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和规则,指导未来的行动和决策。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出国留学的必备准备清单,快来查看吧。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一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管理会计的功能已经由提供合规--的信息不断转向进行价值创造的资本管理职能了。而管理会计的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引擎,在大数据的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功能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与大数据的信息化,高效性、低廉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在大数据时代下,管理者要做到有效地事前预测、事后控制等管理工作,在海量类型复杂的数据中及时高效的寻找和挖掘出价值密度低但是商业价值高的信息。而管理会计信息化就能够被看做是大数据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的一个相互结合,可以认为是通过一系列系统有效的现代方法,不断挖掘出有价值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会计方面的综合信息,随之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分类、计算、对比等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以此能够做到满足企业各级管理者对各个环节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等的需求。需要掌控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就能够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化来实现;需要帮助管理者优化企业生产活动就能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对供产销一系列流程进行监控来实现;需要对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解以此帮助管理者为企业制定战略性目标能够通过业绩评价信息化来实现。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企业的影响仍在不断加强。正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瞬息万变,与此同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方式,选择跨行业经营的模式,经营范围的跨度不断增大。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实力,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要求。虽然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各不相同,但对通过环境的有效分析和企业战略的充分把握,从而进行研究和预测市场的需求是如出一辙的.。企业对需求的考量进而反应到企业的开发研发、成本控制以及资金流安排等各个方面,最终形成预算报表的形式来体现企业对未来经营活动和成果的规划与预测,从而完成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后核算向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监管控制的转变。
然而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和元年诺亚舟一起做的一项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调研结果中得出,仅仅有4成的企业完成了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大型的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应用这方面的普及率都不高,足以说明我国整体企业的应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从整体上来讲,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并未在我国企业中获得广泛的普及。
(二)成本管理信息化。
企业由传统成本管理企业向精益成本管理企业转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而基于大数据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对计划、协调、监控管理以及反馈等过程中各类相关成本进行全面集成化管理。而进行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以及对企业价值流进行管理。企业能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对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等进行有效地信息记录及进行标示,并结合在财务信息系统中产生的单独标签,使与企业有关的供应商、生产经营过程和销售等的过程全都处于企业的监控。以此企业可以做到掌握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即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实时了解到原材料的消耗,产品的入库及出库等一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结合价值链的分析和价值流管理,企业通过将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地分解,形成多条相互连接的价值链,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每条价值链的成本数进行有效的追踪监管和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为企业提出改进方案,并使用历史成本进行预测,达到减少企业的不需要的损失及浪费,最终达到优化生产经营过程。
虽然成本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使得企业完成全面的成本管理,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业绩评价信息化。
业绩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一种反馈信息,当企业的绩效处于良好状态,代表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也反映了企业现阶段人才储备充足,发展处于上升期,由此企业定制扩张战略计划。而当企业的绩效不断减少,代表企业的发展状况在恶化,也反映了企业的人才处在流失状态,企业在不断衰退,此时企业应该制定收缩战略计划。企业进行业绩评价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对信息系统中的各类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地将对员工的业绩评价与企业的财务信息、顾客反馈、学习培训等各方面联系在一起。对于企业而言,具备一套完善且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业绩评级和激励体系是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组织内部关系成熟的一种重要表现。
然而,如今对于具备专业的业绩评价信息化工具平衡分卡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对业绩评价的先进办法对于数据信息的要求比较简单,通常可以由传统方式获得。所以,现如今能够完全将业绩评价纳入企业信息系统,并能够利用业绩评价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企业数量并不多。
(一)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不重视。
我国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重视的问题。首先,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概念和建设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甚至由于对于企业自身的认识不够充分,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趋势产生了质疑和抵触心理。再者,只有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中进行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及应用,但是,企业应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进而促使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手段已经在我国众多领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发展过程,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受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与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也要求较高,所以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基础建设还相对较落后。
(三)管理會计信息化理论与企业经管机制不协调。
虽然随着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很多行业的不断涌现出新的企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规模以及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在管理决策方面也产生了显著地差别。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权责统一,产生了管理层短视行为,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等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一)适应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全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在企业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理解和考虑,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好的法律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要求企业处于相对较好的环境之中,以此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管造合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内部环境。
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良好发展要求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树立有效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股东、懂事、管理层以及每个员工的价值观念体现,有利于各级员工都能够正确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再者,企业要储备足够的管理会计人才,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同时,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最后,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为企业创造长足的生命力,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开发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不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会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组合使用,并且这种情况在未来也可能将持续下去,企业需要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因此,相应的措施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才能够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二
管理会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早期。而在我国,管理会计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行传授,直到近几年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提出了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会计信息化将网络的办公自动化运用到了会计中去,通过高速的信息网络,对收集来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处理,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实现了信息共享化,是科技网络迅速发展必然产物。管理会计信息化即是将管理会计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是相继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会计电算化、财务一体化后的又一次会计领域的浪潮,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三
摘要:我国进行对外开放之后,与各国间的贸易、货品及人员流动也日益频繁。而只有通过有效实现国际物流工作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才能够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前进的脚步。从而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工作高效稳定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其发展路径,并提供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贸;发展模式;路径分析。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对外贸易的环境也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与各国之间的一些贸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要解决当前的国贸问题,并就必须选择有效的发展路径完善和改进国贸现状。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
肆意消耗资源。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属于能源大国。但受到我国当前的国情限制,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两类。而为了保证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贸易出口额,许多企业开始肆意开采消耗我国的自然资源,导致当前矿产资源十分稀缺,而国内森林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我国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消耗,但仍然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的需求[1]。
