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进行预设和控制的重要工具。教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和任务。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结构和要点,提升自己的教案编写能力。
自然类教案篇一
1、能说出自然角饲养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2、知道小动物的食性。
3、养成爱护小动物的观念。
在饲养箱中饲养常见的鱼类,如金鱼,也可以饲养乌龟。
一、教师带幼儿到自然角前面,跟幼儿说这里有好多好多小动物,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课堂活动一
1、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族箱里的鱼。
2、如果有很多种鱼,可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让幼儿说一说这些鱼的长相、外形有什么不同。
3、在幼儿发表自己对鱼的看法后,教师可以告诉幼儿这些鱼的名称和特征,教师讲一遍这种鱼的名称,请幼儿复述一遍。
4、等幼儿大致记得这些鱼的名称后,教师随机指着某种鱼,请幼儿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和特征。
三、课堂活动二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鱼的游动姿势。
2、让幼儿注意到鱼有鳍。
3、让幼儿看看自己的手,跟鱼的鳍一样不一样。
4、跟幼儿解释鱼的鳍是用来游泳的。教师可以做鱼游动的样子来帮助幼儿观察。
5、让幼儿做鱼游动的动作。
四、课堂活动三
1、倒一点饲料喂鱼,并请幼儿观察鱼吃东西的样子。
2、让幼儿说一说为何鱼要吃东西,如何吃的。
3、让幼儿动动自己的嘴巴,模仿鱼吃东西的样子。
五、课堂活动四
1、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家,以及家给自己的感觉。
2、跟幼儿说这些小动物在自然箱里面就像在它们的家里一样。让幼儿理解这些小动物跟自己一样都需要一个家。
3、提问幼儿:
(1) 如果肚子饿了要怎么办呢?
(2)觉得累的时候到哪里去休息?
最后,跟幼儿说明如何照顾这些小动物,并在幼儿用书的空白处画出自己最想饲养的小动物。
自然类教案篇二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
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自然类教案篇三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情景感受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总结:(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
循序渐进:
1.它们是存在于自然界,还是人为创造的?
2.它们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
【讲授新课】。
一、图说自然资源(自主探究,归纳提升、学以致用)。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二)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三)学以致用。
1.探究一: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图解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识现状、找原因、想对策)。
(一)识现状。
出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让学生对“地大物博”有清醒的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二)找原因。
小组讨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三)想对策。
1.探究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你认为未来资源需求量会如何变化?
总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资源供给呢?
3.你还有哪些保护资源的好办法呢?
分组讨论:(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等活动)。
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了人类自己,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展示提升,开拓视野】。
一、展示提升。
二、开拓视野。
启发与保护珍惜自然资源有关的节日、行动,合理利用、珍惜自然资源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有共同行动。巴西挽救热带雨林的“我们的大自然计划”;日本的垃圾回收和再利用;北欧的新能源开发:而且还有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近些年我国进行的“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等等。
【知识梳理】。
学生整理,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达标测评】。
【课后作业】。
写一封关于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倡议书。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基于本节内容涉及面广、资料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数字的比较、资料的分析,结合讨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自然类教案篇四
课题:综合性学习——走过四季(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活动目的: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性,认识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活动过程:
活动导语(由两名主持人朗诵)。
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一)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2、板书:春、夏、秋、冬(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二)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色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三)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一)过渡语:
a: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绘制的图画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b: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ab:下面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二)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季节或()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季节()的景色,突出了()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的美。
(三)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学生自由登台交流。(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注意问题:
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一)过渡语:
a: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四季的语言资料。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语言资料,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粘贴在相应的季节下并读出来。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充实四季词汇库。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朗读好的可以掌声鼓励。)。
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整理在积累本上。
春季温馨,充满生机;夏季火热,包含热情;秋季成熟,展示丰收;冬季深沉,体现博大。春兰、秋菊、夏荷、腊梅,各具风韵。不同的人对四季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代替。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尽情描绘四季的风采,展现自己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
自然类教案篇五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或《宇宙与人》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简要写出自己读书感受与理解,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讨论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五步:张扬个性。
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将怎么办,不同的又如何办,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
自然类教案篇六
1.通过对自然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知道全球多种自然资源正面临短缺,在频频告急,引导同学认识到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协助同学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
通过对自然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知道全球多种自然资源正面临短缺,在频频告急,引导同学认识到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安排小调查:家乡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了解我国维护自然资源的相关法规。
同学们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几月几日吗?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1.阅读课本67页杨柳青小学六(2)班同学对全球和我国自然资源的整体状况进行的调查。
对照插图,说说你认为矿石、风力、土地这些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
2.将小调查的结果填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互相交流。
3.展开想象:假如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继续加剧,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4.阅读《节水新概念》。
以“加入世界没有了水”为主题,展开讨论。
有人说,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组朗读课文69页“自然资源紧急求救”中森林资源告急、矿产资源告急的段落。
自身仿写“土地资源告急”。
1.阅读《复活节到衰落的秘密》。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复活节到衰落的秘密是什么。
2.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71页许强、黄春雨、任丽的话。
你想说什么?请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写下来。
3.阅读《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资源与环境维护法》。
这些措施在今天还有用吗?假如今天再次制定,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条例?
