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石灰吟有感(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8:07:13
读诗石灰吟有感(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6 08:07:13     小编:XY字客

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请大家注意,这些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在写总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一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秦汉之时,汉赋辞藻极尽华丽,乐府叙事荡气回肠。唐宋之际,有谪仙人的浪漫潇洒,也有杜少陵的忧世伤民,有苏东坡的豪气万丈,也有柳三变的醉心繁华,浅酌低唱。华夏文明里,诗书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诗经》。两千多年前,中原人烟稀少的旷野中,纯朴的先秦百姓的兴之所至,放声高歌;嘉宾集聚的欢乐宴席上,所奏之乐悠扬清雅;伴随着繁琐周礼的肃穆颂歌在庄重古朴的庙堂奏响。他们所歌之词便是《诗经》的来源。周代的先民们把汉字的音韵之美以诗的形式传之后世,同时传承的,还有那精炼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为先”,孝之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诗经》中便有很多相关诗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则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枣树。小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就像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一般。如今,当我们吟咏起这优美的诗句,脑海里也不禁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幼儿身边,总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护;成长的路途中遇到挫折,总少不了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当孩子长大,即将远行,总少不了父母的担忧与叮嘱。光阴荏苒,孩子从柔嫩的树苗长成参天乔木;岁月如梭,却也使父母沧桑了脸庞,花白了鬓发。自《诗经》始,历经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付出无私的爱,历经千年,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亦在感叹:“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中父母子女间的温情体现了先民们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歌颂。然而许多美好不能长久,因为它总被罪恶打破——那便是战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纵使边关烽火不绝,华夏子民们却从来不是好战之人。征人思妇,自古有之。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那便出自一位离家征战的士兵之口。这是他对妻子的誓言,却也因战争变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们,则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时都无法集中精神。千百年来,战争使多少妻儿离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战火仍旧未熄。处在战乱中,最无辜又最受伤的,却是平民百姓。炮火声不绝于耳,死亡的恐惧日夜相随,饥饿与疫病更使他们的生活被黑暗笼罩。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享受着安定祥和,我们不用担心美好家园顷刻变为断壁残垣,我们不用担心无情的炮火将我们与亲人阴阳两隔。因为我们生活在爱好和平的中国,因为自《诗经》始,先民们便把和平的种子深埋心中,代代传承。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上古淳朴自然的民风贯穿于每一首极富韵律的诗歌中,造就了诗经的“思无邪”之美。在《诗经》中,人们是那么直率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赞君子德行高尚温润如玉,他们讽小人无德不死何为,他们欢欣于他人相赠之物并要投桃报李,他们感叹国家昔盛今衰而痛彻心扉。对于德行,对于为人处事,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兴亡。《诗经》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世间万象。读诗经,我们能懂得去赞颂美好,揭露丑恶;我们能懂得礼尚往来,相互赠答的处世之道;我们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许许多多的情感,自诗经中源起,经过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的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诗歌之源,我们感受优美文字中浓烈的古韵清香,溯诗歌之源,我们回顾精炼语句中灿烂的思想光芒,溯诗歌之源,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起点,感受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三

(一)。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先子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的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浸入的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请大家要好好学习!!

(二)。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三)。

今天我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心中不禁感触万分。尤为突出的是香菱苦心学诗,她首先下定决心拜师学诗,然后专心致志地学诗。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这些困难抵挡不住她对艺术对诗的痴迷,她着魔仿的学诗。虽然自己不是很有文化基础,但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

《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引入了我对“学习”这个题的深思,现在,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想这就寥寥无几了吧,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不畏艰难地学习呢?我想也不多吧!何况比起当时的环境来现在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优越,图书馆,因特网……为什么她能做到,而我们不能做到呢?我想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人们变得懒惰了。也许你去问:为什么仍有些人像香菱那样刻苦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道理。人的一生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上的富足,就算有再多钱又怎样?死了还有用吗?而在世上精神上的富足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死后会有人歌颂你,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做到乐学,尽心尽力地学,从而就可在学习中成长。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四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五

我读诗,唯有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最是动人心肠。自比鳏鱼,不复再娶,一生只有你一个妻,大概是那个时代最动听的情话了。

也许正是清贫与操劳,这个贤淑温润的女子年仅二十七便香消玉殒。更可悲的是,韦丛下葬的时候,元稹因御史留东台而没有前往送葬,她陪他渡过了人生中最贫苦、最无助的七年时光,让这个落魄文人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温暖,却没能见他最后一眼,在元稹即将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时候离开了。漫漫轮回路,她注定要一个人走了,她跨过奈何桥的背影该有多么寂寞。痛失爱妻的元稹,纵使高官厚禄、价增一顾又如何,能为他洗尽铅华、洗手作羹汤的那个女子已经不在了。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然而无论他写多少传颂千古的诗文来祭奠她,都换不回那一缕芳魂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那片云,终究还是没能飞过沧海。

