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是对所阅读的书籍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在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太过于个人化的情绪和言辞,保持中立和客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一
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二
2、儿童数概念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3、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
4、保护幼儿的学习生态。
5、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6、幼教百年沉思录。
7、伴随幼儿教育30年的历程。
8、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分析、表述方法。
9、儿童阅读障碍的生成与诊治研究综述。
10、上海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德育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11、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
12、培养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初探。
13、浅谈分享阅读的几种风格。
14、“不想像你那样做”
15、自制小沙锤(中班玩沙活动)。
16、好玩的沙子(中班科学活动)。
17、细细的沙(中班科学活动)。
18、细细的沙粒(中班主题教育活动)。
19、论信息时代幼儿教师的角色。
20、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途径。
21、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儿童。
23、以开放的心胸开发自我。
24、美国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活动。
25、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26、“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研究”课题开题会隆重召开。
27、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从哪里来。
28、脑科学的新进展带给学前教育的启示。
29、让幼儿在宽广的语境中积累审美经验--一种看待幼儿园艺术综合教育的新视角。
30、这本书“女”一点。
31、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重新解读蒙太梭利教学法。
32、1889~1949中国学前儿童教育大事记。
33、辛勤耕耘六十载献身幼教半世情--访卢乐山教授。
34、我自豪--我的青春属于孩子们。
35、长得一模一样。
36、“我爱卡通”活动设计的思考--回归生活视野下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37、幼儿探究性活动特质的三维视界。
38、幼儿教师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39、儿童工作室的构建。
40、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谈幼儿阶段道德意识的培养。
41、解读儿童画。
42、好东西大家一起吃。
43、做好科学小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
44、如何使管理走向科学。
45、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办园质量。
46、关于“家园沟通”的调查与思考。
47、让家园沟通更加通畅。
48、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
50、开展家园合作共育优化家长教育能力。
51、托班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绿色通道--“亲子乐园”系列活动。
52、3岁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初探。
53、幼儿园教师应善于“换位思考”
54、教育,要能够等待。
55、要重视小班幼儿的绘画语言。
56、一条长纱巾引发的安全教育。
57、认知理论的学前课程模式。
58、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
59、在教育中的科学研究。
60、透视光谱方案的设计思路。
61、解读儿童疑问中的哲学。
62、老师是不是孤儿。
63、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综述。
64、透过游戏的儿童审美能力培养。
65、关注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
66、我的舌头太长了。
68、我国首所公立幼教机构创立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69、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三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4、微课题研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范式。
5、建构主义视野下“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
6、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
7、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8、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翻转课堂之管窥。
9、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0、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
11、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基于江西省r县的调查研究。
1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5、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1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
18、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
19、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
20、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
21、基于古斯基评估模式的教师网络培训分析。
22、放开营利性学校办学领域的取向与策略探析。
2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
24、以“互联网+”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
25、学前教育远程师资培训系统建设的路向分析。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韩国企业支持女童教育。
27、初构案例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28、浅析当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29、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30、徐州市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31、学前高专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32、家庭功能弱化对学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33、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4、刍议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
35、处境不利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36、浅析多媒体视域中的学前英语听力培养。
37、浅谈如何发挥多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38、论培训机构在中国现在社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39、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40、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缺位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41、我国幼儿教育软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3、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教学中的应用。
44、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45、国营农场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有序移交。
46、广西民办幼儿教师规范化教学行为实施策略研究。
47、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主观幸福感调查。
48、顶层设计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49、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50、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51、“五位一体”生态教育链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势科学视角。
52、特殊儿童团体游戏治疗的研究综述。
53、互联网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探析。
54、美国高宽课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及其启示。
55、学前儿童观点采择训练的可行性分析及策略。
56、襄阳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57、简谈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58、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9、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讨。
60、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探析。
61、教育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公共支出结构偏向。
63、学前教育专业微型课程学习平台设计初探。
64、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制作方法探讨。
65、美国教育部发布保护学生在线隐私数据的服务指南。
66、切实推进国家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67、信息化助推学前教育发展。
68、增强现实互动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
69、我国义务教育年限的国际比较。
70、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71、学前儿童良好情绪培养的研究。
72、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考察。
73、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与远程培训的思考。
74、浅谈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提高学前专业音乐课教学质量。
75、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教育启示。
76、北京市“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7、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教养环境干预。
78、加强教育资助专项资金的管理。
79、美国儿童教育信息化观察与探析。
80、浅谈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81、试论义务教育的延伸方向。
82、美国大学生视野中的中国教育。
83、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84、近代西方传教士与福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嬗变。
85、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
86、数字化聚合背景下对我市幼儿园教学方式调查分析与理性思考。
87、以档案资料碎片化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88、网络环境下幼儿园园本教研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8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
90、新媒体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91、信息通信技术助力教育更好地惠及弱势群体。
9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94、基于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分析。
95、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及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
96、微媒体语境下学前美术手工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制作及运作模式研究。
98、信息技术推动幼儿教育的变革发展。
99、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100、微课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
