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经过筛选,以下是一些不错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孔子学院论文篇一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1真美善统一。
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昞解为“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佾》)孔安国指出:“《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
2“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学程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和”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淳朴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类美学意义,它主要表现为“思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美学思想。首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6〕11“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原句中的“思”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无邪”是对牧马人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并无其他的意思。“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7〕44这里实际上是对“思无邪”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不偏不倚、纯正无邪、无过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4〕47“文质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断人的标准,后被推演开来用作艺术作品,尤其是评判文学作品,要求文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显得虚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4〕21孔安国释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8〕45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艺作品,其感情表现应当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主张“临哀不伤”〔4〕22。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还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象、中国书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3理想的人格美。
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入手,围绕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孔子认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蕴,无不与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4〕184孔子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到,改了过错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审美,实质上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事物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对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赏。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艺于一身,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美,他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4〕84(《乡党》)因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内在美却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君子应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48(《雍也》)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之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比较快乐,仁者比较长寿。这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是因为山水的形态如何美而喜欢,更重要的是因为山的特点是重而不迁、山至川流。他们可以从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了解万事万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4〕19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异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学思想所铸成”〔9〕65,“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应追溯的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把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学、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最终奠定了以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文与质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判思想体系。当代学者应该吸收其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培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玉芝.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4〕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5〕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8〕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孔子学院论文篇二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孔子学院论文篇三
一.早上八点,携身份证和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的证书进行身份确认。
二.九点,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总共有165道选择题,基本都是人格,性格方面的测试,没有对错之分。
三.下午一点到达考场报到,一点半正式开始面试,共分为两个考场:综合素质考场(教学技能、应变能力、中华才艺),这个考场每人20分钟,然后进入外语测试考场,考查外语听说能力,每人约10分钟。
下面详细说一下面试的内容:
因为考试人数很多,所以排在后面的考生可能要等很长时间,这时心情要平静,要自信冷静的进入考场。
综合素质考场有三位主考官,每人负责一个部分的提问,中间的`主考官提问教学技能,首先由考生抽题,总共有六套题,每套题都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教学几个部分。
1.第一个问题考拼音,要求在黑板上写出一段话的拼音,然后写出其中对应的几个汉字(考笔顺)。
2.第二个问题是辨析词语,我的问题是辨析“出席”和“参加”的异同,还有像“以后”和“后来”,“曾经”和“已经”,“旅游”和“游览”等等。
3.然后是语法题,辨析句子的正误并说明原因,比如:我出发早上八点/我问你要8元钱……等留学生常范的错误。
4.然后是教学技能,比如就“问路”“请客”等话题上一堂口语课,你将怎样进行教学。也有讲解语法点的题目,比如“汉语“吗”字的疑问句怎样教学等等。
到此为止,教学技能就提问完了,下面是应变能力,由另一位考官提问:
2.如果你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听写生词,但是学生不愿意,你该怎么办?
3。如果你的学生向你抱怨另外一位老师的口语发音不标准,你会怎么处理?