5.请同学朗读课本第72页王大同同学的话。
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维护自然资源的相关法规?
同学交流,老师补充。
假如家乡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它们?
就维护自然资源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写下来。
自然类教案篇七
《学习自然测量》是学前班的一节测量活动课,目的是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懂得运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从而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半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还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个直观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还很陌生,绳子有的长、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学习自然测量很有必要。
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各种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
尺子、纸条、铅笔、线绳、小棍等。
为实现拟定的上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四种教学法:比较感知法、问题联想法、尝试发现法、操作实践法,通过比较感知让幼儿直观地分清长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过问题联想来拓宽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让幼儿知道通过测量就可以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以致萌发幼儿创造各种测量工具的设想;通过尝试让幼儿发现要想测量准确,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那就是尺子,从而让幼儿认识各种尺子;通过操作,可以让幼儿学会怎样测量才准确,强调难点: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及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讲述要求,构思表达个人见解;而分组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个别指导,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要使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幼儿的学法。
用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一环扣一环地从比较到发现到学会测量。整节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致很高。
学习自然测量是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文章.出zidao.考.吧幼.师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开始时用直观地实物进行长短对比,给幼儿一清晰的印象,从而让幼儿产生疑问,怎样来比较长短呢?用什麽来量一量呢?让幼儿带着悬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符合幼儿思维顺序,便于激发旧知,学习和巩固新知的教学程序,具体有以下四个环节:
1、比较感知:出示不同长短的铅笔比长短,再拿出一支更长或更短的铅笔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对性。这一环节大约3分钟。
2、问题联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窗子和门的宽窄,怎麽办?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麽东西来量呢?”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测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纸条、线绳、铅笔、小棒等来测量。这一环节大约7分钟。
3、尝试发现法:指导幼儿用多种工具测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宽度、长度及幼儿的高矮等,让幼儿报告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测量结果为什麽不一样?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引起幼儿做尺子的愿望。这一环节大约8分钟。
4、操作实践法:分组活动,两组幼儿分别剪出一条同样长度的线绳或折一段同样长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样长,然后,再次测量桌面的长宽、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报告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相同。如结果不同,应让幼儿再次测量,并纠正其测量方法的错误。这一环节大约12分钟。
在基本实现了本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掌握测量方法,可以把活动作进一步的延伸: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到室外测量各种物体,如树的粗细、玩具的高矮、距离的远近等。
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活动的设计中,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看、想、说、做,这就充分发挥了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用不同工具测量树干、树枝等,激发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突破了以往同类教学重认知结果轻认知过程的划一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确定本次活动目标时,以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为重点。活动以让孩子们亲亲小树开始,充分调动幼儿的环境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三次活动尝试和活动小结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及测量中简单的数关系。第一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类似但长度不一的测量工具,让幼儿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三次尝试提供给幼儿较为复杂的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自主地去深入测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结合尝试教育,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环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层次感较强,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孩子们为自己在每一次尝试中有所发现而欢欣鼓舞,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对园内的小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孩子们在活动中是那么的专注,测量中小心翼翼,生怕伤到小树,不难看出孩子们对树木的关爱,也勾画出了一幅人与植物亲密无间的画面。
自然类教案篇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体验。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巩固延伸。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好心办坏事。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自然类教案篇九
1、通过饲养和观察小乌龟,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及其较为明显的生活习性。
2、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语言、动作)表达对小乌龟的认识和感受。
3、有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愿意照料小乌龟。
1、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乌龟。
2、乌龟的食料、猪肝或少许肉泥。
3、幼儿用书:小乌龟。
一、请带乌龟的幼儿向大家介绍。
二、引导幼儿围绕乌龟的话题相互谈谈,引起幼儿对乌龟的关注。
1、教师:你饲养过小乌龟吗?你认识小乌龟吗?你喜欢小乌龟吗?