诗人的爱情往往和他们传唱千古的诗句紧紧联系在一起。后人为此流泪,不是为了平仄相合、韵律悠长的千古名句,而是为了至真至纯至性的文人爱情。上苍却好似格外不耐烦这些浸透着墨香的情怀,亦或嫉恨他们可比天高的才华,红颜知己也好,糟糠之妻也罢,不是死别,便是生离,从不肯成全一分一毫。真真是叫人恨得牙痒痒!

纵然情比金坚,也终将爱淡如水。韦丛逝世,元稹自然伤怀,却终究不可挽留,时光长河冲刷而过,再大的情意也随水而去了。后来,他不仅娶妻,复又纳妾,当初的誓言自是算不得数了。

诚如元稹,也有背信之日,诗人的爱情竟如斯脆弱。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读到这首《写情》时,我是决然想不到李益是个可恶的负心汉的。要怎样刻骨的回忆,才能悔恨“佳期一夕休”;要怎样深切的情意,才能直言“无心爱良夜”;要怎样沉重的脚步,才能放任“明月下西楼”。后来,读了大唐情史,才知道霍小玉之于李益,是胸口的朱砂痣,是呕不出的心头血,倾其一生也难以忘却;亦是年少绚烂的烟火,是正月里皑皑的白雪,只有一瞬的美丽,渐次凋零成朱门旁一撮惨白苍凉的余灰。

一个名妓,纵然才情再惊艳,也是盛世里最卑贱的花,但霍小玉到底是与那些妩媚娇花有些不同的。她出身落败王族,久在风尘浸淫,通琴棋书画,晓百家文章,虽桀骜却孤僻,既清高又不得不媚俗。是以,当唱到李益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时,她亦心有戚戚然。适时,李益门第清高华贵,年轻即有才气,丽词嘉句,时遇无双。他常自夸耀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四处寻求名妓,很久未能如愿。霍小玉就是在这样情境下,环佩叮当,珠翠摇曳,款款而来,宛若九天玄女,清凌凌误坠人间。这样两个人的相遇,冥冥中自有缘分。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百炼钢也化作绕指柔了。恩爱约一年后,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回故乡陇西探亲,然后上任。李益临行之时,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本以为,这是一个功成名就日,不忘糟糠妻的美满故事,然,世事终有憾。李益回家后,为了仕途和名声,不仅娶妻,还断绝音信。任霍小玉散尽家财,苦寻不得,悲恨交加,卧床不起。眼见红颜憔悴,一个热忱青年终于忍不住,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门口。霍小玉挣扎站起,洒下一杯酒,寓意覆水难收,咒李益“我死以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余音犹在,人已倒地而亡了。

霍小玉的死讯传出后,长安街头有人传出这样的诗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伊人已逝,芳华不再。即便再多的怀念咏叹,亦无济于事。而她临死的咒语竟成了真,后来李益常生出幻觉,怀疑妻子与人偷情,日日打骂,不久便和离了。这个当初才高八斗、锐气逼人的有志青年也在整个京城整个大唐乃至整部青史留下了永远的骂名。霍小玉确是可怜,痴心错付,为情而终。但李益比她更可怜,负心薄幸,被情而毁,承担千年的谩骂。

爱也好,情也罢,爱恨情仇终灰烬。困扰我们的不是情深不寿,而是心底的不甘。不甘你身边红颜不绝,我身边人迹凋零。不甘分开后你前尘往事尽忘,我郁郁不得释怀。不甘你功成名就惹人羡,我暗自神伤无人知。所有的恨,源自不甘。

纵观青史,凡是诗文无双,才华卓越之人,在感情上莫不遗憾而终。陆游和唐婉如此,苏轼和王弗如此,纳兰性德和表妹雪梅亦如此。就连琴瑟相和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有“问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诛心之语,更不必说一生命途多舛的李清照了,情深意笃的丈夫病死,赤心报效的国家战败,晚来孤身一人,该是何等的悲凉。

人生有三恨,一恨鲛人落泪,二恨良将多舛,三恨情关难渡。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六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古代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诗》。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还是北宋的大诗人。但在一次改诗时出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自言自语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己以为很好了,其实改错了。原来那位文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明月叫出的声音很动听,还有一种虫叫作“黄犬”,黄犬常在花之中飞来飞去。王安石不了解情况所以改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写出很多好的作品来。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七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八

