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案的编写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您的教案编写有所帮助。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五、拓展升华。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梅林中心小学詹文花。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接着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二
2.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字音重点:哺乳、肺(强调肺字的书写)。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部分字词的讲解。}。
词语理解难点:通过结合人体部位学习。
3.思考一下:鲸和鱼的区别是什么?并看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
3.课件出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完成下表:
说明方法文中的例句。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教师进行总结。
四。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分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角色进行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入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预习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9.鲸。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春天是美好的,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思想:了解春笋的成长过程,知道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的道理。
2、知识:学会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字和偏旁“士”“石”“夕”“ン”。
3、能力:真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了解春笋的成长过程。
2、认识新偏旁及由这些偏旁组成的字。
课时:2课时。
教具:生字卡片挂图。
导入新课:
沙沙沙,沙沙沙,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这时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板书:课题春笋(出示挂图)。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能借助拼音自渎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着”语气词,读轻声“zhe冲”注音声母是ch。
3、自己练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并画出有几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数数共有几句话。
(2)两人一组,分别读每句话。说一说你们能读懂哪句话的内容。
(3)创设情景。
学生分组讨论,集中汇报。
(4)看挂图。
(5)指导朗读。
a、自由朗读。
b、指名汇报读,个人读。
四、总结全文。
春笋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困难,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我们从中也应该学习它的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课外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画一幅春笋图。
3、你喜欢春笋吗?说说原因。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五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一】(l)样子。
【二】(2一9)假想办法。
【三】(10)发现。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重、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第二段),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认识“春笋”。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些补充。
3、(播放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边讲边播放课件:春笋一齐争着向上长的情景。)。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小节号。
(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安卡片。
指名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笋”:是读平舌音。
“再”:也是平舌音。注意“在”--“再”是同音字。
“迎”:是后鼻音。
“声”、“冲”:也是翘舌音。
“块”、“外”:注意声母之间的区别。
(2)出示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3、指导读长句子。
(3)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4)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好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课文。
6、师生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这些生安中哪些是上下结构的字:(声、笑、节)。
3、教学偏听偏旁。
声:上面是“士字头,士兵的声音真响亮,所以是“士字头”。
“电”:跟哪个字很相近?怎样区别它们?
4、看课后笔顺表,记忆这3个字的笔顺。
5、师查、反馈。
6、给这3个生字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3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2、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声:上面的“士”字头约占田字格的1/3,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略宽些。
笑、节:同样的,偏旁部首都是约占田字格的1/3,“节”下半部的“”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4、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4、学会剩余的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1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3)“冒”的动作谁会做?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呢?
(4)“一个一个”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现)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师配解说词: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了覆盖在它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
2、指导朗读。
(1)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能把春笋这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
“一声春雷”要读得稍慢,清晰有力。
“唤醒”要重读,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4)指名朗读。(大多数学生)。
(5)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创设情境,拓展内容。
(1)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来,跟音乐做动作。
教师带领学生做春笋的动作。
(2)春天来了,可有的春笋娃娃还没睡醒,我们一起作春雷爷爷把它唤醒,好吗?
(4)呀,小春笋醒了,它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呢?
4、指导背诵。
(1)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愿不愿意把这段背下来?