国际竞争力较弱。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在当前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转型,也越来越看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并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比,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而且从短期国贸市场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目前出口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但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比较稀少的,而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各发达国家相比也明显处于落后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国贸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也令人堪忧。贸易冲突严重。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就比较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劳动力成本不高也导致了我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中的价格低廉,也对同类的进口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些同类进口国家因为要保护对本国市场,所以常常会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等放置。
而这些被限制的产品往往属于比较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如农产品、鞋包等等,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国贸出口中占比幅度也较大。但是近年来,各国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也使得两边贸易冲突更加明显[2]。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
1、完善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应该根据当前国内物流状况,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和完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际物流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并以国际物流行业为标准,制定国内物流市场规范,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因为我国本土物流行业规模小,服务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现在我国的国际物流市场被许多具有优势的外资物流公司占领。我国如果想要夺回物流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和调整企业规模,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专门为我国国际贸易服务的物流品牌。
2、加强出口市场的管理规范。政策支持是促进国贸良好发展的大前提,同时还要在过贸出口市场中建立一个中间管理组织,主要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通过此种方式加强出口市场管理规范。我国在市场管理当中课可以学习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当前的国外出口市场不光有法律法规保护,同时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协调管理,其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低价竞争,造成出口市场混乱。我国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建立中间管理组织来加强出口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监督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企业提供合适的出口机会[3]。
3、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引进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方式来讲,国外企业研发的新技术都会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并防止核心技术转移,所以我国难以接触到外国的核心技术。综上所述,我国应该着眼于国内企业,鼓励其自主创新技术,打造专利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许多国家开始防备并限制将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引入我国,使得我国相关的创新技术水平更加落后。所以,只有依赖于我国企业引进加强培养相关及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突破创新难点,才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贸易发展。
三、促进国际贸易新发展的策略。
我国国际贸易想要或的新发展,就应该拓宽国际市场。开发比较有潜力的市场,并增加贸易顺差国的出口总量,结合现在的国内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进口新原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4];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商品需求也有所转变。
所以,我国企业要注重科技开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还应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充分结合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合适的企质量管理模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4]李秀玲.国际经贸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17):112-1.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四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成本粘性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与传统的成本习性假设存在冲突,必将对基于成本习性假设的传统管理会计工具产生影响。文章分别分析了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预决策分析、规划与控制分析和业绩考核评价四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已经步入高成本时代。成本历来都是制造业企业的命脉,面对不断增大的成本压力和日益缩小的利润空间,加强成本的管控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工具是制造业企业进行内部管控的常用手段。传统管理会计中的一系列管控工具均是基于成本的习性假设和对称性假设,在这些假设和理论指导下,企业的成本只是简单机械地与业务量相关,因此管理者更多的是去重视生产量和销售量而无法积极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但是,随着对成本习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发现成本粘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研究成果与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存在矛盾,可能会对传统管理会计分析工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这些分析工具提供的管理参考信息的准确性。当前国内外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其存在性和影响因素上,而对其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笔者欲就成本粘性对传统管理会计工具的影响做一分析,以便更好地结合成本变动的特点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内部成本管控工作。
二、传统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本粘性。
(一)传统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是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诸如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等需要而产生的,它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从西方引进,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相对稳定,并且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内部管控的常用手段和工具。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工具主要有本量利分析、预决策分析、规划与控制分析和业绩考核评价等。
这些传统管理会计工具都是基于成本习性和对称性的假设和理论。成本习性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成本只机械地与业务量相关。成本的对称性是成本随着业务量增加而增加的数量等于成本随着业务量相应减少而减少的数量,即成本边际变动量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无关。基于这种假设构建的成本模型简单、易理解,在粗略的成本管控模式下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以及对管理要求的精细化,这种对生产和成本管理高度概括性和理想化的描述降低了对现实因素的包容性,偏离了实际情况,不利于有效地指导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
(二)成本粘性。
美国学者andersonetal.(2003)通过对1979年到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7629家公司的年度数据研究发现,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业务量的多少,而且和业务量的变化方向有关,并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念提出成本粘性概念。这一研究成果开创了成本粘性研究的先河,自此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如火如荼。我国学者孙铮等[1]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4年至2001年的年报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成本费用粘性。马广奇等[2]指出,早期研究人员首先发现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粘性的存在,后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总费用也存在粘性,总费用粘性也就是总成本粘性,因此就直接称作成本粘性。
成本粘性是指成本的边际变化率在业务量不同的变化方向上具有非对称性,即成本随着业务的增减变动并不具有严格的对称性,业务量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额比业务量等额减少引起的成本减少额大,两者之间的差异用来衡量粘性的大小。比如,业务量增加1%时成本增加0.75%,而当业务量减少1%时成本只减少0.55%。当前国内外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其存在性和影响因素上,而对其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成本粘性研究的兴起是对传统成本习性理论的挑战,必将对基于成本习性假设和对称性假设的传统管理会计分析工具产生影响。
三、成本粘性对传统管理会计工具的影响。
(一)成本粘性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基础分析工具,它不仅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管理工作,而且对于外部财务分析师和投资者的预决策也具有重要作用。本量利分析是通过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分析,旨在为优化管理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工具首先基于成本习性假设,将企业的全部成本理想化地简单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成本模型,而忽略了管理者行为、企业特征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等其他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被忽略的因素往往会使得成本的变化与业务量的变化并不是严格对称的,即出现成本粘性现象。
成本粘性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传统成本模型的运用效果,造成传统本量利分析工具提供的管理参考信息有偏差,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及外部财务分析师和投资者的决策。比如,在销售量下降时,如果管理者不考虑削减资源,就会造成资源闲置和产能的过剩,而这些资源照样会通过各种形式转变为企业的成本,导致业务量下降而成本并没有同比例下降;但如果削减这些资源,一旦业务量再次上升,就需要花费很大的资源调整成本。因此,当企业的销售下降时,如果企业预期未来销售将增长,调整成本的存在将会使管理者保留一些额外的资源,从而产生成本粘性。当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时,成本粘性越强,它的会计利润下降的会越多,这样会引起会计利润在不同期间表现出不稳定,由此将导致很难对企业的会计利润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影响本量利分析工具的运用效果。
(二)成本粘性对预决策分析的影响。
传统管理会计中的预决策分析包括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三类问题。但不论哪种问题,都与成本分析密切相关,成本的多少以及与特定预决策的相关与否是预决策分析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预决策的偏差甚至失误。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管理会计关于成本习性的认识局限,人们对成本的分类和理解一直作一种理想化的'假设,由此得到的成本与业务量具有线性关系,而通过传统的本量利分析使得利润与业务量之间也是线性关系,并依此作出相应的决策。然而一旦考虑到成本粘性的存在,则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在传统成本习性基础上的决策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成本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比如在预测销售量增加时,如果考虑成本的粘性,总成本的金额就会高于根据传统成本习性计算分析的结果,那么原来计算的利润或者净现金流量就可能偏高,这样得出的管理会计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决策。因此,管理者在作出一系列预决策时应把成本粘性对经营决策的影响予以考虑,对传统的决策方法进行修正才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成本粘性对规划与控制分析的影响。
