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7:56:14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时间:2023-12-06 07:56:14     小编:笔舞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不断进步和成长。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突出重点,以清晰地传达所要总结的核心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一

张家湾中心小学。

颜慧。

在本次连片研修活动中,我上了《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的内容。我是这样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复习了6-9的乘法口诀以及6-9的除法计算题。让学生回忆了前面的6-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都会从而激发起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欲望。

二、创造性的引入例题,引出新的问题。

1、从本班学生李冬冬要拿自己的零花钱买玩具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都有零花钱而且都喜欢玩具。从而出示例题。

2、在解决问题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种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预设:一个地球一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元?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平均分)自然应该用除法解决。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让学生继续下面的问题自行解决并说出这样计算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自行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自行解答。

三、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没有板书,也没有口头阐述本课要上的新课内容是什么。总结全课时也比较草率简单。一节课自始至终没有提到本节课要上的新内容是什么。

2、在阐述用除法计算的原因时废话较多,反复重复同一个意思的理由,使得学生不能听到简单而正确的计算理由。让学生潜意识李觉得这样的题很难解答。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副作用。

3、整节课堂中我的速度较快,留给学生思考问题互相讨论的时间较少。一部分学困生根本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一节课下来这些学困生基本还是不会做类似的习题。本来应用题就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如果速度太快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新知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孩子从分的时间思考,每个环节的出现,要让学生在充分明白后,再向下进行。而且教师的语言要适应低年级孩子,重要的地方要放慢,语言要简单明了,这样孩子才能听得懂。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3、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黑板、多媒体。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应控制人口增长并需要保护好耕地。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谁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师:这是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有关的知识的.学习,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从题目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2、要解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要分析其中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呢?(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师出示课本的线段图。

3、你会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吗?(生动手画图指名板演)。

4、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5、从线段图中你还知道什么?(师出示)“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指多名说)。

(师出示)“求2500的2/5是多少?“。

6、你们会算吗?动手试试。(指名板演):。

2500x2/5=1000(平方米)。

为什么要这样算?还有其它方法吗?(预设:2500÷5×2)。

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2/35。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

2、找出单位“1”,谁能解决,动手试试。

3、列式解决,讲评。

4、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题目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只。

5、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能说说?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结、揭题: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3、展示学生表格。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荷叶茶莲藕汁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一1-3。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四

【设计意图】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增强学生对具体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断和解释的能力,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谁来说说,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每节课的收获,整理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起总结提升的作用。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a.创设情境,会在生活中使用乘法。

c.对比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板块一(实现教学目标a类)15min。

设境征问(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ppt展示,

2:学习新知,掌握方法,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各组画法。

自学悟道。

3: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画法,并说说自己对题意的理解,两题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教师演示,扩宽孩子解题及操作方法,掌握一题的多解。

(1)有四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教学板块二:(实现教学目标b、c类)20min。

聚智求解(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基本问题(出示课件)。

刘奶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

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

(1)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

(2)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

2:变化问题(出示课件)。

3位杂技演员表演“顶碗”,每个人都要顶6个碗。

(1)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

(2)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

一个人还要顶几个碗?

(3)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

分享验证,形学成问。

本课小结。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当发现几个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加法是求几个数和的运算,求几个数和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想我们以后该怎么解决问题?

学习板块一(实现教学目标a类)。

1:各抒已见,举手发言,师生互动。

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动手画一画座位的安排顺序,小组合作。

3:学生推荐学生发言。

4:列出解题过程,对比方法,完善步骤。

(1)5×4=20(张)。

(2)5+4=9(张)。

学习板块二:(实现教学目标b、c类)。

巩固应用,加深乘法算式的理解。

1: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小组pk展示。

2:自主完成,展示课堂。

说说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1)5×4=20(张)答:一共有20张。

(2)5+4=9(张)答:一共有9张。

教学反思。

优点:

1:小组之内的合作,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加明朗化。

2:巩固试题的设置符合本课新知特点,有助于深化新知学习。

3:情境的设置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3年10月25日。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2、下面每个条件中两个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1)微波炉的容量是洗衣机的1/10。

(2)每个桌面的面积是教室地面面积的1/60。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3、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三个香蕉,天平平衡。)。

提问:现在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菠萝,要使得天平平衡,右边可以放些什么?

