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时刻,让人难以忘怀。要注重自我评价和对未来的展望;想要写一篇好的总结,可以参考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典的总结范文。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一
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内涵决定了内部审计应具有的职能,内部审计的需求——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也对内部审计应提供的职能提出了要求,由两者的“交集”得出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是检查、评价和咨询。三个职能共同构成一个辨证统一体,其中检查和评价职能是基础,咨询职能是升华,三者统一于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内部审计职能是连接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内部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实施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特别是内部审计职能——如何更有效实施的需求日益加强,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内部审计职能既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能丰富内部审计理论体系,也会促进内部审计实务的完善,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然而一直以来,理论界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并不多,且其观点主要集中于监督职能、鉴证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但笔者认为上述职能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并不十分准确。
一、对于一些内部审计职能观点的思考。
(一)监督职能。
“监督”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监察和督促”。即监督有两层含义,不仅监察,而且具有督促能力。而由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并不具有要求机构(或个人)执行某项活动的强制权利,因此无法担负起“督促”的职责。
(二)鉴证职能。
这是独立审计的重要职能,以独立审计所具有的超然独立性为前提,而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的管理当局,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因此鉴证结果的公正性就要“大打折扣”,而且从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工作内容来看,几乎不涉及鉴证业务。基于这两点考虑,鉴证职能之于内部审计亦很牵强。
(三)管理职能。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为管理服务不等于管理,正如为领导服务而不等于领导,检验为生产服务而不等于生产一样”。而且,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特殊的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内审人员不能像一般的管理人员一样参与到直接的、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而只是通过检查、评价、咨询等方法,从旁协助管理者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因此,管理职能不能是内部审计职能之一。
(四)服务职能。
服务是一个宽泛、笼统的概念,广义的讲,企业内的各项活动都从不同角度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服务。萧英达等也认为“服务是共性,不是内部审计的特性。”因此,服务应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延伸。
二、基于供给需求理论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分析。
迄今为止,内部审计诞生已有百余年历史,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丰富。那么,发展到今天的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具有哪些职能呢?本文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内涵,;二是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前者是决定内部审计职能的内在因素——内因,解决了内部审计能提供哪些职能的供给问题;后者是决定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因素——外因,解决了现代企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哪些职能的需求问题。当两者有效对接时,即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两者的交叉部分(交集)就是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的职能。
决定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哪些职能的内在因素是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内涵。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特殊的管理控制活动。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行为,行使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管理活动,而是按照管理当局的职责分工,代替管理当局检查、评价相应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帮助管理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经营管理活动。理论界对企业内部审计内涵的研究表明,企业内部审计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改进建议等方式提供咨询服务,目的是为发现并预防错误和舞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的价值,以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审计执行的是管理活动中的检查活动、评价活动和咨询活动,所具有的职能应为检查职能、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这三种职能也与内部审计的目的相对应,查错防弊要依靠检查职能的有效实施来完成,提高效率和增加价值要依靠对相关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评价寻找其中的缺陷,提供建议等咨询服务——即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来完成。
企业经营管理对内部审计的客观需求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决定因素。这种客观需求因需求者的身份不同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第二类是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是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开展有关工作,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来履行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责。这主要是因为董事会和监事会由于人员数量、工作时间、信息获取等限制,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完成各项具体工作。而内部审计凭借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就自然而然的充当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大部分工作的实际执行者。但仍需强调的是,内部审计仅仅是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下的具体工作者,它所执行的是为董事会进行决策和监事会进行监督提供相关信息的基础工作,并不能“替代”董事会作出任何决策或者监事会作出监督行为。按照我国《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有关规定,董事会和监事会将利用内部审计完成以下工作:
(6)根据需要提供专项的咨询服务。
从上述各项工作内容可以看到,检查、评价和提供咨询的活动一直贯穿始终,正是这些职能的实施,使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2.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需求。
这种需求是企业高级管理层为了有效实施管理控制,而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较低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并借助内部审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的合理设计、有效实施、客观评价和不断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将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并将提供改进咨询的任务分配给了内部审计,这就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具体而言:
(4)按管理者的要求,提供一些临时的、专项的咨询服务,如为企业erp系统的研发和构建提供咨询。
从这些具体活动可以发现,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主要集中于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而且更为重视咨询职能的发挥。
综合上述两类需求可以得到结论:现代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表现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就是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提供检查职能、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
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内涵的分析表明,内部审计是一种检查、评价和咨询活动,具有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同时,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揭示,内部审计应该提供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二者所表现出来的职能“不谋而合”。企业内部审计的三个职能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是基础,是咨询职能的前提;咨询职能是升华,是对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的利用和发展。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和评价职能的实施,获得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在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的基础上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实现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可见,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咨询职能是建立在检查和评价职能基础之上的,而检查和评价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咨询服务,即检查、评价、咨询职能辨证统一于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需说明的是,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内部审计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边界的。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是一个独立于具体经营活动的机构,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也不对这些经营活动具有决策权,亦不能强令机构(人员)执行某项活动。内部审计只是以“参谋”的身份向管理者传递信息,提供咨询,由管理者自己决定具体的决策,这一点对于界定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至关重要。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二
摘要:
在国企改革视角下,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发展,企业要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将集体审计和内部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它们的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帮助。本文对国企改革中集团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如何有机结团审计和内部审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无法公正、客观的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受权力的影响很大,集团内部审计不仅要依照企业集团的安排做事,受企业集团的严格监督和管理,而且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由于很多企业内部职能划分不明确,再加上领导层和管理层的一些错误观念的引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起到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并不具备独立性,无法独立的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无法保证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
2.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较低。
由于国内市场审计人才的缺乏,大部分企业的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来担任的,这样一来,由于财务人员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极度缺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没有使用专业的审计方法统计抽样法来进行审计,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企业任然以人工查账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的审计模式,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较低,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3.错误定位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效用。
很多企业由于领导层和管理层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科学的理念,在审计的职能划分上出现偏差,将内部审计视作优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事实上,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所有活动的进行检查、审核的工具,从而防止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出现错误,有效的防范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财务损失,而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的偏差使得内部审计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4.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较落后,无法支撑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面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例如内部审计实务理论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所涉及的范围较窄,理论的深度也不够,对于审计还没有明确作出系统化理论,而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很难取得更好的发展。
1.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对于集团来说,需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而且该内部审计委员会位于董事会之下,保障内部审计委员会能够客观、公正的对你也集团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使其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监督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集团需要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交于总经理领导,使其能够在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扰下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各项活动的进行,有效规避风险。
2.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水平。
企业必须聘用专业的审计人才来开展内部审计相关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充分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对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企业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组织参观内部审计水平高的企业和邀请审计方面专家进行审计知识的讲座不断通过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合理的运用审计人才,充分发挥各个人才的作用,帮助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使其能够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工作上,并对工作做得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
3.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内部审计信息质量。
在改革视角下,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和结果共享的平台,并编制完善的平台管理制度和分级管理制度,同时不断更新审计技术和通信方法,并不断的提出建议来加强对信息共享平台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最终发展目标。企业还需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使其具备深刻的服务意识,推动其与各部门的合作之间对内部审计中问题的成因和潜在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编制完善的解决方法,进行一定的风险防范,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同时推动审计人员其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审计水平,保障内部审计的公正、独立,提供内部审计水平和质量。