规划和控制分析主要是全面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如何合理安排和调度企业的各种资源以确保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在整个预算体系中,成本费用预算是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又是落实成本预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首先确定预算目标并对其进行层层分解和下达,销售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和财务总预算等这些环节都与成本密切相关,如果在其中一步忽略了成本粘性就会导致后续的预算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错误。企业每期制定完标准成本之后,都需要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然后根据两者之间产生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以及成本控制,也为将来制定更好的标准成本提供参考。因此,假如忽视了成本粘性的存在也同样会影响到企业标准成本的制定和执行。在规划和控制系统建立过程中,关注成本粘性,便于通过周密的计划避免或者减少成本粘性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关注闲置资源的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四)成本粘性对业绩考核评价的影响。
业绩考核评价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指标是企业进行业绩考核评价的关键因素,成本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绩效指标的计算,进而影响到业绩考核评价的效果。
成本粘性的存在无论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的销售量出现暂时下降时,如果管理者削减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会导致成本粘性在短期内降低,从而使企业的短期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但这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样,如果企业的成本粘性过高,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的变化反应缓慢,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短期绩效,时间久了也会降低企业的长期绩效。所以,企业的成本粘性过低或者过高都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当企业的销售量变化时,管理者应该考虑成本的粘性因素,采取稳健的措施并保持谨慎的态度,适度地调整企业的资源,才会有助于改善企业的长短期绩效,从而能够较好地考核评价管理者的业绩。
四、对策和建议。
传统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内部管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成本粘性的存在对这些原有的工具、方法和模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资产结构,加强资产管理。
企业的经营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就要合理配置资源,重视优化资产结构并不断加强资产的管理,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水平。企业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企业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的成本粘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从盈利能力来看,太高的流动资产比重不一定好,但在短期内流动资产容易调整,所以其所占比重越大,则表明企业营运能力越强,成本粘性也就会较小。基于此,对于流动资产,企业要制定高效合理的信用控制流程,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加强存货管理,确定合理的存货数量和购销时间,提高存货的周转率。非流动资产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其比例过高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调整成本,成本粘性程度会加深。因此,企业要清晰把握自身的经营现状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预测未来经营所需要的资源,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不断地降低非流动资产比重,同时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改进工艺流程,以提升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提高成本调整的灵活性。
(二)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涂柳媚[3]指出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成本粘性的存在除了契约刚性和调整成本等原因之外,委托代理问题也是造成成本粘性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的结果导致股东和经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这就使得经理人在面对资源调整时受到利己动机的驱使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比如当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时,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薪酬并尽力维护他们所能控制的经济资源,成本粘性便随之产生,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首先,合理确定董事会的规模并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数量和质量。董事会要保持合理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太大容易导致有些董事“搭便车”行为,太小又可能影响决策的质量。由于独立董事的特点,建议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同时要注意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对独董的考核机制,避免出现花瓶董事,这样在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还能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降低成本粘性。其次,完善高管薪酬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员报酬激励约束机制,把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实现更好的结合,这也有利于降低成本粘性。
(三)加强成本粘性水平的研究,合理确定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
成本粘性的存在会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相关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降低成本粘性,但成本粘性的存在是必然的。朱乃平等[4]指出,要完全消除成本粘性是不可能的,除非整个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但这种理想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另外前文分析也发现,如果过于追求成本粘性的降低,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短期绩效,但可能会影响到企业长期的绩效和发展,因此适度的成本粘性水平则可能更有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要辩证看待成本粘性水平和成本粘性所传达的信息含量,正确评判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适度的成本粘性水平应该是多少?管理者如何利用其进行成本管理和作出最佳的资源调整决策?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一个国家或者行业的企业总体粘性系数,而对单个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如何进行计量和评价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五
管理会计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管理思想。在会计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人员的责任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做账、做报表等,而是需要将管理会计的各种理论运用到财务软件中,财务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只有这样,财务人员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才能不被淘汰。管理会计信息化所建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看成是管理会计和信息系统的一个集合,即用现在系统方法,对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处理,来帮助信息使用者快速有效作出决策。管理会计信息化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帮助管理者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分摊风险。
我国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运用领域,是从单一领域向整体建设发展的。在单一领域方面,例如预算管理信息化、成本管理信息化、业绩评价信息化等方面,已经逐渐成熟并不乏成功的案例,而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依旧仍重而道远。
信息化在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应用领域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以erp系统中的功能为主流的大部分是以失败告终的,但在作业成本管理领域,信息化依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主要针对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领域进行探究。管理会计的发展不是飞跃性的,而是持续渐进的,而abc作业成本法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一步。如今,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制造业以及部分服务业。许继电气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许继电器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成本信息和实现其战略目标,通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对成本查询与分析以及未来成本的预测,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然而,如果没有计算软件以及云计算平台的支持,许多工艺复杂的大型企业根本无法完成成本核算或者获得精确的生产参数。王平心等也曾介绍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西安农业机械厂的经验。由于成本核算对一个企业有着决定性作用,可见abc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对信息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将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理念融合进信息系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并不成熟,在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不足。
(1)财务工作者的管理意识不够高。中国的财务工作者是不缺的,但据统计,80%的人只能从事记账等基础性工作,既懂财务又懂战略决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十分紧缺的。现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创新意识,都直接或间接阻碍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管理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企业内控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考评系统不够完善,落实得不够具体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管理会计的作用。
(3)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度不够。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化较多的仍是被一些信息化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实施,而对于小型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条件的阻碍以及发展的因素,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中小型企业中的运用并不理想,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4)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缓慢。在我国,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视远于管理会计,再加上管理会计软件的落后,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许多模型都无法得到应用,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六
一、商务英语语言学现状。
作为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具有一定的学科敏感性,并且对本学科的相关信息有一定的关注。学界近几年来对商务英语语言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商务英语的关注。从学科名称上就可以得知,商务英语语言学是由商务英语与语言学综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也已经被业界和学界的相关研究者所认可。商务英语与传统的普通英语不同,相比之下有很强的目的性,实用性和便捷性,因此商务英语的学习要求要高于普通英语。而以语言学为导向衍生而来的商务英语语言学则为商务英语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契机。
