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案(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3:22:21
燃烧和灭火教案(通用20篇)
时间:2023-12-06 03:22:21     小编:纸韵

编写教案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原则。编写教案时应该注重学习任务的设置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质量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一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在某位教师在上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复习课教学公开课中,当说到灭火的原理时,听到有学生把第三条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为什么把“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不可能降低的'。可为什么会有学生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教师在教学时这么说而学生跟着学的话,学生是不可能懂得这么说的。许多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学生在这个时期,很难判断出教师说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怎么说,学生也就跟着怎么说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的话,一年害一批学生,十年就害一代人了。想到此,心头战栗不已。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二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三

本节课,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主渠道,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1、以导学稿为载体先进行课前预习,了解这节课的大概内容和重、难点。

2、把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解决。

3、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面粉的爆炸实验方案和改进方案(说明:很少有同学能把这实验做成功)。

4、查阅有关广州某酒楼煤气泄露爆炸的资料,自己分析爆炸的原因等。

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广州某酒楼煤气爆炸的看法和面粉爆炸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爆炸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1、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后,应提供对应的实验用品让学生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来验证本组的假设,但没做到。

2、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这组同学可根据反驳意见做对应辩论,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总担心浪费时间,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都不足。

3、爆炸这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不感大胆放手学生实验,所以效果不太明显。

4、面粉爆炸实验成功率低,只有展示氢气爆炸实验,对粉尘爆炸说服力不大。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四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使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一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洁,提出的系列问题有的还有待进一步着商,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三、对学生的第一个实验即猜想影响燃烧的要素时,实验是我都给设计好的了,学生只需做实验即可轻易得出,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课后我想完全可以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小组去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我认为是:让学生从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我再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合理适度的掌握好放与收,也就是说驾驭课堂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五

本节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机整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有效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完成了知识目标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常识,掌握了自救知识。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备课中的不足,也从中看到了问题。

如在备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缺少具体的了解,不能掌握每名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在课前准备上过分的强调了自我在备课中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备学生,只是一味的在发挥自己的特长,忘记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发展自己、创新自己。

课堂形式过于模式化,在课前准备中应通过问题导读单,问题生成单等掌握学生存在的真正问题,有目的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课堂流程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课堂的多变性,多给学生空间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备课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后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和练习,结合问题设计出有自己特色、充分发挥自我特长的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应多设计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新,设计多条思路以便应变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充实自己、丰富知识、掌握多种技能;不断学习、接收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设计情境;建立课程资源体系,参考教学资源,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备好每一节课。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培养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

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

接受防火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综合,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难点:运用燃烧的条件,理解灭火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试验材料:酒精灯、贴片、写家财、火柴。

演示材料: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如需要可在笔者个人专辑上下载试用: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蜡烛现在怎么样?(正在燃烧)师在蜡烛上罩上玻璃杯,

氧气)。

二、教学新授: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找些枯草、树枝之类的东西来生火取暖,再设法求救)。

讲述:对,想要生火取暖首先就要找些可以燃烧的物体。

师问:平常我们看到哪些物体可以燃烧,那些物体不能燃烧?

指出屏幕中哪些是可以燃烧的物体。

讲述:像木材、棉花、酒精等都是可以燃烧的物体,我们把能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板书:可燃物)。

(二)、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继续听故事:几个小朋友找来一堆树枝,可他们仍在抓耳挠腮,因为树枝没办法燃烧。

可见还需要别的条件,那到底还要什么条件呢?

a在火柴盒上摩擦(提示摩擦会怎么样?双手相互摩擦感受一下)。

b放在明火上。

c放在阳光下聚焦燃烧。

由生提出设想,教师出示方法图。

学生进行试验。

汇报试验现象:火柴在铁片越来越热的过程中燃烧的,铁片把热传到火柴上,使火柴温度越来越高,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火柴便燃烧了。

试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不同位置的火柴燃烧是否一致?火柴从哪一头先燃烧起来的?)。

如果把煤或木头放在上面是否也能很快燃烧?教学易燃物概念:燃烧室需要温度不高的物体。

小结:燃烧所需的第三个条件是:一定的温度(板书一定的温度)。

(三)、归纳、巩固燃烧的三个条件。

讨论、反馈:只有氧气、可燃物、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会发生,哪怕是正在燃烧的可燃物也会熄灭。

出示巩固题棗燃烧的煤炉。

分别使其缺少一个燃烧的条件。

(四)、了解燃烧与人类的关系。

师问:燃烧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利:照明、做饭、取暖及工业生产都需要燃烧产生热量和能量,

人类离不开燃烧。

弊:容易引起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带给人类的损失。

是非常严重的。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介绍。

(五)认识灭火方法。

讲述:燃烧不注意有时就会酿成灾害,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我们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想办法灭火了。

出示灭火方法图片。

小组讨论:选择一至两幅图重点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如油类、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教育)。

(六)防火教育。

打开教科书第二十八页齐读最后一小结。

(七)巩固练习:

讨论题:如果有人家中发生火灾时,应该怎么办?

(分清火势、找准火源、积极灭火)。

独立思考:冬天如何能使炉火燃烧得更旺?