4.强调事前审计、监督、开展和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目前,大多数国企所施行的审计方式是事后审计,这样的方式使得审计缺乏时效性,还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企业应将审计的重心由事后审计放到事前审计,通过强调事前的风险防范来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可以通过在业务活动之前进行内部审计,预测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的风险点,编制出完善的处理方案,从而形成事前防控的内部审计,有效降低运营风险。对于企业监督部门来说,其应从风险管理入手,在业务开展之前就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在事前加强对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监督、控制和管理,并对风险防范能力进行评价,建立起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对于集体审计来说,其需要建立起“大审计”模式,通过编制完善的内部审计章程并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责、各审计小组的权限以及工作范围和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来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作用,同时,集团审计需要明确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并对审计流程编制相应的审计手册,从而不断加强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审核管理,不断提高各利益方和国有资本对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项目内部审计的质量,有效发挥集团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倩倩.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三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作为电网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审计方法,逐步实现与国际内部审计接轨。另一方面,要认真吸取美国安然、世通公司财务丑闻的教训,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1.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是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电网企业在加强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投入,协调推进各级电网发展。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电网发展质量,确保电网发展规划落实,客观上要求加强对电网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和造价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降低发展成本和投资效益,提高投资效益。
1.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审计工作,一方面要通过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方式的不断推进,电网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同层级的管理内容必将不断优化调整,从而要求审计工作的内容、范围进行相应调整。随着规章制度的日趋完善,固定资产基础管理更加规范,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客观上要求将注意力更多转向效益和风险防范。
2、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帐实不一致。
一是电网企业因行业特殊性,固定资产结构也很特殊,在固定资产总额中输配电线路和设备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规划扩容、线路老化、区域负荷增大和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电网设备会经常发生新建、更换或改扩建,特别是对于农村低压配网的线路资产或用户计量表等,更换更加频繁。新建一座变电站,配套要新建很多条输电线路与周围站相连,这其中要涉及很多条原由线路的切改。若生技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帐与实物将出现严重的背离,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两者容易相脱节,固定资产不进行及时核对就会造成资产入帐不及时,或清理报废资产未及时核减,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不真实。二是固定资产清查成果总在动态变化。财务人员不参与设备的生产运维过程,如果设备信息变动后不能及时、准确反馈到财务部门,会导致固定资产卡片上记录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资产“有帐无物”。三是由于工程结算不及时等原因,部分工程项目在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后没有尽快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没有及时转入固定资产,仍以在建工程列示,造成账实不符。
2.2、部分资产产权不清。
农村电网改造以来,部分线路类资产产权复杂,一条线路既有地方所属,又有农网改造投入,还有用户投资形成。用户资产不属于电网企业的资产范围,却往往由电网企业承担着检修维护的责任,管理起来相当麻烦。用户投资工程虽然要经过严格审批才能兴建,但这些用户资产由于安全责任、产权等原因,不能及时办理无偿移交手续,财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财务核算,带来管理和维护以及安全责任方面的隐患。
3、如何开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
3.1、完善内控制度健全性审计。
获取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审查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建立投资决策、投资预算、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日常维护保养、卡片管理、资产处置等相关的制度,了解其健全性和完整性。
3.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审计。
对固定资取得到退出期间的审计,包括固定资产分类、增加、存续、折旧、减少、清查、信息化管理等审计,审查资产管理和监督责任履行情况,防止由于管理原因造成资产效率低下和损失浪费现象。
3.3、加强对特别关注事项的审计。
一是帐实相符审计。查阅工程项目完工进度表,检查在往来帐或在建工程核算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已经投入使用但未及时结算,或未及时结转账目,导致资产帐实不符的现象;查阅低值易耗品科目,对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价值超过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计入低值易耗品,而未作为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情况。
二是资产管理有效性审计。审查对一般闲置下来的固定资产是否采用租赁等形式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效果;审查对投入少量资金进行改造可以恢复所有功能甚至增加新功能的固定资产,是否经过市场调研和经济技术论证后进行改造,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来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闲置的固定资产在企业内部是否调剂使用;建立并计算资产盘点差异率、资产业务完成率、资产报废净值率、闲置资产再利用率、资产净值回收率、固定资产利用(周转)率等相关指标,审查所管理(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资产安全度、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协调一致性,并审查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带来预期的效益。
3.4、积极开展固定资产审计成果运用评价。
探讨建立一套审计成果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成果运用的效果。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设置量化考核指标,又开展定性评价,从审计成果、运用结果、运用质量、管理提升和运用创新等五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权重分别为10%、40%、10%、20%、20%,满分100分。
4、结论。
总之,开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防范资产流失风险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从内部控制健全性入手,以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真实合规性为基础、加强对重要风险点的检查,并开展后续审计和审计成果运用评价,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四
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监督和评价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咨询和参谋服务,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基于此,阐述了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完善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内部审计作用风险合作机制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是指某种不利因素产生的可能性,它可能既带来损失也带来机会。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有:(1)组织机构风险;(2)人员素质对竞争环境的适应及对战略目标的认同程度;(3)经营风险;(4)新技术采用风险;(5)信用风险;(6)内部控制制度风险;(7)业绩评价风险;(8)资产的安全性;(9)决策失误;(10)活动执行中偏离政策、计划、程序,影响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如不及时控制,将给公司经营带来损失。实行风险管理,就是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影响因素降低,争取有利结果。对风险来源、可能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征兆预测分析后,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是风险管理过程关键所在,通常可采取消除风险起因来规避某一特定威胁,如强化控制降低风险,通过合作者分担、投保转移风险、调整投资回报率或其他措施等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二、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2.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目前,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从而不能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和杜绝管理上的错弊和漏洞。3.审计人员配备不尽合理。中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相当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三、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1.内部审计应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有效识别风险。由于内部审计熟悉公司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因而具备有效识别风险,分析影响的优势。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筹资和投资风险;(2)存货风险;(3)营销风险;(4)企业信用风险;(5)资金管理与运用风险;(6)人力资源风险;(7)内部控制制度风险;(8)实际活动偏离计划、预算的风险;(9)审计风险。2.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优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检查评价筹资与投资管理活动、企业运行机制与资产安全、资金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等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效益。对于审计计划和项目的选择,应以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只要存在风险暴露,不管其表现为实际业务偏离计划或预算、资产的潜在损失还是管理与会计信息的错报,都应列为审计重点排序。有违法违规现象或财务状况不佳,或业绩与计划预算差距较大,资产或投资额较大,审计间隔时间较长,高层管理人事调整频繁,变更经营预算或改变业务流程等,都可以作为首选审计对象。3.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进行管理过程的内控制度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应是帮助管理层有效识别各种风险因素,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各项调整风险的活动,将“威胁”转化为“机会”。内部控制是保证公司达到预定目标的必要手段,其总体设计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管理层利用内部控制设计公司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与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各种控制政策、程序和措施,运营过程授权、操作、监控,岗位责权分离,防止或发现公司职员履行职责时的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和虚假信息资料,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核算的真实性;了解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纠正偏离计划的行为,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内部审计要检查企业管理层对各项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特别需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区域的.潜在风险,发现、剖析、纠正经营管理的缺陷,通过经常性的监督与评价,达到控制目的,确保目标与预算按期完成。进行基础审计、经营审计进而开展管理审计,都应从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找准审计切入点,评价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可将投资、资金、预算管理控制内容作为审计重点范围。四、推进构建风险管理框架进程,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1.内部审计发展要全方位转变,营造良好控制环境。内部审计应多方面转变:(1)由事后审计转向以事前预防为主,预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检查现行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2)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潜在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3)由纯粹依据已有的审计准则(包括政策、计划、程序)开展符合性测试,转向评价现有控制是否能保证公司目标的顺利实现。(4)审计领域由局限于评价经营管理与财务活动的合规性、真实性,拓展到测试管理信息资料与决策系统的效率、质量与安全。(5)由仅靠内部审计测试评价内控,转向促进并参与管理层的自我评价,将控制的观念植入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2.创建良好的管理信息网络资源,协助机构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决策失误是风险损失的开始,依据错误的信息决策,后果必然不利。建立良好的管理信息网络从而有效实施,采取科学手段量化风险,可推动公司各方面的变革,增强企业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取得竞争、赢利优势。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确立正确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所依据信息应全面真实、来源可靠、表达正确,管理信息网络要高效安全。选择良好的媒介进行传递,对敏感信息的接触进行授权限制,维护信息渠道畅通,网络安全统一。信息必须既能涵盖公司全部重要活动,又能满足管理层了解市场状况,掌握与公司有相关利益各方综合情况的要求。决策之前还应作到预测评估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因素,实施相应对策。参考文献:[1]王保军,林军.创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的实践[j].现代审计,,(9).[2]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1).[3]郁卫红.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定位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5,(1).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五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营企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使得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本文将简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分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和发展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其涉及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与技术性越来越高。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就必然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管理人员从多个方面考虑,进而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与治理水平,能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查错防弊以及监督评价。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使得企业各项内部工作的运行得到了有效而全面的监督与审查,使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得以发现并得到处理,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也能够得到弥补,进而使得资源浪费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此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能为企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一局,确保企业管理层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其判断失误,使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得到最淡成都的避免,为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组织管理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职能已经不再停留在监督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已经朝着服务的方向发展,并且注重对业务过程的审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企业内部审计除了要进行查错纠弊工作,还需要分析与评价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类管理问题,例如,经营环境、风险、信息传递与沟通等等,并以此为企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为企业提供咨询,改善组织运营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为企业管理的服务中。企业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整体情况进行的审查工作,通过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提出真实可靠的依据,以此保障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为企业组织运行效果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为组织增加价值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组织增加价值。通过对企业运营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性评价,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的改善提供充分的依据,促使企业组织价值的最大化得以实现。