类似这样的题目,大概提问两个。
1.我展示的是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在考场上带书法作品的考生很多,而且很多人写的都很好~~但是考官看到我的硬笔书法作品的时候很满意,大概硬笔书法更加实用吧,然后又让我写了几个粉笔字。
2.考官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特长,当然是希望特长多多益善了,我又朗诵了一首苏轼的词,考官很满意,但是时间所限只念了几句。
3.然后问会唱什么歌,会做中国菜吗?会唱什么歌,做什么菜,这两个问题几乎是每个考生必问的。
这样综合素质的面试就结束了,全程都有摄像监控。然后就是在侯考室等待进行外语测试。
外语测试有两个考官,一个负责提问,一个负责记录。
1.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或者是提问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介绍家乡和家庭等。
2.然后是抽签,对抽到的图画进行描述,一般是两幅画对比,比如中国婚礼与外国婚礼,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等等,考官会进行适当的提醒和追问。
3.抽一到听力题,回答听力材料后提出的问题,我抽到的是confuciusinstitute的题目,问题大概是如果你成为孔子学院的一名成员,你将怎么做。
老师态度都很和蔼,如果回答不出,会很耐心的引导你,基本面试过程和内容就是这样了,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孔子学院论文篇四
摘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由此产生的对于汉语的需求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中国政府为了给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个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在海外以不同的组建模式建立了一所又一所的孔子学院。中国西南大学于8月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成立了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笔者有幸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服务,见证了孔子学院所取得的成就,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拟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孔子学院这张中国“名片”越做越好。
关键词:
孔子学院;对外传播;工作成就;存在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掀起了“汉语热”,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作为汉语及中国文化推广机构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秉承“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必将在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孔子学院的建立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摒除对中国的误解,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
作为与中国毗邻的泰国,随着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泰国的各行各业也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正是在这种形势的感召下,中国西南大学以其与泰国多所高校长期保持着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于208月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成立了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
二、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概况。
学院在国家汉办、两所合作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逐渐探索出一种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壮大并带有推广性的运行模式,为孔子学院在泰国乃至全球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份可供参考的范例。学院荣获国家汉办“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院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如下:
1领先全球的办学模式。
学院为孔敬大学学生开设了课型齐全、满足各种学习需求的汉语选修课,课程已正式纳入孔敬大学的教育体系,学生可通过修习汉语课程获得学分,优秀学员还将获得到中国参加“秋令营”的奖学金,这一模式正在向泰国乃至全球其他孔子学院推广。
孔子学院与西南大学开办了“1+2+1”商贸汉语合作办学项目,真正实现了汉语教学的学历化和正规化。
2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
学院自月受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委托开展第一届泰国汉语教师培训至今,先后组织泰国东北部、中部地区大中小学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进行包括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及汉语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院还从每期参加培训的教师中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前往中国高校参加汉语提高课程培训,这一项目的拓展极大地激发了泰国汉语教师不断提高汉语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使得本土教师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形式多样的文化推广。
(1)学院每学期都会根据中国传统节日推出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已形成在中国传统佳节给孔敬大学师生赠送特别定制的中式礼物的传统;还会在每年一度的“国际食品文化节”上从国内邀请知名厨师到现场表演制作中国美食,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2)学院定期开设“太极拳”“书法”“剪纸”“中国音乐鉴赏”“中国概况”等课程供全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士前来学习,感受中国文化。
4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
学院努力探索新的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推出广播汉语、电视汉语,并借助网络和手机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学生单机或联网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实行集体备课、集中讨论、课后及时反馈的教学思路,同时还组成了汉语教学研讨小组,定时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针对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开展反思性教学,加强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
5范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
为中泰两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交流活动穿针引线:促成了孔敬大学及孔敬府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与国内教育机构的相互交流和交换,促成孔敬及重庆两地多次的商务考察和互访,促成两所合作院校在桑蚕生物技术、农学和兽医等多个领域的技术交流。
三、孔子学院运行过程中的问题1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
学院自年成立至今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很难做到规范化、持续化,制定的长短期发展规划常常因为学院领导的更换而不能持续贯彻下去;欠缺基本的规章制度,如教职工管理条例、图书管理条例、教学设施设备管理条例等。
2师资力量缺乏及不稳定。
随着孔子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的多样化、学生学习层次的提高,需要更高水平、更富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但目前由于国内合作大学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的缺乏,派出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由于学科专业背景不强已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且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频繁的更换导致学院师资力量极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持续性。
3缺乏教学监管和评估、激励机制。
学院教师和志愿者的教学工作缺乏监管,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进行教学。另外,学院欠缺评估和激励机制。汉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工作人员工作认真与否,都没有一个比较明确合理的评估及激励制度,这不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影响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4影响范围较窄。
学院办学本身依托着中国和泰国综合实力都较强的两所高校,本可将学院的工作范围和影响力拓展到整个孔敬及周边地区,甚至应该成为整个泰东北地区的汉语教学、文化推广及教育科研的典范,从而达到推进整个泰国汉语教学及文化推广工作的目标。但目前,孔子学院除了在孔敬大学两个学院、两所附属中学以及孔敬府内四所公立中学设立教学点外,没有在其他地区增设教学点,这使得孔子学院的工作范围相对较窄,影响力相对较弱。