潘向黎在《看诗不分明》里说“读诗的感受,即使有时是由误解带来的,也仍可珍惜,人生苦短,一瞬间的心动也是好的。”

一本书让你怦然心动,有时候可能仅仅只因一句。

此书由三联出版,装帧素雅,书名起的好,开篇也较为精彩,偶有高论,其后便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仅内容少有新意,且文笔也属平常,但当下的女性作者能不带文艺腔实实在在地品读诗词,已属难得。作者未必写不出那些迎合小资的鸡汤文字,她是秉着对诗词认真的态度,也是为文为人的一种踏实。

潘向黎有一篇文章叫《诗是空气,诗是呼吸》,我读到了几处饶有意趣的细节:白居易诗云“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出长安和元稹回长安,有一段道路是一致的,白居易每到一处,都能发现元稹留给他的诗,于是格外留心。“长路迢迢,一路行去,每个驿亭都有诗,墨痕历历,诗韵淋漓,在墙上,在柱子上,在你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其中就有你朋友的作品,甚至就是留给你的。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李白写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杜甫写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张籍钟爱杜甫诗,常拿杜诗烧成灰烬冲来喝,“令吾肝肠,从此改易”,实在痴得可爱。

李涉有诗《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唐诗纪事》记载李涉渡九江遇强盗,强盗首领久闻李涉诗名,于是央求李涉作诗一首即可放其离开。李涉写下此诗,首领很高兴,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这一段读来实在有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到李涉这首诗,总会想起“不见武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宋之问夜游灵隐寺,得诗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老僧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大惊,第二天早上再寻老僧已是“云深不知处”。传闻老僧正是骆宾王,一时传为佳话。和尚贯休因为“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之句,被人呼作“得得和尚”。

《旧唐书》记载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乃是“鬼谣”,钱起在月夜听闻此句,后将其写进诗中,遂成绝唱。唐人笔下的鬼也是颇具文采呀!

最精彩的莫过于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斗诗。三人来到旗亭小饮,听闻歌女传唱三位诗人的诗作。王昌龄和高适的诗句被传唱好几次了,也不见有歌女吟唱王之涣的诗。王昌龄和高适便开始调笑王之涣,王之涣却深信最漂亮的歌女唱起的一定是自己的诗作。果然,歌女轻启朱唇,莺声呖呖,唱的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今细细读来,确实别是一般滋味。

多么美妙的聚会,多么幸福的诗人。这个朝代,叫唐朝。

我好像很小就开始读诗。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五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到贾岛“僧敲月下门”考虑是用推还是敲的时候,指着书上的插画提问同学们想到什么诗句。现在回想起来,他大概是想得到“鸟宿池边树”这样的答案。我看到画中的一轮明月,灵光乍现,站起来说道“明月松间照”,不曾想老师马上续道“胡说加八道!”接着就是一阵嘲弄,哄堂大笑。我还是能回忆起当时的不安和窘迫。这件事似乎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阴影,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语文学习还有诗词都失去了好感。

我把诗词理解为音律和情感。我是个很健忘的人,可我还是能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回忆起一句读过的诗。我怀疑是诗句蕴含的美丽的音律悄悄留藏在了我深深的脑海里。儿时诵读过的《三字经》、《朱子家训》中的词句,有时也会在不经意间跑到嘴边。倒不是因为意境高远寓意深刻,很多其实浅显明了,但还是乐于吟诵。听过不少由古诗词名篇谱成的现代歌曲,最钟爱的还是王菲独唱的《清平调》。相比词句的表情达意,更打动我的是音律。很多很多的古诗词遗失了唱曲,真令人遗憾。

慢慢地,慢慢地,我可以接受和欣赏诗词这样抒发情感、表明志趣的文学形式了。古诗词的高处在于凝练和工整,所以有炼字一说。诗词为什么可以营造出胜过白话的意境?我猜想正是在于凝练。凝练的表达便于传诵,也有玩味的空间。读者在诵读诗人词作的.时候,可以细细品评暗藏于词句间的情感和思绪,一点一点走进诗人的心境,完成一次与诗人的交谈,这是一种更为隐晦的交流方式,却也提供给读者理解和再创造的可能。

不过在常听人提起的“诗和远方”里,诗究竟在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呢?似乎诗应当与苟且相对,应当起到指引方向滋润灵魂的作用,可这真的是诗词应当担负的使命吗?又或者说为什么唯独挑选“诗”和“远方”一起担负这样波澜壮阔的使命呢?我倒是更倾向于“读书,写长长的信,落叶纷飞”。

