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教案(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7:27:10
黄河象教学教案(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5 07:27:10     小编:翰墨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授课前的教案准备和反思,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一

时间:2005年3月15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

班级:初一7班。

教师:张亮。

教师:大家想一想,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哪里?

学生:中国人讲究道德,民族精神就包含在道德里面,比如受灾群众受到支援。

学生: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

学生:中华人民不可能屈服于别人的精神。

教师:你想到哪些。

学生: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但是我们用大刀把日本赶出中国。

教师:他的发言使我想起一首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事东北抗联的歌。

教师:所谓的民族精神有很多,今天只想讲一个,之前,有一件我记忆深刻的事件。将近2000年前,一位帝王,在位的46年众进行了46年的战争,对手是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秦始皇的时候就骚扰中原,但是秦始皇只好修筑长城。在汉武帝之前的两位皇帝都受到匈奴的骚扰。在战争中涌现出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使中原士兵扭转了对匈奴作战的劣势。在这位皇帝去世之后的23年,匈奴最后瓦解。一部分迁入中原,一部分逃往欧洲。

我又想到:1998年的那场大水,刚才有同学说过了。这看出了中华民族是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那场大水淹没了中国广大地区。但是无数官兵无数群众日以继夜地修筑大堤抵御洪水。记忆最深地是一棵小树在洪水里摇摆,一个孩子在上面抓着,抓了一天两夜。国家领导人在洪水泛滥之际也来到了洪水泛滥之地,一位领导人说:中华民族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我也是这样看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河颂》,创作于1938年,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进行全面侵华,而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对外不抵抗,但是人民却要抵抗,如东北抗联,如杨靖宇烈士,几天几夜不吃饭都要打鬼子。他牺牲之后,日本人解剖他,胃里有的只是棉絮!

于是,中国全面走上了抗战道路,如松沪会战等等。国民党正规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就随着《黄河颂》,走进那段悲壮激烈的历史里面去。我们先感受一下。

学生:(无语)。

学生:感受到非常雄伟壮观。

老师:其他同学有和她一样的吗?举手。

学生:我从歌词里面感受到雄伟壮观。

教师:说说歌词?

教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时候体现出民族精神没有?

学生:没有。

教师:他说景色“秀丽”,大家觉得对吗?

学生:不是。

教师:还有其他同学再试一下吗?

同一个学生:有。

教师:好,再给你一个机会读出他的雄浑壮阔。

学生再次朗读。

教师:他感受到了这种雄浑的气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多少英雄都再黄河的怀抱中产生。不过我对他的朗读还有一些建议:其实作品开始:我站在黄河之巅,直到劈成两面,都是作者看到的黄河的景色。不过刚才他朗读的时候语速太快,有些停顿没有体现。

现在我来给大家朗读一下,注意一些断句。

(教师朗读)。

教师:现在大家一起朗读。

(学生朗读)。

大家看看,惊涛拍案,是一个切面还是一个全景?

(学生有争议-)。

教师:我觉得还是一个切面,写出了黄河之水的汹涌壮丽,这是一个近景(板书)。

之后作者写了……。

学生:远景。

教师:对。从昆仑山到黄海之边。路上是九曲连环,有同学知道九曲连环的意思?

学生理解困难。

(学生朗读)。

教师:后面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三次。

学生:啊,黄河。

(学生讨论)。

教师:如果要概括部分的话,是不是应该找每节重点词语?你们发现没有?

学生:发现了,

呢认为这里哪个词是重点?

学生:摇篮。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教师:其他的同学呢?

学生:(无语)。

教师:我觉得刚才她的思考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从黄河的历史来谈黄河的'作用的。我们的文明是从黄河起源的,传统文化中,黄色就是一种比较高贵的颜色。不仅因为黄河的水是黄色的,还有黄色的土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

教师:第二部分的关键词?

学生:屏障。

第三个部分?

学生:滋长,榜样,哺育,精神。

教师:所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大家同意吗?

学生:同意。

所谓黄河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顽强坚韧勇往直前。

板书:

近景。

第一部分:“望”

远景。

1,历史贡献。

第二部分:“颂”2,军事地位。

3,滋长中华民族的精神。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子爱国主义情操。

引导学子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子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子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子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子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子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子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子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子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子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子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子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子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子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子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子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26黄河象。

斜插脚踩。

热喝。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四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

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高大完整无缺疲劳干渴。

发现斜插的姿势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上级指挥员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六

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含义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

文章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筏子险情重重,乘客从容淡定,为下文描写黄河主人的品格做了铺垫。艄公的沉着稳健,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

一、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只要勇敢、智慧、沉着、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感悟黄河的险恶,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景象,感受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学会网上查看资料。

2、情感和态度目标:

四、教学准备。

关于黄河、艄公、羊皮筏子的图片、文字资料及黄河、艄公驾驶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

五、设计理念:

