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公正,对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批评。这些范文可能涵盖了一些你之前从未接触过或思考过的内容。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二
二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总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条规律。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不能根据乘法口诀直接找到商,因而试商是关键,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准备题第1题,问:填5行不行?添3行不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教学例1。
1、把6只苹果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只,
分完了。)。
2、把7只苹果平均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
只,但没分完,还有余。)。
3、平均分后的余下的1,我们把这个数叫做余数。
三、教学例2。
1、写出算式。
2、这个算式不能正好用乘法求商,我们想:5*38,()。
里最大能填的数就是商。所以商是7,余数是38-7*5=3。
3、“试一试”让学生字动手做,并说出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第1题,可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加深对余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建议。
1、第4题,把被6除没有余数的数、被8除没有余数的`数分别挑。
出来,写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2、第5题,把被5除余1的数、被7除余3的数分别挑出来,写。
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3、第6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除以9呢”的具体要求。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
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能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正确使用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准备题。通过摆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加深理解。
二、教学例3。
1、先审题,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算出得商6余1。
3、联系算式说说6是什么意思,在它后面要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说说余数1的意思,它的单位名称是什么;被除数19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三、教学例4。
1、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计算得商7余1。
3、然后针对结果说说7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
称?1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4、“试一试”重点是单位名称的处理,要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思。
考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
1、第1、2题加强单位名称的处理。
2、第3-6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要求竖式计算。
2、第2题,让学生口算判别类属,填入适当的集合圈。
3、第3题,可以允许学生用口算求结果。
4、第6题,要帮助学生明确第二问里借出的故事书仍旧是48本。
5、第7题。编好应用题可以口头列式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第二步计算,关键是抓好第一步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准备题。计算后由教师指出:加和减是同一级运算,所以加减混。
合式题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1。
1、先研究运算顺序。
2、这是道连乘题,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3、读一读这个算式:2乘3,再乘9。
4、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读做:2乘3的积再乘9。
三、教学例2。
1、加减混合式题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
2、例2是一个乘除混合式题,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读法为:“54除以9,再乘7”或“54除以9的商,乘7”,
但第一步不能读做“54与9的商”因为这样分不清哪个为被。
除数。
4、“试一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3题,应根据课本要求,逐步地从扶到放。第。
4、5题,可以根据习题形式做适当指导。
五、板书设计:
第六、七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掌握乘除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3题。先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再做练习。
2、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第2题,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练。
4、第4题。可以采用同桌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
5、第5题。应该先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再列式计算第二个问题,而不能用一个算式去解答两个问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6、7题。要先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和乘法两步计算式题。
的运算顺序,概括得出:加减是同一级运算,乘除是同一级运。
算。
2、第8题。也可以采用1人提问、全班抢答的方式进行。
3、第9题。先出示第一问的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然后提出“如果每行种8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八、九、十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3个课时的重点分别是:乘法计算;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
应用题;
乘除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可先对口令,再计算。
2、第2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3、第4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算式和意义之间的联。
系。
4、第5、6题,要注意比较。
5、第7题,首先要理解图意。编完后,可让学生把一道乘法应用。
题和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8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2、第9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
解答方法。
4、第13题,可以补的问题有两种补法,分析比较两种补法。
5、第14题,可以补的条件有四种,先让学生说说,再进行补充。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三)。
一、教学建议。
1、第15、16题。前两课时中已经复习过,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
2、第17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8。
3、第18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个9是多少。
4、第19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把63平均分成7份,求1份是多少。
5、第20题,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于一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五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的方法试商,知道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得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继续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想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理解余数为何要比除数小。
小棒。
请你用手中的学具代替桃子,帮助红红放一放,然后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下。好了的小朋友可以在小组里和小朋友交流交流。
也请你用学具分一分,再用除法算式把这种分法表示出来。在小组里说说、交流,随学生回答板书:7÷3=2(盘)……1(个)。
1个是什么数?
2、请你和同桌小朋友合作,试一试。(学生在尝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3、指名板演。(选择板演的学生最好是将出现错误的各种情况都反映出来。)。
4、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5、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6、小结:试商是有余数除法中最关键的一步,小朋友要动脑筋,找到合适的商,当然特别要注意的是余下的不能再分。
请你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表示出来。
完成以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交流。
3、如果把这些气球平均奖给7个、8个小朋友,这时他们每人拿到几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呢?请你任意选一种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写下来。
4、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学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
1、分一分。
“想想做做”第1题。由每组的组长负责,先用小棒分一分,完成填空;然后进行竖式计算;最后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2、比一比。
“想想做做”第2题。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3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第3、4题。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意。
(2)根据图意,填上除数。
(3)列竖式算一算,填上商和余数。
(4)同组交流。
(5)全班交流。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的知识,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的?
