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2:16:06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16篇)
时间:2023-12-05 12:16:06     小编:琉璃

总结是对过去经历和成果的一种回顾与总结,让我们能更好地前进。总结时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你的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平移和旋转》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认识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两次教学平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火车、电梯、火箭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很普遍,建立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

对于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1、要求凭借初步的感受判断图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这两道题既帮助学生充实感性材料,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

3、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让他们用动作表达、交流自己对这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是对现实中众多的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概括。可见,教材安排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充分考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逐渐递进。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而且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确定图形的平移距离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作为是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使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同时渗透分类思想。

2、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一次后的距离。

3、在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形成解决问题一些基本策略。

4、了解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画有房子方格纸、房子卡片等。

二、说学情。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他们选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们都已见过,只是没有经过一定系统的理论学习。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三、说设计理念及教法学法。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平移与旋转,使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不断感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掌握平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观察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掌握物体平移的距离。

四、说教学程序。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联系生活,体验平移和旋转--观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离--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中,我首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它的运动方式是旋转,通过学生上讲台和回座位感知这样的运动和风车的运动是不一样,再通过课件演示物体运动画面,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式、对物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等形式,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抽象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件再次举例出示运动的物体,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性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在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体验平移和旋转”中,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1、先通过点的平移这一形式按“先点后体”的程序来教学平移距离,然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搬房子”让学生感受物体平移的方向与距离,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再次直观地感受物体的平移距离和方向,又一次突破了难点。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开始、1、23……)。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平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在第四个环节中“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中,首先让学生欣赏运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美丽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接着用课件演示上海音乐厅搬迁的新闻报道,让学生通过了解楼房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8、69页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为学习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首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再呈现一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2)解决问题,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坡度,把握了练习的难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1、导入:师:大家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

出示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大家看到小精灵聪聪的话了吗?一起读。(生提出问题时,让2名学生说出算式)。

第二、解决问题,探究算理。

(一)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小精灵聪聪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例1的第(1)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问题写在纸上,用幻灯放映)。

2、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计算。(齐读题目,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汇报,老师板书:2×9=18(元)(你是怎样想的?)。

2×10=20(元)。

3、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2×10没有乘法口诀,你是怎样想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看看哪一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2×9=18,18+2=20)。

(2)看成10个2相加来计算(2+2+2+2+2+2+2+2+2+2=20)。

(3)2×10表示2个10相加,所以是20。(10+10=20)。

(4)用1乘2等于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1个十×2=2个十)。

老师把4种算法都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优化算法)。

师: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再试试,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习(每人一张答题卡)。

3×105×1010×86×104×1010×7。

展示,并让2名学生说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10乘几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二)探究20乘几的算理。

1、出示例1的第(2)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2、学生齐读题,自己解答,汇报,老师板书:20×3=60(元)。

3、探究20乘几的算理。

师: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收集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知识要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法指导:

引探教学法教具。

学具课件:

通案个案。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展示给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纶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数真不少,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交流已经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会读百分数、会写百分数……。

2、教师示范“%”和百分数的写法。

3、让学生写出几个喜欢的百分数,并读出来。

(1)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呢?生答。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师解释: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项是一种固定的数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讨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组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联系是:都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即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区别是: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表示数时可以带单位名称。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6、练习:下面的这些分数哪个能写成百分数。

(1)六一班的同学中男同学的人数占48/100。

(2)一个苹果重27/100千克。

(3)一堆煤重87/100吨,运走它的32/100。

三、巩固应用熟练掌握。

(1)完成p78“做一做”(2)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0个满意的百分数,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实际写的个数是规定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

五、课堂检测。

(一)必做题。

1、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2、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3、一杯牛奶重25%千克。()。

(二)选做题。

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2、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

3、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本课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重要基础。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对于市里的孩子来讲,这部分知识可能显得非常浅显,很容易。但是据我调查对于我的这帮孩子来讲则不是这样的。他们对百分数的了解仅仅是知道像这样的数是百分数,但是百分数究竟怎样读也会出现全军覆没。

3、学习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也就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一直是我数学教学的目标和追求。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我选择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场景和生活事件充实到课堂之中。“展示收集的衣服标签”引出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先通过在全班范围内列举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例,再缩小到小组内举例说意义,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最后在学习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学法。本节课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主要注重以下方面:

1、举例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展示衣服标签,认识百分数。

小组内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衣服标签,并互相说说上面的数学信息。然后全班交流,引出百分数,揭示课题。

