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3:56:09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5 13:56:09     小编:影墨

教案是教学的桥梁,它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教案范文是经过验证的,是一些教师实际教学中的成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一

只写得数,核对答案,相信你们这节课表现得同样精彩,上课!

一、导入。

(一)情境导入。

师:要想准确地找到它们,我们需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筛选信息,提出问题。

研究平面图形可以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观察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对长方形有哪些了解?你知道的可真多老师把他们都记下来。上下两条边位置是相对的?真不错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刚才这位同学的话就可以概括为对边相等。

预设一:出上边和下边/长边和短边长度相等。上下两条边的位置是相对的,相对的两条边叫一组对边。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对边。你表达的很清晰。

师:还有一组对边吗?所以长方形有两组对边,这位同学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板书:对边相等)。

1.验证长方形的特点。

预设。

(1)量一量。长边长14厘米,短边长6厘米,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验证了对边相等。

师:谁和他量的数据不一样看来长方形不论大小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

(2)折一折。我把长方形对折,条长边重合,两条短边重合,验证了对边相等。

(3)比一比。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我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一量,然后对折再对折,比一比量一个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究正方形的特点刚才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拿出你的正方形纸开始行动。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内交流。

预设。

(1)用量一量的方法,我量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折一折。对角折证明相邻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邻边相等,对边再对折,对边相等,则证明四个边相等。

(3)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

预设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是对边相等。

接下来我要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是他的长这是他的宽,仔细看现在把它的长变短短短现在长和宽一样长了,就变成了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这时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就叫边长,其实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达标检测。

拓展:我们刚才画图用到了直尺和三角尺,那古人用什么画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片,这是古人发明的矩尺。古人正是用矩尺画出所需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髀算经中说“方出于矩”。意思是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句古文。

2.信封里装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第一条线索,四条边、四个角。第二条线索,四个角都是直角。

追问:为什么没有平行四边形了?又一条线索,四条边都相等。追问;可能是什么?理由?

五、总结收获。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渗透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这样的认识是感性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并提出疑问:指出观察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的猜想,需要验证。这一环节既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接着放手让学生操作验证,交流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探索知识一个基本方法:观察——猜想——验证,这种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二、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征,进行猜测,边有什么特点?对边相等;角有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在动手合作之前,老师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边之间的关系,用三角板验证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有的孩子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长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两组对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有的孩子对折之后进行比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是直角。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长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提升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老师重视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推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逐步抽象概括出图形特征,并用数学语言进行严谨的表述,从而渗透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理性精神。

三、对比思考,提升数学内涵在本节课中,老师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老师特意设计了给每组下发的是多种规格的长方形纸片,枚举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进行验证,虽然长短不同,但是都说明了对边相等,充分体现了我们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本节课程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但是也有许多的不足,例如自己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应该再大胆放手一点,给学生更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二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a×b。

(板书: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四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六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一、口算热身:(3分钟)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知识。(预设6分钟)

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

【基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先完成的同学思考: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对比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

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

【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

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

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

【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七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单位,理解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4、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

5、“我们的试验田”为场景的实践活动。

一、判断。

二、思考题。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九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啊除了汤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上课,还多了()位老师也来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学生:欢迎,拍手××)谢谢同学们,刚刚拍手的时候,这两只手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面对面的关系),面对面的关系,我们就叫它是相对关系。那么在平面图中有没有相对关系的边呢?现在,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你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是什么呀?请指出它们哪两条边有相对关系(出示投影,学生指图形)。

图略。

我们就把这些具有相对关系的边叫做对边。

问: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一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吗?(学生:不是比如:平行四边形、菱形。)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比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黑板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学生举例:电视机的屏幕是长方形;开关盖子面是正方形等)。

下面我们就从我们的教室开始寻找。(师出示课件例图:)学生可结合自己教室说)(学生举例: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数学书的面是长方形,手帕的面是正方形,地砖的面是正方形……)(学生举例。说的时候强调某一物体的某一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教师同时黑板贴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中间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后一半课题:的特征)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1)猜想。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你发现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个别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举例:可以用尺量一量、把图形对折折一折、用三角尺直角比一比等方法来验证。)。

(师:现在四人一组合作,互相讨论,你们可以利用自己桌上的工具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讨论的同时把老师发的表格填一下。

)师同时出示表格。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看好一组要展示的。

(3)班内交流、总结。

师: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哪一组最勇敢先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一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到投影前展示表格。不要回座位。)。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对边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对边,那你们知道什么又叫邻边呢?(学生:相邻的边。)师:对。用手比划一下。

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贴出板书:边)(学生:有4条边,对边相等)师贴出:

边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你们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用尺量。)还有呢?(学生:对边相折发现对边相等。)让学生折给大家看一看。量给大家看一看。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点击课件,演示长方形折、量的过程。)。

说明: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学生复述一遍。(板书:长、宽。)。

长边宽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那你们发现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师贴出: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十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十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页――81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练习十九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让学生学会自行动手操作、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卡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老师手中有张卡片,,你能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交流估计答案)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同桌合作试一试,我们比比看哪些小组合作的最好。 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师:这个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那么其它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吗?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验证呢。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4人一小组,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任取几个,拼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它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厘米,汇报给小组长,并填好小组合作记录表。 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师:黑板展示。

2 小结:长方形面积=长×宽

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练习:老师有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计算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新知:

(四)、拓展新知: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十三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创新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以改以往那种老师提前考虑周密,单等学生按照老师设计路线走的教学模式。

课堂需要预设,没在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本节课恰好体现了预设与生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新课伊始,老师大胆的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不怕学生离题万里,也不怕学生早就知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展示自己的已知,不论对错都给以细心呵护,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生成课堂的生命活力。接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具、用品,让学生潜心研究大家的猜测。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稍加点拨,对学生的新奇发现预以肯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精心钻研。

整个课堂孩子――这群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般特征,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知识,而我还走着探究特征--应用特征的老路,显得有点预设过多。

本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做一调整,例如:猜测特征时,把学生的猜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证明自认为正确的特征,去说服别人;在证明猜测的同时及时总结新的发现,补充完善课本知识。使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生成性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十四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光盘、音乐、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板书纸片、报告表格(四人一张)、钉子板牛皮筋、三角板一幅、16个小正方形。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一副、剪刀。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啊除了汤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上课,还多了()位老师也来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学生:欢迎,拍手××)谢谢同学们,刚刚拍手的时候,这两只手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面对面的关系),面对面的关系,我们就叫它是相对关系。那么在平面图中有没有相对关系的边呢?现在,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你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是什么呀?请指出它们哪两条边有相对关系(出示投影,学生指图形)

图略

我们就把这些具有相对关系的边叫做对边。

问: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一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吗?(学生:不是比如:平行四边形、菱形。)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比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黑板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学生举例:电视机的屏幕是长方形;开关盖子面是正方形等)

下面我们就从我们的教室开始寻找。(师出示课件例图:)学生可结合自己教室说)(学生举例: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数学书的面是长方形,手帕的面是正方形,地砖的面是正方形……)(学生举例。说的时候强调某一物体的某一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教师同时黑板贴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中间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后一半课题:的特征)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你发现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个别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举例:可以用尺量一量、把图形对折折一折、用三角尺直角比一比等方法来验证。)

(师:现在四人一组合作,互相讨论,你们可以利用自己桌上的工具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讨论的同时把老师发的表格填一下。

)师同时出示表格。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看好一组要展示的。

(3)班内交流、总结。

师: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哪一组最勇敢先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一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到投影前展示表格。不要回座位。)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对边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对边,那你们知道什么又叫邻边呢?(学生:相邻的边。)师:对。用手比划一下。

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贴出板书:边)(学生:有4条边,对边相等)师贴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边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你们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用尺量。)还有呢?(学生:对边相折发现对边相等。)让学生折给大家看一看。量给大家看一看。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点击课件,演示长方形折、量的过程。)

说明: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学生复述一遍。(板书:长、宽。)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边宽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那你们发现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师贴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十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测量、比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性及各自的特性。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并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积累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品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动手实践、交流合作。

教具学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智慧星要带领大家到图形王国去参观。参观之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多媒体演示图片)你能说出这些事物中你认识的图形吗?(抽出长方形、正方形。引出课题)。

二、协作探索,研究问题。

(1)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教学对边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把两个人面对面叫做对面,在长方形中上下两条边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左右两条边也叫对边。(多媒体演示)。

下面请大家利用你手中的工具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组内同学说一说。

(4)指名汇报,并演示自己发现的过程。

共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它们的每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教学平行四边形。

(1)多媒体演示: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图形,它们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

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3)总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4)动手操作:拿出活动的四边形:拉动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动手操作。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猜一猜。(多媒体演示)。

2、找一找。(多媒体演示)。

3、说一说。

四、总结。

你今天从智慧星那里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篇十六

: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单位。

单位。

单位。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

1米=()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分米=()厘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3)小结: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

5立方米=()立方分米。

1.5立方米=()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6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填写比较表。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

厘米。

分米。

=10。

面积。

=100。

体积。

=1000。

体积。

=1000。

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

求物体的质量公式为:比重×体积=质量。

注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

20厘米=2分米。

2×2×2=8(立方分米)8.9×8=71.2(千克)。

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527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