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我们的学习成果。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结构,同时注重细节和逻辑顺序。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二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四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熔化和凝固》,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2教材的特点。
(1)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
(2)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理由:对于熔化和凝固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却不清楚,加之这一部分知识也是以后分析温度、热量、内能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将此内容确定为本节的重点[2]。
难点:
(1)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2)描绘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
理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导学稿.。
5.1学情。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5.2教法。
(1)实验探究法。
(2)讨论法。
5.3学法。
6.1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6.2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6.2.1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6.2.2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6.2.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意图: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2.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设计意图:体验科学探究乐趣,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培养合作意识.。
6.2.5分析与论证。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吸热还是放热?
设计意图:体验分享与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数据寻找普遍规律的方法.。
6.2.6评估。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6.2.7交流与合作。
同学间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6.3巩固新知迁移知识。
6.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6.5习题设置。
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知识,设计习题(略).。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六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七
成功:
本节课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的规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建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了用作图像来研究物理学规律的方法。
不足:
实验过程过于仓促,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实验,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数据是否合理?学生有没有对海波进行搅拌?学生的读数方法有无错误?学生做图像时出现些什么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努力方向:
在学生探究实验课上,老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实验的时间,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会发现这种错误,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学会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科学,学会与别的实验小组交流。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八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九
熔化与凝固是物态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熔化与凝固这个主题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例如:在冬天,我们可以观察到湖面上的水会被冻结,变成了冰。同时,当夏季来临,这些冰又会被融化。通过这些例子,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物质的三态。
物态变化的基础是物质分子的运动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物质分子的热运动规律,并且学习物质的三态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多媒体工具来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和物态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三、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一些生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如蜡烛、冰块、石膏等,来展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摩和操作,从而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尝试去发现物质熔化与凝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例如:当冰块融化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变化后的水量来计算融化的冰的重量,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变关系。
五、让学生通过应用综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或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应用综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让学生解决冰在海水中融化对海水温度的影响等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拓展知识视野。
总之,在熔化与凝固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实验、感性认知、综合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只有掌握了熔化与凝固这个知识点,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更好的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
第一课时:讲解熔化、凝固的概念,探究固体熔化的特征:温度变化情况,吸放热情况,物质状态变化情况。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估的探究过程。教师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水浴法加热的目的-缓慢均匀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灯帽盖灭,外焰加热等。最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第一课时完(时间基本上够)。
第二课时讲解凝固特点,熔化和凝固图线及特点。尤其是晶体熔化过程的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讲解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和晶体物质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指导学生看常见的物质的熔点(冰的0℃)。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一
熔化与凝固是物理中比较基础的知识点,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教学心得体会,以期对这一重要教学内容的讲解能够更加准确、深入、易懂。
一、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
首先,我意识到熔化与凝固虽然是基础知识点,但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我们在讲解时应该尽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事例来加深理解。同时,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我们应该对公式、专业术语等概念进行解释和概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熔化与凝固的内涵。
二、巧妙使用模拟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体会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我在课堂上设置了多个模拟实验。在熔化实验中,我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自行感受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在凝固实验中,我把一些热水倒进玻璃杯中,并在温度降低后,引导学生观察恒温的水在玻璃杯中的凝固过程。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学生们能够亲身感知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建立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我强调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用一些前沿的应用案例,如2D材料的熔化及其在柔性显示、紫外光探测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我的教学还包括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方法,例如,在电路中,电线熔化会导致电路中断,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熔化,如降低电流密度、增加导线直径等。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们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维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课堂讲解,我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另外,我也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实践,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实验、观察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并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我希望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让学生通过自学巩固知识。
最后,我认为在熔化与凝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非单纯的知识输出。因此,在课程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们进行课后任务或研究报告,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发掘熔化与凝固的知识点。同时,我还推荐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熔化与凝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在物理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多维度教学,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物理世界的本质。只有在引领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不断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才能让这一重要的知识点不断得到完善与丰富。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二
本设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冰用矿泉水冷冻,破碎后用保温桶盛装带到教室。到教室后,再装到试管中,太耽误时间,今后可用试管装好后放到保温桶内,并用冰保起来,这样,它不会熔化。
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测冰的温度时,不少学生将温度计拿出试管来读,原因是上课时,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是时,过快,学生掌握不好造成。
学生试验时,课堂显得有些乱,主要是因为对该做些什么和如何做还不够明确。
描点时,可以用坐标纸,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并找出规律。
由于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改进,使原来烦琐的实验装置变的简单,节省了实验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03022.html】