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当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即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灵活运用和不断改进。教案的编写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步骤。每份教案范文都经过教师实际教学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一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2课时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课题一、认图形(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2、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师: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们认一认)“小朋友好,出示对话框: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你们能猜到吗?”(学生猜一猜)(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再拿出依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
出示: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谈话: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师指名在幻灯机上分)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2.认识五边形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想一想、议一议:六边形是什么样子呢?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说一说。围一围。
三、总结评价,应用扩展。
出示“想想做做”
第1题。(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分小组讨论,汇报。引导回忆: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2.做“想想做做”第2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搭一搭,最后在看一看,数一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教学随笔:
课题二、认图形(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的练习。
2、完成第4题。(1)教师出示依仗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提问:现在是几边形?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2)再将另一个角折入。提问: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学生照样子折一折。(3)看书第27页,请学生照样子继续折一折,并根据折的情况填写题中的小括号。(4)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小结:刚刚我们利用手中的四边形--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了许多五边形、六边形。
3、完成第5题。(1)说明要求。(2)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并交流。(3)指名汇报,表扬有多种想法的学生。4、完成第6题。(1)说明图意。(2)学生动手试一试,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全课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一、认识七巧板。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3)动手操作:试一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1)学生分小组活动。(2)指名板演、讲解。(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29页的四幅图。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请形式分别说说着四幅图是什么?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二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
2、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角。
3、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个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5、学生汇报。
6、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习看整点。
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内容:
《时钟》。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小时钟若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谜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闹钟、座钟、落地钟)钟有什么作用?(起床)。
小结:最短的叫时针,较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格。
三、《龟兔赛跑》故事导入师:谁赢了?
小结:分针跑一圈,时针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时。
四:出示三个钟,请幼儿观察。
师:这三个钟一样吗?哪里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请幼儿回答。
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点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游戏:考考你,请幼儿拨钟。
那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来记录时间?(几点整就写几,两个点,两个0,表示整点)。
五、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幼儿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
六、出示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时间一样,而小朋友干的却不一样?
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回家和妈妈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四
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做二年级数学练习题有助于同学们成绩的提高,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了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练习题,同学们可以认真做一下,相信一定会帮助到大家的!
一、我会填。
1、在钟面上,时针从7走到8的时间是()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圈,是()分。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指在4上,分针指在12上,表示()时。分针从12走到12,是()分,是()小时。
3、7时30分到10时30分,经过()小时。时针从7到11,经过了()小时。分针从2走到6,共走了()分钟。
4、学校下午2时上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第一节下课是()时()分,课间休息10分,第二节是()时()分上课,()时()分下课。
5、1小时=()分,120分=()时。
6、()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7、学校秋游,8:00出发,9:10到达,路上用了()时()分。
8、上午8:00开始下雨,下了4个小时,()时雨才停止。
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3.看一场电影要2()。
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5.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要17()。
6.李勇从家走到学校要15()。
7、我们放学的`时间是11()30()。
三、判断。
1、分针走一圈是1分。()。
2、晚上7时新闻联播开始。()。
3、小明下午2:00到校,4:30分放学,下午在校的时间是2小时30分。()。
4、钟面上最短的针是分针。()。
5、电子表上显示6:45就是6时45分。()。
6、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7、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
四、在钟表盘上拨出下列时刻。
1、5:559:3512:009:003:00。
2、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钝角的是: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形成锐角的是: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形成直角的是:
五、拓展延伸:
1、博物馆开放时间是上午8:00~下午4:30。
(1)现在是7:35,离开放还有多长时间?
2、小花猫从一楼到二楼用了1分钟,按这样的速度,它上到六楼共要多少时间?
3、锯一根木头,每锯一段要用8分钟,锯成5段要用多少分钟?
4、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40分钟,在7;30到学校,小明在()时()分从家出发。
5、老师从9时40分开始开会,开了40分钟,会议应在()时()分结束。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五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六
1、师:设计了数角的检测练习,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图中哪里有角。
2、找一找自己身边的物体中哪里有角。学生从自己身边不同的物体表面上找出角,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七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1、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八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九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1、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2、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xx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出示想想做做1)?
谈话:小红想当一名小导游,这不,她正准备去导游学校参加面视呢,让我们和小红一起去导游学校看看吧!