101、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102、教师准入制度改革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应对策略。
104、管窥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05、面向学前儿童的移动媒体资源设计研究。
107、浅谈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在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08、高职(幼专)学前教育职业化培养课程教学设计。
109、浅谈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重建。
110、师范院校男女比例失调对男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1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人格类型的关系。
112、浅淡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13、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114、优质幼教装备助力科学保教。
115、学前儿童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干预。
116、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
117、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基于辽宁省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研究。
11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女性化现象心理透视。
119、学龄前儿童焦虑情绪的产生及其指导性建议研究。
120、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122、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价--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
123、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
124、幼儿教育装备发展中的缺失。
125、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研究--基于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视角。
126、学前教育师范生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调查。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四
幼儿园言语教育整体构想。
幼儿园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
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
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试析幼儿园新教师的角色适应。
试论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观。
赞比亚幼儿教育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职前与在职幼儿教师课程观评价研究。
自失与重构——入托危机及其策略的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传播及本土化初探。
当代美、日、中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比较研究。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郑州市城市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儿童在向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幼儿甲骨象形识字教学可行性研究。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启示。
幼儿探究性活动及其指导策略研究。
城市示范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的研究。
多球训练对提高少年儿童启蒙训练阶段乒乓球基本技术的分析研究。
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洛温菲尔德的沙盘游戏治疗理论及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儿童的道德语言。
集体舞学习对5-6岁幼儿时—空推理能力的影响。
游戏的秘密与美好的教育。
绵阳市城市幼儿园师幼关系的个案研究。
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探讨。
人文视界中的幼儿教育课程理念。
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
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
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
广西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湖北省幼儿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厦门市民办幼儿园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游戏精神与儿童写作教育。
游戏:放松的智慧。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
幼儿美术创作发展评价研究。
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研究。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改革研究。
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澳门幼儿课程发展模式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
儿童的审美情感与儿童艺术教育。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
幼儿教师儿童观的个案研究。
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前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质的研究。
“视、听、做”一体化的婴幼儿语言习得环境研究。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类推策略论析。
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
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
兰州市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兰州市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学前儿童游戏择伴的研究。
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
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与实验。
幼儿在数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
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研究。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
民办幼儿园与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关系的研究。
瑞吉欧学校中儿童图形语言的运用:考察与借鉴。
幼儿口语的个体差异研究。
瑞吉欧方案教学的考察和借鉴。
吴忠回族儿童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研究。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生命科学教育研究。
文化视野中的学前外语教育。
企业幼儿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广州市幼儿教育成本与收费标准的实证研究。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对当前幼儿教师课程观的研究。
幼儿期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启示。
学龄前儿童观点采择的发生与发展。
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中国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与发展研究。
电影课促进幼儿园环境教育成效研究。
基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
名画欣赏教学对中大班幼儿绘画表现的影响。
世界三国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运行模式的比较研究。
两种英语教育模式下的幼儿英语pro-drop参数建立的比较研究。
生态学观照下的幼儿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
中国儿童对c原则的习得(英文)。
《幼儿音乐教育》网络课程设计。
幼儿建构性戏剧活动研究。
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新论。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
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幼儿园教师语言的语用学分析。
教育主义:童话本体功能的背离。
儿童行为“失范”情境中的教师策略研究。
幼儿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历史演变研究。
不同教育背景母亲的言语运用对儿童语用的影响。
兰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
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研究。
幼儿文学修辞艺术及其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抓住儿童绘画特点发掘儿童绘画潜质。
教育视野下的儿童文化研究。
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
基于教师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
上海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童服务机构的运行走向研究。
城市回族社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
对幼儿园配班教师合作现状的思考。
甘肃省农村学前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
上海市幼儿园体育特色的调查与研究。
对广州市幼儿教师三个基本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
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研究。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体系中的家长教育。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现状研究。
澳门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现况研究。
家长参与是学前课程改革的保障。
沙盘游戏治疗在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中的应用研究。
武汉市幼师生的供给及幼儿园教师的选聘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
1978年以来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关系政策的价值分析。
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
幼儿园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研究。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幼儿园为主体的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个案研究。
幼儿园创造教育研究。
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
幼儿园幼儿自主活动的引导问题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
幼儿园教学交往的研究及干预性策略。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研究。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幼儿园整体性营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课程发展中的幼儿教师角色探析——解释现象学的视角。
幼儿园班级规范教育研究。
幼儿园本位的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研究。
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探索。
幼儿园混龄教育背景中的幼儿异龄互动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五
某某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近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
1、采取坚决措施、营造教育环境。
该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比例的下限,并建立小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原则。在全校公布评价结果,还鼓励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好的教育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自己、深造自己,保证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等于或高于重点学校。
2、理顺关系、拓展空间。
