的依依不舍之情。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看浪花》这节课中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步的读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教学初,“课文这么美,是不是很想读一读?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你能做到吗?”;再读课文时,要求“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看你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读一读。”“我读得这么差,请同学教教我怎么读好”等,如此设计多次练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想像,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受,真正地达到了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品味,熏陶,使读成为维系课堂生命活力的主动脉。
但是本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还不够有力度,没能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个别学生读得很好,但是一到齐读,感情就不够强烈了。朗读的量已经达到了,但是没得到质的提高。
2、写作环节所占时间稍多,写作难度过难。在小练笔环节,共花了10来分钟,大部分学生只写了两句话。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切实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年级的学生,才刚接触到写话。通过一节课,就让他们去完成这样一节富含想象力的小诗,确实是相当有难度。
3、课堂中,一问一答的形式过多。给人的感觉是: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我走,不敢放开手来,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
《看浪花》一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海水变淡水;去海底打猎;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人文性,让学生关注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增进了学生与自然的亲和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三大版块:
(一)粗读课文,感知语言。
这一课有些词语学生难以理解,我就采用图片欣赏让学生直观了解感知。在学生初读诗歌后,我让学生说说浪花像__________________。在拎出五个比喻句后,我又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去感受浪花的美丽,语言的美丽。
(二)精读感悟,学习语言:
在这一板块我先通过范读2、3、4小节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去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深入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比如第四小节,在学生读完之后,我问学生:你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拨什么是“金疙瘩”、“采矿”,在学生理解之后又随即指导朗读。浪花的“哗——哗——”声是朗读的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读好浪花的声音,我先让学生听浪花的声音,然后认识了“——”后再指导读,学生自然就能够读好了。又如诗歌每节的最后两行,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去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每读一遍,我就设计精美的过渡语,激发学生积极去读,喜欢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这节课让我对这一句话有了新的体会。在课堂上,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三)深化主题,发展语言:
这个版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当小诗人,模仿课文写一节小诗,再次感受浪花的可爱,也会去表达心中美好的理想,主题再次深化。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根据学生提到的内容,老师进行相应的引导。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活动领域,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这一节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教,也得到了潘校长、黄老师、蒋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我先向三位领导表示感谢。正是他们的指导,让我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如在最后上这一节课中,在教学2、3、4小节中有些章节显得比较啰嗦,有些内容还是对学生做了限制,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这一次上课,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读中感悟,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四
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城堡、风调雨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关键句子,领会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炮与战争的关系及战争时大炮的威力。
2.让学生充分阅读,置身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领悟主题。
3.抓关键词句,探究感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和平时代的幸福,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念,呼唤、珍惜和平。
教学重点:
1.领会课文的主题。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的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起的,一旦发生了战争,大炮就会发挥它极大的威力,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灾难,使人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大炮在人们的心中总是非常可怕和恐怖的。)。
2、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卡卡王国,到他们的城堡上去看看他们的大炮吧。
3、(出示“城堡上的”几个字)再读课题18《城堡上的大炮》.
4、请开书68页。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此时人们的生活怎样?(风调雨顺、相处和睦)一切都是那样的幸福,那样的和谐。
2、在这种环境中,大炮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的词语。
“沉默”原指导什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原指人不开口,不说话。这里是说没有战争了,大炮就闲置、安静下来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一种幸福安祥的语气)。
3、此时的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大炮就成了被人观赏的对象了。
4、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随老师一起来到了卡卡王国的城堡上,一起去参观那三尊大炮。(师:孩子们,这三尊大炮,曾经参加过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当大炮发言的时候,轰隆隆,一阵巨响,顿时,战场上血肉横飞,房屋倒塌,到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人们流离失所,多么残酷的战争,多么可怕的大炮啊!)。
5、请大家睁开眼睛,孩子们你听了老师的讲解,你的内心感觉怎样呢?(恐惧、害怕)那卡卡王国的孩子们在听了老师的介绍之后内心又是怎样的?请默读课文3-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6、大炮留在孩子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子?(可怕)指导读“孩子们离开了城堡,脑海里赶不走大炮的影子。”
8、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分角色朗读。
9、是啊,孩子们虽然离开了城堡,但是脑海里还是赶不走大炮那可怕的影子。孩子生怕这几尊大炮哪天突然发言了。
10、有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请找到课文7-9自然段,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读。(国王命令把城堡上的三尊大炮掉头面向广场。)人们看到这种情况有什么反应?是怎么想的?你能想象一下人们当时的心情吗?(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
11、难道又要发生战争了?难道又有灾难来临?国王的意图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第七自然段。这段话对国王的意图有交代吗?为什么不直接把国王的意图说出来呢?(作者在这里故意不说出国王的意图,目的是要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卖一个关子,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轰隆隆!”第一尊大炮向空中撒放了一万颗糖果。
“轰隆隆!”第二尊大炮向空中撒放了一万个降落伞,降落伞上挂着铅笔和橡皮等礼物。
“轰隆隆!”第三尊大炮向空中撒放了一万朵鲜花。
(给人们带来惊喜,让大家生活得更加快乐)。
礼物多不多啊,炮声响不响呢?孩子们心里高不高兴呢?让我们带着惊喜来读读这三句话吧。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14、找一找,课文中有几处写到了“轰隆隆”这个词语?