四、推动孔子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建议1树立团队形象的品牌效应。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合作团队。学院教职员工应该努力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做事,真诚待人,树立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作为学院的最高领导者,中方院长在整个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中方院长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外文化政策,自觉为国服务,要跟国家汉办、中国使领馆、泰方合作院校、所在地区政府部门、学校机构等方面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并加强沟通。另外,孔子学院的品牌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的教学成效支撑,而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正是其重要保证。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汉语教师队伍建设,选拔教师的时候必须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汉语教学有关;对学历层次应该有所要求,以应对学生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
(2)建章立制,明确分工。为改善学院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及教学监督和评估机制的问题,学院可制定行政和教学管理规章,明确职责分工,让每位教师和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另外,可参照国内或合作院校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教学监督及评估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学院的高效运行。
2汉语教学的扩充及提升。
(1)提高汉语教学的定位。充分利用孔敬大学作为整个泰东北地区教育中心的优势,努力将孔子学院打造成泰东北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教学研究以及中泰交流的平台,应加强与整个泰东北地区设有汉语教学点的中小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在时机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可建立起向其提供优秀师资力量、优质教学资源及开展语言项目合作、本土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2)开发远程汉语教学模式。在高科技及网络技术迅速普及的情况下,学院也应紧跟世界潮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语言教学服务,增强汉语学习的趣味性和覆盖面。学生可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单机版或者网络版的汉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学习的便利性及高效性,也为解决学院因师资匮乏而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扩大汉语教学范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明路。
(3)提升学历教育的层次。可充分利用国内合作院校――西南大学的语言类学科优势大力提升孔子学院学历教育的.层次,如可招收商贸汉语的研究生、博士生,使汉语教学朝着高层次发展。
3扩充传播渠道。
(1)依靠“人”扩大影响范围。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在当地设立的官方组织,同时依托着孔敬大学这所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名校,因此可利用这一优势,跟当地政府和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官员建立良好关系,通过组织他们到中国参观访问、邀请他们到孔子学院参加重大活动等方式,增强他们对于中国的认同感,从而通过他们的力量去扩大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另外,鉴于华人在泰国的影响势力,孔子学院也可以和当地华人社团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他们自身所携带的“中国印记”以及对于孔子学院的了解在当地给孔子学院“打广告”。
(2)依靠传播媒介做好宣传。充分利用当地电台、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来宣传孔子学院及相关的一些政策、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学院,参与到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及文化推广活动中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历经八年的努力奋斗,创造性地摸索出了适宜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很多领先于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经验,同时也为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设提供了范例。其取得的成就是让人欣喜的。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其探索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问题,在孔子学院已经向世界人民推出、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唯有迎难而上,集思广益,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挥中国人的创造性和实干精神,坚定地在这条文化传播之路上走下去。
孔子学院论文篇五
摘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由此产生的对于汉语的需求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中国政府为了给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个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在海外以不同的组建模式建立了一所又一所的孔子学院。中国西南大学于8月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成立了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笔者有幸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服务,见证了孔子学院所取得的成就,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拟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孔子学院这张中国“名片”越做越好。
关键词:
孔子学院;对外传播;工作成就;存在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掀起了“汉语热”,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作为汉语及中国文化推广机构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秉承“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必将在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孔子学院的建立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摒除对中国的误解,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
作为与中国毗邻的泰国,随着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泰国的各行各业也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正是在这种形势的感召下,中国西南大学以其与泰国多所高校长期保持着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于208月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成立了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
二、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概况。
学院在国家汉办、两所合作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逐渐探索出一种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壮大并带有推广性的运行模式,为孔子学院在泰国乃至全球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份可供参考的范例。学院荣获国家汉办“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院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如下:
1领先全球的办学模式。
学院为孔敬大学学生开设了课型齐全、满足各种学习需求的汉语选修课,课程已正式纳入孔敬大学的教育体系,学生可通过修习汉语课程获得学分,优秀学员还将获得到中国参加“秋令营”的奖学金,这一模式正在向泰国乃至全球其他孔子学院推广。
孔子学院与西南大学开办了“1+2+1”商贸汉语合作办学项目,真正实现了汉语的学历化和正规化。
2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
