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词精准、表达清晰,展示自己的阅读与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名著和畅销书的心得体会,或许能为大家带来新的思维启发。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一
《读书与做人》是胡适的一些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散文随笔和他在公众演讲的集册。众所周知,胡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即使这样,我们也无法否认他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阅读本书去近距离了解胡适的思想精华。
阅读本书之后,有千言万语在心中,却不知如何吐出为妙。我首先必须表明的一点是,胡适绝对没有过时。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所提出来的各种观点和方法,细细品来,都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借鉴的。
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一直在读鲁迅,却很少读过这个和鲁迅在同一个时代、从相知相重到笔墨攻击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他的名字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却很少有人去看他的作品。比起鲁迅,胡适的作品确实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胡适的文学水平不如鲁迅,是这个原因吗?我不愿苟同,也没有资格去比较他二人。只是,个人拙见吧,阅读这本书,我不敢说也没有能力说胡适的文学优劣于何处,我的感受,我的最真实的感受是,他的文章平淡中透着真,真实,感动着我,感染着我。在胡适的年代,这样的文章振奋和鼓舞了多少年轻人!即便到如今,我还是这样被感动到。我仍是想说,胡适绝对没有过时。
《我的儿子》里胡适与汪长禄之间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来信,看了他们二人的信,我觉得,其实两人都有道理。而且我实在是欣赏文人之间的这种辩论,他们不但能做到维护与坚定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可以虽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却捍卫对方发言的权利。文人之间的较量,无关利益,无关恩仇,只争真理,他们互相尊重,却不甘示弱。就像是鲁迅和胡适之间,太多的人愿意去说他们的恩恩怨怨,我只觉得,这是文人之间的较量罢了。我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一定要将胡适和鲁迅对立起来?为何一定要分一个孰高孰低?我只相信他们会“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他们对彼此的敬意,我一直都在想象着这样一个场面,鲁迅和胡适握手言欢,继而又为各自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末了,胡适还是会为出版鲁迅的书籍尽心尽力,因为他是肯定鲁迅作品的价值的。鲁迅尽管嘴上不肯放过,心里还是敬重胡适的。我不敢揣摩先生内心的想法,但我相信他是的。想到上述场面,我就会不自觉地笑了。笑过之后,又想哭。被他们感动,叹往昔不再,哀今日稀缺。那是何等可贵的风气啊!你看,胡适提出委婉的批评,汪长禄就能将自己的观点表现的更为清晰,更为坚定也更为具体丰富。争论的越多,真理也就越能浮现出来。在这里,我更想谈谈汪先生的观点,因为这其实是很新颖的,也很少会被人涉及,容易产生误解。他是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说的,认为父母教育孩子,使其不成为罪人是基本的义务与责任,因为孩子的到来是父母的选择,不是孩子的选择,因此父母有责任塑造他。这不是恩,而是义务,是有道理的,而且,正如他所言,一个被教育好的孩子,心中自会存恩。只是,作为父母,他不认为自己是在施恩。我们不能简单说他的观点就是错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我从中便可以看出汪先生的独特感想!感受到他心里的那种广世的爱!