1.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制约了其职能随着会计信息化不断深入,会计工作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的调整使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心偏移,会计信息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变化。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使得内部审计的问题被扩大。众所周知,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带有家族性质,其内部管理层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族网络,企业持有者主要为家族人员,其凝聚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手段也以家庭事务管理为主,也就是说企业利益即代表家族利益。如此一来,通常情况下企业主就是企业的主要决策人,而由于不同的民营企业其持有人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经营理念、文化水平等等,这就会对内部审计产生直接的影响,决定了其方向与重点,进而使审计结论的表达受到影响。并且对于产权高度集中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而言,家族成员基本是企业内部各项事务的决定者,即“内部人说了算”,而有的家族成员在专业背景与水平上有所欠缺,这一类特殊群体通常担任重要职位,其中内部审计部门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出现“内部人审内部人”的不合理情况,进而难以保证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2.民营企业忽视现代企业制度及内审制度的建立现代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内审制度建设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现代企业制度及内审制度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企业制度建设的缺失,使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并不明确。与企业治理不同,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更加具体。然而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大部分企业的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财务工作中的“查错防弊”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由于国家并没有强制规定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使民营企业在内审制度的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审机制,使得民营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导致企业财务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又或者是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的设置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够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恢复以来,受到该改革开放与经济转轨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基于财务会计审计开展的,其主要职能就是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尽管有的企业针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相关机构的建设,也加强了人员配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约束机制的建立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就整体而言,民营企业的财务审计的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大部分审计工作都是由财会人员承担的,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同时其包含的范围也不够广泛,仅仅停留在财务的审计方面。
4.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够完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的方式方法上也必然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反战。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仍然不够完备,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应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对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掌握,相关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手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方法,对于层次较高的工作而言,这具有十分大工作量,同时错误率极高,难以保障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果,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完全背离。
1.民营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要认识到内审的重要性不同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在文化水平,经营理念上有所不同,许多民营企业领导人的自身素质有待提升,难以转变传统观念,并且受限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导致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难以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此,为了确保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首先就需企业高层领导人员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要求领导人员基于对内部审计的认知程度,利用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行揭示,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审计措施,使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得到解决,进而才能让领导层看到内部审计的作用。
2.民营企业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的家族性质很强,而为了实现向现代化企业的过渡,就必须针对家族式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确保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得以明确,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弊端得以解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集体决策机制,确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管理难度越来越复杂,仅仅凭借企业主的个人意志来进行决策难免会出现失误,进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集体决策机制完善,不仅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能使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认同与肯定,使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得以增强。其次,还应调整用人制度,任用非家族集团的人才,如此才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以此使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再者,还应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提高监督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于一个严格监督环境之下,以此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范围要合理扩大除了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民营企业还应适当扩大内部审计的内容与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手段,运行机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必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积极的优化与调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转移工作重心,注重预防工作的开展,实现部门审计向业务流程审计的转变,应从全局出发,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与范围。在以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主要为财务会计审计,具有经营性质,而随着内部审计内容与范围的扩大,民营企业除了财务会计的审计之外,还应对企业治理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对财务指标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并且实现静态与动态的审计。应考虑企业风险的防范来实现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强化,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得以有效提高,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民营企业内部审汁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要更新上文提到现阶段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审计方法不完备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水平,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针对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手段进行调整与改革,并采用新的审计方法,例如,内控制度评审、风险基础审计等等,同时还要控制审计成本,使审计风险得以降低,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应以内部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此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改进,并发展与应用新的分析评价技术,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审计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保障审计工作结果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避免舞弊行为。此外,还应加强先进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在计算机系统的审计监督的实施过程中,还应采用新的内部审计方法,以适应电算化环境的不断深入。此外,为了确保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得到有效实施,还应从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入手。作为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而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工作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进行不断提升。为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如此才能确保审计人员能充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需求。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对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找出问题的关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创新的解决方法,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强化,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六
[摘要]经济新常态为内部审计环境建设、文化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农发行作为国家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新型内审机制的推动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文章分析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目前农发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质量;政策性银行;农发行。
农发行作为国家唯一政策性银行,在扶持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不免产生资金投向失衡、对资金投入需要过多等问题,从而加速信贷风险。新常态背景下,探寻农发行内部审计改革的路径,对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1新常态下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背景和意义。
自20以来,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我国目前处于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机,在各项改革推进下,国家相继出台了内部审计工作相关文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发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要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的重要作用,及时定位在改革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这不仅有助于农发行深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还能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技术,建立新常态下的新型内部审计体系,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2.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内部审计部门发挥行政权力监督的职能,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有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而言,农发行部分审计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很多审计岗位由老员工担任,缺乏统一规范的用人、选人标准。伴随农发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审计项目和内容也不断增加,频繁变化的业务政策也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需求。传统的观念、业务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农发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2审计技术相对落后。
经济新常态下,农发行内部审计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各类业务不断创新,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面对宏观形势迅猛改变的现状,农发行常规的内部审计模式还停留在检查资料、查处违规行为的原始阶段,很容易出现审计漏洞,难以兼顾质量与效率,无法满足目前审计工作的要求,也难以有效发挥审计防控风险的作用。
2.3审计机制体制不够完善,缺乏独立性。
根据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部门应与被审计单位区别开来。目前农发行的审计部门由分管行长管理,与其他部门的管理模式相同,缺失独立的运作环境。同时审计部门缺少权威性,在行使职能时容易产生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难以起到审计震慑作用。
3新常态下农发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路径。
3.1建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金融行业的业务种类、业务知识也将面临巨大的更新换代,改革的道路不免伴随着风险隐患,因此建设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是现代金融行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农发行必须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视,转变观念认识,从领导到员工全行范围内加强培训,认识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势、规避风险的效力、创利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推广该内部审计体系。
现代银行管理体系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有优良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专业的职业素养,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建立科学用人机制。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根据要求选拔合适人选任职;完善升迁机制,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并用,针对农发行内部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均、专业能力较低的问题,加大对青年员工和高学历人才的选拔力度,同时补充一定工作经验丰富、具有法律知识的社会人员,适当改善审计人员结构问题,促进队伍建设。其次,保证在职内部审计人员教育的连续性。由于新常态下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农发行应针对不同的需求划分内部审计人员层次,按需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再次,完善内部审计考核制度。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并定期对审计人员工作进行考评,纳入职工考核标准之中。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奖惩,对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激励,对表现较差员工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形成明显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加大内部人员轮换力度。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部门交叉合作配合的部门,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其他部门的业务范围、管理经验等情况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农发行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审计人员对不同部门的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部门合作关系。
3.3创新管理,改革机制。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才能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有效行使审计权力,公正客观地做出审计评价。因此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审计人员能够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工作,避免因审计制度的制约影响审计功能的发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再监督的职能落到实处。同时,应赋予内部审计一定的审计处罚权力,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3.4改进方式,提升内部审计能力。
为顺应经济新常态,农发行必须改进现有的传统审计思维方式,探索并改进审计手段,加大投入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审计方式上,摒弃现有单一的现场检查方式,提高非现场审计的比例,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发挥事前监督的职能。在审计工具上,农发行要依托目前综合业务系统和cm系统,研究开发审计软件,突出业务重点,优化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审计风险。在审计标准上,建立规范的内部审计运作标准,并以此指导农发行的审计工作。通过具体规定审计人员工作方式、思维等方面,确保内部审计计划完整并有可实施性,同时建立标准的内部审计流程,规定制定、实施、执行过程的规范,保障内部审计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n].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2).
[2]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n].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1).
[3]许瑞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6(6):78-83.
[4]马兆华.农发行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功能[j].金融发展研究,2017(1):86-88.
[5]付凡,王天文.农发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初探[j].金融视线,2017(1):20-21.