追问:还可以怎么放?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4、口答准备题: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读题。

谈话:请同学们大声地把题目读一遍!

2、分析探索。

小结:哦!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

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哦!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

谈话:刚才这题同学们想的很好,做的也很棒,接下来还有好多题目,等着大家去完成呢!

1、填空: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支()换成()支()。

那么用22元钱相当于买了()支()。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只()换成()只()。

那么全班40人相当于坐在了()只()上。

谈话:同桌先相互说说你的答案。

提问: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关键就在于把两种物体看成一种物体。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7、填空。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播放达能广告。

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

(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五、机动练习。

附:板书设计。

——替换。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1、把大杯换成小杯共需要9个小杯。

720÷(6+3)=80(毫升)验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换成大杯共需要3个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八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并能证确计算。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2/3×2表示的意思是()。

2、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母()。

3、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8×3。

3/10×4。

7/24×12。

二、情境创设。

1、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3、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5、怎样表示笑笑的苹果数?

6、教师板书(笑笑:6×1/3=2)。

7、总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8怎么计算呢?6×1/2=6×1/2=36×1/3=6×1/3=2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8×3/10。

4×3/10。

24×3/8。

2、做课本5页试一试1题,36的1/4和1/6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3、试一试2,学生说说:“打折”的意思?八折、九折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计算。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优点:

1、针对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乘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2、抓住了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借助图形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自己的小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课时教学的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基于教材的内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能有效地发挥类比迁移的作用,学生能够借助原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由于本节课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实际上与相应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非常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是百分数的形式。所以教学时注意以分数乘法应用题为基础,借助知识间的联系,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新知。

2、注重引导思考。

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学生在思考、分析、交流中,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能更好地掌握这类应用题,逐渐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解法的多样化。

解法多样化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结构特征及解决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实现解法的多样化,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一堆沙子用去200t,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剩下多少吨?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式计算。

3、思考:如果把题中的“”改写成“25%”,解题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引导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

4、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及改写已知条件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知识迁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复述信息。

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找学生复述教师刚才说的信息)。

(2)提出问题,引入例题。

师:根据老师口述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预设。

生1:增加了多少册图书?

生2: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生3: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去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学生解答后汇报。

(2)学习教材90页例4。

师: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4)。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在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巩固知识。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9-p40页。

2、直接写出得数。

3、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杨树比柳树少   。

2)、柳树比杨树多   。

二、合作探究:

例1、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比航模小组多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要求:1)、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用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解答。

小结: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要点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还要看清所要求的问题与单位“1”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空调比彩电少  ,列式是(                        )。

2)、150除以(1 -    ),条件是(                        )。

3)、空调比彩电多   ,列式是(                        )。

4)、彩电比空调多   ,列式是(                        )。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   是   的   ,求这个数。

2)、   与    的积再除以    ,商是多少?

3)、   的倒数的3倍减去   ,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3)、一筐苹果的   是16千克,吃去这筐苹果的   ,还剩多少千克?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根据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

3、反思解题过程。

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如果画个图就可以将题意表达的更清楚了。

(2)自主尝试画图。

要求画出的图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组织交流: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结合示意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画的好?哪些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a。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b。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根据刚才的讨论,修正自己画的图。

看示意图分析: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

你认为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一般怎样做?

明确:

理解题意画示意图整理信息。

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汇报。

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2、想想做做第1题。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画图,同桌检查。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列式子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或所列的表格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这幅主题图将告诉我们什么数学知识呢?我们具体来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木偶戏的情景图。

(1)说一说,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文字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图中信息:走了6人)。

(2)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2、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试着用文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原来的人数+又来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走了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原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又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三、13-6=7(人)7+22=29(人)。

(又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多来的人数多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5、比较以上方法的异同。明确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让学生体会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6、你能把每种计算方法的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3)13-6+22。

再次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尝试自己说。

(2)小组内互相说。

(3)全班交流说,老师适时纠正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掉中间量,把分步计算变成综合算式。

三、指导学生脱式计算。

=35-6(先算加)=16+13(先算减)=7+22(先算减)。

=29(再算减)=29(再算加)=29(再算加)。

比较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给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2、p6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3、p7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五、课堂总结。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吗?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二、教材简析(见教学用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690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