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6:53:12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6 06:53:12     小编:书香墨

读后感是在阅读之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体现,它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所读内容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全面地了解书籍的内容和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写读后感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这些范文展示了不同类型作品的读后感,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纪实等。这些优秀读后感范文通过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以独特的观点和精彩的表达,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这些范文中的语言准确、思路清晰、气氛饱满,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优秀范文,能够在写读后感时有所收获。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一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骑都尉李陵率步兵与匈奴骑兵在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的作战。

天汉二年秋,汉武帝刘彻令贰师将军李广利出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今新疆天山)。

为牵制匈奴,遣李陵率步卒5000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李陵北行千余里,至浚稽山,被匈奴单于3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匈奴败退上山,汉军追杀数千人。

单于又召匈奴左、右地骑兵8万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退,至一山谷时,令受伤三处者坐车,受伤二处者驾车,受伤一处者作战,斩杀匈奴3000余。

沿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至大泽芦苇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亦令士卒将南面芦苇烧光以自救。南行至一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骑兵攻击汉军,李陵率步兵在树木间与其搏斗,杀数千人。并以强弩射单于,单于下山躲避。

其后,匈奴骑兵一日数十次进攻,李陵又杀伤2000余人。匈奴作战不利,欲撤退。

恰李陵军军侯管敢降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尽等情况告匈奴单于,单于下令以骑兵围攻汉军。时李陵军在山谷中南行,匈奴在山上以弓弩四面射下,汉军损失惨重,未至汗山(在浚稽山南,居延以北百余里),50万(一说150万)箭矢皆尽,士卒仅余3000人,遂放弃车辆,士卒斩车辐持手中,军吏持短刀,退入一狭谷。

单于军断其退路,并推山上巨石滚下,汉军伤亡极大。夜半,李陵与韩延年率10余人突围,匈奴数千骑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降匈奴。所部逃回汉塞者仅400余人。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二

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山东蓬莱一所简陋的房舍里,一个戎马一生,此时已到弥留之际的老将军,留下了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豪言: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他说,他是不败的将军。然而悠悠青史下,历代后人,无一人说他口出狂言,无一人质疑他吹牛皮,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所说的,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这个将军是戚继光,那支他统帅下未尝一败的虎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军。

在戚家军出现之前,自土木堡之变开始,至明朝中期,从北到南,不管是对付北方游牧骑兵,还是东南沿海的海盗倭寇,明军都败了很多次,败了很久。

明朝军队,在开国的时候,曾是一支横扫天下的雄师。徐达、常遇春、蓝玉,一次次追亡逐北,打得蒙古部落仓皇北逃。到明成祖朱棣时代更是极盛,朱棣5次北伐漠北,除了前两次蒙古部落尚敢接战外,余下3次,皆避明军锋芒,仓皇逃窜。明朝历史上最耻辱的败仗,当属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被瓦剌全歼,明英宗被俘。但这场惨败是拜瞎指挥所赐,外加此时明军精锐正在南方平定邓茂七。等到紧接着的北京保卫战,明军硬碰硬的在北京、大同等地和瓦剌军厮杀,一举击败对手,迫使瓦剌放还明英宗。可见此时明军尚能打硬仗,明朝军队战斗力真正大幅度退化,应该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始。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蒙古鞑靼部已经占领了河套,明王朝曾多次发动“搜套”战役,企图驱逐河套的蒙古人,但事与愿违,几次北征,诸路军队皆畏敌如虎,不敢硬打,明军的怯懦,畏战,从此暴露无遗。此后虽有明孝宗“中兴”,但随后的荒.唐皇帝朱厚照怠政,他虽自号武宗,时常统兵北巡,还和蒙古鞑靼可汗达延汗硬碰硬地打了一仗,但正是这时期,明朝完全丢失了河套草原,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战略要地。到了嘉靖帝朱厚熜在位的时候,明朝简直是“惨败大连环”,先是继达延可汗后成为蒙古草原最强力量的鞑靼阿勒坦可汗,持续肆虐明朝边陲,年年破关南下,抢掠人口财物无数,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搞起了大突袭,绕过明朝边防城关直冲到北京城下,差点逼得嘉靖帝签城下之盟。北京城外十几万明军竟无人敢出战,只敢跟在后面“礼送”蒙古军出境。北部边防败绩连连,东南沿海也好不到哪去,明朝水师虽然数次挫败葡萄牙殖民者,却屡屡被倭寇海匪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40个倭寇登陆江南抢掠,一路杀到南京,沿路杀害军民数千人,明朝当地部队竟然无力阻止。军队战斗力如此不堪,明朝只能在北方加固长城,凭城抵御蒙古人,在东南剿倭中,胡宗宪也不得不拉下脸皮,机关权谋算尽,诱降战斗力强悍的王直、徐海部。王直伏法后,余部一千多人盘踞岑港,明朝调动数万精兵,打了8个月方才全歼,怎一个灰头土脸了得。

当年横扫天下的大明雄师,怎会如此不堪?

说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明朝自中期开始的重文轻武,文官带兵,少不得有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又比如明朝军制分散,都督府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却无统兵权,相互牵制造成事权不一,还比如明王朝政治腐败,军官贪墨,吃空额扣军饷,造成战斗力低下,都是原因,但核心的问题,却是士兵。

明王朝的政府军,从开国时就实行军屯卫所制,这个制度借鉴了唐朝时候的府兵制,明朝洪武、永乐两朝军力强大的根基,即来自于此。军屯卫所制的前提只有一个——土地保障。明朝士兵,基本都是国家划拨土地,战时打仗平时耕种,士兵世代服役,土地所有制完善的情况下,这个政策自然能激发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且节约国家钱粮。明朝初期有军队180万,朱元璋曾自夸说“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分钱粮”。从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开始,明朝土地兼并日重,土地兼并的黑手,自然伸向了军屯。明朝宣德、正统、成化年间皆曾多次清丈军屯,但治标不治本。到了明孝宗“弘治中兴”时期,为保障军队战斗力,明孝宗一面清丈军屯,重新给军队划拨土地,一面颁布了《民壮法》,即各省州府,皆有义务挑选精壮农民,由国家给予补贴,战时打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兵役制度。此举一度奏效,但好景不长,明孝宗过世后,即位的朱厚照“行政不作为”,军队的土地兼并日重,大公公刘瑾就曾企图借清丈军屯来树立政绩,却激起反对,酿成安化王叛乱。此时明朝,军队土地侵占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了,至嘉靖朝开始,越演越烈。