(2)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帮助:
(出示)一声春雷,()了春笋。它们()泥土,()石块,()从地里()出来。
(3)自背,同座位互背。
(4)指名背,全班齐背。
(二)教学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段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2.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
(1)齐读第一句话。
(2)看图理解“浅褐色”,动作常演示“裹”。
(3)指导朗读。
b.指名读,评仪。
d.师生赛读,全班齐读。
3、指导背诵。
(1)春笋是什么样儿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师采用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引导背诵,让学生边看边背。
(2)自由练背,同座互背、指名试背、全班背。
三、教学。
1、读一读生字卡片。
2、教学新偏旁。
冲:是两点水旁,注意与“氵”的区别。跟读两遍。
破:是石字部,跟读两遍。
外:是夕字部,跟读两遍。
3、看课后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4、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提醒学生“迎”里面部分没有一点。
5、你能为哪个生字交朋友?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与“再”的不同用法。
四、指导写字。
1、“冲”、“破”、“块”左窄右宽。“块”的“土”写小点,并略微偏上一点,“一长横”变为提。
“迎”:“之”的捺要长一点,包住里面的部分。
“外”:左右等宽。
2、教师范写“迎”、“再”、“破”,学生描红。
3、学生描红,临写其余生字,师巡视指导。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重、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第二段),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认识“春笋”。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些补充。
3、(播放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边讲边播放课件:春笋一齐争着向上长的情景。)。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小节号。
(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安卡片。
指名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笋”:是读平舌音。
“再”:也是平舌音。注意“在”--“再”是同音字。
“迎”:是后鼻音。
“声”、“冲”:也是翘舌音。
“块”、“外”:注意声母之间的区别。
(2)出示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3、指导读长句子。
(3)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4)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好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课文。
6、师生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这些生安中哪些是上下结构的字:(声、笑、节)。
3、教学偏听偏旁。
声:上面是“士字头,士兵的声音真响亮,所以是“士字头”。
“电”:跟哪个字很相近?怎样区别它们?
4、看课后笔顺表,记忆这3个字的笔顺。
5、师查、反馈。
6、给这3个生字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3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2、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声:上面的“士”字头约占田字格的1/3,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略宽些。
笑、节:同样的,偏旁部首都是约占田字格的1/3,“节”下半部的“”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4、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教学后记:学生初步了解春天的景色。笑会写成少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4、学会剩余的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1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3)“冒”的动作谁会做?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呢?
(4)“一个一个”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现)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师配解说词: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了覆盖在它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
2、指导朗读。
(1)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能把春笋这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
“一声春雷”要读得稍慢,清晰有力。
“唤醒”要重读,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4)指名朗读。(大多数学生)。
(5)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创设情境,拓展内容。
(1)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来,跟音乐做动作。
教师带领学生做春笋的动作。
(2)春天来了,可有的春笋娃娃还没睡醒,我们一起作春雷爷爷把它唤醒,好吗?
(4)呀,小春笋醒了,它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呢?
4、指导背诵。
(1)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愿不愿意把这段背下来?
(2)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帮助:
(出示)一声春雷,()了春笋。它们()泥土,()石块,()从地里()出来。
(3)自背,同座位互背。
(4)指名背,全班齐背。
(二)教学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段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2.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
(1)齐读第一句话。
(2)看图理解“浅褐色”,动作常演示“裹”。
(3)指导朗读。
b.指名读,评仪。
d.师生赛读,全班齐读。
3、指导背诵。
(1)春笋是什么样儿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师采用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引导背诵,让学生边看边背。
(2)自由练背,同座互背、指名试背、全班背。
三、教学。
1、读一读生字卡片。
2、教学新偏旁。
冲:是两点水旁,注意与“氵”的区别。跟读两遍。
破:是石字部,跟读两遍。
外:是夕字部,跟读两遍。
3、看课后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4、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提醒学生“迎”里面部分没有一点。
5、你能为哪个生字交朋友?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与“再”的不同用法。
四、指导写字。
1、“冲”、“破”、“块”左窄右宽。“块”的“土”写小点,并略微偏上一点,“一长横”变为提。
“迎”:“之”的捺要长一点,包住里面的部分。
“外”:左右等宽。
2、教师范写“迎”、“再”、“破”,学生描红。
3、学生描红,临写其余生字,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几个句子学生较难把握其节奏。
2.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了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主题:课文。
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材分析。
口语“打电话”由四部分组成:首先提出问题:“你打过电话吗?”“应该怎样打电话呢?”这不仅是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打电话”的经历,思考应该怎样打电话,也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3.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上已有打电话的体验,但可能礼貌用语不够规范,不太会倾听,还不太会在听后做出恰当的评价。
4、教学目标。
1、学会打电话的方法,说话内容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有礼貌。
2、初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评价任务:
1.借助“打电话”这首歌,让学生回忆打电话的情景。(达成目标一)。
2.通过小组情景练习,模拟打电话等方式。(达成目标二)。
3.通过交流、表达、联系生活等积累语言。(达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打电话。
内容清楚。
语言简洁、有礼貌。
语气得当。
表情、动作自然、大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5~7自然段。
2、掌握不同要求的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
2、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情入境。
1、播放音乐,讲述故事: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最美的淡水湖泊,曾经有一群可爱的鸟儿在这里为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他们凭着勇敢与顽强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人类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真爱。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辽阔的贝加尔湖因寒潮突然降临而再次结上了厚厚的冰层,一群已从南方飞来的天鹅在冰封的湖面上空盘旋、呼唤,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我们找不到吃的,怎么办呀?一声声“克噜――克哩――克哩”的凄惨啼叫在贝加尔湖上空回旋。
2、这是一则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天鹅的故事”。
二、交流预习,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领读生字。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事吗?