草原上救火通常是在大火周围迅速割出一个大圈,就能灭火,这是为什么?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七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八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涉及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为绝大数上公开课的老师所选中。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也选择了这个问题,原因有如下三点:

1、五年之前我也选择过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效果并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

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

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

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

三是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九

在本周,我进行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的教学,从这节课中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很多: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

我也尽量充分的利用探究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交互式讨论等教法也使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总的说来,实验探究课,目标通过探究达到同时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上,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设计思路和出发点是好的,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摸式,给学生的时间加大,教师只是引领,课堂上能充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及水平有限,使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放手的幅度不够大,演示实验发生了点小意外,白磷在纸上着火了,由此教育学生白磷的着火点低要保存在冷水中,用剩的药品不能随便丢掉,避免失火…..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等。

单单就教学过程而言,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把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给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带来了机会、点燃了希望、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给我们提供可探究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连线成网,再给学生一个张扬自己个性的空间,那么,我们的课就不缺乏亮点,不缺乏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感谢这些学生也感谢教材编写者及教研员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的教学相长。这是我这节课最深的感受,也是我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

生产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

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

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

原理和方法.

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示下列思考题,请学生回答:。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屏幕显示]燃烧条件示意图

[归纳并板书]一、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

1、燃烧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说明]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条。

件下不变。

讨论灭火的原理及措施有那些?

[学生交流]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演示课本[实验7-1]及简易灭火器原理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上述实验现象。

[屏幕显示]扑灭火灾示意图。

[归纳并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应用范围。

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屏幕显示]加油站需严禁烟火图示。

[学生交流]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演示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

[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归纳]教师讲解可燃物爆炸的原因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原因: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

膨胀而引起爆炸。

[屏幕显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识记,。

四、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五、课堂练习与检测:。

课后记:本节课贴近生活,学生学的积极活跃。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一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我知道”、“我质疑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我明了”、“我查阅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提问】。

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

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白磷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白磷燃烧?

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

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

问题二: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讨论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

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

[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

提供物品:长纸条两根、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二氧化碳(部分组有)、沙子、水、空烧杯、剪刀、抹布小结:

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学情分析。

学生爱玩,好动。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3、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4、重点、难点: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1、引导探究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仪器:火柴、镊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用品:白磷、红磷、热水、蜡烛、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有网友说,把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然后泼到试剂盘中会燃烧起来,是真的吗?欢迎大家来到真假实验室,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会揭晓。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展示悉尼奥运火炬水下传递的图片,进一步解释水中可以生火。(可以弥补上面实验现象不明显的缺陷。)。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三)提出问题,交流反思。

(1)讨论与反思:

(过渡)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这里三年未下一滴雨,酷热难耐。唐僧说:“悟空,你看这火焰山这么热,你我师徒可怎么过去呀?”

1、如果你是孙悟空,该怎么办呢?

2、第一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越扇越旺?

3、第二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把火扇灭了?

4、你还能为孙悟空想出别的灭火的办法吗?

(2)分组实验。

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温馨提示:注意安全,轻声细语。)。

学生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四)应用拓展,学以致用。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油锅着火后可以用锅盖将其盖灭。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课后4、5、6小题。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学情分析。

学生爱玩,好动。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3、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4、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1、引导探究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仪器:火柴、镊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用品:白磷、红磷、热水、蜡烛、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有网友说,把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然后泼到试剂盘中会燃烧起来,是真的吗?欢迎大家来到真假实验室,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会揭晓。

(1)教师演示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展示悉尼奥运火炬水下传递的图片,进一步解释水中可以生火。(可以弥补上面实验现象不明显的缺陷。)。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1)讨论与反思:

(过渡)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这里三年未下一滴雨,酷热难耐。唐僧说:“悟空,你看这火焰山这么热,你我师徒可怎么过去呀?”

1、如果你是孙悟空,该怎么办呢?

2、第一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越扇越旺?

3、第二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把火扇灭了?

4、你还能为孙悟空想出别的灭火的办法吗?

(2)分组实验。

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温馨提示:注意安全,轻声细语。)。

学生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油锅着火后可以用锅盖将其盖灭。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课后4、5、6小题。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课题1。

1、有可燃物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方法。

三、安全知识。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五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有可燃物。

燃烧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六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七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4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有可燃物燃烧 。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八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九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二十

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逐渐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中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实验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要提供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实施教学后有不少感触。

《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中包含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爆炸、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方式、常见灭火器、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首先我将燃烧和灭火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燃料充分燃烧作为第二课时。因为燃烧与灭火自然顺延的,分开教学,在探究上有脱节,所以尽管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因为前后联系学生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关于灭火,教材中着重强调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原理,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一旦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是燃烧及燃烧的条件。但我认为,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以作为燃烧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消防知识却非常重要,在技能目标上必须加上对消防知识的应用。

教师准备: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起点知识。学生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过燃烧。学生知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用水、灭火器才等进行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灭火器的学生也没有。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消防知识的传授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准备:由于本节内容生活中比较常见,我提前请学生收集有关火的用途、火灾的危害以及常见灭火器材、灭火方法的有关信息。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我出示了一张火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你被困在其中,你知道如何应对吗?这引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学生的第一个兴奋点出现。紧接着学生交流了什么是火,什么是燃烧,提供学生施展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题被自然引出。可以说所有没有学生开小差。

2、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我通过改进后,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从灭特殊物质的着火到商场宾馆突发火灾的灭火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特别是在强化问题的教学环节中,不是去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去复现已学知识,而是从油的着火,电器的着火,图书馆的着火这些特殊环境的火灾的扑灭的角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

4、消防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受欢迎。

在灭火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10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学到的消防知识,整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5、存在问题:

课件应再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学习到应对灾难的本领至关重要。知识结束后,应进行火灾演练,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逃生,这样会更好。

总之,经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011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