军队土地流失的最大危害,就是大量士兵流离失所,或者沦为军官家里的佃农。有的无地士兵为了活路,不得不给权贵家当杂役、奴仆,到了嘉靖朝中期,甚至达官贵人家修楼盖庙,也就直接调部队当苦力,保卫大明江山的百万雄兵,就这样沦为了苦役、杂役、佃农。这样的军队要战斗力,显然不可能。结果,就有了明军战场上屡战屡败的情景。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三

东汉时,有一个叫杨震的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为人正直,深受学生和乡邻的尊敬。后来,皇帝听说了他的学识和人品,就任他为官。

杨震在湖北荆州做知府的时候,发现手下有个叫王密的青年虚心好学、精明能干,很有培养前途,就经常向他讲为人的道理,并且委荐他做了山东昌邑县的县令。为此,王密非常感激杨震,一心想要报答他。

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县。王密听说后非常高兴,赶紧到城外迎接,安排吃饭住宿,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王密又独自去杨震的住处拜会老师。到了宾馆,王密看室内没有其他人,就从怀里掏出十两黄金,恭恭敬敬地放在桌子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这是我准备的一点小礼物,以感激老师对我的栽培!”

杨震见了,连忙拒绝:“我以前了解你,才举荐你;但你却不了解我,我怎么能要你的财产呢?”

王密以为老师怕难为情,就上前一步低声劝道:“这点东西微不足道,只是为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何况现在是晚上,不会有人知道……”

杨震打断他,严肃地说道:“今天你送金子给我,至少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难当,只好带着金子匆匆离开了。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四

近来通过老师介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拜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这本书。其中《秦始皇实现统一大业》这个故事,使我感受最深。在古代,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六国的皇帝。他自22岁就亲自执政,担任起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

他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任用许多精明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王翦是秦国名将,在进攻楚国时,秦王不仅亲自为他送行,而且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秦王也是个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一点小事就令他疑心重重。比如:秦王决定灭楚,便问众将需要多少军队。年轻气盛的李信要20万,而老将军王翦认为非要60万不可。秦王听了王翦的话产生了戒心:王翦、王贲父子俩重兵在握,现在又要60玩大军,莫非有了异心?于是便决定让李信、蒙恬领兵20万攻楚。明智的王翦早已有所察觉,于是请求告老还乡,得以保全性命。

尽管秦王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他毕竟用来十年的时间,消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割、混战的局面,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封建主义国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我不应该轻易去怀疑别人,不能因为某个同学犯过错就不原谅他,总认为坏事都是他做的。我对曾经被我误会的那个同学,内心感到十分愧疚。如果我能在看见他,我一定诚心的向他道歉。善待身边的每个人,这将成为我以后做人的一大原则。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秦王的精神。他22岁就亲拟朝政,一步一步实现自己远大抱负。俗话说:有目标,就有动力。作为六年级的我想要提醒身边的每位同学,我们不能再荒废我们的时间,每天无所事事啦。我们应该做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不断设定短期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离你的远大理想会越来越近。同学们,我们一起加油吧!!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五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六

东汉会稽郡太守刘宠,被调到京城去任职。临行时,六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受城南深山区百姓的委托,来给刘宠送行。

刘宠作过谢,向老人们说:“我这几年,没给大家做多少事。您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实在不应该远路奔波前来送我。”

老人们说:我们住在深山大谷里头,很少到外边来。从前,城里的官员们只知道贪钱恋物,白天要,夜里要,闹得鸡飞狗叫,百姓们睡觉都不安生。自从您当太守,官员们不去骚扰了,甚至夜里狗也不叫了。几年来,我们安居乐业,一心感念太守。听说太守要走,大家都舍不得,大忙时节,托我们几个老人来送一送,表表心意。”说完,每人拿出一百文钱给刘宠路上用。

刘宠感动地说:“父老们过奖了,我做得你们比你们夸奖的差得多。大家的心意我收下了,这钱,还是带回去吧!”

老人们坚决不肯,刘宠只好从每人手里选了一文钱作为收下的象征,老人们才称谢作别。刘宠看老人们走远以后,将收下的几文钱,轻轻地放进了河水里。

人们知道这事,纷纷称赞,并且给刘宠起了个美名,叫做“一钱太守”。

据说,现在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初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七

贵知行:事无论之大小,该亲力亲为时必不用人代替,并与其它人同样,作为一个帝王,不奢侈,不骄横,亲自种水稻,培育出现在仍沿用的京津一带的优良稻种。

贵著述:著有《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读书后勤于思考与实践在使得康熙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在历史的大潮中历经大臣逼位、、三藩之乱、草原一统、与俄签约等众多的艰辛与风波,每一次苦难都成为了这位“千古一帝”学习与实践的战场。本书亦侧重在这些方面以帝王的成就描绘历史。

中国人历来以奉行阴阳五行学说,即凡事如有一利,则必有一不利的一面,虽为开创“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但作为君主,权利之对于他们握之易、放之难,康熙已经是清朝自开国以来最为接纳汉族文化的帝王,但仍因文字狱使得文化的传播与开放远不及盛唐与汉武之世,对太子的早立与废立使得他的后世之争纷乱不已。不得不说人无完人,即使贵如帝王。

本书从康熙成长的角度描述了每一个阶段的历史重大事件,内容表述清晰,史料与论述结合,无论整个的清代历史和康熙本人都可以从本书得到全面而专精的了解。相比一本艰涩难懂的历史专著而言,相信以人物、以帝王角度阐述的历史更为直观。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八

一次,君臣议政后退朝。武则天离开御座,叫住欲转身离去的狄仁杰,君臣站在朝堂上聊天。武则天着实夸赞了一番狄仁杰在地方任职时的政绩,忽然话锋一转,问狄仁杰:“你在州县干得那么好,你知道朝堂上有多少心怀叵测之人在打你的小报告,恶言贬低你吗?他们都想通过我的手整治你。”狄仁杰心中一凛,一时不明白皇帝是何用意。武则天目光灼灼地望着狄仁杰,又说道:“你要想知道朝中都是谁在打你的小报告,我就告诉你。”

狄仁杰此时才明了女皇的用意,遂一揖到地:“我不感到好奇,也不想知道。”

武则天很惊讶:“你不相信我?”

