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9:17:07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6 09:17:07     小编:FS文字使者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语得体,注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语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总结范文,或许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一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学会用口诀求商,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进一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学生能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在生活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口诀解决除法问题,增加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表内除法及除法的竖式。

(2)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相关链接: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4)我学会了吗。

2、开发性学习包。

(1)秋季本地的各种作物收获情况。

(2)“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的含义。

(3)丰收园。

3、拓展性学习包。

(1)学生自制九九除法口诀表并互相欣赏。

(2)寻找生活中的“倍”。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信息窗1“2--5的乘法口诀求商,认识除法竖式”和信息窗2“除法的竖式写法”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乘法口诀表内的除法并融会贯通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思想。

2、学科间整合:品德课程中《秋天的收获》可以整合到本单元中进行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锻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的珠心算课程可以与本单元进行整合,珠心算的除法算法的加入让学生能更加明白除法的算理。

4、体验式活动:学生自己根据乘法口诀表制作除法口诀表并互相欣赏借鉴,提出秋天收获时遇到的包装问题并解决。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案例:

在学习了平均分,初步认识除法之后,第一课时的学习就变得简单多了,主要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求商的简单算法以及除法的竖式写法。第二课时学生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倍”,现在除法算式中再次出现,是除法平均分中“几个几”和“倍”间的关系,对以前知识的一个逆向思维,进一步的说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感知乘除运算都是以“和”概念为基础的,这对于知识的联系性很强,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此处添加上线段图的表示等表达,会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注:“几个几”和“几倍”用数字、线段图或者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数学结合的思想使问题具体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三

《用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习有待提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四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一)复习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习十三的第2、6题。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习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习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七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一)复习。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八

张家湾中心小学。

颜慧。

在本次连片研修活动中,我上了《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的内容。我是这样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复习了6-9的乘法口诀以及6-9的除法计算题。让学生回忆了前面的6-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都会从而激发起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欲望。

二、创造性的引入例题,引出新的问题。

1、从本班学生李冬冬要拿自己的零花钱买玩具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都有零花钱而且都喜欢玩具。从而出示例题。

2、在解决问题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种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预设:一个地球一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元?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平均分)自然应该用除法解决。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让学生继续下面的问题自行解决并说出这样计算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自行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自行解答。

三、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没有板书,也没有口头阐述本课要上的新课内容是什么。总结全课时也比较草率简单。一节课自始至终没有提到本节课要上的新内容是什么。

2、在阐述用除法计算的原因时废话较多,反复重复同一个意思的理由,使得学生不能听到简单而正确的计算理由。让学生潜意识李觉得这样的题很难解答。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副作用。

3、整节课堂中我的速度较快,留给学生思考问题互相讨论的时间较少。一部分学困生根本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一节课下来这些学困生基本还是不会做类似的习题。本来应用题就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如果速度太快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新知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孩子从分的时间思考,每个环节的出现,要让学生在充分明白后,再向下进行。而且教师的语言要适应低年级孩子,重要的地方要放慢,语言要简单明了,这样孩子才能听得懂。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课件。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军?本42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它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进行解决。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当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男同学有人;

男女同学共有()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校园里栽了棵柳树,栽的松树是柳树的2.5倍。

松树栽了()棵;

柳树比松树少栽()棵。

2.解下面的方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引发学生感想。

出示植树造林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说看。(师板书条件)。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补充板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种树面积:

种草面积:共12.5亩。

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样设未知数?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亩和。

1.5亩。

教师:借助线段图,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交流,汇报解法。师板书解题过程,进行检验。

3.回顾解题过程,加深对题目的进一步理解,并评价学生的做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1.观察地球的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情况,了解表面积的含义。

2.自学教材例题,在深入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法。

五.深化练习。

1.将主题图中的“我家今年共种了12.5亩的草和树”改为“我家今年种的草比树多2.5亩”。

让学生编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习解题方法和步骤。

2.比较两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一般解法。

2.数学小博士。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怎样设未知数,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一、教材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设计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种草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而且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接着,通过对教材例题的自学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面学到的方法。然后,改变情境图中的一个条件,启发学生继续学习,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通过思考、交流、分析、解答,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又经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实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有些学生会做还不会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能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课件的应用。

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中的不足。

1.课前复习时说的过细,学生弄清楚了这样做的道理,但费时较多,占用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过程前松后紧,练习部分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学会了“和倍”问题的解决方法,“差倍”问题掌握的同学不多。

2.解方程练的较少,中、下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方法,制约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3.因为多媒体的原因,使学生上课后不能立刻进行学习,耽误了几分钟的学习时间,同时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逐步形成一些技能技巧,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并解决用乘除两步运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分析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同学们,看今天的数学课,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谁?

