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5:50:27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5 05:50:27     小编:书香墨

当我们回顾过去,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就会意识到总结的重要性。正确使用文章结构和段落结构可以使总结更加连贯和有条理,我们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一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是将生态学中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到建筑学中来,使建筑设计理念能够符合生态学中的资源循环再生、反馈平衡以及自然调节机制等内容,意即在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使用的整个流程能够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和标准。一般而言,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等同于生态化建筑,其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对建筑学进行重新的诠释,最终使设计成果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为了使这一生态系统得以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转,需要对建筑内及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利用,使得建筑系统成为耗能低、健康无污染且能实现资源二次利用的绿色舒适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普通建筑相比,生态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可归纳为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态建筑将主要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生活需要,如太阳能、风能、水利以及海洋能等等,从而尽量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这样,通过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就极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并达到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例如:烧水时可选择太阳能,减少对电能、煤气及天然气等能源的过度依赖;在墙体装饰时可选购具有保温隔热作用的材料作为外墙涂料来使用,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废气废料应得到妥善的化学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另外,室内环境的营造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应积极思考的内容之一。

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

生态建筑应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其应用的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以及最终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建筑回归自然。由于生态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实现循环发展的有机系统,因此,应当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作用,而生态建筑也会处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牵制之下。

(2)技术环境。

生态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要以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依托,科技能够为生态学中的种种理论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前提。其重要作用贯穿于建筑的设计、施工等许多重要环节之中。在建筑材料的选购上,应选用生态材料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在生态建筑中体现得较明显,同样也需要科学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支持。

(3)人文环境。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的就是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利于身心健康、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设计思路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应符合人们追求舒适、自然及环保的需要。换句话说,生态建筑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建筑对人文环境的尊重和相互作用就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在运用生态学理论为建筑设计进行指导时,应对各项措施对当地人文环境的适应性进行充分地研究。应力求生态建筑在完成生态环保使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发挥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和独特风土人情的作用,从而使生态建筑符合当地的人文内涵,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

多座风车,并同时在前方以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使天然的太阳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采集。为了配合太阳能的使用,还可另设智能电网,使电能得以储存。(2)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态建材的应用既能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真正达到节能目的,同时也减轻了材料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应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从而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3.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由于对生态建筑的需求是没有地域之分的,但所在地的环境特点和原有建筑风貌却是有地域的分别。因此,在进行生态建筑的方案设计时,要首先对所在地的环境和建筑进行考察分析,使建筑的设计能够与当地原有景观完美自然地融为一体。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筑适应环境,追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另一种是环境适应建筑,力求建筑生态化程度提高。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建筑对建筑设计融入的分析,指出在环境效益备受关注的当今时代,应加强建筑的生态化建设。本文对生态建筑的含义进行了简要地概述,并以生态建筑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对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希望这些应用方略的提出,能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思考。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二

摘要:当前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反应,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关键在于发展质量,建筑的质量对于经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细致讨论了一些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创新相关办法,并且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节能技术。

一、将节能技术的应用融入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当中。

绿色生态建筑在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的同时要巧妙将节能技术应用考虑在建筑的设计施工整体当中,因此必须要做到将节能技术应用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建筑设计时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完成设计思路的创新。由于当前的建筑设计的理念普遍粗放化,这和节能理念不相符合,由于绿色生态施工的理念要求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做到集约化的施工管理,减少资源能耗的浪费。设计人员应当注意将绿色生态建筑中的节能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当中,从建筑的单体选址到设计,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到建筑的通风、采光、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都需要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通过将节能、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来实现促进环境、建筑、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进而以创造性、技术性来支持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技术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节能技术应用的发散空间很大,但是也需要通过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设计规范,从而有效提升施工的效率。建筑不可否认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降低能耗是当代建筑设计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既要注重节能设计,同时也要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深度的考虑。

1.结合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开发节能应用。

建筑设计工作的内容包括了选址、规划和设计等,围绕绿色生态理念,建筑的选址要经过专业的测量和评估,需要考虑的三个主要条件是日照、遮阳、通风。建筑师对这三个要素要格外重视,全面地做好设计规划工作,与负责建筑结构、设备安置、环境设计的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选址工作的基本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建筑的选址要注意气候环境、经济人文、能源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保证好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以及能否实现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第二,增加建筑辅助的社区环境设计,如建筑所在的社区建设一些公园,利用植被、水域来缓解热岛效应,增加一些气候的功能,达到降低建筑内耗的目的。第三点,建筑形态设计要尽量满足采光、通风等基本的要求,不仅满足建筑宜居性,建筑的耗能也会大大降低。

2.建筑的体型设计。

设计好建筑的节能体型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很多地方的冬季气温、太阳辐射强度等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建筑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需要仔细合理对于建筑得热和失热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有效优化组合。如果建筑的体型系数越大,那么建筑的单位空间所需要分担的散热面积就会越大,需要消耗的能源量就会越大,有专家的实验数据得到的统计结果表明了,如果建筑的体形系数增加0.01,那么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就可能大约增加2.5%。控制好建筑的体型系数的有效方法,如增加建筑的体量,增加建筑的长度,建筑的体型变化不能太大是越小越好,尽量保持建筑物的规整;合理对于建筑的层数和层高进行科学的设定。