1.学科性逐渐增强。商务英语属于交叉性学科,历史悠久,由于其商务性和语言性兼具的特质,其学科性一直不是很强。但自从商务英语语言学学科蓬勃发展以来,商务英语的学科性在逐渐增强,这也充分肯定了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学科性。这种学科性逐渐增强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大众对其学术理论的重视;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与日俱增;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甚至产生了一种类似于“井喷式激增”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商务英语语言学感兴趣,因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学科性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当商务英语语言学终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高校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报考这个专业,甚至一度形成了“报考热”,究其原因是其高就业率引起的高关注度,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商务英语语言学,那么其学术方面必然迅速发展,社会的鼓励和学者的热情以及高校的扶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发展。
2.研究范围广泛。
近年来,商务英语语言学向多模態趋势发展,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该学科兼具商务性和语言性,针对它的学科归属,学界一般存在三种观点,分别是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观点。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体系是“含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商务英语学科体系”与“逻辑体系”。但近年来,随着研究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百家争鸣的现象开始出现。首先,是研究者范围广泛,包括了专家、学者、业界人员,高校大学生等。其次,是研究领域范围广泛,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阶层和圈子,所以他们针对自己所在领域的研究也是不同的。再次,是研究目的范围广泛。由于大家的研究目的不同所以导致了各不相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虽然每个群体做的研究各不相同,但每一个研究结果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独特性,而这些各不相同的研究结果又对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有丰富和完善的作用,进而达到促进商务英语的发展的最终目的。
3.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近几年,随着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模式,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开始逐步走向完善,如今看来这一趋势在未来发展的将会更加明显。理论体系的完善,将会更加有利于商务英语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态势。理论为学术论文提供了研究方向,也提高了研究价值,商务英语语言学理论的规范与完善将会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可以预见,随着商务英语语言理论体系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与之相关的商务交际、语言交流、文化分析也会尽快成型并且步入正轨,为商务英语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逐渐国际化,英语已经成为了当代学生综合素质必备能力,而商务英语更是成为许多大学生热衷的专业和工作。这一切都为商务英语语言学提供了有利的成长土壤,不仅适合它生存,更适合它发展和完善。这些与经济发展,教育支持,社会认可等硬性条件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它们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而这个契机恰好帮助了商务英语语言学明确研究方向,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理论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合理独立地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最终在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下蓬勃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商务英语语言学在未来的发展态势较好,教学体系也会逐渐完善,人才输出将会增多,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这样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和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参考文献:
[1]对外经贸大学商务英语理论研究小组.论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
[2]姚梅林.当前外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教学研究趋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七
摘要:管理会计信息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中研究的热点,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本文从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探讨了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下有效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策略管理会计信息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愈加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却非常滞后。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却凭借着其诸多的优势,迅速在各个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服务结合起来,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又一次掀起了资本扩张的浪潮,然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却给企业集团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如财务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决策缓慢、管理理念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开始着手研究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此,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财务共享服务诞生了。财务共享服务指的是将财务业务进行再造,以实现流程标准化,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从而为外部企业和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提供专业化服务。其目的是改进财务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财务处理效率、降低成本。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服务具有规范性、规模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半自主性等诸多优点。
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把管理与会计结合起来,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信息化则是把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利用计算机、数据管理、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为企业单位的规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会计信息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以及我国国情的限制,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是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尚未实现在各个领域的完全覆盖。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它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它对我国会计新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
“建立高效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人员办公”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常所采取的将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从日常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的三大措施。以a公司为例,经过几年来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探索,a公司在其总公司的财物部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化远程报账系统,实现了对分公司的会计财务处理、资金支付、财务报销等事项的集中审核与办理。为此实行财务共享后,a公司便取消了分公司的财务部,分公司除仍承担着对外报送报表、会计档案管理、银行账户维护、税务申报等具体工作以及执行财经纪律、财务分析报告、预算执行管理等财务职能外,所有报销审核以及核算工作均由中心完成,该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行不仅实现了财务会计人员的集中化,还引导了部分会计人员深入到分公司为其提供内部规划、管理咨询等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会计人员工作职能的转变,显著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会计水平。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在未来的会计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借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不仅可以将一些重复性的财务业务简单化、流程化、标准化,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对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相关策略。
(1)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保障会计信息安全是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建立在坚实的大数据基础上,它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绩效评价、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等企业业务的开展和高效运行,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是通过网络往来与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就必须要全面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企业集团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对于部分用户操作不当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给予用户相应意见,并展开相关技术培训,加强对用户的监控;而对于那些用户蓄意为之而致使数据出现泄露的行为则给予严厉的警告必要时可诉讼法律,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对那些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进行制裁。其次,企业应加强对数据访问权限的管理,有的数据可进行全范围的共享,而重要的关系到企业机密的数据则要设定访问的权限,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最后,企业要对网络通讯、会计管理系统等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更新,对相关硬件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从软硬件上来加强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在财务变革尤其是在管理会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如员工真实出差天数无法掌控、票据真假难以识辩等,但通过大数据,企业管理者就可以结合票据信息来判断财务信息的真假。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更为高效、精确的信息,因此把大数据理念运用在管理会计中,将会为企业对其经济活动的正确预测、决策、控制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前在我国会计行业,除了要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收集外,还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并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对行业内各生产经营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努力寻找并建立企业管理、业务、财会、内控等数据之间的联系。可通过统一数据业务、标准化处理各系统数据源、建立统计数据源数据模型实施元数据管理等来实现对数据质量的闭环管理,从而将大数据与大财务有效对接起来,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八
摘要:治理的形成与对治理的形成与发展,在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上赋予它现代化的方法与技术,从而使它能够突破传统会计框架的局限,在会计领域孕育出一个崭新的体系,以适应并服务于当代高速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治理科学的发展,是治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安东尼(anthony)对治理会计发展的评论进一步指出:衡量任何治理会计思想的标准是治理者对这一思想的。治理会计是对优秀治理实践的吸收、提炼、改进与传播。
一、治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初的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了适应企业价格决策和业绩评价的需要,产生了作为治理会计萌芽的本钱会计。治理会计形成的源流正是来自于本钱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本钱控制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本钱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本钱控制方面的时候,治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