其实这本书的每一篇都值得玩味,值得借鉴,都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不要觉得都是些浅显简单的道理,问问你自己,你做到了吗?最后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前文一再强调胡适没有过时,我以他的三篇文章作些许说明,鉴于能力有限,我或许没有什么说服力,所以,我真心希望朋友们,你们自己去阅读,去品味,去发现。我之前也有看到过很多有关贬低胡适的论调,说他是汉奸,利己主义者之类。我对此不作任何评价。我想说的是,请大家都来想一想,我们为何而读书?我们又从书中获得了什么?如果读了很多书之后,还如此浅陋地评价一个人,我想,这真的很悲哀。另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加上你的思考,你独立的思考。你要想去了解前人,不要去听他人的主观评价,去阅读作品吧。即使,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是自己思索而来的。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阅读中吸取作者的思想精华;都可以有思考与再思考的构成;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二
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习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爱书、读书、做学问、作文、做人都堪称典范。无论是做学问、写文章还是做人,但求一个“真”字。
比如学外语,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门过后,最终还是靠勤学。基本语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着词典、拿着语法书读原着了。
比如做学问写文章,拒绝一切空话套话、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根据。
比如做人,不要过分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过分的谦虚也算得上虚伪了。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仅仅是历史上很微小的一环,虽然微小也有其价值和作用。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三
《读书做人》是胡适颇具影响力的散文集和公开演讲集。众所周知,胡适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深入了解胡适的思想精髓。
看完这本书,心里千言万语,却不知道如何吐槽。我首先要说的是,胡适绝对没有过时。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他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方法,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我最喜欢的作家一直是鲁迅,他一直在读鲁迅,却很少读和鲁迅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从互相理解到笔墨攻击。他的名字我们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去看他的作品。与鲁迅相比,胡适的作品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陌生。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胡适的文学水平不如鲁迅。是这个原因吗?我不想不同意,也没有资格去比较他们。但是以我拙见,看完这本书,我不敢说也没有能力说胡适的文学有什么优劣。我的感觉,我最真实的感觉,就是他的文章平淡真实,打动我,感染我。在胡适的时代,这样的文章激励和启发了很多年轻人!即使现在,我还是那么感动。我还是想说胡适绝对没有过时。
看了《我的儿子》中胡适与王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信,觉得两人都有道理。而且,我真的很欣赏学者之间的这种争论。他们不仅可以维护和加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在不同意对方观点的情况下捍卫对方的话语权。文人之间的较量,与利益、恩怨、仇怨无关,只是真相。他们互相尊重,但也不甘示弱。就像鲁迅和胡适一样,太多人愿意说自己的委屈。我只觉得这是学者之间的较量。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一定要反对胡适和鲁迅。为什么一定要区分哪个高哪个低?我只相信他们会“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他们对彼此的尊重。我一直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鲁迅和胡适握手,然后因为各自的观点而面红耳赤。最终胡适还是会尽全力出版鲁迅的书,因为他对鲁迅作品的价值是有把握的。鲁迅心里敬重胡适,虽然不肯放手。我不敢读出我老公内心的想法,但我相信他是。
想到以上场景,我会不自觉的笑出来。笑过之后,又想哭。被他们感动,感叹过去的已经不在了,感叹今天的稀缺。多有价值的氛围啊!你看,有了胡适的委婉批评,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清楚、更坚定、更具体。争论越多,真相就越多。在这里,我想多谈谈王先生的观点,因为它其实很新颖,很少涉及,很容易被误解。他从为人父母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子女,使其不成为罪人,是父母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因为孩子的到来是父母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选择,父母有责任塑造孩子。这不是善良,是义务,这是合理的。而且就像他说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内心也会有善良。但是,作为父母,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我能看出王先生的独特感受!感受他心中的博爱!
其实,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不要以为都是简单明了。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最后,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反复强调,胡适没有过时。我用他的三篇文章做了一些解释。鉴于他能力有限,我可能无法信服。所以,真心希望朋友们能自己阅读,自己品味,自己发现。之前看到过很多贬低胡适的论调,说他是汉奸,是利己主义者。对此我不做任何评价。我想说的是,请你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学习?我们从书中得到了什么?看了很多书,对一个人评价这么浅,我觉得真的很难过。另外,信书不如无书。请补充你的思考,你独立思考。想了解前辈,不要听别人主观评价,看作品。即使,在1000个读者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也是来自于自己的思考。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四
这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读书,第二部分写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诸多启发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拼搏。
季老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看第一部分谈到季老的读书经历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果然是学霸中的学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语言学家,精通多国语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德语等等,然而作为学渣的我连英语和文言文都不一定能够看懂,更何况是其他呢。第一部分读书篇是季老的学霸炼成记,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写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刚好是第二次世界战争,当本来敖他的德国老师去上战场,另一位年老已经退休的德国教授出来敖季老,这位德国教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季老,这让季老感动的同时刻苦学习。同时,季先是真正的学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劲儿。
大概读完全书后,我对第一部分“读书”的体会是:一是要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当今,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介,却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拼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时间对任何人是一个固定的常量,绝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经常抱怨公务繁忙或家庭琐碎等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其实只是我们回避问题的托辞和性情在作怪,关键在于看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三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获得成功。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五
然而,我错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先生在书中娓娓道来。他平静地讲述着自己一生与书的联系:学习如梵文在内的外语;在德国读书十年;在清华大学念书,甚至丢了书后的痛苦……可以说,书伴他成长,伴他在文坛的道路上,走向辉煌。
可,读书真真的有如此大的影响吗?