该校对义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学校尽快完成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并按规范对学校进行了改善。
3、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了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检查评估促进了社会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二、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某某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三、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某某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某某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某某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该校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平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某某小学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件为依据,按照《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规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1、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2、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和师生考勤制度;3、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4、要健全听课制度;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检查、评比、交流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职能作用。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共同任务。要明确责任,实行领导负责制,加强乡镇中心要亲自抓好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某某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卓尼县木耳镇中心小学实行农村集中办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本人就该在校寄宿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调查,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5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我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镇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镇寺古多村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木耳镇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xx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部分村级小学撤并,全乡只办一所六年制中心小学,在校生达389人,服务半径20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较近的拉路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冰古村则为20公里,创办中小学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集中办学的当年即开始筹办并实施了农村学生寄宿制度。积极争取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乡政府出资2万元,县教育局出资3万无,学校自筹2、5万元突击整修和改建了学生住宿房20间,面积1260平方米,订制上下学生床铺320位,可收住学生320人,当时入住学生184人。设学生和教工食堂一处,面积250平方米。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微型锅炉、餐桌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餐厅,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每月伙食费大概只有50―70元。因此,实施寄宿制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轨道,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同。从当年在全乡进行民意调查中,召开2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00份,对集中办学,学生寄宿制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的达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木耳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低年级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木耳镇中心小学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不合格的小食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本人认为,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能力过低的现象,学校和家长要认真挖掘成因,积极采取策略,要将培养寄宿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通过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及其途径,使寄宿生能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有益的营养,为以后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有些学生自制力差等问题,教师与家长更应加强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树立积极健康人生观、生活观教育,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健康朴素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市场的整治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三厅两室”,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清新、健康成长环境;针对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学校都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和扶持。目前,在大学阶段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贫困学生扶持救济机制。尤其在对待中小学生生活上存在困难方面,社会普遍存在较为漠视的现象。家庭贫困不是孩子的过错,他们同样需要关爱、欢乐和营养。我认为,在中小学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一级政府要承当起应有的责任。
总之,办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木耳镇中心小学的集中办学,实施学生寄宿制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71%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6、4%。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人们过上幸福生活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内容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县、乡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很多骨干教师不愿意呆在农村,调至乡镇或县一级教育机构,这是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3、学生问题。
4、家庭问题。
在西部农村,父母为了维持家庭这种开支,相当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隔代的关系,爷爷奶奶们大都很宠孙子孙女,对他们溺爱有加,这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都极为不利。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调皮,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们,任他们由着性子来,一位有一个6岁小孙子的老人说:“没办法,爸爸妈妈没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住他。”
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第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第三,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靖远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如何充分调动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根据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学校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孩子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同时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
因此,国家一直都对小学教育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在探索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但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中,认为小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困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转变。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课程的理念、发展的理念、评价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但由于多年的定式思维影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得前瞻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心灵,使得“课堂生成”“师生平等对话”“课程整合”等只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
教师仍然遵从管理者既定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并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都只是被动地传授或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教师为了学生取得考试的好成绩而让学生死记硬背考点,而不是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丝毫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和目的所在;或者教师为了学生能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2.忽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脱离课程评价的核心。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结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1)未对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2)过度关注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轻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锻炼;(3)评价的主体限于同行、专家、领导等,忽略了教学本身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其实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度和课堂知识的感受度才是课程评价的意义所在。
3.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其他教育阶段较低,并且相互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更新,仍坚持“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批评学生多、鼓励学生少,在学生面前树立的不是和蔼可亲而是敬畏的形象,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和扭曲的心理。
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
部分实行包班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更谈不上从事学习和教研活动。
4.学校与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
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许多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