三、引导幼儿就乌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
教师:请幼儿自己去观察,触摸小乌龟。
1、教师:乌龟长得什么样?(注意引导幼儿学习有序地观察)教师:乌龟是怎么走路的.?(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乌龟慢慢爬行的样子)。
2、教师:小乌龟吃什么?(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喂小乌龟)教师:小乌龟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引导幼儿轻轻的去碰小乌龟)。
四、教师总结。
现在冬天来了,我们可以观察观察小乌龟到了冬天会怎么样?
在自然角观察小乌龟,给小乌龟喂食物。
自然类教案篇十
3.能正确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2.讨论以上提到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3.结合课本图文资料,谈谈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通过课本资料的数字,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5.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形成的原因:
6.讨论,为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辩证的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1.自然资源的分类;
2.我国的自然资源国情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保护资源。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出示一幅生活资料图片,让学生追本溯源,明确这些生活资料最终来自自然界。
1.自然资源的概念(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2.请同学们举例说出你知道的自然资源:
3.判断下列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水、阳光、草地、动物、森林、小麦、雷电、玉米、核桃。
1.上述自然资源哪一种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
2.我们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哪两类?(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3.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具有什么特性?
2.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图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利用和保护资源?
1.填写下表
自然资源
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手抄报。
自然类教案篇十一
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
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的分类
地理景观图,中国煤矿分布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入新课:观察景观图,引入自然资源的讲述。
2、阅读课本52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
板书:一、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1、自然资源
讲解: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人工产生的东西也是资源,但是不属于自然资源。
那么,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
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
(转承)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得出结论。
板书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总量丰富,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
2、空间分布不均
讲解:课本54页的表格是一个考试内容,要依据几种自然资源的位次,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总结: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大,但是人均少,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前提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就是天然形成的,条件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阅读课本知道,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自然类教案篇十二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略)。
3、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学家笔下。他凭卓越的想象力,以美妙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绘得美轮美奂,在传授自然科学常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一无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对象明确,有条不紊地向我们描述了地球地色彩,晨昏的更替,空气的流动,分级的设定,年轮和位置的关系,降雨的异象等自然现象的种种奥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教学设计与案例。
1、解题。
自然:自然界,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有时也指包括社会在内得整个物质世界。
笔记: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得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分析课文。
朗读阅读提示:(作者以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广远的艺术想象生动描述了地球的色彩,空气的流动,以及光照、降雨的作用和异象。读这篇文章,我们既能获取许多科学知识,又能得到美的享受。
一位自然科学家又如此美妙的文笔,令人赞叹。我们不妨也用文学随笔的写法,来阐释某种自然科学的知识。)。
从阅读提示中,我们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
参考答案:阐释自然科学知识,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每一部分阐释的自然科学知识。
蓝地球:由于太阳光的波长不同,遇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形成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