[6]康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机遇和发展策略选择[j].财务与金融,2017(1):1-6.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七
系统风险的范围十分广,也是计算机审计最致命的风险。系统风险分为软件环境风险和硬件环境风险。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在文件的记录或操作中由于规范、标准等不统一,进而产生了风险。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通过互联网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样就有可能受到外部网络影响,如病毒的入侵,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安全。
1.2系统控制风险。
系统控制风险是因为审计系统控制不严密造成的。我们知道,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监督与控制,而在实施电算化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机器的控制为主。审计对象的变化使审计风险发生了转移,审计人员需要对软件开发商在设计软件时嵌入到程序中的内部控制软件方面的内容进行测试,而这些对审计人员而言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任务。
1.3数据风险。
数据风险主要指数据为人为破坏的风险。传统的审计资料是纸质的,人为修改后会留下痕迹,所以篡改的可能性不大。而在运用电算化系统以后,人为篡改数据就不会留下痕迹。特别是系统内的计算公式,被篡改后将导致财务报表的严重失真。由于财务人员并不了解系统如何计算的,所以即便是产生了很大误差也难以发现。对此,审计人员只能靠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了。
1.4审计软件风险。
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软件自身的缺陷引起的风险。审计软件没有经过权威部门评审或没有定期升级更新,都会造成软件的不稳定,进而内部的审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不一致的情况。在软件开发中,审计人员不懂软件开发,所以无法将使用需求表达清楚;开发人员不懂审计业务,开发起来同样面临着巨大困难,这两点因素会造成软件在开发之初就存在缺陷,进而影响审计计算、分析。
2.1审前调查,获取充分、准确的信息。
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应对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进行一系列的详细的调查,对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软件及硬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针对系统做出详细的评估,如软硬件、技术文档、开发情况、数据等。据此提出可行的、能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采集对象及采集方法。采集的数据必须保证是审计期间的财务数据且都是“结账”后的数据。对纸质凭证等数据进行核对,电子数据应制定责任承诺书,确保提供的电子数据是真实的,数据失真将受到相关责任制度的处罚。
2.2开发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软件。
开发专业的审计软件,通过审计软件来直接房问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而完成数据的复核,减少数据索取的繁琐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为给计算机审计打开通道,就必须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审计软件。尤其是数据采集上,审计软件要有非常的兼容功能,能够访问不同介质、不同编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进而消除“瓶颈”。在审计软件的应用,要建立完善的应用责任机制,提高审计的威慑力,进而降低审计风险。
2.3加大审计培训力度。
大多计算机审计人员是由传统审计转换过来的,审计专业知识较扎实,计算机能力欠缺,所以在计算机审计风险防范上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都发生了改变,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有一定了解,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因此,加强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培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控制计算机检查风险的首要任务。
2.4加强审计网络的建设工作。
网络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条件,所以应该有健全的计算机网络。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较晚,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限制。计算机审计必然要以审计软件为工具,所以必须加快审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有自主研发和委托开发两种模式,其开发中要注重审计软件与会计软件的结合,这样就可以把两个网络联系起来,以便更迅速地获取审计数据,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5创新审计技术。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其特点不同,使用的审计技术也不尽相同,如果审计软件较单一、大众化,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每一个企业,就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其针对性和权威性也会减弱。所以,在计算机环境下,要求审计机构对审计软件进行及时更新,并加大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研究适合企业的新型程序,对审计的接口设置只读权限但不设置修改权限。另外,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破坏力不容小觑,要对病毒库进行及时更新,不仅使用专业的防毒软件,还要研制专门的防毒系统,做好风险预警提示和日后防范工作。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八
摘要:企业在社会发展中,为了促进工作的优化实施,需要分析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关系,研究了两者之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的产生,为其提出有效的实施意见,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在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增加组织价值,将组织的基本目标作为宗旨,以实现全面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在参与过程中,与风险管理存在较大关系,它不仅能为内部设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发展机遇,还能使企业内部实现独立、客观的执行活动,并发挥其创造价值。
(一)相互依存。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工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根据我国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分析,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将其作为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监督部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不仅要对内部审计对象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制约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并且,内部审计人员还要通过检查、评价以及制定报告的方式,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发挥与实施有效性,为其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化性,还能将风险工作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二)相互作用。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作用,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是以组织作为价值发展的,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企业风险管理也是实现宗旨的唯一出路,所以,需要准确、评估并反映出风险,使其控制力度下,为了将内部控制在核心内容下,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将其控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保证审计目标的有效实施。同时,内部审计工作也是风险管理工作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在对风险管理进行独立审查期间,可以为其提出一定的评价和建议,不仅能促进系统维护的正常性,还能保证其执行的有效性。对于审计内部的相关人员,需要根据风险制定计划,明确机构的发展目标以及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促进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的协调性发展,以发挥共同发展。
(三)新功能的'实现。
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因为内部审计能够促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能够对整个企业进行有效评价,并为其设立合理、科学、能够理解的识别、评估风险系统,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执行期间,能够在风险管理工作中承担其责任。这种责任意识在工作执行期间,能够促进企业的有效执行,降低其风险、促进战略目标的形成。企业在遇到一些问题期间,在管理人员支持下,需要在内部审计部门中设立风险管理流程,保证能够推进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序性。
(四)风险导向审计。
将传统审计工作转变为风险导向审计,传统的审计方法在执行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其现代化发展需求,该审计方式出现较多问题,如:审计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内部审计重心偏移、审计工作效率比较低,都会导致风险问题的产生。但风险导向审计则不同,该审计方式需要审计人员认识到组织需要面对的问题,并根据风险评估思路,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促进审计效率的有效提升。
(五)战略性审计。
将内部审计转化为战略性审计,风险管理工作渗透到企业管理各个方面,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存在较大关。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期间,常常会发生一些新变化,因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战略目标,其存在的风险与企业生存、发展有关。战略目标的形成能够帮助企业发展,所以,战略性审计在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将财务审计转变为战略性审计,这样不仅能为审计工作指明正确方向,还能使内部审计工作作用充分发挥。
(一)审计目的不明确。
在日常工作实施期间,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财务部门、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一般是二级部门对其审计。在对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审计工作期间,表现为一种形式,但公司中也会出现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造成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部门只考虑自身发展利益,在违法行为产生期间,常常不对其纠正、披露,这样会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实现良好的发展效果,还无法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审计独立性不强。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主要是在执行期间,机构权责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及财务机构等都是一种常规部门,一般情况下,都是主管财务对其指导,在该情况下,不仅降低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形成的内部审计结果会受利益的影响,降低其独立性与客观性。并且,对于内部的审计人员来说,常常会受到领导的压力,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去,不仅不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也无法促进风险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三)管理片面性企业决策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工作中,对其理解比较片面。我国企业中的决策人员都更重视企业中的经营效益,没有重视到企业内部的深层次管理,对其存在的风险较为忽视。企业决策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出现阻隔,不仅会导致企业决策工作在对其评价期间,向经济效益方面倾斜,还会使内部审计人员忽视工作积极开展的重要性。
(四)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高。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管理知识发挥其重要作用。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的分析,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好执行工作的质量。但在实际发展中,内部审计人员都是来自于财务部门,不仅掌握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审计专业知识以及风险管理知识等比较欠缺,对能力判断存在较大失误,不仅无法使其符合现代化发展效率,也无法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五)审计领域受限。
我国内部审计是以国家行政方式组建的,企业中建立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工作主动性不足,只要是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单纯地认为对财务进行审计,从而导致一些弊端的出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为了获得较大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开始转变经营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但监督职能还表现在财务上,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对内部的发展需要,导致审计工作领域无法得以扩展。
(六)审计技术落后。
近几年,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使用的都是事后审计、静态审计。在具体审计工作期间,都是依靠个人经验以及职业知识对其判断的。并且,也无法体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无法提升实际的工作效率。
(一)发挥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实现内部审计参与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为了使内部审计工作在风险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内部就要为其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例如: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障能够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对工作的重视。
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内部的审计态度,认识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在实施期间,能够将作用充分发挥起来,这样不仅能带动整个企业的积极发展,还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参与过程中,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这种发展情况下,既形成了各个部门的共识,还加强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
(三)增强队伍工作水平。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增强内部工作队伍的发展水平,并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都得以提高,保证内部审计执行工作的科学性,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价值的充分发挥。
(四)转变技术和方法。
促进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性,充分利用技术与方法。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将其投入到风险管理工作中,提高其参与程度。在工作实施期间,需要促进内部审计领域,促进财务审计的广泛性,特别是运营审计、合同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保证审计的信息化以及社会责任的明确化发展。还要合理选择审计技术,在内部执行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审计抽样方法和选样技术方法,并利用多种审计风险模型减少其风险性,在这种程度上,不仅能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还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建设。
四、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实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不仅能使企业充分发挥自身职能,还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体现优势。因此,对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使企业在发展中实现新时期提出的目标。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九
摘要:作为高中生,各类社会现象会对我们价值观的形成、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医疗机构为例,医生乱收红包行为、故意开贵药行为的出现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声誉。究其根本,这种行为是由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引发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医生实际职业道德现状的分析,得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意见,以期提升医生、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本文从情感淡漠方面入手,对当前社会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医生;职业道德。
一、当前社会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社会下的医生道德现状进行分析:
(一)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是当前我国医生职业道德现状的主要特点之一。从本质角度来讲,这种特点的引发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职业道德缺失因素。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某些医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声誉。当这些医生自己无法确定自己能否有顺利解决患者的问题时,会利用拒收患者的方式规避医疗风险。而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这种规避行为可能会延误他们疾病的最佳治愈时间。第二,职业道德素养低因素。从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配置情况而言,大多数医疗机构都为各个科室配置了相应的检测设施。这种基础条件使得某些医生忽视自身“望闻问切”能力的应用和发展,而是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检测设施、高精设备的倾向。除此之外,某些医生将医疗过程看成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工作。随着诊治患者数量的增加,他们很难对存在家境窘困、症状严重等状况的患者产生同情。
(二)价值取向。
就价值取向方面而言,我国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人们对享乐观念、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的接受程度发生了显著增加。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医务人员群体中。例如,某些医生忽视自身的救死扶伤本职,将医疗过程看成是自身的一种获利工具,通过暗示、明示等方式向患者家属索取红包。这种轻视医疗工作、违背救死扶伤原则的职业道德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生本身以及医疗机构的声誉。除此之外,如果患者的诊治过程出现了问题,存在上述职业道德问题的医疗过程更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2]。
二、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需要利用以下几种策略解决当前社会中医生身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
(一)医学伦理学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策略。