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而只是一味地拿期中或期末成绩来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部分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也只是拿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直接屏蔽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家长也未及时地将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通知教师,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帮助孩子,这些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并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
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造成教师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原因。
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去评价校长、评价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简单划分学校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
不仅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应考核学校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德、体、美、劳、心理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以实施课程评价为主要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施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质量监控和教师行为引导的有效手段。
小学实施课程评价应至少体现如下理念:(1)以学校为单位,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反馈等各个主要环节。
(3)确立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作为评价判断的主体,侧重检查教师是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被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学习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评价不应完全标准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教师个性的发挥,支持教师课程创新,使“个性”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
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1)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
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
(2)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4.增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实时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用心,家长用爱,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针对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帮助、及时沟通,让学校的管理和家庭的潜意识教育连接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生活。
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去进行管理。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日常的管理活动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管理中研究,在研究中管理,不断发现、研究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愈加注重小学生素养的提升,在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缺乏,这不符合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入儿童文学的得到了我国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积极支持,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的不断的改革,许多的小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把握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在情感以及精神实质,进而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据历史记载远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时,文学界以及教学界人士就根据其内容以及精神内涵就把儿童文学称为了“小学校里的文学”。同时也是从此儿童文学便和小学语文教学紧紧的关联在一起了。而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联系在一块的缘由便是两者的服务主体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肩负着让少年儿童感悟到文学当中的魅力,细细品味中华美丽优雅的语言文字,进而提升人格品性,增长知识见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使命与目标。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并且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和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基本是属于同一人群。因此,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中占有重要部分。而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受教育程度影响的文学知识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童话、寓言、故事、卡通、动漫、科幻等类的儿童文学更加适合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练习等方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在小学语文方面的不断深入,儿童文学文章渐渐的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受到了诸多的社会人士譬如教育专家、文学学者、小学语文教师等的广泛重视,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诸多成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不断的联系在一起,为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捷径,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儿童文学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已经变得势不可挡,同时这也是中国现代学生的幸运。
通过观察分析古今中外儿童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就不难发现,儿童文学自出现之始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一样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一致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起到一个快捷的作用,能够使得儿童加强对对世界的认识,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对世界探索的兴趣以及勾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更好的进入语文阅读当中,从而是儿童文学成为更好的阅读资料。儿童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因此儿童文学可以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契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给小学生宣传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传播生活的美好,对小学生的品性、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且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利用儿童文学,发挥出儿童文学的功能,开发出更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来源。
在五四运动之后,传统的'启蒙读物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渐渐的退出了教育的平台,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中的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课堂的时候甚至受到儒家大儒等知识分子的“封杀”,而且在二十世纪甚至一度出现儿童文学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剥离出去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进行及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教材当中。在当下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材当中的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诗歌等等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美好、天真、单纯、智慧、科学、热情、理想、信念的“精神天堂”。就“人教版”中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不论是儿童诗歌、儿童散文还是儿童故事都较上一版所占比例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除我国外,还有许多国家早就进行了小学教材儿童文学化,比如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制定了“阅读和初级文学教育大纲”,通过考虑学生心理活动以及精神需求等因素,再结合儿童文学作品来使得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实世界。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材极为重要的主要来源。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教师完善教学的有效方式。
小学生处于儿童这一知识理解能力、思维直观简单的阶段,或者说是小学生思维表现为局限性,并且这一时期,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能力欠缺等方面因素都不利于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的学习以及记忆,使得学生过早的对语文阅读产生厌恶情绪以及抵触心理,加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儿童文学当中生动有趣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及许多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够极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这样一来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
儿童文学是最为符合儿童生活实际情况、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学门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堂上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儿童文学还应根据儿童的各项特征进行更多作品的创作,以满足教育的要求。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八
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九