3、注重提升建筑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

(一)应用新能源技术。

现代新能源技术已经发展逐渐逐渐成熟,比如利用较多的是风能、太阳能,核能以及地热能等。太阳能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如今太阳能热水器进入了千家万户,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较低的生产成本已经给建筑的太阳能应用设施的使用降低了门槛。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应用,帮助广大居民缓解了面对能源价格的上升带来的生活成本提高的困局。现代绿色生态建筑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绿色节能科技,实现对于自然资源无污染的开发应用,减少建筑的耗能,这就是现代绿色生态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水循环系统的开发应用。

建筑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人类对于水资源的消耗以及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排放都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节能技术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以追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作为绿色生态建筑应用节能科技应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性的内容。鉴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开发水循环系统得到等量的生活可用水,以此可以卓有成效地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处理压力。另外,一些经过系统处理的水资源比如雨水、生活废水,可以应用于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当中,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生,不仅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的目的,还能丰富建筑周边的景观水体美感,开放的水景也能起到对生态系统环境的一个调节功能。

(三)风压和热压相结合实现自然通风。

建筑中产生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压和热压的作用有强有弱所以产生的通风效果是不稳定的。因为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众多的因素的显著作用。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的通风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周围的风压与热压的共同作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要在科学测试、评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对于风压和热压发生的相互作用进行补充,从而可以实现风压的配合使用,并且有效地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有效提高建筑居住的舒适性。

结束语:

建筑业是个高能耗产业,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要有效将节能技术的应用融入建筑施工当中。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布局,并且实现高效的持续能源转化系统的构建,最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建筑中节能技术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琳.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xx(14).

[2]王师宝.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xx(9).

[3]段丽敏.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生态施工管理的思考[j].四川建材,20xx.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三

摘要:文中作者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生态建筑的创新,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

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3)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5)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人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1)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2)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人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人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

某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

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7.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

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聂梅生.论新世纪的我国住宅产业化[j]中国建材科技,(4)。

[2]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纤维水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初操,钱宜伦.小康住宅[a].现代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4]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5)。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自18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增长的基础。

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

《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

生态环境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三、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

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

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三是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

四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总之,在建筑领域里,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发展生态建筑。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生态建筑学[j].建筑基础科学,(05).

[2]高建岭,李海英,王晓纯,白玉星.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j].城市建筑,(10).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四

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能源资源的紧缺加剧,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成为了世界各国都大力提倡的发展内容。建筑业作为一种能源消耗量大,影响生态环境严重的行业,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是必须要得到改进和完善的。生态建筑的理念就是由此而生,大力发展生态建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建筑生态化,是新形势下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提出的又一新的目标。本文笔者在结合世界各国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工作体验和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来谈谈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所谓建筑生态化,是在生态建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即在生态建筑已经从最初的结合气候、生物反应等方面进行设计,发展到了现如今的对节能环保、清洁健康等问题的解决与发展,生态建筑已经成为贯穿当前建筑设计理念的主要内容。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的生态化,以及有关建筑生态化的最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就逐步形成了建筑生态化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建筑生态化的定义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除了要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节能环保与生态建筑这种单一的理念以外,还需要将整个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使整个建筑的构造、设计、施工与使用这整个过程都融入到整个大的生态循环系统中去,达到资源能源的消耗与产生形成良性循环,使能源资源单向流动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建筑生态化其实就是要将建筑从建立到销毁的生命周期中,所有过程都实现生态循环的特点,建立良好的人类居住环境循环的生态体系。

为此,建筑生态化具有一些独特的基本特征,具体可以表现三方面。

首先,建筑生态化下的建筑能够使人们的居住环境体现出舒适的特点,表现在室内空间中就是指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噪音控制、光环境以及整体空间的和谐等多方面,这都是关系着人们居住环境是否“宜人”的关键因素。

其次,建筑生态化中的建筑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不高。主要是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最后,建筑生态化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的“acros福冈”,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建筑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影响,能源消耗也较为严重,建筑技术落后,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的开展更具意义,也更为紧迫。但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发展中国家要想全面推行生态建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改进。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三是各国*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

四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6、结语。

生态建筑和建筑生态化都是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对人类提出的最大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建筑设计人员致力研究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实现良好的建筑生态化不仅能够极大的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现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以促进社会的更大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生态建筑和建筑生态化则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力度,大力支持建筑生态化。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五

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将现代企业的人文精神融入屋顶花园的设计中。

为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

屋顶花园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方一方面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而在建筑物的顶部设计的空中花园。

这类花园与地面花园无异,只因处于建筑物的顶部而被称为屋顶花园。

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福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花园的环境效益是指屋顶花园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维护和改善作用。

屋顶花园设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的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满足三者的平衡关系。

1.2实用性与观赏性并存。

根据屋顶花园受建设面积限制的特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考虑建筑面积与屋顶花园建设面积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布局。

屋顶花园由软景观和硬质景观构成,在建造屋顶花园软景观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植被覆盖率与屋顶花园总面积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屋顶花园的植被覆盖率应占花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水体设施也是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建筑物顶部建设水体设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水压无法满足建筑物的高度。

因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水体设施与建造物之间的关系。

在建造屋顶花园的硬质景观时,应将硬质景观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设计出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具有美观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

举个例子,在建造屋顶花园的休息椅时,不仅要考虑休息椅的造型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更要保证休息椅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人体尺度大小。

