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编写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些教案范例涵盖了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内容,适用于各类教学场景。
三维目标教案篇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维目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
2、朗读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母亲,我们大家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她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我们美丽而伟大的祖**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课件依次出示所有生字。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二、朗读感悟。
1、读第一句,读后说说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甲:我读懂了我们祖国叫神州,也叫华夏。
生乙:我体会到了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
2、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神州、华夏”这两个名称的来历。
3、说说自己知道的黄河、长江、长城、珠峰。
4、.课件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作简要介绍,同时在祖国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地理位置。对照图片再读第二句,感悟:奔、涌、长、耸的.词义。
5、读第三句,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台湾在哪儿?为什么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家?
(从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早已实现祖国统一)。
6、读第四句。
a、“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你是什么民族?
b、看一看,“读读认认”中的图,读读图下的词语。
c、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d、从这句中你有体会到什么?(各民族人民正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7、指导朗读。
8、背诵课文。
三、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内容。
a、少数民族知多少。
b、祖国名山大川知多少。
2、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收集有关资料。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三维目标教案篇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
郑宏磊。
【说明】。
我校目前所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就是通常所说的旧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及其影响。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节课从“一战”的背景、目的、性质、经过和影响等方面说明20世纪的战争发展到新阶段,它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本节内容主要透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的历史真谛,即为了全球市场和殖民地而大战。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弥漫于欧洲的狭隘民族主义的一次集中展示。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应不断敲响。通过探究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去理解“一战”的目的、性质、过程和影响,而且这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和谐发展、关爱人类等正义感的前提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位于《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是高二上学期所学内容。此时的学生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相当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但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就课标要求而言,还需教师在课堂上以典型的例题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在学习战争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对战争中的某次战役或某个人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以及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大战的性质;整体把握战争过程和结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证问题能力;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前面学习的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这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之下,理解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战争带来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生自主探究知识。
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图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提问一:你知道画面中的“项庄”和“沛公”指哪两个国家吗?(回答:“项庄”指德国,“沛公”指英国。)提问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什么问题?(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的时候就确立了世界霸权,那时德国还四分五裂,长期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敢公开向英国的霸主地位挑战,那统一后不久德国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和具有了怎样的力量从而敢公然挑衅?挑衅的结果怎样呢?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会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幻灯片打出本节课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说明):本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以一张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是连续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化。
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出教学目标)。
教师作简要说明后:“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与这样的目的来学习“一战”。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节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设立内阁使大权进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需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因予充分重视。
(2)、第一目“内阁制度的形成”,主要讲述体现明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加强的两个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设立。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的问题分析明初朱元璋为何废丞相,而废丞相又是内阁设立的原因。注意两个区分:一是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需要补充材料;二是内阁制与丞相制的比较,可引导学生讨论。
(4)、第三目“清朝的边疆政策”,主要讲述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管辖边疆的措施,这部分内容从表面上看与整个教材内容不协调,但实际并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清朝边疆政策,而是讲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清朝在边远的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区都能有效管辖,正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5)、第四目“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主要讲述清末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腐朽败落。本部分重点应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它在初建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则占据主导地位,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三维目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幼儿园三维目标教案模板》,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三维目标教案篇五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过程】基因突变。
(一)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二)诱变因素: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损伤细胞内的dna。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能改变核酸的碱基。3、dna。
2、根本原因:血红蛋白基因(dna)上发生改变,由a—t变为t—a。
(五)特点:
1、: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3、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4、: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5、(六)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突变概念要素整合图解。
(一)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1、改变性状:
(1)原因:突变间接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功能改变,影响生物性状。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不改变性状,有下列两种情况:
(1)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当突变后的dna转录后的密码子仍然决定同种氨基酸时,这种突变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2)突变成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引起性状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对子代的影响1、基因突变发生在给后代。2。
重新组合。
可能出现适应变化。
突变的频率会提高。
存在诱变因素是否一定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但基因【思考感悟】。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2、3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并区分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的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的形式和主要作用。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1、阐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第3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4、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4、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
4、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教学目标。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第4节细胞的癌变。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一、教学目标:
【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
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述细组成胞膜的成分。
了解细胞膜的功能。
【技能】: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膜的成分、功能是本课的重点;
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是难点。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知识】: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
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情感】: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性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三维目标教案篇六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三维目标教案篇七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三维目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三维目标教案篇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理解“奇异”这个词,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设计举行科技博览会,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这堂课要举行科技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激光研究所的讲解员要向参观的人们介绍这种奇异的激光,让更多的人了解激光。同学们,你们愿意当激光研究所的讲解员吗?”语文课上要开“博览会”,学生们会觉得很新鲜,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
二、确定方法,自主、探究。
(一)学习“最亮的光”
提出学习要求:
1指名朗读“最亮的光”这一部分,思考: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再读这两段话,弄懂不理解的字词,例如“特别”“散射”“集中”的意思。在文章中理解词语,感知词语的含义,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利用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激光与其他的光的区别。
3、想一想激光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最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再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子。特别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一部分可以采取一边读一边划出一边写的形式,让学生自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再读课文,加深对激光的认识。出示句子,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结合生活体验,抓住“目眩”这个词让学生理解,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最亮时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变成自己的理解,准备在博览会上讲解。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激光在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自学“最快的刀”、“最准的尺”
1、请同学们总结刚才的学法,自学“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两部分。
2、学生自学。
3 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相关的句子来充分体会激光是“最快的刀”是“最准的尺”以及利用激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在医学和测量等方面。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激光可以“切割几毫米厚的钢板,”还可以“在钻石上打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再带着体会去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举行科技博览会。
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以演定教。”即课前导入时设计的科技博览会的小讲解员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这篇说明文介绍给大家,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进行讲解,我随机穿插提问学生遗漏疏忽之处,随机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从特点和用途两方面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能够找出文中介绍激光特点时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同时训练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充实文本。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知道激光有哪些用途”?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利用课件总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总结全文,激发学生情感,
今天,我们的博览会开得很成功,通过讲解员的耐心讲解,我们终于知道了激光确实是“奇异”的光。并且从大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也了解了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又进一步学习了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 其实,激光的用途还有更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在咱们班中有同学会在研究激光这一科学领域中成为行家里手,传出佳音、创出辉煌。
三维目标教案篇十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社会规范准则的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中考高考越来越多的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实施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教学目标”逐渐向“多重教学目标”转变,既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要适应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需要。
一、问题意识与觉悟。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不明:为了讲课而讲课,为了纪律而管人,甚至教材的作者也不明确。讲教材,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不切实际,偏离大纲;毕业班制做习题对答案,无目的。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考试的变革:学在课内,考在课外,命题指向。
教改是实现学校可持续。
第一文库网。