4、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
(1)“您老喜欢打猎”。
(2)“克噜――克哩”中“――”的作用是声音的延长。
(3)“像石头似的……冰面上。”
4、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感人”
三、细读体会。
1、找出课文令你感动的地方,仔细地品读几遍,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反馈:相机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再读,看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2)交流“像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撞击冰层的力量大),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
指导朗读,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撞击冰层的力量之大?
再读课文。
(3)齐读课文。
(4)师示范朗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齐读课文。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到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其它的天鹅似乎都被(惊住了)都(呆呆地站在哪儿),然而当老天鹅取得成功,水面在慢慢扩大以后,其它的天鹅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后半部分。
(2)讨论“欢快”。
(3)是的,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因此它们十分欢快,这欢快就表现在它们的叫声中,表现在它们那如同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的叫声中。分层次读出它们叫声与劳动号子。
4、学习第七自然段。
(1)是的,有付出就有收获,它们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去挑战困难,它们成功了吗?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表达敬意和祝贺。它们高兴吗?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5、同学们,“天鹅的故事”到这里有个圆满的结局,这故事中我们认识了一位英勇顽强的老天鹅,还认识团结协作的天鹅群,我们与其把老天鹅称作“顽强的破冰勇士”,还不如把整个天鹅群称作“顽强的破冰勇士”。
然而课文还没有结束,斯杰潘老人看到了这一幕,他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
四、作业。
1、师出示生字词,描红生字。
2、提示运用词语复述课文。
3、布置作业:(1)复述(2)找话题,设疑问。
板书设计:
7.天鹅的故事。
感人老天鹅顽强的破冰勇士。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看、天、大、白”4个生字。
2、认识笔画“竖钩”,能说出“看”和“白”的笔顺。能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白,天,大”。
3、能认读韵母aoe。
4、能正确地朗读儿歌,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看,天,大、白”4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唐朝的骆宾王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咏鹅》。你会背吗?
2、咏鹅中说的是大白鹅,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天鹅。
出示课题:《看天鹅》。
3、学习生字“看”、“天”。
(1)看:启发学生会意手放在眼睛上做远眺状。
(2)给“看”找朋友。
(3)天:大字加一笔。
(4)书空,念笔画。
4、齐读课题。
5、说话训练:谁能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天鹅是怎么样的?(学生说话时意思能基本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二、学习儿歌。
1、听儿歌,思考:谁在看天鹅?学生交流,出示句子:阿姨带我看天鹅。
2、再听儿歌,思考:看到的天鹅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读词:小天鹅大天鹅一群白天鹅。
3、天鹅湖里的白天鹅真多呀!有的小,有的大。出示儿歌。
4、学习“白”。
(1)一字开花。(白天、白菜、雪白、洁白)。
(2)学习新笔画“横折”。复习学过的笔画名称。
(3)指导书空。
(4)在书上的田字格上描写一个。
5、做给字宝宝点名的游戏。师抽点,生齐读。(出示:“看、天、白”)。
6、多美的天鹅湖。下面,请大家看着图片听老师来为你们介绍吧!师背诵儿歌。
三、感情朗读儿歌。
1、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家,再来读读儿歌。(出示儿歌)。