这是在一年级的一个班上上音乐课发生的事情。那天唱完问好歌后,孩子们刚坐下,我还没来得及离开琴凳,就听到有讲话的声音。一转身,刚好逮到一个讲话特起劲的小男孩,我很严肃地让那个小男孩站起来,批评的话语还没有出口,班上一个女生的声音就响起“他是我们班最喜欢讲话、最不听话的一个……”随着,全班大部分的同学都开始附和,甚至带着控诉,那个小男孩却不以为意。不管是控诉方还是被控诉方的表现都让我很诧异,一年级的孩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通过了解,原来他确实喜欢讲话,基本上每节课都会讲话,每节课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些老师也会说些“你最喜欢讲话、最不乖、老师最不喜欢你……”之类的话,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是老师、同学眼中“最不乖”的学生了,而他自己更是变本加厉,有种不负你们“所望”的感觉。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孩子”的潜质,我告诉他,老师并不觉得你是你们班最喜欢讲话、最不乖的孩子,其实你能管好你的嘴巴……在后面的课上我特别留意了这个小男孩,一节课下来都表现非常好,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孩子在跟着老师的引导专注地学习,哪儿还有时间去讲小话。下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告诉同学们他在这节课中种种好的表现,他不是最不乖的孩子,而是一个好孩子……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批评学生时千万不要使用诸如“你太笨了”“你就是个死脑子”“你哪节课不捣乱呀”“你就是我们班最烦的”“你要是按时写作业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等带有打击式的批评语言,特别是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这样的话语不仅从语言上伤害了孩子,还以老师的身份无意识地当众给该孩子下了定义,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其他孩子自然就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不自觉地按照老师所批评的话语去塑造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愿意和“坏孩子”做朋友,甚至刻意孤立“坏孩子”。毕竟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没有独立的判断力,老师作为他们最尊敬和最信任的人,自然就成了他们判断的标准。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批评学生时,应当“就事论事”,不能“上纲上线”,只批评学生的具体不良行为,切记不要借机贬低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这是四年级一对双胞胎的声音。这对双胞胎让我“头痛”了很久,我使出了很多“招数”对付他们,y果都宣布失败了。他们依然会在进教室的时候在地上爬,上课的时候下位、讲话,甚至打架……简直就像两个问题学生。“我们也想发书”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呀,我该答应他们吗?他们会做好吗?经过一番交谈和约定,他们俩取代了科代表,做了我的小助手。其实,也就是收书、发书、组织学生进音乐教室等琐碎的事情。我以为收书、发书,这么简单的事情,想必对两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我错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根本收不好,也发不好。他们不能将书整齐地收回书柜,每次发书的时候不是这组多了几本,就是那组少了几本。看着他们放在书柜里凌乱的一叠书,我有些生气,有些无奈,但不能就此止步。我给他们示范怎么一组一组地收书,指导他们一遍一遍地练习。几周过后,我发现他们不仅会收好书了,而且还能有序地组织同学进入音乐教室、下课后不忘整理板凳等。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在课上坐得住了,讲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后他们还会提醒周围讲话的同学认真听讲。我甚是欣慰,其实他们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多了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在班上有了存在感而已。
其实每个孩子在班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太过关注学习好、表现好的孩子,从而造成了不受关注、不复存在的错觉。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寻找所谓的存在感,他们不惜剑走偏锋:上课讲话、随意走动,甚至拌嘴打架等。所以我们老师不但要关注学习好、表现好的孩子,还要关注学习一般、表现平平的孩子,更要关注学习差、调皮捣蛋的孩子。要让孩子们知道,在老师眼中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整个班级缺一不可。只有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有了这种意识,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会更快地成长。
所谓教书育人,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教会孩子读书写字,还要鼓舞学生的心灵、体察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有信心、更顺畅地走向目的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要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许跑步前进,也许缓慢而行,也许边走边停……但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出这样的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我们老师都应该牢记:教育是满足孩子的需要,我们要关注、观察每个孩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指导者的作用,给予孩子最大的帮助,而不是使之流于空话。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十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十一
美国《标准》把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类似于知识和技能性质的学科,并基于这种认识,将掌握透彻的、坚实的、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艺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指向。这里的知识技能,实质上就是艺术的经验、艺术的能力,如实践、表演、创造,等等。所以,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偏重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自然也包括基于这种能力之上的艺术实践。这种“能力—实践”培养目标系统,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曾这样论述:“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教育视为自我表现、创造能力等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这也间接证明了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视实践为艺术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我国《标准》明确提出,艺术学科的总目标是“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除了“艺术能力”外,还添加了“人文素养”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只重视艺术能力,同样还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内化于个体的一种精神经验,它包含品味、人格、自由、情操等内容。进一步说,艺术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成人之美”。这一点,与美国《标准》偏重艺术能力,用艺术能力“呈物之美”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时,我国《标准》在描述课程价值时,也把“创造美和欣赏美”作为首要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增加“人文素养”目标,还是把审美作为首要价值,无不体现出我国《标准》是把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艺术人文素养———审美目标系统作为培养目标。“在中国,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善良的情感”。这也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是带有强烈的人文审美情怀和价值取向的。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主导教育思想是心理认知—结构主义、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他们主张弱化“美”的本体概念,更为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形成艺术能力并付诸实践;以学科的标准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如美国《标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体系”,显然是直接受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影响。而我国《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受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体,道、释等多种形态的思想体系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吸收国外部分教育思想,因而很难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来阐述。如我国《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并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显然,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孔子“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旨在通过用传统艺术文化方式,来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本质上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文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通览美国《标准》关于艺术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的描述,影响最大的是在顶层设计上,把艺术课程确立为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真正独立的核心学科,并用科学、精确、可操作的术语,在“对学生、对社会”两个层面,把艺术的功能意义表述出来。其中特别强调艺术学科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如此,就把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等)和艺术学科的内在价值(定位为核心学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而言,我国《标准》对艺术学科和课程性质认识的描述,较为笼统、抽象,如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经典性,既没有专门对艺术课程的价值进行论述,也没有对该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做出说明,仅仅认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无疑,这样的描述显得乏力和无力,不仅没有消解社会对艺术课程的模糊认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艺术课程在我国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边缘涣散状态。所以,在对学科的价值、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美国《标准》的阐述更系统、更深透、更到位。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美标准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必然会给两国的艺术教育带来不同的现状和后果。美国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实践”式系统培养,那么,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可能较强;而我国注重的“人文—审美素养”式系统培养,学生可能会在艺术的整体素养方面要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移植的社会。因此,其文化思想具有一般国家所不具有的开拓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各种文化共生,思想交织并存,赋予了美国多样性的社会特征。而随着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其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它强调实践性、实证性、科学性,注重事实和经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由经验产生的实际价值和利益,把实际效能作为解决或认识问题的准则。这种思想反映到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中,表现为强调学生的艺术学习要与经验实际、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艺术的经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完善艺术思维。由此,不难看出,实用主义哲学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理论来源,成为他们艺术教育的哲学指南。与美国不同,我国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综合了歌、诗、舞、画等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乐教”,形成了“乐教”文化,成为我国《标准》“人文—审美”目标体系的思想来源。孔子曾经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表达“乐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就必然以人为中心,通过艺术的教育,实现“君子不器”、仁厚宽德的完美人格。不难看出,正是我国的“乐教文化”思想,从本质处有别于西方的“实用文化”,从而积淀出我们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差别,才导致了两国艺术教育的根本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在美国,一门课程开设的经费,取决于这门课程能否争取到专项拨款;而要争取到国家的专项拨款,就必然要证明艺术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艺术课程要通过某种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予以呈现。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来证明艺术课程的学科价值,从而争取到教育拨款。正是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经费申请体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标准》“能力—实践”目标培养体系的形成。