你能说出小红从家去导游学校的路线吗?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注意要用准确的方位词语。
指名1人汇报(点课件)你怎么知道是东北方向?西北方向?
到了导游学校大门口,看到这样一则招聘启事(教师读)你想成为一名小导游吗?只要你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满3张这样的奖章,你就能获得一张导游证。想参加吗?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1.探索新知。
谈话:作为导游,首先要学会用准确的方位词语给游客叙述游览路线,游客小明和小芳在去南山公园旅游时遇到了难题,我们来帮帮他们。
这是南山公园的平面图,(多媒体出示例题中南山公园的平面图)。
(1)辨认平面图的方向。
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的相对位置吗?指名回答。
(2)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请你试着说一说。
学生说,点课件: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然后沿东北方向走到艺术广场,接着向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园,最后向西走,从西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多媒体相机显示行走路线)。
2.试一试。
(1)谈话: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帮她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显示小芳的行走路线.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可以说得很清楚。
(2)谈话:假如你也到南山公园,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先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相互评一评。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指名2人回答。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然后给自己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能准确地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的路线了,下面我们给小动物们当一回小导游。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多媒体出示)。
(1)谈话: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吗?
(2)谈话: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能说出理由吗?
(3)提问: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轮流由一人提问、其余同学回答,集体评议,全班交流。
过渡:刚才的几位小导游当得都很好。作为小导游,还要了解有关公交线路的知识。
2.认识公交车路线图(想想做做第3题)。
公交车都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线。这是1路和2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图。(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用教鞭指)快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提问: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2路公共汽车呢?(用教鞭指,全班读站点)。
(3)谈话: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第一中学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3.认识环行车的路线图(想想做做第4题)。
在公共汽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车是环行车。环行车的起点和终点在一起。你见过吗?
(介绍3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
(1)谈话:10路车是市内的环行车。这是它两个方向上的站牌。
仔细观察:10路车的.起点和重点在哪?
现在的位置在哪?
左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右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
去少年宫,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在右边站牌下等车能到10路吗?
小结:所以,乘环行车最关键的是要看清站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目的地,认清环行车的行驶方向,确定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候。
过渡:在前面的小导游知识的学习中,大家都很认真,下面是我们小导游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你瞧!
4.认识城市平面图(想想做做第5题)。
(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
(2)谈话:现在大家对这张平面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吗?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可以重点请1个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小组活动。
第(1)(2)题全班集体回答。
第(3)题指名说。第(4)题指名用教鞭边指边说。第(5)题自由说。
小结: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同学们在前面的小导游考核中表现都很突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收获吧,有哪些小朋友已经获得了2枚奖章,奖励一张导游证,其他小朋友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
谈话: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莫愁湖公园的平面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设计好你们的游览路线,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尽可能走比较近的路线。(用红笔划出)。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
2.自由交流.。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绿点问题“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练习”。第1、3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对尺子有一些粗浅的了解,极少数的孩子会测量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概念,1厘米究竟是多少没有印象,因此本节课重难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目标的核心概念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子测量”。学生需要掌握的行为程度是:“掌握、学会”。本着“目标是方向,目标是程度、目标尽量要检测”这一原则,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具体分析,我们对该目标进行了如下修改,突出了行为动词,设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帮阿福找原因,体会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手比划出1厘米长。
3、认识刻度尺,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借助尺子画线段。
4、通过“长长长”小魔术,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1、通过故事引入,学生发言,达成学习目标1,教师及时进行表现性评价。
2、通过用小棒比划、用手指比划、寻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达成学习目标2,教师适时进行形成性评价。
3、通过量长方形边长、用断尺量物体长及画一拃长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有序地思考完成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学习目标3。
4、通过表演“长长长”小魔术,达成学习目标4。
课前谈话:故事《阿福的新衣》。
有个人叫阿福,他到裁缝店想做一件新衣服。师傅说:“你想做什么?”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师傅:“我用拃来量一量,(说到这里,你知道什么是一拃吗?)(告诉大家吧,伸出小手,使劲张开,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间的长度就是1拃)。我们接着讲。师傅量了量阿福身长三拃。量完之后,小徒弟也伸出自己的小手,一拃、两拃、三拃……照量好的尺寸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徒弟:“师傅说三拃,我明明也做了三拃长啊,这是怎么回事?”