狄仁杰急忙解释道:“不是我不相信陛下您,而是我不相信我自己。”

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婉拒武则天“我不好奇”,其实是容人的大智慧,也客观上避免了臣僚间无休止的暗斗。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鞭挞那些心术不端之人,言简意深。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九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三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宇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遨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内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记公开,让众多的眼睛看着自己。并且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评,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咸。”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真正的改变。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与他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而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这,正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

1955年12月24日夜,北美大陆防空司令部。

“丁零零、丁零零……”监测大厅一部空警电话突然响起,值班参谋舒普上校抓起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却是一个清脆的童音:“您是圣诞老人吧?我是琳娜,我寄给您的信收到了吗?我是一个好孩子,很乖很听话,我在等着您的圣诞礼物呢。”

舒普上校忙说:“琳娜,您好!我不是圣诞老人,我是舒普上校。”

“哦……你是舒普上校……我二十多天前就给圣诞老人寄信了,您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吗?”孩子语气里明显带着失望但又不甘心地问道。

舒普上校实在不忍心让这个可爱的孩子太过失望,于是回答道:“我可以开动雷达追踪圣诞老人……哦,对了,圣诞老人正在南行的路上呢……”

一个孩子的电话,居然打到了防空司令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一个美妙的巧合说起。

7岁的琳娜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华盛顿小女孩,家里有爱她的爸爸妈妈,还有慈祥的爷爷奶奶。就在二十多天前,琳娜祖孙三代幸运地参加了一个参观圣诞老人的活动,于是就萌生了给圣诞老人写信的念头。

琳娜信中向圣诞老人汇报了自己的良好表现,同时,她还悄悄告诉圣诞老人,自己的圣诞袜子已经放好,就等圣诞老人钻进自家烟囱,送来神秘的礼物了。

琳娜把信寄往圣诞老人位于北极的洞窟。不想,她的信件被缺乏幽默感的华盛顿邮局给退回来了,并在上面贴了“地址不详,查无此人”的贴纸。琳娜的爸爸得到这封退信,为了不让孩子那一颗美好的童心失落,就将这封信藏匿起来,准备自己以圣诞老人的名义回信,但却一直没想好该怎样回复。

因为迟迟没收到圣诞老人的回信,也没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琳娜不免有些焦急,于是就打开当天送到家里的《华盛顿邮报》,查找圣诞老人的电话号码准备询问,没想到竟然让她顺利地查到了。

原来,当时的一家玩具公司在《华盛顿邮报》上刊登广告:“圣诞老人驾着九头驯鹿拉的雪橇,带着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周游全世界。根据洛克公司多年来追踪圣诞老人所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我们相信圣诞老人是存在的,他活在全世界孩子们的心中。”广告后面玩具公司还煞有介事地“提供”了圣诞老人的电话号码。但因为排版错乱,漏掉了一个数字,而这恰巧是当时北美大陆防空司令部的一部空警电话。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琳娜与舒普上校那一段有趣的通话。

很快,这部电话成了热线电话,不时有孩子打进电话询问圣诞老人的行踪,于是,在斯科特将军的提议下,决定将错就错,把琳娜打进电话的这个号码改为圣诞老人专线,舒普上校也利用这部电话与琳娜的爸爸妈妈取得了联系。

当琳娜从爸爸妈妈那儿得知圣诞老人即将驾临华盛顿时,连忙把好消息告诉了爷爷奶奶。当晚,琳娜激动得难以入睡,这时,只听爸爸在客厅里喊:“琳娜,你的信!”琳娜奔向客厅,从爸爸的手中接过信来,她一看,果然是来自北极拉普兰的信,只见信封上绘有漂亮的天使,还贴着圣诞老人邮票。琳娜好像想起了什么,又拿着信奔向另一个房间。

原来,琳娜是在找她的圣诞袜子,正如琳娜所盼,袜子里塞满了圣诞礼物,琳娜一边展示着她收到的礼物,一边拆开信念了起来:“亲爱的琳娜,得知你很乖很听话,我很高兴……送给你口香糖,是希望你口气清新,吐出的话语可爱而甜蜜;送给你绘图铅笔,相信你能用它绘出你美好的未来;送给你救生圈棒棒糖,是希望你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地伸出援手……我得给其他小朋友送礼物去了,祝你圣诞节快乐!”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一

《华佗救人难救己》这个故事讲的是: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华佗善于区分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华佗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得到了百姓的.尊重,也受到了朝廷的赏识,一些有识之士多次推举他做官,但都被他谢绝了。后来,华佗治好了曹操多年未愈的头痛病。因此曹操提出要华佗留在他身边,专门为他治病,但是被华佗拒绝了。于是曹操大怒,下令处死华佗。

《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其中有个名叫徐庶的人深受刘备的器重。徐庶很感动,于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卧龙岗,却一连碰了两次壁。过了一段时间,刘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所显示出的诚意,令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相助。“三顾茅庐”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班超投笔从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汉明帝时,班超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气的再也坐不住了,他把笔扔了,就投军(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就是从军)去了。公元73年,执掌兵权的窦囤派班超作为使者,先去联络西域,斩断西域的联系,再去对付匈奴。班超再立头功,这以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等国也接连和东汉交好,恢复了张骞当年的局面。

浩浩中华五千年风云变幻,豪杰辈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群星闪耀,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与深刻的智慧。我们阅读历史故事,能得到智慧的启迪并开阔视野,能正确地审视过去并展望未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灿烂的历史文化包含着无穷的智慧与魅力,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也是我们民族得以凝聚并生生不息的命脉,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历史,并由此创造未来。在阅读了这些历史后,我领略到历史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获得启迪和教益。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二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特奸恶作良图。恶人,自有恶来报!