指名读出来。说一说它们表达的意思都相同吗?
(第一处的炮声震得耳朵都快聋了,这绝对不是好听的音乐,因为那是灾难的来临。指导朗读好这一句,读出一种可怕的情景。后三处的是狂欢的礼炮,令人惊喜,那是快乐的炮声。)。
15、是啊,同样的大炮,同样的轰隆隆,带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战争年代的大炮带给人们的只能是痛苦,而和平年代的大炮带给人们的却是莫大的惊喜和快乐!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大炮带来的惊喜吧。
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想要大炮撒放什么礼物呢?仿照课文的句式来说一说。
16、多好的大炮,多么快乐的时刻啊,广场上的孩子们怎么样呢?指导朗读,读出一种狂欢的气氛。
17、一个更大的喜讯在等待着孩子们呢,接着看课文。请男生读。
还有的……”练习说话。
19、用“欢乐”一词不足以形容孩子的开心,只有用“狂欢”才足以表达孩子们的幸福。请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0、出示句子进行比较“难忘的狂欢之夜,难忘的大炮!”“难忘的狂欢之夜和大炮。”这两个难忘是重复吗?哪一句好?(狂欢之夜就令孩子们难忘了,而这是由三尊大炮带来的,这三尊曾给人们带来痛苦的大炮现在带给孩子们的却是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它更令孩子们难忘,这个难忘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所以不能删去。)。
21、此时你的心情是不是也很激动,是不是也在为卡卡王国的孩子们感到高兴?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狂欢吧,再读最后一段。
三、一切都是那么难忘。这篇童话故事是不是也令你难忘呢?为什么?(精彩的故事情节,奇特的构思,使这篇童话故事有了神话般的色彩。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心,这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的,利用悬念让我们的故事更生动,更有趣。)。
老师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请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个童话故事,我相信一百一十一班的学生都是好样的。一定能创作出更精彩的童话,写好了送给我看好不好啊?我期待着哟!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了解大海,想象浪花像什么以及孩子们玩耍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准备:
师:准备大海、海岸、海滩图片。
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大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孩子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生自由回答)大海离我们西部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但是咱们从电视、各种图画书上是经常看见的,你能把你所知道的大海样子跟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吗?(生互相交流)。
2、是呀,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有美丽的海欧,大海边有美丽的贝壳,大海呀,还有调皮的小浪花呢?(板书:浪花),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到海边,去同三个小朋友一起去看看浪花吧!(补全课题)。
3、齐读课题。
二、扫清障碍,自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并拿出笔,在字下面作上一个小记号。
2、借助拼音读自己所勾画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通、读流利。
4、指名读,其余生评。(指导读好表示浪花声音的“哗——哗——”这里破折号的用法,应该在朗读时体现出来。)。
三、品词引路,感知课文。
1、指名读文,其余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谁在干什么?
2、生找出:三个孩子光脚丫,坐在海滩看浪花。(强调用上自己的话来说)。
3、浪花像什么样呀?(学生说出像问号时,教师板书简笔画,并书写一个大大的问号作对比)。
4、指导朗读好本节。
5、我们知道,问号就是表示在提问题呀,今天浪花可为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问题是什么吗?(生提问,注意引导口语训练)。
生交流。
a、回答第一个孩子的问题时,抓住“海水”和“淡水”,进行分析,让孩子明确这两种水的不同之处。
b、第二个孩子的回答时,故意质疑,让孩子了解海底“火山”和“陆地”的矛盾处,从而理解‘探秘’一词。
c、第三个孩子的回答时,从挖煤入手,了解矿石,然后理解‘采矿’。
d、假如你也在海边看浪花,你会想到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回答。
7、引读文章内容。
第一个孩子回答说:……。
第二个孩子回答说:……。
第三个孩子回答说:……。
……。
8、学习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其余生思考:浪花像什么?