为了优化医生的服务质量与不合理职业道德观念,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医院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对医生进行医学伦理学及职业道德教育。为了提升这两种教育工作的质量,培训人员应该将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引入到培训教学内容中,通过正确处理方式及不良处理方式引发不同影响的讲解,逐渐提升医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使得医生能够有效应对后续医疗工作中的诱惑问题。随着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增长,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声誉也会发生相应改善。从患者角度来讲,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这种变化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加优质的医疗体验,进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目标的实现[3]。
(二)激励与奖励制度应用策略。
除了管理和约束之外,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还应该从激励与奖励方面入手。以激励措施为例,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可以为医生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制度,将职业道德楷模、救死扶伤模范人物通过海报、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利用这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人物的正面作用,激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正确职业道德观念,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就奖励制度而言,常用的奖励方式主要包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在实际的奖励制度编制过程中,医疗机构可以结合医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奖励方式。
例如,某医疗机构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67.13%的医生倾向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式,25.93%的医生倾向于精神奖励方式,剩余6.94%的医生倾向于物质奖励方式[4]。则该医疗机构应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式应用在实际的奖励制度编制工作中。当医生高质量完成某项或多项医疗任务之后,可以根据奖励制度中的要求获得相关奖励。对于医生而言,他们从奖励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得他们产生遵循职业道德标准要求的动力。因此,奖励制度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医生的各类职业道德问题。
(三)法律法规完善策略。
法律法规是应对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医生职业道德状况的不断变化,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目前该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因此,当出现由医生职业道德低下、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等因素引发的问题时,无法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提升以贵药代替平价药、收取红包等职业道德问题的发生概率。因此,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充分调查医生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类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法律法规的意见,通过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5]。
结论。
从我国当前社会下的医生职业道德现状来看,由职业道德缺失、职业道德素养较低、职业道德观念不良等因素引发的乱收红包、开贵药行为仍然存在。为了优化我国医疗行业的环境质量,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需要针对实际的医生职业道德现状,应用法律法规完善、激励与奖励制度应用、医学伦理学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等策略,解决现阶段医生存在的各类职业道德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会对社会和谐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2]崔冰.医生职业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4]郭宁.医患双方对医生职业形象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
[5]申晨.中医院校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十
摘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期望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帮助。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企业经济活动,减少经营风险,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有着积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
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对经营风险起到一定的防控和治理,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各项经营及投资活动一并纳入到了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借助专业、系统的审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进行全面、具体的财务分析以及详实、可靠的评估与预测,并针对企业经营与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防控与管理,由此不但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成效性有所增加,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总体收益和利润。
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投资的全过程当中,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预防和控制风险,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风险管理范围确定中的作用。企业的主要风险来源于经营和投资活动,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内部审计是企业把控全局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除了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外,还能通过对内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对企业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并就风险可能存在的范围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在风险识别与分析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为风险管理层应对风险提供依据。三是在风险评价中的作用。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层制定的政策进行风险预测与评估,有助于经营决策的完善。四是在风险处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风险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可对风险处理方法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企业风险处理水平的提升。五是在风险反馈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反馈各种风险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在这一前提下,为确保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减轻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压力,其立足于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的管理,并通过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处理等环节,将审计的协调、监督作用融入风险管理的审计程序当中。
二、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企业应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强化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一方面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风险防范。
(1)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企业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并由其全权负责外部审计师的聘任和解聘,同时辅助外部审计师开展相关工作。可由审计委员会对企业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协调内审与外审之间的关系,为董事会使用和披露财务信息提供可靠保障。企业在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过程中,应当本着成本费用合理、工作过程独立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内部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确定风险容忍度。
所谓的风险容忍度具体是指企业经营、投资时,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对存在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风险的容忍度越大,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内审人员可按照本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资本结构等条件,对风险容忍度进行确定,同时找出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威胁的所有风险,分析风险的权重,确定出威胁最大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进行容忍度量化分析,进而确定出企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影响,提高企业效益。
(3)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关键环节,它是对企业潜在风险的判断及对风险性质的鉴定。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先要对风险进行定性,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应当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并以风险的评估分析为立足点开展具体工作,从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该计划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财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市场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人事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会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以及其它风险管理审计计划。此外,审计委员会应当对风险识别的完整程度加以关注,具体而言就是企业经营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全部被识别出来,确认没有遗漏后,便可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频繁度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进行分别评估,进而确定出企业总体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委员会还应当对评估结果进行复验,看结果是否恰当,并对不恰当的情况进行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4)做好风险应对与监督。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做好风险的应对与监督工作。首先,内审人员可依据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制定出来的策略能够有效规避、转移、缓解风险。其次,审计委员会应当认真检查各部门针对风险采取的行动,看是否充分、得当,如果发现某些风险缺乏控制措施时,应按照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借此来强化风险管理防范,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再次,由于风险本身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其数量及发生的可能性会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为此,应当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这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审计委员会可通过对各类风险的持续监控,使企业明确风险处理中应重点加强的环节,由此能够使企业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这不但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而且还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
三、案例分析。
a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2日,主要经营业务为建设与维修电厂、电力行业技术服务、生产销售电力与热力、生产销售电力仪器等。9月,a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由b集团公司持有21.15%的a公司股本。a公司于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明确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但是未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内部审计范围内,使得a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较大风险。为此,应当建立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a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从a公司内审委员会的人员结构、规模设计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来看,全部符合内审委员会的设立要求,但从具体职责和权限上看,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可将企业风险管控加入到内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当中,并赋予其一定的权利,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在a公司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经营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2)识别a公司风险。
通过风险调查法和财务报表法,审计部门对a公司当前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从而得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一是外部经济形势。因中央政府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从而给企业资金流量带来了压力,影响了企业对长期项目的投资计划。二是原材料价格。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经营空间缩小,同时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未再实行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是电力产品销售。由于煤电联动政策没有实施,致使煤炭涨价增加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下滑。
(3)确定a公司风险容忍度。
审计部门在对a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后,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企业目前的风险容忍度确定为较低水平,企业面临的风险较高,已经无法再容忍错报的发生。于是向审计委员会建议a公司必须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规避和转移风险,审计委员会采纳了审计部门的这一建议。
(4)落实a公司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风险识别和容忍度的确定,审计部门针对风险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识别到的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其一,在外部经济风险的应对中,在审计部门的建议下a公司采取了缩短应收电热费的回收期;减少陈欠电费积压;多举借短期借款,抛售中长期借款;创新融资渠道等措施。其二,在原材料价格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实施一把手工程,对燃料管理体系进行了规范,同时加强与煤矿和铁路运输部门的协调,并加大对来煤结构的调整,确保了充足的煤量,煤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三,在产品销售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取发电量计划,落实电量指标转移,向有关部门反映电价偏低等问题,争取提高电价。
四、结论。
企业应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审计框架,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既有利于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又有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对风险的监督控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十一
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监督和评价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咨询和参谋服务,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基于此,阐述了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完善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内部审计作用风险合作机制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是指某种不利因素产生的可能性,它可能既带来损失也带来机会。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有:(1)组织机构风险;(2)人员素质对竞争环境的适应及对战略目标的认同程度;(3)经营风险;(4)新技术采用风险;(5)信用风险;(6)内部控制制度风险;(7)业绩评价风险;(8)资产的安全性;(9)决策失误;(10)活动执行中偏离政策、计划、程序,影响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如不及时控制,将给公司经营带来损失。实行风险管理,就是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影响因素降低,争取有利结果。对风险来源、可能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征兆预测分析后,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是风险管理过程关键所在,通常可采取消除风险起因来规避某一特定威胁,如强化控制降低风险,通过合作者分担、投保转移风险、调整投资回报率或其他措施等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二、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2.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目前,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从而不能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和杜绝管理上的错弊和漏洞。3.审计人员配备不尽合理。中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相当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三、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1.内部审计应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有效识别风险。由于内部审计熟悉公司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因而具备有效识别风险,分析影响的优势。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筹资和投资风险;(2)存货风险;(3)营销风险;(4)企业信用风险;(5)资金管理与运用风险;(6)人力资源风险;(7)内部控制制度风险;(8)实际活动偏离计划、预算的风险;(9)审计风险。2.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优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检查评价筹资与投资管理活动、企业运行机制与资产安全、资金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等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效益。对于审计计划和项目的选择,应以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只要存在风险暴露,不管其表现为实际业务偏离计划或预算、资产的潜在损失还是管理与会计信息的错报,都应列为审计重点排序。有违法违规现象或财务状况不佳,或业绩与计划预算差距较大,资产或投资额较大,审计间隔时间较长,高层管理人事调整频繁,变更经营预算或改变业务流程等,都可以作为首选审计对象。3.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进行管理过程的内控制度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应是帮助管理层有效识别各种风险因素,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各项调整风险的活动,将“威胁”转化为“机会”。