一、能人马拉套。

唐县城西门城墙根,住着一个跑单帮的生意人。这人名叫马拉套,行走江湖,见多识广,经常做一些空手套白狼的买卖。而且无一失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妙手空空。也是艺高人胆大,到了后来,他竟在家门口祸害乡邻,成了一个吃窝边草的兔子。

也算是事出有因。有一次马拉套去海边贩海货,发现有个渔家子弟练字用的不是常见的墨汁,而是一种在海边随处可取的代用品。原来海里有一种叫做乌贼的鱼,肚子里有个墨斗,斗里储满了墨汁,遇有敌人攻击,就喷出墨汁扰乱对方视线而逃生。这墨斗不能吃不能喝,本是废物一团,可这个渔家子弟却废物利用,拿它写字,就变废为宝了。更奇的是,用常见的墨汁写字,写过了纸就废了;而用乌贼墨汁写字,仨月以后字迹自动消失,又成白纸一张,可以继续练字,等于变废为宝。马拉套善于发现发财机缘,回去时就带了一些乌贼墨汁,决定用它做个无本买卖。

马拉套有个邻居惠老头,儿子、儿媳妇原先在城内十字街开着一个杂货店,他在家里照看孙子读书,颐养天年,一家人各有所为,其乐融融。后来突遭一场天火,儿子和儿媳妇双双遇难,惠老头无力执掌门面,就把杂货店盘了出去,带着孙子在家里坐吃山空。马拉套从海边回来就找到惠老头,说看准了一笔稳赚的生意,只是资金周转不开,想借二百两银子,借期半年。当然不是白借,到期连本带息还银二百四十两。如此高额的利息,惠老头自然动心,当即答应了。马拉套拿出早已写好的借据,惠老头就把二百两银子借给了马拉套。

半年的借期转眼到了,马拉套特意从外边回来处理这笔债务。他是胜券在握,只等惠老头哭鼻子抹泪自认倒霉。惠老头见了马拉套就打招呼,说是孙子准备去省城参加乡试,请他把钱准备一下。马拉套说我也正打算还钱付息呢,你把借据拿来吧。惠老头回去拿了借据,当面打开,却是白纸一张!惠老头当即傻了眼:“这……”半天说不出话来。马拉套强压狂喜,故作大度地说:“惠家老伯,你是贵人多忘事吧?我前天就把钱还了。回去吧,我也不怪你讹人!”

惠老头面红耳赤:“你根本没有还我钱!”

马拉套不急不躁:“那你就拿出借据嘛!”

牛刀小试,大获成功,马拉套心里高兴,就去外边喝酒庆贺,一直喝到三更天,才跌跌撞撞地回来。到了自家门口,一头撞在惠老头的尸体上,满肚子酒水都化作冷汗冒了出来。这个糟老头子,白天与我吵架,夜晚在我家门口上吊,无论如何我都难脱干系!马拉套急得拿拳头砸脑袋,砸了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高人,立刻转身向夜幕中跑去。

二、高人程大器。

那个高人叫程大器,本是一个落魄秀才,后来到京城跟一个大员当幕宾,出谋划策,问接参与官场的钩心斗角,深得大员器重,很是风光了几年。后来大员作恶太多,犯了众怒,被皇帝赐死,幕宾们作了鸟兽散。程大器也惶惶逃回唐县,躲进十字街的老宅,多天不敢出头露面。可他这人肚子里的歪点子太多,不予施展就坐卧不安。因此刚安生了几天就放出风声,愿以平生所学,给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也就是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程大器这话放出去没多久,就招来了马拉套半夜三更登门相求。

马拉套喊开了程家门,对着程大器倒头便拜:“程爷救我!”

深夜来求,见面磕头,张口叫爷,肯定是遇到了天大的难题。程大器示意马拉套站起来,让了座,问:“什么事儿?说来听听。”

马拉套把自己用乌贼墨汁写借据的情节隐去,只说惠老头穷急生赖,大白天拿着空白借据讹人没有得逞,夜晚又以死讹人。现在尸体还吊在自家的院门口,请问程大器该怎么办?一边说着,一边把五十两银子递了过去。

程大器看看银子,“哦”了一声,漫不经心地说:“回去把尸体解下来就是。”

马拉套恍然大悟,是啊,是不该任那尸体吊在自家门口的树上。二话不说,起身就走,回去唤醒了用人小栓子,两个人合力把惠老头的尸体解了下来。可是,尸体解下以后又该怎么处理?是抬到惠老头自己家里,还是扔到城墙外边?马拉套急出一头热汗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好再去请教程大器。

程大器依旧不紧不慢:“再把尸体吊到树上!”

马拉套这次学精了,接口问:“吊上去以后怎么办?”

程大器还是漫不经心:“吊上去以后再说。”

看程大器胸有成竹,马拉套也不好再问,只好赶快回去,依旧唤来小栓子,再把惠老头的尸体重新吊在树上。顾不上喘口气,马拉套又一次来到程家,气喘吁吁地问:“程爷,已经照你说的办了。这下一步……”

程大器稳如泰山:“回去喝四两老酒,蒙头睡觉,待官府的人唤你,你就大呼冤枉。”

马拉套不放心:“能行?”

程大器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官府判你有罪,我替你坐牢;如果判你死刑,我替你抵命!”

马拉套将信将疑地回到家里,酒是喝了,可哪里睡得着觉?就那样忐忑不安地坐到天亮。

天刚放亮,马拉套的院门前就一片喧嚷,惠老头的孙子把门打得山响。马拉套装聋作哑,不让小栓子开门。直到官府的衙役传唤,马拉套才假装一脸倦意地走出来。

县老爷指着树上的尸体喝问:“怎么回事?”

马拉套做出惊恐之状:“惠老头怎么吊死在我家门前?”

马拉套这才明白程大器为何让自己折腾惠老头的尸体,原来是为了制造出两道勒痕,借以误导仵作,转移视线。既然仵作这样判断,马拉套马上喊冤,请求县老爷尽快捉拿移尸害人的元凶。

县老爷说:“既然惠老头之死与你无干,你就不要再添乱了。”

惠老头的孙子不干了:“怎么与他无干?如果不是他蓄意昧人钱财,我爷爷怎么会自己寻死?”

县老爷训道:“如果有人拿了无字借据向你要钱,你肯认账吗?其实,移尸诬陷人,你的嫌疑最大。可你是个黉门秀才,品学兼优,又不像一个恶人。先把你爷爷的尸体抬回去埋葬,待本官慢慢查找作恶之人。”

一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滔天大祸,被程大器用一个高招轻松化解,马拉套自然佩服得五体投地,直叫那五十两银子花得值。身边有一个这样的高人,那可真是什么样的祸事都不用怕了!