学院自月受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委托开展第一届泰国汉语教师培训至今,先后组织泰国东北部、中部地区大中小学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进行包括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及汉语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院还从每期参加培训的教师中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前往中国高校参加汉语提高课程培训,这一项目的拓展极大地激发了泰国汉语教师不断提高汉语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使得本土教师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形式多样的文化推广。
(1)学院每学期都会根据中国传统节日推出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已形成在中国传统佳节给孔敬大学师生赠送特别定制的中式礼物的传统;还会在每年一度的“国际食品文化节”上从国内邀请知名厨师到现场表演制作中国美食,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2)学院定期开设“太极拳”“书法”“剪纸”“中国音乐鉴赏”“中国概况”等课程供全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士前来学习,感受中国文化。
4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
学院努力探索新的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推出广播汉语、电视汉语,并借助网络和手机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学生单机或联网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实行集体备课、集中讨论、课后及时反馈的教学思路,同时还组成了汉语教学研讨小组,定时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针对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开展反思性教学,加强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
5范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
为中泰两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交流活动穿针引线:促成了孔敬大学及孔敬府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与国内教育机构的相互交流和交换,促成孔敬及重庆两地多次的商务考察和互访,促成两所合作院校在桑蚕生物技术、农学和兽医等多个领域的技术交流。
孔子学院运行过程中的问题1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
学院自年成立至今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很难做到规范化、持续化,制定的长短期发展规划常常因为学院领导的更换而不能持续贯彻下去;欠缺基本的规章制度,如教职工管理条例、图书管理条例、教学设施设备管理条例等。
2师资力量缺乏及不稳定。
随着孔子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的多样化、学生学习层次的提高,需要更高水平、更富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但目前由于国内合作大学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的缺乏,派出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由于学科专业背景不强已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且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频繁的更换导致学院师资力量极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持续性。
3缺乏教学监管和评估、激励机制。
学院教师和志愿者的教学工作缺乏监管,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进行教学。另外,学院欠缺评估和激励机制。汉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工作人员工作认真与否,都没有一个比较明确合理的评估及激励制度,这不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影响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4影响范围较窄。
学院办学本身依托着中国和泰国综合实力都较强的两所高校,本可将学院的工作范围和影响力拓展到整个孔敬及周边地区,甚至应该成为整个泰东北地区的汉语教学、文化推广及教育科研的典范,从而达到推进整个泰国汉语教学及文化推广工作的目标。但目前,孔子学院除了在孔敬大学两个学院、两所附属中学以及孔敬府内四所公立中学设立教学点外,没有在其他地区增设教学点,这使得孔子学院的工作范围相对较窄,影响力相对较弱。
四、推动孔子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建议1树立团队形象的品牌效应。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合作团队。学院教职员工应该努力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做事,真诚待人,树立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作为学院的最高领导者,中方院长在整个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中方院长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外文化政策,自觉为国服务,要跟国家汉办、中国使领馆、泰方合作院校、所在地区政府部门、学校机构等方面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并加强沟通。另外,孔子学院的品牌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的教学成效支撑,而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正是其重要保证。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汉语教师队伍建设,选拔教师的时候必须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汉语教学有关;对学历层次应该有所要求,以应对学生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
(2)建章立制,明确分工。为改善学院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及教学监督和评估机制的问题,学院可制定行政和教学管理规章,明确职责分工,让每位教师和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另外,可参照国内或合作院校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教学监督及评估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学院的高效运行。
2汉语教学的扩充及提升。
(1)提高汉语教学的定位。充分利用孔敬大学作为整个泰东北地区教育中心的优势,努力将孔子学院打造成泰东北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教学研究以及中泰交流的平台,应加强与整个泰东北地区设有汉语教学点的中小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在时机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可建立起向其提供优秀师资力量、优质教学资源及开展语言项目合作、本土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2)开发远程汉语教学模式。在高科技及网络技术迅速普及的情况下,学院也应紧跟世界潮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语言教学服务,增强汉语学习的趣味性和覆盖面。学生可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单机版或者网络版的汉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学习的便利性及高效性,也为解决学院因师资匮乏而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扩大汉语教学范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明路。
(3)提升学历教育的层次。可充分利用国内合作院校――西南大学的语言类学科优势大力提升孔子学院学历教育的.层次,如可招收商贸汉语的研究生、博士生,使汉语教学朝着高层次发展。
3扩充传播渠道。
(1)依靠“人”扩大影响范围。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在当地设立的官方组织,同时依托着孔敬大学这所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名校,因此可利用这一优势,跟当地政府和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官员建立良好关系,通过组织他们到中国参观访问、邀请他们到孔子学院参加重大活动等方式,增强他们对于中国的认同感,从而通过他们的力量去扩大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另外,鉴于华人在泰国的影响势力,孔子学院也可以和当地华人社团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他们自身所携带的“中国印记”以及对于孔子学院的了解在当地给孔子学院“打广告”。
(2)依靠传播媒介做好宣传。充分利用当地电台、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来宣传孔子学院及相关的一些政策、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学院,参与到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及文化推广活动中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历经八年的努力奋斗,创造性地摸索出了适宜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很多领先于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经验,同时也为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设提供了范例。其取得的成就是让人欣喜的。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其探索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问题,在孔子学院已经向世界人民推出、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唯有迎难而上,集思广益,不断地经验和教训,发挥中国人的创造性和实干精神,坚定地在这条文化传播之路上走下去。