1.3具有安全性。

屋顶花园的设计无疑加重了建筑物顶楼的负荷,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则需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建筑物顶楼的负重值有所了解,合理安排符合建筑物安全性的屋顶花园载重设计。

选择具有保护性能的护栏,并合理控制护栏的高度,防止意外跌落事件的发生。

2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作用。

2.1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的作用。

(1)屋顶花园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由于屋顶花园和地面花园具有无异性,在将地面植物移栽到建筑物顶部时,并不会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

因此,植物在屋顶同样可以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

(2)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一种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吸收的太阳热量高于郊区建筑物,城市植被覆盖率低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少等等。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六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对策研究论文。美国是站在文化生产力潮头前列的国家。他们已从先期一步的发展中尝足了甜头,对文化生产力情有独钟。为了适应全球新的发展浪潮,克林顿提出了全美新的全民教育纲领,要求8岁以上的儿童“能读会写”,13岁以上的少年“能上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18岁以上的青年都接受“大学教育”,成年人接受“终身教育”。目前美国学生上网率已达51%。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说,美国因特网产业创造的产值为52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首次超过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如印度,目前正在向软件生产大国迈进,今年软件产品的出口总额预计达57亿美元,占gdp增长部分的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围绕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制订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近几年文化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也应看到,在文化生产力总体水平上,我们的`差距还很明显。一是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还比较淡薄,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科教兴国作为第一任务的观念还不巩固。物质资源的开发远远超过人才资源的开发。仅以因特网上网率为例,全世界上网使用者已有7000万,预计到将超过3亿。而目前10个网民中差不多9个在发达国家,亚太地区共有1500万户,仅占整个网户的78%,而中国至今年上半年网户仅为400万户,经济学论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对策研究论文》。知识资源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可以递增报酬的事实,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如果我们仍津津乐道我们有多少多少廉价劳动力,有1亿吨钢、15亿吨煤、2亿吨石油等等,已不合时宜。现阶段,物质资源的开发、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的,但当今世界仅靠物质资源的开发,想成为一流国家是不可能的。二是文化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科技竞争力还不能适应综合国力发展需要。从科技创新能力上看,现在基本上还属于技术引进国和技术模仿国,还算不上技术创新国。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近年来还有拉大的迹象。七月中旬,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科技竞争力继19比从13位下滑到25位后,今年又滑至亚位。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效率不高。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低。当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so%左右,而我国只有6-8%。我国从事研究和开发的总人数和企业研究开发的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第21位。1995年全世界销售芯片1430亿美元,中国仅销售4亿美元,占总销售量的3知。中国目前每年需芯片426亿元,82%依靠进口。已建成的芯片生产线,由于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投产,生产能力的90%以上为国外加工。专家估计,在网络经济方面,我国落后发达国家有10-。三是对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文化生产能力增长乏力。统计资料表明,oecd(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政府经费开支中,教育经费占12%。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劳动力培训相关的投资,已占其gdp的25%。美国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从1991年占职工工资总额的0.5%增加到20%。我国不少省份(如江苏)要求对教育的投入不低于gdp的5%,但不少地方不但未达标,反而拖欠教育、教师工资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生态生产力思想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理论,它是对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反思和超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生产力,它具有传统生产力所不具备的保护自然的功能。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种和谐的生产力作为动力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生产力倡导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生产力实现了人类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两种能力的统一。

传统生产力片面强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以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征服欲,这导致地球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也难以为继。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人类伟大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是如何在人与自然两类客观规律之间求得和谐统一,而不是简单地掠夺和征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力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起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这表明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不能将生产力的功能仅理解为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具有保护自然的功能。因此,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人不仅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某一自然形态的发展规律,而且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对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主要发生在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必然性,只要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就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某种程度的破坏。生产力的这种破坏作用是由于它原有的功能不完善所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在生态生产力中,生产力是开发利用客体自然满足自我生存发展的实践力,同时是保护客体自然的协调力和创造力。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力,建立一种从自然索取和对自然馈赠的平衡机制,接受自然资源、环境响应的临界约束。在对自然资源超常规利用而削弱或破坏生态功能面前,人类必须承担修复、治理、保护、建设的责任,提高资源、环境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念,以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以保护自然的方式取代破坏自然的掠夺。与传统生产力只注重生产力表层的一面不同,生态生产力更着眼于生产力内在的一面对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保障能力,这是它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区别。

生态生产力是突出生产力内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辨证关系的生产力类型,它既关注生产,又关注生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1)生态性,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为目的',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限制在其自净能力范围内,使生态环境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环境性,它把崇尚环境纳入生产力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生产力经济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3)资源性。它把绿色资源的有序供给和有效供给结合起来,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4)协调性,它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要求把局部经济效益放在全球生态范围之内进行评价,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随着科学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们置于它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你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3]马克思描绘出一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力的画卷。以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理性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生产力空前进步,高科技迅猛发展,人类智慧惊人增长,世界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与此同时,人类全球性普遍忧虑却在增长: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口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少,未来越来越令人担忧。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事实表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生态危机警示我们,传统的生产力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代人类的实践,无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向衰落,这时应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生产力,并建设新的、充满生机的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坚持把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同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类的持续性生存能力。人类的持续性生存应该是在生态持续平衡的条件下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态保护等人类活动都应该着眼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

发展生态生产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将人口增长控制在生态循环和资源可持续供给允许的范围内,同时注意尽可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缓解人口众多带来的压力和矛盾。