内部控制是保证公司达到预定目标的必要手段,其总体设计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管理层利用内部控制设计公司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与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各种控制政策、程序和措施,运营过程授权、操作、监控,岗位责权分离,防止或发现公司职员履行职责时的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和虚假信息资料,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核算的真实性;了解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纠正偏离计划的行为,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内部审计要检查企业管理层对各项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特别需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不健全区域的.潜在风险,发现、剖析、纠正经营管理的缺陷,通过经常性的监督与评价,达到控制目的,确保目标与预算按期完成。进行基础审计、经营审计进而开展管理审计,都应从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找准审计切入点,评价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可将投资、资金、预算管理控制内容作为审计重点范围。四、推进构建风险管理框架进程,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1.内部审计发展要全方位转变,营造良好控制环境。内部审计应多方面转变:(1)由事后审计转向以事前预防为主,预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检查现行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2)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潜在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3)由纯粹依据已有的审计准则(包括政策、计划、程序)开展符合性测试,转向评价现有控制是否能保证公司目标的顺利实现。(4)审计领域由局限于评价经营管理与财务活动的合规性、真实性,拓展到测试管理信息资料与决策系统的效率、质量与安全。(5)由仅靠内部审计测试评价内控,转向促进并参与管理层的自我评价,将控制的观念植入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2.创建良好的管理信息网络资源,协助机构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决策失误是风险损失的开始,依据错误的信息决策,后果必然不利。建立良好的管理信息网络从而有效实施,采取科学手段量化风险,可推动公司各方面的变革,增强企业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取得竞争、赢利优势。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确立正确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所依据信息应全面真实、来源可靠、表达正确,管理信息网络要高效安全。选择良好的媒介进行传递,对敏感信息的接触进行授权限制,维护信息渠道畅通,网络安全统一。信息必须既能涵盖公司全部重要活动,又能满足管理层了解市场状况,掌握与公司有相关利益各方综合情况的要求。决策之前还应作到预测评估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因素,实施相应对策。参考文献:[1]王保军,林军.创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的实践[j].现代审计,,(9).[2]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1).[3]郁卫红.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定位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1).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十二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研究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创新。而如今,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普遍在使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而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尤其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需要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进行的,不仅在工作效率上提高了,在工作质量上也大大地提升了。但是在基于信息化系统下的工作,并且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明显地提高的情况下,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风险,从而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也影响了供电企业的整体的发展。因此,在基于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是供电企业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系统。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说供电企业的运行和管理,都是利用信息化系统来进行的,特别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利用信息化来控制、管理进行工作,完成企业审计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一般采用两种技术,就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通过这两种技术来实现企业审计信息化。两种技术在企业中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责:计算机技术作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工作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所搜集到的信息资料来研究和总结,最后对内部审计做出一个合适的结果,而信息技术是对供电企业的运行、管理、收入成本等一切工作进行收集。
企业内部审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很大的一次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一个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又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顺利进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系统必须在设计时候把企业审计的资料、办法、目标对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都要放入系统中。
现在,尽管信息化系统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又是因为信息化系统技术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电企业能正常地运作,也使企业经的营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供电企业信息化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1信息化系统风险。
如果信息化系统自身存在一些不足的话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在企业审计过程当中是感觉不到风险存在的。因为信息化系统对于审计保存信息的方法与传统技术的保存方法有所不一样,供电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必须一一地输入到信息系统里去,与审计相关的操作都必须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尽管利用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会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供电企业存在内部的财务和一切跟财务有关的数据随时可能被盗窃或者是泄露的风险。虽然信息化系统的保密技术相当高,但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如果一旦被企业内部的人员对一些系统流程进行恶意地改变有可能是遭到嘿客的侵入,企业的全部资料可能就会被人夺取,造成企业在经济上惨重地损失的严重后果。
2.2供电企业信息化审计制度不完善。
跟一些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虽然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我国已经基本应用信息化技术,可是管理水平还没有进一步提高,而且企业信息化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会阻碍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中的进行度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一旦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就缺乏规章制度来遵循,也会阻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度。要特别注意的是,缺乏一个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于没有掌握信息化的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在遇到问题时或者有风险时会不知道怎么处理,不能及时地做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来御防,从而造成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产生。
2.3工作记录存在不可查找。
传统的审计方法都是采用人工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都要进行记录,然后对所记录的信息里的数据等按照档案形式来整理,保证资料有依有据。对比传统的记录方法,现在的内部审计工作都是利用信息化系统来工作,而且审计工作的记录是利用信息化系统来进行记录,有利于之后的查找。然而在实际审查过程中,有的审计记录已经找不到,导致无法再查找出来,导致问题已经出现了却没能及时地处理好,依然存在风险。更重要的是,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利用信息化系统时,会受到来自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又或者是系统程序出现故障等一些原因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导致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有信息消失或被盗取的情况,从而阻碍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度,也给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2.4工作人员的能力达不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要求标准。
当一个供电企业的技术得到提高,也要求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要提高。就如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利用信息化系统的同时,也要求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要与信息化结合在一起。可是在很多供电企业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都达不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要求标准,因此无法完成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审计工作,造成内部审计存在风险。对于造成风险存在的因素大多数是由于在企业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部分供电企业中,一些年纪较小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和经验会比较缺乏,尽管拥有较高的工作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可还是无法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标准;对于那些年纪较大且资深的工作人员,他们拥有足够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经验,却缺乏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对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无法满足它的需求。
所以,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到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对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对策。
3.1仔细审查信息化系统的自身风险。
要有效地御防来自信息化系统下的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就要求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系统当中的数据要做出合理性和准确性的计算。在审计的一开始,要按照传统的审计方法对审计单位进行深入了解,调查审计单位的制度规定是否健全,掌握需要审计的单位的内部信息系统操作程序,还有一些相关的操作功能,必须要清楚了解每一个过程。
3.2完善信息化系统下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缺乏一个健全的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就会导致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也无法给审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可遵可循的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信息化系统下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针对此问题找到一个有效解决的对策,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以后,要求供电企业对新技术下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改进,制定出一个能达到信息化系统标准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全的审计制度。在进行改进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对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的操作程序进行严格要求,并且严格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强调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预防风险的对策,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循可依,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3增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审计。
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工作是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信息系统,所以,对于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增强对信息系统工作能力,才能控制好信息系统的操作,审计工作才能正常工作,有效地御防审计风险的发生,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工作。
如今,信息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信息化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标准,因此会造成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风险。对此供电企业要大力地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提高专业素质。年轻的工作人员,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给他们,在实践中才能丰富自己的阅历;对于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在专业素质方面较欠缺,多组织一些培训课程,充分了解和学会新型的工作方式,然后利用自身已具备的丰富经验,就能出色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4结束语。
对于信息化系统,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对于供电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所以,供电企业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对于信息化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制定对策有效地御防,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十三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步入了“新常态”,从增长速度上来看,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了中高速增长;从发展方式层面出发,已经从依靠资源要素以及投资驱动转变为了创新驱动。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新常态”,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找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点,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各种风险日益增多,正确认识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意义,寻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帮助企业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应对风险,是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9月,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扩展形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为现代化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指南。基于coso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是由企业中的董事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计划方案制定的时候以及在整个企业中实施的、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重任;从内部审计发展进程来看,参与企业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与业务拓展的主战场。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有着相对超脱以及独立身份的专业化机构,能以更加全面、深刻和专业的视角仔细观察分析以及评价企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多种内部风险因素与外部风险因素。内部审计可以充当现代化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的最后屏障,发挥安全网的作用。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凭借监督身份实施独立性企业风险评估,而且还能够凭借服务职能上的优势全面参与到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设中去,最终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以及大胆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审计地位。此外,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在价值层面的保值增值,创造更大的业务空间以及发展平台,实现内部审计逐渐从传统财务向非财务领域的科学化过渡发展。
(一)协调组织风险管理决策。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具有的独特组织地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分布于各个组织系统和各个基层单位的内部,对企业的业务接触全面,能够在企业企业风险管理以及改进等环节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跟其他具体的业务职能人员相比,更能避免逆向利益驱动、环境影响、反道德行为等可能导致风险管理失效或不彻底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其发表专业、客观的意见,协助设计和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再次,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企业中的不同部门对各种风险进行不断完善,制定出合理化的处置方案,致力于优化企业的风险应对措施,日益完善风险防范管理方案,从根本上减少由于风险而造成的企业损失。但是,内部审计执行协调角色职能时,应避免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且不能因协调业务而损害其独立性。
(二)提供咨询服务。