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经费拨款体制,课程的设置,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审批,因而也就不存在针对某门课程的特殊经费。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国家统一拨款。概言之,一门课程开设和经费拨款不存在明显的直接联系,课程无须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争取拨款。再加上社会对艺术课程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的系统评估测试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标准》明确提出:“本《标准》为学生的评估提供一种基础,供全国、各州和地方各级评估方案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方法在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时,应该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统计上的要求。”这表明,美国《标准》要求对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生的艺术能力进行统一的量化测试,以确保艺术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掌握的效度。可见,在美国,一套与“能力—实践”培养体系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测体系已经建立。这种评测也会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社会和师生更加注重艺术能力,以便通过测试。因为一旦被纳入测试,学生的艺术能力就会相应地被强调、被突出。反观我国《标准》,对学生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所谓质性评价,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而言,它较少通过数据、实证、技能等方式呈现,并且弱化学习结果。很明显,这种评价方式,与我国艺术课程凸显“人文—审美”的培养目标系统是相一致的。
在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标准后,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即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到底走向何方?是以“能力—实践”系统为核心目标,还是以“人文—审美”系统为培养目标?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美国人莫瑟尔和雷诺为代表艺术(音乐)教育“审美”核心说,倡导“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另一种是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艺术(音乐)教育实践核心说,提出建构“新音乐教育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杜亚雄教授和管建华教授为代表,他们分别从创造主体、音乐的本质角度和普遍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主张艺术教育(音乐)以“表演”为核心;一种是以郭声健教授为代表,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认为艺术(音乐)教育应以人文“审美”为核心。这两种学说之争,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未来路向,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首先,对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而言,特别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结果来说,没有表演,就没有作品的最终问世,也就没有审美活动赖以产生的基本载体。这是从艺术作品的创造主体角度而言。然而,对于欣赏者而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无须以艺术(音乐)表演技能为核心去获得某种技能。他需要的是一颗愿听音乐的“心”和本能的耳朵。也就是说,没有获得表演的技能,并不妨碍音乐的美好形式通过本能的耳朵直达心灵,并不能阻碍音乐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果以表演为核心,就等于是剥夺了一部分不会表演的人的享受艺术的权利。因而,音乐艺术的审美,不一定要以音乐艺术的表演为前提,而艺术表演则一定有目的指向,否则音乐只是用来表演,沦为一种纯粹的技艺,这样就完全抹杀了音乐的内在价值。其次,艺术(音乐)教育活动中,表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事实意义上的表演,而是要指向回归到价值意义上的“表演”,那么这个价值是指向什么的价值呢?是艺术教育于人的价值。因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最终通过对人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来确立,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从艺术的表演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丰盈,人格健全。所以,审美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因为即使是一种技能的表演,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背后应该是一种有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种技能只有当它提高到精神的境界并以审美的态度去把握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如果一种艺术表演活动,不能带给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那很难说,这种艺术活动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最后,正确理解并把握审美中“美”的概念。“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他把“人类感性认识的完善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把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时至今日,西方的美学一直延续这种理解的范式。而在我国,“美与善同义”。不难发现,在中西各自的话语体系下,对“审美”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理解的范式,把“美”定位为“现实感性认识的完善”和把美的对象定义为“快感”,那无疑艺术(音乐)教育就不能以审美为核心。而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外延极为广大的范畴,包含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大美无言”,等等,它主要指的是人生情趣、心灵旨趣和精神境界等。因而,可以说,凡是在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的愉悦的变化,凡是经由人的生活经验而上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可以称之为审美。无疑,西方的美学和我们的美学概念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了。西方美学把“美”哲学化了,思辨化了,抽象化了,而我们把“美”生活化了,现实化了,人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审美”和“表演”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艺术对于人的价值本质而言的,一个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而言的,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基于此,我们认为,“能力—实践”系统和“人文—审美”系统,前者是事实标准,即是从事实意义上来确证;后者则是价值标准,即是从价值意义上来彰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艺术的表演和技能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能力的获得,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为了人、服务人、完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人文审美核心说,还是能力实践核心说,其实质都要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
艺术朝向审美,艺术表现文化。从艺术的根基上看,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艺术,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以文化之”的过程,而文化则通过艺术的具体样态予以呈现,因而艺术在教育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域,没有艺术的教育,就等于未教“文化”。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就不可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用人文统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还原到文化中,以文领艺、以文促艺,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事实上,艺术属人文学科,本质是人文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的,其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既是“以美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之,是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濡染、体验,进而提升人文情怀,培养健全人格,建构完美人性的过程。它们是一个同向并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从概念的广延意义上理解,“美”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美”。因而,美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向,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的世纪。”我们不难理解,说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等同于说,21世纪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学科的世纪。而艺术教育的革命应该是这个教育世纪的突破点。
首先,人们体会到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享受,同时却感觉不到相应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身心失衡、麻木冷漠、娱乐至死,已然成为社会成员的共性心理特征。碎片化、娱乐化和数字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生活样态,把人推向消解生存意义的深渊,致使人类面临精神空心的危机。而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重构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本质。而综合的艺术教育,由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因而具有丰盈精神、涵育生命、精神救赎的功能。它把人,从一种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无比的情趣和快意,并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其次,多元文化的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从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如今,生态文明的文化意识已经取代工业文明,多元文化也正在逐步取代单极文化。东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对话,都将影响到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它也因此获得崭新的意义。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推进,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并起发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当前,以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强调考试分数为特征的教育模式,给艺术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它表现为: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致使受教育者完美人性缺失,和谐身心被割裂,存在的意义被消解。“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这不仅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而且也与艺术教育在整个人的教育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相悖逆,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发挥综合艺术教育在人性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艺术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如果说文化是艺术的底板,那么,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本质上看,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更是行而不远的。因此,我们认为,既然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场域,那么,走向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主张,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方法上观察体悟生活,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六、结语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价值体系的不同,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的认识也不同。事实上,采用哪一种学说作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其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的共识,取决于人、课程、生命、生活的关系。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计划忽略了理性的本质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个教育。而它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是培养出一些对生活中悦目的诗意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应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十二