这样设计首先利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衣服标签引出百分数让学生认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复习分数的意义。举例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样为学生更准确地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打基础。

(2)举例尝试说百分数的意义。先在学生全班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举例、试说。

(4)质疑:百分数为什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5)小组合作结合实例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让学生试写百分数,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并做示范;汇报百分数的读法,重点指出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法。

(三)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自己梳理和整理本节课的收获,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节清检测。

(1)一件羽绒服含鸭绒90%。90%表示()。

(2)我们班有10%的同学近视。10%表示()。

2、读数。

121.7%0.6%140%。

3、写数。

百分之十八点零三百分之七十九百分之二百六十。

这一节节清检测题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学习的基本内容为测试内容,可以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即目标的达成情况。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五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能利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

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及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我设计了以下由三个环节构成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饮料及毛衣的成份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后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对百分数意义的探究。

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百分数在生活里的实际用处,百分数的使用有什么好处。这一活动的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同时明确百分数的好处,便于比较。

分三个层次学习:首先,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然后,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第三,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这里可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通过自学、探究、讨论,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三:自主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课件出示一组含有分数的关于奥运会筹备情况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辨别其中哪些分数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一组数学信息,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辅助理解概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素材和已经具备的分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巩固基础,拓展提高。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个活动:明辨是非。在这里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考查学生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掌握情况。

活动二:我是设计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

活动三:看信息、谈想法。在这里我展示多条有关耕地面积、环保调查、水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在这个环节,练习题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和发展性,让学生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六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习,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习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习例1和例2的内容。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本课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与大家交流交流。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建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说教法:

自主发现,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

五、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交流、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举例说明,引入百分数。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饮料及毛衣的成份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后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举例并板书。

例题1:某两家养殖公司养殖鸭子的成活率情况,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21307/1070/100。

b172017/2085/100。

我提出问题:哪个养殖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很快用通分的方法,把这些成活比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出结果:b公司的成活比率高,选b公司。

例题2:增加c、d两家养殖公司,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213070%。

b172085%。

c354087。5%。

d29530098。3%。

我提出问题:现在哪个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如果还用通分太麻烦了?思考了一下:把这些分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引领学生把表格中的分率进行转化,很快比较出了结果:选d公司。老师乘机揭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自主发现,学生交流。

首先老师引领学生说一说举例2里的98。3%、85%含义,做出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百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

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重点指出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法。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展望北京。

悉尼奥运会。

中国获取金牌数约占金牌总数的9。1%。

雅典奥运会。

中国获取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10。3%。

2008北京奥运会。

中国体育健儿获金牌总数将占金牌总数的%。

2、我是小小设计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四)自我检测。

(1)一件羽绒被含鸭绒97%。97%表示()。

(2)我们班有50%的女同学。50%表示()。

2、读数。

131%3。4%88%。

3、写数。

百分之九点零三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二百五十百分之百。

七、全课小结:

师:你能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说一说你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这节课的心情吗?

八、作业:(略)。

九、板书设计: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率百分比)。

例题1、2。

写作:8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

写作:98。3%读作:百分之九十八点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教学过程,使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有了进一步更深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已有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分数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引入课题时和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以师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形式实现“新知”的建构,充分再现和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中心地位”下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出百分数,学以致用——通过解读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升华学生对百分数在生活中作用的再认识,同时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学数学不仅仅是为知识而学,更重要的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八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计算做准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知识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整数及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只要引领孩子们认真思考、认真动手操作一定能顺利获得新知识和成就感。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为这个内容简单清晰,所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互查,小组内交流展示完全可以学的会。在教师巧妙的设疑、质疑引领之下学生一定能学的轻松愉快!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共有两个环节)。

然后教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设计既简练又易懂。不但包括学习内容,又包括学习方法,还有学习要求。

处理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共有四个环节)。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课件——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在通过独立学习,同伴互助、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同时学生可以随时评价和质疑,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或学生板书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其中包括知识方面、学习方法方面、合作学习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等收获,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教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环节一:课件导入,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节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用课件导入西部贫困地区的几个图片,“同学们,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并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我们学校也捐书了,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一、说教材。

《周长》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就其内容来说,本课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学习难度并不大。但是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因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正确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但是本课内容概念性很强,又较抽象,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测量认识周长,特别是针对长方形的周长要让学生先同桌合作认识长方形的周长,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再同桌合作验证得出结论。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