三、再施高招。

既然马拉套不怕祸事,第二天又有一件祸事找上门来。

昨天惠老头死了,而且由县老爷一锤定音,那一笔债务彻底结束,马拉套更加开心。他再一次去外边喝酒,一直喝到夜幕四合,才蹒跚着走回来,打算与老婆亲热一夜,明天继续外出跑单帮寻找商机。

马拉套的前妻多年不孕,被他休掉了。现在的老婆是后续的,年轻漂亮,丰乳肥臀,看那身架是很有生养能力的。可是,马拉套既然是个跑单帮的,那就多在外少在家,后妻难耐寂寞,竟然跟身强力壮的用人小栓子勾搭上了。这几天马拉套为了应对惠老头的债务,天天守在家里,让那一对野鸳鸯无法偷情,煎熬得嘴角起泡。所以今天后晌马拉套刚一出门,后妻就把小栓子喊进了卧房。

马拉套美滋滋地回到家里推开房门,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自己的后妻正和小栓子在床上苟合!两个人太过忘情,连马拉套回来都没有发觉。马拉套知道两拳难抵四手,就转身去院里找家伙。可能是心里窝火,喘息声太重,到底把野鸳鸯给惊醒了。小栓子自知理亏,胡乱穿了衣服,钻出房门越墙而逃。马拉套再进来的时候,床上只剩下后妻一个人。马拉套举棒就打,后妻还没来得及喊叫就倒在了血泊里。马拉套举着木棒满院子寻找小栓子,哪里还找得着?马拉套累得满头大汗,刚要坐下休息一会儿,突然打个激灵,找不到小栓子可怎么办?清朝的法律他知道,丈夫有权捉奸甚至杀奸,但是必须拿双,否则就会以故意杀人罪论处。马拉套突然觉得自己这会儿就像昨天的惠老头,明明吃了亏,却拿不出证据为自己辩白。

当然了,马拉套不会学惠老头,吃亏又上吊,那可真叫亏死了。马拉套自然想起了程大器,又揣了五十两银子,趁着夜色去讨主意。

马拉套如醍醐灌顶,胸中豁然开朗,暗赞这一招也高,或者说只有这一招才能让自己化险为夷。一边赞叹着,一边转身就走,却被程大器叫住了。程大器说时间紧迫,我也不想让你再三番五次过来讨教,只是提醒你要把种种细节早早想好了,免得县老爷问案时不能自圆其说。此刻马拉套只想着抓紧时间找一个替死鬼造成“捉奸捉双”的局面,哪里会把往后的许多细节设计出来?因此他急忙跪倒:“程爷教我!”程大器也不谦虚,三言两语就说得马拉套五体投地,连连称是。

马拉套回到家里,拎了根木棒就躲在了院门外的暗处,约摸三更天的时候,还真等到了一个替死鬼。昏暗的月光下,马拉套看准了是一个男的,就突然闪身从大树后面蹿出来,当头一棒将其击倒,拖进了自家屋里。然后解开人家的腰带,弄乱人家的衣裳,制造出行奸模样……做完这一切,马拉套实在是太累了,刚刚打了个盹,天已放亮,又打起精神去县衙击鼓报案:说自家又出人命案了!

马拉套家再一次成为命案现场,许多街坊邻居又一次跑来看热闹:这马家是撞了鬼吧,怎么老是出凶案呢?大家正在议论,只听一声锣响,县老爷带着一千公事人员赶来了。

正如马拉套所诉,现场一片狼藉,马拉套的老婆死在床上,那奸夫倒毙在床下,满是通奸被杀的迹象。县老爷让仵作和虔婆先对两具尸体进行勘验,自己则让衙役搬来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把那院落当成临时的公堂,对马拉套进行例行讯问:“马拉套,你把当时看到的景象和自己采取的行动描述一番。”

当时的情景马拉套报案时已经说过了,可县老爷要例行公事,那就只好再重复一遍:“昨天傍黑的时候,我从外边喝酒回来,听见屋里响动异常,我老婆和奸夫正在床上苟合,淫荡之声不绝于耳。小人的愤怒可想而知,就从院角找来一根木棒,然后用脚跺门。跺了半天,开门的正是那衣衫不整的奸夫,小人当头一捧将他击倒,又扑向床边打死了那个贱人。打死二人尤不解恨,再用木棒捣烂了那奸夫的命根子……”

这时屋里勘验已毕。虔婆报告:马拉套的老婆伤在头顶,颅骨几近粉碎,且昨天确曾红杏出墙,与男人有过苟合。也就是说,尸检结果与马拉套的描述是一致的。接着仵作报告:那男人伤在脑门,与马拉套所诉吻合;只是命根子已毁,昨天是否与女人有过苟合却不得而知。“不过,”仵作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据我推测,奸夫应该和马拉套的老婆有过云雨之事,且被马拉套看见。不然马拉套为何那么恨奸夫的命根子,必要毁掉而后快呢?”

马拉套听到这里,暗自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仵作、虔婆端的厉害,竞能从死人的腿裆里验出生前是否有过苟合。试想,如果没有按程大器的嘱咐把那人的命根子捣毁,这破绽可就大了。

县老爷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居高临下地看着马拉套,忽然看出了一些怪异。按照仵作、虔婆的勘验结果,案子正朝着有利于马拉套的结局发展。既然做丈夫的捉奸杀双合情又合法,这案子就可以了结了。马拉套的头上怎么冒起了虚汗呢?县老爷想不出个结果,就继续寻找疑点讯问:“马拉套,依你所说,命案是发生在昨天的傍晚,可你怎么等到大明才去报案?”

这个问题程大器早已估计到了,所以马拉套回答起来毫不费力:“我昨天喝多了,又是第一次杀人,且是连伤二命,累坏了也吓坏了,因此丢下木棒我也倒下了,直到天明时才醒来。”

这样的回答没有什么破绽,县老爷也不纠缠,继续问:“你不是有个伙计小栓子吗,案发时他在哪里?”