罗x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1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3.2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十三
(二)文化素质掌握方面。
小学生要学习知识内容不是很难,但是标准却很高。所以对他们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小学教学中,对教师综合知识储备充分的要求,力求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时候可能比教师还要广,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候就要尽量做到“广”和“精”!这样才能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坦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方面。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如果仅仅具备了以上两个素质,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最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同事具备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话)的素质,从而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20xx年国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书”需要学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xx年开始试点实施师范类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工作。从考试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业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普通话测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学综合……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四)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良好健康的体魄。另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至少精修过心理咨询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最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家长才会敢把孩子交到她们手中。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实际上就是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文理兼备,学有所长”,以培养出具有符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当今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培养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体育、外语、计算机、三字一话等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专业基础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
不同学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专长,能多担负起一门或两门主干课程的讲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设有三个方向: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小学教育外语方向。每个方向都开设了几门专业必修课,如现代汉语、儿童文学、高等数学等同时专业必修课中还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学生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专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做到综合培养,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有所专长”发展学生的特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上学院或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基于“培养多元化、全方位”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方针基础上。在素质教育呼声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对小学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小学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因为国家在中小学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或“研究性课题”延伸的“课题作业”。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为适应新数学课程,理应构建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讲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基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现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很多高校大部分专业学生的主要授课方式,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力。第二种方式是实践教学,即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到学校中去,参与到实践当中去,从而能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实践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同学咨询。避免了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无人指导的状况的出现。四、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展望我国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创设时间短,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办学模式和指导理论,我国小学教育专的课程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很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会面临重大的调整。如是否会取消小学教育(英语)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小学教育文科、理科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语文、数学专业课学习的课时等。这些都会很多学者和课程制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可以否认,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态。笔者相信随着教学经验和办学理论的不断积累,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一定会满足社会对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各方面的高要求的。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十四
小学教育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都要坚持“以学定教”作为核心理念。首先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1】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民主教育研究。
摘要: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思想与时俱进。
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时,他就喊出“民主第一,民主至上”的民主教育主张。
他要求“大家学习民主,创造民主的新中国;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新中国”。
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也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曾对民主教育如此定义:“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
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1具体案例。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生活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对于民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他有很多论述。
民主教育,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对老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民主教育。
1.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标的不断完善,教师已经不再如过去般是课堂中的主导角色了,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除去课堂上的老师角色外,更多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要与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凡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待和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人,信其道”,逐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老师,他刚才打我!”“老师,是他先打我的!”对于一个一年级的班主任来说,类似这样的告状每个课间都在上演,在大人眼中也许是件无所谓的事情,可在孩子们的心里,这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儿了。
每一天,除了备课上课以外,我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处理这些“小事”了,甚至有的时候,一个孩子还没说完,另一个就来了。
在当教师以前,我以为对专业的研究、教学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实际工作以后,很多观念都改变了。
教育必须随着新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
要“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
在争取民主的生活中学习争取民主,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
这是客观形势的要求。”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我总是亲力亲为,绝不会因为成绩或长相而有所偏袒,必要的时候还会找一些“见证人”还原事件真实,不听片面之言。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
教育必须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学生总有一天会走出学校踏入社会。
民主教育的首要品格是求“真”,讲真话、做真人、过真实的生活,在学习中培养真性格,在生活中培育真性情。
1.2同学相互之间的民主。
在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由于对学生缺乏了解,我采取学生自我推荐的形式选取了一名暂时的代理班长,之后这位代理班长的学习和管理能力都非常好,有足够的能力胜任班长一职,我便直接确定她为正式班长。
然而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个个都充满了自信,即便这位班长已经足够优秀,依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服气。
于是下学期开学,我让学生进行全班投票决定班长名额,这让学生们十分踊跃,大家纷纷上台来“演讲”,最后选出的班长也是让全班信服。
令我奇怪的是,“前班长”竟然没有来竞选,我找到她询问原因,问她是否想当班长,她说有一点点想,我不解的继续问道:“既然想当,那为什么不竞选呢?”她说:“我妈妈说了,我已经当过一次班长了,应该把机会留给其他没有当过的人。”此话一出,让我感到自己实在是低估了一年级孩子的情商和智商。
