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的教案(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4:27:16
行路难的教案(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6 04:27:16     小编:LZ文人

教案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教案设计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接下来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教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创意。

行路难的教案篇一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背诵量,但大多数人在诗歌鉴赏处不能有较清晰的思路与较好的鉴赏方法。缺乏多元、开放、自主赏析。在引导思路鼓励自主多元赏析,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相辅相成,联系作者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的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学生很容易把握运用,而“以意逆志”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过程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古诗,对那些意象的解读,探究意旨、作者情感,要避免避免望文生义。但对于学生的新的解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促其真正理解。

行路难的教案篇二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三:赏析本诗艺术手法。

明确:(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2)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可取之处。

诗句品析较细致,能够注重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百步九折的艺术特点。

不足之处。

如果能在品析诗句情感内容的起伏时加上朗读环节,效果会更好。

行路难的教案篇三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1课时。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的教案篇四

2、李白思想:儒+道+侠。

3、李白诗内容:李白诗歌今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有: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感情真挚,形象鲜明。如《长干行》、《赠汪伦》。

4、李白诗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a、主体意识强烈、主观色彩鲜明,b、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他的诗歌以奔放的气势贯穿,纵横驰骋,一气呵成,犹如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城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夸张的手法。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意象:雄奇壮伟的意象,如大江、沧海、大鹏等,给人一种崇高感;清新明丽的意象,如明月、清溪、白露等,给人一种优美感。

e、色彩上:使用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共同呈现了李白笔下明丽爽朗,透明纯净的诗歌世界。

附李白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文体知识:《行路难》:乐府旧题诗。内容多写世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这是一首歌行体诗。

三、主旨: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两年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世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痛苦;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四、诗歌分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美酒佳肴的铺陈。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拔剑的苦闷。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泰山的设想。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两大典故: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的感叹。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沧海的憧憬。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1.3、5句或写实或比兴,都是侧重客观现实的一面,这是第一条线索。

2.4、6句或直言或用典,都是表现主观思想的一面,这是第二条线索。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行路难的教案篇五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2、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3、认识诗人:精神特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欣赏想象、夸张的浪漫笔法。

教学难点。

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思考李白意义。

(屏显)思考李白意义。

“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似乎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和我们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没有什么关系。?”

为了寻找答案,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进《行路难》。

(屏显)明确学习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诗歌,面对一首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学习呢?

明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情、欣赏诗法、感知诗人。

二、抓住字词,理解赏析诗歌。

师:我们知道,诗歌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就是字词。我们学习诗歌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以字词为抓手,定点钻探,品评赏析。(屏显)。

(环节一)抓住“诗眼”,理解内容情感。

诗歌往往中往往有一个凝练传神的字词,如同诗歌的眼睛,这个字或词就是“诗眼”。抓住它,就可以定点钻探,层层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

1、出示写作背景:(屏显):李白有宏图大志,希望成为像管仲、张良等一样的良相。天宝元年,42岁时,接到皇帝诏令,进京为官。然而仅仅两年的时间,李白便因奸臣陷害,被皇帝“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这意味着他政治命运从此断掉,意味着他与自己的理想从此永隔。

生:提出问题,总结:(屏显)。

(1)有多“难”?

(2)为什么“难”

(3)如何面对“难”?

(4)如何抒写“难”?

3、品析诗句,回答问题。(屏显)。

美酒佳肴——难咽黄河太行——难行。

姜尚伊尹——难遇前路多歧——难择。

师:难!难!难!重重困难,进退两难。如果是我们,在这样的情形下,会有怎样的选择?(生答)此时此刻,我们的诗仙会何去何从?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难——坚定乐观。

师:这就是李白,我们心中真正的诗仙——他也食人间烟火,他也有迷惘无助;但他却能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坚守希望。

(环节二)赏析浪漫手法。

如何抒写“难”?(屏显)。

生:“大气、雄放。”

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师: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屏显)。

a大胆伟的夸张b丰富奇特的想象。

三、总结内容,致敬李白。

师:读完《行路难》,我们不但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赏析了诗歌的手法,也对李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回忆聆听李白的诗句。(屏显)。

请大家以“如果没有李白……”写几句话,回答我们开头的问题。

师:李白,以他高迈的精神,卓绝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屏显)。

如果没有李白。

我们的想象会受到压抑,

我们的生活会少了鼓励。

我们会少了一盏明灯,烛照心灵。

我们会少了璀璨瑰丽的诗句,照亮诗歌的天空。

最后,让我们投入真挚的情感,朗诵《行路难》,向李白表达我们的敬。

行路难的教案篇六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行路难的教案篇七

作者:鲍照朝代:南北春禽喈喈旦暮鸣。

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

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

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

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a死为鬼客。

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

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

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

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

今方a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

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

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

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

当愿君怀不暂忘。

行路难的教案篇八

引导语: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的教案篇九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3题。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

