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好的教案范例,可以看看以下的参考资料。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明确: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爽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和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1、理解“自嘲”。
2、理解诗意。
3、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理解诗意。
2、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学会了自我调节,有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可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二、作者简介:
略
三、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四、学生自读诗。
五、研读与赏析:
1、讨论诗的体裁。明确:七律。
2、问题研讨:
研讨问题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xxx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六、背诵全诗。
七、作业。
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感想。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诗中哲理的理解;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朗读法。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
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
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
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
《望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明确: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爽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和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
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
3、
总结。
: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讨论问题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重点。
1、加强诵读。
难点。
1、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出示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印象中的泰山。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小组研讨。
组内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品读思考该句所描绘的泰山的特点。组内讨论交流。
自由读整首诗,说一说内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诗歌,畅所欲言地谈诗歌的魅力。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课题:
重点:实词的含义的掌握。
难点: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生大声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读读、讲讲、议议。
(一)学习第一段。
1、“缀行甚远”可看出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学习第二段。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2、“一得骨止一仍从,复投之,后止而前又至”体现了的什么品性?
3、“并驱如故”可看出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3、的表现呢?
(四)学习第五段请用原文回答。
(五)朗读最后一段。
1、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2、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结合幻灯演示的图片复述并背诵课文。
六、片断写作练习: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当堂抽查交流)。
要点: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设计思想。
使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板书设计。
嘲笑了玩弄阴谋,自食其果的恶,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教育人们对待像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归纳: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三
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
本单元共选编五篇课文:三篇古代散文,两篇古代诗歌。《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古文二则》蔡勉旃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戴震好学深思,后生可畏;《陌上桑》中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学习古代诗文,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背诵尤为重要,要善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
——古诗文朗诵
一、口语交际指导
培养情趣,读好诗文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语言。古代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积淀。语言意蕴丰富,凝炼精辟。读好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陶冶情操。
怎样才能读好古代诗文呢?首先要正确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借助于文字,理解其中蕴念的丰富情感。第二,正确停顿,掌握诗文的节奏,朗读语速适中。第三,朗读要充满激情,仪态大方,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达到最佳效果。第四,朗读可以大胆创新,富有个性。
二、口语交际范例
城阙/辅/三秦一——风烟/望/五津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注]“/”是音节划分节奏,“一”表示韵脚朗读的延长音,“×”宏示不是韵脚,一般节奏朗读。
任选一篇学过的古诗文,划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朗读练习。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在作文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功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去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高尔基说:仅仅观察、认识还不够,必须想像。的确,没有想像,生活便失去光环。但想像必须基于现实,脱离实际的想像便是胡想,空想,写出来的就会缺乏真情实感。比如本学期学过的《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还有我们读过、学过的许多童话、科幻作品等,都是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想像的结果。然而想像力的发挥,也不能像脱缰的马,任意奔驰,要充分考虑主题的需要,围绕中心选取富有创新性的材料,大胆想像,精巧构思,使得想像的运用恰到好处。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想像寒假生活怎样度过,必须体现寒假生活的特点,如过年给我们带来的吉祥、喜庆,亲友相聚等,力争写出你想像中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的寒假生活。
二、写作练习
文题: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提示:1. 给拟一个副标题,力求新颖醒目。
2. 发挥想像力描述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生活片段,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3. 篇幅不少于500字。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我的心愿,是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
面对着沙漠一天天的扩大,而对着森林的不断减少,面对着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绿色的地球在一天天的衰老,地球的末日在一天天的逼近。
儿时,我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会想,是用蓝天色的纯洁还是绿色的生命,是用红色的激情还是黄色的阳光,来描绘这可爱的地球。而现在我或许只能用一些灰、白,黑来描绘我们的家。我多么希望人们都拿起绿色的画笔,为我们的家画点什么。
是呀,许多新闻媒体也都在呼吁——环保,环保,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每当我们拿起卫生筷时,脑中往往会闪出一个念头:这会儿不知多少人正在使用它,不知多少筷子已扔进垃圾箱,不知又有多少棵树成为了我们用餐的工具!?然而,我们还是拿起了筷子,做一些所谓为自己的行动。
如果我们不断地浪费水资源,森林资源……不久以后的地球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是绿色的话,这种可能就像白乌鸦一样少。
我们要绿化人类心灵的荒芜,在人类心中筑起绿色长城。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把爱献给地球,献给我们的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让人们明白,用爱的清泉去湿润干涸的心;撒播爱的种子3_tr.a,们的心绿起来。让人们明白,地球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击:一次次沙尘暴的袭击,一次次酸雨的下落,一次次野生生物的灭绝……这无数次的警钟已经向人类宣告:只有大家一起环保,才能缓解这些危机。
只要我们每人种一棵树,就有许多绿色重新崛起,只要我们每人捡一个塑料袋,便有许多白色的高山被铲平!