“晨昏线”寓言:白天和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
包容一切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她的特征和作用。
蒲福风级:英国海军大将蒲福18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的风级。
位置:树木生长位置不同,生长状况很不同。
黄花雨:形形色色,略显异常的雨。
问一个问题:你最欣赏哪一段?再问一个问题:最打动你的是哪几句话?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
有关“蓝地球”和“蔚蓝色苍穹”的`提法,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作者以诗化的语言、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种流传广泛的“错觉”。“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写作的‘魔术’。”在这一段,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与地球具有了人格化的含义。
相对于“蓝地球”,晨昏线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但作者的巧思妙想和妙笔生花却使晨昏线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剪辑,深深地映入读者的脑海。“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的恩泽和压迫。”作者在这里的用意并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自然现象,他还从晨昏线引申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互有攻守的哲理,由于有自然宇宙的大境界作铺垫,因此,文章极具感染力。
“包容一切的空气”是地球和人类最忠实的保姆,作者用生动的拟人手法和流云般的排比句式把“包容一切的空气”写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作者先用“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概括了空气的特点,然后强调了空气和你我的关系:她中有你,你中有她。接着又用一连串的比喻,对地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着重介绍了空气是如何“包围、密拥着整个地球”的:她“是古老的,远胜于陶罐、甲骨文”;她“乃众多气体的家园”;她“是永恒的流浪者”……以比喻领起每一段,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空气与地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也使文章对包容一切的空气的神情赞美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她平凡到了极致”,“她是平凡而伟大的象征”,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类对“空气”的赞美和感恩。
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风级,是一种极具美感和想象力的创举。作者在蒲福分级的基础上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引入大量人文典故和景物描写,将简略的风级分类表扩充为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同时又赋予“风”以极为丰富的社会学寓意,令人掩卷长思。
龙王山坡南坡北的位置差异造成山南山北松树生长状况的不同,对比,作者在求学时曾作过细致的观察,并用文学手法加以描绘。山南者普遍高大、茂密、年轮宽大圆柔,山北者多矮小、稀疏、年轮窄薄、硬实。这一切皆源于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生存环境的差异。而对于一棵树,生于山之南北,大可以是一阵风或一只鸟不经意的行为。那么对于人类来说,其出身之贵贱或许也有同样的意义,但作者仅是点到为止,给人以回味。
谷雨、橙雨、鱼雨、银币雨,作者列举了这些令人惊奇的怪雨,指出这无非是龙卷风的“杰作”。这一段作者巧妙化用俗语和唐诗,“匆忙自扫门前‘雨’”,“随雨跌入夜,砸地响闷声”,“随风潜入夜”,以及“资本转移”等经济学术语,行文幽默活泼,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总结本文的特色。
或许描写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吧,本文的艺术想象也显得颇为大气。特别是“包容一切的空气”一节中,把“虚幻飘忽、无影无踪”的空气想象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感觉得到它的深厚和沉重。如:它的古老,“远胜于陶罐、甲骨文”;它的年轻,“年轻得像一只方蠕出蛹壳、飞入苍茫的蝴蝶”;它的勤劳,“像云水间的园丁”;风作为它的先锋队,能“舒展空茫中的旗帜,吹白十里的梨花,芳馨春燕的双翼”,“将秋天震颤得金黄”;还能“泛起梦似的涟漪”,“给万物以无尽的滋养”……在作者的笔下,什么“都是她怀中或虚或实的创造”,因为,开阔广远的艺术想象,使它成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善解物意,随物赋形”的天地间的精灵。
本文丰富多变的表达形式在全文中随处可见。“蓝地球”中形象的拟人、美妙的联想;“‘晨昏线’寓言”中巧妙的确比喻、哲理的思考;“包容一切的空气”中丰富的想象、深情的赞美;“蒲福风级”中恰当的比照、适时的引发;“位置”中科学的说明、巧妙的i示;黄花雨中资料的引述、道理的揭示……让人读来有一种发现的惊喜和领悟的震颤。境界的如此开阔,内容如此的丰富,形式如此多变,内涵如此的隽永,实在让人不知是在读科学说明文,还是在读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
仿写。
物理课上我们正在学力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也来模仿一下作者的笔法,来阐释一下“惯性”。
自然类教案篇十三
2.海岸线对欧洲西部气候的影响。
3.欧洲西部重要的地理事物。
1.欧洲西部与西欧的区别。
2.冰川作用对海岸线、地形、湖泊的影响。
(导入)。
1.大家能否说出一些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
2.这些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位于哪个大洲?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的范围及划分。
(引导学生明确西欧和欧洲西部的区别)。
(讲解)欧洲西部是指不包括原苏联的欧洲部分的`地区,按地理位置又可分为:北欧、南欧、西欧、中欧西部分。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的位置。
(提问)本地区北、南、西三面都面临哪些海洋?
(讲解)本区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从形状上看好像亚欧大陆向大西洋突出的一个大半岛。
(讲解)本地区大部分处于35~60之间,位于北温带,并决定了在气压带和风带中的位置―西风带,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主要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及景观图片。
(引导学生依次确认欧洲西部的半岛、岛屿、内海和海,利用景观图片帮助记忆名称和分布)。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轮廓与非洲轮廓对比图。
(提问)对比两个地区的海岸线有何不同?