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本钱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治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一治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治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之后,治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中专门用于内部治理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治理会计的逐步丰富、完善起来。治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会计阶段和决策性治理会计阶段。前者是以经营决策方案经济效益的评价为核心;后者是以责任会计为其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二、执行性治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继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治理”著作之后,泰罗于19发表了《科学治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开创了企业治理上的一个新纪元。书中对标准化治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本钱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本钱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治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1885年美***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本钱》、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著的《工厂账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本钱》这些书主要讲的还是产品本钱,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本钱治理方面的题目,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单纯的讲本钱核算向兼顾论及本钱治理题目过渡。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产品本钱题目。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本钱题目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题目,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题目而展开的深进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治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经济新常态对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变革,以此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新常态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本文主要对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育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升会计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使其能够有效服务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会计教育模式;发展策略;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重要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经济新常态来看,其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转变。当前,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较慢、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轨现象,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必须要以经济新常态为基准,全面实现对高校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经济新常态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育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慢。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主要是按照既定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其所采用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很多新的会计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没有及时有效的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考虑的较少,很多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难以实现创新。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较多,相互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存在滞后现象,难以全面满足当前新常态发展对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教学。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模式还是主要以理论教育教学为主,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其先进性暂且不论,而由于高校缺乏实践教育教学设备,使得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高校缺乏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大部分学生很难顺利进入到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其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和检查能力较差,对经济新常态下人才的实践能力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三)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轨现象。
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全面跟随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会计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后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会计教育模式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轨现象,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其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新常态下,高校要首先变革其会计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为方向和指导,全面审视其现有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通过理念的更新来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引入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准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要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其不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会计知识,提升教学的效率,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用的专业化会计人才。
(二)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对会计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先进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更新教学设备,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进行相关的上机操作,提升其对各项会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到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实践,对其所掌握的会计理论进行检验,提升其会计技能,以有效满足和服务于经济新常态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要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视为高校会计教育模式发展和基础和方向,通过在方法和理念层面的变革,充分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并保持会计专业人才的先进性,使其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施和推进会计教育制度的改革,实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出发,对其所需要的会计人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避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脱轨。
三、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也不断加快,目前高校会计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出发,全面完善新常态下我国会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鄂甜.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2]胡志勇.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财会通讯,2011(10).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
摘要: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数据存储的形式和会计核算的方法,触发了企业战略决策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企业价值创造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通常会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组织以及财务等,对推动企业的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信息和技术的应用,给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完善企业总体布局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成本。“互联网+”计划可以有效地推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拓展我国的国际市场。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做一综述。
管理会计是指事业单位或者企业进行价值创造或者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有研究报道: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不仅要包含财务会计,也要包含管理会计,会计软件也应该具备管理与核算的作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互联网+”环境下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已经由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延伸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报告要更丰富,将企业的管理会计价值最大化。据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化已经过了2.0时代,现如今已经进入到了协同交互的3.0时代、工业4.0时代,企业发展也已经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管理会计信息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
(一)强化战略意识。
在我国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会计事业已经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顺应了市场的发展需求与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控能力。由于转出与存储格式的不同、数据采集标准的不一致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了绝大多数的企业出现了客户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的计划系统、办公的自动化系统以及供应链的管理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数据不能很好地对接,不能为企业有效地提供跨系统、跨部门的综合信息。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系统,它蕴含了企业72%以上的重要信息,不仅是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其重视起来,用国际化的战略思想来看待信息化工作,全面考虑企业的协调发展与企业内部的系统化信息建设。避免效率低下、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等现象的发生,将会计信息化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整体建设中去,实行数据采集规范化、标准化,切实提高信息的开放性、准确性、稳定性以及通用性,让各个软件的系统数据自然对接,资源共享,提高数据的再利用水平与深加工,进而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内部控制。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伴随着大量新载体、新技术的产生,企业的系统结构逐渐变得网络化、高密度集成化,显著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采集效率、整理效率与数据传输的速度。同时会计信息化可以将企业内外部门、系统、机构的数据进行接口、转换、接受、发送,实现数据的交换,会计化系统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开放式的系统。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开放,导致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可控性与统一性大大降低,更容易受到恶意软件、钓鱼网站、等的攻击,所以必须要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强化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采用安全的技术策略,用会计专用服务器代替普通的办公室电脑服务器,并在会计专用服务器上设置路由器和防火墙,建立起多层安全体系。二、加强系统的内部制度,按照“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规章制度,制定软件开发维护、计算机病毒科学预防、资源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组织、硬件管理维护等一些控制制度,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高校的运行。