作者:鲍照朝代:南北君不见华不终朝。

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

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

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

独魄徘徊v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

岂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

君当纵意自熙怡。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一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二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四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五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1课时。

一、引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六

赏析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赏析二:

《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诗人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以为从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他怀着一腔热望来到长安,看到的是贤愚不分的现实:“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鸾凤却栖止于草丛之中。遭遇的则是不断射来的明枪暗剑:“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简直无法再在长安驻足,只好“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了。这不能不使诗人心中充满愤懑之情。

其一诗共十四句可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过意象组合,构成可感的诗歌形象予以表达。揭示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基本途径。

前四句(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描绘抒情主人公面对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指华贵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羞”同“馐”。“珍馐”指珍贵的菜肴。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四句诗表露出来的激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势。由于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对诗人行为表现的描写反映出来,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情绪,还能看到他被苦闷煎熬的神态,大大加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

第四句写激动之情,排比三种情态,“拔剑”、“四顾”、“心茫然”,都是用浓墨重笔,勾勒得异常醒目,给人印象强烈。

这四句显然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诗句的影响,但已带有唐人诗的流宕风华。诗从愤懑情绪发端,倾泻而出,很有气势。

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接着的两句写情绪产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难本题。

那诗人就此止步了吗?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拔剑四顾”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现实的险阻,他试图过“垂钓”、“乘舟”的游闲隐居生活,但下不了决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更是-种继续追求的表现。从字面上看“垂钓”、“乘舟”是一种途穷归隐、游闲自得的生活,实际上这两句是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被征为师,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个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吕尚、伊尹自比。梦寐以求的是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这两位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成了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这给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万分不平。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幸运,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显示出诗人仍然不能忘记现实,他还是盼望能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段中,李白的希望与失望,抑郁与追求急剧交替变化。

正是这种现实与希望在内心中的激烈冲突,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诗进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欲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犹如说止处,这里引申有往意。诗句节奏短促跳跃,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前呼后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我们认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诗人并没有由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世嘶嵊惺保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文帝时,为振武将军。后随武陵王刘?孝武帝),屡建战功,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大明三年,参加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死后,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李白困顿之时,化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大海。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直前,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

整首诗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可以说是一股感情奔泻的激流,随着复杂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诗的起伏波澜。愤懑的激动,苦闷的彷徨,昂扬的乐观,交替而出,转折振荡,撼人心魂,表现了诗人歌行体诗的特色。全诗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实写,或比兴,侧重于客观的描写;后两句或直言,或用典,都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对现实与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写,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冲突,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碍,反映出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变化跳跃。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倔犟、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写出了诗人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梁启超曾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论毅力》,《饮冰室文集新民说》)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壮语,固然动人;然而无力面对人生险途的理想却无疑是虚幻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诗中,面对美酒佳肴时的茫然,“冰塞川”、“雪满山”所象征的仕途艰难,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残酷现实,既是阻挠诗人理想实现的障碍,同时也是考验诗人斗志与信心的试金石。诗人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正是他冲破重重矛盾和障碍之时,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来和希望的开始。

该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第二首,着重表现现实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句,这是多么悲愤的呐喊!结尾的“行路难,归去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行路难》第三首,则更多地表现了消极颓唐,及早隐退的情绪。

这三首《行路难》,充分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对腐朽的上层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

阅读李白的诗歌,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赏析三:

1.主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抒写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闷的心态及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结构。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就整体而言,这首诗起伏跌宕,曲径通幽。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七

一.课标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关于阅读的要求和训练的目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传达出来,使人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效果。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

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老师虽布置了朗读,但存在误区:

1、朗读的人数少,形式单一。课堂上,总是那么几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当着“麻木的听客”。老师让学生读的方式也无非是个人读、齐读,每次皆如此。长此以往,学生读而生厌。

2、朗读的时间少,目标模糊。一节课40分钟,学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未能做到。

3、读的指导少,脱离文本。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少,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最常用的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语气读出来”,这是不合情理的。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产生了共鸣,才会知道要用什么感情、语气去朗读课文。而朗读到底是什么,朗读的的方式有哪些,我们的老师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三.朗读的概念、技巧及其意义。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教学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朗读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运用各种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文本内容选择适合的朗读方式。朗读的运用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对学生有效地感悟作品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文的形式内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1.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个别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课文上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评。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集体朗读又可分为小组读、男女分开读、全体齐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注意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2.听读与研读听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多媒体影音课件等。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研读是边读边分析讨论作品朗读时的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

3.分角色朗读与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表情朗读。这里的表情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音调抑扬顿挫,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批情人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融融。4.配乐朗读与朗读竞赛配乐朗读是返璞归真,古代诗歌最早就是歌曲音乐。朗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竞赛是培养语文素养、提高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方式。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才会提高学生主动研究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朗读技巧。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八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1课时。

一、引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行路难的教案篇十九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150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