(讲解)非洲海岸线比较平直,而欧洲海岸线十分曲折,沿海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对外贸易。其中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联系了地中海和大西洋,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课件展示)直布罗陀海峡。
(承转)(课件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形。
(提问)1.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以何为主?
2.平原有哪些,分界线在哪里?
3.平原的特点,读出海拔,看平坦的状况。
4.本地区还有那种地形分布较广?
5.主要的山脉都有哪些?分布在哪里?
(总结)整个欧洲的海拔都很低,是世界最低的大洲。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北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以莱茵河为界。地形向大西洋开放,适合海风吹入。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的阿尔卑斯山系。
(课件展示)阿尔卑斯山脉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景观图。
(讲解)欧洲西部现在的地形分布及特征,主要是长期以来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外力作用也对本区的地形有明显的影响。例如,西欧和中欧的平原地区有低缓的波状丘陵,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半岛西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南欧年轻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着湖泊等等,这些都是受到冰川作用的影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第十四章欧洲西部。
一、十分曲折的海岸线:
1.欧洲西部范围。
2.位置:
3.岸线曲折。
二、平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
1、深受冰川影响的地形。
2、向大西洋开放的地形。
自然类教案篇十四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1)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欲出又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处于四年级的下半学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文又历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所以,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学生定会喜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向导含义深刻的话、对“自然之道”这一词语的理解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立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时,从标题的质疑,从文中的重点句生发出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感悟文章的精髓;通过潜心会文的读书,好词佳句的品析,恰倒好处的读写结合,达到丰富学生见识,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课前读导读部分,了解我们第三组应该杰出的内容。
指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我们第三组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老师总结:
第三组课文将进一步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关注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下面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图片。
放映图片。
老师介绍:
这是雷达,是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方式设计出来的,电子蛙眼防水摄像机可以在水下摄像,潜水艇是从鲸鱼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飞机是根据鸟类飞行的原理设计的,后来又从蜻蜓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了改进。
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处自然风光。
看完了图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三组的第一课《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指名读一读课题,齐声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
(简单的导入,开篇的质疑,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这些词语的发音。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与理解情况。
出示:企图情愿蠢事补救侦察争先恐后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见死不救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格式:
指名说,然后总结:“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旅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幼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而解释词语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很多教师对课文中的词语置之不理,这是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差、词语积累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激发兴趣:
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格岛,就是为了观察幼龟怎样入海,怎么会伤害那么多幼龟呢?
2、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3、出示句子: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
学生齐声读句子。
指一位学生到前面来学着幼龟做做这个动作。
老师和那个学生谈话: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假如你遇见食肉鸟会怎样做?外面没有食肉鸟你会怎样做?你真是个称职的小侦察兵,同伴们非常相信你。
同学们,根据小幼龟的表演和课文中的描写,你觉着那一个词语用得更好,好在哪里?
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们和向导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画一画有关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
指名说我们态度是:板书:紧张、焦急
请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再指导读,怎么才能读出紧张焦急的感情?
向导的态度是怎样的?板书: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请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板书我们紧张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指导朗读:(2)若无其事是什么样?该怎样读?
4.教师采访学生:你就是向导,请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可能出现的回答:(1)向导没有同情心;(2)向导了解幼龟的生活习性,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杀身之祸,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不得不做。(3)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4)也许他更喜欢鸟类,他希望饥饿了的嘲鸫有口饭吃;(5)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给其他人一个教训。
再出示句子:他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向海边走去。
你从极不情愿又看出了什么?
(向导非常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但是看到同伴们着急,心里过意不去,就只好抱起小海龟,按照我们的要求把小海龟放进了大海。)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那只小海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课文里却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段落。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以及有价值的讨论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供了保证。)
首先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注意表达的顺序。
1、说到侦察兵时,
2、教师出示句子: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小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3、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幼龟的多,都争着向外爬)
4、怎么读?