(1)师生轮流读、四人小组合作读、指名读(读正确音,不加字,不漏字)。
(2)分角色,做动作朗读。
(3)(表演读)师扮演“阿姨”,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我”、“小天鹅”和“大天鹅”。)要求其余同学认真看,仔细听清每个角色讲哪几句话。
(4)两只天鹅够不够?为什么?(再请三位同学演天鹅)。
(5)其他学习小组排练。
(6)比赛读。
2、指导背诵儿歌。
男女生比赛读。
试背儿歌。
四、复习拼音aoe。
1、出示拼音卡片。
老师带读三个声母。
指名学生读,老师正音。(重点o的口型与发音)。
2、完成p23页的连线题。
3、完成课后练习:听一听,看一看,选一选。
五、写字指导。
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白、天、大”。(由于时间限制,允许学生课后照样子独立书写。)。
课后习题。
再次背诵古诗《咏鹅》。
板书设计:
1看天鹅(生字卡片)。
小
大
一群。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二
[内容]。
三册(人教社义务教材)《吃墨水》一课,主要写了陈毅看书的时候,蘸着墨水吃饼的故事,表现了陈毅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的刻苦好学精神。教学本课,建议抓好下面三个方面:
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吃墨水”,这一违背生活常理的课题,本身就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心理趋势,顺水推舟,扣题设问:墨水能吃吗?谁吃墨水?为什么吃墨水?怎样吃墨水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促读,边读边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训练词句。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
(一)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哪一段写陈毅爷爷吃墨水?”设问,引导学生直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1.这一段一共几句话?哪一句写的是陈毅爷爷吃墨水?让学生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竟”的含义。“竟”在课文中指的是出人意料,使人无法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芝麻酱与墨水,无论从功用上、颜色上,还是味道上都不相同,照理,怎么也不会出错的,可是陈毅偏偏弄错了。
3.陈毅为什么会弄错呢?学生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再结合二、三句讨论:陈毅为什么会把饼蘸到墨盒里?为什么吃得那么香?在讨论中使学生明确两点:一是“一边……一边”,表明陈毅“看书”和“吃饼”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说明陈毅分秒必争,抢时间看书,挤时间看书;二是陈毅在“看书”和“吃饼”这两件事情上,并非平均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读书上。集中精力,认真读书,这是陈毅错吃墨水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眼睛没看桌子,所以才会把饼蘸到墨盒里而没能发现,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所以吃的是什么东西也没能发觉,仍吃得很香。
4.理解第一句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的行动中,明白陈毅看书看的时间长,肚子应该有些饿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推想出陈毅由于专心读书而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忘记了饥饿,以至于让妈妈亲自送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陈毅读书不是一般的专心,而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二)在学完第二段之后,教师再以“他是怎么发现自己吃墨水的?他知道自己吃墨水后,说了什么话?”两个问题,转入第三、四段的学习。学习第三段时,首先让学生看哪一句写陈毅发现自己吃的是墨水?陈毅从吃墨水到发现吃墨水,时间怎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才)再次体会陈毅忘我读书的情境。然后由“他是怎样发现自己吃墨水的?要是妈妈不来,结果会怎样?”反顾前句,让学生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侧重于第二句话的理解。这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理解难点所在。但由于有前面两段的学习,无疑化解了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教学时,可辅以以下要求,帮助学生理解:
1.课文中前后两个“墨水”,意思相同吗?它们各指什么?