我回想起自己与书的经历:对于看书,我向来是一目十行,只求速不求质地看完书,却从来没有细品其中的内容。例如读《西游记》,我只顾书中孙悟空与妖怪大战的精彩情节,却全然忽视书中吴承恩对封建王权的批判。我不禁羞鬼难当。
再看人家季/羡林老先生,他认为“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智慧宝库,后一代人必需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大事。”不仅如此,他还言行合一,在求学时孜孜不倦地研读书籍,学习外语的博大精深,即使是老年也手不释卷,将自己珍贵的休息时间献给读书,“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责任,人生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老如是认为。
其实,读书,也是做人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拥有耐心,有钻研事实的毅力,还更教会了我们善良与真诚,勇气与正义,能帮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更加崭新的姿态,面对人生中许许多多的艰难与困苦,走上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读书,唯有读书,才能做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好人,伟人!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六
20__年寒假之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了200元的购书券,在新华书店选书时发现了一本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温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这本书的序很独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为的是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这句话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这里面有他的。
读书心得。
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七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并采取措施。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犹未为晚。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庶几近之。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八
本书分为两部分,如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季老“读书与学____”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做人与处事”的态度与精神。
第一部分。
对于季老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在下实为叹服。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____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第二部。
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____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九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有孜孜不倦的态度,要在书中汲取营养。
寒假中,我读了季老的《读书与做人》一书,“一本好书,良师益友”的箴言再次回响在耳边。季老在本书中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即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密不可分的。在我们一生当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做人则是一生的事业。好好读书,真诚做人,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季老通过他的书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些真诚话语,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可以明智,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现实中我们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季老的一席话让我很是惭愧:“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是啊,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想不起读书,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做教师的就更感受颇深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终身职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终生学习”的时期已经开启,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十
《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心里的父母》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从小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爱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十一
古语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说的是人们的一种读书的心情。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在万事都讲效率的今天,一种科学的读书观显得尤为重要。
记得刚上班时的读书心情——贪多务广,急于求成。认为简单的内容浪费时间;难一点的内容又一知半解。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并游刃有余。每次读文学和语言学时我都会拿着时钟规定好读完的页数,于是一阵猛攻。虽能乐在其中,但每逢读完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可当我再次研读起此书时却发现它自有它的妙处。不敢再妄自菲薄批判它总用简单的语言在描述。
由此可见无论何时做人都得谦虚。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不要强词夺理。在这个世界上多一些理解就会多一些美好。让我们以读书为例,好好地总结一下做人的道理吧!
很多典故里的有才之士因恃才放旷丢了性命,于是后人紧记谦字,生怕重蹈覆辙。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一个人的人生无论多么瑰丽,他也不能心生傲气。毕竟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集体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十二