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倡导资源的回收的再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生态产业和绿色产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现良性循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因为它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八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九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兴建了很多水利工程项目,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在进行水利建设当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在设计过程当中,不但需要确保水利工程基本的功能,还要将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周边的生态景观加以考虑,在水利建设当中不能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作为代价,还需要在设计以及建设当中,在改变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本文主要针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更是有限,如扣除不可利用的洪水径流和边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目前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而且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据水利部统计,我国地表水资源量有32%的水为基本生态用水,不能有效控制和利用的洪水量占40%,水资源可利用量仅占28%。目前我国有600多城市,其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资源型或水质型缺水,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而另一方面,有的城市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工业重复利用率仅5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85%,水量性缺水严重,生态用水严重不足。作为水资源的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其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仅仅0.4—0.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0.7—0.8,耗水量大,水的利用率低,使水资源进一步流失;水资源匮乏和浪费更加速了土地沙漠化和溪河断流、库湖干涸、植被枯萎等生态问题和严重灾害。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还是意识或上帝的创造物,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是贯穿整个人类认识史并争论极为激烈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蒙古先民们也进行过反思,并得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另一种观点便是创世说,认为世界是天(腾格里)或佛祖(布儿罕)创造的产物.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早期蒙古的神话故事、英雄史诗、图腾崇拜和萨满教当中.元朝、北元和清朝时期这种创世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先的以萨满教为主线的内容与形式逐渐被佛教或佛教与萨满教的混合体所取代.虽然说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问题神秘化了,但是它作为蒙古族认识史上不结果实的'一朵鲜艳的花朵,其中也必然包含很多合理的成份.发现其中的合理成份,并使其运用于今天或服务于今天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作者:乌峰wufeng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刊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yuxiteachers'college年,卷(期):200622(7)分类号:c951关键词:蒙古族早期创世说生态观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农家乐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假日度假的好去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再次,休闲农庄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亦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将带动和延长绿色产品等环保产业相关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的发展,促进了城郊“生态经济带”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将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以“农家乐”为例,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与上一年持平,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二

区推进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工作方案(讨论稿)。

学校章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必备基本条件之一,是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是逐步实现学校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根据《长沙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长教发9号)文件精神和雨花区教育局教育工作目标,从20起,雨花区全面启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系统梳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学校、幼儿园办学目标和方向,推进学校、幼儿园科学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不断完善学校、幼儿园依法办学、实施自主管理为基本准则,通过章程的制定,不断完善学校、幼儿园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适应学生、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办出特色、提升品质。

二、基本原则。

1、法制化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要符合国家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重要政策。

2、规范性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用语应当准确、简洁、规范;内容设定符合要求;制定程序要规范,必须经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章程制定完成后对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可操作性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的制定既要遵循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又要紧密结合本校、本园实际,做到切实可行,便于操作落实。

4、发展性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的制定既要总结过去、又要面向未来。各校各园要在原有章程的基础上,吸纳学校、园所文化和优良传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理清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园所办学品质全面提升。

5.特色化原则:各校、各园必须从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自身优势、潜能和生长点,发挥个性和特色,坚持适用和实效,逐步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

三、章程建设的工作目标。

全区利用2年时间完成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建设工作。到,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形成“一校(园)一章程”的格局。

四、章程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阶段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全区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按章程建设的目标、途径及实施步骤。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区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相关专家担任顾问,组织和指导全区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

顾问:王清华郑万瑜。

胡学军。

组长:王青春。

副组长:王朋李长青陈乾坤谢述飞。

朱紫彪(执行)。

黄春艳。

组员: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各责任区督学、各学区及中小学校、幼儿园负责人。

各中小学、幼儿园成立以校长、园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全面实施。

2.学习宣传,全面发动。

区教育局统一制定全区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邀请专家进行章程建设相关原则、方式和方法的宣讲,举办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相关人员、责任区督学的专门培训班。各单位根据全区部署,统一思想和行动,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开展章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2月)。

阶段目标:全面铺开,重点推进。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开展章程建设的方法策略。

学校、幼儿园是制定章程的责任主体。制定章程过程中,各单位要成立章程起草小组,由校长(园长)直接领导。起草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章程草案初稿。章程草案初稿形成后,征求学校(幼儿园)各级各类组织的意见,提交校内、园内各个机构、各类人员(包括退离休人员)进行讨论,并可征求社区及学生家长代表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章程草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章程草案送教育主管部门预审。学校(幼儿园)适时召开教代会(或者教职工大会,下同),由校长(园长)报告章程草案起草情况,提请教代会审议通过并形成决议。学校(幼儿园)将教代会通过的章程文本报请所属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经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后,章程正式生效,并在校园网公布。

(三)提升完善阶段(年3月)。

阶段目标:整理出台具有普遍指导性、规范化的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模本,对学校(幼儿园)的章程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升,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教育特色。

加强科研,总结取得的成果,提炼可推广的策略,总结表彰一批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一批在学校章程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开展论文评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区域教育特色的影响力,使学校、园所章程成为全体师生、家长、社会的共识,打造成雨花教育鲜明亮丽的教育名片。