2.两个“墨水”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吃点墨水好哇”,好在哪儿?后面的“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是前面“吃点墨水好哇”的原因。“吃墨水”的真正好处并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实质。就是要能多读书,多学知识,多长学问,即使“吃点墨水”(也就是上点当,闹点笑话)也毫不在乎。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陈毅勤奋刻苦,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
[1][2]。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师活动。
1.出示毛衣的图片,同时提问:图片中画的是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毛衣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并让学生自己试着发i的读音。
3.请几名学生来试读,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再让学生试读。
4.让读得比较好的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进行领读,然后进行点评。
5.在学生基本掌握i的发音后,开始教学i的四声,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声的顺序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打手势。
6.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同时范读一遍i的四声。
7.打乱i的四声的顺序,分别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学习声母y。
教师活动。
1.继续导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aoei四个单音节韵母,下面我们来学一个声母,它就是y,它的读音与i一样,也读衣。
2.让学生观察i和y的字形的区别,并试着在练习本上书写。
3.讲解i和y的正确写法:书写i时下面的小杆占中格,上面的小点占上格;在书写y时,上面的小叉占中格,下面的尾巴占下格。
学习音节。
教师活动。
1.出示yi的示意图,同时解说: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韵母的衣和一个声母的衣,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个衣,大家看,大衣带着小衣来了,它是一个音节,也读衣。
2.帮助学生练习读yi的四个声调,采用各种方法认读,比如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等,同时提醒学生yi在标调时不用写点,直接标上凋号就可以。
3.让学生用yi的四个声调分别组词,帮助学生巩固音节yi的应用。
背一背,连一连。
教师活动。
1.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自读儿歌,并找出本节课学习了音节。
3.教读儿歌,重点教学比较难的字词,可以采取领读、齐读、拍手读等方式来教学。
4.出示教科书11页上的读读连连的示意图,让学生试着连一连。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四
2、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吗?指名说(用上假如说一说。)。
二、导疑与导思。
1、但生活中并不是都处处美好,还有许多悲惨的事情。
出示图:风中的小树,渴望鸟妈妈的小鸟,坐在轮椅上的孩子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图和诗句:自读,读出感情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他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默默流泪。
指名读,齐读,再自读。
3、看了这些,你们的心情好不好,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
老师送给你们一支马良的神笔。有了它你就能实现你的愿望。
4、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给小树画什么?
指名说出示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再出示句子: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能不能快乐地把节读一读。
出示小鸟图和小孩图,你会给他们画些什么?自选一节读给同桌听。
出示句子:我要给小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齐读句子。
说一说你会给不幸的西西画什么?
出示句子: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齐读句子。
说说西西有了好腿后他会怎么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2、3节。指名背。
5、说一说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幸的事?说一说你怎样去关爱他们?
6、把你美好的愿望写下来:
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五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六
诗词领域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它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作为小学生的诗词学习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难点,每两周都会安排两首诗词的教学,孩子们也能背诵一些经典诗词。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是终生学习,教育是让学生把“学会”变为“会学”……。“举一反三”应是学习的高境界,本人试图通过校外教育文学欣赏班的这块阵地,探索一些适合小学生诗词学习的新路子:
1、培养小学生对诗词爱好,培养他们的书卷气。
2、花少时间,通过读读,背背理解诗词。
3、渗透欣赏诗词的方法,比如:比较法、体会情绪法、资料搜集法、了解背景法、重点词句法等。
4、完成学习诗词,欣赏诗词,从学诗中学会做人。
一、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咏梅》,托梅寄志,表现了梅花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品格,表明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无私无欲,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本诗词用一课时完成。
重点:理解诗意,领会梅的特点、品格。
难点:借物言志,感悟毛泽东借咏梅所抒发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咏梅》,理解诗意。
2、能力目标:了解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3、情感目标:热爱诗词,培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图画、音乐,采用小学语文课的特质学习方法,以读为主。采用范读、诗词整体感受--反复练读、个别体会理解诗意。--有感情诵读、议议、评评。深刻理解毛主席笔下梅的品质--比较同一体裁陆游咏梅的情绪。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对文字的体验、理解。以学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力求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观看课件、谈感想。
(2)板书课题、揭示主题。
2、以读为主,理解诗意。
(1)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练读,理解诗意。
重点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3、品读、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熟读成诵,深入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学生交流、评价、学习的感受。
3、对比赏读,提高能力。
(1)学生自学陆游的《咏梅》,试用关键的字、句表现诗词的情绪。
(2)交流、评价,鼓励学生表达。
4、迁移训练,拓展思路。
(1)收集有关描写“梅”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2)读读描写梅、兰、竹、菊“岁寒四友”的诗词,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流程图。