句子训练:浪花像小手。浪花像。
(2)体会“抚摸”,教师创设情境,小孩用手抚摸家中小动物,然后让孩子用“抚摸”说话。
(3)指导朗读。
四、品读诗文,小结全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诗文背诵下来。
3、小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出学习要求:学习生字词。
二、自画生字,读准字音。
1、从文中找出生字,同桌互读互学。
2、检查字音。(开火车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出示带生字的词,自读词。
4、交流读。
三、认准字形,组词运用。
1、出示生字,让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
2、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难记的字。(总结识字方法)。
4、再读生字词。
5、用生字自己组词。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生认读。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
家、脚、到。
4、学生自己先描后写。
5、作业展示。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浪花简笔画。
浪花像问号。
浪花像小手。
浪花像____。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七
教材分析: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2、揭题: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八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立功劳。
《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
湖泊、鲜花美丽
森林
(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西藏高原》一课,在课始我以歌曲和学生的认知前提引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进入活动,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机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这堂课中我的语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对学生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含蓄的要求,不失时机的启发和鼓励都可通过语言暗示提示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代替不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在这节课中我巧妙地将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教育学生热爱西藏高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注重环保,保护生态平衡这些三维目标结合起来,既学习了文章,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作到了既教书又育人。运用一些形象、生动、逼真、贴切的课件,将学生带入西藏高原那美丽富饶的神秘境地。同时学生可以借助情景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课件扮演的技术把课文内容活化为语言交际的素材,模拟现实生活演练,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能使学生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教学一开始的豪迈激昂的歌曲消除了学生怯场的心理。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这种心理暗示使这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这堂课值得反思的是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动机,课堂上提出的语言都富有激励性,通过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个学生、宽容每个学生的过失,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期待唤醒学生,用成功激励学生,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一位同学,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中允许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张扬得到极致的发挥。
在《西藏高原》一文的讲授中还有一处值得反思的版块那就是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窗口”能体现课文的脉络、重、难点以及主题思想等,在新课程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教师都认为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一个“新”字例外,这篇课文板书设计注意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西藏高原的美,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好的板书是学生思维的启迪,例如:在课文的3、4、5自然段中分别讲述了西藏高原的美,天空、湖泊、野花、森林不同的特点,在整理后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应用于指导背诵,一举两得,效果不凡。
当然,《西藏高原》一课的教学出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学生如何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内化,如何欣赏领悟文本中精彩的表达艺术进而进行创造运用等方面还有些欠缺即工具性有些弱化。另外从学法上看,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多,这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真正形成。
总之,在《西藏高原》一文中教学中人文气息,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强烈关怀意识,以及幽默、睿智的个人素养,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透过语言的美来感受浪花的美,领悟到三个孩子愿望的美好。
3、通过朗读诗歌,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仿照课文,想象说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孩子看到浪花所想到的内容,体会他们的理想。
2、品味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浪花像什么及孩子们玩耍的乐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这个地方是哪儿?(播放海浪声音)。
2、看,浪花正唱着动听的歌在欢迎我们呢!
3.看着这些浪花,你想说什么?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
1、是啊,大海无边无际,海水哗哗地唱着歌,拍打着海岸,卷起朵朵浪花,人们光着脚丫在海边追赶浪花,别提有多快乐!现在,让我们做好准备,闭上眼睛,老师马上带你们去看浪花了。出示课题(教师有感情地读课文,初步感知全文)。
2.听完了,你最想说什么呢?
3、诗歌这么动听,想不想读?下面就请大家自已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读不来的字怎么办?(问同学或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现在诗歌里的词娃娃跑出来和你们见面了,看看你认识吗?
(脚丫稻穗 连天涯潜水服黑鲨马鬃彩绸 抚摩 甩尾巴 金疙瘩)。
(1)现在哪个自信的小老师愿意带大家读一读?(指2、3名当小老师带读)。
(2)大家自己能读了吗?(直接读)。
(3)指名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再结合图片随机理解“稻穗、马鬃、彩绸”等词的意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杆抬不起头来。马鬃是在马的什么地方?彩绸是布料的一种,柔软滑爽、高雅华丽、色泽鲜艳、光彩夺目。
(4)指导朗读“哗--哗”(听,浪花在唱歌,怎么唱的,读一读)让我们加上动作再读浪花的响声。来,它奔跑起来了(哗—哗—),它像美丽的彩绸(哗—哗—),它又像孩子那轻柔的小手(哗—哗—)。
4、诗歌中最难的词语我们都会了,相信再读诗歌肯定会更加流利了。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不过这次的朗读老师还有个要求。(出示朗读要求:在这3个孩子眼里,一束束浪花像什么呢?请用铅笔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5.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浪花的美丽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一)“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1.老师想先选一束我最喜欢的浪花送给大家。(师范读)。
3.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听见无数的浪花都争着跑过来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在提问呢!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小浪花的声音好吗?(生模仿)我还想听听浪花由远而近的声音,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指导朗读“哗—哗—”)。
4.看老师手势分组朗读,读出浪花由远到近,一浪接一浪的感觉。
5.让我们开开心心地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读吧!