内部审计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开展咨询业务的深入程度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熟度。当企业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时,内部审计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推动者,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引入到企业文化当中,从而使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形成风险意识。当企业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全局视野和专业技能,适时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以及自身财务知识结构、所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间断地改进和完善企业风险管控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之能持续符合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保驾护航。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化胜任能力。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着相对较强的风险管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而且应经过专业化培训教育,可以清楚了解风险识别情况、风险评估情况、风险监控情况等。
(三)评价企业风险管理过程。
内部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一是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充分、适当和有效,对于其设计和运行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使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更具有合理性。二是在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项具体评价其风险识别是否全面,风险等级划分是否合理。
(四)跟踪风险控制活动。
从实际操作来说,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执行远比框架的设计重要,一个设计完美的管理框架可能因判断错误、执行人的胜任能力和内外部境变化等因素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风险所处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开展持续性监测和分析,动态关注企业风险监控体系是否健全及执行效果,也可以通过对内部审计揭示披露风险或问题的处理情况开展后续跟踪检查,检查所实行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或产生新的风险,并将检查结果及建议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以便改进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铁路局已经在探索如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有益的结合,并针对高风险领域及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审计和调查,提高了内审的效率和效果,也证明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对铁路基建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就工程的立项、预算、招标、合同、实施、验工计价、验收、竣算、付款等各环节进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建议并协助整改,保证了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快速的建成;南昌铁路局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与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匹配的业务重点,开展了全局非运输企业物资贸易经营风险防控管理情况、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管理情况等专项审计,为管理层的后续决策提供了依据,促进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这些专项审计和调查对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无疑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铁路企业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体制问题,长期以来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缺乏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处于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不够系统和规范。笔者尝试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了风险管理基础审计的一般程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计划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对识别出的风险事件评估后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审计先后次序。审计计划制定后并非一成不变,当管理层的目标、方针和关注点发生变化时,应对审计计划进行适时调整,重新分配审计资源。其次,在执行审计业务计划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内部审计资源不足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以避免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
(二)准备阶段。
风险管理审计的准备阶段是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这一阶段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和战略目标、业务层面目标的风险承受度;在审计业务范围内实施初步调查后,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领域相关风险、控制程度及可利用的内审资源;审计方法的选择等。
(三)实施阶段。
1、根据审计范围选取合适的风险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风险评价标准时,应考虑该风险评价标准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涵盖大部分的风险领域;风险特征是否鲜明清晰,对环境的变化是否具有弹性。
2、对审计范围内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结合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部署,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实施综合性评估。通常情况下,风险评估坐标图属于相对常见的分析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法,主要是借助对风险带来影响大小的反映,将此结论与风险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密切关联,从根本上为明确业务风险次序提供合理化框架。定量分析方法则可以通过采集足够多的风险样本,利用专业工具和技术建立概率模型量化风险来确定风险评级;再按照初始设定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估值,计算风险评分,将评分较高的风险列作主要风险,评分较低的风险列作次要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
3、对风险应对措施。
进行评价在确定了风险的范围、发生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等因素后,是否正确地选择了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降风险是内部审计人员的重点关注点。风险应对策略一般来说有规避、控制、转移、承受四种,每种策略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否则将认为措施不当。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偏好、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风险程度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等,来判断企业风险应对措施选取是否适当。
4、对风险管理框架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众多单项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充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包括: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所具有的有效性特点,也就是说风险控制体系的应用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预期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实际控制目标;科学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和缺陷,发现后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或改进。
(四)报告阶段。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针对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相应风险水平以及对于组织目标所产生的影响作出的评价结论和控制过程评价报告,除具备内部审计报告的要素外,还应简明易懂、有建设性意见。可以三种形式发表评价结论:一是无保留意见,即经过审计没有发现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普遍的相对严重的薄弱环节;二是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可以发现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存在的相关管理漏洞或者是薄弱环节,然而整体上是不至于失效的;三是否定意见,也就是风险管理体系有重大漏洞或严重的薄弱环节,风险管理体系整体上作用很小甚至失效。
(五)审计后续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检查,监督管理层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审计建议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或管理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决定接受不采取行动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西苑出版社,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
[3]黄园园.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与整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5期。
[4]刘国贤.浅谈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10期。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十四
摘要:基于风险导向建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是医改深入实施对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新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特点,进而分析了作为公立医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并就加强公立医院自身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提出了几项建议措施。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社会上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主体,对于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医改深入推进实施的背景下,对公立医院的职能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防范各种风险问题的发生,已经成为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更要求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审计管理,特别是突出风险导向,通过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实现公立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一、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特点分析。
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加强对组织和单位管控风险的相关要求而开展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将单位内部的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分析等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单位的风险情况等来确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审计方法等一系列的要素,通过将风险评估分析等贯穿倒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单位的风险控制管理能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单位的整体组织目标更加契合。
开展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管理,是以单位的整体目标作为基础,基于此来进行风险的控制管理,并及时解决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问题,因而有助于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基础上,对审计工作范围进行了拓展,尤其是关系到单位风险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财务报表等,都会加强审计监督,因此对于提高内部审计效益非常有利。
3.审计模式发生了变化。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内部控制等作为审计工作的对象,通过对内部控制管理以及风险管理适当性的评估等,提高单位内部的整体管理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
二、公立医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综合分析,在公立医院开展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
1.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强化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有的公立医院对于风险管理重视不足,风险管理的有关责任难以落实到位,甚至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这就迫切要求在公立医院内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审计完善风险管理流程,落实风险管理责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需要。
内部控制是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管理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管控手段。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就需要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加强控制。
3.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推进审计转型的基本需要。
传统的基于财务或者是业务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管理模式的需要,因此需要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则是内部审计转型的主要趋势,对于促进审计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中职能作用的发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公立医院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策略。
1.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保障体系。
在风险导向审计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全面的改善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尤其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并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医院内部的地位层次,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其次,应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重点是建立以审计复核、考核、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应该加强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制定相关审计准则、明确审计质量标准,来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2.优化公立医院的风险导向审计作业程序。
首先应该科学地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进行规划,主要是对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按照类别、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进而初步确定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范围、主要风险因素,并分析内部审计的资源,确定内部审计的初步计划。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重点是全面的识别审计风险,主要是在社会公众、医药设备供应、医疗技术、区域经济、卫生政策、行业竞争等方面确定风险,并明确高风险领域,针对性地开展审计监督。第三,在审计终结阶段,主要是做好审计发现的处理、审计报告的编制等工作,针对风险导向审计形成审计整改意见,明确风险管控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具体实施措施。
3.运用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在公立医院风险导向审计开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等,综合采取审计抽样技术、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风险评估方法等开展内部审计。特别是要充分运用好风险评估方法,在调查清楚风险源以后,应该及时总结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分析风险评估后果,最终综合评价风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审计结果准确性,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建立审计风险模型,进一步的提高对风险的分析控制能力。
4.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提高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效益,还应该建立风险导向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内部审计评价指标选择应该遵循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是对财务经营指标、负债业务经营指标、资产业务经营指标、中间业务经营指标、战略管理指标、决策执行管理指标、风险合规管理指标、行为管理指标等进行评价,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四、结语。
加强风险管理,基于风险导向实施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管理对于医院自身发展非常重要。公立医院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风险特点,重点在内部审计作业程序制定、技术方法运用、内部审计评价与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公立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张晓玮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审计处。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十五
摘要:
在国企改革视角下,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发展,企业要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将集体审计和内部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它们的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帮助。本文对国企改革中集团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如何有机结合集团审计和内部审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集团审计;内部审计。
一、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无法公正、客观的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受权力的影响很大,集团内部审计不仅要依照企业集团的安排做事,受企业集团的严格监督和管理,而且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由于很多企业内部职能划分不明确,再加上领导层和管理层的一些错误观念的引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起到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并不具备独立性,无法独立的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无法保证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
2.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较低。
由于国内市场审计人才的缺乏,大部分企业的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来担任的,这样一来,由于财务人员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极度缺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没有使用专业的审计方法统计抽样法来进行审计,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企业任然以人工查账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没有建立起信息化的审计模式,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较低,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3.错误定位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效用。