推荐各位读潘向黎的随笔集《看诗不分明》。叶开对这本集子的评价是“作为教材之外最佳的诗歌营养补充剂”。

另外,我还推荐叶开编写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我从《盗火者》第一期了解到了叶开为语文教育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我在《大学人文读本》和它之间选择了它,果然我还是更喜欢感性一点的文章吧。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但它确实是很好的。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九

假期里我读了好几本书,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也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本《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一看这题目——诗酒江湖,我有点打退堂鼓,以为只是跟我们平时学习的唐诗宋词没有太大区别,但妈妈却说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将信将疑地打开来,一幅《千里江山图》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将我吸引住。再接着还有一份唐诗江湖关系谱,让我更想在书里找找能写出这么多优美诗句的诗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些奇怪,介绍古代诗词的书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现代的词语,比如:奇葩,wifi,gdp——等等。我查完这些网络热词,再重读一遍文章才发现,原来把我们现代的词语结合在古代诗词故事里竟然也能如此和谐。看着看着,还发现了很多诙谐有趣的句子,“他跑进宫殿后,连安全帽都没带就躲进了井里”,我看了都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

平时,我爱看诗词大会,喜欢听老师们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所以书中那些诗词故事深深把我吸引住了。我学过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原来这句诗是李商隐的情诗;我学过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但才知道刘禹锡原来是诗豪;我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却发现李绅原来是个奢靡浪费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温习了以前学过的诗句,也知道了一些新的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故事。但最有意思的'还是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唐宋二朝诗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有的是“夜店小王子”——杜牧;有的如高适,不停地为自己争取,取得皇上的信任,做上了大官;有的则如李白,虽然他没见过大人物,但一直在进步,在努力,所以他就变成了我的偶像;还有的像李贺,留下一条“朋友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古时候强烈的竞争感,但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体会不到杜甫的悲壮,感受不到王维经历过风起云涌后的云淡风轻。我能看到古代诗人们的才华,感受到精彩诗句带给我的美好意境。也在这本书中,我与李白、杜甫畅游诗海,与薛涛一起看她是如何与元稹分手,与骆宾王一起做了个大愤青。

读完整本书,回味时,我好似第一回占领诗海,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诗词的魅力,也仿佛看到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生活,这让我更加喜欢古诗词,也对诗人和诗词背后的故事充满敬佩之情。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

李白五岁读方甲,15岁赋凌相如,结交道游,博学杂收,他的少年期就显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质素来。杜甫出自仕宦家庭,自小受儒家影响甚深,两人亦不相同。一个是豪迈潇洒脱,一个稳重沉郁,相差11岁,很不相同的两个人,居然成了往年交。原因之一,李白的才太大了,声名惊震朝野,自然是青年才俊的杜甫的偶像了。俩人相遇,李白大谈自己的理想、生活、诗学,杜甫洗耳恭听的同时,内心更坚定了自己的志向。俩人亦同塌而眠,不亚于刘备和诸葛亮之君臣相知。杜甫对李的情深,在他的多首诗里呈现,对李后期的遭遇更是唏嘘不已。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真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确有其事。那是他第一次出蜀,准备实现理想途中的事。他家富,但经商之人在当时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只知他爸叫李客,而不是全球都知道的李刚哦!李白带着很多的钱--三十余万,也想彻底改变自己卑微的地位,飘逸潇洒的个性里蕴含着世俗的目的和办法,不免给自己弄个太白金星的光环。三十余钱财,被他救济这个落魄书生,赠送那个有难之人。最后不剩一文还倒欠。杜甫还“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自嘲。李白则不然,他的侠义和慷慨更是极致,用完了钱还不算,还“负骨千里”,借钱把同乡的尸骨背回家乡。自此后,“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日子没有重返与他,贫穷和寂寥倒是跟上了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拜见过李邕,希望能被推荐。希望没有实现,只是些许的失意划过李白的心头,他仍高傲着头颅抒发豪言: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豪言壮语是壁碰得少之缘故,后来碰多了,这种豪迈的反抗之语明显隐了,少了。李白一直希望如相如那样没有经过一步亦一趋的科举考试就能被皇帝相中,委以重任。这种不同于平常人的做法的确是李白才有的,还真实现了。这得感谢他的道友丹丘生了,他推荐之下,李白一举被跟他同样有道缘的玄宗皇帝封为翰林学士。李白欣喜若狂,告别了子女,仰天大笑出门去,意气风发地来到他朝思暮想的长安。只可惜人家玄宗皇帝只把他当做个文学弄臣,为他和杨贵妃做做诗娱乐而已。李白的大言和狂放又被其他有行政能力大臣的鄙视,他亦看不惯他们,然后就谤言四起,五噫出西京了,李白过了将近两年的在皇帝身边的官宦生活,然后就被赐金放还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帝,就是三国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地方。以前一直不知道,李白何故在白帝城出来如此欢快,千里江陵一日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后来的李白投错了主,投到了永王李磷的幕下,期望成就一番大事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惜永王没有当上皇帝,成为落败之寇,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白帝城是他获赦了,他从流放途中返回了,喜悦之情满盈于诗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当年获悉胜利的杜甫的心情差不多吧,“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是月亮,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对月亮的情有独钟,也算是极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一