这个问题程大器也估计到了,马拉套不过照本宣科罢了,他叹口气说:“我近日打算出门,怕他和我老婆孤男寡女的惹出是非,已经把他辞退了。都怪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然的话也许不会生出这场命案来。”

实在没有什么疑点可问了,县老爷就打算再看看现场,宣布结案。料不到的是,当他走进马拉套的卧房,再次把两个死者打量一眼,却突然一边后退一边惊呼:“快来人!”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三

在上个学期该放寒假的时候,杨老师带着几个同学去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借了书,这些书的名字就叫做《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老师拿了两种,一种写的是唐五代,另一种写的是隋唐。我拿的是唐五代。

我觉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非常好看。作者用巧妙的语言讲了许多历史,让历史不枯燥了,并且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我看完了唐五代,就跟李子木换了书,看隋唐了。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新年的突袭》这一篇。这个故事讲了:隋朝大军一直想渡过长江去攻打陈军,可是一直找不到时机。隋朝有一名大将叫做贺弼若。他趁着过年的时候,带着隋军悄悄地渡了江,去攻打陈军。虽然陈朝人听见有整军上马的声音,却懒得去查个究竟。就这样隋军就轻而易举得拿下了采石。

之后,杨广和杨素一起陷害了杨勇,使杨广当上了太子。到了五百零四年的时候,隋文帝(也就是杨坚)得了重病,不久后又得知杨勇是被陷害的,准备废掉杨广。杨广得知后就把文帝杀害了,杨广登上了王位。之后,人民们不满杨广的残暴,纷纷起义,最后杨广被令狐行达用他的丝巾把他杀死了。之后,李渊得到了王位建立了唐朝。

这本书非常好看,你一定要看哦!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四

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在2月份出访秘鲁。在出访之前,他突然感觉自己的腿不舒服,走起路来很痛。

于是,在2月14日,他驱车前往离首相府较近的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看病。这是丹麦一家医疗设备非常齐全的著名医院。什么人都可以在这里看病。这里也根本不存在vip专属区。

拉斯穆森将车停在了地下车库后,就来到了医院挂号处。看到这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就站在队伍后面排起了队。为了消磨时间,拉斯穆森从包里拿出一张当天的报纸看了起来。其间,他还从口袋里拿出手机,低声细语地接了几个电话。

有人从他身边经过,看到首相到医院来看病,有的向他点点头,有的向他问个好,还有的和他寒暄几句。人们看到首相来看病,就像看到一个普通的熟人,或者是一个邻居,人们对一切都显得那么习以为常。这种情景,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平常得就像看到日出日落或是花开花谢。

终于排到了。拉斯穆森挂了号。找到了看病的医生。

可是,找医生看病的人很多。拉斯穆森又只好在外面走廊椅子上坐下等候。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轮到了拉斯穆森。

医生照例询问了他的病情,并查看了他腿上的病情。然后,医生对他说道:“问题不大,一个星期后,我来给您做个小手术,很快就会好的。”

拉斯穆森听了。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说道:“医生,能不能给我提前做手术,一个星期后,我还有个重要的外事活动。”

医生说:“这哪行啊?总有个先来后到呀。再说,谁没有事呢?您有事,别人也有事,如果给您先做了手术,那不是不公平了吗?”

拉斯穆森听了,面露愧疚的'神色,连声说道:“那是,那是!”

拉斯穆森一瘸一拐地离开了医院。

为了不耽误访问行程,拉斯穆森忍受着腿痰,坚持出国访问。

回国后,他找到了医生。按照事先的约定,医生为他动了手术。

首相看病,与普通病人一样,需要排队、挂号、预约,没有任何特权可言。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五

王荆公就是所谓的王安石,一天他出了一个谜语,谜语是这样的:画时它是园的,写作的时候它是方的,到了冬天它就是短的,夏天的时候它又变成了长的。吉普听完后一下就解开了谜题,他说道:东海里生活着一条鱼,这条鱼它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如果再剃掉它的脊梁骨,得出来的东西就是你说的这个谜语的谜底了。

吉普没有直接就讲出谜底,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谜语来解这个谜语。王安石戏作谜语的谜底就是日。说起“日”字不就是王安石说的么?日用图像表示的时候是圆圆的,写出来的“日”字是方的,太阳的长短和季节有关,冬天是日短夜长,夏天是日长夜短,所以日不也是冬时短,夏时长。

再说吉普的那个谜语,东海有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取“鱼”字,去头去尾就是“田”字,在除脊梁骨,那就是“田”字去一竖,去完就是“日”,也就是王安石谜语的谜底了。

王安石戏作谜语这个典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文字功底也可看出古人的业余生活方式,吟诗作对,作谜猜谜,可谓是另外一种言情雅致。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

学习。

教师常引用历史故事来完成教学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经典传奇历史故事。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倭的自卫斗争。这其中,就包括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次年被推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这些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

当时,明朝将士大多是没有战斗力的老弱病残,军队装备也破旧不堪,士兵的盔甲都是用纸片缀成的,行军打仗连营帐也没有,只好在路边的旅馆里投宿。军粮奇缺,使得将士们长期吃不饱肚子。这样一来,谁还愿打仗?一个冬天一过,戚继光手下的人都跑得差不多了。

从小生长在军人之家的戚继光对这些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一直在想改编军队,建立一支勇猛善战的新军。

他曾多次向上司提出招兵、练兵的建议,但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559年,上司才准许他作一次选兵、练兵的尝试。

戚继光认为,身体壮实,皮肤像泥土一样黝黑的农民、渔人才是最。

理想。

的士兵;相反,那些眼神轻灵,细皮嫩肉的市井刁滑之徒是决不可以征招的。

一次,戚继光骑马路过一个渔村,正好那里发生了一场械斗,一方是五大三粗的矿工,一边是黑如泥鳅的渔民,鱼叉、棍棒上下翻飞,不少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但没有一个求饶的。戚继光勒住马缰,正想上前阻拦,忽然灵机一动:这不是选兵的最好机会吗?那些械斗的矿工、渔民见来了个大官,一起围上来向他告状,七嘴八舌,乱纷纷的。

戚继光这才得知,他们是为争夺从倭寇手中夺回的战利品而发生争执的,一方说那堆衣物是倭寇从他们那里抢的,一方说是从他们渔船上掳的。

争论不下,只好动武了。

戚继光听了,不禁哈哈大笑:“你们哪,都不想想,万一倭寇真的打过来,这样东西一样都不存在了,你们还争什么呢?眼下,应该万众一心,对付倭寇呀!”戚继光趁机向大家说起倭寇在沿海的兽行,激起在场人的愤慨。有个叫犟伢的年轻人,拨开众人走到戚继光的面前,大声道:“将军,让我参加你们的队伍吧,我要跟着你去杀尽倭寇!”话音刚落,又有几个小伙子站了出来,“将军,收下我吧!”“还有我,收下我吧!”一只只手臂高高地举起,一声声呼喊动人心魄,戚继光更是激动万分,当场收下参加械斗的上百个年轻后生,把他们带回军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甲,五甲为一队,并按照他自己设计的“鸳鸯阵”进行训练。