孔子学院论文篇六
经贸学院毕业生自荐信,在阅读本文之前大学生个人简历为了让求职者了解更多的求职知识以下推荐一篇师范大学毕业生自荐信作为参考。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应该怎样写求职信呢?请以这份计算机毕业生自荐信为模板。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求职信。
我叫大学生个人简历网,22岁,就读于xx经贸学院,会计专业,将于2009年7月毕业并参加工作。
作为一名将结束学业步入社会的学生,我有信心接受社会的考验和来自自身的挑战。从一踏入大学校门开始,我就注意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完整系统的'掌握了专业知识理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在学校期间,我始终坚持(qq个性签名网/)“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对知识努力钻研,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精益求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同时我还积极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在校期间,积极拓展知识面,辅修计算机专业,熟悉计算机操作,掌握了potoshop等制图软件,以及windows,office,等其他各种常用软件,熟练使用常见的财务软件。
在专业上,几年来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出发,努力掌握其基本技能技巧,深钻细研,寻求财务的重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暑假期间我曾在xx电机有限公司和xx电机公司实习,这两次的实习给了我很多的宝贵经验,我相信我能胜任贵公司给我的工作。
我深知:是为人才,修德为先。感谢您,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份工作,为贵单位事业献上绵薄之力,再次感谢!
最后,谨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孔子学院论文篇七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昞解为“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佾》)孔安国指出:“《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
“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学程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和”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淳朴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类美学意义,它主要表现为“思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美学思想。首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6〕11“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原句中的“思”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无邪”是对牧马人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并无其他的意思。“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7〕44这里实际上是对“思无邪”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不偏不倚、纯正无邪、无过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4〕47“文质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断人的标准,后被推演开来用作艺术作品,尤其是评判文学作品,要求文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显得虚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4〕21孔安国释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8〕45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艺作品,其感情表现应当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主张“临哀不伤”〔4〕22。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还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象、中国书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入手,围绕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孔子认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蕴,无不与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4〕184孔子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到,改了过错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审美,实质上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事物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对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赏。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艺于一身,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美,他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4〕84(《乡党》)因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内在美却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君子应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48(《雍也》)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之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比较快乐,仁者比较长寿。这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是因为山水的形态如何美而喜欢,更重要的是因为山的特点是重而不迁、山至川流。他们可以从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了解万事万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4〕19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异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学思想所铸成”〔9〕65,“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应追溯的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把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学、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最终奠定了以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文与质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判思想体系。当代学者应该吸收其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培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孔子学院论文篇八