1、力求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网络阅读教学,计算机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走向了人机对话的形式。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上网查看有关资料,感受黄河,认识筏子,认识艄公,使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走进了网络,网络与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使得课堂网络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2、力求体现“球形教学特色”。本文的“球心”是体会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大胆取舍文本,紧紧扣住文中的中心句,通过情境展示、拓展阅读、自悟讨论、情感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

六、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分为四大板块。

一、多管齐下,感受黄河的壮美。

首先让学生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讲出自己心中黄河的印象。(板书黄河)。

接着引导学生点击黄河的视频,一边欣赏,一边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眼前的黄河。

紧接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观。

(简评:这一个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很自然地由文本走进网络,再由网络走进文本,达到文本和网络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也被充实而又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深深吸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赏读结合,体验筏子的惊险。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1、认识筏子。引导学生点击筏子的图片,一边看筏子,一边说筏子,从而认识水上这一交通工具。

2、文字感受筏子。学习2-5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看到筏子后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这其中抓住重点句“”和一个小小的“啊”字进行品读,感受作者的那份担心、惊讶,体会筏子在黄河上的那份惊险。

3、欣赏筏子。让学生欣赏艄公驾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亲眼目睹筏子在黄河上的惊险。

(这一个环节由直观图片到抽象的文字,再到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对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那份惊险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下文感悟人物品质做了反衬与铺垫。))。

三、自读自悟,内化艄公的形象。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自然的引导学生找出并出示文中最为关键的中心句:“”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句话,深入到文本,自读自悟,互论互品,用自己的话谈谈梢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分别表现在哪里?读相关的句子,适当地点拨、评价,让学生读中有思,有感,有悟,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艄公,深入艄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艄公能战胜黄河的其它原因。

(评价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来感悟人物品质,与文本对话,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意图,同时,以“先收后放”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潜心会文,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将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

四、延伸拓展,升华艄公的精神。

1、学生从外到内认识了艄公,认识了这样一位看似普通却不普通的人物,内心定有千言万语,指导学生点击梢公的视频,让学生再一次面对滚滚的黄河,面对滚滚黄河上的艄公,让学生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想要对艄公说的话。

2、再通过教者的总结加以升华: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个像梢公一样的中华儿女,生活在黄河边的儿女们,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变得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终于成了这黄河的主人。

3、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的挑战生活的主人,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有关他们的资料。

(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再一次走进网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所想,激发了他们表现的欲望。课后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也培养了他们课后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网络世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邮箱:jlhyy@。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七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八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斜插脚踩。

热喝。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

课时安排:1课时。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读、悟、赏。

 :录音机;电视机;vcd;投影仪。

1.以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配以朗颂词引入;。

2.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学生体验作品语感和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好诗歌基调——热情、悲壮、豪迈)。

(3)(配乐)齐读。

(4)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并朗读;。

3.质疑。

4.深入探究(用投影片展示问题)。

(1)第一节歌颂了黄河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思维拓展:

(1)第二节中"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抽生讲)再放英雄故事的画面,让学生猜,画面中的英雄是谁?最后放《英雄赞歌》来结束对英雄的赞颂?"。

(2)仿写:"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你熟悉的事物。

(4)齐唱《保卫黄河》并配以黄河的画面。

6.小结:

《黄河颂》这首诗不仅歌颂、赞美了黄河,赞美了黄河,而且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并让我们炎黄子孙学习这种精神。

7.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朗诵)——(歌唱)主体——尾声。

伟大坚强望——颂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一

一听录音导入。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吧!(课件)。

二现在的黄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7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2.现在的黄河是什么样的,交流资料。

是呀,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的“表现”,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你查到黄河怎样变了。哪儿让你大吃一惊了?请同学们交流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交流,可以下座位)。

文字、图片、网站、书籍、音像(歌曲、黄河决堤)、等。

老师收集到一个音像资料,我想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么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慨{说为什么会成这样,说黄河的制理})。

3.自学课本,用横线勾画出写黄河变化的原因的地方。

学生自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

汇报学习结果。(出示课件: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4.小记者采访: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这些,你还想到什么想告诉同学们。(环保渗透,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找出恶性循环的的流程图、两大原因、泥沙重、能提出什么叫悬河)。

三.过去的现在的黄河。

生讨论交流___汇报。

5.这样数管齐下,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她变成什么样了呢?

(生说)你认为黄河会成为什么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写诗,作文,画画,朗读)。

三结束语。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二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一】(l)样子。

【二】(2一9)假想办法。

【三】(10)发现。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三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一课时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所以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且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够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3、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们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们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们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们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们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们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们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们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们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们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们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们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们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们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们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们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们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们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们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六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

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 :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诵读、感悟。

一课时

欣赏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1、播放《黄河颂》的录音。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

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再来颂读诗歌。

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黄河颂》本文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我们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八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一) 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 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一,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二,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 时代背景的把握

3,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 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557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