(三)强化管理,提高效率。
重视会计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档案的基础建设,企业要从实际出发,配置合理的空调、电脑、除尘等软件系统,并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会计档案工作要高效的完成,实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有效提高档案的保险系数。在电子档案中,要能检索到相关的纸质档案,在纸质档案中,也能检索出电子档案的相关资料,切实提高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相关性。在电子档案存档时,尽量在光电介质上存储,少用或者不用磁介质。对于档案要远离磁场、注意防潮和防尘,以便在会计系统被破坏或者出现故障时,可以在紧急状态下迅速恢复。在access或者excel中保存档案,可以为日后直接查询、调阅档案提供极大的方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轨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大软件的研制与开发,注重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不断普及,且应用广泛,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广泛搜集与企业相关或者企业需要的信息,作用者更需要的.是动态的、高度的、实时的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综合信息,迫切的需要完善和拓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和系统。因此国家应该软件公司的开发,研制出集会计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系统、业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一体的新型的信息化系统,为税务、投资、财政、审计等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方便和快捷,有助于企业挖掘相关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新观念、新技术已经贯穿于现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要进行积极的转型,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人员也要进行积极的转型。对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要不断地塑造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现阶段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企业工作全面推进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团队。企业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时刻关注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积累,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要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创新对工作人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交流,同时企业还要不断招收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利用高薪引进大量复合型人才,多渠道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不断壮大企业的会计队伍,可以极大地加快会计化信息的进程。
三、结束语。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让会计信息更快地融入了信息社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策略和目标是从战略的高度前瞻性上构建高效的会计信息化框架,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的防范,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提高企业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会计信息化正朝着智能化、规范化、社会化、互联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拓宽了了会计数据的领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毛华扬,杨洁.让管理会计信息化插上大数据“翅膀”[n].中国会计报,.
[2]王德昌.市场竞争、组织分权与管理会计信息视野[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毛元青,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会计研究,(11)。
[4]李永丽,刘军巧.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之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一
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在我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只有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才能建设我国的公共财政。
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必须确定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退出经济管理范围,交给市场去管理。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政府职能转变是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基本前提。而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着力点,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同时积极推进政资分开,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职能真正转变到以宏观调控为重心上来。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得到加强,政府利用经济手段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由财政来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重要包括: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治安、立法等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利、交通、能源等公益性基础建设等等。只有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职能之一的市场监管,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并依法对包括一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中的一切行为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是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但实践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的职能就应该是通过规范与监管市场,去解决市场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来支撑本国经济向前发展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产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必须加强规范和监管本国市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要以市场为中心,凡是市场能提供的产品,能满足需求,尽量由市场来提供,政府要逐步退出市场,在市场中起监督管理作用。
三、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由参与市场竞争转变为管理市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制定和执行有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和法规,调节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调节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的悬殊与矛盾,调节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缓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就业压力,促进市场健康协调发展。只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市场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经济体制的这种转轨,本身就要求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必须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公益性基础建设,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那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资金需要,加快市场经济发展。
四、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能使公民收益或享受。公共服务是不同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这些政府行为的共同的是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需求得到满足。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要不断扩大就业,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等。这种政府职能转变就要我国建设公共财政,满足公民直接需求,使公民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得到收益和享受。同时,政府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能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的,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公共财政是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需要,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灾难性突发事件,只有公共财政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民直接需求。公共财政在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公共财政。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二
3、北京交通大学a++。
4、北京林业大学a++。
5、河南工业大学a++。
6、上海财经大学a++。
7、西南财经大学a++。
8、河南大学a++。
9、东北财经大学a++。
10、云南财经大学a++。
11、广西大学a++。
12、四川师范大学a++。
13、中央财经大学a++。
14、华南师范大学a+。
15、武汉理工大学a+。
16、燕山大学a+。
17、浙江工商大学a+。
1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a+。
19、天津大学a+。
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a+。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三
1.1从加工贸易总量增幅来看,威海市对外加工贸易保持较高增幅近年来,威海市紧抓日韩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年递增。截至,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37.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0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5.45亿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71.19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0亿美元(依据威海招商网公布数据)。
1.2从贸易结构方面来看,威海市及各附属区县进料加工快于来料加工进入21世纪后,威海市在国家及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下,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美、日、韩、新加坡、菲律宾等外资企业加快进入,使进料加工在整个威海市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威海市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