孔子,即孔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说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通过对孔子的学说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首先,孔子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其次,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再次,孔子注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孔子倡导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些思想和原则对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人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先修身养性,才能做到“身体正,不仁无名矣”。他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即通过学习来改善自己的品质和能力,然后投身于社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其次,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道德的核心在于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要有爱心、善良和同情心。孔子认为,道德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以仁为核心,才能愉快和谐地生活在社会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待他人,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孔子注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他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说:“听见一知之者,善行之,未闻一知之者,从之去之。”孔子认为,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孔子倡导和谐共处的理念。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他认为,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他提倡“和而不同”,即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意见不同的人时,要保持冷静和谅解,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通过对话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从孔子的学说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首先,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其次,我们要以仁爱为核心,善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再次,我们要注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最后,我们要倡导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持谅解、包容和合作的态度。这些思想和原则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学院论文篇九
摘要: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代表,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而“道”的问题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之“道”可分为天道、人道和道理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孔子;儒家;道。
一、天道之不可违。
《论语》中90次提到“道”字,“道”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的道指的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即是指“天命”。
《论语·八佾》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朱熹注曰:“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八佾》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祖先神灵的祭祀不仅持赞同态度,而且十分虔诚。
但同时他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从这里看出,孔子不仅淡化了天的人格神的意义,也反对各种鬼神观念。可见,孔子对于天道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一说法源于他所承袭的古代宗教情感。
孔子承认并尊重天之至上神的地位,并将之作为人的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用一句话代表就是“知我者其天乎!”另一方面,孔子又发现天地宇宙中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天地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人的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春秋早期,反映“天”、“人”关系的“人道”与“天道”已经分离,但“天命”意识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作用。天命是人的命运的规定者,因此人要敬畏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中的知命、畏天命皆是天道的重要内容。
二、人道。
人道即是人所走的道路,人道可能合乎天道,也可能不合乎天道。同时,不同的人可能走不同的道路。人道最集中地体现为一个国家的道路,也就是天下之道。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通过对“邦有道”与“邦无道”言论的对比和论述,揭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好坏的标准也是“道”。
如果一个国家“有道”,就会“谷”(《宪问》),有正直的言行,有合乎“道”的富贵;如果一个国家“无道”,却兴盛,“富且贵”,则是可耻的(《泰伯》)。可见,“道”是一个国家运行的至高准则,治理邦国,要遵“道”而行。
而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季氏》)这里论述了“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时社会政治的具体表现,可见,“道”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保证。。
不仅如此,孔子在评论人物是,也是以他们在“有道”、“无道”情况下的表现,是否合乎“道”作为依据和标准。他称赞蘧伯玉“君子哉”(《卫灵公》),也是因其遵“道”的行为。
所以,“道”是评价从政人物的准则。“有道”是孔子所追求向往的理想境界,他很少用“有道”来称赞现世时君,相反,经常用“无道”来批评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遇的君王,如他批评“卫灵公之无道”(《宪问》)。由此可见,对于天下大势、邦国政局、君主的贤愚以及仕者的行为,孔子在作总体评判时,所运用的基本标准就是“道”。
三、道理。
这里的“道”指的是思想、学说和各种主张,是关于天道和人道的思考,并且把它们表达出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这表明了孔子也有自己的道,而且贯穿他整个思想的始终。这个思想就是仁道。仁道可谓是孔子学术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思想中最恒久生命力的内容。
仁是由人与二构成的,表明了仁在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它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相爱的关系。孔子所言“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既是指人的生命,也是指人的本性。这也就是说,首先,仁作为人的本性的规定,使人成为人。
仁甚至可以说就是善,不是恶,“苟志於仁矣,无恶也。”(《里仁》)仁是生命的意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其次,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打交道,人要承认他人的存在,而且要理解他人的存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总的来说,孔子认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应该相亲相爱,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人类群体才能得到繁衍和发展。离开了它,社会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人类也与禽兽无异。因此,“爱人”是孔子的仁道之本,也是人道顺应天道的必然表现。
孔子的“道”的思想是在阐明一种引导人的宏大且高尚的人生哲学。他穷其一生都在探求一种最本源、最完美的社会模式。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充分发扬人道,完全顺应天道,从而最终总结出“仁”这一统摄全局的根本的人生哲学原则,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整个的“仁道”体系,作为指引世人,匡时济世的良方。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西周末年,贵族等级秩序瓦解,新产生的士阶层,利用他们所具有的的文化传统,立足于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对“天道”、自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经》对“道”的理解。《尔雅》中有“一达谓之道”。《道德经》则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等等。这些“道”都强调了道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道可衍生万物并存于万物中。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对“道”也有自己的认识。
“士志于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内在的精神修养,它与“礼”直接相关。“礼”是“道”的外在节度。正所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富与归,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里孔子把“礼”的外在约束,认为是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自觉理念,使“道”更具人性化。
“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是一种治平的状态。《礼记・礼运》篇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变乱的时期,他自己也经历了兴衰荣辱,的漂泊生涯,更使他向往祥和、稳定的局势。《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学而》篇又载:“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如此教化,才是包容和合的气象。