过渡:下面老师想听你们来读,选一束你最喜欢的浪花吧!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二)“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1.一起读读这句话。
3.其实,在这一束束的浪花里,还包含着一个孩子美好的愿望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孩子的愿望。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为什么让海水变淡水?(因为我们地球上的淡水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海水变淡水,庄稼就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吸取,那时庄稼会长得更加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农民伯伯也会有更大的丰收。)。
6.这个孩子想着想着,眼里一束束的浪花仿佛变成了一束束沉甸甸的稻穗,一大片一大片,一直连到了天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7.谁愿意带上孩子美好的愿望来读这一节。(指名读—女生读)。
(三)“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1.为什么喜欢这束浪花呢?
2.让我们来看看“万马奔腾”的场面吧!(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哪个小朋友能读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呢?(刚才读得很好,但老师怎么听都只是一匹马在奔跑啊。谁来出出主意,怎样读才能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呢?)。
4.生齐读。
5.在这束气势澎湃的浪花里又藏着孩子怎样的愿望呢?谁来替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出示句子)。
6.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敢于冒险、自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探险、戏、黑鲨)我们勇敢地来读读这句话吧!
7.这个“戏”字也道出了孩子心底另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动物和人类也能像朋友一样一起友好地玩耍。
8.让我们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万马奔腾的气势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1.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这里的“金疙瘩”指什么呢?(其实海底就像一个金库,等着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去开启,那里不仅有许多的鱼类,藻类,还有石油,天然气、煤……像这里的“金疙瘩”就是指海里无穷无尽的资源。)。
3.听了孩子的愿望,海浪也和人们一起来欢庆,听,它又一次唱起了欢快的歌(出示“哗—哗—”)。
4.请喜欢这些浪花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五)“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1.你觉得这是一束怎样的小浪花?(温柔)从哪里看出来的?(抚摩)。
2.请女生一起来当当温柔的小浪花吧!(指导朗读)。
四、感受比喻的美。
2.是啊,用了比喻,浪花在我们眼里就更可爱,更美丽了。
五、有感情朗读,再次感受浪花的美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千资百态的浪花,多么美好;三个孩子的愿望,多么美好。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浪花,再来听听这些孩子美好的愿望吧。(伴乐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六、拓展。
1.老师很想知道在我们班小朋友的眼里,浪花又像什么呢?(说不出,看图片提示)谁来说说?(出示句式:一束束浪花像______ ,_________ 。)。
2.看,只要把同学们刚才说的填上去,再加上“哗哗”浪花的声音,这就成了和课文中一样的一节小诗了,小朋友们也是个小诗人了。
我想_______,
_________。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____,
_________ 。 。
六、小结。
今天我们去海边玩了一趟,欣赏了美丽的浪花。你们开心吗?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回家吧。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二十
1、乘汽车(电脑演示:车上有6位乘客,到了车站后走下了2个,但又上了3个。)。
(1)说图意。
(2)提数学问题。
(3)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上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添加4根。让学生根据小棒摆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3、室外游戏。
(1)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图。
(2)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别选三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3-2+4-5+3=。
8-6+4+2-3+5=。
7+2-3-4+5+3=。
1+4-5+7+2-5=。
8-1-3+6-7+3=。
2+6-6+5+3-8=。
[这样有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4、回教室,继续练习。
(1)出示:做一做。
(2)学生列式计算。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的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二十二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西师版减几教案篇二十三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了解大海,想像在海边玩耍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大海、海岸、海滩的图片或录像,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大海。
教学设计参考。
一、放映录像,激趣引入。
1、放映有关大海的录像或者出示挂图。
2、同时播放欢快优美的音乐,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配乐范读,图文结合。
1、在音乐和图像的背景下,教师范读全诗。
2、孩子们听教师范读,随文展开丰富的想像,初步感知全文。
3、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三、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有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
2、把自己不大明白的地方找出来,多读几遍,看能否弄明白。
3、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弄懂。
四、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解疑。
1、按自己的理解全班朗读课文。
2、提出同桌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3、教师和同学共同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这些诗节。
五、美读美悟,展开想像。
1、教师配上音乐,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领略诗歌美好的意境。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进入陶醉的境地,然后,启发他们自由想像。
3、把自己的想像说给大家听,教师要及时地给以评价和鼓励。
六、评比激励,朗读训练。
1、以各种方式开展朗读,同学进行评价。
2、以评价为契机,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3、再次美读全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2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