(我们派出去的侦查兵没有回来,他肯定看到外面没有危险,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会返回巢穴中的。)
学生接着谈一谈。
老师:数十只小幼龟已经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这些小幼龟被食肉鸟们吃掉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来展开想象,选出其中一种情况写一写,看谁写的具体形象。
1.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想象当时情景。
一只幼龟正兴奋地向前爬着,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妈妈啦!忽然一只鲣鸟飞快地俯冲下来,使劲地啄它的头。小幼龟被这样的突然袭击吓坏了,它本能地把头和四肢缩进了壳里。那只鲣鸟并没有放弃对幼龟的袭击,它用又尖又长的嘴朝着幼龟的壳里使劲地啄,几下子就把幼龟的头啄得血淋淋的。一会儿,小幼龟变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四肢无力地伸出了龟壳。鲣鸟津津有味地把幼龟吃了下去。
一只幼龟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便向前爬着,边想回头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还没有张开口,就——
一只幼龟正低着头奋力地向前爬着,忽然听见同伴一声惨叫,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
一只幼龟刚刚把脑袋伸出巢穴,想追赶同伴,可就在这时——
……
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1)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采访学生:你会说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伤心
(2)比较句子,体会“悲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加上“悲叹”好在哪里?(能体现出向导极度悲伤难过的心理。)
板书:悲伤
根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向导为什么会如此悲伤?(非常自责、后悔——幼龟的灾难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再次读这个句子,感受向导的悲伤之情。指读、齐读。
(展开想象,读写结合;句式对比,体会用意。达到了写作训练与加深阅读理解双赢的目的。)
师小结:看来向导既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让饥饿的食肉鸟有口饭吃,他对幼龟的生活习性还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危险,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又不得不做。当然,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
2.谈感悟、谈启示。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可能出现的回答: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板书:遵循)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就是人们破坏了自然规律,发生的后果总是事与愿违,都是有哪些呢?我们课下调查一下,下节课交流。
(采用联系对比等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我们紧张焦急伤心
自然之道
(遵循)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伤
自然类教案篇十五
1.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让学生感受大自之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b:体验自然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
c:通过体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鉴赏自然的能力。
b: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知识目标:感受体验大自然对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作用并掌握鉴赏自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与方法。
情境体验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大自然是万物之母,它赐于了鸟儿婉转的啼叫,给鱼儿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大地也不再寂静,于是有了茂密的森林,,飘香的花儿,叮咚的泉水,,起伏的峦山,还有那浩瀚的宇宙,更让自然界蒙上了美丽而神秘的面纱。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亲近自然,用心感觉大自然之美!
二、主题探究。
环节一:走进自然。
美景观赏完了,老师有问题问大家了。
1.你刚才都看到了大自然的哪些美景?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概括。
3.秀丽的自然风光,草原,碧水,山峦……..让人心旷神怡(幻灯放板书)神秘的宇宙、灵动的生物、秀丽的风光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2.刚才伴随着音乐,欣赏着自然的美景,很多同学们都要发出了惊叹声,看来大自然已经憾动了我们的心灵了,能说说你们内心真实的感感受和体会吗。(可让同桌或前后交流后引导学生从获得知识,放松心情,陶治情操,,激发探索热情,激发爱国热情,及保护环境等各个角度谈,让学生各抒已见)。
(学生畅言)。
小结:大自然无限美妙,欣赏大自然的美让我们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放松了心情,净化了心灵,同时也陶治了情操,激起了我们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创新的热情;看到祖国一片大好河山,也激起我们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和对大自然深深的情谊,与此同进还增强了我们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大自然给了我们无限精神享受和生活的启迪。
环节二:鉴赏自然。
走进大自然,欣赏了自然,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美”其实大自然并不缺少美,自然美到处都有,关键看有没有发现,会不会鉴赏,接下来让我们在用心鉴赏自然美。
(自然美分为两类一种是纯天然的,未经直接改造的美,另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适、加工、利用,渗透着人们智慧的,雕琢得美、创造的美)。
2、天然美还有哪些?(星空,大海,日月山川,溶洞等)欣赏这些天然美时,你们有什么感慨?(鬼斧神工)。
小结:天然美让我们感慨自然的神奇造物,雕琢之美让我们感叹。
人类在利用改适自然中的伟大,自然美美不胜收,雕琢美又让自然锦上添花,此时,你感受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自谐共生的关系)。
小结: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而人又不单纯是自然中一物,是人。
类发现了美,把自然作为自己审美对象,赋予了自然美的含义,同时,人类又在社会发展中,人类发挥自已的智慧和创造力又增添了自然美的种类。用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利用造着自然,雕琢了无尽的美,看看这青山绿水中,掩映着亭宇楼阁,真是相得益彰,一片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同学们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让自然更美,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发言:保护环境及发挥创造力)。
捡起一片垃圾,植下一棵绿树,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同时我。
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更多的美。中国会更美,自然也会更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最美。
再看看这两副图片,他们同是荷花,但表现的美却有所不同,为什么?