五、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随着法治建设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园所章程是学校、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主管理、依法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是依法确立学校、幼儿园合法地位的必备条件。制定学校、园所章程、按照章程办学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各单位要正确认识学校章程的性质和地位,增强建设学校章程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加强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定期督查,确保全区按期实现工作目标。要成立章程建设指导审核小组,遴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指导所属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建设,审核章程文本。各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本单位章程建设工作。

(三)规范操作。学校(幼儿园)制定或者修订章程,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确保章程反映本校历史、符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特色。章程内容不得违反党的政策、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学校(幼儿园)章程内容同上级法律法规不一致的,通知学校予以改正;发现章程制定、修订程序不到位的,退回处理。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作出适当处理,并重新报请教育局核准。未经教育局书面核准,学校制定或修改的章程不生效。

2016年1月1日起,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评先评优和综合性评估达标时,将把学校、园所完成章程建设作为申报的前置条件。对学校、园所开展教育督导评估时,将把章程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督导评估内容。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三

(1)安全性。

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其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是首要原则。相关人员在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当中,要加强对实际的生态环境的考察,对当地的地形以及地貌、气候、河流形态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记录,并将水利工程和力学以及水文等相关原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设计好图纸,其次在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复查工作,对于施工材料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自我恢复原则。

对当地的水文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严格考察,有规划、有针对性的部署,保证后期的施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只有将地理环境下的实际河流环境以及形态有效掌握和了解,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样才能在设计工作当中将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全面,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水体系统的自我恢复[1]。

(3)整体性原则。

在生态系统主体结构条件下,对河流的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进行探索,因为生态水域具有一定的生态型,往往随着降雨量以及自然规律和水文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除了需要考虑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还需要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行思考,使得所有能够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四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伴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至国家,下至县乡都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或是地区发展研究的基本内容。任何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都必须遵守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栾川县经济发展优势。

(一)矿藏资源富集。

栾川县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汽矿产4大类50余种。是中国16个重要多金属成矿带核心区域钼铅锌重要矿产地,是文明遐迩的“中国钼都”矿业给栾川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矿业占到70%-80%。

(二)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融奇山、秀水、险峰、峡谷、飞瀑、幽林、翠竹、溶洞、为一体,拥有老君山、鸡冠洞、2个国家aaaaa级及养子沟、重渡沟、抱犊寨、龙峪湾、4个aaaa景区,是中原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热线和“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全乡林地面积达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空气清新怡人,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30000个,有中原肺叶之称。

伴随着高额的经济收入,栾川县滥开滥采现象非常严重。1988年,全县钼选厂总数发展到5087个,大小矿洞120个,乱采滥挖钼矿石1086吨。由于大多是老百姓小规模选矿,为追求高额利润,污水到处排放,回收率低,这种现象造成了栾川遍地黄金的虚假经济模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88-2012年24年间,栾川县共进行大规模整治20余次,填埋氮化池170个,累计封停矿口近2000个,取缔小选厂小碾子3000多个。在之后这几年,各乡镇每年都要对废弃矿口进行摸查,以免死灰复燃。2017年2月由于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尾矿库6号溢流井发生坍塌,造成大量尾矿砂和淤泥流入伊河,沿途各乡镇为清理淤泥,历时3个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仅栾川乡一个乡镇清淤投入300余万元。2017-2018年,栾川乡在环境整治方面封停散乱污企业48家,对辖区内的商户煤改电250家,投入资金20万元。

(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因小失大。

近几年,有关环境保护是不是遏制了经济的发展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认为封停矿口、拆除小企业会对老百姓的经济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大环境整治对经济增长确实有很明显的影响。但深层次分析可知,环境保护影响的通常是粗放、低端、小规模的经济活动领域,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从长远来看,通过环境保护,消除不良竞争可以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优化、保护作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栾川县前几年大规模粗放型管理给当地人居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就是最好的.例子,并且在持续的二十几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治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通过整治,栾川县这几年变化非常大,2018年元月,栾川县4家民营企业进入市高新技术培育库,不仅可以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还可享受省市财政一次性奖励,对当地财政收入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

(二)栾川山区较差的环境承载力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较大影响。

栾川多是山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总体来说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乱采乱伐造成化学性污染严重,重金属对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环境承载能力强弱,对一个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承载力差的,会带来不利局面。栾川大部都属于山区,物质基础先天脆弱。发展经济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要发展经济离不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薄弱,自然导致经济总量不高,为了提高经济总量,就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地方政策也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栾川县近几年来在环境方面引导的多,而真正形成政策的少,引导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坚持“靶向治疗法”。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往往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在整治了污染产业的同时,健康产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经济下滑,影响治理污染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在治理环境时必须树立靶向治疗的理念,给健康产业留出更多发展空间。第二,坚持奖惩相结合,通过奖惩措施引导生产要素投入,让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得到发展。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这些税收收入可以用来补偿绿色产业,让绿色产业有钱可赚,这样在惩罚了污染企业的同时,发展了绿色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三,提升环境治理层次,中央和地方联动,尤其是中央层次要加大投入,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积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响应公众提升环境质量的需求,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四)较为陈旧的观念。

栾川处于山区,“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有些人是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思想解放不够,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缺乏,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和理解还存在不足,总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避免,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对立状态。

(五)产业结构基础薄弱。

这些数据反映了栾川产业结构单一,矿业依赖性强,而矿产这几年都不太景气,很多原来矿上就业的都处于失业状态。工业基础也很薄弱工业基本就是机械制造、建材加工、农产品初级加工,属于低端工业,毛利率低,竞争力弱。农业主要依赖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较低。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等不发达。现在栾川县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该产业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有力制止。