这天,戚继光乘船到大海上巡视,见远处的海面上有只小船,忽起忽落,随波漂流。戚继光感到惊诧,难道这是一艘无人驾驶的船?船长说:“戚将军,靠上去看看。”戚继光把手一摆:“且慢!”他吃过一次亏,有一回,他乘船出海,也碰到这样一只飘在水中的无人怪船,刚要往上靠,那船“轰”地一声爆炸了。

现在,可得小心谨慎为好。

戚继光派一名水手上前去打探,那水手泅到怪船边伸头一瞅,惊得全身直起鸡皮疙瘩,只见甲板上躺着好几具尸体,男男女女,赤身露体,从肤色衣着来看,都是沿海一带的渔民。那水手壮着胆子爬上船舷,不料,在船仓里竟发现几具倭寇的尸体。

水手把戚继光叫上船,戚继光仔细一看,发现船仓里的一只木箱里装满了三角脑袋的毒蛇,有的爬到箱子外,吐着通红的舌头,瞪着绿荧荧的眼睛。

戚继光沉思片刻,说:“一定是倭寇在翻仓时,把渔民们从蛇岛上捉来的毒蛇翻出来……”水手指着仓底一位大胡子尸体问:“那他怎么会自杀的呢?”戚继光顺着水手指的方向一看,那个大胡子倭寇竟然用枪把自己脑门打了个洞。他百思而不解。那个水手还在喃喃自语:“怪事,他自己怎么向自己开枪呢?”戚继光俯身细看,顿时明白了,指指缠着枪板机的一条蛇道:“肯定是这条蛇缠住了倭寇手中的枪,尾巴抠动了扳机,所以……”众人大眼瞪小眼,不得不佩服戚继光分析得在理。戚继光顿了一息,又道:“看看,连蛇都不想倭寇进入大明的疆土,愿与他们同归于尽,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这风趣的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接着,戚继光分析道:“别看这一带风平浪静,肯定有大批倭寇在活动。”他叫人把这艘无人的船拖回港湾隐蔽起来,日后自有用处。

果然,不出三天,一支二千多人的倭寇队伍驾着铁船从日本渡海进入台州海面。

听说倭寇来了,而且来了这么多人,那些刚招募来的新兵中,有几个吓得脸色发白,有的竟把刚发下来的盔甲丢下,连夜逃跑了。

戚继光一边派人去调援军,一边把八百多个士兵排在海岸上,严阵以待。一直等到海面上出现倭寇贼船的桅杆尖梢时,戚继光把胳臂一抡,几个士兵心领神会,跑到海湾边拖出一只船来。还是那只无人的怪船,船上的尸体早就被海风吹得干巴巴的,甲板上的血凝成一块块血茄。威继光往高处一站,大声说:“来来来,都来看看这艘船!”队伍动荡起来,后面的往前挤,前面的往前拥。戚继光摆着手,道:“别挤,别挤,都能看到!”将士们看到那一具具尸体,一片唏嘘。

忽然,人群中有人大叫一声:“天哪,这是我家的船!”众人马上让开一道缝,让那人挤了过来,戚继光定神一看,是犟伢子,他哭喊着奔过来要往上扑,被戚继光一把拉住。只听海风伴着犟伢子那撕心裂腑的呼喊:“爹呀,娘呀,大哥,二哥,你们死得好惨呀!”人们这才知道,犟伢子的父母前些天出海打鱼,没想到竟遇上了倭寇。他跺着脚,哭啊,喊啊,哭声揪着每个人的心,不少人也跟着啜泣起来。

戚继光再三安慰,他还是不停地哭。

戚继光辉剑往海上一指:“别哭了,倭寇已经到了眼皮底下了,我们只有狠狠地打,把这伙强盗赶回大海去!”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地喊着:“杀尽倭寇!”“为父兄报仇!”戚继光看大家的情绪被鼓动起来了,又大声道:“以往作战我们是以多胜少,今天却是以少敌众,还有不少兄弟刚刚入伍不久,我只要求大家做好三件事,第一不要争割倭寇的首级!二不要贪恋敌人的辎重,三不要轻易杀害胁从。如果打败了敌人,缴获的一切战利品全赏赐给大家,如果敌人还没打败,都争着去枪财物,那就别怪我无情!”将士们纷纷应道:“放心吧,一切听从大帅的指挥!”“我们不会给大帅丢脸的!”船上的倭寇见海岸上刀枪林立,旌旗招展,大吃一惊。他们不敢从正面登陆,偷偷地绕道从另一处爬了上来。戚继光早有所料,派兵从小路包抄过去,他命令士兵们每人手执松枝一束,伪装成一片松林,在山林边埋伏下来。

倭寇的船泊岸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往岸上爬,戈矛闪闪,你推我拥,长蛇般的队伍透逸行进,长达数里。隐蔽在坡上的士兵们一动也不动,远远望去,看不见一个人影,只见漫山青松,郁郁葱葱。

独眼龙吉野三郎也来了,这些倭寇都是他领来的。他四下一看,见没什么动静,便吆喝着叫大队伍往前进发。等倭寇的队伍过了一半,山崖后传来一阵海螺声,隐蔽的士兵们一起丢下松枝,居高临下地发起了进攻:倾刻间,喊杀声、火炮声,刀枪的撞突声震撼山谷;倭寇见中了埋伏,一个个嗷嗷怪叫,拼死应战。

紧接着,戚继光把令旗一举,把队伍排列成前后左右都能应战的“鸳鸯阵”,虽然这些新兵对戚家军的“鸳鸯阵”还不大熟悉,但这已足使倭寇望而生畏,敌人的阵势顿时大乱,纷纷四散逃命。戚继光见敌军渍散,便将事先做好的白旗往山上一擂,叫部下高喊:“有投奔旗下者,可免一死!”随着这一声呼叫,数百名倭寇奔得旗下,丢下武器,请求饶命。吉野三郎离开队伍,践跌撞撞地往前跑,一头栽进山谷,被乱石砸死。