观赏的距离不同,角度不同,美的感受也就不同,要赏其全景,
就要拉远距闻,才能整体感,才能气势感。要看细节美,就要拉近距离,赏它的局部美,角度不同美也就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赏景时都要在景致的周围转上几圈,就是想从各个角度来欣赏不同的美,第一幅荷花图让我们看到了整体的河塘美,较为壮观,并且选取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河塘也周围景致的完美结合。而第二幅图从侧面的近距离让我们看到了娇美的荷花,晶莹剔透。看来赏要根据需求先选不同的跟离和角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结:欣赏所选的时间不同,感觉也就不同,冬天的园林给你以寂静美,春天的园林则给人以活力美。根据自己的喜好,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来赏景,正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美在于鉴赏,现在大家根据刚才领悟到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这导体石头美在哪里?(学生畅谈)。
普通的石头也有看头,这是咱们陕西秦岭的一个景区,从远处看它活像一只羊在观望四周美景,故名思议叫“石羊关”只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顽石也变成美景了。再在让我们来发挥想象力来欣赏这声美石,来给它起个名字。
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看,经过我们想像力的加工,美不是随处可见了。
出示图片;这是我们的长城,说说长城美在哪里?
小结:长城雄伟壮观,像一条中国龙婉延盘踞,它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的奇迹,它的坚不可摧和永不倒的精神更给长城增加了美的无素,同样我们在欣赏自然时,也要积极的联系我们的生活,领略人类改造自然的魄力,我们在观赏白杨时,看到它笔直挺拔,我们就会想到它就像我们正直的为人一样,因而白杨在人们心中的形像更美,更伟大,在欣赏自然只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审美能力就会提高,自然界的美也更多。
通过我们的互动学习大家都掌握了这些鉴赏自然美的方法?(学生回答)。
环节三、重游自然。
通们我们的鉴赏,我们的大自然忽儿变得更美丽,更亲切,我们多想再重游自然,再次欣赏无尽的大自然美,大家想不想再看看美丽的自然?好,满足大家的愿,让我们重游自然,体验自然美,(播放视频)。
问:你看到了哪些美景,选择最美的一片说说自己是怎样鉴赏的!
三、收获平台。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心聆听了自然,发现在自然无尽的美,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很多很多,现在说说你的所感所悟(课堂练习)。
四、总结提升。
嗯,正如大家所说的,美丽的自然我的家,我们感谢自然的馈赠,给了我们一个神秘的宇宙,给了我们一群地球的精灵。还有秀丽的山水,也给我们无究开发自然的热情,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无究魅力,让我们用心发现自然的美,用心探索自然美,用爱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的篇章!
自然类教案篇十六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自然类教案篇十七
1.通过阅读大量的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特点,明确我国在自然资源上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人地协调的观念。
3.通过我国资源在“总量”和“人均”上一“多”一“少”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自然资源总量大"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优势,以及造成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教材只是概括的提了一下,因为在后面几节的内容里会具体介绍。但是作为这一章最关键的一个概念,教材并没有解释,它是通过数据来体现自然资源的含义的, 教师应予以补充。
教材还通过"想一想"安排学生将我国与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相对比,给学生几个启示:第一,控制人口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张的一个途径;第二,即使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足,只要利用合理,同样也能把经济发展好。
在教材的最后,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得不合理,同样也会面临无法再生的局面。
本节的从内容上来说线索非常清楚,但这一思路决不能成为 教师教授的线索,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事实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实国情分析出来。所以 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或者 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使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升到理性认识上。
为了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介绍概念之后再举出几种事物,让学生来判断这些是否属于资源,从而理解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接着再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为后面提出解决资源紧张的措施作个铺垫。
[新课引入]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影片,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数据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以此感到自豪。
[出示相关资料]
展示资料:(投影)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类别
国土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资源基本特征
总量居世界位次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量极其稀少,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即: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对比之后,我们从日本这个国家对资源的利用政策上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
从分析中找到我国在资源利用上的问题:利用不尽合理
对于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并能认识到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8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