资源乱采现象,保障矿产业稳定发展。这些年,栾川县矿产资源乱采现象比较严重,既浪费了大量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污染问题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往往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不采取任何污染治理的措施,从而进入破坏环境的纳什均衡状态。经济的外部性造成了污染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控,采取激励手段来治理、消减污染价格手段,把污染问题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阶层的经济活动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制度建设加以实施: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来控制污染可以给污染者提供减少污染的经济激励,促使其寻求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清除其排放物,同时也可以防止污染者把其生产成本(污染成本)转嫁给他人,降低了过度生产的激励。第二,实施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栾川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对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合理的排污缴费政策、配套法规和标准。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企业的排污、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排放不采取收费政策,企业和个人都存在搭便车现象,经济的外部性不能正确反映出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第二产业中重工业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限制发展采取关、挺、并、转的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治理第一产业中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同时,要转变农民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控制面源污染,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

针对金属污染、垃圾污染,选择科学的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垃圾处理技术。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科学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对已有的处理场加强技术改造,以便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怀政.生态经济学变迁及其理论演进评述.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五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以推动人、社会、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王如松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内涵是天人关系的文明,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体制合理、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一种和谐状态,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共生的结果。

通过文献整理,综合多位专家学者的认识,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将生态文明作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一类是将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部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资源和较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黑龙江省的强省之基与兴省之本。从生态文明的整体上看,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主要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随着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所造成的污染也随之加剧,同时各类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这种严峻的局面,对黑龙江省特别是其两大平原区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与威胁。因此,本文分析我国大力发展生态文明背景下,两大平原区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基于两大平原区的生态文明发展现状,对其今后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二、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基本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纬度最高的和地处最北的省份,其经纬度位置:南纬43°25′—北纬53°33′。黑龙江省国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其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为我国最大的.平原即东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平原区为我国最大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水资源丰富,境内流经多条河流,如嫩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等众多河流。部分地区具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人均耕地面积广大等特点。按照市县行政区划角度划分,两大平原共包括哈尔滨市辖区、双鸭山市辖区、齐齐哈尔市辖区、佳木斯市辖区、大庆市辖区、绥化市辖区、牡丹江市辖区、七台河市辖区、黑河市市辖区、鸡西市市辖区等10个市辖区及其在内的52个县(区)。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主要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松嫩平原上分布有哈尔滨、五常、宾县、嫩江、讷河、安达、肇东、巴彦、木兰、依安、五大连池、北安、海伦、齐齐哈尔、龙江、绥化、望奎、青冈、明水、富裕、林甸、大庆等市县。在黑龙江省境内的仅是松嫩平原的北半部,吉林省还有部分地区,南北长约540公里,东西长约430公里,面积为10.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61%。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东部地区,主要由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冲积而成。三江平原行政区域包括富锦市、抚远市、同江市、桦川县、桦南县、汤原县、绥芬河市、穆棱市、虎林市、密山市、鸡东县、集贤县、宝清县、友谊县、饶河县、萝北县、勃利县、绥滨县等。三江平原人口总数为862.5万人,土地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

三、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复合系统,因此要把经济发展、生态意识、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等各项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才能反映出某一地区的生态文明状况。本文综合考虑两大平原区所包括10大市辖区的区域特征,分析阐述各地区的生态文明状况。

1、近些年来,哈尔滨市的经济总体趋势稳步增长。

在哈尔滨市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501.7亿元、1638.9亿元、2404.4亿元。这与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与其他小城市以农业生产为主不同,哈尔滨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哈尔滨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发展由高走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之后,哈尔滨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生态园林城为目标,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并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哈尔滨市辖区及其市县建设水平较高。

2、大庆市和双鸭山市、鸡西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及其下辖市县分别处于松嫩平原的南部以及三江平原的东南部。

大庆市及其管辖的市县与松嫩平原上的其他县区不同,它主要以发展石油工业为主,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快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自身生态环境状况一般,造成了如今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较差的状况。双鸭山、鸡西、鹤岗、七台河等地区与三江平原上的其他地区不同,这些地区虽以平原为主,但是相比较农业来说,重工业较为发达。鸡西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的采矿业较发达,年产煤量均可达1000万吨,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上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注重民生改善与人们生态意识薄弱,过度发展重工业,却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一直苦于经济无法转型,导致生态文明状况较差。无论是处于松嫩平原的大庆市,还是处于三江平原的双鸭山市、鹤岗市、鸡西市、七台河等地区,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却忽视生态文明建设。

3、黑河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处于松嫩平原的北部,佳木斯市则处于三江平原的腹地。上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其中黑河市处于两大平原区的最北部,小兴安岭北麓,小兴安岭山脉纵贯南北,黑河市是黑龙江省三大林区之一,有林地面积达281.3万公顷。水资源丰富,镜内拥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大小河流621条,市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3.5倍。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地区生产总值447.8亿元,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8.3%、15.2%和36.5%。齐齐哈尔市是两大平原区西北部区域的中心城市,有“天然牧场”之意,别称为“鹤城”,是两大平原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境内有全国知名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绥化市位于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素有“塞北江南”的美称,,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45.7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总体来说,上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高。综上所述: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三江平原各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优于松嫩平原的生态文明建设。两大平原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基本较好,但有些区域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加之人们生态意识薄弱,不注重民生的改善而形成了这种局面。