总的来说,孔子的“道”无非就四个字―内圣外王。至内圣就要修身,修身要用礼辅助,以此成为内心的自觉意识。外王就要厉行教化、行德政。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就是“仁”。《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涉及的内容有为政、做人、处世等等。“仁”既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同时,在孔子看来“仁”的至德是中庸,“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温而厉,威而不猛”是待人的中庸;“和而不同”是交友之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之中庸;“礼用之,和为贵”是治国之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是做事之中庸。
此外,孔子认为为“仁”的精神支柱是“有名称焉”。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可见,孔子把“名”看得很重,在《论语・季氏》中,他就感叹:“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一个人无论生前怎样,死后无名也枉为人。
由此可知,孔子之“道”是建立在“仁”的现实基础上。“仁”包罗万象,于国家、个人均有不同方面的要求,最终要成就的是一个合和的社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无论是追求大同社会,还是希冀留得身后名,都离不开人的培养。个人才力足够的,就可以服务社会、服务政治、施行德政、留名青史。
孔子以“仁”为理想的人格价值取向,他自认为自己还达不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所以,转而求其次,孔子努力塑造君子人格。
《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提出的人格理想范畴有“志士”“仁人”“君子”“成人”“圣人”等,其中以“君子”使用最多,就用“君子”人格代替这些范畴。[4]孔子是先秦士精神的奠基者,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赋予了士两方面的君子人格。一是修己安人,二是人格独立。
1、修己安人。
总的来说,所谓“修己”就是在内心深处去体认仁、义的基本原则,使自己乐观向上,“君子坦荡荡”的精神状态中。“修己”是君子的内在修养,“安人”是君子的躬行实践。孔子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学而优则仕”。真正的君子,不只是讲求修身养性,还要把所学之“道”用于“爱人”的实践中,学有余力则去做官,以达成内外兼修的完整人格。
但孔子在其言论中,不自觉的偏向了“修己”,“安人”如何施行,未做具体论述。“修己”的论述几乎遍及各篇,简要择录: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2、人格独立。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保持不为物所移,不为利所诱,不为权势所屈。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上述孔子认为,士之志不可夺,要保持志节,不为名利出卖人格,即使侍奉君主,也要以道干之,不助长君主行为的随意性,不仕无道之君。
综上所述,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无不体现他的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的忧患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忧国忧民上,“君子忧道不忧贫”是最直接的写照,另一方面是忧患道之不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通过对孔子“道”的简单分析,可以知道:孔子的“道”是在先秦激烈动荡的变革中产生的,他带有强烈的经世和实践特点。孔子在继承和发展了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以道自任,坚持人格独立,忧国忧民,为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奔走呼号,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修己安人”和“忧民之忧”成为后世士大夫不断追求的精神实践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
[2]康有为.论语注・泰伯第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2.
[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08.
[4]李振宏.圣人箴言录―论语与中国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65.
孔子学院论文篇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我对孔子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阐述孔子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仁”,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而这正是仁所体现的。孔子还主张“教学相长”,他认为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以此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这种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价值。
其次,我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认同孔子“教学相长”的理念。我发现,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榜样作用,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曾经在班级中组织过一次班级活动,我以身作则地积极参与,展示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活动过程中,我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还扮演起他们的朋友和引领者的角色,与他们一起进行游戏和互动。这种亲近的关系让学生们感到放松和舒适,他们更乐意向我展示他们的才能和想法。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展示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所强调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然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教师的自身修养也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在教育过程中,我时刻保持着敬畏之心,不断修炼自己。我相信只有自己有了一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时刻自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让我明白,要想教育学生,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只有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于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坚信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在我家庭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家庭观念,通过亲身榜样的力量,引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也尽量让孩子多进行集体活动和家庭活动,鼓励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和接受社会教育。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这些思想,进而应用于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中。只有我们不断努力,改进自己,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感和高尚品德的人才。
孔子学院论文篇十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研究孔子的思想和理论时,不妨通过阅读相关论文,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心得体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人首先需要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品德,然后才能够影响他人和改善社会。通过阅读论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强调各种仁德美德,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善待人等等。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塑造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格,也才能够让这种善良的品质流传下去,影响他人,改善社会。
其次,孔子心得体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且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在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主张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强调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三纲五常”和“九域十举”等教育原则,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广博的学问和知识,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通过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培养出有道德的、有才干的人材。