《谢吕世豪赠一对纪念品文湖古塔》书诗一首:宝塔滢光透情怀,紫气东来文运开。红烛有情化甘露,清风无语送福来。

吕世豪,山西汾阳人。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钱币收藏家。1945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肖家庄村。196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同时回家乡工作。曾任汾阳市委通讯组长,汾阳市阳城乡党委书记,市文联主席,市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等职务。

吕世豪从196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诗集11部,报告文学集3部,其他书籍4部,影视文学剧本4部。诗作曾连续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新田园诗歌大赛】一等奖。点击策划的八集电视连续剧《豆花》曾获全国第十二届飞天奖中型剧本奖。词条,生平简介先后被《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大辞典》、《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词典》等典籍收录。

诗人在199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山西省音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四届理事五届全委委员。1995年,被树为【山西省宣传思想工作标兵】1997年被授予山西省【吕梁人民作家】荣誉称号。通年,还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吕世豪,创作的作品有500多万字,内容涉及诗词诗歌、山川游记、古迹探秘、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民俗民谣等。他笔耕不辍,几十年如一日。热情讴歌着他热爱的人民,他热爱的黄土地,他热爱的国家。他一生从政,政绩卓著。尤其是他担任汾阳市委副书记期间,主持领导了汾阳文峰塔的修复工作。他在修复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不畏艰难,上下奔走,四方宣传集资,精心工作。短短三年就圆满地完成了文峰塔的修复工作,为汾阳完整地保存了一座中华第一古砖塔。他勤政廉洁,热爱人才,平易近人,不骄不躁、文德政德俱佳,在汾阳传为佳话。吕世豪成了汾阳人民热爱的好领导,好作家。吕世豪是汾阳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闪着令人惊奇的光华,让人为之震撼。将会世世代代矗立在汾阳人民的`心中。

他脚踏着这块厚实的黄土地,而心却飞翔在黄土地之上,穿过岁月风霜;穿过田野山川;穿过个个农家生活;穿过道道城市风光。为我们定格成像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首首美丽的诗篇;一行行感人的华章。他时而在《诗意的栖息》里细语;时而在《汾州歌谣》里歌唱;时而在《汾州风情》里畅想;时而在《汾州故事》里感慨万千。他俯视大地,傲向苍穹,不随波逐流。作为一个名诗人,他说:他离不开爱他的人民;离不开生养他的这块黄土地;离不开他的家乡故园。他永远不去外国定居,永远不当外籍华人。外国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他要终身守望他的人民,守望这块古老而壮丽的中华大地。就算飞得再高,也永远不会飞离自己的天空,自己的祖国。清淡如水永远是诗人那颗不变的诗心!伟大的诗人啊!您永远是中华诗人,永远是我们热爱的诗人!

在诗意的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吕世豪,没有辜负这个充满青春畅想和生命活力的伟大时代。他的诗作内容广博,丰富多彩,用词十分准确,造境极为深远;他的文章朴实无华,风骨阔大,起伏自然;他的创造如日东升,喷涌而出,光华灿烂。

他的田园诗,清新自然,语言优美;他的微型诗,简短精练,充满哲理。他的山水诗,雄奇壮丽,豪迈奔放。他的散文境界开阔,文词优美,描写生动,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澎拜的激情。拥山川于心间,挫万物于笔端。他才华横溢,集天气、地气、人气于一身。他捧着一汪生活的湖水而来,我们看到蓝天在他手里充满了诗意般的清澈;他脚踏大浪而去,我们看到大地在他的脚下流动成了诗意般的画卷。游走在您的诗词华文之间,我们有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无法言说的感动!