2、你对自己在这一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六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七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电脑、挂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146=45-5=。
29=39=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五、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p49—50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重、难点:
1、重点: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2、难点: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49页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主题图的教学。
1、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篮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位同学,几个同学为一组?
在跑道上一共有多少位同学,参加跳绳的每组有多少人?
黑板报下的花盆几盆摆一组?
两棵树之间插了几面小旗?
3、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探究体验:教学例题1。
1、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让学生计算。
2、教学竖式。
教学后要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法乘积的写法。
3、练习:
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
4、在具体情景中,感受除法的存在,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5、表内除法的商都是一位数,所以商写在个位上。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51—52页的例2和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和算式的读法。
2、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重、难点: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前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入。
二、探究体验:
1、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通过真实的情景。自己算一算,然后汇报结果,观察这些算式,发现被除数不变,变化除数,商和余数也在变化。
2、通过观察算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例3并进行观察。进行归纳,总结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4、验证,进一步理解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除了检查商对不对之外,还要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页的例4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解决一些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应用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创设情境:以分组做游戏为引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
1、可以口算,可以笔算。
2、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解决例题。
4、要有问题意识,同时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5、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练习十三的第1题、第2题。
四、总结。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其次,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为试商的教学作好准备。最后,单独编排试商的例题,突出试商的方法:求商时要想几和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并且保证余数小于除数。同时,为保证试商的准确性和速度,教材在练习中还增加了单项练习,如练习十四第4题和第6题等。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教学建议。
结合前面的阐述及本单元知识的特点,下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总体的教学建议,供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参考。
(1)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
几何直观是《标准(20xx)》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借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最基础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些例题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的缘由。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观。如例6中题目的呈现、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对余数含义的说明,都借助了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以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除法常常经历如下面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书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建议在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在上面右图中,横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号表征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竖框中则是本节课要建立的动作表征与另外两种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应建立分的过程(操作表征)、口算的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符号表征)以及语言表达过程(语义表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学习难度,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
(3)认真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前的知识基础。
正如前面在编排特点中所叙述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对于平均分及表内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时通过复习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确定好教学的起点。
调研时,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写出心目中的竖式三种表征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其中算式表达和写竖式两种表征方式的调研结果如下。
在算式表达方面,学生列出的横式有:15÷5=3(个),15-5-5-5=0。其中,第一个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横式;第二个式子用的是减法,体现了逐次减的过程,虽然没有写出结果,但能看出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让学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表征时,学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竖式。
从上述几个竖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列竖式时明显受到了加、减法竖式的影响。第四个算式虽然出现了号,但从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位学生仅仅是见过除法竖式,但对这种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从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解决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竖式。究其原因,这与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除法竖式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4)建议用8课时教学。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个草莓磁扣。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例1、6÷2=3(盘)。
7÷2=3(盘)······1(个)。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一
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除数、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乘法口诀的试商、比较、调商、定商的过程,感悟用乘法口诀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并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
通过乘法口诀的试商、比较、调商、定商的过程,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方面的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学生方面的准备: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引入。
1.用乘法口诀求商。
12÷6=()40÷5=()21÷3=()24÷8=()。
师逐一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或抢答。
24÷8=()一题,说说算理:因为8×3=24所以24÷8=3。
2.看图计算。
17÷5=学生独立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核对。
师问: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出示:25÷8=()。
问:这题该怎么做?
二、探究。
1.例题:25÷8=?
(1)自由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全班交流:摆小棒、画圆圈……。
(2)出示小兔欢欢的问题:有余数的除法也能用乘法口诀来做吗?
小组商议:用几的乘法口诀?哪一句?
师问:为什么哪一句都对不上?怎么办?
(3)媒体演示。
熊猫乐乐:除数是8,用8的乘法口诀来试商。
小胖想到: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小巧:四八三十二,积是32已超过被除数25,不行!
小丁丁:三八二十四,积24小于被除数25,商是3,余数是1,余数小于除数,行!
师问:为什么不用二八十六呢?积十六也小于被除数25?
学生讨论、交流(若商是2,余数就是9,余数大于除数,不行!)。
(4)板书算式:25÷8=3……1(5)。
说说计算过程:指名或同桌互说。
2.试一试:21÷5=?
(1)独立尝试或同桌合作。
(2)交流计算过程。
(3)错误分析。
如果口诀中的积超过被除数,商应该调小;
如果口诀中的积比被除数小,还应该算出余数,并将余数跟除数比,若余数小于除数就能定下商,否则应再试商,即将商调大。
三、巩固。
1.练一练。
(1)独立完成数学书p57习题。
(2)交流核对。
2.找朋友。
(1)出示算式与答案。
(2)小组合作——找朋友。
(3)展示结果——核对。
3.错在哪里?