《菜根谭》里提到: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喝酒的时候,三分微醉的感觉是最好的,所谓三分醉,七分醒。
适当的喝点小酒,让自己从乏味无趣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带着一点轻飘的感觉,翱翔在自由的思想世界,获得一点额外的愉悦,这是喝酒的艺术,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
所以诗、酒、茶、花、琴、棋、书、画几大文人雅趣中,酒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尽管三分微醺最惬意,也要留七分清醒在心间。
过了,就失了该有的美好。
痛苦、忧愁、悲伤这样浓重的情绪若想用酒精来淹没,也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摊烂醉之后,除了身体的不适,可能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对烦恼的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善。
【七分饱】。
闲暇时,我养过鱼和花草。
经验告诉我,鱼不能每天都喂食,一周喂一次就行,不然它们会因为吃得过饱而死掉;很多花不要浇水太勤,当叶子稍稍有些打蔫的时候再浇水更好。
吃饭的时候,七分饱的满足感觉是最舒服的。
七分饱,三分饥,口中是意犹未尽的余香,腹中是恰到好处的`满足。再来点餐后后甜点水果,既保持身材,又能保持健康。
孔子主张“食勿求饱”“节食安胃”。
《养生避忌》:“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食勿求饱,节食安胃,微饿,才守得住健康。
七分饱,嘴角尚可细细品味食物的余味;留下三分是对食物的欣赏和感恩,是对下次吃饭的憧憬和期待。
吃的太多,事物停留在腹中,无端增加了消化系统的工作压力,且到最后,进入嘴里的食物,你已欣赏不到它的美味,也是对食物的一种莫大的浪费。
【八分好】。
八分好,是指分寸。
朋友不必毫无保留,给彼此留有空间与距离,对人八分好,是最默契长久的友谊。
有些人交朋友,总喜欢完全融入对方的生活中,他自己毫无保留,也要求别人毫无保留。这样的友情只会让人感到压抑窒息。
“距离产生美”,当两个人亲密到没有丝毫距离的时候,也是友情破裂的开始。
给彼此留下适当的空间和距离,“对人八分好”是友情最舒服的状态。
八分好,是智慧。
爱人也应该“亲密有间”,亲密却彼此尊重,给对方留下私人空间,适当的距离让爱情更美。
爱对方,八分已足够,留下两分,爱自己。
不跟他在一起时,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越来越逼仄和狭窄,最后吞没了那个最珍贵的,叫“自我”的东西。这样的爱情只会以对方的不珍惜而悲剧收场。
因为,爱就像风筝,只有给它风一般的自由,你才会看到它飞舞在蓝天的景致。
只有一个人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你希望别人如何来爱你,就要先用这样的方式爱自己。
三分醉,七分饱,八分好——就是要适当留余。
南宋士大夫王伯大《四留铭》里说: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人生也是一幅画卷,懂得适当留白,凡事留有余地,才能给自己伸展的空间,给感情容纳波浪的空隙,给生命绵绵不断的动力。
—end—。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十三
读了季老的书,我像补充了营养,几方面都有很深的感悟。
对于成功,季老以一生经历告诉我们,总结他的成就,“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二战结束后,季羡林游学德国10年回国,任职北京大学。按当时惯例,归国博士只能先当副教授,若干年才能转正,可他一周后就被聘为正教授,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所创纪录,至今无人超越。归国不久,季羡林学术功底和独特魅力在胡适与陈援庵(辅仁大学—北师大前身校长)的学术论争中得以显现。两位学术界泰斗,对汉语“浮屠”与“佛”字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争论激烈,季羡林以对吐火罗文等佛经传播的原文语音演变研究为基础,着成《浮屠与佛》一文刊发于最高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平息了争论。
他的实力不仅在于通晓西域古文字上,更体现于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对文化交流和思想方法的科学研究。最杰出的成果是他晚年的学术专着《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该着作从探究各民族加工食用糖的工艺入手,通过对各种语言进行比较,描绘出了一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在方法论和史论上都别开生面。
对于学习,季老也将经验在《学外语》一文中和盘托出,方法只有3种,第一是尽快接触,让学习在运用中深化;第二是天资与勤奋,后者占绝大比重;第三是不要妄想捷径,学习中没有“御道”(“御道”就是皇帝走的道路,是引用欧洲古代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答国王问时说的话)。季羡林一生通晓十几种外语,诀窍就是19世纪一位德国语言学家的办法,“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们推下水去。如果他们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他在德国学习了近十种语言,没有一种是靠老师讲解语法与单词的,都是直接“到水里”阅读原文。由于勤奋与执着,季羡林没被“淹没”,反而成为了“游泳健将”!
对于读书,“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看过我也看了看季老喜欢的书:史记,世说新语,感觉时代久远,年龄代沟了,现在我不喜欢看学术性的书了。喜欢看看抒情散文,有点堕落,但是很是会思考人生就业考研等现实面临的问题。
对于做人,串联他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季老提倡的是一种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乐观向上、虚怀若谷的人生。他在散文中写了很多想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文章,还写了很多他怀念的老师和同学、同事、朋友,如董秋芳、吴宓、朱光潜、陈寅恪等国内师友,以及被他称为“教授父亲”的恩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与他相处了11年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与他发生了一段爱情的女孩伊姆加德等国外友人。在回忆这些亲人、师友时,他的文字饱蘸深情,充盈着自己感恩、报恩之心和思念之情。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成就,更重要的在于他的高尚操守。他拒绝虚名,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大桂冠,这与时下张悟本之流挖空心思炮制桂冠、甚至不惜自封大师的追名逐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古至今,说到做人的故事道理很多,孔子也说过做人的重要性。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学生捧得,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真实有力的名言啊,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朴实无华,轻轻细述,心平气和的接受。
对人生活感悟,季老留给我们的更是字字珠玑。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