伟大的诗人啊!,您就是那澎拜的江河;您就是巍峨的青山;您就是我心中那神圣的宝塔。根扎地下,头顶蓝天。守望白云,心随风扬。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在吕梁山脚下,这块古老的汾州热土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中华诗人一吕世豪。

我衷心感谢,文坛泰斗吕世豪赠送给我。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二

“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黄石一群诗人就敏感地预见到,一个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在1983年成立了西塞山诗社。这是湖北省建立的第一个诗歌社团。晨鸡一声啼,千门万户开,在西塞山诗社的影响下,全省各地诗歌社团次第成立。不久,西塞山诗社又以发起者之一的身份,参与创建了中华诗词学会。

诗社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五个年头,诗歌创作队伍不断扩大,诗歌创作硕果累累,先后结集出版了《西塞山诗缘》《西塞山诗缘续集》《故垒新声》《黄石古今诗萃》《黄石古今诗词选读》《黄石六十年诗词精选》《黄石诗词十人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西塞山诗词》三十一集,另有诗社社员个人诗集近百种。近日,又有《西塞山诗丛》十集出版问世,黄石诗坛可谓盛况空前。

《诗丛》十集作者,从年龄上形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雷文电、黄瑞云、李声高,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黄石诗坛现有的最高水平,即使列入全国最优秀的诗人群体也毫不逊色。

雷文电先生崇尚风骨,诗风刚健豪迈。平生推崇建安风骨重要诗人刘桢、标举风骨倡导兴寄为盛唐诗歌鸣锣开道的陈子昂、诗风健朗俊秀的杜牧,曾有诗云:“刘桢寂寞已多时,伯玉流风杜牧之。我以黄金铸三像,心香遥谢出生迟。”雷先生是早慧诗人,“三岁作神童,十三称才子”,十三岁就写出了“夜来微雨润香泥,晓起开门绿满畦。谁向东山呼日出,桃花树上一声鸡”这样大气的作品。虽然一桩冤案使他“廿三遭缧绁”,直到1978年才获平反。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几十年之间,诗中始终有风骨。所作《花竹吟》即是他为人为诗风格的反映:

种竹栽花积岁时,爱花爱竹渐成痴。爱花自以花为命,爱竹还因竹可师。竹既虚心且有节,花经结子始离枝。花心竹意谁能解?笑问东坡恐未知。

黄瑞云先生是知名学者而兼诗人,其恩师胡国瑞先生赞其学问与诗作云:“今古五千载,殚精穷搜求。述作遍四部,义理足千秋”;“馀事及风雅,讴吟追前修。长句恣奇想,云烟纸上浮”。他的诗大多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产物。其诗既有唐诗的恢弘气象,又有宋诗以文字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风采。其唐音主要体现在长篇巨制上,如五古《戈壁风沙行》《剑阁行》、七古《夜闻风声歌》《李瑜甫作石山盆景为赋长句》等,这些作品或如李白之想落天外,或如岑参之瑰伟奇异,或如韩愈之戛戛独造,读之如天风海雨,豪气逼人;五古《回乡感怀》《夜走苍山道》则如杜甫之沉郁顿挫,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其宋调则主要表现在览古、怀古、拟古、咏史、论诗、论词诸作,以及数阕怀古咏史的自制词调上,这些作品往往见解卓越,议论精辟独到,显示了学、才、胆、识的不凡。此外,表现亲情的作品如写妻子玉莲卧病、去世、安葬、周年祭的诗篇,同他的散文名作《杜鹃花依旧开放》一样都是催人泪下的至情文字。

李声高先生是才子诗人,诗思敏捷,飘然不群;崇尚性灵,意到笔随;舌灿莲花,咳唾成珠,极具创造性。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少作虚与委蛇的应酬文字,充分表现了关注现实、民生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诗以真诚取胜,不虚美,不讳饰,以真我书真情;其诗又以俗取胜,不掉书袋,不作佶屈聱牙艰深隐晦之语,不错金叠彩,堆砌造作,洗尽铅华呈素姿,有一种自然朴素之美;其诗又以趣取胜,笔下有真趣,有机趣,有谐趣,有奇趣,有雅趣,有俗趣,令人读之不厌;其诗复以滋味取胜,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久品回甘之味,令人味之不尽。尤其是近些年来的作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事不可入诗,无诗不涉笔成趣,亦庄亦谐,大俗大雅,举重若轻,挥洒自如,读之如饮醇醪,如听其拊掌谈笑,又于谈笑之中获得启迪。一些诗作已成为许多读者的最爱,不少妙语广播人口。