1.3从经营主体结构来看,民营企业虽得到较快发展,外商投资依然占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及山东省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并落实的基础上,威海市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外商投资企业纷纷进入威海。外商投资凭借其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取代国内企业,成为威海市对外加工贸易的主体。同时,随着威海市相关政策的'出台,当地民营企业对外加工贸易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此外,山东骨干企业加工贸易整体推动强势,大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1.4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高新科技产品出口日益增加威海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最新提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重点培育港口物流基地、船舶修造及配套基地、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新能源及配套产业基地、海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现代石化基地等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努力培植发展五大领域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战略性产业、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因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在整个威海市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四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欠缺的东西还是很多,资金投入不足、信息结构不合理、信息标准不统一以及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大规模的电子商务设备也不具备。农业信息化就是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也就是提供农户各种信息资源渠道,以便资源交流与共享。下面就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提几点建议:
2.1建立针对性强的资源体系。我国农业资源体系是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专业门户网站,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网站的规模还不够大,分布也很散乱,信息的表现形式也不新颖,对农民的影响力更不够深远。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源体系就要把农村的实际情况放在第一位,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积,积极宣传网络与通信技术在精准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改善农民迂腐陈旧的思想,造成观念上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
2.2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农业信息化的实施还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只有在农民的支持下才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因此要使农民意识到农业信息化所带来的利益,将他们带入现代信息社会环境当中,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给予他们获取信息的权利。农民之所以缺乏从网上搜寻信息的能力,很大原因就在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够,没有好的文化基础,对高科技领域的接触也不多,因此会对网络产生畏惧心理,认为上网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如今的农业改革不止一次强调,要实现“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换,农民不能再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他们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社会要积极鼓励农民学习使用电脑,提高信息利用率。
2.3培养农村信息市场。农村信息市场就是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具有一定的信息服务风险。政府要采取一定措施削减农户身上所承担的责任,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移一部分到政府身上,并且严禁信息垄断和不良的交易行为。建立政策、法规协助农民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和自然风险进行防范,真正做到以提供信息为本。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五
日本是亚洲地区加工贸易开展的早期国家之一,通过建立政府领导下的贸易激励机制,其加工贸易产品质量和服务誉满全球,已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产品加工,而是转向高经济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加工产业领域,积极投身海外分公司建设,对于波音飞机的配套加工就是其加工贸易成功转型的最好例证。20世纪80年代,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政府瞄准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建设加工贸易步入“引进来”和“走出去”阶段,在有力适应亚洲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同时,强化其对于亚洲地区的加工生产主导地位,产品逐渐走向中高档,音响、彩电、录音机、民用电器、复印机、传真机等产品均获得市场美誉。同时,日本还建立了联合新加坡、泰国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在内的集合组装工厂、零部件供应等功能于一体的“亚洲加工网络”,对后来亚洲其他国家的加工贸易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韩国。
韩国加工贸易的'起始发展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纺织、木材加工以及制鞋等行业为主要发展领域,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和积累,至70年代末,韩国造船、钢铁、电子、汽车、橡胶、石油化工以及特种金属加工贸易等均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然而,自90年代以来,韩国地区由于地缘政治格局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而逐渐失去加工贸易竞争优势,韩国企业开始寻求将加工贸易委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以半成品或成品的形式返销国内或者到第三国出口。
(三)新加坡。
1967年,新加坡政府为鼓励对外贸易发展,颁布了《豁免所得税(经济扩展奖励)法案》,其中提出“大力发展加工出口贸易”等政策法令。当时的新加坡加工贸易发展格局主要集中在食品、塑料、服装、皮革以及纺织品等方面,劳动密集型色彩浓厚,并且主要依靠外部直接投资。此后,新加坡对外贸易逐渐摆脱密集劳动加工局限,自1980年开始便全面转入电子器材、机械配件、飞机零部件、自动化设备以及医疗和通讯仪器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加工生产领域。时至今日,新加坡对外贸易始终坚持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开展合作研发,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作为加工贸易出口主要类型的外贸发展格局。
(四)中国台湾。
几乎是与韩国、新加坡同时,中国台湾地区开展起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对外加工贸易,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步引入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生产加工产业成为台湾地区领先世界的经济贸易优势,半导体和信息产业经济增加值分别位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三位,集成电路加工生产技术更是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均选择将加工生产基地建在台湾地区,足以显现其相关行业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以上提及的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均呈现出发展的共同点,即均经历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简单装配加工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加工过渡阶段,加工企业的产品生产职能都趋于下滑,而设计、研发以及物流等服务性职能比例则趋于增长,总部经济在各国家和地区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下需求贸易突破口的优先选择,多年来为我国贸易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其先天存在的发展弊端也在近年来逐渐显现,金融危机则使得积累问题得到了集中爆发。从图1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我国最近二十年月度加工贸易发展数据变化情况可知,1995-20以来,进口来料加工贸易经历了(0,1000)开区间的相对平稳增长,2008-呈现出较低增长水平,以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刺激下,进口来料加工相对于出口来料加工发生了井喷式的增长波动,加工贸易行业发展不确定性得到显现。在现阶段,我国拥有自主经营权的企业多以贴牌生产方式参与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都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下游,部分外资企业依靠品牌和专利而垄断高级加工贸易。在劳动力成本和人口结构发生迁移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加工订单大量流向东南亚国家,并且在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加工贸易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用工荒、融资难、利润薄、竞争力低下等问题也得到集中体现,本土加工贸易发展步履维艰。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在徘徊中复苏,然而内生增长动能缺少,新兴经济体全球化意识不足,世界范围内的外部直接投资额锐减。在各国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和探索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进程中,震荡徘徊依然会是未来一段时期的总体发展形势。
由图2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可知,代表我国自主加工贸易核心技术能力的出料加工贸易数值与进料加工数值相比几乎可以忽略,这在显示我国发展委托加工贸易能力低下的同时,也反映了进料加工贸易这种风险相对较大、利润较低的加工贸易模式依旧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呈现出的这种“风险-利润-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特性”倒挂的发展局面,海关总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商务部于20共同发文《关于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指导意见》,一系列优化产业布局、延长贸易价值链以及增加金融支持加工贸易等政策纷纷出台,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导。广东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最先提出了加工贸易“腾笼换鸟”的设想,前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则针对性的提出将广东省来料加工贸易向研发和营销延伸的发展策略,以经济软环境的改善为基础,将大量贴牌生产加工贸易企业由中外合资转为中方独资企业,走自主发展道路。由于长期以来外商企业掌握着加工贸易指定生产和价值链控制等优势,我国难以实现契约背景下的要素禀赋主导型加工贸易升级。然而,在我国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外商重新布局低端加工制造业为我们创造了贸易转型的机会,我国民营企业将成为参与新型加工贸易的主力军。目前,福建省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了包括品牌建设、设计研发以及内外贸一体化的自主加工贸易探索,改贴牌生产为自主品牌生产,整合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产业价值链,派出高级专业人才前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较为成功的日本和韩国等地取经,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探索发展本土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加工贸易,改革“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可以想象,伴随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期间自由贸易区、保税物流港口以及加工贸易园区政策的逐渐完善,新型加工贸易将继续推动我国经济走向进步。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六
农业信息化就是一种对过去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种现代经济进步的标志,农业信息化要求实现产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农业,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素质,在方法与思想上都要求创新和完善。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就是促进农民、市场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具有号召动员的威力,可以统筹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对农业进行投资,并完成农产品的市场监测和防御设备的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据的共享,提升信息化服务的水平,还可以创立农民热线、农民信箱等可以及时反馈的机构,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3.2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农业信息化呈现一种“多元管理”的格局,也就是说鼓励民间组织广泛参加农业生产是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力量范围广泛,涵盖了政府部门以外所有的社会阶层,是对政府主导力量的补充。虽然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对象是广大农户,但是带动各个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4结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代特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这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工程,不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和相关制度的约束,才能够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相信不久我国农业就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农村也成为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2]曾爱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4):237,269.