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听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因为师傅手大,徒弟手小。师徒二人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才造成了误会,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一)感知厘米、初步认识。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1.感知1厘米。
(1)1厘米有多长呢?看老师手里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请你也在盒里拿出1厘米的小棒,体会一下它有多长吧。
(3)在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物体长大约1厘米?
大拇指指甲盖的宽度(师边指边说从这儿到这儿)大约1厘米。这就是你随身携带的尺子了,当你忘记1厘米有多长时,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体验1厘米小棒的长度,在脑子中建立对1厘米的感性认识,再比划1厘米,由易到难,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1厘米的长度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或者是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这样会加深他们对厘米的认识,牢固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谁知道他摆得是多长?
你怎么知道的?
那我要摆出6厘米长,就得需要几个1厘米?
(2)大家摆得真好,我们来看这根彩条长是几厘米呢?(课件呈现,分别是3厘米,6厘米,18厘米)。
标上数字后,你看它像什么呀?(对,尺子)科学家就是这样发明出尺子。我们天天用到尺子,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智多星交流会,介绍一下尺子的有关知识。小组四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巩固了读看几厘米的方法,体验到尺子的由来,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表面,更看到了它的实质。
(二)认识尺子、探究测量。
1、认识直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谁先来交流?
师相机进行板书:0刻度刻度线cm。
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
真不错,还有哪到哪也是1厘米?
他们找到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新知识在合适时机“闪亮登场”,吸引我们的眼球,是我们焦点关注的对象。让孩子仔细观察,自由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倾听能力”,语调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厘米”的关注。
学生找到:从0-2,从0—3,那从0到4、从0到5呢,你能发现什么?(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谁还能找到不同的几厘米?板书:1——3,3——5,5——8,
2、测量长度。
谁来展示给大家看你是怎样测量的?
同意吗?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辨析:看小军和小刚他们是怎样量的。你看他量的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测量纸条的方法,以及辨析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物体的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解决问题、目标评价。
1、动手操作:量长方形各边的长。
那你能不能自己量出长方形四条边的长是几厘米呢?拿出作业纸,写在上面。量好了用精神的坐姿告诉老师。
2、断尺。
咱们都成功了,可小强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你能用这把尺子量出彩条的长度呢?谁来帮帮他。
(四)认识线段,巩固所学。
1、画线段。
想不想知道你的1拃有多长?感兴趣的同学回家看看。
2、小魔术。
看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注意看。
(1)变——1厘米,估一估这是几厘米?(1厘米)你怎么估的?
(2)再来看——3厘米。你估的真准。
(3)再来一次。10厘米。怎么估的?
(4)这会是多长呢?(20厘米)怎么估计的。
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来变魔术的吗?(卷尺)对,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尺子,用于测量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不同的练习有不同的目标,第一层练习包括判断正确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长方形的边长,巩固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第二层是关于断尺的练习以及画一拃长。在发展性练习中,我还创新的使用“卷尺”设计了一个“长长长”小魔术,培养学生估计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
(五)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其实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为了方便还发明了软尺来测量衣服,发明了很长的卷尺用于室外的测量等。我们今天认识的厘米只是比较短的一个长度单位,随着今后的学习,会了解更多的长度单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作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与课题的开题首尾呼应,让学生既懂得测量又能将课堂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且为下节课学习米的认识作好铺垫。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1、描角想角,体验角的抽象过程。
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来。(教师描出三角板其中一个角)。
现在老师把三角板移开以后,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图形呢?(移开三角板)像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2、课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状是一个角。比如:房子的顶部,五星红旗,剪刀张开的这部分形状是一个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也是一个角。(课件演示实物的角到数学的角的抽象过程)。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
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六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七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图形,你会辩证吗?(课件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试摆小棒引入新课。
你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吗?桌上有3根小棒,看谁能最快地摆出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这个图形,有谁认识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十九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谈话:李飞同样是6只海螺壳,为什么一会儿是王丁的3倍,一会儿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师说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二十一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篇二十二
1、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请同学们仔细地找一找,看看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举手说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说)。
2、教师示范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几何形状。
大家刚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体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师也找到一个角(出示一块三角板),它有许多的角,老师指的其中的一个,请认真看老师是怎么指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我们数学中的角,它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6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