第二梯队是江祖桢、黄移发、吴诗韵、王宗奕、骆进益。

江祖桢先生幼承祖训,入学之前就已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濡染,学生时代又博览历代诗歌经典,腹笥渐厚,复能转益多师,故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诗社中坚。本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首古体,如《种桑者言》表现了关注现实的精神,“我不事农桑,遍身着罗绮,今闻农桑语,一愧一太息”,体现了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是对古代“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官德的发扬。又如《止水词》表现其先祖宋代江万里一家以身殉国的`壮烈,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周总理的小诗“君作春蚕死,我怀春蚕丝。绵绵丝不断,岁岁清明时”,构思颇为精巧。律诗《山行》,《卜算子·春游东方山》,意境清新。《长相思》组词,半叠句子的运用韵味深厚。

黄移发先生与江祖桢情况相仿,因其慈母能吟诗作对,幼受诗教,因而打下了较好的作诗填词的童子功。所作诗词皆甚可观,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写农渔生活的篇什,它们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读来倍感亲切。如“网起凭鱼跳,肥鲢煮几锅”“一畈黄花拥绿云,绿云深处是吾村。乡村破晓荷锄出,布谷声催耕种人”“梢头掏鸟鸟惊飞,田径捉蛙夜不回。稻谷点头花狗吠,娘亲月下唤儿归”“九曲盘旋何所觅?竹林深处一声鸡”“屋前花,屋后花。一架绿云挂满瓜,黄鸡戏黑鸦”“网络经商,手机寻宝,发家幸遇时光好。高楼别墅傍山坡,‘铁牛’‘宝马’田间闹”,堪称表现农村新貌的一幅幅风景画和风情画。

吴诗韵是十人中唯一的女诗人,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人生,抒发亲情。她是知青一代,记录人生之作记录了她下放农村、招工进入矿山、返回城市、补习文化、破茧化蝶的丰富而曲折的人生,既是记录自己的人生,也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具有为史存照的意义。抒发亲情的作品感情深沉,感人至深,无论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对慈母的感恩之情,对爱女的舐犊之情,对姊妹的手足之情,都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悼亡诗《长相思》:“相伴相依三十年,寒来暑往淡如烟。自君倏忽黄泉杳,冷月残荷听雨眠。”读之催人泪下。吴诗韵作品的艺术造诣也颇高,表现为诗中有我,有感而发,善用形象思维,讲究字法句法,语言富有韵律。

王宗奕先生是一位从农村基层起步,经过长期摸爬滚打而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对于他而言,完全是“馀事作诗人”。然而从集中所录诗词来看,他已有了较高的诗词修养,作品中规中矩,不乏佳作好句。作者足迹几乎遍于中国,一路行走一路歌。南国春光,塞北秋韵,井冈云雾,龙湫飞瀑,石钟山雪浪,七里湖湖光,太行奇峰的莽苍,大理洱海的风情……彩笔描绘幅幅画卷;谒孔庙,拜孔林,过崂山,登蓬莱,远眺洞庭君山,近观永定土楼……处处胜境尽收笔下。这些作品热情洋溢,充分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骆进益先生虽是工科男出身,国企高管,却颇富才情,以诗、书而闻名于当地与电力业界。善绝句,深得绝句章法诀窍,每于第三句转舵得法,一转一衬,使三、四两句十分出彩,成为妙句、丽句、警句、奇句。如写孔府“江山常易主,此地不更名”,十分警策;写村姑洗衣“手将衣物摆,舞动一条溪”,富有生活情趣;写含鄱口“旭日天边喷薄出,青山次第绽芙蓉”,化静为动;写观看书法碑刻,“龙蛇只恐惊飞去,不敢高声说晋唐”,想象奇特;写雨后春柳“柳头夜缀万千珠”,比喻精巧;写插秧,“栽时个个怨声响,收却人人笑语频”,道尽人情。所作律诗讲究句法,颇有精巧妙联。

第三梯队是程方圆、纪拥军。

程方圆先生相对于前面八人而言,算是诗社“新秀”。其实他已年逾“天命”,“诗龄”也将届卅载,已是一位老诗人了。方圆是一位文艺多面手,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四者都出手不凡。又开办金湖书院,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本集中所载律、绝、古风、词、曲,皆可玩赏。像《乙亥秋,游张家界,题夫妻岩》《登井冈山黄洋界二首》《庭前竹》《拜谒岳王庙》《民国追忆》组诗等都能不蹈前人窠臼,别出心裁,翻出新意。《与同窗饮,大醉,戏为五韵》写醉态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所作词,锻字炼句,皆出自造,韵味悠长。

纪拥军先生是又一名“新秀”。他是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史功底,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古体诗歌中的各种体式进行创作。其作品异于他人者有三,一是着力于五、七言古体的写作,风格铺张恣肆;二是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题画诗、题照诗,开辟了其他诗人很少涉足的领域;三是力图走出流连山水、友朋酬酢、叹老嗟卑的狭小圈子,写出了一些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篇章。如《血水塘》是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实录,记录了日寇在大冶制造的一次惨案;而《新新婚别》则是新时代社会现实的忠实反映。