[3]董薇.新时期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3):275,276.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七
(4)企业组成以高智力的科技含量为主。
由于知识经济具有与工业经济不同的特点,作为企业决策支持体系的管理会计也同样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管理会计注重本企业的决策、计划及执行,只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会计、决策方法负责,而知识经济时代,光从本企业入手,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在国际、国内大市场环境下竞争的信息需要。企业要面向世界,为之服务的管理会计也必须放宽视野,为企业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企业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人才开发、科研技术开发及新产品研制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长期的竞争优势。
(3)知识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更加注重自身价值,因此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与管理也是摆在管理会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4)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体,因此在资产计量方法上要加以改进;制造业比重的下降要求成本计算方法、成本管理方法也随之改进。
(5)企业经营成果不仅表现在利润上,更表现在企业价值的增加上,如何反映利润的分配和价值的增值也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6)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现有知识已满足不了知识经济需要,管理决策者必须能够跟上时代的需要,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
(一)观念上的创新。
首先是市场观念要创新。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协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导致生产组织由传统的“大量生产”向“顾客化生产”的历史性大转变;同时,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生产高度电脑化和自动化,形成生产上的“弹性制造系统”。因此,企业在市场观念上必须创新,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其次是企业整体观念要创新。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再次企业价值观念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成本管理要创新。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
(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
(2)通过加强适时生产系统与存货管理降低成本。
(3)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4)通过目标成本计算与成本企划降低成本。
(5)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企业总体成本。
(三)人力管理的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
(1)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
(2)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的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
(3)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但是若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会出现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资源投资的短期行为。
(四)决策分析与评价体系要创新。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实际中,对取得的数据要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有些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实践证明,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教训,何况企业管理已从管理的单项研究发展到管理系统全面考察、从满足于内部分析进展到注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能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能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资金等等。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将面临新的生存环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会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
[2]郭晓君,等.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4]许亚湖.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j].财会月刊,,(12).。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篇十八
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0,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给链治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给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治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治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治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治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治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中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新的转型。
再次,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我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后者对外开放比我们晚,近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接近我们的十分之一,整体经济实力有明显差距,但印度近年来通过吸收新技术、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仅在闻名的软件、信息技术咨询、呼叫中心、芯片设计以及未来的金融服务、工业工程、风险和行为分析以及药品研发等服务领域为跨国公司提供海外分包业务,从而大大压低了世界服务业成本;而且在汽车、制药、化学制品以及资本货物等领域正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吸引世界大跨国公司寻求规模化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和研发、品牌优势。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战略,促进其转型升级。
l、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作为涉及外资、外贸和国内产业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
2、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外资的技术、治理和资金档次。
要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真正把握参与和治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竞争更重要。
3、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
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给链治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下一阶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国际资讯网络,应考虑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机制。
4、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治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转型。
对此,一是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和随机检查监督制度相结合。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最大的难度是遍地开花,监管执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应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包括合同、票据、凭证以及财务帐目等原始资料。数据的完备性,企业诚信状况的评级及违法记录,企业法人代表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等明确的规定;建立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良好伙伴关系,把责任重点转移到企业自身而不是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确保加工贸易企业贸易便利和诚信的前提下,实施随机的检查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严惩不贷。作为企业守法自律机制的保证,对企业诚信状况要有一套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与企业其他诚信认证系统相兼容,以全面获得企业是否讲求诚信的资料和数据。只有处理好企业自律和高效执法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效能。
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治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治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虽然加工贸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是中国特色,但监管体系建设仍应逐步向国际规则接轨。在这方面,政府职能要真正实现转换,明确监管部门的第一要义是提供“服务”,然后才是有效“监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加快监管体制的改革,包括调整监管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监管有利于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增加发展的障碍。
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在简化程序的同时又要保证有效监管,就应加强监管手段和工具的现代化,包括监管的电子和网络化改造。目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技术和网络投资过度,投入了巨额资金改造技术和设备,使监管的技术基础设施达到了国际水准,但这些技术设备的应用效能很低,出现了硬件过度发展,软件严重滞后,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改变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从监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电子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投资和改造,并提高监管部门的应用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四是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横向整合。目前从加工贸易的发展来看,一是加工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从装配到简单技术零部件生产,再到较复杂零部件的生产等;二是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如发展出采购、分销、配送网络;三是向上游延伸,如进入到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在这种情况下,按条块职能分工的监管组织形式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建立各种职能交叉的复合人才汇集的监管组织,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和重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跨职能作业,这就需要更大范围内的监管体制和组织的改革。
首先,应把引进来、扎下根、本地化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再次,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尤其要果断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目前,即使在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广东、江苏,不少市县政府依然存在着眼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行为,对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很少加以合理选择。最后,为了保障加工贸易的顺利发展,要针对不同产品、产业和地区进行分类治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1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