很多企业由于领导层和管理层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科学的理念,在审计的职能划分上出现偏差,将内部审计视作优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事实上,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所有活动的进行检查、审核的工具,从而防止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出现错误,有效的防范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财务损失,而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的偏差使得内部审计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4.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较落后,无法支撑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面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例如内部审计实务理论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所涉及的范围较窄,理论的深度也不够,对于审计还没有明确作出系统化理论,而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很难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国企改革视角下集团内部审计对策。
1.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对于集团来说,需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而且该内部审计委员会位于董事会之下,保障内部审计委员会能够客观、公正的对你也集团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使其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监督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集团需要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交于总经理领导,使其能够在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扰下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各项活动的进行,有效规避风险。
2.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水平。
企业必须聘用专业的审计人才来开展内部审计相关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充分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对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企业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组织参观内部审计水平高的企业和邀请审计方面专家进行审计知识的讲座不断通过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合理的运用审计人才,充分发挥各个人才的作用,帮助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使其能够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工作上,并对工作做得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
3.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内部审计信息质量。
在改革视角下,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和结果共享的平台,并编制完善的平台管理制度和分级管理制度,同时不断更新审计技术和通信方法,并不断的提出建议来加强对信息共享平台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最终发展目标。企业还需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使其具备深刻的服务意识,推动其与各部门的合作之间对内部审计中问题的成因和潜在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编制完善的解决方法,进行一定的风险防范,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同时推动审计人员其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审计水平,保障内部审计的公正、独立,提供内部审计水平和质量。
4.强调事前审计、监督、开展和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目前,大多数国企所施行的审计方式是事后审计,这样的方式使得审计缺乏时效性,还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企业应将审计的重心由事后审计放到事前审计,通过强调事前的风险防范来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可以通过在业务活动之前进行内部审计,预测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的风险点,编制出完善的处理方案,从而形成事前防控的内部审计,有效降低运营风险。对于企业监督部门来说,其应从风险管理入手,在业务开展之前就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在事前加强对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监督、控制和管理,并对风险防范能力进行评价,建立起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对于集体审计来说,其需要建立起“大审计”模式,通过编制完善的内部审计章程并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责、各审计小组的权限以及工作范围和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来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作用,同时,集团审计需要明确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并对审计流程编制相应的审计手册,从而不断加强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审核管理,不断提高各利益方和国有资本对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项目内部审计的质量,有效发挥集团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倩倩.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审计论文篇十六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审计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大部分的企业为了有效地开拓市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建立了企业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重要评估系统,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在发挥出推动作用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风险的产生。所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势在必行。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审计活动不管是在当局内部,还是企业内部都发挥着核心、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的载体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部门的相关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审计的相关政策、规程,严格审核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分析其可靠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并据此提出保障经济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相关建议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活动。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对风险进行系统、有效地管理,并及时控制风险,是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日常运作效率的保障性工作。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以及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据此从战略性的眼光出发,制定相应的计划对策,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高效运作。
企业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的关键性保障,然而实践表明,企业的内部审计运作还存在着诸多风险,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受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大部分的企业,尤其是还没有条件上市的企业,常常是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财务部门内部,而且审计部门接受财务部领导的控制,这直接影响到了审计部门在企业决策中的相对独立性。由于还受财务部领导的直接控制,这直接缩小了审计部门拥有的权利,导致它们很难对整个企业或是某个部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监督。即使是从属于董事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利,但一旦董事会内部发生纠纷,造成权利之间的相互限制,这必然是难以发挥出内部审计机构的充分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还表现在受到同级机构的影响。尤其是从属财务部,这种情况中的大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中转部门过来的,受同事之间感情因素的影响,就不能够客观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些风险的存在都直接降低了审计的预期效果。
2、审计方法有缺陷。
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主要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它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示出来。由于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多依赖,导致风险的产生。第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方法落后。目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是为了查出错误之处,防止舞弊行为的产生。然而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在审计中对风险因素以及控制措施考虑不足,显然难以运用新型有效的审计方法来控制并且降低风险的`产生。第二,审计中容易受抽样审计误差的影响。由于抽样审计基本上是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和标准来确定样本大小和样本结果的,这样极其容易忽视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造成审计风险的产生。
3、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
内部审计包括了准备、实施以及结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和实施程序。但是在实际审计中,存在着不严格遵守程序、违规操作等问题。一是对于审计工作不能够积极地参与,指令性的安排过多。部门企业的审计部门尽量地简化程序,对于能够不进行审计的阶段,尽可能地删除;而对于必须审计的工作有的采取忽视的态度,有的进行表面的审计等等,这些都极容易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降低了审计的应有作用和所发挥出的作用。
4、审计质量的控制制度不完善。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至今为止,一部分的审计单位在审计中仍然缺少必要的审计规划,包括审计的计划、相关程序以及审计反馈等;此外,企业一般只对审计中的问题进行了记录,而未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建议、注意事项等给予考虑,导致审计质量的控制难以有效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低,无法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重视审计工作的开展,上交的审计报告大多是在肯定工作成就,进行表面现象的描述,无法正确地对待并且处理问题,内部审计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保障,加之尚未建立相应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还未建立起来,因此审计风险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审计质量更是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
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直接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无法充分发挥出企业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针对的措施严格控制审计风险,以切实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与客观性,也是预防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要加强企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单独设置审计机构,从财务管理部门中将审计机构脱离出来,可以建立由公司的董事会或是主要的行政领导负责审计的制度;第二,可以建立下审一级或是多级审计体系,从而提高审计机构的层次,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重要性;第三,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要想真正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企业就必须单独划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审计,并且要尽量使经费的审批和使用程序简单化,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首先,企业必须推行回避制度,避免与审计人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进入到审计队伍,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有效性;其次,要在审计人员中实行一定的轮岗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防止渎职行为的发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2、改进审计方法。
要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它是一种立体式的审计方法,将被审计对象与外部环境相结合,从经营方式、治理机制等各个方面全面审计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这一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通过事前详细地调查分析,了解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对象中所存在的初始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第二,参考并且借鉴各方面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对被审计对象中可能存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所存在的薄弱环节;第三,针对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的分析,制定初步的评估报告。然后结合专业知识和详细的调查分析,做出有效地判断。并且针对风险因子的发展状况,采取有效科学的审查程序;第四,制定审计计划,并进行切实有效地执行,在执行中不断完善审计报告;第五,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得出书面的审计报告。这一方法,将风险评估作为出发点,通过较为严密可靠的审计方法尽力降低了审计中所存在的风险。
在完善审计方法的同时,也必须严格内部审计程序,这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审计工作程序贯穿了审计任务的下达、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实施、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这一系列的工作过程。在工作实施前要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在审计进行中进行有效地取证;要认真详细地填好工作底稿,这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凭据,它能够为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并在审计中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素质;在审计报告之后要建立档案管理以及报告的评估和反馈工作。对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整改,评估相关建议是否得到有效实施,最终有效降低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4、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这是降低内部审计中存在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标准保障审计质量,并且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将其作为工作质量考察结果的一部分,使得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审计质量,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公正、有效地开展;其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绩效水平。在所建立的激励机制中,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审计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或是严重损失的人员给予严重的惩罚,从而不仅在观念上提高审计人员对于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而且加强了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最后,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在对企业的基本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严密的质量控制制度,并且将这一制度成功推行到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以及业务中,保障审计工作的专业化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促使他们能够在每一环节上进行严格的把关,有效识别出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保障审计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中,可以实施相应的伴随制度,如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质量考察制度、轮岗制度等,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审计质量。
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对于审计人员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较强的分析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从而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上岗资格条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在我国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硬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门槛,从而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第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从单一的财务人员转换到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上,将业务水平扎实,具有责任感的人员及时引进到审计队伍中;同时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技能,并且及时学习掌握相关的审计法规等;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要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得他们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度的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等,也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邀请高校对审计人员的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进行培训,使得他们真正从思想上以及技术水平上控制审计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叶姿辰:浅议企业内部审计[j]。中国经贸,(12)。
[4]王彩真: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刍议[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4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