我们还要给那些只为自己,不为地球,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人撒播绿色心灵的种子。
露珠的美不在于它的晶莹,而是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因为大阳的升起,它悄悄隐去,让鲜花尽情绽放!
不要一味地向地球索取,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做点什么吧!做像露珠一样的人!
这篇选取社会普通关注的环保问题为题材,立意深远,引人深思,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选取“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作为心愿,大胆想像,构思精巧,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让人震动。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四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望岳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五
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故乡在远方》被选入初一语文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收入第二单元/'故乡情思/'的最后一课,属于精讲篇目.
这是一篇描绘/'故乡/'的写景散文.文中的/'故乡/'既是地域意义上的/'故乡/',又是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从地域意义上看,作者选择了与自己人生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故乡/',描绘了它们各自的美景.
在作者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会留在这里/',/'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即使部分学生有远离家乡的感受,也很难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该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理解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永远的精神家园/'.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教法:。
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运用/'话题——讨论/'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应该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
教学媒体的应用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声音,图像等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过程与意图):。
教学步骤。
媒体应用。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思乡的古诗。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思乡的古诗。
(1)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
(2)初步感知人对故乡的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张抗抗的相关资料.
(1)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交流作者相关资料.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媒体展示图片以及相关文字链接.
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
(1)学生讨论交流.
(2)诵读喜爱段落.
(1)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味作者语言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感悟,探究主旨。
思考问题:以/'故乡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为讨论契机,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
(以课内课外文本为依据)。
学生交流,补充,概括.
感悟,积累,探究.
吟唱歌曲,总结课文。
媒体播放歌曲《橄榄树》.
小结: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也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1)激发爱自然,爱家乡情感.
(2)引导认识作者真正故乡意义所在.
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媒体展示作业要求.
(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巩固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反思:。
1,运用话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巧设/'问题/'很重要.问题设计既要结合知识的重难点,新颖有启发性,体现创新精神,又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本课问题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2,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本课以问题为主线,以阅读为思考,学生讨论为主要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学习达到较好效果.
3,本设计旨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重点读析课文,以期对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之美作/'知新/'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浓乡情以及故乡作为精神家园对游子的深远影响.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多向交流的氛围,努力达成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故乡在远方》是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感悟生活”中的一篇散文。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感情。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非常成功,值得一学。教学中我请学生到文中找一找作者对广东新会(祖籍)、浙江洛舍(外婆家)、杭州城(出生地)、北大荒(插队落户的`地方)描写性的句子,并揣摩这些描写性的句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学生体会到他们都有着大自然的妩媚和婀娜,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能够生活在这种地方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了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张抗抗的散文,以对自然、生活、社会和个体的细腻描写与刻画,赋予了散文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散文的语言艺术魅力在于华丽而不浮燥,自然而不堆砌,意韵悠长、至情至真,饱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褒扬与崇尚,饱含了作者对社会、自然、个体的真、善、美的赞美和宣扬。文字之中流露的是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和谐之美。散文语言格调高远、文笔精炼、秀美绚丽、璀璨夺目、纯朴自然,令人阅后如浴春风,在心潮澎湃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她把散文的语言艺术和思想相容相生、天衣无缝,充分彰显了她扎实的传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3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