西塞山诗社的成绩是喜人的。为了更上层楼,这里提出三点希望:一、大力发现、培养青年诗人,为诗社补充新鲜血液,使诗坛后继有人;二、诗作更多地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更积极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众心声;三、艺术上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因袭,着力于语言、意象、表现方法、诗歌形式的创新。我相信,西塞山诗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三

诚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在选自《诗经·邶风》的《静女》中最能体现出来。这篇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子的邀请,男孩早早的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孩身影,怕自己记错时间失信与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诺,其实女孩早就来了,只是一直在观察他。可见,重承诺,讲诚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爱情还是理想,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持到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以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冥冥之中,总会有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召唤我们,激励我们,这个力量就是诚信,这个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写到的是君子怀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内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我们不怕解决不了困难,只怕困难既将来的时候就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险阻,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决它。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也不是说,要成为伟人一定是经历过困难的'人,能用办法去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留下更多的力气去对抗前方更大的困难。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就能战胜它。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四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不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写的《陶者》,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烧砖瓦的人挖尽了自家门前的'土,但自己家里的房上却没有一片瓦。而那些两手从不沾泥的大官和阔佬,却舒舒服服地住在高楼大厦里面。

这首诗揭露的是封建社会的一贯普遍现象,是芳动者终年辛苦却依旧一贫如洗,达官贵人从不劳动却住高楼吃鱼肉。不过我觉得这首诗也在批评着当今社会现象。

这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手里怕化了。于是。父母便拼命赚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把所有好东西都让给儿女,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肺都掏出来,最终自己却一无所有。

父母难道不是诗中的陶者,儿女不是那些大官阔老吗?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五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读过诗经,她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这棵花树就是流苏。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

据说,那些关于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还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时的.人们是最淳朴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诉说内心的感受。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是一场灵魂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六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口中不禁念出这两句诗词,就像满口缱绻,极尽温柔。

几枝蒹葭,几片凉风,几许伤感。似无意地从这白色的纸页中透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想法,作者写的很奇妙,用景来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实话,我真为那男子感到不值。他在着急地寻求所爱之人,可终究见不到。诗分为三段,每一段表达的情感都基本相似,其中的“宛”字,让人看着仿佛一股凉意涌上心头,这样朦胧而又卑微的爱,就这么不值得吗?追求的道路险阻重重,可不管有多困难,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都会变成一粒粒尘埃,飘在空中,淹没数不尽的孤寂,怅惘之中。全诗反复咏叹,将一男子热烈地追求所爱慕的“伊人”,虽望而不可得,但依旧执着专情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

然而转念一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男主人公竟依旧执着,这便让我想到了“纵然灼灼桃花十里,取一朵放在心上,足矣!”试想一下,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但不能逃避,反而要不断追求,挑战自我,精神上坚忍不拔,我们要努力,就像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执着,就像这蒹葭一样坚韧。

喜欢一个人和挑战挫折,对我来说,是一样的,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练,经过无数的困难,每当失魂落魄时,想想《蒹葭》,心里就会有一股干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我默默合上书本,原来,这就是“蒹葭”啊。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八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联表明了,他生活的清贫。

徐侨是朱熹的弟子,一生清贫,为官清廉,痛恨腐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我喜欢《即事》,以清贫为乐。即使穿着粗布衣衫,也觉得温暖;吃粗菜淡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也吃得有滋有味。家中有朋友来了,没有美酒佳人,没有鼓乐齐鸣,只是简单地招待一下;空闲的时候,即兴几首诗,心里悠哉悠哉的,很是坦然。

我极为欣赏的是那首《夏日即事》那句“步缓幽塘成小立,清风微度菜花香。”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那清凉的亭子里。在此我看到了蚂蚁在树干上上上下下的`爬行;竹影在凉风中微微摇曳,乌龟悠然地在有树荫的水边乘凉休息。我只是缓缓地来到清静的水池旁,清风拂来了淡淡的荷花香。

《即事》写得清切、朴素,《夏日即事》写得清新、脱俗。这两首小诗就如一卷卷白画只是用上了那点点朴素之色,描绘着真心实意。只有在局限中,才可以看到所描绘的世界。心的本色该是如此,即使生活只有清贫,但也要跟徐所一样,活得轻松、快乐,我喜欢徐侨清新的小诗,但我最欣赏的是徐侨那朴素、以贫为乐的本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720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