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生态文明发展建议与对策。

本文研究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包括10个市辖区及其52个县(区),其中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大多地区还是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部分地区重视重工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得不到处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严重的生态文明问题。为了提高两大平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黑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大部分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并且参与度不高。所以,应加强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定期举行环保知识培训等公益讲座等,从整体上提升全体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而转变公众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改变传统消费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选择能源的有效利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及绿色产品,发展有助于公众健康、无污染、无公害或可再生的绿色产品。

2、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七台河等地区主要发展以采矿工业、金属工业、炼油工业、机械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这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众多企业要做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降耗减污,实施污染防治措施。控制煤、石油开采量,建议相关企业,对于当地资源开采应有合理的规划,控制煤、石油的年开采量。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多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杜绝污染物随意排放现象发生;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等高污染、高消耗资源的使用;提高两大平原区的植被覆盖率,实施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措施;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基础。

五、结论。

本文指出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解决的措施。黑龙江两大平原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足够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定科学的建设目标和明确的发展重点,切实采取有效的对策,确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台.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6.

[4]王孔雀.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8):4-6.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六

我国在当前生态猪的养殖方面引进了国外优质品种,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但在风味和口感方面不完全符合我国群众的需求;而国内的某些地区生态猪养殖在风味和口感方面很好,但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却较低,所以需要优质选育和杂交技术,让优质品种有效结合,从而为我国持续发展的生态猪养殖提供遗传基础。

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要考虑养殖场周围环境和气候,利用早期断奶隔离分段饲养技术,科学的隔离母猪和仔猪,根据生长阶段不同实施不同的饲养。同时,对生态猪要适当放养,在猪舍附近草地或山坡上放养,保证猪肉品质。

2.3远程监控技术。

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在猪舍安装自动监测控制器,设置生态猪养殖的相关参数,对猪舍内的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全天候监控,每隔10min将监测到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库中。养殖人员通过数据库技术,对猪舍内环境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从而保证猪舍内环境最佳状态。同时也可将生态猪相关信息,例如品种、免疫状况、健康状况等信息相结合,如果有疫情可以快速追溯到源头,从而降低损失。

2.4沼气综合利用。

生态猪养殖场所应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沼气池应相对较低,这样有助于猪舍中污染物排放到沼气池当中。经过沼气池发酵杀灭污染物中大量细菌,生成的沼气为农户提供煮饭等能源,沼液可以做有机肥料浇灌农作物,减少化肥用量,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

3我国生态养猪养殖的发展趋势。

3.1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在生态养殖产业中应用的较多,在供料、采购和防疫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和规定,由公司向农户提供原料以及品种。但此模式也有弊端,虽然保证了猪肉品质,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生产的规模化,这跟真正的'生态养殖有一定差距,同时养殖户福利和效益方面缺乏完善管理体制。

3.2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利用自然资源充分,生态猪有更宽的活动场地,喂养方式方面应该用较多的自然食物,此模式能最大限度保留生态养殖原始性,同时动物粪便等污染物浇灌了周围植物,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用量,养殖环境的生态性得到保障。

3.3立体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养殖空间,用饲料为引线,科学的串联不同的动物群体,形成人为的一个生物链,其目的主要在于充分利用资源,保证猪肉品质。通常所采用的循环链为“鸡-猪-气-蚯蚓-鸡”、“鸡-猪-蛆-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等。目前还有很多正在尝试的生态养殖模式,包括以果树为纽带的生态养殖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模式等等。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七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以及特定性,往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设计结果将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将实际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当前,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评价标准当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以及方法还比较欠缺,这就导致在工程建设施工当中没有明确清晰的指导方向。

在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当中,由于原有的水利工程在设计中没有将生态保护理念有效融合。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当中往往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发电的效能以及防洪标准和排水标准等,如果改造不慎,往往就会给原有的水利工程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2]。

(3)相关工作人员间缺乏有效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往往很多设计人员忽略水利工程中生态的一部分,没有将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也没有对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于生态目标思考的不是很全面,因而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在进行运行中很难产生比较明显的生态效益,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4)设计者缺乏较强的生态设计意识。

很多设计人员缺少将生态融入到设计中的意识,在进行设计当中没有在生态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对工程的材料的选择当中,没有利用环保型的材料,这样就会给水利工程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特有的动态思想和独到理论在众多学科中也得到运用。在生态学视角下,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兼容、稳定的状态。本文从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引出生态师生关系的含义,进而分析了生态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优化生态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师生;师生关系。

世界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有些国家已提出“教育先行”的策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成为新一代人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主要场所,教学则成为主要途径。如赞可夫曾表示的,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影响它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在生态学中,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限制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称限制因子。同理,在教育生态学中,师、生则是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限制因子。可见,师生关系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

(一)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体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先知与后知,主导与受导的关系。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由于一直受本国儒家传统思想主导及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师主导着课堂的进程,而学生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师生观,以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他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将“教材心理化”(即: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儿童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并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辅导作用,教师给予帮助。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双主体论。