三、教学目标。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索,锻炼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演示法:边演示边讲解周长的一般概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突破在认知上的障碍,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抽象概括。

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在教室中间围一个大大的心形,并请几位同学按照我的示范来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紧接着提出疑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从而抽象出周长的直观概念。但是在数学概念的确立过程中我会通过边演示边讲解来勾起学生的理解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观察加之演示过程,真正让学生感知周长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生成新知。

接下来我会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

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使用用绳子围一圈,将绳子的长度量一量或是分段用尺子来进行测量周长。期间我会巡视进行指导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会要求学生:计算一下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的周长。在此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具体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交流汇报来得出结论;理解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过程则是将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此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选择给予适时地指导加深学生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过程中由学生来探究、讨论、分析,辅助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新知。

下面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易错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周长,设置判断题。

为了进一步突破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一难点,我会呈现一道基础题和一道变式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

1.基本练习。

(1)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1米,宽8米,求花坛的周长。

(2)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6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2.提升练习。

(四)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测量一下课桌、凳子、书本的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希望大家在计算时都能认真、仔细,不做小马虎。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九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个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安排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读写两部分内容,教材一开始就出现四幅与百分数有关的生活情境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接着让学生结合已有的或自己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安排了百分数的读写。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又是后面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系统学习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知道分数表示的意义,会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了探索百分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学生对百分数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衣服的标签上、牛奶的包装盒上等等。本节课的学习应有效的唤醒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顺利完成,还需做一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是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一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习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二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说课。

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这部分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解决问题

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与态度

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对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有三方面:

1、理解物体表面的这个“面”与它们的大小叫做面积的这个“面积”。

2、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3、使学生从“线”的认识到“面”的空间飞跃,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方式就比较综合了,有观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激情导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一开始我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我用一把米尺与一把卷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两样东西的用途,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把心去动起来(板书:长度单位)这时再分别出示32开、16开、8开三张白纸,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张纸你来选一张,你将用来干什么?为什么?引出大小。(板书:大小)这时学生还没有一种表面的意识,再让学生摸摸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桌子的表面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让学生亲自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为大家的这个发现起个名字吧,导出“面积”。(板书:叫做它们的面积)以上是我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数学书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来,这时出示两个难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此时课堂中定会起争议,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兴趣浓。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来比较;或用圆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画格子来比较,这时就会出现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这时学生对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已经心中有数,汇报后教师故意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拿不同的两个组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来比较,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好用的形状来做为测量单位。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来比较物体面的大小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测量面积的单位来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厘米。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能亲身体会到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大的物体也用1平方厘米来量是很麻烦的,学生就会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积来测量,就会发现还有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又用类似的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对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有个认识。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是我进行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三)观察比较,促进迁移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如果此时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层层深入,能使学生对所学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强化中可以出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并有些是不封口的,让学生比较大小,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让学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根本无法比较或者是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的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却不相同等等,这些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能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是我设计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四)分层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得很灵活,教师可以使用课本中已有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些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其间教师可以进行巡堂,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价。全班交流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后进的学生。还可以在这里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五)全课总结

这个总结可以让学生来进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课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三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点子图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点子图上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

2.注重对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32—33页.)。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

学生准备:点子图。

一、情景导学。

1.出示阅兵仪式的队列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2.引导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知识性课题。

3.估一估:乘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12的结果。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把整体分块求积的方法吗?请你们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写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

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把圈点子图的过程和算式对应说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归纳提升,引出转化法:

师: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这个新问题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或者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都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四

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第85页例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鲜艳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成为他们的注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赋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和交流互补法进行学习。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组织学生人人参与,结合教材,紧密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入生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发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进入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合理性的数学问题都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意图: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引导学生重点说算式每步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使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满足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过程中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质疑、解疑,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分组讨论,全班汇报。老师实时总结。连初的混合算式从左向右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顺序,在不断运用中发现规律,使运算规则的产生满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培养学生的良好做题习惯。

3、自主练习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订正。

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升华知识,使知识得到延伸,并且运用与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

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数学回到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是生活中去的奥妙。

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丰富知识,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分一分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十六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点子图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点子图上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

2.注重对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32—33页.)。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

学生准备:点子图。

一、情景导学。

1.出示阅兵仪式的队列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2.引导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知识性课题。

3.估一估:乘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12的结果。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把整体分块求积的方法吗?请你们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写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

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把圈点子图的过程和算式对应说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归纳提升,引出转化法:

师: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这个新问题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或者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都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274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