31÷8=4……129÷4=6……5。
(1)独立观察思考。
(2)交流纠错。
四、拓展。
1.填入适当的数。
(1)问:怎么做?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2)交流想法——怎样快又好?
(3)独立完成其余习题。
(4)交流核对。
2.编一个符合算式36÷7的应用题并解答。
(1)独立或找伙伴合作。
(2)交流编的题。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二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有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学习素材作为媒介。至于素材的来源可以是书上的现成内容,也可以是生活实例,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选取或加工的题材。在学习这堂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计算、会把一个数分拆成乘与加,并且学生能进行等量划分、平均分等操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而且书上后面的练习都是用等量划分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选用“分草莓”例题引入,而是以等量划分具体实物,给每个学生15个小圆片,可以每2个一份或每4个一份、每5个一份、每6个一份,让学生从动手操作。通过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有的是正好分完,有的是有余数的,在交流后,学生形象感知两种不同分的结果。学生在自己操作摆双色片后,我又让他们说说摆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等概念体验比较深刻。我们深知,当孩子们在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时,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
二、加强对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习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必须比除数小。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我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不仅增长着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三
1.通过创设情景并加以操作,让学生体会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除法公式中用余数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独立查询,明确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将余数除法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余数除法的计算,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在书面表格中除法,余数除法。
难点:体验将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的过程,加深对除法与余数除法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旧知识的铺垫。
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苹果里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行列式,明确平均除法计算。行列式是:12_4=?
2.学生可以自己回答。你的食谱是什么?3412年_4=3。
2.新课程教学。
1.假设盒子里有12根棍子,最多可以放置多少个独立的方块?
(1)如何用公式表示?12_4=3。谁能说出这个除法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除法公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加减法公式一样,也可以用竖直公式来计算。我们看一下除法的纵坐标。
首先写除法符号,然后写股息12。把股息12写在除号里面,把4写在除号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商3。你认为《尚书3》应该写在哪里?我能把它写在1上面吗?
总结:有34个,所以写在一个地方。34是多少?
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是3和4的乘积。共有12根木棒和12根方形木棒。你还有吗?(不)也就是说,钟摆的平方减去了12块,用了12块,等于0。
(3)谁会再说一遍,股息下面的12和0是什么意思?(全部使用完毕,无剩余)。
当你试图挥动手中的木棍时会发生什么?(最多三个,还有一个)。
(1)13_4=如何以竖直形式计算?
明确:除号、股息和股息的书写位置;4根木棒放一个这样的独立方块,最多可以放3根,所以商是3,写在股息数字3的上面,3根这样的独立方块分享12根木棒,在股息下面写12根,13根木棒用12根木棒,还有剩下的吗?你为什么不留下一个呢?如果没有足够的余数来放置一个独立的正方形,或者一个不能再得分的数字,我们将其称为“余数”,并将其写在水平线以下。
谁会再说一遍,股息下面的12和1是什么意思?
(3)余数除法的结果如何以水平形式表示?先写3,然后点6,再写剩下的1。这个公式可以这样理解:13除以4商3加1。
三世。巩固和提高。
你想知道这个盒子里有多少根棍子吗?实际上,有18个。谁猜对吧?20根棍子最多可以放在几个独立的方块里,没有棍子。
能计算出来吗?如何用公式表示?如何用竖直公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
你从这一课中学到了什么?你能说说吗?
5.布置的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想做》。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根。
2
3
………………。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出示:
每人分几根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根。
250。
331。
4
5
6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交流。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10÷2=510÷3=3……1(根)。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3.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板书)。
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8÷5时,可以想18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8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8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4.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8÷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2。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怎样又快又准确的。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找到商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7÷3=2……1(个)。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1.口算。
7×79×621÷33×4。
24÷812÷235÷74×7。
6×948÷818÷2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计算练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怎样想到商的。
3.完成第3题。
1)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2)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
3)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4题。
1)生口答商是几。
2)分组计算检验。
5.完成第6题。
1)学生分组计算,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作业设计。
练习一第4、5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练习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63÷92×856÷8。
7×46×436÷45×6。
28÷712÷63×935÷5。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个4。
53里面最多有()个7。
44里面最多有()个8。
33里面最多有()个6。
3.指名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求出?
二。计算练习。
1.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63÷967÷9。
40÷847÷8。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3)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出示第(1)题。
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
生独立完成。
指名反馈,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其余3题,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学生了解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四。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
教学要求: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情景引入,信息整理。
1.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意思吗?
对。这天是植树节,中山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将要组织植树活动,大家看这幅图。(出示)。
1)问: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
2)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指名反馈,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些信息得到的相应结果。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于每个班的植树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3.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并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4.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有那些时候回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五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习,集体订证。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习: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4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