在中学或是小学高年龄段中,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关系更容易被建立,因为学生的心智都趋向成熟,而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少教师把孩子想的太幼稚了。
也许在课堂上以“亲爱的小朋友们”开头可以积极地调动气氛,但在课后,某些问题依然不需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说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我们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让他们有自由的想法和创造,如若硬要强加老师以为正确的想法,那便不能称之为民主教育了。
1.3本地生与外地生之间的民主。
我所在的学校属于乡镇农村小学,招生范围较广,生源较杂,班级通常都是本地生与外地生对半分。
照理来说应当一视同仁,然而一些必然因素总会导致两者的差异。
比如名单的分配,本地生在前外地生在后;开学以后外地生需要交纳各种信息材料以证明其合理、合法的学籍身份,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外地生潜移默化地感到自己的不同。
如若合理指引,这将是两者共融共成长;如若教师再出现一些偏袒现象,极易形成小团体、导致两极分化等不良后果。
陶行知指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阶级信仰,城乡远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创办学校和管理教育的权利。
按照他的理论,民主教育的对象是全民,从这一点上说,民主教育就是全民教育,全民机会均等的教育。
本地生与外地生在受教育的权利上是均等的,他们所受到的对待也应当是均等的,然而这之间的权衡,依然需要教师和社会整体的认知改变。
2小结。
民主教育是是当下中国的重大议题,也是20世纪以来世界教育的潮流。
陶行知在去世前不久畅想到:“民主的时候已经来到。
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
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
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作为一名刚刚不久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自己要走的教育之路还很长很长,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任重而又道远,且行且努力。
而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是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与充分运用的,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民主最大化,低年级班级管理中民主如何去开展,民主教学课堂该如何去打造,这都是笔者需要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
以上试论,是自己半个多学期的教育教学切实体悟,与君共勉。
作者:樊小纤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教师转变思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小学教育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都要坚持“以学定教”作为核心理念。
首先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
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
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正在一步步迎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这要求代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的需求展开。
不再单一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现在的小学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要求的精髓,就是“以学定教”。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保障,是培养满足新时期标准人才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服务性,以便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观念是行动的心理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追踪教学管理效果,保障教学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
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增加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分量。
保障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让教师帮助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原则,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从创新的角度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
这就需要学校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安排给学校的基本任务,并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向。
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策略。
对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再进行质化评定,将“自评”与“考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办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
要想增强师生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就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中。
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上,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执行力。
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具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剔除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管理目标指引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距离。
除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外,还要提升教育制度的执行力。
在执行力上,学校要设计一套可行的奖惩措施,树立良好的管理榜样,杜绝不良的管理行为。
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只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其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凸显了十分重要的价值。
以此为出发点,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因此,我们要端正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态度,认清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管理策略。
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此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求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1]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
[2]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1).
[3]吕月青.小学教育管理中侵权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6(15).
作者:李桂荣单位:吉林省柳河县孤山子镇政府。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十五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
作者:刘璐单位: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小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篇十六
阅读是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要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杜绝阅读不健康书籍、看不健康光盘、浏览不健康网站。
1.2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生读写姿势要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书写时要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1.3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认真、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学习态度乃至成人以后的劳动态度都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要坚持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2.1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对小学生来讲,要养成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的习惯: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2.2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小学生来讲,诚实守信,就是要他们明白说了就要努力去做: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缘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2.3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从小学阶段起,应该培养学生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等方面的意识和素养。
2.4守时惜时的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而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这就要小学生明白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
2.5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画、乱贴等好习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孝敬长辈是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质。然而,如今的孩子徜徉在幸福里,不懂得体恤长辈的辛苦。《我从哪里来》、《家庭的亲情》等课,激活了学生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悉心抚育体现了真挚的感情。作为晚辈要以纯真的感情和实际行动尊敬和热爱长辈,如进出家门主动招呼,结合“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给他们写一封信、为他们过个节等,以此报答家人对自己的辛勤付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在教学《我们敬爱的老师》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镜头,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繁忙,从心里感激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劳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学习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应经常在班里讲解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不能放纵学生,要下一定力量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对生病的学生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让他感到温暖。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往往较好。此外,要知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学生也了解、熟悉教师,二者之间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此,也就能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明白: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认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材。
小学生正处在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开始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学会做人是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德育课堂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方法,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4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