观看课件。
导入课题。
以读为主,欣赏诗词。
比较学习,提高能力。
迁移、扩展。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七
三册(人教社义务教材)《吃墨水》一课,主要写了陈毅看书的时候,蘸着墨水吃饼的故事,表现了陈毅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的刻苦好学精神。教学本课,建议抓好下面三个方面:
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
“吃墨水”,这一违背生活常理的课题,本身就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心理趋势,顺水推舟,扣题设问:墨水能吃吗?谁吃墨水?为什么吃墨水?怎样吃墨水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促读,边读边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训练词句。
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
(一)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哪一段写陈毅爷爷吃墨水?”设问,引导学生直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1.这一段一共几句话?哪一句写的是陈毅爷爷吃墨水?让学生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竟”的含义。“竟”在课文中指的是出人意料,使人无法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芝麻酱与墨水,无论从功用上、颜色上,还是味道上都不相同,照理,怎么也不会出错的,可是陈毅偏偏弄错了。
3.陈毅为什么会弄错呢?学生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再结合二、三句讨论:陈毅为什么会把饼蘸到墨盒里?为什么吃得那么香?在讨论中使学生明确两点:一是“一边……一边”,表明陈毅“看书”和“吃饼”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说明陈毅分秒必争,抢时间看书,挤时间看书;二是陈毅在“看书”和“吃饼”这两件事情上,并非平均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读书上。集中精力,认真读书,这是陈毅错吃墨水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眼睛没看桌子,所以才会把饼蘸到墨盒里而没能发现,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所以吃的是什么东西也没能发觉,仍吃得很香。
4.理解第一句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的行动中,明白陈毅看书看的时间长,肚子应该有些饿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推想出陈毅由于专心读书而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忘记了饥饿,以至于让妈妈亲自送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陈毅读书不是一般的专心,而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二)在学完第二段之后,教师再以“他是怎么发现自己吃墨水的?他知道自己吃墨水后,说了什么话?”两个问题,转入第三、四段的学习。学习第三段时,首先让学生看哪一句写陈毅发现自己吃的是墨水?陈毅从吃墨水到发现吃墨水,时间怎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才)再次体会陈毅忘我读书的情境。然后由“他是怎样发现自己吃墨水的?要是妈妈不来,结果会怎样?”反顾前句,让学生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侧重于第二句话的理解。这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理解难点所在。但由于有前面两段的学习,无疑化解了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教学时,可辅以以下要求,帮助学生理解:
1.课文中前后两个“墨水”,意思相同吗?它们各指什么?
2.两个“墨水”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吃点墨水好哇”,好在哪儿?后面的“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是前面“吃点墨水好哇”的原因。“吃墨水”的真正好处并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实质。就是要能多读书,多学知识,多长学问,即使“吃点墨水”(也就是上点当,闹点笑话)也毫不在乎。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陈毅勤奋刻苦,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
3.抓住陈毅“笑”的表情,指导感情朗读。读中生情,读中明意。
三、凭借插图,强化主题。
教材配设了一幅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对应的插图,其图意是:陈毅正坐在书桌前,边看书,边吃饼。妈妈吃惊地站在书桌旁边,为陈毅倒水。这幅插图不单是重点内容的形象化显示,而且它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主题的变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图文结合,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1.书桌上那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明了什么?从读书量上,突出了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2.从书桌上的大墨盒和笔,你看出陈毅是怎样读书的?从那本夹有很多标签的书中,你又看出陈毅是怎样读书的?这就从认真、仔细的读书习惯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3.当妈妈吃惊地发现陈毅“吃墨水”,并倒水让他漱口时,陈毅是怎么做的?从他并不急于去洗手漱口,仍就端坐在椅子上,认真看书,表明一切意外情况,甚至连让人无法理喻的“吃墨水”这样的荒唐之举,也丝毫不能影响陈毅读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在陈毅看来,这些事情远不及读书重要。这是从读书的态度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4.从课文中可知陈毅吃饼的时间很长,可是从图上盘子中饼的数量和他手里拿着的饼,又说明他吃得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看书上而忘记了吃饼,所以很长时间,却只吃了少量的饼。这又从读书专心的程度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八
毛主席的.《咏梅》,托梅寄志,表现了梅花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的品格,表明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无私无欲,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本诗词用一课时完成。
重点:理解诗意,领会梅的特点、品格。
难点:借物言志,感悟毛主席借咏梅所抒发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咏梅》,理解诗意。
2、能力目标:了解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3、情感目标:热爱诗词,培养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图画、音乐,采用小学语文课的特质学习方法,以读为主。采用范读、诗词整体感受反复练读、个别体会理解诗意。有感情诵读、议议、评评。深刻理解毛主席笔下梅的品质比较同一体裁陆游咏梅的情绪。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对文字的体验、理解。以学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力求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观看课件、谈感想。
(2)板书课题、揭示主题。
2、以读为主,理解诗意。
(1)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练读,理解诗意。
重点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3、品读、吟咏,体会诗词的情感,熟读成诵,深入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学生交流、评价、学习的感受。