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先进文化的主要传递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体范畴。而双主体论者是采用了一种动态的视角去看待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主体,而以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师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时,教师又处于学生认识的客体位置。虽然传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有这三种代表性的模式,但这三种模式都没有脱离“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范畴,从本源上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受传统哲学包括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二元对立局限思维的影响。这种“主客体”的关系,扩大了一方的权威性、地位性,破坏了双方的平衡,使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冰冷化和机械化,根本上没有达到教育陶冶性和教育性的目的。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十九

传统会计是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从单个经济个体的角度,以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为假设前提,以提供经济信息为目标的核算体系。在环境问题并不突出的过去,传统会计的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事实上环境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将环境因素拒绝在外的传统会计已无法准确衡量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我国是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至今尚未全面建立生态会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会计体系的缺陷日益凸显。

1.忽视了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破坏因素,影响了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基本战略,但至今仍按传统会计体系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这种评价方法排斥了环境因素,忽视了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长期下去将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衡,忽视环境建设投入,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资源价值游离于产品价值运动之外,制约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损失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了一方面是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虚增,另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资本急剧损耗。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每年仅水、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3%~8%,而我国按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每年gdp增长率也仅为7%~8%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经济发展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未考虑环境因素的gdp误导人们对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环境容量承载能力的认识,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粗放型数量式扩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

3.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难以约束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行为。现行会计体系基本上是提供能够以货币计量予以衡量的会计信息,而环境问题中有很多事项是难以用准确的货币金额加以计算的,这些无法定量化的信息不仅包括叙述性的环境信息,如能源的消耗量、污染物的排放量等,而且包括一些不能确切评价其价值的环境财务信息,如某些生态资源的环境、社会效益。因此,现行会计体系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产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投入耗费情况,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资源损耗成本,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

1.实施生态会计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不能以牺牲和损害环境为代价,只有有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以新的经济思维模式把环境因素充分融合在会计体系中,通过建立生态会计,进而发展成为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利于政府及企业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对国民经济指标的调整及对环境资源消耗和衰减进行充分补偿的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双赢”。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施偏重于国家、地区等宏观与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企业有所忽视。企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的.行为主体。在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不仅仅是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而是谋取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量与质的协调化,追求自身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只有通过生态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权衡与决策,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生态会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影响者,理应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更重要的现实是,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和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调整发展战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决策中注入绿色理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就是必然选择。

3.实施生态会计是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实施生态会计是一项特殊的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这取决于生态会计的几个主要特征:(1)具有众多的信息使用者。(2)定期提供环境财务报告。按照规定或惯例,企业应按年度和中期(如月、季、半年等)提供反映本企业环境与资源情况的全面、重要的信息。(3)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联系。

综上所述,生态会计通过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加入到产品成本中,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要是企业加强生态会计核算,可防止资本的外流。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生态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通过生态会计来反映、控制、并向政府及社会报告,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这一点已形成共识,还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措施,实施生态会计就是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努力做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生态会计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理论到实际,多次反复,试行中国生态会计一定会成功。

生态生产力研究的论文篇二十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尊重生态学原理。因此,笔者基于生态环境系统理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1.对发展环境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环境不仅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的教育环境,还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内在环境因素。在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微观系统(家庭、行政管理部门、人才交流市场),相对忽视了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而往往这两层最能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农村民办幼儿园关起门来闭门造车的现象,幼儿园布局乱、规模小、质量差,办园条件、办园理念甚至是教学方法均不能满足于社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需求。

2.对发展限制因子缺乏有效掌控。

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和信息流。如果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的需要时,就会限制教育质量的发展。就学前教育而言,其能量流和信息流这个限制因子主要是指经费的投入和师资的培养。自实施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不论是在政策、经费、培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幼儿教育在各阶段教育中仍处于“弱势教育”的地位,农村民办幼儿教育更是弱势教育中的薄弱地段,因此农村民办幼儿教育政府给予的奖补也相对更少,专业教师招聘也相对更难些。

1.关注相关政策,给予经费支持。

(1)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结合本区域人口发展预测和流动趋势,以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梳理规划,可以考虑把民办幼儿园教育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重新规划优化民办幼儿园的设点布局,真正为农村孩子入园做好服务。

(2)出台扶持政策。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制定扶持规范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提供保障和支持,让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园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各管理主体理清权职,尽量减少民办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环节。

(3)保障学前教育经费。一是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对办得好的农村民办幼儿园,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其自主发展,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水平。二是在制定收费标准方面,应避免高收费或低收费恶性竞争,加强票据管理和专项监督审计等,让农村幼儿园成为新农村的和谐窗口。

2.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师资队伍。

(1)把好准入关。民办园的师资配置往往是人才交流市场作用的结果。目前,人才交流中心的状况是供应不足,需求却又很大,因此形成了供需矛盾紧张的结果。但是,不论如何,还是应该尽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准入门槛,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幼儿园教师队伍中。

(2)把好培训关。制订切合实际的民办园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提高民办园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实施城乡片区联盟管理,委派龙头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农村民办园担任园长或民办园骨干教师上挂到龙头幼儿园等,以此来带动提升农村民办幼师整体素质。

(3)把好考核关。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民办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指标,每年对各民办园进行督导考核;二是幼儿园也应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过程和年终考核,为稳定和发展高质量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提高家长意识,增强教育判断力。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判断力直接影响民办园办园行为的规范性。要提高家长的判断能力,使之了解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评价标准,而不是仅从幼儿园办园规模、园舍硬件设施等高端化、贵族化来判断一所幼儿园的质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314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