季老的书看完了,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用“没有时间”或“太累了”,来为自己荒废读书时间而进行辩解了。“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我要学习传承季羡林先生珍惜时间的“边角废料”以及勤勉学习工作的优良作风,告慰季老着书育人的在天之灵。
读书做人:多读书,多思考,与时俱进。一个完成作业的机会,一个自我成长自我进取的方式。收获颇多,尤其是人格上的,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啊!以后不再带着包裹读书了,认真的充实完善自己,爱上读书的感觉!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十四
一本好书让人回味无穷,读《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让人感触良多。
历经五十年的春秋,深感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精辟。它寓意着人生的成功,不是你的财富,而是你的人格魅力。
做人与做事,最关键就在于做人。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寓意着做人占70%的比重,可见做人对于一个人的重要。
会做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会做事是一个人的生存之道。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于做事,七分在于做人。但这里面有一个主次之分,即所谓的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精明处世,左右逢源。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职位多大,但是人品出现问题,那么他的人生之中,就会出现下坡,人生的道路越来越窄,事业越做越小。
做人和做事重之又重当首推做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行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它是人本身的脊梁,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能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做人要有良好的品行。品行是做人的根本,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荣誉,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品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的品行非常重要。古代先贤早就教导后世之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即是从小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为人处世,掌握做事本领。修完了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我们尚且不论,即使是“齐家”也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水平。故此,做人是做事的先决条件。做事也并非倚靠做人就行的,也需要在做事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吸取精华,塑造良好的品行,赢得社会的赞誉。
做人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你能否掌握精当,直接决定你做事的输赢以至于一生的成败。凡是过不了做人这一关的人,不论你的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显是微,你的人生事业都会越做越小,人生道路都会越走越窄。光会做事,不会做人,即便你能获得暂时的成功,也享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因为一个人际关系恶劣,对立面、积怨甚多的人,会招致众叛亲离,最后沦为孤家寡人。
学会做事也很重要。如果光会做人,不会做事,只顾八面玲珑,四处讨好,结果是浪费了感情,浪费了精力。瞻前顾后,便无暇筹划大事,到头来还是过得索然无味,毫无成就。真正的成功者无不深谙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奥妙真谛,所以才能达到无往而不胜的高超境界。世事纷繁复杂,人心变化莫测,做人做事,举步维艰。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才能左右逢源,达到成功的彼岸。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做事与做人的问题,人类社会本来需要交流接触的,并非“鸡犬相闻”却又从无“交通往来”的桃花源。做事与做人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做人做事是相辅相成,会做事,你才能胸有成,气定若闲,谈笑间办成人间大事;会做事,你才能赢得一世好名,赢得人气,占得人脉,为你做积蓄雄厚的资本。人生的一切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败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失败。“做事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事有止境、做人无止境”。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不值得沾沾自喜,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有成。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十五
“加油!使出吃奶得劲!”“加油呀!一定要得第一!”“一定要拿下七分!为了班级的荣誉加油!”……同学们一声声充满期待的鼓励,还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
此时,我已经站在了学校运动会的垒球赛场上,我想到了上午的比赛,尽管同学们顽强拼搏,然而总分还是屈居第二,突然明白了同学们为什么是那样渴望我拿下第一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了垒球比赛的第一投。“加油!加油!”同学们的鼓励声再次响起。我奋力一投,可是球不太争气似的早早落地了。瞄了一眼在旁边给我加油的同伴们,从她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一丝遗憾。“下一个!”裁判喊道,唤来的是一个“劲敌”——个子比我高出一截,黝黑精干,像是一匹“黑马”。此时此刻,我甚至连自己的心跳都感受到了,因为场上的.对手,只有她的底细我是不清楚的。虽然之前在李老师面前,我信誓旦旦的保证肯定会拿第一,但我毕竟不知道她真正的实力。可这些担心在她投出的球落地的一刹那,已经减少了一半了,因为她这一球,离我的成绩还差好多。但我没法放松,因为我知道,她这一投或许也有失误的成分在里面。
到第二次投球的时候,我觉得我赢定了,可是球偏偏落在了界线外边。“唉,诸建青,这一头你要是没出界,肯定是最远的了。”我心里不禁自责道。上午的种种情形又在我的脑海了翻腾了:汪凯受伤没得分,跳高两人没得分,男子400米、200米成绩不理想,我们的分数差第一名足足有十几分。现在是该我尽力的时候了。最后一投,我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当球划出长长的弧线落地的时候,我终于赢得了第一,赢得至关重要的七分。
七分,又是一个七分!它看起来很渺小,却足以改变很多,改变班级的名次,改变我们失落的心情,让我们重新燃起希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0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