3、对比赏读,提高能力。
(1)学生自学陆游的《咏梅》,试用关键的字、句表现诗词的情绪。
(2)交流、评价,鼓励学生表达。
4、迁移训练,拓展思路。
(1)收集有关描写梅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
(2)读读描写梅、兰、竹、菊岁寒四友的诗词,并抄写下来。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练习概括各段大意,归纳天鹅的几个特性。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会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读八个生字。2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反复品味,积累、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天鹅的图片、相关资料介绍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1、读文章,要正确读准每个字音。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习。3、简介作者布封。布封(1707-1788),法国生物学家、作家。他从小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鸟类史风爬虫类史民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理解。
三、指导表达1、提出问题:看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试着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并能所处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2、自己先练习,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由题入手,导入新课。1、读课题,它能使你想到些什么?2、由课题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检查朗读情况。
三、深入学习课文内容。1、由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先把握文章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2、通读全文,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这是一篇介绍天鹅的科学小品,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天鹅在水中那优雅的姿态、妍美的形状、优美的歌声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鸟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3、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深入学习。核心问题:读了文章,你认为哪一段对天鹅的描写给你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组织小组间讨论研究。借助照片、风光片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天鹅的优雅与妍美,及它自由的美德和神奇的歌手。
4、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和组内同学一起研究解决。如:(1)为什么天鹅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最美的模型?(2)为什么说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3)为什么把天鹅说成是一个神奇的歌手?5、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1、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优美动人,请你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2、自己练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查找相关资料。2、课后有关天鹅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学习,搜集和整理。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编写手抄报、打印相关资料、给照片配上解说词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所学的知识。1、抽查课文背诵情况,同时记一次背诵成绩。2、听写生字生词,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后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习题。1、倾听同学们的看法,提出适当的思考靠方向和补充意见。2、学生汇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3、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适当地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简练清晰。4、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图片,可以变换形式,方法多样。
三、汇报自己查找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
四、作业继续整理相关资料,想一个最佳的保存办法。五、板书设计:
天鹅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天性温和天鹅善航的外形因素脖子胸脯腹部身子尾巴脚翅膀美德歌手。
备教案和备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将抽象语言还原成画面,感受体会句子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在动物园见过天鹅,天鹅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它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天鹅的课文。
2.看看在小天鹅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勾画有关词句,了解小天鹅当时飞行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
指名读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那一群天鹅则像一条白线似的,在皎洁的月色下若隐若现。”
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再现句子描写的情景。
5.小结。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翅,触是翘舌音,膀,拢是后鼻音。
2.翅字注意支字旁的捺画要舒展,以便能托住里面的“羽”。啦字注意中间的提首旁窄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3.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掉队,那它最后脱险了没有呢?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句子。
理解句子:“直到那群天鹅消失了,这只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等那群天鹅消失了,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理解小天鹅在认真观察那群天鹅飞行的方向。
3.指导朗读。
4.小结。
三、总结拓展。
1.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天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描写了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与同伴飞行途中,由于体力不支而掉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小天鹅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重新恢复了体力,它又顽强的追寻同伴的足迹。赞扬了小天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不畏困难,一往无前。
四、作业:以“小天鹅,我想对你说”为题写话。
板书。
天鹅。
及时观察。
掉队冷静机智追赶队伍。
不畏困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8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