(课件出示一个导游姐姐)

今天我们就跟着她去春游,好不好?同学们,春游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去研究,好吗?你们看,在去春游的车上,这个导游姐姐想出几道题考考我们,你们愿意吗?请同学们注意看题。

(课件出示题目:

1、今天我们有48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需要几排座位?

2、参加春游的男同学今天打算分组活动,他们分成了7组,每组4人,参加春游的男同学共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说信息。

(1)先观察两幅图,前、后两人互说信息。

(2)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图意。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呢?

(3)先独立思考再前、后两人讨论:要想知道需要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4)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呢?学生尝试解答整个问题并分别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并揭示课题。

2、学习脱式以及运算顺序

(1)如果有学生列出了综合式:463=8(辆),则按下面步骤学习脱式写法:首先告诉学生这个式子的计算还有另一种书写格式,请大家看课本59页自学,然后问:谁愿意教老师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板书时故意对着4写=,看学生是否有意见,等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可再强调一下:原来等号要往前写一格,再用彩笔板书如下:

463

=243从左到右

=8(辆)

(说明横线和箭头是告诉大家先算46的积得24,然后再除以3。强调乘除混合运算也象加减混合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板书顺序。)

(2)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则引导:能将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吗?接着再按(1)那样学习脱式写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小导游对大家刚才乐于帮助小朋友的表现相当的满意,接下来就带我们去玩游乐场所有的项目。

(课件出示整个游乐场的玩项并且每项都标有价钱)

(1)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你想玩几次?让学生尽情地说说。

(2)现在老师要聘请一位小当家,谁敢来试一试,敢进入小当家的面试挑战吗?出示第1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叫个别学生说说思路。

(3)看来同学们都很棒,但是只解决一个问题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当家的。同学们还有信心再接受挑战吗?那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问题吗?出示最后一题,两人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互相考考。然后把全班分成红、黄两队来出题互考展示刚才两人考的成果。

出示60页第2题。解完后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交流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

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教师板书)。

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活动三: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活动四:巩固练习。

1、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画线段图。

2、完成练习五中部分练习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活动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例2。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播放公路上往来不断的车辆及噪杂的声音。

师: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

出示画面(如教材第20页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对图意的理解。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噪音降低了多少?绿化带这边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噪音降低了多少?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出示线段图。

请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在线段上表示出来(如下图)。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师:线段图上哪一段表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

汇报交流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贝?再用原来的分贝数减去降低的分贝数。

列式。

提问:1-1/8表示什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声音的80分贝看作单位“1”,都需要求80分贝的几分之几。但是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80分贝的1/8是多少,即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的分贝数。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找到现在听到的分贝数占原来声音80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具:课件、小棒若干根。

学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两人一张练习纸、一支水彩笔。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们平时喜欢用小棒摆东西吗?会用小棒摆什么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摆的小花伞,得出摆一把小花伞用4根小棒。

2、动手:学生动手摆小花伞,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

3、交流:(1)说说你摆了几把小花伞,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数和老师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出的关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还有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倍数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除了小朋友们说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换一种说法,说说我们用的小棒根数的倍数关系,你会吗?得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的呢?有些学生可能是直接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将求12是4的几倍转化为12里面有几个4,并用除法计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怎么写?得出:12是4的3倍,说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4、引出课题:用倍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一起去看看。

2、出示:跳远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长度是松鼠的()倍。

3、出示数据,电脑验证。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

出示:爬行比赛。

蜗牛24只毛毛虫6只;乌龟4只。

学生提的问题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摘录:“蜗牛的只数是毛毛虫的几倍?”或“蜗牛的只数是乌龟的几倍?”

3、比较两个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引入:闯关比赛。

1、第一关:估一估。

估一估,左边公鸡的只数是右边的几倍?

图片出示:左边20只公鸡右边5只。

2、第二关:“阳光伙伴”体育运动。

出示图(略)。

要求列式表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3、第三关:开启智慧大门。

出示智慧大门图。

1、提示学生:智慧大门上方有12盏灯,小朋友必须开启一些灯,而且开启的盏数与关着的有倍数关系。如开启——10盏,关着——2盏。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笔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七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春季,教学。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1、读一读,思考:

(1)题目中知道了:

(2)“3千米以内7元”的意思是:

(3)“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的意思是:

2、自主尝试。

(1)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km以内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km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

(2)超过3km部分,不足1km要按1km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3、思考:根据提示自主解答?

(1)、3千米以内的部分应付:

(2)、超过3千米的部分应付:

(3)、总的`应付:

4、列式计算。

1、练习四第6题。

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1)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1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小可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练习四第7题。

3、练习四第8题。

通过探究学习,我的收获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898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