二千多名倭寇,很快就被歼灭。

台州百姓听说戚继光又打了个大胜仗,便敲锣打鼓迎接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

这以后,戚继光又带领新兵在福建、广东打了几个大胜仗,把倭寇打得焦头烂额,闻风丧胆。就连日本岛上的人一提起戚继光都把舌头直伸:“戚家军,了不起!了不起!”后来,倭寇很少再到中国沿海来逞强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又花了两年多。

时间。

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公元1620xx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大恨”。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伐明朝。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率领2万人马进攻抚顺。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劝他投降。守将李永芳一看后金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后金军俘获了人口、牲畜30万。明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救援抚顺,也被后金军在半路上打垮。努尔哈赤命令毁了抚顺城,带着大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

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大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经过一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才集中了10万人马。公元1620xx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为了扩大声势,号称47万。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

那时候,后金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不过六万多。一些后金将士得到情报,不免有点害怕,来找努尔哈赤,要他拿主意。努尔哈赤胸有成竹地说:“别怕,管他几路来,我就是一路去。”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他就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

努尔哈赤一看杜松分散兵力,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八旗的兵力,一口气攻下萨尔浒明军大营,截断了杜松后路。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藩。正在攻打界藩的明军,听到后路被抄,军心动摇。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从山上居高临下地压下来,把杜松军杀得七零八落。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赶到,把明军团团围住。杜松左右冲杀想要突围,突然一箭飞来,正射中他的头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去。部下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路人马先覆灭了。

北路的马林从开原(今辽宁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40里的地方,得到杜松兵败的消息,吓得急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力从界藩马不停蹄地赶来,攻破明军营垒。马林没命地逃奔,才回到开原,第二路明军又被打散了。

坐镜沈阳的杨镐,正在等待各路明军的捷报,哪想到一连两天接到的竟是两路人马覆灭的坏消息,把他惊得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努尔哈赤厉害,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胆小,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山上巡逻的二十来名后金哨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

剩下的一路是南路军刘铤。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刘铤军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地,各路明军失败的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刘铤是明军中出名的猛将,他使用一把120斤的大刀,运转如飞,外号叫“刘大刀”。刘铤军军令严明,武器火药也多。进入后金阵地以后,连破几个营寨。

努尔哈赤知道刘铤骁勇,不能光靠拼硬仗。他选了一个投降过来的明兵,叫他冒充杜松部下,送信给刘铤,说杜松军已经到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铤军去会师攻城。

刘铤没接到杨镐命令,不知道杜松军已经覆灭,信以为真,他怕让杜松独得头功,下令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狭,兵马不能够并列,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铤带兵走了一阵,忽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刘铤正在着急,努尔哈赤又派一支后金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装扮成杜松军前来接应。刘铤毫不怀疑,把人马带进假明军的包围圈里。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虽然勇敢,挥舞大刀,杀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倒下。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时间,杨镐率领的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

公元1620xx年3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打那以后,后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

景泰九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北京城阴霾着天。

于谦鲜血淋漓的头颅挂在了崇文门外。

这颗头颅曾经保卫了这个城市,挽救了这个帝国。如今却依然被无情挂在了城门口。

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帝国开始无可挽救地走向没落。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

信任。

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

读书。

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开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邝埜和于谦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40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投降的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有了明英宗这块护身符,瓦剌军的信心更足,野心更大,中原的金银财宝已满足不了他们,他们把目光放到了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瓦剌军长驱直入,朝北京杀来。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七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雄,即项羽和刘邦。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吹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更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末,本来是项强刘弱,最后是刘胜项败,古往今来,史学家、小说家对此评价颇多,却大都是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子上。究竟项强刘弱转化为刘胜项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

先说刘邦的高明,有一天刘邦正在军营中洗脚,军士传报:营门外有儒生求见,刘要军士告诉他,“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见知识分子。”不料,这位知识分子不经同意,直闯营门,冲着刘邦的面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读书人?”刘邦说:“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要读书人干什么?”这位读书人当即反问他:“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天下也能从马上治之吗?”刘邦听后,深受触动,立即和颜悦色,向这位读书人施礼道歉,并请他上座。还有,刘邦胜利之后,有一天问左右臣子:“你们直说,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些臣子只是说些拍马奉承的话,刘邦听后摇头说:“我所以能打败项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着他又说:“出谋划策,研究正确作战方针,保证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制订典章法令,管理政务,筹集军费粮草,我不如萧何;身临第一线带兵打仗,做到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为人中豪杰,均能为我所用,这是我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灭亡。”

现在再说范增其人,范增也算得上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能人,他七十岁投奔项羽,为项羽出了不少好点子,开始项羽对他还尊重,但在关键问题上他总是不采纳范增意见。一次是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除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结果让刘邦逃脱。又如,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大烧大抢,当时范增和其他一些谋士力劝项羽在咸阳建立政治中心,进而统一天下,项羽拒不采纳,并滑稽可笑地说什么,“做官发财之后,不回家乡,好比穿着绸缎衣服黑夜走路,谁看得到?”因而一意孤行回他的老家彭城即现在的徐州,建立西楚王朝,自称西楚霸王,最后落得个洒泪别姬的下场。项羽不仅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还把讲他缺点的人置于死地,如:有个谋士,由于不满项羽的无能,曾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是楚人如猕猴带帽虚有其表。项羽听到后,竟将此人放在火炉上活活烤死。而范增由于向项羽建议太多,使他感到很烦,从而对范增由信任到冷淡,最后竟怀疑范增里通刘邦,气得范增辞职,中途生病致死。至此项羽离乌江的路程已经不远了。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历史故事读书篇十八

今天我读了本书,书的名字叫《中外历史故事》。书里面有很多中国的、外国的历史故事,我看后对这本书感受很深。

中国的故事中有一篇叫《铁杵磨成针》的文章,讲的是我国着名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很贪玩,有一天他来到河边玩,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用铁杵磨针,李白很奇怪,就问老奶奶,这么粗的铁杵怎么磨成针啊?老奶奶却说,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能成功。李白听了后很惭愧,从此他发奋图强,最终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只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就能成功。我们要学习老奶奶的精神,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好看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明辨是非,懂得善恶,学会分析,对我帮助很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527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