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学校超常规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不改革,学校就没有后劲就没有希望;对教师而言,不改革,教学方法就难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变化从而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难以提高。教育方针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实施课程改革与认领改革任务的觉悟(目标教学法的含义)。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教学法认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寻求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
其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理解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科学的拟定教学目标。
1、目标的来源: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
2、目标的确定、描述与表达。知识层:了解(辨认、知道、复述)理解(描述特征、区别与联系)掌握(迁移、运用)灵活运用(选择、判断、用目标要求的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价、综合运用)。非知识层:感受、经历和体验。目标的制定:不同的学生智力类型、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学生爱好,全面、科学、分层次制定目标。
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策略让学生逐步接近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在目标的驱动下,思索一系列核心问题:对于目标而言,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那条路是捷径?用什么方法最凑效?例子: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及其载体。不可忽略的环节是反馈和矫正。杨思的经验,杜朗口无不体现重视这样的环节。
目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制定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矫正深化达成目标等几个阶段。
目标教学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强化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质量和素质培养,能够大面积。
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在科学的教育制度下,他们将以现代人的素质去接受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五、目标教学法的特点:1、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目标教学法的教学程序从板书教学目标开始,到以目标测评终止,全过程以教学目标为“纲”,以教师和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为“目”,纲举目张。2、目标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清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单元教学前,需预先告知同学们该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对学习目标的心理准备,从而形成一种期待心理,做到有备而来,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盲目性,。
3、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反馈性测评与矫正补偿教学相结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4、目标教学法先有展示目标的导向,中有提示性板书的控制,后有“启示”和“小结”的压阵。从而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6、堂堂课,堂堂清,不会形成知识的负积累,一般没有必要再布置课后作业。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目标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中心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
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议论、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优化原则。从上课伊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和优化。
5、反馈矫正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七.“目标教学法”教改的其它相关问题。
注意:
1、要注重能力培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集中表现在活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能力上,而且,更要表现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塑造人格上。
2、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科学拟定教学目标。目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前科学正确地拟定教学目标是实施好目标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制定科学、全面、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3、另外,目标教学法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活动面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会增多,非预见性因素层出不穷。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
4、提倡“目标教学法”,并不是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法,必须同其他教学法一起灵活使用,不是只要“目标教学法”就可以了。
5、“目标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包括教法和学法。以往的教学实践比较强调教师的教法,少关注或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其实,没有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目标教学的成功。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努力让学生明白目标教学的要求,把目标教学模式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变革作为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课题提出来。
6、必须实现“目标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实现目标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目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整合。
7、现在人们已经超越了对“目标教学”的认识,提出了“目标教育”的思想,这的确为目标教学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但这一认识仍然偏重于“教”,而没有给“学”应有的考量。同时,必须超越对“目标学习”的认识,超越仅仅把“目标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来看待,而应该把“目标教学”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观念的更新上来。
八、深化拓展脚色内涵的觉悟。目标教学法追求结果,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达到目的,这也正是我们太大附中提倡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需要责任心的支撑。学校有学校的工作目标,中层有中层的工作目标,课堂教学有课堂教学的目标。日常管理有日常管理的目标,只有为了实现目标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地使命。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造就相应的文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角色饰演的最大成功就是对责任的完成、对目标的实现和完成。脚色是一种责任,不是地位和摆设,责任是一种使命,不是理性的计算与权衡。正是责任,让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让我们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已,还为了别人。教育需要一颗成熟的童心,找到自己的教育潜力,让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才华在自己的脚色中放出光芒。
三维目标教案篇十一
认知动作技能情感。
识记知识知觉接受。
理解领会有指导的反应反应。
运用一应用复杂外显反应价值化。
运用二价值性格化。
布鲁姆教学目标层次与教学目标常用动词表。
常用的动词。
知道(识记)。
举例:正确说出影响人需要满足的主要因素。
能正确依次装卸氧气表。
能正确完成皮内注射操作,做到步骤正确,动作连贯协调,进针角度、深度、药量三准确。
举例:赞成开展社区保健活动。
请求老师提供更多的整体护理学习资料。
举例:渴望参加社区护理活动。
主动与他人讨论整体护理的实践意义。
三维目标教案篇十二
三维教学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学习)。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而且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而且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定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的内核,是我们从传统教学中应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教与学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故此失彼,而应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三维目标教案篇十三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
奔丧狼藉妥帖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簌簌变卖典质惨淡赋闲迂腐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祸不单行天无绝人之路东奔西走交卸大去之期2.散文的材料与中心关系: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从纷繁的生活中选择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3.表现事物的角度:
表现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侧面写;可以写全貌,也可以写结局。写文章时要根据写作意图的不同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新颖独特的角度往往会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空间方位的变化顺序安排材料的叙述方法叫做顺序;将事件的结局或者重要片断提在前边,然后再从头叙述的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叫做插叙。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维目标教案篇十四
着围绕音乐课程三维目标展开教学目标设计。以下为三个教学目标设计案例,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案例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月亮颂”教学目标(2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唱和欣赏感受歌曲的过程中,用心体会《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表达的悠悠思乡情。
2、欣赏器乐曲《二泉映月》、《月儿高》和歌曲《月夜》,感受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作品。
表现不同感情色彩的“月夜”意境。
3、乐意参与活动“听乐、吟诗,赏画”,感悟音乐与文学、美术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跟唱、随录音默唱、键盘带唱、乐段比较分析,逐渐学会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通过聆听、品味、感受和想象,体验乐曲《二泉映月》、《月儿高》和《夜月》的意。
境;欣赏《二泉映月》,分析对比管弦乐与二胡诠注该作品不同的艺术特点;通过聆听、感受、试唱重复主题音乐,初步理解音乐重复的艺术手法。
3、拓展目标:搜集关于月亮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通过比较筛选,尝试为朗。
诵和赏画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并作交流展示。
(三)知识与技能。
1、能用朴实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月之故乡》,能自然轻柔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2、通过欣赏《月夜》,初步了解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烘托补充的作用;
3、简单了解《月之故乡》《二泉映月》中的重复(原样重复、变化重复)和再现;能体验西洋管弦乐丰满的层次美,二胡如歌似泣的细腻美。
3、通过听乐、吟诗、赏画,捕捉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点。
案例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西洋乐话”(3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欧洲300年间有代表性的曲目,愿意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
乐、印象派音乐、20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简单特征,初浅了解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
2、欣赏器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惊愕交响曲》《欢乐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
行曲》《斯拉夫舞曲》、声乐作品《哈利路亚》《摇篮曲的》,细心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文字介绍,文字描述,观看音乐家图像和老师简要补充说明,结合学过的知识,了解各代表作曲家。通过课后搜集莫扎特、贝多芬作品,对作曲家进一步了解。
2、通过聆听感受、试唱主题旋律,粗略分析作品结构,体验欧洲代表作曲家代表作品的艺术魅力。
3、采用跟唱,模唱的方法,学唱歌曲《摇篮曲》及《哈利路亚》8个小节的乐句。
4、通过回忆旧识和新学的知识,尝试完成课本30页的音乐知识测验。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作品,对各代表作曲家有一定的认识,对个代表作品的风格和音乐特点有大致的印象。
2、能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能用雄壮的声音演唱《哈利路亚》。
3、能基本完成课本30页的音乐知识测验。
案例三。
人教版第四单元“神州大地(5)——海滨音诗”(2课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歌曲《鼓浪屿之波》,体会歌曲的思乡之情。
2、欣赏《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乐意感受人们对大海的赞美与热爱。
3、参与竖笛吹奏《大海啊,故乡》、音乐创编,愿意尝试音乐表现和音乐创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唱,重点乐句反复练唱,键盘弹奏带唱、整段跟随录音轻声摸唱等方法逐渐学会。
歌曲《鼓浪屿之波》;通过体验感受、音乐联想、画旋律线,简单讨论分析歌曲的音乐特。
点,体会起伏摇曳的海波形象。
2、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进而欣赏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
乡》,结合谱例简单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及基本结构。
3、欣赏作品《大海啊故乡》《海滨音诗》,通过聆听感受、放飞想象、演唱歌曲,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内涵,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
4、逐句慢练《大海啊,故乡》的主歌部分,难点乐句反复练习突破,逐渐学会吹奏;发挥。
想象,选配或创编音乐与影像、诗歌,舞蹈相结合表现大海不同的景象。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抒情优美地演唱《鼓浪屿之歌》;能简单画出特性乐句的旋律线。了解鼓浪屿地理风光。
2、能初浅体验作品《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海滨音诗》的音乐情绪,并能简单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和结构。
3、能把乐曲《大海啊,故乡》或其中的几句乐句基本吹准;基本能够合成创编作品拿出来交流分享。
三维目标教案篇十五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课件。
一、新授引入。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三维目标教案篇十六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夸”“夺”两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读、书写生字,熟悉课文。
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夸”“夺”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自主、合作、交流。
一、激趣导入。
4、齐读课题:25成功的路。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标号自然段序号。
2、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是谁走向成功的路了吗?
3、小朋友们都听得很仔细,那么你觉得老师刚才读得怎么样?
5、出示学习提示:我能在6分钟内完成。
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看谁的方法简单又巧妙。
给生字找朋友。
6、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互相检查,教师深入小组内了解情况。
三、全班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将你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我们大家认识?指名上台挑选自己熟悉的生字卡片,在全班孩子面前拼读。读完后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上。
1、学生齐读生字。
3、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现在,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又来到了咱们的大屏幕上,请看,还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指名读后齐读。
4、指名读,集体评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然后齐读、小组赛读。
5、分别出示以下三句: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是三个亲兄弟。他们长得一样强壮,都想长大成为一名赛跑冠军。
只有红马驹毫不松懈,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每天坚持锻炼。
在运动会上,红马驹奋力奔跑,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对手,终于夺得了金牌。他成功了!
四、指导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田字格中的“夸”“夺”字。
小朋友们看,这两个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认,还要写漂亮。比比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怎样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呢?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教师师范书写,学生评议。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5、学生写几个后,跟同桌互相比一比,写得好的表扬,不好的就帮他指出来,然后再写几个更好的。
6、学生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评议。
五、当堂训练。
小朋友都希望成功,那么我们从小就要掌握很多的知识。你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了吗?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张训练卡,赶快拿出来,以最快的速度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作业,做完后小组长收起来)。
六、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朋友,还学会了正确、流利地讲《成功的路》这个故事,大家都学得很成功,只要大家坚持不懈,你们一定都会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9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