第三,孔子心得体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思想和治理之道。孔子有着务实的政治思想,提出了很多有关政府运作和管理的观点。论文中可能会提到孔子对于领导者的要求,比如正直、明智、贤能等。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合理治理的观点,比如礼治思想,即通过制定一些规范和仪式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社会和谐有序。通过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理之道,我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四,孔子心得体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在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强调的友爱和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通过了解孔子的人际关系观,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总结起来,通过研究论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心得体会。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主张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出治理之道和政治思想,以及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孔子的心得体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培养好的思维方式,参与社会事务,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学院论文篇十二
韩寒说过孔子象哈姆雷特一样难以说清楚,确实有同感,心里的孔子总是那么模糊,那么矛盾,想说一说我怎么看孔子。
象我周围的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却相信孔子是个哲学家。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其实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认为人该怎样活着,为什么要那样活着的原因。不同哲学提供了不同的人生该怎样活着的答案,也阐述为什么要那样活着的理由。该怎样活着就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根本问题。从这个方面讲,我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顺应自然,要无为,所以老子是个哲学家。但是,孔子的《论语》根本没有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论题,更没有回答人生是什么?《论语》只是提及人该怎么与人相处,所以我认为孔子充其量是个人际关系学家。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理论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孔子生在春秋战国战乱年代,他提出的仁爱,反对战争史对的。但是,他又用礼把人分成各个等级,这是他犯的本质错误,所以基于礼这个基础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已经在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思想了,甚至可以说他的思想是反人类的。孔子的思想是那么的.矛盾,那么的反人类,那么的混乱,那么的不本质,却依然有那么的人去维护他,不是因为他的理论,因为维护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理论是什么,只因为他是孔子!
最后,我认为我们对任何人,任何理论,要尊重,但不要崇拜。尊重是基于人与人是平等的,而一旦崇拜,我们就已经背离了人人平等这个基本思想!
孔子学院论文篇十三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参加孔子学院的培训。在这个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技巧和中国文化的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孔子学院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二、分析中国文化。
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中国文化的知识。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文化的背景和意义。学习了传统节日的含义和庆祝方式,我有信心可以将这些知识带入我的汉语教学中,让我的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此外,我发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生活方式和生态学也可以成为教学中的资源,这可以使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教学技巧。
在孔子学院的培训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技能受到极大的提升。在这个培训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技巧,如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练等等。通过这些技巧和模式,我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上,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和提供反馈。这将有助于我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与同行合作。
在孔子学院的培训中,我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老师合作。我们一起学习和分享教学经验,这种合作激发了我的灵感,并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我还与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导师合作,在合作中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技能。这种合作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发展我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实力水平。
五、体验文化交流。
参加孔子学院的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机会。我有机会认识许多来自中国的新朋友,学习他们的文化和语言。我还参观了许多中国的历史名胜古迹,这些经历将是我深受启发和激励的记忆。这种体验将有助于我更好地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让我的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孔子学院的培训期间,我不仅学到了更多关于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知识,也学到了如何使我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有趣。我希望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我的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从而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孔子学院论文篇十四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以下是“孔子思想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克己是一种品德。人的忍耐、谦让、恒心与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会奉公;只有克己,方能临危不惧,尽忠报国。从我国古代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凡成就大业者,皆具备克己的品质。眼下,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岂不知,这正是长期以来疏于对子女“克己教育”的结果。许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赏识有加,缺少对他们的约束、批评与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长,私欲和任性也在随之膨胀,他们甚至听不进一点反面意见,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考验。须知,一个人的克己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教育与修养的结果。孩子年纪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自私、懒惰、说谎、任性等弱点,不可姑息迁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克己奉公,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时代、服从社会。
在家庭克己教育中,家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长是否克己自律,决定着家庭克己教育的成败。实施克己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克己,以实际行动为孩子作出表率。即便是碰到障碍或出现反复的时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可动辄发火,采取打骂等粗暴手段,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实施克己教育,还需建立必要的家规。家长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与子女共同制定家庭守则。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入手,约束与规范孩子乃至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3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